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复发性流产现代进展论文
![复发性流产现代进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b39e15fc4ffe473368abe7.png)
复发性流产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85-02【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综述病因复发性流产( rsa)被定义为连续性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发生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3%[1],rsa包括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及原因明确的rsa,其中ursa 约占复发性流产发生率的5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ursa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但也存在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因素非常复杂,现简单综述如下:1. 遗传因素:在相关遗传学所致rsa的报导中,染色体异常是主要原因。
包括染色体易位、倒位、非整倍体及多态性。
其中染色体易位占首位[2],其中最常见的是染色体平衡易位。
其他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嵌合、染色体倒位和环状染色体。
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遗传因素,如hla的基因多态性、遗传性和(或)获得性因素造成的血栓形成等。
吕兴钰[1]认为,ursa是由环境因素诱导的基因异常表达所致。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2. 解剖因素:复发性流产妇女中12-15%存在子宫畸形[3],包括先天性子宫畸形、宫颈功能不全、宫腔粘连、子宫肌瘤或息肉等。
尤其是双角子宫及子宫纵膈,因血液供应不足、宫腔狭小或宫腔内环境不良导致流产。
有研究发现,继发性rsa患者中子宫解剖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原发性rsa患者。
3. 内分泌因素: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甲状腺机能异常、黄体功能不足是常见因素。
其中黄体功能不足较为常见,因孕激素不足使子宫内膜发育不良,从而影响胚胎发育及蜕膜、胎盘的形成,应补充黄体酮进行治疗。
多项研究表明pcos患者的早期自然流产率明显增高[4],应用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使血胰岛素水平下降,能显著改善pcos患者排卵率、流产率。
甲状腺机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较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5]。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db3825d3ad51f01dc281f16c.png)
效 , 明我 国在 复发性 流产 的发 病机 理 、 断 , 别是治 疗上 表 诊 特 已达 到 国 际领先 水平 。 总之 ,该课 题组 深 入 了研究 R A 的免疫 发病 机制 ,建 立 S 了系统 的R A病 因筛查 流程 和临床 分类 分型 的科学 诊断 方法 , S
确立免疫治疗的监测指标和疗效评估体系, 提高了免疫型复发
性 流 产诊 断 的准确性 和 治疗 的有 效性 , 福 了众 多的复 发性流 造 产患者, 产生 了 良好 的社 会和 经济 效益 。 该项 目获 得本 年度 国
机制 。 他们在 国际上首次发现人类子宫蜕膜内T细胞受体 谱, 并证实 R A发生与受体谱的表达异常以及孕期蜕膜 S
和外 周血 T细胞 免疫 抑制 功能 不足 有关 。 首次 发现 NO / D
技术。 在国际上首先对抗磷脂抗体采取 “ 抗心磷脂抗体 +
p2 糖蛋白 一 ”双指标联合多次检测方法,并从大量临 1
床病例 中总结出检N 5 次为最佳的筛查次数, 既减少了漏
诊率 , 又提 高 了诊 断的准 确性 , 有效地 节 约 了有限 的 医疗 资源并 减轻 了患 者 的经 济负 担 。
● ’{ ;
旗 S OR
O ANP p}Il TI eA OH
■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主要完成单位 :上海 交通 大学医学院附属仁 济 医院、 暨南大学 主 要 完 成 人 :林 其德 、林 羿 、汪希鹏 、赵 爱 民、邱丽华 、陆佩 华、刘芳 荪、洪燕、张羽、狄文
论 文 20 7 多篇 , 编 、 编 1 部 大型 专著 。 养 了近 2 名 主 参 0 培 O
硕 、博 士研 究生 。
课题组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 逐步制定和规范 了免疫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0bd8b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d.png)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女性在早孕期(妊娠<28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流产的状况。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者对其病因学的了解还有待深入,以下是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在复发性流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染色体异常是由父母双方染色体结构异常或者亲属关系导致的遗传性问题。
染色体异常根据突变类型分为平衡性、非平衡性和染色体重排等,其中非平衡性染色体重排是复发性流产中最常见的异常类型。
二、子宫异常子宫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包括子宫发育畸形、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这些异常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导致妊娠的终止。
三、内分泌问题内分泌紊乱也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病因。
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内分泌问题都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胚胎的发育。
四、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胚胎母体免疫反应的紊乱,导致胚胎的排斥和终止。
五、血液凝固异常研究发现,血液凝固异常也是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之一。
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凝血因子缺陷等都会增加孕妇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胎儿的缺血和营养不良。
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复发性流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电磁辐射、药物暴露、重金属污染等都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流产的发生。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表明,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问题、免疫因素、血液凝固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障女性的生育健康。
但是目前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潜在机制。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628e884a0116c175f0e48fe.png)
