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第九章 贫困和社会福利
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而社会福利制度则是为解决贫困问题所设立的一种制度安排。
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凸显。
首先,贫困是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贫困是指那些生活在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基本需求满足的人或家庭。
贫困问题往往反映了社会中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缺陷。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初衷便是为了提供一定的保障与帮助,以应对贫困现象。
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的补偿机制,可以解决部分人群的贫困问题,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
其次,贫困和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社会福利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借助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者之手”理论,即在市场经济中秩序和和谐是通过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互动来实现的。
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福利制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从而有助于解决贫困问题。
再次,社会福利制度对贫困人群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可以提供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保障,纾解一定的贫困现象。
比如,在某些国家,政府通过发放救济金、提供医疗保健等措施改善了部分贫困人口的生活。
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也容易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加重贫困问题。
例如,某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可能存在滥用和腐败的问题,导致福利资源无法有效地分配到贫困人群手中,反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最后,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也需要在各种社会变迁中加以重视和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贫困现象也可能因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需要及时跟进和适应,以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此外,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变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优化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的公平机会。
总而言之,贫困与社会福利制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第九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1、国家的社会福利职能
建立全面的保障制度,提供基本保障;形成一个覆盖全体 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域的社会安全网。
2、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一次革命性变革。 ◆社会保险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社会福利,必 须由政府与个人合作来实现。 ◆方法:扩大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险项目;提高社会保险的 赔付标准;调查家庭收入,实行普惠制的补贴制。
“穷人求助,我总乐于帮助,孤儿求助,我就伸出援手。 我为水深火热的人祝福,我也使寡妇的心欣慰。我以正义做 衣服穿上,公道是我的外袍,我的华冠。我做盲人的眼镜, 我做跛子的腿,我做穷人的父亲,我为陌生人申冤,我摧毁 强暴势力,救援被他们欺压的人”。 ——《旧约全书》 此外,人道主义也是来源之一。 福利观念领域三大变化:美德社会化、风险常态化和需求 合法化。
福利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基础(二)
3、福利 国家产生的理论基础
社会民主主义成为理论基础。 4、福利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 个人权利平等成为当时社会最广泛认同的价值理念。社会 民主党人的斗争和工人运动是福利国家建设的最基础、最主 要的政治推动力量。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兴起;二次大战影响。
第一节 《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
马歇尔认为消除阶段差距的同时附加地制造了阶级的差距。
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的实现——福利国家构建
1、马歇尔对福利的权利的理解。
2、权利与义务并存。 3、福利权利体系的划分及其补救办法。 4、福利国家的构建。
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一,基础:人道主义——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 性质:安抚性质——提高到社会的基本目标。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疗保障:政府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包括医疗费用的报销、门诊看病等。
2.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通过向工作人员或企业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基金,为参保人员提供一定的保障,如退休金、失业救济金、工伤赔偿等。
3. 社会救助: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如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社会救助,包括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低保等。
4. 教育保障:政府通过投入教育资源、建设学校等方式,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保障,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
5. 住房保障: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为无房或低收入群体提供合理的住房保障,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等。
6. 就业和职业培训:通过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人们获得稳定的工作,并提高就业竞争力。
7. 文化、体育和娱乐保障:政府通过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事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娱乐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8. 环境保护:政府通过制定环保法规和政策,加强环保监管,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都是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和问题,提高整体社会的福祉水平。
什么是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每个人都应有机会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必要保障和配套服务,旨在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福利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以及社会福利提供了哪些实际保障。
一、社会福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1. 提高生活保障水平社会福利提供了人们生活中必须的保障,例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让人们的生活不再飘忽不定,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尤其重要。
