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调研报告--邓锷

合集下载

隧道空气动力学实车试验研究

隧道空气动力学实车试验研究
试内容之一。试验区段为太和至北猪北,区段全长 48.7km,建有18座隧道(14座单线、4座复线),隧道
总长达 15.38km,占试验区间线路全长的 31.57%,其
中荆竹岭隧道(单线,全长 4366m)和松林堡隧道(单 线,全长 1320m)是本次隧道空气动力学测试重点。 列车通过这两座隧道时,除对列车车体表面和车厢内
效应相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川,我国“九 五”期间对此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5,6]。随着我国既
有线提速和高速客运专线的发展 ,列车运行速度大幅 度提高 ,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对列车运行安全性、经济 性和旅客乘坐舒适性等带来 的影响将更为严重。尽 管对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 , 但面临我国铁路新的发展形势,仍有许多隧道空气动 力学问题觅待研究解决。根据铁道部科技司安排, 2005年 5月 16日至6月5日在遂渝线进行了200km/ h提速综合试验,隧道空气动力学试验是其中重要测
图1 车载测试系统框图 Fig.l Vehicular testsy stem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隧道壁面压力变化
受篇 幅 限 制 ,这里重点分析隧道壁面的压力变化
规律(车体表面和车厢 内部也有很多相似的规律)。
根据测点位置不同,沿隧道纵向布置的测点测得的压
力变化波形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隧道 口附近压力
01
- 一-
150 1 60
t1 S
图8 陇道出口列车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历程
Fig.8 Timeh istorya (w indi ne xit
cau sedb yt rain


︵-;日︾ 划
︐ 工 n石
:一 隧 道进u风速 }一 列 车头部到达测点位rL

风向角对高速列车驶出隧道过程中气动效应的影响

风向角对高速列车驶出隧道过程中气动效应的影响

风向角对高速列车驶出隧道过程中气动效应的影响王磊;李宇杰;张传凯;骆建军;叶子剑【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55)1【摘要】为研究风向角对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气动效应的影响,以某型高速动车组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内气动压力、列车风风速、流场分布及列车气动荷载进行分析。

通过与动模型试验结果进出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壁面气动压力峰值及变化幅值最大值出现在隧道内部,且出现位置到隧道出口距离与风向角有关;背风侧气动压力受风向角影响更大,气动压力变化幅值随风向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出口处列车风风速随风向角增大基本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0°风向角时列车风风速最大,但迎、背风侧列车风风速峰值出现时刻不同;随着风向角增大,流场分布不对称性增强,列车绕流特性由流线型绕流逐渐过渡到钝体绕流,流动分离点到头车鼻尖的距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变化规律,隧道内流动结构愈加复杂;气动横向力、升力变化幅值随风向角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头车横向力系数最大变化幅值分别是中车、尾车的2.4倍和2.6倍,升力系数最大变化幅值分别是中车、尾车的1.1倍和1.5倍,故保证头车安全是控制整车运行安全的关键;侧风下高速列车驶出隧道情形下的最不利风向角为30°,此时头车发生列车事故风险最高。

【总页数】12页(P419-430)【作者】王磊;李宇杰;张传凯;骆建军;叶子剑【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地铁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5【相关文献】1.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桥梁-隧道时车体的气动效应2.高速列车过双线隧道气动效应及列车风特性3.高速列车车体高度对列车通过隧道气动效应影响研究4.强横风对高速列车驶入隧道气动效应的影响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拔对铁路隧道内瞬变压力及车厢内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海拔对铁路隧道内瞬变压力及车厢内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海拔对铁路隧道内瞬变压力及车厢内乘坐舒适性的影响黄娟;何洪;杨伟超;王昂;邓锷;曹宏凯【期刊名称】《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22(19)3【摘要】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基于三维可压缩、黏性、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隧道-空气-列车三维数值仿真模型。

针对高海拔地区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列车以300 km/h的速度运行通过不同海拔隧道时产生的隧道内瞬变压力及车体表面瞬变压力的变化特征,分析大气压和温度等因素对瞬变压力的影响规律,得到海拔高度与瞬变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在此基础上根据车内外瞬变压力计算公式,进一步研究不同海拔下车内外瞬变压力的变化规律,分析高速列车密封性能对高海拔地区乘客舒适性的影响,提出不同海拔下的列车密封性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车试验结果峰值的最大误差为13%,说明数值模拟方法可靠;2)压力波在不同海拔下的传播特性不变,瞬变压力的时程曲线变化趋势一致,海拔仅改变瞬变压力峰值;3)隧道内瞬变压力和车体表面瞬变压力与海拔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瞬变压力峰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线性降低的趋势;4)不同海拔对列车密封性指数有不同的要求,0海拔地区要求车体密封性指数不得小于9 s,当海拔超过3 000 m时,列车的密封性指数应不得低于5 s。