2010年5月第17卷第13期研究进展毒基是从蟾酥中分离出来的单体化合物,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确切的抗肿瘤活性,所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李雅琳,焦振山,张玉环,等.栀子苷、黄芩苷、华蟾酥毒基对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4):206-209.[2]王鹂,吴军,李敏,等.华蟾毒精抑制HeLa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2):717-720.[3]苏永华,尹西才,谢觉民,等.三种蟾毒单体对SMMC-7721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4): 393-395.[4]赵建斌,崔勤,张雪,等.华蟾毒精抗癌作用的体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6):1504-1507.[5]Yeh JY,Huang WJ,Kan SF,et al.Effects ofbufalin and cinobufaten onthe proliferation of androgen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cells[J].Prostate,2003,54(2):112-124.[6]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1727-1730.[7]Ferrara N,Kerbel RS.Angiogenesi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J].Nature,2005,438:967-974.[8]张建国,苏永华.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608-610.[9]王南瑶,李苏宜,赵伟,等.华蟾素联合三氧化二砷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7):494-496.[10]宋宇,姜峰,慈鑫鑫,等.华蟾毒精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1678-1680.[11]陈娜,陈兴平.华蟾素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7,26(1):15-17.[12]危晓莉,汪晓莺,汤伟,等.华蟾素对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2):98-100.[1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5.[14]周慧,韩玉梅.蟾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04-205.(收稿日期:2010-03-30)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造成复发性流产的相关原因以及发病机制认识逐渐深入,但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当前还有40%左右的流产原因未能确定[1]。
课程资料:复发性流产常见问题与对策
![课程资料:复发性流产常见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9c959c3aaea998fcc220ef3.png)
在孕早期采用新的(亚甲减)诊断标准进行TSH检测,发现不少
孕前甲功正常者在孕早期都出现TSH异常。
※ATA(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孕早期TSH在2.5~10.0mIU/L之间,
FT3、FT4正常,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对策4:
建议对于RSA患者即使在非孕期检查甲功正常,在孕 早期仍应复测,以便及早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时 给予治疗,减少流产及孕期并发症。
※妊娠前及妊娠6周前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至理想状态。
对策6:
建议在孕前将HbAlc水平控制在≤7.5%。 若降至≤6.6%,还可避免除流产以外的其他妊娠不良 结局。
4、免疫因素
自 身 免 疫 型 RSA 主
与免疫有关的RSA
要包括:抗磷脂抗
体综合征(APS)、系
1/3
统性红斑狼疮(SLE)、 干燥综合征等自身 2/3
3
其中三体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对策1:
选择最佳生育年龄(25-30),优生优育, 计划生育。 对伴有染色体结构异常的RSA夫妇进行胚胎 植入前诊断(PGD)。
2、解剖因素
在RSA的病因中,生殖道解剖异常约占8%~16%,包括先天性
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
先天性子宫畸形
纵隔子宫、双角子 宫、弓形子宫、双 子宫、单角子宫
免疫性疾病导致的
自身免疫型 同种免疫型
流产。
同 种 免 疫 型 RSA (原因不明型), 指母胎间免疫平衡 失衡所致的流产,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 清楚,诊断主要是 在排除其他流产病 因的基础上建立的。
APS是目前惟一被证明与RSA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型RSA
与RSA有关 的自身抗体
与RSA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cc9a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1.png)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在连续两次以上妊娠过程中发生自然流产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在临床上,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目前对其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现状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许多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近年来,通过对患有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及其家族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些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遗传变异。
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孕激素受体的异常,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进而导致妊娠失败。
一些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非整倍体也与复发性流产有关。
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往往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
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不正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发育不良和孕期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自然流产。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中关注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
一些研究发现,IL-10和TGF-β等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
免疫因子在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疫因素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分泌失调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孕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功能障碍和妊娠失败。
近年来,一些研究关注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孕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突变会导致激素信号通路的紊乱,从而影响胎盘发育和维持。
一些研究还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与复发性流产有一定的关联。
