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与佛教文化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大学
论文名称: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以佛教文化为例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胡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2015年5月11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一、旅游文化的产生 (4)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 (4)
二(一)、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性 (5)
二(二)、具有雄厚的融化外来文化的能力 (5)
二(三)、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5)
三、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6)
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7)
四(一)、佛教主题公园开发 (7)
四(二)、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开发 (7)
四(三)、佛教餐饮开发 (7)
参考文献 (9)
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以佛教文化为例
摘要:旅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文化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趋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旅游业的兴旺,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旅游文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本色佛教圣地
旅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
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有许多宗教,
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渗互容,与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相结合,从而出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同化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佛教本身的教义博大精深,使其在一个新的文化土壤扎根以后,逐渐形成诸多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始佛教教义。

在我国佛教史上,伴随着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一个个佛教宗派的诞生,一个个佛教祖庭也相继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这些佛教祖庭以及佛教各宗派杰出人物讲经布道的场所,已成为后世佛教信徒们朝觐、发思古之幽情的向往所在。

同时,也成为一般群众游览观光的理想去处。

这样,佛教胜迹、圣地就与中国旅游业中朝觐型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旅游文化。

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文化是一个很古老的词语,它置身于社会学的视野下,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传统,二是在人类创造的文明中感化。

一、旅游文化的产生
“旅游活动,自古有之”我们在谈到旅游活动时,这句话不难听到,但并不代表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社会经济不是很发达,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欠缺,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去开展旅游活动,在他们的意识里也没有外出旅游的愿望,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们那时候确确实实有迁移活动发生,或许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比如气候变化、重大天灾等这些对他们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或许是因为一些特定的人为因素,比如战争的发生给他们所带来的威胁。

这样的迁移具有被迫性以及求生性的特点,所以它们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也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可见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那什么是旅游呢?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在1942年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活动。

在我国旅游学界,这一定义常被简称为“艾斯特”定义。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活动,起源于人类进步文明社会之初,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旅游随着有闲暇、有余钱有文化享受需求的人数的日益扩大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旅游的经营提供的应是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

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也有了较深厚的土壤和文化积淀,尤其是佛教的中国化最为明显和深刻。

佛教是以佛陀释尊为开山鼻祖而尊崇信奉佛法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主要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系的,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佛教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迄今已是具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
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传统,活在当代,活在你我的心灵深处。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

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

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二(一)、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性
任何外来文化,只有适合于中国国情,适合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中国流传、普及,中国的佛教文化亦不例外。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结合在一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理论由初期依附于汉文译经进而建立起了多种独立的体系,并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礼仪法规,中国佛教文化的民族独立性是显然的。

二(二)、具有雄厚的融化外来文化的能力
佛教文化并不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因此,传入中国后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斗争。

但总体来讲,中华民族在坚守民族独立性的同时,对于外来的佛教文化,显示出其宽广的兼容并蓄的气度和雄厚的汲取融合的能力。

遍布全国的寺院、宝塔、石窟等,均充分显示出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二(三)、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中国的佛教文化,由于与儒、道文化的融合,而更趋向于哲理化,宗教的色彩日益淡化;同时由于佛教愈益走向民间,使佛教具有更多的民间信仰氛围。

中国佛教文化的上述特色,使其有别于国外的佛教文化,充分表现出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

因而不仅具有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而且具有令外国人很感兴趣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

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三、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都是驰名中外的。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各有差异,加之,在一些佛教历史悠久、佛教影响力较大的地区,非佛教朝拜目的的旅游者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佛教信徒。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佛教信徒的节日,而且已经演变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流行节日,因此,适当的利用佛教节日,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对佛教活动有着强烈的新奇感和神秘感。

可见,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文化在向众生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靠言传身教,而是更注重于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

如固定的讲经布道的场所、特定的佛神形象和特定的音乐语言。

这样,就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包含佛教建筑、佛教雕塑及绘画、佛教音乐在内的佛教艺术。

而其中的佛教建筑、佛教雕塑及绘画则为中国的旅游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佛教建筑主要包括寺院、佛殿、佛塔、石窟等。

这些建筑一般座落在远离尘嚣的市郊或者是掩映在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之间。

一般来说,与佛教建筑发生联系最多的是名山。

而一座山之所以能够出名,往往也是沾了“佛光”的,即所谓“山不在高,有‘佛’则名”。

山与佛教建筑相得益彰,互相辉映。

一个沾山脉之气,一个沾佛灵之光。

从中国名山的四大形成要素看,一是要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安徽黄山);二是要有宗教性建筑(如山西五台山);三是要有历史纪念意义(如江西井冈山);四是要有丰富的宝藏(如安徽铜官山)。

在这四大要素中,宗教性建筑(主要是佛教建筑)占据其一,其作用不可低估。

正是“天下名山僧占多”。

而遍布全国的佛塔则屹立在名山之上、大川之滨、古城胜地之中、寺院石窟之内。

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建筑之美、气魄之壮,令人神往不已。

据统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塔在全国有3000多座。

另外,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乐山石窟等无数石窟,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塑等各类佛教艺术,向人类展示了五彩缤纷的佛教文化。

伴随着佛教建筑的发展,佛教雕塑及绘画艺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我国,几乎每一个佛教建筑内部,都有佛教雕塑和绘画存在。

如敦煌莫高窟内的雕塑和绘画、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大佛湾之观音像、北京碧云寺的五百罗汉等,都
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珍品。

它们以独特的佛教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瞻仰。

可见,佛教雕塑和绘画艺术,在旅游事业的发展中,也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紧紧围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遵循科学开发的原则,将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四(一)、佛教主题公园开发
1955年7月,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以后,人们很快地接受了主题公园这种新型旅游形式。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主题公园在国内获得了成功以后,主题公园的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如:杭州“千古宋城”,无锡的“三国城”和“水浒寨”。

杭州的“东方文化园”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建筑、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同时在一个公园中展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游客评价很好,而且游客回游率很高。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主题公园形式,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非常具有前景的形式。

四(二)、佛教节日庆典活动开发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文化对我国影向比较深远,在我国宗教的教徒中,佛教徒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最多。

普通人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他们对于佛教节日比较感兴趣,而且参与佛教节庆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通过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可以增加佛教旅游地吸引力。

佛教节庆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地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佛教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应该重视佛教节日庆典形式的开发。

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佛教节日很多,作为开发者,要重点利用这几个节日来安排旅游地一年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佛教旅游地的声誉,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三)、佛教餐饮开发
目前全国大部分佛教旅游地,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观光与赏景形式。

餐饮食品开发一直是空白,而且游客对佛教餐饮也不了解。

因此,开发佛教餐饮食品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重大创新。

现代社会中,人们提倡健康的饮食,为佛教餐饮开发提供了市场潜力。

因此,可以在佛教旅游地开设如佛教素菜餐馆或素食餐厅,把素食延年益寿的理念向晋通游客推广。

佛教餐饮开发将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个重要形式。

总之,佛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式密切的,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佛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也是旅游资源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庴密切,是双向互动的。

保护和开发佛教文化有着积极地意义;而旅游业的兴旺,会使佛教信徒与游客增多,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伯乐.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2] 华钢.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年第5期
[3] 刘海英. 哈尔滨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8月
[4] 袁银枝. 试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 [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5] 金波,孙鹏祥,蔡溢.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时代佛教圣地与旅游胜地
[6]周进步《: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青岛出版社,1997年7月。

[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