【总页数】8页(P608-615)【作者】黄娟;何洪;杨伟超;王昂;邓锷;曹宏凯【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5【相关文献】1.隧道内瞬变压力对既有客运铁路提速影响研究2.高速铁路隧道内瞬变气压和乘车舒适度准则3.高速铁路并联隧道横通道对隧道内压力变化的影响4.竖井对隧道内瞬变压力的影响5.高速铁路隧道内噪声对乘车舒适性影响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调研报告--邓锷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调研报告--邓锷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调研报告一、概念的提出随着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正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京津城际客运专线,胶济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等相继投入运营。

由于我国山岭众多及高速铁路的平顺性要求,不可避免的会修建大量的隧道,高速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以下简称气动效应)问题随之而来。

由于隧道空间的半封闭性,当列车由空阔地带高速驶入隧道时,车体附近的空气被迅速排开,空气的粘性以及隧道壁面和列车表面的摩阻作用使得被排开的空气不能像在空阔区域一样及时、顺畅地沿列车两侧和上部流动,列车前方的空气被压缩,空气压强骤然增大而形成压缩波,并以声速向四周传播[1]。

这种冲击波会对隧道内的附属物如接触网悬挂设备,信号、照明设备等悬挂设备产生的一定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但是这是一种反复作用的冲击,容易造成附属结构物的疲劳损伤,使用性能下降,从而对附属设施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高速铁路压力波的数值与列车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因此与普速铁路隧道相比,这种反复作用的冲击力对设备的影响要大得多。

二、隧道气动效应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高速列车的速度一般都在200km/h以上,也就是说,马赫数将达到0.17以上,属亚音速范围,由此引发的隧道空气动力问题一直困扰着行车安全和进一步提高列车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洞口微气压波问题当初始压缩波传播到隧道口的时候,一部分被隧道出口反射,向隧道入口处传播,另一部分则直接向隧道外辐射,形成微气压波,在隧道洞口形成爆破噪声,轻者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会影响洞口的建筑物,特别是日本等地高速铁路洞口附近经常有居民住宅,部分新干线通车后造成了住宅窗户玻璃破碎事故。

为此日、德、美等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小迟智和Howe等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2],目前国内外提出了在洞口建缓冲结构、隧道内建浅支洞、增大隧道断面积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洞口微气压波的危害,目前这些措施都已在国内新建的京沪、武广、郑西、石太等客运专线中成功应用。

高速列车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解决措施

高速列车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解决措施

高速列车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解决措施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包括气压波、空气抽吸、阻力增加、噪音扩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措施。

首先,气压波是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的一种空气波动。

隧道的出入口会引起气压的突变,进而形成气压波。

为了减轻气压波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设计合理的隧道出入口结构,减小气压突变的幅度。

通过合适的设计和工程施工,可以减小气压波对列车和旅客的影响。

2.在出入口处设置缓冲区,使空气压力逐渐恢复平衡。

通过设置缓冲区,使气压波逐渐减小,减轻对列车和旅客的冲击。

其次,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空气抽吸效应。

当列车快速进入或离开隧道时,会形成气流,产生空气抽吸。

为了解决空气抽吸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在隧道出入口设置风帘,减少空气流动。

通过设置风帘,可以减少隧道出入口的气流,减轻空气抽吸现象,并减少对列车运行的干扰。

2.通过改善列车的车身结构,减小空气抽吸效应。

合理设计列车的车身形状,采用减阻设计,可以降低空气抽吸的强度,减少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此外,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还会面临阻力增加和噪音扩大的问题。

1.优化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减小阻力。

通过合理设计隧道的几何形状和采用光滑的内壁材料,可以减小列车运行时的阻力,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

2.在隧道内部设置噪音吸收层,减少噪音的传播。

通过在隧道内部设置吸音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列车行驶产生的噪音,提高隧道的环境舒适性。

综上所述,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包括气压波、空气抽吸、阻力增加、噪音扩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包括隧道出入口结构设计、风帘设置、车身结构优化、隧道设计和施工工艺优化、噪音吸收层的设置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可以减轻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提高高速列车通过隧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高速列车在隧道中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高速列车经过隧道时,会引起气压波和数种波动现象,给列车和隧道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对高速列车在隧道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进行阐述。

