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控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生物工程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控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多酚氧化酶(PPO)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果实和蔬菜收获后,PPO所引起的反应常常会使果肉发生褐变、产生异味和损失营养。

本研究就PPO的活性和影响该酶作用的因素进行阐述,为果蔬贮藏和加工中酶促褐变的防治提供思路。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2.1鲜切莲藕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
从鲜切藕中粗提多酚氧化酶,并通过硫酸铵盐析沉淀,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以及PHenyl SepHArose 6FAsT Flow疏水柱层析进行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确定为单一条带,表明该酶已被纯化到电泳均一。

在整个过程中,该酶纯化了95.66倍,产率为2.4%。

同时研究表明,鲜切莲藕组织中PPO相对分子质量在65 900~66 100之间。

2.2 不同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以邻苯二酚和酪氨酸为底物所测PPO活性极显著相关,邻苯二酚所测活性强,但酪氨酸所测活性的变异系数大。

面粉PPO活性和面粉及面制品色泽的变化相关性最强,但籽粒和全麦粉中的PPO活性高,变异系数大。

2.3 PPO活性与小麦粉主要理化指标的关系
PPO活性与小麦粉白度成极显著负相关性,与灰分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性;前路粉流PPO 活性比后路粉流低;物料含皮较多的在线粉流PPO活性高;物料来源于小麦胚乳外层的粉流PPO活性高。

2.4 核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控制
在抑制PPO活性方面,PVP作用最明显,其次是NA2S2O3、AGNO3。

2.5 石榴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的最佳试验条件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底物浓度宜大于20mmol/L,其最适波长为420nm,最适pH值为6.8,
最适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不宜超过20min,反应完成后在20min后测定PPO的活性最为稳定。

抑制剂NAHSO4的有效抑制浓度为0.8mmol/L。

2.6 纯化的莲藕多酚氧化酶(PPO)与底物和抑制剂相互作用时的二级结构变化
园二色谱分析表明莲藕PPO主要含有α一螺旋和β一折叠结构。

与抑制剂作用后,莲藕PPO活性显著降低,同时伴随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明显减少,表明莲藕PPO的活性中心可能位于α-螺旋结构中。

荧光分析表明,莲藕PPO与邻苯三酚(pyroGAllic Acid,PA)作用后,酪氨酸残基荧光强度略有降低,入mAx位移不明显,色氨酸残基荧光强度略有降低,入mAx红移2 nm;而与莲藕多酚(LoTus rooT polypHenol,LRP)作用后,莲藕PPO分子中酪氨酸(Tyr)和色氨酸(Trp)残基荧光强度显著提高,且其最大发射波长分别蓝移6nm和红移5nm。

当加入异Vc钠后,Tyr和Trp残基最大发射峰显著红移,说明Trp和防残基位于一定的疏水环境对维持PPO催化活性的优势构象至关重要。

2.7 磁场和抑制剂对莲藕多酚氧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莲藕PPO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Km为0.775mol/L,VmAx为11.150U/min。

Vc对PPO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反应动力学参数Km为0.081mol/L,VmAx为3.243U/min,呈现反竞争性抑制,表现为褐变出现滞后,随Vc浓度的增大滞后时间逐渐增长,且呈现S型趋势,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方程。

不同磁场强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PPO活性呈现波动性。

3.17A/m磁场强度下处理4H的酶液其反应动力学曲线表现为S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方程。

2.8 南湖菱果中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
南湖菱PPO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0 0C ,最适pH 6.5 ,最佳吸收波长420 nm ,最大反应速度VmAx=33.67 uniT/min,米氏常数K m= 0.286 mol/L。

在3种抑制剂抗坏血酸、EDTA和柠檬酸中,抗坏血酸的抑制效果最好,最佳浓度为0.3 mmol/L。

2.9 二氧化氯(ClO2)对鲜切莲藕在低温贮藏期间多酚氧化酶(PPO)的影响
100mG/L浓度的ClO2处理鲜切藕片5min、10 min、15 min后,在贮藏期间能抑制PPO 的活性,而10 mG/L浓度对PPO的活性不起抑制作用反而促进了PPO的活性.100 mG/L ClO2处理鲜切藕片10 min抑制PPO的活性效果最好。

2.10 底物浓度、pH、温度对鲜切莲藕中PPO酶的影响
鲜切莲藕的PPO活性最适反应底物浓度为0.02 mol/L,并且底物浓度与PPO活性的关系完全遵循MicHeAlis-MenTen的酶促动力学性质。

PPO最适pH值为7.O,pH对PPO的影响显著,当pH<4.0时,PPO活性显著下降,可见,调节pH值可有效地抑制PPO活力。

PPO
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在o ℃-5℃之间,莲藕的PPO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

2.11 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添加抑制剂可使莲藕PPO反应速率发生变化。

苯甲酸I可与酶E结合生成无活性的二元复合物EI,减小可供邻苯二酚进攻的游离酶E的浓度,也就降低了酶一底物ES的浓度,而且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都不可能达到无抑制剂时的最大速率y mAx,从而破坏了莲藕PPO的正常催化氧化反应系统。