2. 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社会福利的提供能够贯彻社会公益的理念,让所有公民都能够享有公共资源,避免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和不公平现象,从而实现了社会稳定和公正发展。
3. 降低生活风险社会福利包括了一系列福利保障,如社会救助、人力资源开发等,当个人或家庭遇到突发事件或状况时,可通过相关机构的救助得到相应的利益和保障,降低生活风险。
二、社会福利提供的实际保障1. 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指在遭遇生病或受到伤害时,获得的帮助和保障,同样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疗保险的帮助下,患者能够及早就医和治疗,有利于抗击疾病。
小点内容:- 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报销比例提高,人们的医疗费用负担减轻。
- 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医疗保障水平。
- 提高社保缴费率,延缓养老金缺口,保障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
2.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一种由政府或企业或社会性组织提供的,保障公民基本能力和基本生存空间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险的基本种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小点内容:- 养老保险的提高缴费率和扩大覆盖面的努力,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
- 失业保险的设置,让失业者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援助。
- 工伤保险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和赔偿,让受伤员工得到了应有的权益。
3. 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是为人们提供住房安居的保障,主要包括住房补贴、公租房等。
贫困救助与社会福利演讲稿

贫困救助与社会福利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贫困救助与社会福利的话题。
贫困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贫困救助与社会福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贫困救助的意义。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贫困,更是指精神上的贫困。
贫困不仅仅是缺少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
因此,贫困救助的意义在于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摆脱贫困,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福利。
社会福利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弥补个人和家庭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权益和福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贫困救助与社会福利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社会组织和个人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贫困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事业中来,为贫困人口送去温暖和帮助。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贫困救助与社会福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第九章 福利经济学 社会福利课件

(一)特征 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问题的
2009-5
9
2、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这样的概念,基 本上等同于生产力
3、如个人的健康状况等,它与人的生产能力 有关,进而与生产效率有关,故这样的效用 概念是客观的
4、继承了英国效用主义的伦理学传统,认为 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是可以 进行人际间比较的
(六)主要特点
1、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 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
2、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 福利概念
3、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4、结论往往具有政策意义
2009-5
6
二、边际效用学派与霍布森
(一) 边际效用
1、效用
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 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4、李特尔的三重检验标准
(1)引入收入分配标准
(2)无法排除价值判断
2009-5
16
(3)三重标准
•受益者能够补偿后损者而有剩余吗?
•斯托夫斯基标准满足了吗?
•收入再分配好吗?
•如果对第三条标准的回答是肯定的,并对 第一、二的回答至少有一条是肯定的,则这 种政策或经济变动就是可取的。
•如果对第三条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一、二 的回答至少有一条是否定的,则这种变动就 是不可取的;在其他情况下,变革是否可取 无法辨别
2009-5
13
(二)帕雷托最优
(三)补偿原则论
1、虚拟补偿原理
卡尔多(《经济学的福利命题与效用在个人之间 的比较》):在一项社会变革中,如果受益 者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有剩余,则这项变革 应该肯定,应认为其提高了社会福利
陈银娥《社会福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福利: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2.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干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4.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福利国家.剩余型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败后的补救角色。
制度型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为现代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一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制度的活动时,就很自然地享受该制度与体系的福利功能与服务。
福利国家:国家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在对无劳动能力者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从而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帮助。
5.发展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在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是相信市场、还是依靠政府.6.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专业化的社会福利,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7.需要理论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佛的需要理论(E(exsistence)、 R (relatedness)、 G(grouth)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
8.西方的理论渊源:⑴宗教思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
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
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不足。