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是研究高速列车在隧道中空气动力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隧道中的主要参数,如列车运行速度、隧道横截面形状和宽度、入口边界条件等,来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风洞试验可以提供详细的流场数据和力学指标,对分析列车和隧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需要设计合适的模型。

模型的尺寸和形状需要与实际高速列车和隧道相似,并且具有良好的比例尺。

另外,模型材料的选择也需要符合实际条件,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模型试验时还需要测量列车模型和隧道结构的气动力数据,如阻力、升力、压力等,以便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其次,进行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需要制定相应的试验方案和测试方法。

试验方案要明确试验的目的、内容、流场参数和测量要求等关键环节。

测试方法包括测量设备的选择和布置、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以保证试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在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高速列车在隧道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手段。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网格,采用数值方法求解气流运动方程,得到列车和隧道结构的流场分布、气压波传播等重要数据。

数值模拟不受试验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模拟,提供更加广泛和全面的数据参考。

综上所述,高速列车隧道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对于研究高速列车在隧道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模型试验可以获取详细的流场数据和力学指标,而数值模拟则可以进行更加广泛和全面的研究。

隧道空气动力学-报告

隧道空气动力学-报告

隧道通风设计的原则与标准
安全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确保隧道通风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空气环 境,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保障行车安全。
在满足通风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通风 设备,降低工程造价和维护成本。
节能环保原则
适应性原则
采用高效、低能耗的通风设备,优化系统 运行模式,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车流量等实际 情况,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的布局和规模, 确保系统适应实际需求。
隧道内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隧道长度、横 截面积、气流速度、污染物排放量等。
污染物传播的动态特性
由于隧道内气流的不稳定性,污染物的传播速度和浓度分布会随时 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污染物传播的逆温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温度逆层的作用,污染物在隧道内传播时会发 生累积现象。
隧道内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交通流量和车速
交通流量和车速对隧道内空气流动特性有直接影响,车流量大、车 速快会导致隧道内空气流动加速。
隧道内空气流动的测量方法
热线风速仪
利用热线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量流体的速度 。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流体的速度。
压力传感器
通过测量流体压力变化来推算流速。
03
CATALOGUE
隧道空气污染物的扩散与传播
隧道内污染物的来源
车辆尾气排放
01
隧道内车辆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
物、碳氢化合物等。
车辆维修和磨损
02
车辆内部的机械磨损和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会产生一些颗粒物和
有害气体。
隧道维护和建筑材料
03
隧道维护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建筑材料挥发产生的气体也

越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

越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

初 始压缩 波的压 力 ( p 一 时间 曲线 , △ ) 虚线 为 压力梯 度
( pd ) 时 间 曲线 。 由图可 以看 出 , d / t一 压缩 波 在 15 3 .5 S 到最大 压力值 2 7 1k a在 14 5s 到最 大 压力 达 .0 P , .1 达 梯度值 2 . 7 k as 由于 数值 模 型 中没 有考 虑 列 车 2 4 P/。 4 和隧道边 壁 的摩 擦作 用 , 力值在 达到顶点 之后 , 一 压 在
最大梯度值 与 国外理论计 算结 果进 行 了定量 比较 , 比较 结果表 明该数 值模 拟 方 法和 结果 具有 较 高 的可
靠性 。 官键 词 : 高速 列 车 隧 道 微 压 波 数 值 模 拟 理 论 计 算 中 图分 类 号 :4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U 5 3 A 广 深 港 客 运 专 线 狮 子 洋 隧 道 位 于 东 涌 站 一 虎 门 站 1 1 计 算 区 域 和 网 格 的 划 分 .
区间, 下穿珠 江人海 口狮 子 洋 , 全线 控 制性 工 程 , 为 全
长 l.k 0 8 m。该 隧 道 结 构 为 双 线 双 洞 , 洞 净 空 面 积 单
考虑 到计 算机 硬 件 的 限制 , 数值 模 拟 中取 隧 道长
度 L=1 0 ( 里 不 考 虑 隧 道 长 度 对 于 压 缩 波 的 非 0m 这 0
( =A / A 。A, 。为 列 车 横 断 面 积 , 为 隧 道 横 断 面 A
积 ) 0 1 。计算 区域 和列 车 及 隧道模 型 周 围网格 划 为 ,8
分 如 图 1和 图 2所 示 。 1 2 初 始 条 件 和 边 界 条 件 .
根 据计 算需 要 , 出流场 的初 始 密度 、 给 速度 、 度 温 和压力等 初始条 件 。边 界 条 件设 定如 下 : 假设 列 车 ① 和隧道 为一个 绝热 实心 体 ; 空气 域远 场压 力 的远 场 ②

