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
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
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
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
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
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
因为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
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
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
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
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
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
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白天,他靠
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不过没有钱买油灯。

他看
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
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
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
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
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因为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极大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

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4、映雪读书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

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能够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
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

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5、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
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
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
,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
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6、牛角挂书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

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

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

这个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
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

”杨素回家后,把情况
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
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

后来
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7、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
了很多遍,又附注了很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
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
够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8、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
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
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仅仅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能够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9、寻章摘句、车载斗量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字德度,南阳人。

在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

赵咨见到魏文帝曹丕。

曹丕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说:“我们吴王空闲时,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那样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

”(原文是“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

还说:“我们吴王是位仁义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任用鲁肃说明了他的诚厚;活捉魏将于禁而不杀说明了他的仁义;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说明了他的智慧;盘踞三州虎视四方说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援说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能够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

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八九十人。

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两句成语。

一个是“寻章摘句”。

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