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文之西安古建筑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古建筑考察报告
【篇一: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
为了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实践
能力也为了开拓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视野和提升我们环境艺术专业
的实践水平通过对中国地域特色浓厚的历史城镇、现代都市、各类
建成的优秀建筑进行考察,学习古代、现代的建筑思想,充实和扩
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城市,感知建筑,加深对
大都市、小城镇、古建和现代建筑的感性认识,从而丰富我们的认
知体系,扩大知识面。

西安是一个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都。

从建筑方面看,雄
伟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培养了西安浑厚的城市性格,“雄浑、厚重”可以提炼为“西安城市精神”在西安我们了解他的建筑风格,西安的
大规划是“新旧分制”。

旧城区和重要文物古迹周围,建筑风格要发
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点,建筑的色彩以灰颜色为基调;新城区的建
筑风格要开朗,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但要体现地域特色,外立面
色彩风格很难统一,建筑设计创作可以“百花齐放”。

我们对西安的
一些历史古迹、现代园林等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考察前我们对
将要考察的城市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既定的计划对西安市
部分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主要的地点有世博园,大唐芙蓉园,
半坡遗址,华清池,兵马俑,陕西省博物馆,碑林,钟鼓楼,大雁
塔等,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去感受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
所积淀下来的沉厚历史文化和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

考察时间:2013年4月26日——2013年4月29号
考察内容: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
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


们一共参观了10个景区:世博园、大唐芙蓉园、半坡遗址、华清池、兵马俑、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明长城,钟鼓楼。

我觉得
大唐芙蓉园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在这里我将就西安大唐芙
蓉园内建筑和园林设计做主要的介绍。

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是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融合了唐代元素精心设计打造的,在现
代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次以此为重点考察项目,主要是
希望通过对大唐芙蓉园的考察,为我们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上提供新思路和新题
材。

1、园林景观:大
唐芙蓉园景观主题:全
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
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
主题公园;结合原址性
(突出长安特色,以发
生在曲江周边的故事
为主)、通俗性、代表
性、知识性、趣味性和
参与性特征。

大唐芙蓉园景观
设计原则:大唐不夜的原则;科技含量第一的原则;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原
室外化原则;大气、大方、巨大原则;全部亲水原则;动物与人共生共存原则等。

大唐芙蓉园景观突出的文化特点是:大气磅礴,精致经营,巧借地形之利,
彰显帝王至尊,“皇家气象”,营造更具表现力的山水,富丽壮美,诗意盎然。

2、建筑规划:芙蓉园整体布局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和旅游功能三
者的有机结合。

芙蓉园采取了南园北池的大格局。

在山水布局上,南园坡陀起伏,北池曲水
萦回;在建筑布局上,
南依丘陵,北临湖泊,
东滨池岸,西望雁塔。

除因北池周围地市较
为平坦,与当年南池
芙蓉园山势高而回环
的地形条件不同,难
以再造相同的自然景
观外,其他方面力求创造条件,体现芙蓉园历史风貌。

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现状及周围景观环境,在山水布局的基础上,营构景观、
景区、景点,以满足两份概念创意策划所提出的各项功能要求。

以湖为主,环水
布局,北岸景点适当分散,南园景区相对集中。

疏密有致,虚实相应。

3、景观分区
中轴区:以全园标志性景观建筑紫云楼南北向轴线为主轴,自南而北设置南
门、九重天演艺区、山水组景、紫云楼南院机动演示区、紫云楼内唐乐舞演出厅
及唐代文化展厅和动感电影等现代手段之历史文化演示区、紫云楼北水幕电影及
其他传统水上活动观览区。

东翼区:全园最高最大的山峦位于中轴以东。

设置唐诗林、“诗魂”雕塑群
和其他形式唐诗小品。

山的南麓设置唐集市。

在东区东侧较宽敞的场地上为唐民
间游艺活动场。

西翼区:全区为大型餐饮中心性质的御宴宫。

其东侧配有传统景
观“曲水流饮”。

环湖区:湖滨岸线共计2635m长。

环湖根据不同的方位和地形
设置有24个景观。

流线系统:园内有主路、支路、小路三级园路构成,园路线
性设计,结合景区、景点布置,以游人的行为规律为依据与地形、水体、植物、
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空间的游览线路。