⑵空想社会论,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乌托邦,乌托邦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表达社会理想的方式。
托马斯·莫尔,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其名著《乌托邦》。
莫尔所表达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剥削和等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社会福利——精选推荐

社会福利第⼀章⼀、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历史性。
2、社会福利思想具有多元性。
3、社会福利思想具有明显的流派性。
4、社会福利思想还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西⽅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西⽅资产阶级⾰命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的时期,西⽅社会福利思想也进⼊开始形成时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资本快速发展时期,西⽅社会福利思想也进⼊快速发展阶段。
3、20世纪前期是西⽅资本主义⾯临新的选择的时期,西⽅国家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在发⽣明显变化。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西⽅资本主义的改⾰时期,各种社会福利思想在这⼀时期充分得以表现。
三、西⽅社会福利理念的阶段性特征。
第⼀阶段是15、16世纪⾄19世纪中期,西⽅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助理念。
第⼆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
第⼆章⼀、简述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1、柏拉图提出了关于城邦的思想。
柏拉图按照⼈性与分⼯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社会的统治者、社会的保卫者、社会⼀般劳动者。
2、柏拉图提出了关于⼀种理想状态的国家的基本思想。
3、柏拉图晚期的所有制思想。
4、总之,柏拉图的社会思想中包含了⼀定程度的整体福利的社会福利思想,城邦的建⽴是为了全体城邦成员的幸福,⽴法必须有助于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定程度的财产公有制与部分的财产私有制实际上都是为了防⽌社会财富占有率的悬殊所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安定。
⼆、简述亚⾥⼠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1、亚⾥⼠多德提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组成城邦的思想。
2、理想政体应包含的原则: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兼顾穷⼈和富⼈的原则;多数⼈的原则;即多数⼈的政体优于少数⼈的政体。
⼈⼈都能幸福⽣活的原则;轮流执政的原则。
3、理想状态的社会他认为⼀种理想的城邦应该实⾏财产私有制,应该实⾏⼀夫⼀妻制,注重教育的影响。
第九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1

二、福利国家产生的根源
(一)劳工力量的成长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大群与资产阶级
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劳工阶级,发展出得以组织和 在一起行动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代表劳工阶级的 政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逐渐走向了两党制或 多党制。
劳工阶级欢迎福利国家的原因:
因为福利政策能够减少其生活困难,或者修正市 场力量的盲目运作;
对资产阶级而言,福利政策能够降低劳工阶级的 不满,提供额外的工具来整合与控制劳工阶级, 因而也有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好处。
(二)国家集中化
集中化又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高夫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三个特征: (1)直接的生产者与生产工具相分离,广大劳工阶级将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开始介入传统的家庭教 育,通过社会政策加强家庭抚育儿童的能力,生 产出合格的“下一代”劳动力。
2.维持社会中的非工作人口
除了劳动人口外,所有社会都存在大量的无法依 靠自己的工作维持生活的人口,也就是依赖人群, 比如:老年人,残障者,儿童等,为了维持社会 稳定,所有的社会都必须发展出某些机制,将部 分产品自直接生产者手中转移到这些群体身上。
第四,都市化
虽然大都市几乎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每个阶段,但是都市生 活成为惯常则是资本主义的特殊产物。工业化的成长刺激 了国家控制都市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刺激了国家直接提供 基础设施、住宅及其他公共场所。
三、社会开支的增长与“回流”
(一)社会开支的增长
社会开支:包括资源开支和收入转移。
政府的资源开支(Gr):用在健康、教育及个人服务等方 面的开支。包括政府员工的工资和向私人资本主义部门购 买设备、建筑和其他供应品的费用。
第九讲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课堂PPT)

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它主
张以渐进、改良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
会,把福利国家看作通向社会主义的途
径。
4
(二)福利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1、福利国家思想的渊源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J.S.密尔最早提出了福利
国家思想。最初这种思想旨在解决工业革命和 自由放任给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困和失业等问题。
31
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资金或物质帮助扶 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个人和家庭,满 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救济的资 金也主要由国家或地方财政负担。
32
(4)福利管理模式 西欧各国都需要对社会福利体系的资金
筹集、资金发放和保险标准等进行管理, 因国情不同,各国的福利管理方式也存 在差异 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是两种主 要模式。
国家的三种形态:专制、寡头、民主
国家的三个要素:强力、权力、权威
国家的功能:对内与对外;统治功能与社会功 能
福利国家论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
具,要福利。
3
3、福利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
福利国家思想有两个流派:
一是现代自由主义(见新自由主义)的福利 国家论,它承认资本主义的基本价值,
6
3、福利国家的发展
法国、联邦德国、荷兰、丹麦、卢森堡、 比利时等国相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美 国现代自由主义者也把福利国家思想作 为政治纲领。
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在60、70年代达到 鼎盛时期。
70年代末西方保守主义抬头,福利国家 思想的影响有所减弱。
7
(三)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
1、国家应当承担满足公民基本需要的基 本责任
人的需要的层次:基本需要的内涵
第九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教学文稿

——丘吉尔
丘吉尔说《贝弗里奇报告》设定的目标任何人都不
会反对,但英国政府不可能有如此雄厚的财务去实现它。
保障改革的三原则
(1)以史为鉴,但不为所束。
(2)贫困、疾病、愚昧、污秽、懒惰为社会五恶,社会保险 是促成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
(3)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有赖于政府与个 人的合作。
须由政府与个人合作来实现。 ◆方法:扩大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险项目;提高社会保险的