越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

越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

越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
赵文成;朱丹;肖明清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通过数值计算对高速列车通过狮子洋隧道产生的复杂压力场进行了模拟,对模拟结果中的压力及压力梯度曲线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到了狮子洋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相关特征参数,并将最大压力值和最大梯度值与国外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定量比较,比较结果表明该数值模拟方法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赵文成;朱丹;肖明清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成都,610031;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城建院,武汉,430063;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城建院,武汉,430063;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城建院,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1+.3
【相关文献】
1.空气动力学效应作用下高速铁路隧道细观力学数值模拟 [J], 马云东;李博;范斌
2.越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的试验研究 [J], 赵文成;肖明清;高波
3.高速铁路越江沉管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及指标确定 [J], 仇文革
4.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变化规律与设计方法研究 [J], 吴剑; 王建宇; 万晓燕; 史宪明
5.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及缓解措施 [J], 陶伟明; 吴剑; 史宪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速列车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解决措施

高速列车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解决措施

高速列车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及解决措施【提要】:随着轨道交通的高速化,列车高速运行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本文主要针对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所产生的各类空气动力学问题,对国内外高速隧道的舒适度指标、阻塞比进行对比,分析各类空气动力学指标的取值情况,并详细论述了降低空气动力学效应影响的各类措施。

【关键词】: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Abstract:Inthewakeofhighspeedtendencyofrailtransit,h ighspeedtrainhasexertedmoreapparentimpactsonpersonne landenvironment.Thispaperchieflyanalysesvariouscateg oriesofaerodynamiccriteriasettingsupagainstcomfortne sscriteriaandblockrate,prevailingindomesticandforeig nhighspeedrailwaytunnels,intermsofvariousaerodynamic problemscausedbyhighspeedtrainpassthroughinthetunnel ,aswellasgivesadetaileddiscussiononvariouscountermea suresputagainstinfluencescausedbyreducedaerodynamice ffect.Keywords:highspeedtrain,tunnel,aerodynamics.1 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高速列车进入隧道后将隧道内原有的部分空气排开,由于空气粘性和隧道内壁、列车外表面摩阻力的存在,被排开的空气不能象明线空气那样及时、顺畅地沿列车周侧形成绕流,列车前方的空气受到压缩,而列车尾部进入隧道后会形成一定的负压,因此产生了压力波动过程。

空气动力学临界隧道交会理论与仿真研究

空气动力学临界隧道交会理论与仿真研究

空气 动 力学 临界 隧 道 交会 理论 与仿 真 研 究
何德华 , 陈厚 嫦 , 张 岩 ,黄成荣。
( 1 中国铁道 科 学研 究院 机 车 车辆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0 8 1 ; 2 铁道 部运 输局 ,北 京 1 0 0 8 4 4 )
摘 要 根 据压 力 波 的传 播 、 反射和叠加原理 , 提 出 了交 会 产 生 最 大 压 力 变 化 幅值 的 隧 道 长 度 和 进 入 时 差 的 快 速
第3 3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铁 道 机 车 车 辆
RAI LW AY LOCOMOTI VE 8 L CAR
Vo 1 . 3 3 No . 1
Fe b. 2 O1 3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7 8 4 2( 2 0 1 3 ) O 1 —0 0 5 8 —0 5
按均匀 长度差 值 和进 入 隧道 时差 , 仿 真 计算 出各 隧道 长
度 和进 入隧道 时差 列 车上 的气 压 波动 曲线 , 然 后再 找 出 影 响瞬变压力 的临界 隧道 长度及 时差l 3 每一隧道长度 、 每 一列 车进入 隧道 时差计 算一 条
Ab s t r a c t :Th e e q u i v a l e n t c o n i c i t y i s o n e i mp o r t a n t p a r a me t e r t h a t u s e d t O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t h e wh e e l / r a i l c o n t a c t g e o me t r y,a n d i s t h e k e y
Ca l c u l a t i ng t he Equ i v a l e n t Co n i c i t y