4、绿化景观
首先选择历史记载中曲江一带多用之品种,如柳、桃、梅、杏、枫、竹、芙
蓉、莆、菰、牡丹、草等。

适当配置了现代喜闻乐见的品种,如玫
瑰等。

全局注重大效果,成片、成
带、成群栽植,在主要建筑及景
点内外,绿化配置要格外体现不
同的诗情画意,档次要高,质量
要精。

5、雕塑配置:室外主题雕
塑以大唐风格为主,以黄红色调
为主。

如大唐芙蓉园的印章等。

6、建筑风格及色彩
全园建筑均采用唐风。

建筑
色彩多以灰、白、赭、茶为主,如青瓦顶、青砖墙、白粉墙、赭红
或茶色木构系
统,石材台基等。

2013年4月28日,老师安排是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当我们看到了
博物馆的外景,那叫一个兴奋,只见它巍峨雄峙在古城西安的大雁
塔西侧,是大型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55663平方米,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馆。

博物馆建筑吸取
了唐代建筑雄浑博大,冼练洒脱的特色,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
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规模宏大,典
雅凝重,古朴大方,体现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
馆分为基本陈列、临时陈列和专题陈列三大部分,展室面积11000
平方米,展线长1500米。

陈列文物3000多件,都是从陕西出土的
几10万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大多为稀世珍品。

等到中午出来之后老师说我们去看看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西
安大雁塔,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
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
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
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
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
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
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
的楼阁式塔。

在塔内可俯视西
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
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
西安的象征。

因此,西安市徽
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
古塔。

由门口走进大雁塔墙
脚,大概有500米左右,大雁
塔正对面是人工的一个大型
水做的景观,两旁有是雕饰
品,有各种雕像和陈设饰品,
眼看雁塔,气势宏伟。

有些紧
忙的感觉,想进入,毫不犹豫
的走进大雁塔,里面一进门,正对们的是大慈恩寺,这进雁塔,走完大雁塔,被
很种的唐朝文化所感染。

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造。

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佣装束千人千态,据了解最高1.96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在兵马俑的面部设计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特征,兵马佣大多数是单眼皮的,话说秦始皇是单眼皮的,所以他认为单眼皮的人就是好看,这也体现了当时朝代审美观,都是以皇帝为标准。

侧面说明了王权的集中!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二号坑: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成平面凹形。

三号兵马俑坑陶马、陶俑三号兵马俑坑中部,出土木质战车一乘,车已朽,仅存残迹。

车前驾有四匹陶马,车后有陶俑4件。

前排的一件为军吏俑,后排的中间一件为御手俑,御手两侧的俑为车士。

古代一乘车上有乘员三人,此为四人,颇为罕见。

三号兵马俑坑陶马此组陶马位于三号俑坑中部,是车马。

马身长2.1米,通首高
1.72米。

中间的两匹是挽车的服马,两侧为骖马。

马的造型准确,比例合度。

膘肥臀圆,四肢劲健。

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作嘶鸣
状,两匹骖马的颈部微向外侧扭转,异常神骏。

1975年开始挖掘,
并建造展览大厅,每天吸引着近万名中外游人,被誉为“世界
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共
有4个,其中佣皆仿真人、
真马制成。

从服饰、排列
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
材官、射士、骁士、伍卒
等,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
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
伟军容。

此外,陵旁还出
土两组铜车马佣,雕镂精
致,金壁辉煌。

1976
年在一号坑的遗址上修建了博物馆,馆内复原了兵马俑坑
【篇二:西安考察报告】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

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
中华名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
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此次西安考察之行,我们一路参观游历了:秦兵马俑、大雁塔、小
雁塔、城墙、陕西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大唐芙蓉园、秦始皇地宫、法门寺等。

其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被西安古都之古之博之奇,古都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久所深深吸引,所以暗暗惊叹。

但其中最让
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安的古建筑。

建筑是随着它们所属时代、地域、
名族或宗教的不同,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态各异的。

下面我将
就中国建筑和此次西安之行所见到和了解的一些代表性建筑园林设
计做下简单的阐述和介绍。

1 中国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传统文化建筑为主流,在漫长的发
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
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
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可历魏晋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
宋的成就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
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
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可以认为。

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和文化
交流,式建筑艺术得意发展的契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中国人皇权至
上的政治伦理观,中国的政治伦理观,影响了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明显者如祭祀性建筑坛庙和帝王陵墓等。