2.12 护色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对鲜切莲藕褐变抑制的最佳囚子组合为EDTA浓度为0.25% , Vc浓度为0.1%、草酸浓度为0.25%半胱氨酸浓度为0.7%、处理时间为8min。

2.13 气调包装对鲜切莲藕的保鲜效果
采用8种不同浓度配比的O2、N2和CO2气体对鲜切莲藕进行包装,置于4℃下贮藏,定期测定鲜切莲藕VC的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褐变度以及pH值变化,结果显示100%O2组处理的鲜切莲藕,其外观最好,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3.1 对多酚氧化酶的提取:
匀浆浸提法(匀浆浸提法提取所得粗酶液活性最高,操作简便,提取所得粗酶液活性高,且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将莲藕洗净,去皮,切碎,加入0.05mol/L,pH5.4的预冷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含5%的PVPP),料液比为1:2.2,捣碎,搅拌,4。

C下静置4H,抽滤,所得滤液即为粗酶液。

3.2 PPO活性的测定
取浓度0.05 mol/L,pH值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1.5 mL于1 cm比色皿中,加入0.1 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1.0 mL,ppo粗酶液0.5 mL.混匀后在420 nm处比色,酶液加入后开始计时,每30 s记录1次OD。

随时间的变化值,以最初直线段的斜率(△OD/t)计算酶活力.一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测定条件下,每分钟引起吸光度改变0.001所需的酶量.
PPO相对活性=各处理组吸光度值/同组最佳处理组吸光度值×100%。

3.3 影响PPO活性的因素测定
3.3.1 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在l cm比色皿中,加入浓度为O.05 mol/L,pH值为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1.5 mL,0.1 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1.0 mL。

在20"-50℃(间隔5℃一个处理)下保温10 min,加入相同温度下保温10 mill的PPO粗酶液0.5 mL。

在30 S和l trim。

测定03420值。

3.3.2 pH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分别配制pH 6.0,6.5,7.0,7.5,8.0的磷酸缓冲液,在1.2ml 0.2 mol/L的底物中分别加入上述缓冲液1.6ml,30 0C水浴,再加入0.2 ml酶液,于420 nm处测OD值,计算酶活力。

3.3.3 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方法1: 抑制剂为抗坏血酸、EDTA和柠檬酸在1.6 ml 25 mmol/L磷酸缓冲液(pH 6.5),1.2ml 0.2mol/L邻苯二酚溶液和0.2 ml酶液混合液中加入0.1 ml不同浓度的抑制剂,以0.1 ml蒸馏水代替抑制剂作为对照.按1.2.3节方法测PPO活性。

预期结果:抑制剂抗坏血酸、EDTA和柠檬酸对南湖菱PPO的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且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对PPO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其中,抗坏血酸的抑制效果最好。

(2)方法2:抑制剂为抗坏血酸、亚硫酸钠用浓度为0 05 mol/L,pH值为7.0的磷酸盐缓冲配制不同浓度的抑制剂溶液.在1 m的比色皿中,分别加入上述抑制溶液1.5ml,0.1 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1.0mol,PPO粗酶液0.5ml,在室温条件F测定PPO的活性。

预期结果:抗坏血酸和亚硫酸钠对PPO的活性有强烈抑制作用,抗坏血酸对PPO活性的抑制作用是将酶促反应的中间产物醌还原而抑制褐变;亚硫酸钠对PPO活性的抑制作用也是将酶促反应的中间产物醌还原,同时还能与中间产物醌形成稳定的无色物而抑制褐变.亚硫酸钠要考虑SO2,在制品中的残留。

(3)方法3:抑制剂为ClO2 4℃冷藏的新鲜莲藕切成薄片,置于不同处理溶液(ClO2处理浓度:0.10 mg/L, 50 mG/L,100 mG/L; ClO2处理时间:5 min,10 min,15 min;处理后样品的贮藏温度: 4℃)中,浸泡不同时间后取出,控干表面水分,以清水处理作对照(CK)处理的藕片分别装入保鲜袋中置4℃下挽口贮藏10d。

每隔ld测定相关指标。

对照组和处理组均设3个平行。

预期结果:100mG/L ClO2处理l0min的鲜切莲藕褐变度最小。

(4)方法4:抑制剂为Vc 取6支试管,每支试管加入0.5 ml粗酶液、2 ml邻苯二酚溶液和2 ml磷酸盐缓冲液,并分别加入0.2,0.4,0.6,0.8,1.0,1.2 ml质量浓度为0.026 G/L的Vc 溶液,室温下反应S min,在波长420 nm下每隔1 min测定一次吸光度。

预期结果:如图,不同质量浓度的Vc对莲藕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表现为褐变推迟出现,即存在反应滞后期。

随着Vc质量浓度的增加,滞后时间逐渐延长。

(5)方法5:抑制剂为鲜切莲藕保鲜剂组配正交试验
新鲜莲藕切片,按上表对莲藕进行处理,沥干后用0.04rnm厚LDPE袋真空包装,置于4"C 下贮藏。

用清水处理作对照。

处理后的莲藕片每隔l周测定相关指标,重复3次。

预期结果:PP0活性在鲜切莲藕贮藏期间是呈增加的趋势,经保鲜液处理的样品在贮藏末期仍然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保鲜剂的最佳组合为第9组A383C2D1,即0.3%L-Cys+0.5%Ca+0.%Vc十0.5%NaCl。