客运专线隧道空气动力学(抗音爆结构)部分咨询结果

客运专线隧道空气动力学(抗音爆结构)部分咨询结果

武广客运专线隧道空气动力学(抗音爆结构)部分咨询结果1 概述“新武汉-广州铁路客运专线”拟建221座隧道,总长165.3 km。

由于隧道数量大,设计速度为V = 350 km/h,行车间隔短,而且线路穿过住宅区,所以必须对这条高速线路进行隧道空气动力学分析。

外方咨询人员(OPB)与德国铁路公司(DB AG)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中心密切合作, 对本项目的隧道进行了详细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得出的空气动力学计算结果应在观测设计以下结构物时加以考虑:-隧道结构-洞门结构-技术设施-车辆-乘客的健康-环境根据要求进行的空气动力学分析考虑了ICE3、CRH2和CRH3型列车的相关资料,分析结果已编制在有关报告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运行速度为v=350km/h的CRH2和CRH3型列车由于压力波导致的乘客舒适度损害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的结果编于专题报告SCR TU-Aerodynamics-4中,包括以下方面:-隧道内的压力变化-单列车运行(单向行驶)情况下的压力变化-单列车穿过隧道时的微气压波(音爆)-会车时的压力变化-隧道纵倾对车辆内压力变化的影响-车辆和物体中的压力变化-通过隧道时对舒适度和健康的损害-作用于密封的和未密封物体的压力差-隧道内无会车情况下的气流-空气动力阻力的增加-隧道内会车时的气流-列车运行速度 V tr =350km/h-隧道横断面面积 A tu =101 m2- 列车气密性 = 10.0/12.0/15.0/36.0 s- 无会车情况-2 关于音爆效应的结论根据以上列出的参数,会发生“音爆”的隧道的最小长度为2530m。

图1:音爆波的发展这样,根据我们的空气动力学分析选出的隧道洞门处有必要设置所谓的抗“音爆”结构(缓冲结构)。

图2:典型的抗音爆结构的纵断面3 空气动力效应列车行驶穿过隧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列车在露天行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气压波和气流是隧道空气动力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控制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控制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控制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控制一直是公路与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研究热点,也是建设安全高效的高速铁路的基础之一。

隧道结构和室内空气动力学性能会直接影响特别是通过隧道的车辆的安全性。

因此,有关控制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先进方法和技术被广泛开发和扩展,以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更佳的通风性能。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策略主要有:(1)通过控制高速铁路隧道中的气体流动特性和空气流速,来降低隧道内污染;(2)通过改变隧道室内气流和温度,同时降低通风系统能耗,改善隧道内环境;(3)使用透明可视材料,通过增加隧道室内空气流动特性,来增强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4)开发和应用各种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更高效的控制策略。

另外,为了解决隧道高速铁道隧道的空气动力学现象,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以达到有利的效果。

比如在通风系统方面,可以使用外部被动式通风或直接供气系统;消声技术可采用应用噪声孔和结构形式等方法。

此外,各种复杂大型高速铁路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可以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模拟技术建立有效的分析模型,在车辆设计仿真中有效应用软件工具,如FLUENT等,并进行效果分析,从而进行判断性和定性的控制策略。

