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羊粪层遗迹堆积时期,推测该地
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B.有河流流经,水草丰美
C.沙丘侵袭,风力较强D.森林茂密,物种多样
2.流动沙丘侵占河道,易导致气候转暖之后
A.河流改道B.河流断流C.径流量增大D.河谷变窄
3.胡杨残根能保留至今主要是因为当地
A.被风沙掩埋B.有河水滋润C.动物较少D.空气干燥
2.A
3.D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同时考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羊粪层堆积时期,该地有羊群生存。说明水草丰美、食物、水源充足。故B选项正确。
2.
本题考查河流迁移,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气候转冷时期、流动沙丘侵占干涸的河道,占据了河床空间;气候转暖之后,流水再次沿河道而下,遇到沙丘阻挡会向地势更低处改道,故A选项正确。
5.
本题考查湖泊底层叶绿素浓度的来源,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浅水湖泊湖水上下交换明显,叶绿素(浮游生物)不会只沉降而不上浮;径流注入对底层叶绿素影响不大;湖水污染不会只导致底层叶绿素浓度增大;浅水湖泊底部淤泥沉积物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营养物质,使得湖泊底层营养盐富集,有利于藻类生长,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故C选项正确。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C.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为___________。
(2)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同为___________。
(3)②、③两处地貌的形成体现出的水循环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
(4)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特征。
故选B。
11.古代的植物压埋在地底下,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受到地下的高温和高压年久变质而形成的黑色或黑褐色矿物—煤矿。因此成煤时期的环境特点为湿润,森林茂密。因此选项C正确,ABD错误。
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12.(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 (3)生物状况 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问题。
13.地表径流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对气候:气温年较差变大;降水的变率增加;气候变得干燥;降水量减少等。对水文:径流量变化加大(或者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含沙量增加。整体性甲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在此汇集
其它1+降水量=蒸发量+其它2
思维建构
1.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期间→②=③+汇入嫩江的径流量;
2.扎龙湿地面积扩大期间,→蒸发面加大→④基本不变,⑤增加。
3.扎龙湿地⑥期间,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组合答案
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⑦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⑧蒸发量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图中的河流相当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
(2)根据形状及所处位置判断图中的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分别为是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河流的入海口位置,河流流速慢且有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处会形成河口三角洲。故②、③两处的地貌成因共性均为流水的堆积作用。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离海近,水汽丰富,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气候湿润,A选项的现象与我国东南沿海景观不相符,符合题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气候湿润,地表径流丰富,地形起伏较大,因此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D不符合题意;气候湿润,形成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C不符合题意;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从而形成以红壤为主的酸性土壤,B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10.B
11.C
【解析】
10.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①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②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煤层,③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④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先形成,上层的岩层后形成,因此可以推测,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因此选项B正确,ACD错误。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详解】
(1)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①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④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湖泊叶绿素浓度能够反映浮游生物的分布规律,是藻种、水温、营养盐等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某年11月25日广东省某典型浅水湖泊叶绿素浓度垂向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研究表明,光照和水温因素对该湖泊叶绿索浓度垂向变化影响较小,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 ②天气状况 ③湖泊面积 ④湖水深度
3.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胡杨死亡已久,残根保留至今主要得益于当地深居内陆、空气干燥。微生物活动弱,难以腐烂分解,故D选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河流的迁移及自然换对植被的影响,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B
5.C
(3)②、③两处地貌均为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新地貌,这些地貌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水循环中“不断雕塑地表形态”这一作用。
(4)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被破坏变为耕地后,缺乏森林植被养护和保护地表受降水等外力作用,将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河流的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增大;由于森林植被减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也会减少,气候将变得干旱,气温日、年较差均增大。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向北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河岸形成带状绿洲。历史上克里雅河流域气候冷暖交替,气候转冷时期风沙活动增强,流动沙丘侵占河道。河岸至今保留着羊粪层遗迹和胡杨残根。下图示意克里雅河下游某古河道剖面(38°41'N,81°35'E)。据此完成1~3题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湖泊叶绿素浓度的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自然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故属于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D正确。
7.A
8.A
【解析】
【分析】
7.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属于珊瑚礁,是生物的骨骼遗体沉淀形成,所以属于石灰岩。A正确。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但大堡礁属于浅海环境形成的石灰岩,C不是最佳选项。大堡礁不属于变质岩、岩浆岩,BD错误。故选A。
【解析】
【分析】
4.
