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许多论述是非常深刻的。认真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鲁迅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不体现着那个社会的特征,对于现代教育,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阿Q正传》一文,我们来看鲁迅的教育思想。
我向来对众口一词的所谓的“《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一说不敢苟同,国民有劣根,这是勿庸质疑的,就是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劣根性”:朝鲜人的保守、法国人的懒散,美国人的强势,等等。如果说阿Q 这类国民有“劣根性”,那就仿佛在说,中国人天生就是这样“劣”的。我以为,鲁迅并不是在说中国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劣根性”——如果真是那样,那鲁迅简直是在为行为恶劣的国人开脱:他们本性即“劣”,顽固不化,就好比说:猫天生是抓老鼠的;黄鼠狼天生是吃鸡的;猛兽天生是咬人的,这都不是他们的错。
在《阿Q正传》里,鲁迅并没有以旁观者的角度指出阿Q的行为哪里对哪里错,他只是平直地描述阿Q的行为和内心,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摆在读者面前。通过阿Q的形象,人们应当反思的,不应当是什么“劣根性”,而应当反思造成这种扭曲人格的根源——教育。阿Q的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什么先天的“劣根性”。若说劣根,的确存在,但“劣”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传统中的那些杀人于无形的糟粕。国民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而使得一个时代多了许许多多的“阿Q”。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因循守旧、盲目自大、畏强凌弱、自轻自贱和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折射出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自我评价这四个方面。笔者就《阿Q正传》来探究鲁迅的教育思想。
一、质疑精神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在此看来,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的麻木和不觉悟,正是因循守旧,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
因此,从鲁迅塑造的因循守旧的阿Q身上,我们得知,鲁迅要国民知道,因循守旧只能是挨打的下场。鲁迅是学医出身,而后从文。作为一个医生,如果只按照医书上所说,为病人开方医治,一般的小病当然可以。但个体也有个体的差别,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也就是要有质疑精神。
在现代教育中,质疑精神同样重要。古人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合乎学生发展
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源头。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毕竟那是别人的思想。每个人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别人的说法去做:教师按照同一种模式上课,学生按照同一种方法解题,那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引导学生会质疑,养成质疑习惯,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
二、批判精神
既然怀疑了,就要敢于批判。很多人说鲁迅多疑,鲁迅自己也并不否认,而且认为多疑没什么不好,疑来疑去却不做结论那才糟糕。勿庸置疑,鲁迅是一个敢于批判的人。鲁迅说中医不科学,是希望改变中国人对中医的迷信,更多接受现代医学。鲁迅为什么反感京戏?因为他认为京剧在民间的时候还比较活泼,一旦被雅人、阔人供养起来就变质了,文艺应该与民间大众建立血肉联系。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 虽然我前面说过我向来对众口一词的所谓的“《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一说不敢苟同,但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对整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就是在对整个旧社会进行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同样的,体现在教育中,鲁迅就是在教导我们:在具备质疑精神的同时要敢于批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批判精神,对前人的教学方法要敢于批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更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主动学习,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自我评价
在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身上,我们最多看到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自轻自贱”。这正说明了阿Q是一个没有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的人。教育家桑德(Sand,O.) 提出要“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库克(W,Cook)则明确表示,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自我评价尤为重要。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的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
自我评价又可以是直接的自我评价,即指学生通过自我参照和自我反思所进行的评价。从学生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或以往的成绩,把“故我”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同时,又将外在的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自我判断,获得自我评价的结果。
也可以是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参照他人的评价或通过与同伴的对照与比较进行的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重要参照和依据,是自我评价的一个“支架”,也是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认识和体验
尚不完善,因此,只依据学生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也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有必要进一步参照他人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无论是哪种自我评价,学生只有正确评价自己,才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中获取信心,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从《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当代教育的忧虑;而对于现代教育,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意义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