中国盛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
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
文化性格,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明显不同。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
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与其他建筑体系
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有所不同。

正在园林中有突出的表现,中
国园林属于自然式,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
图方式,也有自由组合方式。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
欧洲及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强调体形体量
的强烈变化等有明显不同。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石或砖结构为主不同,是唯
一的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独具风姿。

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建筑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其中成
就最大、特点鲜明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傣族和西南其他少数民族等。

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像闪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
筑一起,汇成中华建筑的灿烂星空。

中国建筑曾广泛影响朝鲜半岛、日本等广大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
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

2 西安建筑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
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


这里我将就西安大唐芙蓉园内建筑和园林设计做下简单的介绍。

2.1 大唐芙蓉园
做西安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
成功的例子,不但是黄帝陵还有陕西博物馆
等等肯定能够流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
园更是让人觉得仙境一般,张锦秋最擅长从
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
特色出发,不只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
真正的神似。

为了大唐芙蓉园景观设计在原
来国内顶级水平的基础上和国际接轨,聘请大唐芙蓉园
日本国宝级景观大师、日本tam地域环境研(照片来源于:自拍)究所董事长秋山宽先生担纲设计,秋山宽先生曾包揽日本造园学会奖、日本造园顾问协会奖、日本庭园设计顾问协会奖等众多奖项。

主要作品有东京迪士尼乐园、东京都临海部公园等。

2.11 园林景观
大唐芙蓉园景观主题: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
主题公园;营造处处感受盛唐历史与富于变化的景观空间;盛唐文
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个性突出;结合原址性(突出长安特色,
以发生在曲江周边的故事为主)、通俗性、代表性、知识性、趣味
性和参与性特征。

与人共生共存原则等。

大唐芙蓉园景观需突出的文化特点:大气磅礴,精致经营,巧借地
形之利,彰显帝王至尊,“皇家气象”。

营造更具表现力的山水,富
丽壮美,诗意盎然。

曲江园林文化区是唐都长安建筑特区,建筑、
园林、文化三者应和谐统一,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着重突出以下特点:
1、“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2、崇尚开放、追求创新的思想境界。

3、崇尚精英、文化至上的思维模式。

4、个性解放与享受生活的自由思想。

5、唐诗、唐风贯穿全园景观文化始末。

6、景观要有文化性(突出长安特色,尤其突出曲江文化)、通俗性、代表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六大特征。

2.12 建筑规划
芙蓉园整体布局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和旅游功能三者的有
机结合。

芙蓉园采取了南园北池的大格局。

在山水布局上,南园坡
陀起伏,北池曲水萦回;在建筑布局上,南依丘陵,北临湖泊,东
滨池岸,西望雁塔。

除因北池周围地市较为平坦,与当年南池芙蓉
园山势高而回环的地形条件不同,难以再造相同的自然景观外,其
他方面力求创造条件,体现芙蓉园历
史风貌。

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现状及周围景观环境,在山水布局的基础上,营
构景观、景区、景点,以满足两份概念创意策划所提出的各项功能
要求。

以湖为主,环水布局,北岸景点适当分散,南园景区相对集中。

疏密有致,虚实相应。

2.13 功能既景观分区
中轴区:以全园标志性景观建筑紫云楼南北向轴线为主轴,自南而
北设置南门、九重天演艺区、山水组景、紫云楼南院机动演示区、
紫云楼内唐乐舞演出厅及唐代文化展厅和动感电影等现代手段之历
史文化演示区、紫云楼北水幕电影及其他传统水上活动观览区。

东翼区:全园最高最大的山峦位于中轴以东。

设置唐诗林、“诗魂”
雕塑群和其他形式唐诗小品。

山的南麓设置唐集市。

在东区东侧较
宽敞的场地上为唐民间游艺活动场。

西翼区:全区为大型餐饮中心性质的御宴宫。

其东侧配有传统景观“曲水流饮”。

环湖区:湖滨岸线共计2635m长。

环湖根据不同的方位和地形设置有24个景观。

流线系统:园内有主路、支路、小路三级园路构成,园路线性设计,结合
景区、景点布置,以游人的行为规律为依据与地形、水体、植物、
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空间
的游览线路。