本题考查影响湖泊叶绿素浓度的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光照和水温对垂向浓度变化的影响在本题的素材中体现不明显,其原因可归结为广东省纬度较低,常年的光照和水温条件适宜藻类生长;浅水湖泊因水温差异小,水温分层不明显,藻类上下运动容易、因此①④正确,②③与题意无关,故B选项正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该湖泊底层叶绿素浓度相对较大,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浮游生物B.地表径流C.底泥D.排污口
6.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回答7~8题
7.这类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8.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导致的珊瑚大规模白化,全球变暖引起珊瑚死亡,濒临死亡的珊瑚会对依靠它获取食物并栖息在此的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故反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A正确。故选A。
【点睛】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行为动词
分析变化
关键词
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
时间尺度
分三个时段期间:从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扎龙湿地面积扩大; 扎龙湿地面积稳定。
空间尺度
乌裕尔河流域(扎龙湿地)
材料中可以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
乌裕尔河原为①河,下游排水受阻后变成内流河、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
水循环→水平衡:输入水量=输出水量
效率卡
题干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图和图例
地理事物
乌裕尔河、扎龙湿地
设问
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5)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一般在向斜构造处容易发生透水事故.根据岩层弯曲分析乙是背斜,背斜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甲是向斜,容易汇水,所以在甲处易发生透水事故。
A.干燥,冷热多变B.炎热,岩浆活跃
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
二、填空题
12.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5)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___________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
14.学习地理重在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合理使用“效率卡”将有助于同学们地理思路的拓展。请根据下表信息和相关知识,补充完善“效率卡”。
A.石灰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
8.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表现复杂性
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东南沿海景观不相符是
A.气候干旱,沙漠广布B.以酸性土壤为主
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B.有河流流经,水草丰美
C.沙丘侵袭,风力较强D.森林茂密,物种多样
2.流动沙丘侵占河道,易导致气候转暖之后
A.河流改道B.河流断流C.径流量增大D.河谷变窄
3.胡杨残根能保留至今主要是因为当地
A.被风沙掩埋B.有河水滋润C.动物较少D.空气干燥
2.A
3.D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同时考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羊粪层堆积时期,该地有羊群生存。说明水草丰美、食物、水源充足。故B选项正确。
2.
本题考查河流迁移,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气候转冷时期、流动沙丘侵占干涸的河道,占据了河床空间;气候转暖之后,流水再次沿河道而下,遇到沙丘阻挡会向地势更低处改道,故A选项正确。
5.
本题考查湖泊底层叶绿素浓度的来源,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浅水湖泊湖水上下交换明显,叶绿素(浮游生物)不会只沉降而不上浮;径流注入对底层叶绿素影响不大;湖水污染不会只导致底层叶绿素浓度增大;浅水湖泊底部淤泥沉积物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营养物质,使得湖泊底层营养盐富集,有利于藻类生长,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故C选项正确。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C.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为___________。
(2)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同为___________。
(3)②、③两处地貌的形成体现出的水循环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
(4)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特征。
故选B。
11.古代的植物压埋在地底下,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受到地下的高温和高压年久变质而形成的黑色或黑褐色矿物—煤矿。因此成煤时期的环境特点为湿润,森林茂密。因此选项C正确,ABD错误。
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12.(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 (3)生物状况 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问题。
13.地表径流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对气候:气温年较差变大;降水的变率增加;气候变得干燥;降水量减少等。对水文:径流量变化加大(或者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含沙量增加。整体性甲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在此汇集
其它1+降水量=蒸发量+其它2
思维建构
1.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期间→②=③+汇入嫩江的径流量;
2.扎龙湿地面积扩大期间,→蒸发面加大→④基本不变,⑤增加。
3.扎龙湿地⑥期间,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
组合答案
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⑦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⑧蒸发量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图中的河流相当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
(2)根据形状及所处位置判断图中的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分别为是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河流的入海口位置,河流流速慢且有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处会形成河口三角洲。故②、③两处的地貌成因共性均为流水的堆积作用。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离海近,水汽丰富,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气候湿润,A选项的现象与我国东南沿海景观不相符,符合题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气候湿润,地表径流丰富,地形起伏较大,因此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D不符合题意;气候湿润,形成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C不符合题意;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从而形成以红壤为主的酸性土壤,B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10.B
