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1.发生机制 (1) 免疫复合物不断产生和持续存在,是形
成并加剧炎症反应的重要前提; (2)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的沉积,是导致组织
损伤的关键因素。 血管通透性的提高、血液动力学改变、与 组织抗原结合、大小改变、补体缺陷等因 素均可造成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吸附和沉 积。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六. 迟发型(Ⅳ型)
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变态反应。
1.概念
其发生无需抗体或补体参加,在变应原作 用下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 变应原时,可表现出一种迟缓的(至少约12 小时后才出现反应,24~72小时达高峰)、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 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组织 损伤等。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3.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 (1)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因
大量过敏原(如静脉注射)进入体内而引 起的急性全身性反应,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二是局部的过敏反应,如霉菌、花粉等 引起的呼吸系统过敏反应。 (2)控制:目前主要通过使用非特异性的脱 敏药和避免动物接触可能的过敏原等措施 来控制。
二. 分 类
根据变态反应中所参与的细胞、活性物质、 损伤组织器官的机制和产生反应所需时间等, 可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类:过敏反应型(Ⅰ型)、 细胞毒型(Ⅱ型)、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和 迟发型(Ⅳ型)或细胞介导型。其中前3型均 由抗体所介导,反应发生快;而Ⅳ型由细胞所 介导,反应发生较慢。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变态反应
主要内容
一. 简介 二. 分类 三. 过敏反应型(I型) 四. 细胞毒型(Ⅱ型)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六.迟发型(Ⅳ型)
一. 简 介
1. 概 念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是一类异常的、过 高的免疫应答,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 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 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 病理反应。
2.临床常见疾病 (1)血清病
因循环免疫复合物吸附并沉积于组织,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形成炎症反应的一类 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心肌炎 等; (2)自身免疫复合物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3)Arthus反应 由于皮下注射过多抗原,形成中等大小免
疫复合物并沉积于注射局部的毛细血管壁 上,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中性粒细胞集聚 等,最后导致组织损伤,如局部出血和血 栓等,严重时可发生组织坏死。
四. 细胞毒型(Ⅱ型)
(2)抗体依赖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在本反应中,靶细胞为低浓度的IgG抗体
所包绕,IgG的Fc片段可与一些具有Fc受体 的细胞(K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单核细胞)相接触而引起靶细胞的溶 解,后者需要消耗能量但不涉及吞噬反应 或补体的固定。这类反应主要与寄生虫或 肿瘤细胞的消灭以及移植排斥有关。
临床最常见的一种。 1. 特 点 (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
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 (2)发生快,消退快; (3)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
伤;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2. 反应过程 (1)IgE抗体产生
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应答,B细 胞经增殖分化,分泌IgE抗体。 (2)活性细胞的致敏
一、简 介
2. 概 述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变应原。变 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异种动物血清、组 织细胞、微生物、寄生虫、植物花粉、兽 类皮毛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 磺胺、非那西汀等药物,或生漆等低分子 物质);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 性的。
一. 简 介
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因变应原 的性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参与因素、发生机 制和个体反应性的差异而不同 。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不明原 因引起自身血细胞抗体形成而导致相应血 细胞的破坏;
(4)某些药物反应: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细 胞膜结合形成抗原,激发抗体形成,后者 针对血细胞-药物复合物(抗原)而引起 血细胞的破坏;
四. 细胞毒型(Ⅱ型)
(5)由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溶血反应:某 些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成分能吸附宿主红细 胞,表面有微生物抗原的红细胞受到自身 免疫系统的攻击而产生溶血;
六. 迟发型(Ⅳ型)
2.分 类
根据是否有感染可分为:
(1)感染性迟发型变态反应:多见于胞内寄 生菌感染,如结核杆菌等分支杆菌和一些原 虫感染。伴随感染存在。
(2)接触性迟发型变态反应:体外的一些小 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重金属等,在进 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由 郎罕氏细胞递呈给T细胞,被激活并成为效 应T细胞,再次接触出现过敏现象。
(6)组织移植排斥反应:根本原因是受体与 供体间MHC—I类抗原不一致。
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免疫复合物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1)刺激形成具有过敏毒性和促细胞迁移性
的C3a和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舒血管组胺,提高血管通透性和在局 部聚集多形细胞; (2)通过Fc受体而与血小板反应,形成微血 凝,提高血管通透性。
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并被致敏,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三. 过敏反应型(Ⅰ型)
(3)过敏反应 当过敏源自文库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的活性细
胞结合,细胞就被活化,脱颗粒并释放出 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 过敏毒素等。
活性介质可作用于不同组织,引起毛细血 管扩展、通透性增加、皮肤黏膜水肿、血 压下降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一 系列临床反应,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六. 迟发型(Ⅳ型)
(3)结核菌素变态反应 以单核细胞为主的局部硬变,肿胀发热;
再次接触抗原后48h开始出现症状 (4)肉芽肿变态反应
以上皮类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增生;再次接 触抗原后14d开始出现症状
色素沉着、苔藓化
六. 迟发型(Ⅳ型)
根据皮肤试验观察出现皮肤肿胀的时间和 程度以及其他指标,可分为:
(1)Jones-mote反应 碱性粒细胞在皮下直接浸润形成的皮肤肿
胀;再次接触抗原后24h,皮肤出现最大肿 胀,可持续7~10d (2)接触性变态反应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湿疹,伴有皮肤水 肿和形成水泡;再次接触抗原后48h开始出 现症状
四. 细胞毒型(Ⅱ型)
(3)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异常 患者体内存在抗某种受体的自身抗体,抗
体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导 致靶细胞的功能异常。由于不结合补体, 因而不破坏靶细胞亦无炎症反应。如重症 肌无力,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抗乙酰胆碱受 体的自身抗体,此抗体可与骨骼肌运动终 板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削弱神 经肌冲动的传导而导致肌肉无力。

一. 简 介
3. 发生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 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 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动物 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 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 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 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 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四. 细胞毒型(Ⅱ型)
3. 临床常见反应 (1)输血反应:由于供者红细胞抗原与受者
血清中的相应抗体相结合而导致红细胞的 溶解; (2)新生儿(畜)溶血性贫血:由于母体( Rh阴性)和胎儿(Rh阳性)抗原性差异所 致,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通过胎盘 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导致溶血;
四. 细胞毒型(Ⅱ型)
四. 细胞毒型(Ⅱ型)
Ⅱ型变态反应又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型 变态反应。
1.过 程 外源性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机体
内细胞相结合,刺激抗体IgG或IgM产生, 抗体IgG 或lgM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形 成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使细胞被溶 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造成溶血或细胞数 量减少。
四. 细胞毒型(Ⅱ型)
2.发生机制 (1)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特异性抗体(IgM或IgG)与细胞表面的 抗原相结合,固定并激活补体,直接引起 细胞膜的损害与溶解,或通过抗体的Fc片段 及C3b对巨噬细胞相应受体的亲和结合,由 巨噬细胞所介导。此反应常累及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外组 织如肾小球基底膜,引起细胞和组织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