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与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与延伸
【摘要】:诗歌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启蒙与领航的作用。
所以诗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自有别的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亚里士多德语)。
关于诗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
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
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
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
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二、培养学生品读诗歌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揣其意。
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
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
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
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
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
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要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2、悟其情。
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
”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
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的理解诗歌。
三、培养学生练笔
1、仿写。
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
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
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2、创作。
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
中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多幻想和想像的创新成分,而且感情世界丰富多彩,这些思维中的闪光
点和丰富的情感情绪有时会稍纵即逝。
诗歌形式短小灵活,能够及时地记录和捕捉下情感。
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用诗歌的形式来
记录真实情感的良好习惯。
新课标有淡化文体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也正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初中诗歌教学,要形成整体,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提高
学生的水平。
学生学习由浅入深,从读、记、背,到懂和精通,再与写作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灿烂的文化,世界各国各有千秋,整个世界诗坛繁星满天,光照万代,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走进那光辉的殿堂。
愿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闰慧萍. 诗歌教学“三步”谈.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1
2、孙凌海. 谈谈诗歌教学. 四平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