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第九章 贫困和社会福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衡量一个国家 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它是由意大利经济 学家基尼(C.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做出的衡 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二)贫困的指标
1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法是指居民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支
出的比率。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越高,一个家 庭或个人的收入就越低。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 富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者为绝对贫 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 水平;30%~40%为富裕;30%或以上则为最富 裕。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达60%为贫困线 (更准确地说为绝对贫困线)的标准,食品支出 除以60%就是贫困线。
(三)贫困的类型
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3 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4 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5 绝对贫困、基本贫困与相对贫困 唐森和莫泰基"三分法"
二、贫困的测量
(一)贫困的测度 1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
排列,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所 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 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描绘在图形上,就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三)我国农村贫困线的确定
我国主要依据"马丁法"并根据中国贫困地 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绝对贫困线。所谓" 马丁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马丁对一些有影 响力的方法进行提炼,在过去研究方法的 基础上,结合食品能量法和食品分配法的 基本原理,提出的一个比较理想的确定贫 困线的方法。
中国农村贫困线的确定过程涉及以下几个 重要方面 :
(三)抚孤助残养寡是农村社会福利的重 点项目
(四)对贫困户实行实物福利补助
(五)农村养老分段分项实施
三、缓解城市贫困的社会福利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三)就业和培训福利 (四)发展公共服务
2.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 3.返贫率较高 4.特困的顽固性 5.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状况较差 6.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
(三)农村贫困的原因
1.区域原因 2.经济原因 (1)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收入大
幅度减少 (2)在非农产业中就业的农民工受到排斥,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制度化减贫 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贯穿这一阶段,减 贫速度相当可观。
3.1994年至2000年是缓解农村贫困发展的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减贫速度放慢,减贫任务更加艰 巨,社会力量全面介入减贫。
(二)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和特点
1.贫困地区的分布相对集中成片,呈现出明 显的区域性特征
1 最低热量摄入量 2 基本食品消费项目与数量 3 食品支出比重 4 最低食品支出
三、贫困线标准的变迁
尽管绝对贫困的标准客观上应该是一致的, 但由于测量方法、测量单位等不同,世界 各国的贫困线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就连一 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提出的贫困线在不同 地区也有不同的标准。
第二节
3.各地区、各阶层之间的相对贫困问题将越 来越严峻
第三节
社会福利制度对 贫困的缓解
一、社会福利制度对贫困的缓解作用
(一)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贫困的痛苦
(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缓解农村和 城市贫困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社会福利的发展对缓解贫困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Biblioteka Baidu
二、转型期的我国城市贫困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贫困 现象日益突出,在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的同时,因为社会转型面临关键时刻、体 制改革进入中期阶段,我国城市出现了为 数不少的贫困人群 .
(一)我国城市贫困现状
1.城市贫困标准及贫困人口规模 总体而言,我国城镇贫困的总量较大,并
第九章 贫困与社会福利
第一节 贫困及贫困的测量
一、贫困
(一)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对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指
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 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处 在匮乏乃至严重匮乏,甚至不足以维持基 本生存的状态。
(二)贫困的特点
1 贫困具有多元性 2 贫困具有社会性 3 贫困具有不完整性 4 贫困具有相对性
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 (如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其同期总人口 的比率。它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 平和贫富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3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 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等组成。该指数 采取0分~100分级的指标体系,将上述三 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成 指数,然后取其平均数。
三、我国贫困的变化趋势
(一)市场化改革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1.价格体制改革对贫困地区的利益损害 2.市场化改革加速了贫困地区资金、人才等
生产要素的外流速度 3.社会服务体系不断衰落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发展趋势
1.农村贫困现象将长期存在,反贫困的任务 仍十分艰巨
2.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贫困问题将日 益突出
1.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市场化对城市贫困的 影响
2.收入分配制度变化对城市贫困的影响 3.社会福利制度变化对城市贫困的影响 4.家庭及个人因素
(三)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是在特殊社会经济 背景下,即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根本性 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
中国目前的城市贫困问题带有较强的"过渡 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且稳定在一定的规模 2.城市贫困程度 3.城市贫困人口构成
(二)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成因
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大量裁减 冗员,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或成为登记 失业者,造成收入相对或绝对下降甚至失 去生活来源,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贫困人 口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 变化。
二、缓解农村贫困的社会福利措施
(一)教育福利先行 1.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2.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农村教育福利 3.大力实施科教兴农计划
(二)大力发展卫生保健福利
1.继续巩固和发展儿童计划免疫福利成果 2.积极推进妇幼保健保偿制 3.建立健全农民自己的卫生保健福利体制
使打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 3.政治体制原因 4.城乡分割制度
5.贫困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6.救助方法的缺陷 (1)帮富不帮穷 (2)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3)重工轻农 (4)扶贫资金严重浪费 (5)片面追求对贫困农村扶贫物资的注入,培养
了某些贫困地区从县到乡、从干部到群众"等、靠、 要"的通病。
我国的贫困问题
一、转型期的我国农村贫困
(一)我国农村缓解贫困的历史进程 1.1978年至1985年是缓解农村贫困的第一
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贫困人口总量大、减贫
速度快,缓解贫困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农村 改革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化的减贫措施并 没有出现。
2.1986年至1993年是缓解农村贫困的第二 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