为了有效地控制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运行策略和设备内控制。

在设计阶段,应注意通风系统、负荷、消声、运行安全等问题,以避免污染物在隧道室内滞留。

此外,还要配置和安装通风系统,使用适宜低噪音排气口等,使空气在一定的流量范围内充分循环,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空气湿度,以降低污染物浓度,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总而言之,控制高速铁路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不仅要建立有效的控制策略,而且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设备内控制,以确保隧道室内空气条件良好,提供安全高效的通道环境,为乘客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及缓解措施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及缓解措施
TAOWeiming,WU Jian,SHIXianming.AerodynamicEffectsandAlleviativeMeasuresofHighSpeedRailwayTunnelGroupinComplexand DangerousMountainousRegions[J].HighSpeedRailwayTechnology,2020,11(2):80-86.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群空气动力学 效应及缓解措施
陶伟明1 吴 剑2 史宪明2
(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 610031;2.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 611731)
摘 要:为解决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群设计难题,本文从压力波动、空气阻力和微气压波几方面入手, 明确了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与单个隧道的差异,阐述了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应的 缓解措施以及隧道群连接明洞的设置原则。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与单个隧道在微气压波 方面的差异最大,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连接明洞的方式缓解隧道群空气动力学效应。同时,本 文建议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隧道群复合型耳膜舒适度标准和微气压波标准,并在确定隧道群缓冲结构、横通 道等结构设计参数时,重视数值模拟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隧道群;压力波动;空气阻力;微气压波;缓解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1+3 文献标志码:A
2020年 4月 第 11卷 第 2期
高 速 铁 路 技 术 HIGH SPEEDR编号:1674—8247(2020)02—0080—07 DOI:10.12098/j.issn.1674-8247.2020.02.013
No.2,Vol.11 Apr.2020
84图7明线间距50m隧道群距隧道出口20m处的微气压波峰值图表7列车方面减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技术措施及其优缺点表减缓措施减缓作用优点缺点降低列车速度减小隧道内压缩波程度波前压力梯度及活塞风强度减小列车通过密度避免隧道内气压波的叠加提高列车密封性能降低车内气压波动减小车体横断面积减小阻塞比改善车头形状增加压缩波上升时间降低波前梯度增加车体平滑性减小车体表面摩擦不用增加土建费用影响高速铁路运营能力降低运营收益增加列车生产的技术难度和成本表8隧道方面减缓空气动力学的技术措施及其优缺点表减缓措施减缓作用优点缺点增大隧道有效净空减小隧道内压缩波程度波前压力梯度及活塞风强度降低对列车牵引能力的要求节约运营成本增加建设成本设置洞口缓冲结构有效降低列车刚进入隧道时的压缩波波前压力梯度最大值成本较高可能在列车驶出隧道时增大车内乘客的不适感设置辅助坑道对隧道内的压力波形成局部反射设置辅助坑道尤其是竖井有可能减小隧道设计断面降低建设成本

2025年空气动力学总结范例(二篇)

2025年空气动力学总结范例(二篇)

2025年空气动力学总结范例在过去几年中,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不断深化,为航空航天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对____年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总结。

1. 高超声速飞行的突破在____年,高超声速飞行成为了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通过利用新材料和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

这些飞行器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操控性能,对航天探索和军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纳米颗粒在空气动力学中的应用纳米技术的进步也对空气动力学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应用。

研究人员发现,将纳米颗粒引入飞行器的表面可以改善其气动性能。

这些纳米颗粒可以减小气动阻力,提高飞行器的速度和燃油效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智能化飞行控制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飞行控制系统在____年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飞行器的数据,自动调整飞行姿态和控制参数,以获得更好的飞行性能和安全性。

智能化飞行控制系统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飞行员的负担,提高了飞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4. 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领域,真空管道交通系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交通解决方案。

通过将车辆放入真空管道中,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推动车辆进行高速行驶,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可以大大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提高交通效率和环境保护。

在____年,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建设真空管道交通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____年是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高超声速飞行、纳米颗粒应用、智能化飞行控制系统和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为航空航天和城市交通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和应用将会更加深入,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25年空气动力学总结范例(二)____年空气动力学总结____年,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轮廓面积优化探讨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轮廓面积优化探讨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轮廓面积优化探讨伊兴芳;曾青;马志富;程爱君【摘要】与常规铁路隧道不同,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轮廓有效净空面积大小尚应考虑列车类型、车辆密封性和旅客舒适度等因素,通过对速度160 km/h、200 km/h 的普通旅客列车和动车组交会时空气动力学效应仿真分析,结合我国目前列车车辆密封性性能情况,提出新建客货共线铁路隧道适度标准按照1.25 kPa/3 s控制,当普通旅客列车密封指数达到2s,时速200 km双线隧道内轮廓有效净空面积可优化至76 m2.【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客货共线;隧道内轮廓;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作者】伊兴芳;曾青;马志富;程爱君【作者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142;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142;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14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1.31 引言目前我国对于时速160 km、200 km铁路隧道的设计标准主要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而《城际铁路设计规范》适用于新建时速200 km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客运专线铁路[1],客货共线铁路较客运铁路有较为特殊的特点和要求,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轮廓尚应考虑列车类型、车辆密封性和旅客舒适度等因素[2]。

相关研究表明[3-4],在列车速度超过 160 km/h后,隧道内轮廓需要满足空气动力学效应的舒适度要求。

我国针对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气动效应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于列车时速160 km及以上开行动车组与普速客运列车的客货共线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较少[5]。

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参数的选择和列车外形、结构强度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6-7]。

因此,笔者就客货共线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对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轮廓净空面积优化进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调研报告一、概念的提出随着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正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京津城际客运专线,胶济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等相继投入运营。

由于我国山岭众多及高速铁路的平顺性要求,不可避免的会修建大量的隧道,高速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以下简称气动效应)问题随之而来。