内分泌因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1cf2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e.png)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1. 引言1.1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两次或更多次妊娠在16周孕检前胎停育。
其发病率约占总孕次的1%-2%,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生理和经济压力。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病因学显得尤为重要。
复发性流产可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解剖学因素等。
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可能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从而引发流产;免疫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胎盘或胚胎而引发流产;解剖学因素如子宫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等也可能影响胚胎植入和发育而导致流产。
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现状,已有许多研究投入其中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需进一步探究。
对复发性流产病因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其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效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育率和生育质量。
通过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流产的定义和分类流产是指怀孕在20周之前自然死亡或者被迫终止的情况。
根据流产的原因和症状,流产可以分为不完全流产、完全流产、晚期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不同类型。
不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只有一部分被排出,有时候还会残留在子宫内。
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完全被排出子宫,子宫内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物。
晚期流产是指孕期在20周至28周之间发生的流产。
而习惯性流产是指一个女性在怀孕的早期连续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习惯性流产的定义有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定调整,比如有些研究认为连续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就可以被称为习惯性流产。
了解流产的定义和分类对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习惯性流产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流产病因学研究时,对流产的定义和分类的清晰了解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流产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或同一个女性在连续妊娠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自发性流产的现象。
抗核抗体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抗核抗体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的初步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d7af7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0.png)
抗核抗体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的初步探讨引言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成分的自身抗体,包括抗dsDNA、抗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等。
这些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中起着重要的病理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核抗体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也有一定的检测率,提示其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数据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抗核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和其他流产原因所致的患者。
一项针对100例URPL患者的研究发现,其中有超过60%的患者检测出抗核抗体阳性。
另一项研究表明,抗dsDNA抗体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检出率为30%,而在正常孕妇中仅为2%。
这些数据表明,抗核抗体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那么,抗核抗体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免疫系统异常抗核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标志物,其产生通常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关。
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检测到抗核抗体,可能反映了这一群体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
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胚胎的免疫排斥,从而引发流产。
(2)炎症反应抗核抗体的产生可能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抗核抗体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胎盘炎症反应,从而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这也可能是抗核抗体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相关的一个潜在机制。
(3)血栓形成抗核抗体可能与血栓形成相关,而血栓形成又是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病理学基础。
一些研究表明,抗核抗体可能通过影响血凝系统,促进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胎儿供血不足,最终导致流产。
抗核抗体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的临床意义抗核抗体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中的高检出率提示了其可能成为该疾病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临床上可以考虑利用抗核抗体来辅助诊断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一旦确定患者抗核抗体阳性,可以进一步进行病因学的分析,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免疫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ac366c48d7c1c708a145d7.png)
系 , 遍认定 流产 将会 造成 免疫 排斥[ 笔 者在 文 中重 点研 究 普 2 1 。 了导 致复 发性 流产 的原 因 , 以及 怎样 选择 科学 合 理 的治疗 方
法。
止 了妊娠 。从 医学角 度分 析 . 产从 医学 本质 上来 说就 是 出 流 现 免疫 排斥 的表 现 , 味着 同种移 植物 没有 成功 。 意
一
定 的差异 性 , 响 了妊娠 能否顺 利 进行 影 。
毒基 是从蟾 酥 中分离 出来 的单 体化 合物 , 大量 的研 究表 明其 具有 抑 制肿 瘤 细胞 增殖 、 导肿 瘤 细胞 凋 亡 和分 化 、 伤 肿 诱 杀