赔付标准;调查家庭收入,实行普惠制的补贴制。第二节 蒂Fra bibliotek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蒂特马斯: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1、简介
2、费边社会主义思想
主张通过渐进社会改良,而非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提升福祉,改 善人类生活状况。对社会福利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1、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2、福利国家产生的思想基础
“穷人求助,我总乐于帮助,孤儿求助,我就伸出援手。
我为水深火热的人祝福,我也使寡妇的心欣慰。我以正义做 衣服穿上,公道是我的外袍,我的华冠。我做盲人的眼镜, 我做跛子的腿,我做穷人的父亲,我为陌生人申冤,我摧毁 强暴势力,救援被他们欺压的人”。
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 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它建议英国政府建立全面的社会 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报告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出 版物。
丘吉尔对于《贝弗里奇报告》的态度导致败北
“关于战后社会生活的一种危险的乐观主义情绪正在增 长,依我看,各部大臣应留心,不要引发一些虚假的希 望,在为我不愿用这些虚假的希望以及关于未来的难以 实现的乌托邦式的许诺来欺骗民众”。
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1、国家的社会福利职能
建立全面的保障制度,提供基本保障;形成一个覆盖全体 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域的社会安全网。
社会福利思想(第九章)-12.29

3.把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相连,并把它作 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成为福利国家的标准。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构成的 六个方面
帕累托最优 补偿原则论 社会福利函数论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菲利普斯曲线 平等与效率交替说
一、帕累托最优
1.序数效用论 帕累托认为物的效用是无法以具体的数 值来表示的,但可以用序数词第一、第 二、第三等来表示相对水平的高低或大 小。所以效用不是数量概在各部门之间的分 配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除了损 害他人利益外,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 已经不可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使另一 些人的情况变坏,即不会使任何一个人移 至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分配论,是同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 其主要论点:P233-234。
第二节 剑桥学派和福利经济学
剑桥学派 又被称为 “新古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
一、马歇尔的主要理论
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发 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社会福利函数论 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 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 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 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 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 的数量等等。
四、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代表人物:肯尼斯· 阿罗、阿马蒂亚· 森
阿罗对社会福利思想的贡献 1.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来加总个人偏好顺 序以产生社会选择,而且社会选择也 符合某些非常自然的条件,总会存在 一些个人偏好顺序,让社会选择不具 备递移性。即任何一种多数同意规则, 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地保证投票的结果 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阿罗提出“循环投票之谜”。 2.条件性合约
第九章 1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

贫困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水 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讲的资源, 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 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 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要给贫困者以扶持, 换言之,社会不应该仅仅被动地保障贫困者的最 低生活水准,而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铲除人 们陷入贫困的根源,主动地保障贫困者拥有必要 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3、贫困的测度 (1)贫困线: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2)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3)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4、农村贫困理论 (1) 要素短缺论 (2)智力低下论。 (3)贫困文化论 (4)环境成因论 (5)素质贫困论 (6)功能贫困论 (7)社会排斥论 (8)能力贫困论
(3)贫困县的划定 1986年和1994年,国家两次确定了国家级 贫困县331个和592个。
广西 的贫困县
南宁市(4):马山县、天等县、隆安县、龙州县
桂林市(1):龙胜县
柳州市(4):忻城县、融水县、三江县、金秀县 百色市(10):凌云县、乐业县、平果县、德保县、 田林县、西林县、田东县、靖西县、那坡县、隆 林县 河池市(9):天峨县、凤山县、南丹县、东兰县、 环江县、罗城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
世界银行在其年度报告《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 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 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 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 告》中,世界银行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缺少 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该报告同时指出, 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 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比如医疗卫 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 产资源的获得情况。它用营养、预期寿命、5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入学率等指标,作为以消费为基 础对贫困进行衡量的补充。
第九章社会救济、优抚、福利法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二)社会福利具有对象的普惠性。 (三)社会福利待遇标准的一致性。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福利