11.C
【解析】
10.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①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②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煤层,③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④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先形成,上层的岩层后形成,因此可以推测,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因此选项B正确,ACD错误。
【解析】
【分析】
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详解】
(1)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①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④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湖泊叶绿素浓度能够反映浮游生物的分布规律,是藻种、水温、营养盐等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某年11月25日广东省某典型浅水湖泊叶绿素浓度垂向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研究表明,光照和水温因素对该湖泊叶绿索浓度垂向变化影响较小,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 ②天气状况 ③湖泊面积 ④湖水深度
3.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胡杨死亡已久,残根保留至今主要得益于当地深居内陆、空气干燥。微生物活动弱,难以腐烂分解,故D选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河流的迁移及自然换对植被的影响,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B
5.C
(3)②、③两处地貌均为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新地貌,这些地貌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水循环中“不断雕塑地表形态”这一作用。
(4)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被破坏变为耕地后,缺乏森林植被养护和保护地表受降水等外力作用,将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河流的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增大;由于森林植被减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也会减少,气候将变得干旱,气温日、年较差均增大。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向北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河岸形成带状绿洲。历史上克里雅河流域气候冷暖交替,气候转冷时期风沙活动增强,流动沙丘侵占河道。河岸至今保留着羊粪层遗迹和胡杨残根。下图示意克里雅河下游某古河道剖面(38°41'N,81°35'E)。据此完成1~3题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湖泊叶绿素浓度的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自然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故属于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D正确。
7.A
8.A
【解析】
【分析】
7.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属于珊瑚礁,是生物的骨骼遗体沉淀形成,所以属于石灰岩。A正确。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但大堡礁属于浅海环境形成的石灰岩,C不是最佳选项。大堡礁不属于变质岩、岩浆岩,BD错误。故选A。
【解析】
【分析】
4.
本题考查影响湖泊叶绿素浓度的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光照和水温对垂向浓度变化的影响在本题的素材中体现不明显,其原因可归结为广东省纬度较低,常年的光照和水温条件适宜藻类生长;浅水湖泊因水温差异小,水温分层不明显,藻类上下运动容易、因此①④正确,②③与题意无关,故B选项正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该湖泊底层叶绿素浓度相对较大,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浮游生物B.地表径流C.底泥D.排污口
6.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回答7~8题
7.这类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8.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导致的珊瑚大规模白化,全球变暖引起珊瑚死亡,濒临死亡的珊瑚会对依靠它获取食物并栖息在此的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故反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A正确。故选A。
【点睛】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行为动词
分析变化
关键词
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
时间尺度
分三个时段期间:从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扎龙湿地面积扩大; 扎龙湿地面积稳定。
空间尺度
乌裕尔河流域(扎龙湿地)
材料中可以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
乌裕尔河原为①河,下游排水受阻后变成内流河、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
水循环→水平衡:输入水量=输出水量
效率卡
题干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图和图例
地理事物
乌裕尔河、扎龙湿地
设问
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5)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一般在向斜构造处容易发生透水事故.根据岩层弯曲分析乙是背斜,背斜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甲是向斜,容易汇水,所以在甲处易发生透水事故。
A.干燥,冷热多变B.炎热,岩浆活跃
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
二、填空题
12.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5)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___________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
14.学习地理重在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合理使用“效率卡”将有助于同学们地理思路的拓展。请根据下表信息和相关知识,补充完善“效率卡”。
A.石灰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
8.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表现复杂性
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东南沿海景观不相符是
A.气候干旱,沙漠广布B.以酸性土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