瘤细 胞 、 制肿 瘤 血 管生 成 、 强 机体 免 疫 力 等多 方 面 的作 抑 增 用 , 示 出确切 的抗肿 瘤 活性 , 以具 有 较 高 的研 究 价 值 和 显 所 临床应用 前 景
4 :6 — 7 . 389 7 9 4
[ 张建 国, 永 华 . 蟾 酥 毒 基 药 理 作 用 及 剂 型 研 究 进 展 【. 江 中 医药 8 】 苏 华 J浙 】 大 学 学 报 , 0 ,34: 8 60 2 93 () 0 — 1 . 0 6
[] 王 南瑶 , 苏 宜 , 伟 , 华 蟾素 联 合 三 氧 化 二 砷 抑 制鸡 胚尿 囊 膜 血 管 9 李 赵 等.
合体 、 滋养 层 及 丈夫 B淋 巴细 胞等 , 于致 敏 T细胞对 胚 胎 对
的攻 击能 起到 预 防作用 ; 母一 接触 面相 关影 响原 因 ; ② 胎 ③母 体内出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产生的效果; 胎儿本身存在的 ④ 生 理 因素 。 以上 所 捉到 的各 种原 因 。 只要 发 生 了某 一 项都将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f8a56d9b6648d7c1c74637.png)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石 晶姚美玉!侯敬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 32,R714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411(2010)12 1730 02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1531362∃ 2006级妇科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称为复发性流产(RSA );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称为习惯性流产(HA )。
在40%~60%病因不明的R S A 患者中,认为免疫因素尤为重要,临床上称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 i ned RSA,UR S A )。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逐步认识到胚胎携带1/2有异于母体的组织抗原,然而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的实质是依赖于母胎之间的免疫耐受关系。
一旦这种免疫耐受格局被打破,将导致RSA 的发生。
国内外学者为探讨RSA 的发病原因在免疫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就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Th 1/T h 2型细胞因子与R S ACD4+T 细胞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功能不同,可分为T h1和Th2两个亚群,Th1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 -2)、干扰素- (IFN - )及肿瘤坏死因子- (TN F - ),有免疫杀伤作用,可抑制胚胎着床、滋养细胞生长和胚胎发育,对妊娠有害。
Th2细胞分泌I L -4、IL -5、IL -10等,主要介导B 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和同种排斥反应的免疫耐受,有利于妊娠。
同时,T h2的免疫营养作用,对正常妊娠胎盘的生长也是必要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正常妊娠时,T h1/Th2比值的变化向以Th2型细胞因子为主的模式转化。
当这一比值的变化向T h1型细胞因子偏离时,则可能损伤胎盘滋养细胞和胎儿,导致RSA 的发生#1∃。
虽然Th2型细胞因子的升高有利于妊娠的继续,但异常的高表达可能与某些病理妊娠有关。
有学者报道早产儿的羊水中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平均含量为78pg /m ,l 与足月妊娠羊水中的平均含量40pg /m l 有显著性差异。
76例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观察研究论文
![76例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观察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d7c06bb68a98271fefa08.png)
76例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观察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主动免疫治疗在封闭抗体缺乏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研究是利用母体淋巴细胞毒指数反映封闭抗体的浓度,然后根据淋巴细胞毒指数给予主动免疫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毒指数变化与主动免疫治疗对妊娠结局有无影响。
结果:76例患者中有56例成功分娩健康婴儿。
56例成功分娩健康婴儿的患者中在主动免疫治疗后淋巴细胞毒指数均在20%以上,6例仍然发生流产的患者有5例的淋巴细胞毒指数在20%以下。
结论:对封闭抗体缺乏的复发性流产者患者,主动免疫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妊娠结局与正常人群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出生儿男女性别比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治疗后淋巴细胞毒性指数明显升高,再次妊娠成功率90.4%。
【关键词】淋巴细胞毒指数;封闭抗体;主动免疫;复发性流产【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36-01习惯性流产是连续自然流产3次或以上者。
近年国际上常用复发性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改为连续2次的自然流产。
[1]本研究涉及的样本包括连续2次的自然流产。
复发性流产是育龄人群中的一大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治疗用的保胎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严重困扰着病人及家属,给患者夫妇双方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创伤,严重威胁着家庭的和谐美满。
主动免疫治疗目前被认为是提高母体封闭抗体浓度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分离丈夫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非常简便,副作用少,患者完全可以接受,避免了女方妊娠后大量应用保胎药的烦恼,既方便了患者,又为患者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主动免疫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资料来源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莒县计生服务站接受主动免疫治疗的7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了观察主动免疫在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真实效果,在二年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对每位患者进行了跟踪调查,以了解主动免疫在治疗复发性流产后的淋巴细胞毒性指数的变化,妊娠结局,出生缺陷,出生婴儿性别比.1.1.2 纳入治疗标准[2] a、夫妻染色体核型正常。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基础病因及临床治疗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基础病因及临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27dbb4fcf61fb7360b4c6523.png)
・研究进展・2007年4月第4卷第12期CHINAMEDICALHERALD中国医药导报自然流产是指妊娠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低于1000g者,发生率为15% ̄20%,如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称为复发性流产,发生率为1%[1]。