由于隧道空间的半封闭性,当列车由空阔地带高速驶入隧道时,车体附近的空气被迅速排开,空气的粘性以及隧道壁面和列车表面的摩阻作用使得被排开的空气不能像在空阔区域一样及时、顺畅地沿列车两侧和上部流动,列车前方的空气被压缩,空气压强骤然增大而形成压缩波,并以声速向四周传播[1]。

这种冲击波会对隧道内的附属物如接触网悬挂设备,信号、照明设备等悬挂设备产生的一定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但是这是一种反复作用的冲击,容易造成附属结构物的疲劳损伤,使用性能下降,从而对附属设施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高速铁路压力波的数值与列车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因此与普速铁路隧道相比,这种反复作用的冲击力对设备的影响要大得多。

二、隧道气动效应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高速列车的速度一般都在200km/h以上,也就是说,马赫数将达到0.17以上,属亚音速范围,由此引发的隧道空气动力问题一直困扰着行车安全和进一步提高列车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洞口微气压波问题当初始压缩波传播到隧道口的时候,一部分被隧道出口反射,向隧道入口处传播,另一部分则直接向隧道外辐射,形成微气压波,在隧道洞口形成爆破噪声,轻者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会影响洞口的建筑物,特别是日本等地高速铁路洞口附近经常有居民住宅,部分新干线通车后造成了住宅窗户玻璃破碎事故。

为此日、德、美等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小迟智和Howe等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2],目前国内外提出了在洞口建缓冲结构、隧道内建浅支洞、增大隧道断面积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洞口微气压波的危害,目前这些措施都已在国内新建的京沪、武广、郑西、石太等客运专线中成功应用。

2.2 列车风对线路附近人员的影响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会引起附近空气随之一起运动,根据己有研究成果,列车风的相当风力如表2-1所示。

表2-1 列车风的相当阻力由此可见,当列车高速运行时,列车风的相当风力级已经远远超过了12级的超强台风。

这种强风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列车周围分布,列车表面的风力最大,在隧道壁处最小,对车体、站台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以及隧道内附属设施的安全性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于列车风对车体、站台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问题,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安全退让距离执行标准[3]。

国内的王韦、李人宪、雷波等人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长大隧道(L≥1140m)内,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距离内的风速标准值为12m/s,欧洲的标准值也是12m/s;在短隧道内,风速标准值为10m/s,并对退让距离做了相应研究[4]。

这为我国新建客运专线隧道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针对列车风对隧道内附属设施的影响方面,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还很少。

2.3 高速列车乘坐环境舒适性问题列车在隧道内运行过程中车厢内压力会出现急剧变化,当车厢内压力变化幅度和变化频率很大时,车厢内乘客就会感觉耳鸣、耳痛等不适症状,乘车舒适度降低,严重条件下会造成中耳炎,并对铁路员工和车辆产生危害。

日本、英国等高速铁路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的中南大学、西南院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的特点和我国的人体生理条件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标准[5]。

2.4 高速列车的行车阻力问题由于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车头和车尾压力存在一定的压力差,当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行车阻力将更加显著,已有资料显示[6],当列车速度超过250km/h后,列车的压差阻力将占列车整体运行阻力的60%以上,严重地增加了列车动力能量的消耗。

为此国内外各国对此给予了重点关注,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等高速列车研究能力较强的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此外国内部分科研单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5 气动效应对隧道内附属设施的影响高速铁路隧道内的附属物主要包括接触网悬挂件(拱顶)、通信电缆支架(边墙)、设备洞室门(边墙)、风机(边墙)、联络通道防护门等。

对于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对隧道内附属物的疲劳耐久性和安全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数据。

铁道部于2003年发布的《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仅作了部分说明,而且行车速度仅为20Okm/h;对于时速在250~350公里的高速客运专线没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可以借鉴。

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仅应用于3O0km时速以下,其隧道内轮廓和洞内附属设备与国内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而我国京津城际列车、武广客运专线等运行速度已经达到35Okm/h,在此速度之下高速列车进入隧道后的反复冲击力对隧道附属物的力学影响国内外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三、气动效应的主要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于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3.1 理论分析高速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引起的空气流动是不稳定的三维瞬态湍流流动,德国学者Tollmien在早期己经开展对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其假设列车进入隧道引起的流动是不可压无旋流动,给出了理想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的二维势流解[7]。