一、作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 济和社会优抚四大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与社会保险在获得方式上有所不同。社会保险 不论采取基金制或现收现付制,都要求事先缴纳一 定的保险金;社会福利则是全社会享有的,并是无 偿获得的。 三、与民政福利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 集体福利成了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社会救助一、流浪儿童救助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脱离监护人 的保护,流浪街头连续超过24小时,基本生活失去保障 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遵循自愿受助、无 偿救助原则,临时性救助原则,政府、社会、家庭责任 有机结合的原则。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五项救助基本内容:提供符合标 准的食物、住处、医疗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 联系,帮助受助人返回。
四、社会福利的分类
(一)按保障对象分: 1、未成年人福利(就业前提供的)包括:教育福利、健康福 利、生活福利等。 2、老年人福利(社会为法定老年人提供的)包括老年文体娱 乐福利、健康保健福利、托老院福利、长寿老人福利等。 3、残疾人福利:残疾人特殊职业培训、残疾人福利工厂、残 疾人教育、残疾人康复福利等。 4、劳动者福利(职工福利)包括:住房补贴、物价补贴、取 暖降温费、劳动者福利设施等。(职工福利分为职工集体福 利和职工个人福利)。
五、不同人群的社会福利
﹙一﹚老年人福利 1、含义: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福利项目,指 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人生活,在社会各方面力量 的参与下,对于处在特殊困境的老年人提供的养护、 康复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 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老年人福利的内容 (1)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 文体娱乐服务、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2)处在特殊困境下老年人的保障。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学第九章

第九章 社会福利
一、社会福利概述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 三、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来自与发展一、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二)社会福利的特点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p195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社会福利” 一词的界定与阐述各有不同。人们常常 对社会福利这一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 角度来理解。
(2)服务对象公众化
面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减免或无 偿等多种服务。
(3)服务方式多样化 (4)服务队伍专业化
要专业化服务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p206 统筹规划 规范管理 有序发展
统筹规划
(1)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 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
(2)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应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统一规 划。
(2)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离, 健全了宏观的管理规范。(建立统一的专 门管理机构----社会福利生产管理办公室, 实现宏观行政管理)
(3)转换社会福利企业的经营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 结构调整,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
(4)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国家对社 会福利企业的扶持保护政策。
C、稳步出售公有住房 D、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社区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p215
1、含义: p215
社区服务是以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 的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是政府倡 导,以群众自治、自我服务为主的小型 多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是社 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基层组织载体。
广义的社会福利等同于社会保 障,也叫“大福利论”,它是国家 通过立法为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提供的各种 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第9章 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9.1.6 住房福利
1.住房福利的性质和特征 (1)住房是一种复杂的商品 (2)住房的空间固定性 (3)住房价格昂贵 (4)住房是使用寿命长 (5)住房是现代居民生活中个人和家庭基本的 生活必需品
2.住房福利的内容和政策
9.2 社会优抚
9.2.1 社会优抚制度的内涵和体系
9.2.2 社会抚恤制度和优待制度
第九章 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9.1 社会福利
9.1.1 公益性福利 1.教育福利 2.卫生保健福利 3.文化康乐福利
9.1.2 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又称职业福利
1.职工福利特点: (1)以业缘关系为标志 (2)以普遍性为原则,满足职工共同需要 (3)资金来源雨企业盈利
2.职工福利内容 福利津贴、福利设施、福利服务
9.1.4 老年人福利
1.老年福利津贴 是一种福利性养老金计划,为所有超过移动年龄 的社会成员提供养老金,不管他们的收入水平 就 业状况或经济来源。
2.老年保健
9.1.5 残疾人福利
1.残疾人和残疾人福利的概念 2.残疾人的就业 矛盾表现在:一是就业率低 二是就业结构不合理, 残疾劳动者多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简单, 笨重的体力劳动。 3.残疾人教育 4.残疾人康复
9.1.3 妇女和儿童福利
1.对妇女的特殊保护和照顾 (1)以生育津贴为主的特殊津贴与照顾 (2)妇女的劳动保护 (3)为妇女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
2.儿童福利
广义儿童福利涉及儿童的保护、养育、教育、卫 生保健 。 狭义儿童福利单指对孤儿、弃婴以及伤残儿童的 收养、治疗、教育和康复等措施及相关的设施和 服务。
9.2.3 退役及离退休安置制度
1.退役军人就业制度2.离退Βιβλιοθήκη 军人的安置3.伤残军人退役安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衡量一个国家 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它是由意大利经济 学家基尼(C.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做出的衡 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二)贫困的指标
1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法是指居民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支
出的比率。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越高,一个家 庭或个人的收入就越低。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 富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者为绝对贫 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 水平;30%~40%为富裕;30%或以上则为最富 裕。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达60%为贫困线 (更准确地说为绝对贫困线)的标准,食品支出 除以60%就是贫困线。
(三)贫困的类型
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3 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4 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5 绝对贫困、基本贫困与相对贫困 唐森和莫泰基"三分法"
二、贫困的测量