探究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对于生殖与避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妇产科领域一个很有临床价值的研究课题。
目前虽然对引起复发性流产的部分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已比较深入,但仍有40%左右的流产原因不详。
随着生殖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妊娠免疫;免疫性不孕及复发性流产的许多疑难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免疫因素在生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免疫失调在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中有相当的比例,认为流产可能是免疫排斥的一种形式。
本文重点探讨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1病因及发病机制1.1病因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较复杂,且常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目前比较明确的病因有:①遗传因素,约占复发性流产的4.5% ̄25%;②内分泌因素,约占13% ̄20%;③生殖器官异常,约占12% ̄15%;④感染因素,占2%[1]。
除此之外,还有40%左右的复发性流产原因不明,其中免疫学因素是目前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胎儿-胎盘单位含有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对母体来说它是一个半同种移植片。
“胎儿同种移植”的成功即妊娠的成功,必须依赖阻止有害的母体免疫反应。
同种异体的胎儿-胎盘单位不被排斥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①母体对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滋养层及丈夫B淋巴细胞等产生封闭抗体,阻止致敏T细胞对胚胎的攻击;②母-胎接触面的封闭因素;③母体内的各种免疫抑制因子的作用;④胎儿的封闭因素。
当以上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时,滋养层或胚胎受到免疫攻击,导致胚胎死亡,妊娠终止。
因此按照免疫学的观点,流产也是一种免疫排斥反应,是同种移植物失败的结果。
1.2发病机制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免疫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探清,现将几种观点简述如下:1.2.1夫妇HLA相容性高人体细胞的第六对染色体存在着HLA基因,胚胎各个体的染色体都是分别接受父体与母体的一条染色体配对而成,由于亲代染色体中HLA抗原的差异,将影响妊娠的成败[2]。
复发性流产相关免疫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复发性流产相关免疫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6f844477232f60ddcca11e.png)
斑狼 疮 ( S L E ) 及 其 他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 3 ] 。AC A 与 R S A密 切相关, 抗 体 阳性 者 R S A 危 险性增 高。 Ak h l a g h i 等 发 现 R S A 患 者 的 AC A 水平 明显 高 于
正常 妊娠妇 女 。近来 有 学者认 为 AC A与 孕 晚期 R S A 密切 相关 , 如傅旭峰等L 5 研 究显示 , 自然 流 产 女 性 的
疾病。
2 同种免疫 因素
2 . 1 封 闭 抗 体
抗心磷 脂 抗 体 ( AC A) 是抗磷脂抗体 ( AP L A) 的
成分 之一 , 它是 一种 以血小 板 和 内皮 细胞 膜 上 带 负 电 荷 的心磷 脂作 为靶 抗原 的 自身抗 体 , 常见 于 系 统性 红
封 闭抗 体 ( B A) 是 HL A、 滋 养层 及 淋 巴细 胞 交 叉 反应抗 原 ( TL X ) 等 刺 激 母体 免 疫 系统 , 所产生 的 I g G 型抗体 。B A 的 主要 作 用 是 保 护 胎 儿 胎 盘 功 能 , 使 胎
妊娠 结局 。杨健 红 等 认 为 , AC A 可能通 过 结合 形成 复合
物, 干扰 卵子形 成 和 排 出 ; AC A 可结 合 精 子 的磷 脂 成
娠 时 间不 超 过 2 0周 , 发生率为 5 [ 1 ] 。其 中部 分 病
中西 医结 合研究 2 0 1 5 年 6 月第 7 卷第 3 期
R e s e a r c h o fI n t e g r a t e d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Me d i c i n e 2 0 1 5 J u n eV o 1 . 7Nr ^ 3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及治疗进展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及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ec11fc7c1cfad6195fa70a.png)
【 关键词 】 流产, 习惯性 ; 疫; 因; 免 病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742 【 1.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36 21)6 26 — 3 02 78 (00 1 ~ 25 0
A A与血小板 内膜 的磷脂结合 , C 加强了单核巨噬核系统和网状
血栓素 ( X 2 使 ( G2 T A ) T A ) P I/ X 2 比例失 调 ; 可抑制 抗凝血 酶 ②
及抗凝血蛋 白; 干扰蛋 白 c灭活 , ③ 降低蛋 白 c和蛋 白 s对 V
因子 的灭 活 ; A A 产 生 时 需 B ④ C 2糖 蛋 白介 导 , B G I 抑 而 2P可
反应 ( L 抗原相结 合 , T X) 使胚胎 免受 母体杀 伤性 细胞 的攻击 。
目前 认 为封 闭抗 体 可 在 首 次 妊 娠 时 出 现 , 妊 娠 晚 期 下 降 , 在 分
存在于红细胞膜的表面 , 而且存在 尚未产生 细胞前 的胚胎 细胞 液、 组织液 及羊水 内 , 而母体可 以在 妊娠前 因类 A、 B血 型物质 ( 如大肠杆 菌 、 防接 种 和蔬菜 等 ) 预 的刺激 已产 生 了 IG抗一 g A 或抗一 。因而 当母 胎 A O血 型不 合时 , 量胎 儿红 细胞进 入 B B 少
内皮 系统 对 于 血 小 板 的 吞 噬 和 破 坏 , 可 能 是 血 管 内 皮 损 伤 , 也
近年来 多数 学者将与 同一性 伴侣 连续发 生 3次及 3次 以 上 自然 流产称 为复发性 自然流产 ( S , R A) 其发生率 为 0 4 一 .%
0. 8% …
,
如按连续发生 2次计算则为 5 %。妊娠是 成功 的半 同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621ee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9.png)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复发性流产的诊疗越来越重视。
然而,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病因学研究需要先明确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和范围,但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案。
各种因素可能都与复发性流产有一定关联,如母体因素、胚胎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但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目前还有待实证研究。
其次,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复发性流产可能是由多个成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目前各种理论和模型仍待验证。
例如,有人认为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但仍然有许多未知的染色体基因变异与此病无关。
还有人认为复发性流产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畸形有关,但是这种推测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支持。
第三,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各种复发性流产的基因研究不断涌现,许多研究表明不同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基因类型不同,但这些研究结果尚未能直接指导临床治疗。