研究早期,根据多数情况下隧道长度远大于隧道断面直径的特点,日本学者原朝茂将隧道内复杂的三维瞬态湍流流动简化为一维空气流动,发展和完善了隧道压力波一维流动理论和特征线法求解方法[8],山本彬完善了原朝茂的理论,并利用线性声学理论对微压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利用初始压力波求解车壁摩擦系数的方法[9],并采用低频远场假设得出了隧道内的压力计算公式[10]。

利用该理论,山本彬、Vardy等研究了喇叭状隧道端口对初始压力波的影响[11],Valensi利用不可压缩稳定流模型,提出了地铁会车和双洞双线隧道压力波的理论预测方法[12],随后各国学者又提出了定密度有限音速非定常流动模型、可压缩等嫡非定常流动模型、可压缩不等嫡非定常流动模型等一维空气流动计算模型。

目前,国内外大多研究者认为,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引起的空气流动是三维、可压缩、非定常湍流流动,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也已较为完善,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方程,并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3.2 数值计算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有限体积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面元法等计算方法在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利用一维空气流动模型来研究,即特征线法,Vardy等人采用考虑摩擦的等嫡非定常流动模型,发展了会车压力波数值模拟软件,并利用该软件进行了压力变化的参数研究[13],Baron等人采用准一维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模拟了带通风竖井的小截面长隧道[14],并且在隧道中设有站台,隧道的截面积发生变化的压力波和运行阻力问题。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不断发展,对隧道压力波波动规律的理论模型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Steinbeuer采用面元法对列车驶入隧道瞬间压力波动的形成规律做了相应研究[15];Gregoire等人利用三维不定常Euler方程研究了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压力波问题,并得出了与模型试验较为吻合的结果[16],Aita等人采用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了法国TGV高速列车驶入隧道端口时压缩波的形成过程和车头形状的影响[17];日本学者坂田雅宣利用TVD计算格式的有限体积法研究了高速列车引起初始压缩波的形成过程和车头形状的影响[18],Fuiji等人对两列车在隧道中相会和列车进入隧道时引起的三维流动,采用求解欧拉方程或N-S方程进行了模拟[19];韩国学者H-B Kwon等人通过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对列车进入隧道和在隧道中运行时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20]。

Suzuki利用MAC(Marker and Cell)方法通过求解三维不稳定不可压缩雷诺平均N-S方程,对高速列车在空旷地面和进入隧道的流场及在隧道中作用在列车上的不稳定空气动力学作用力进行了研究[21]。

国内关于隧道空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

清华大学朱克勤等采用一维非定常流动对高速列车进入隧道的初始压缩波进行了初步模拟[22],另外还有工建宇、余南阳、梅元贵等也曾利用一维流动模型对隧道内活塞风及压力波动影响参数进行了研究[23][24][25]。

我国台湾学者宋C.C.曾利用TVD一Maccormack格式、采用无反射边界条件和滑移网格技术对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进行过三维分析[26]。

西南交大的骆建军,高波等采用二维、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突入隧道时的压缩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7][28]。

近年来,中南大学依托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对列车过隧道的数值算法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3.3 试验研究试验研究包括在线实车试验和模型试验两种。

在线实车试验是检验、评价其他研究方法正确性的必要手段。

但由于实车试验首先需要己建成高速线路和具备了进行试验的车辆,其次是实车试验费用高、试验的工况有限,试验结果也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模型试验已成为研究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

模型试验方法包括水槽法、小型列车模型试验和发射式列车模型试验三种[1]。

3.3.1 水槽法水槽法就是利用自由表面流体与可压缩气体的相似性,即可压缩气体的无涡等嫡流相似于有自由表面液体的无涡无摩擦流,采用水作为工作介质来模拟隧道压力波动,这种方法使高速运行的列车以较低的速度来实现模拟。

水槽法应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MillS和Wi1Son利用浅水槽定性模拟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运动情况[29]。

1993年日本学者森井宣志等采用浅水槽模型试验,研究了超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压力变化问题[30]。

西南交通大学和中铁西南院从1997年开始开发该试验装置并采用该试验方法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31]。

3.3.2 小型列车模型试验该试验要求模型的速度与全尺寸列车的速度相同。

保证模型可靠实用,根据雷诺相似性,要求模型缩尺比不能小于1/36。

1991年英国Derby铁路研究中心Pope等研建成功列车气动性能模型试验装置,模型列车试验速度可达2O0km/h,线路长150m,其中48m为试验段,模型几何缩比为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