(6)方法6:抑制剂为NAHSO3和硫脲对石榴PPO活性的影响配制0. 2, 0. 4, 0. 6, 0. 8 mol/ L的NAHS03和硫脲溶液,加入反应体系(包括石榴PPO提取液2ml,0.1mol/L的儿茶
酚1ml、不同pH的缓冲液2ml),以加入20%TGA 2ml反应液为对照,测定吸光度值,作出吸光度--抑制剂浓度曲线,以确定适宜的抑制剂浓度。

预期结果:反应液中抑制剂NAHSO3浓度达0.2mmol/ L时酶活下降了63.4%;浓度为0. 4 mmol/ L可100%抑制酶活。

而硫脲对石榴PPO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当浓度达到0. 8mmo1/ L时,抑制率仅为9. 76%。

(7)方法7:抑制剂为气调包装取出预冷后的莲藕,洗净去皮,切分为0.5cm左右的薄片,立即进行气调包装。

包装气体按不同的初始气体比例分为第一组5%O2+15%CO:+80%N2,第二组15%O2+5%CO2+80%N2,第三组10%O2+10%CO2+80%N2,第四组20%O2+60%CO2+20%N2,第五组100%O2,第六组100%CO2,第七组100%N2。

为了进行分析比较,第八组采用空气包装作为对照组。

每组包装七个样品,每个样品重约200G。

包装后立刻转移至4℃、相对湿度为85%左右的恒温培养箱中贮藏。

预期结果:鲜切莲藕多酚氧化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第四、六、七及对照组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第6~8d达到最高后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一、二、三、五组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8)方法8:分别配制0.15 G/ml的异Vc钠溶液,0.2 G/L的CACl2,0.15 G/L的半胱氨酸溶液,0.15 G/L的柠檬酸溶液,0.15 G/L EDTA溶液及0.3 mG/ml的莲藕PPO 溶液,混合后测定酶活性。

预期结果:异Vc钠对莲藕PPO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6.2%,其次为半胱氨酸、氯化钙、柠檬酸,EDTA的抑制效果最低。

(9)方法9:将已经切片的莲藕放入2%NACl+0.2%NA2S03溶液,护色l0min,然后取出清洗干表面水分;选择EDTA(A)、Vc(B)草酸(C)、半胱氨酸(D)和处理时间(E)为参试囚子,采用L16(45}正交试验方案,如图:
预期结果:如下图,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鲜切莲藕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贮藏期的前期
呈上升趋势,并在第9天达到峰值,其后活性又逐渐下降。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11.22 学生选题
2010.11.26 布置论文任务
2010.11.28-2011.3.15 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基本实验操作,准备论文实验所需基本材料2010.12.15 完成并提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
2011.3.15前在学校指定时间完成开题答辩
2011.3.15-2011.5.12 实验
2011.5.17 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
2011.5.31 在学校指定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11.6.5 完成并提交答辩后的修改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潘永贵,陈维信.鲜切莲藕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27(2):55-59
[2] 姚显伟,郭祯祥,马洪娟,张杏丽.在线粉流中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5):4-6
[3] 张晓,田纪春. 不同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的比较.山东农业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9( 1): 15- 18
[4] 张燕,何晖,吴国良.核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控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 10553-10556
[5] 胡青霞,陈延惠,李洪涛,张艳,王林忠.石榴果皮中多酚氧化酶测定最佳试验条件的确定.河南农业科学,2007,(2):81-84
[6] 李春美,胡婉峰,杨立,杨杰. 莲藕多酚氧化酶与底物或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分析试验室,2010,29(8):14-16
[7] 高梦祥,胡翠翠,严奉伟,张长峰.磁场和抑制剂对莲藕多酚氧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78-81
[8] 詹丽娟,赖齐贤,朱祝军,葛志平.南湖菱果中多酚氧化酶一般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06,6(5):59-62
[9] 黄永锋,宋俊梅.二氧化氯对鲜切莲藕多酚氧化酶的影响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08,24(10):995-998
[10] 高愿军,郝亚勤,南海娟,吴广辉,高雪丽.莲藕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食品研究与并发, 2006,27(7):17-18
[11] 高晗,孙俊良,高愿军,南海娟,刘倩. 气调包装对鲜切莲藕保鲜效果研究. 良品科学, 2008,29(10):612-614
[12] 许金蓉,周明全,何建军,胡中立,王清章.莲藕不同部位的酶活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05,(3):89-90
[13] 黄建韶,田宏现. 莲藕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 吉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3(2):82-84
[14] 吴光旭,张长峰. 复合护色液对鲜切莲藕护色效果研究.食品科技2006,(5):111-113
[15] 张京芳. 鲜切莲藕酶褐变的控制方法.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2):91-93
[16] 孔维宝,陆健,赵海锋. L-半胧氨酸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机制研究.食品科学,2007 28 (11):66-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