更进一步地,目前在复发性流产基因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样本规模、遗传多样性,以及如何解释和解决各种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可能与生殖免疫有关。
有研究认为,复发性流产可能是由于胎儿、母体或胎盘在胚胎内或胎儿宫内的生殖时免疫抗原产生了相互排斥的反应而引起的。
然而,目前关于复发性流产的生殖免疫机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综上所述,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我们已经对各种可能的成因因素有一定的认知,但我们需要继续钻研,去消除现有的不确定性和矛盾。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预防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机理,为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4cae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f.png)
278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o丨丨mnmn〇l)2021, 37(3) .综述.文章编号:1007-8738(2021 )034)278"09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肖润颖,肖建华' 邹冬雪(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摘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 R S A)的发生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关系密切,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导致U R S A发生的主要原因。
U R S A患者体内存在1型辅助T(T h l)细胞/T h2细胞型免疫反应的失衡,而近年发现的免疫调节细胞T h l7细胞/调节性T细胞(T r e g)之间的免疫平衡是当前U R S A的研究热点。
参与妊娠维持的其他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 K)细胞、树突状细胞(D C)、巨噬细胞及其表达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对U R S A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子宫局部的免疫微环境同母体整体免疫状态既能相互印证又有所差异。
随着基因组学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U R S A致病机制中所涉及的免疫分子、基因及相关表达调控 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人,为揭示U R S 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我们总结了影响母胎免疫的关键免疫细 胞、免疫分子及其基因的相关表达调控在U R S A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 R S A);免疫机制;免疫细胞;基因多态性;微小R N A(m i R N A);综述[中图分类号]R714.21, R392.ll, R392. 12, G353.ll [文献标志码]A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 S A)是指妊娠20周之前连续发生两次及以上的自 然流产,免疫因素是导致R S A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免疫型R S A根据免疫因素可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 免疫型。
找不到确切病因的R S A患者多数都属于同 种免疫型,常称之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〇育龄期妇女U R S A的发病率大概为1%〜3%,并且 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
复发性流产的专家共识最新
![复发性流产的专家共识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1d603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5.png)
辅助生殖技术:对于难治性复发性流产患者,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 精、胚胎移植等可提高妊娠成功率。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于有遗传因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遗传咨 询和产前诊断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预防方法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 治疗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的疾病。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放射 线、化学物质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 焦虑。
日常保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的疾病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等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尝试进行心理调适和放 松训练
辅助生殖技术: 对于反复流产 患者,辅助生 殖技术可以帮 助其成功妊娠
并分娩。
生活习惯调整: 包括饮食、运 动、睡眠等方 面的调整,有 助于改善患者 的身体状况, 提高妊娠成功
率。
最新进展
药物治疗:针对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采用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如免 疫调节剂、抗凝剂等。
手术治疗:对于子宫解剖异常引起的复发性流产,手术治疗是有效 的方法之一。
总结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多样,包 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 因素、感染因素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复发性流产,需 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个体化 治疗是关Biblioteka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专家共识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和 治疗提出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 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讨复发 性流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寻求 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加强 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交 流。
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进展
![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338caf0aef8941ea76e0542.png)
有流产 的 1 % 一2 %… 。其发 病机 制 比 5 0
染色体异 常 是 自然 流产 最 常见 的原 以早期排除染色体异常因素 ,正确指导婚 染色体异 常 包括 数 量异 常 及结 构 异
较 复 杂 ,由 多 原 因 造 成 ,包 括 解 剖 异 常 、 因,且流产发生越早 ,胚胎染色体异常的 育 。
2 L pi V,Jh snR ,D s 2 as a o no J asB,e a. Ee t 1 l — tn,2 1 i o 00,8 ( ) 7 5 9 9 5 :53— 7 . R em i, 20 , 6 ( O): 1 l 一 hu Ds 0 6 5 1 32
