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摘要:在印度和中国民间都流传着神猴的故事,以他们为主人公的两部著作《罗摩衍那》和《西游记》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上千年来依旧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来源于《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但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论断进行考据,而是想通过对这两部类似的小说进行比较,探讨中印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这一基础上解析文化和观念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罗摩衍那西游记文化观念中印关系

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最初了解或许都来自《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指的就是古印度。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可谓最具影响力,可以说西游记既对中国的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部分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对于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了它是本土的还是进口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胡适在《考证》中写道:“孙行者,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但是也有部分学者通过考据认为孙悟空和哈奴曼是不相关的。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争

论做出判断,无论孙悟空是否是哈奴曼的化身都能说明中印文化之间的相关性。《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被认为是了解印度古代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两千多年来,对印度的影响依旧深刻。鉴于《西游记》和《罗摩衍那》在中国和印度的类似地位,以及两文中都有神猴助人除魔的故事情节,我们不妨通过对这两本书的比较来解析日益受关注的中印关系,实则是探讨观念和文化对中印关系中的影响。

一、中印关系现状

自上个世纪开始,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在反复强调二十一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超过30%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因此今天的中印关系,比任何时候都为重要。中印之间是合作还是冲突,中印两国是对手还是朋友,不仅对亚洲产生重要影响,也关乎全球的未来与发展。

2005年,印度前商务部长兰密施创造了“Chindia”,华裔印度学者将这个词翻译成了中印大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中印关系虽然日益成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边界问题上也建立了磋商与协调机制,但是横亘在中印之间的西藏问题、边界纠纷、印巴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所谓的大国崛起的潜在冲突,都是中印之间的不定时炸弹,阻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展中印关系,必须清理这些障

碍,而要清理障碍首先就必须寻找问题所在,并找出会对清理障碍有影响的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和观念日益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印共通或者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中印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本文就通过这两部著作比较来进一步解析观念和文化因素对中印

关系影响。

二、《罗摩衍那》与《西游记》中的中印文化观念比较

(一)中印主要文化观念的差异

入世与出世:纵观全书,虽然《西游记》和《罗摩衍那》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改变的神话故事。但是《西游记》的描写更具真实性,而《罗摩衍那》的描述则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例如在《罗摩衍那》第一篇中,众友仙讲了一个故事,国王俱舍那婆将自己受风神凌辱的100个女儿嫁给了离城的国王。同样,在《罗摩衍那》中,罗摩,十车王、诸神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罗摩的父亲十车王,即便听信小皇后的话将王位传给了小皇后的儿子,也被认为是对誓言的遵守,是高尚的行为。而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凡人还是神仙都有七情六欲,孙悟空无组织无纪律,猪八戒好色,其他各路神仙各有各的小心眼,后人认为西游记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是极度迷信神的,他们的精神世界由宗教支撑,而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重视鬼神。

虽然佛教也是追求来世的宗教,但是在中国佛教是“儒、释、道”的三位一体,儒家和道教本来就是入世的哲学,强调现世的人生。《西游记》也反映了这一主题,重视人的价值,神并不是唯一的主宰,在西游记中,大量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不像《罗摩衍那》中,几乎全篇都是皇室、神仙、恶魔。即使说罗摩是凡人,但是这些所谓的凡人要么是神的儿子,要么是神变来的。同时,在印度教中,修行就必须苦行,要摒弃肉体,要放弃一切功名,要抛弃妻子。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来世。在中国,我们求神拜佛往往都是求这一世的福报(升官、发财、功名利禄)。这同时也解释了印度社会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印度人为何能忍受的了贫穷他们把这一世的辛苦看做是对自己的磨练,来世就能得到解脱。印度农村至今都及其落后,但是印度的精英们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印度的农村是印度最后一块净土,没有受到西方,受到工业社会的污染。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印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国内现状,我们只有在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印关系。

极化与中道:在《罗摩衍那》中,一个婆罗门诉说了他修行的故事,他极端的禁欲苦行,苦行之后又沉醉于肉欲的放纵。通篇中要么就是住茅屋,穿兽皮,吃野果;要么就是金银珠宝,华丽衣着,酒池肉林。而《西游记》中并没有这种极端性的描述。佛教的修行,讲得是“不偏于苦,不偏于

乐的”中道修持。《罗摩衍那》这种两极的变化,这种善变性,反映了印度人矛盾的特点。仔细观察印度社会,一方面他们奉行非暴力不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国内政治暴力事件又很多;一方面多种宗教种族可以长期并存,另一方面这些种族和宗教之间冲突不断;一方面软件业服务业的发展已经世界领先,另一方面农村及其贫困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反观中国,我们可以把佛教、道教、儒教融合在一起,我们对神灵的信仰经常是介于信与不信之间。就如中国菜中的调料一样,讲究的是适量,这个适量是多少,需要我们自己把握,灵活机动。因此在国内要通过一个决定,印度政府要比中国政府难办的多,因此在两国关系上,印度政府会更多地受国内因素制约和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中庸,但是有时候也容易陷入绝对化。绝对主义是东方世界的一大特点,这种观念对国家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两国建国后,都曾经走过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且中印关系有很长一段时间就陷入这种“大喜大悲”中,好的时候成亲兄弟,差的时候陷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