2.14 山水格局
水局:以2002年以蓄水成形的湖面为主要水体,另在园之东南角
规划了将来与曲江南池相卸接的水体,通过芳林桥其水叠落而下;
大池之西南辟芙蓉池,“曲水流觞”之水入住其中;在“紫云楼”与“九
重天”之间增辟池面,该池西接“曲水流觞”,东有蜿蜒溪流与“芳林桥”以北湖面相连。

如此形成了全园一个完整的水系。

山形:整理东区山形,一是使其轮廓与远处南山相呼应,二是丰富
其本身地貌,略施沟豁,为“唐诗林”提供造景条件;中心区紫云楼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山势东高西低和湖北面岗峦起伏有如
屏障的山形总态势。

2.15 绿化景观
材料选择:首先选择历史记载中曲江一带多用之品种,如柳、桃、梅、杏、枫、竹、芙蓉、莆、菰、牡丹、草等。

适当配置现代喜闻
乐见的品种,如玫瑰等。

布局:全局注重大效果,成片、成带、成
群栽植,在主要建筑及景点内外,绿化配置要格外体现不同的诗情
画意,档次要高,质量要精。

2.16 雕塑配置
室外主题雕塑:建议选择三个题材:诗魂、丽人行、儿童智乐。


他装饰性雕塑可在设计深化时随机配置。

2.16 建筑风格及色彩
全园建筑均采用唐风。

建筑色彩多以灰、白、赭、茶为主,如青瓦顶、青砖墙、白粉墙、赭红或茶色木构系统,石材台基等。

在紫云
楼等少量标志性建筑的鸱尾,屋脊局部重点部位可施以金色,增添
几分皇家气氛。

2 结语
西安,公认的十三朝古都。

特有的古城气息,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
的回忆。

这次西安之行,长了不少见识,无论是在政治、文化、经
济等方面都了解和认识了很多新知识,尤其是在园林设计规划上更
是受益良多。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简历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
的应用学科,在造园艺术,是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基础上,对人
地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
工程设计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它的存在与发展一直与人类的发展
息息相关。

此次的西安之行,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建筑、城市规划、园
林设计等都有所了解,我相信这为我今后更好地学习景观设计这们
课程和以后的设计中都
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萧默.世界建筑艺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2】唐廷强.陈孟琰.费飞.王石墩.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训【m】上海:东方出版
社2008.6
【篇三: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
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
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

以学界前
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
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
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
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
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
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
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
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

1[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
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
要的时期。

1. 唐
1.1发展史略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

1[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
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武则天
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

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唐木构基
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
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

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
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

1[③]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
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
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

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

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
研究。

1.2建筑技术
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
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
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横架中的
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
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
相交咬合在一起。

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
的圈梁。

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图 1)。

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
各种平面分槽形式。

1.3实例分析
1.3.1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殿
图 1 唐佛光寺构架分层示意图
佛光寺东大殿虽不是年代最古的建筑,但因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非常直接地体现了晚唐中型殿堂的形制而被称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毁于会昌灭发,但灭法后不久便原址重建。

虽处五台之外,
但却为当时名刹,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唐代壁画亦对其有所反映。

但随着时势变迁,寺院渐渐冷落,于深山中几无人问津,与台内众
多佛院香火旺盛形成鲜明对比。

但正因其香火稀少无人问津,无力
大规模修缮,才保得住唐代原构,五台诸寺,已都是明清遗物,相
比之下价值不可同日而言。

图 2 佛光寺东大殿构架示意图
图 3佛光寺东大殿柱头、补间铺作
照片 1佛光寺东大殿
2. 五代、辽
2.1发展史略
五代时期(906-960)中国再度分裂,战事频繁,建筑基本继承唐代。

北方五代建筑以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为代表,其建筑留有浓厚的唐风。

而南方十国时期(891-979)建筑自成体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宁波保国寺大殿(1013)和福州华林寺大殿(964),还有肇庆梅庵大雄宝殿(996),虽然都是北宋初期建筑,但是其成熟的建筑手法不会是短时期能形成的,所以他们应该可以
代表南方五代十国乃至晚唐时期的建筑样式。

辽(947-1125)与北宋对峙南北,该辖区为唐安史故地,军事区域,唐中后发展较慢,在文化包括建筑上保存中唐以前传统较多,且辽
为后进部落,故辽建筑保留更多的唐代传统。

从释迦塔和独乐寺的
立面设计模数可以证明。

到辽末期,建筑上才出现一些受北宋影响
的迹象1[⑥],例证是已经毁去的易县开元寺观音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