mo tc mmo a s . An tmi a a t r n ld n trn l r t n a d c r i u cin ma s ly a rl . I s o nc u e ao c fc o si cu i g ue e maf mai n e vx f n to y a o pa o e mmu oo i a l i o o l n lg c l su i sh v h w h ts me RS wi n n wn r a o s ma e c u e y i t d e a e s o n ta o A t u k o e s n y b a s d b mmu e f co . S me if ci n n t e g n ilta t h n a t r s o n e t s i h e t r c o a a e as e a d d a h a s so a l b r o . F rh r r , e d c n io d r , e vr n n a f c s a d s me u k o n y o r g r e s t e c u e fe ry a o t n l i u emo e t n o r e d s r e s n i me tle e t , n o n n w i o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5532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2.png)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妇女妊娠结局及其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研究引言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Immunological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IRSA)是指经过先免疫疗法治疗及伴随代孕技术后,患者成功怀孕但又因免疫因素导致流产的情况。
IRSA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伤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补肾益气活血法是中医传统药物治疗不孕不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调理患者的肾气,促进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行。
本文旨在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法对I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并研究其对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
补肾益气活血法的原理中医认为,肾是人体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对生殖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气血调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补肾益气活血法将传统中药与理疗相结合,以调理患者的肾气和气血的流通为核心,达到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I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根据我们的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法对IRSA患者的妊娠结局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设立了两组,一组接受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临床特征没有明显差异。
经过治疗,补肾益气活血法组的妊娠成功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补肾益气活血法组的妊娠率为85.3%,而对照组为63.2%。
同时,补肾益气活血法组的流产率也显著降低,仅为7.2%,而对照组为21.4%。
对照组的流产率高于补肾益气活血法组,说明补肾益气活血法对稳定妊娠具有积极的作用。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作用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IRSA患者,不仅可以提高妊娠率和降低流产率,还能调节多种抗生殖免疫抗体的水平。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抗生殖免疫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治疗后,补肾益气活血法组的抗生殖免疫抗体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发性流产病因的研究现状【摘要】自然流产( spontaneous abortion, SA) 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是妊娠早期衰退孕囊死亡的普遍形式, 然而SA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
临床上能确认的妊娠中约有15%发生自然流产,其中约1%~3%发生在妊娠20 周前。
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 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称为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1]。
引起RSA的病因较多, 如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和解剖因素等。
但约50% RSA 原因不明, 多与免疫因素有关。
随着现代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 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RSA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 现将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病因学;自身免疫;免疫耐受;1 染色体异常据文献报道, 早期流产特别是孕龄不足6 ~ 8 周者有50% ~ 60% 染色体异常[ 2] 。
染色体异常有数量上的异常及结构上的异常, 数量上的异常可分为非整倍体及多倍体, 结构上的异常有缺失、易位、倒置及重叠4类, 其中易位及倒置在流产物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中最为常见。
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 平衡易位无遗传物质丢失, 一般不影响胚胎发育, 不平衡易位导致部分三体或单体, 易致胚胎死亡或流产。
在反复流产史夫妇染色体核型异常中, 文献报道女性多于男性, 因为女性的卵子中没有选择机会, 而男性精子优先受精。
对反复自然流产史夫妇双方应进行染色体检查。
因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 在生殖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可发生染色体的缺失或重复, 与正常配子结合后, 子代可完全或部分形成三体或单体。
多数不能存活, 从而导致流产、畸形、死胎等[ 3] 。
而平衡易位携带者表型多正常, 但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其中1种为完全正常的合子, 子代正常; 一种为平衡易位携带的合子, 从理论上讲, 可形成18种不同合子。
一般来说由此发育的个体表型正常, 但同样会生育畸形或者流产。
其余16种合子, 或为部分缺失, 或为部分重复, 而分别表现为流产、死胎及畸形, 均无法成活[4] 。
染色体臂间倒位在配子形成中同源染色体节段相互配对的规律, 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将形成特有的倒位圈, 经过在倒位圈内的奇数互换, 理论上将形成4种不同的配子, 一种具有正常染色体, 一种具有倒位染色体, 其余两种均带有部分重复和缺失的染色体。
臂内倒位节段的长短关系到子代胚胎的存活。
其倒位片段越短, 则重复和缺失的部分越大, 其配子和合子正常发育的可能性越小, 临床表现婚后不育、月经期延长、早期流产及死亡的比例越高, 分娩出畸形胎儿的可能性越低, 若倒位片段越长, 则重复和缺失的部分越短, 其配子和合子正常发育的可能性越大, 则娩出畸形胎儿的危险性越高[ 5] 。
因此, 不明原因的流产、畸形、死胎等与其夫妇一方或其合子染色体异常有关, 许多学者极力主张在第一次不明原因流产、畸形、死胎之后, 应立即做染色体检查, 包括夫妇双方和胎儿, 以早期排除遗传因素, 正确指导婚育。