(一)贫困的测度 1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
排列,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所 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 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描绘在图形上,就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且稳定在一定的规模 2.城市贫困程度 3.城市贫困人口构成
(二)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成因
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大量裁减 冗员,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或成为登记 失业者,造成收入相对或绝对下降甚至失 去生活来源,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贫困人 口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 变化。
(三)抚孤助残养寡是农村社会福利的重 点项目
(四)对贫困户实行实会福利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三)就业和培训福利 (四)发展公共服务
3.各地区、各阶层之间的相对贫困问题将越 来越严峻
第三节
社会福利制度对 贫困的缓解
一、社会福利制度对贫困的缓解作用
(一)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贫困的痛苦
(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缓解农村和 城市贫困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社会福利的发展对缓解贫困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制度化减贫 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贯穿这一阶段,减 贫速度相当可观。
3.1994年至2000年是缓解农村贫困发展的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减贫速度放慢,减贫任务更加艰 巨,社会力量全面介入减贫。
(二)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和特点
1.贫困地区的分布相对集中成片,呈现出明 显的区域性特征
2.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 3.返贫率较高 4.特困的顽固性 5.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较差 6.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
(三)农村贫困的原因
1.区域原因 2.经济原因 (1)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收入大
幅度减少 (2)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农民工受到排斥,
1 最低热量摄入量 2 基本食品消费项目与数量 3 食品支出比重 4 最低食品支出
三、贫困线标准的变迁
尽管绝对贫困的标准客观上应该是一致的, 但由于测量方法、测量单位等不同,世界 各国的贫困线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就连一 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提出的贫困线在不同 地区也有不同的标准。
第二节
三、我国贫困的变化趋势
(一)市场化改革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1.价格体制改革对贫困地区的利益损害 2.市场化改革加速了贫困地区资金、人才等
生产要素的外流速度 3.社会服务体系不断衰落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发展趋势
1.农村贫困现象将长期存在,反贫困的任务 仍十分艰巨
2.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贫困问题将日 益突出
使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 3.政治体制原因 4.城乡分割制度
5.贫困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6.救助方法的缺陷 (1)帮富不帮穷 (2)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3)重工轻农 (4)扶贫资金严重浪费 (5)片面追求对贫困农村扶贫物资的注入,培养
了某些贫困地区从县到乡、从干部到群众"等、靠、 要"的通病。
我国的贫困问题
一、转型期的我国农村贫困
(一)我国农村缓解贫困的历史进程 1.1978年至1985年是缓解农村贫困的第一
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贫困人口总量大、减贫
速度快,缓解贫困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农村 改革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化的减贫措施并 没有出现。
2.1986年至1993年是缓解农村贫困的第二 个阶段
1.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市场化对城市贫困的 影响
2.收入分配制度变化对城市贫困的影响 3.社会福利制度变化对城市贫困的影响 4.家庭及个人因素
(三)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是在特殊社会经济 背景下,即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根本性 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
中国目前的城市贫困问题带有较强的"过渡 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二、转型期的我国城市贫困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贫困 现象日益突出,在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的同时,因为社会转型面临关键时刻、体 制改革进入中期阶段,我国城市出现了为 数不少的贫困人群 .
(一)我国城市贫困现状
1.城市贫困标准及贫困人口规模 总体而言,我国城镇贫困的总量较大,并
第九章 贫困与社会福利
第一节 贫困及贫困的测量
一、贫困
(一)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对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指
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 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处 在匮乏乃至严重匮乏,甚至不足以维持基 本生存的状态。
(二)贫困的特点
1 贫困具有多元性 2 贫困具有社会性 3 贫困具有不完整性 4 贫困具有相对性
二、缓解农村贫困的社会福利措施
(一)教育福利先行 1.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2.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农村教育福利 3.大力实施科教兴农计划
(二)大力发展卫生保健福利
1.继续巩固和发展儿童计划免疫福利成果 2.积极推进妇幼保健保偿制 3.建立健全农民自己的卫生保健福利体制
(三)我国农村贫困线的确定
我国主要依据"马丁法"并根据中国贫困地 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绝对贫困线。所谓" 马丁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马丁对一些有影 响力的方法进行提炼,在过去研究方法的 基础上,结合食品能量法和食品分配法的 基本原理,提出的一个比较理想的确定贫 困线的方法。
中国农村贫困线的确定过程涉及以下几个 重要方面 :
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 (如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其同期总人口 的比率。它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 平和贫富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3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 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等组成。该指数 采取0分~100分级的指标体系,将上述三 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成 指数,然后取其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