另一种导致胚胎早期死亡的是单基因突变或DNA丢失, 父母双方往往染色体核型正常, 因合子致死基因突变而流产。
DNA缺失的研究表明a~ g lokin 基因缺失, 可导致胚胎水肿及死亡, a~ g lok in 基因是不可替代的, 缺失必然会致流产。
2 解剖因素解剖因素包括: 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肌瘤、子宫动脉异常。
据文献报道, 有8% ~ 15%的习惯性流产妇女与子宫畸形有关[ 6] , 尤以纵隔子宫、子宫机能不全最常见, 主要由于宫腔狭小、血运不足或宫腔内环境不良影响孕囊的着床发育引起流产, 多发生于孕中期。
因此, 主张育龄妇女在妊娠前常规进行妇检, 及时发现、纠正生殖器的异常, 对宫颈机能不全者可作宫颈缝合、降低自然流产发生率。
3 内分泌因素反复流产的内分泌异常包括FSH 水平偏低, LH、PRL、T水平偏高, E2和P水平降低。
王红等[ 7] 研究发现, 各种内分泌因素所致的黄体功能不全( LPD) , B超显示其卵泡直径均小于正常对照组, 提示卵泡发育不良或不成熟可能使排卵后卵泡向黄体转化的过程发生异常。
P是胚胎种植成功并维持早孕期蜕膜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激素。
如果P分泌不足, 必然导致子宫内膜发育迟缓, 不能维持正常的分泌功能而导致流产。
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与反复流产关系密切, 主要是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 子宫血运不良、胚胎发育受阻。
4 感染因素生殖道感染被认为是早期流产的原因之一。
子宫内膜感染导致孕卵不能着床或引起配子染色体畸变而致流产,能引起反复流产的病原体能直接致胚胎死亡或通过炎性反应使胚胎死亡。
下生殖道上升性感染一般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 过此时期, 胎膜与蜕膜融合, 封闭通道成为屏障, 另外随着妊娠的进展, 羊水的抗感染能力也逐步加强[ 8] 。
5 免疫因素免疫型RSA 又可分为自身免疫型RSA(15%)和同种免疫型RSA(50%)两大类。
自身免疫型RSA 一般由抗磷脂抗体(APLA)导致,其实质应属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范畴。
在同种免疫反应,是指同一种属之间针对不同的抗原成分发生的免疫反应,类似于临床上的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约50%找不到明确病因的RSA 患者属于这个类别,称为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
URSA 患者夫妇染色体检查、解剖学检查、内分泌因素一般均正常,且女方妊娠期无感染性因素等。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自身免疫型RSA妊娠时母体的高凝状态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2种,前者是由于凝血和纤溶有关的基因突变造成,如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 及蛋白S 缺陷症等;后者主要是APS 以及各种引起高凝状态的疾病等。
APLA 是导致获得性血栓前状态(acquired pre thrombotic state,APTS)的主要原因。
APLA是一组自身免疫性抗体,包括狼疮抗凝因子(LAF)、抗心磷脂抗体(ACA)、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PSA)等。
APLA 的作用机制为诱使磷脂成份与β2-糖蛋白-I(β2-GPI)结合,暴露抗原位点[9]。
抗体与β2-GPI 结合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阻止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花生四烯酸,从而减少前列腺素I2 (PGI2)合成;同时APLA 激活血小板,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与血管内皮细胞黏着,释放血栓素A2(TXA2),使凝血活性升高,促使血管内血栓形成。
随着胎盘血管血栓形成的加重,子宫胎盘血流异常,引起胎盘梗死、胎盘形成缺陷、胎盘慢性炎症等,最终损伤胎盘功能,导致流产。
Rand 等[10]研究表明,ACA IgG 抗体滴度与胚胎丢失率呈明显正相关,可能是ACA 直接损伤胎盘血管内皮,形成血管内血栓,干扰钙依赖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V)作用,同时ACA 还可抑制其他抗凝蛋白(如β2-GPI、抗血栓因子Ⅲ、蛋白C、蛋白S)的作用,使胚胎血供不足,缺氧损伤,导致流产。
二、同种免疫型RSA胎儿的基因组有一半来自父方,携带1/2 异于母体的组织抗原,编码的抗原成分对母体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性抗原成分,胎儿相对于母体是同种半异体移植物。
正常妊娠需要母体免疫系统对父方来源的胎儿组织发生免疫识别和产生免疫反应,但这种反应不是杀伤、排斥反应,而是有利于妊娠的,实质上是母体建立起的一个对胎儿局部免疫耐受环境。
母胎界面富集着母方来源的免疫细胞和胎儿来源的绒毛膜外滋养细胞以及其他间质细胞[11],母体免疫细胞与胎儿滋养细胞通过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构成细胞间信息网络,形成有利于维持正常妊娠的免疫微环境。
如果免疫微环境失调则会导致RSA的发生。
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RSA由于夫妻间HLA-Ⅰ、Ⅱ类分子相容性增加,母体对胎儿半同种抗原的识别和反应降低,无法有效地构筑对胎儿免疫耐受的环境,胎儿受到母体的免疫攻击,最终可能导致流产。
同时,HLA-Ⅱ类分子的DQ 位点也与RSA 的发生有关。
对文献的回顾发现,HLA-DQ 存在与RSA 有关的多个易感基因点,各地区各人种的易感基因位点互不相同[12-13]。
有报道中国人群RSA 的易感基因为DQB1*0604,0605,同时单元型DQA1*01-DQB1*0604,0605 与RSA 相关。
虽然易感基因和单元型多样,但均与HLA-Ⅱ区域中DQB1 基因的第2外显子编码的57 位氨基酸为非天冬氨酸有关,当其他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取代β链的天冬氨酸后,原有的盐桥结构被破坏,影响了HLA-Ⅱ类分子α、β链结构的稳定性,并影响其与抗原的结合,最终导致抗原识别和免疫反应异常。
此外,妊娠期滋养细胞膜上缺乏经典的HLA-Ⅰ和Ⅱ类分子表达,而存在非经典的HLA-G。
HLA-G 可以结合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使胚胎免受蜕膜中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HLA-G 表达下降将使免疫职能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导致流产。
研究显示,母体蜕膜及外周血HLA-G 水平降低,将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血清中HLA-G 表达极度低下,常常是RSA、严重子痫、胎儿生长受限(FGR)等的先兆[14]。
2. NK 细胞与RSA 正常妊娠子宫内环境中半数以上的细胞是NK 细胞———子宫NK(uNK)细胞。
蜕膜上表型为CD56+CD16-的NK 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其分泌具有免疫营养作用的细胞因子,促进滋养细胞生长和胚胎生长发育,清除异常的胎盘细胞[15]。
母胎界面CD56+CD16-和CD56+CD16+的NK 细胞比例失常将导致RSA 的发生。
Wu 等[16]研究发现,蜕膜中NK 细胞CD56+CD16-亚群表达占优势与滋养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12 (CXCL12)调节有关,CXCL12 调节异常将导致NK 细胞表型发生改变,进而激活免疫杀伤作用,使胚胎流产。
外周血中NK 细胞的升高对于妊娠是一个不利因素,Park 等[17]的研究显示,外周血中NK 细胞表型的改变会同时导致蜕膜表面NK 细胞改变。
Hiby 等[18]认为,胎盘的植入取决于NK 细胞对滋养层抑制或活化反应的正确平衡,uNK 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IFN-γ)对血管生成和蜕膜完整性是必需的,同时NK 细胞和T 细胞能够产生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受精卵种植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另有报道细胞表面标记为颗粒溶素(granulysin)阳性的蜕膜NK 细胞的行为特点是攻击绒毛外滋养细胞,诱导其凋亡,进而发生RSA[19]。
2. T 淋巴细胞与RSA中国上海林其德等首次发现与妊娠最为密切的T 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