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特点

分类:文海拾贝

2007-08-17 20:02阅读(544)评论(1)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悲剧独占螯头,并有不少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之作。仅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少数几部悲剧杰作就已能力压群雄。可以说悲剧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生命力最强的。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文明刚刚起步,悲剧就已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近当代曹禺、奥尼尔等人的创作又再度掀起高潮,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无怪乎,中国当代知名美学家朱光潜这样褒扬:“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正因如此,悲剧理论就犹如文艺学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悲剧及其理论古老却永具魅力,吸引了历代各派权威学者为之付出毕生心血,正是所谓“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更值得一提的是,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它处理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时刻,描述的激情都是最基本的,可以毫无例外地感染一切人。看了悲剧艺术作品总会使人感到莫名的欢欣鼓舞、激动振奋、豁然开朗、境界提高,它能激发我们的勇气,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而关于悲剧到底有什么独特的美感作用的专门研究相对不多,也没有很深入展开。所以在这里我想试图解答悲剧到底有什么独特的美感作用,即悲剧激情的本质问题。先说明一下我所谈论的悲剧,我想谈论的悲剧它不单是指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更是广义的悲剧艺术观念,包括带悲剧性的或悲剧艺术特征的一切文学作品。再解释一下“激情”这个概念,黑格尔曾提到“激情”一词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对生活真谛的理解而达到的高度兴奋。”我觉得据这个解释把它用在悲剧独特的美感作用效果上很合适,所以我且把悲剧独特的美感作用也就是它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称之为“悲剧激情”。它即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一“怜悯和恐惧的净化” ——悲剧独特的道德教益作用

早在古希腊,历史家色诺芬就认为文艺要更多的描写社会和人的美德,要与政治和道德发生更密切的联系。这对亚里士多德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很重视悲剧的道德教化作用,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文艺不能离开政治道德观点的考虑,于是写下了经典名句,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感得到陶冶”。他本人对此所做的解释是借怜悯和恐惧之情,使过强的情感通过眼泪得到宣泄,过弱的情感通过悲痛得到加强,使偏颇的情感趋于正常,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舒畅的松弛”的快感。这正是悲剧的“陶冶作用”。所谓陶冶作用(又译为卡塔西斯、净化),就是他对悲剧道德感化作用的肯定。近代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真正的悲剧快感不依赖于道德的考虑,但是也强调指出:“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活当中,如果道德感没有以某种方式得到满足或至少不受干扰,审美的一刻就不会到来。”用十七世纪法国批评家德莱登的话说:“使观众从愉快中得到教益是一切诗歌的总目标。哲学能给人教益,但它通过概念来完成这个工作,那就不是愉快的,或者不如通过例子那样令人痛快。”黑格尔也说,当给情感以形式时,理性就把握住了情感。按近代心理学的心理距离说,艺术既不应当过分坚持其独立自主而完全抛开道德感,

也不应当蜕化为陈腐的道德说教。艺术的道德作用靠的是以情感人的方式,而悲剧道德作用更具独特性,那就是“怜悯和恐惧的净化”。

先谈谈“怜悯和恐惧”。法国古典主义批评家布瓦若在《诗的艺术》中曾这样论及这两种情感的重要性:“倘若戏剧动作里出现的那感人的冲击,不能使我们的心头充满甘美的恐惧,或在我们灵魂里不能激起怜悯的快感,则你尽管摆场面,耍手法,都是枉然。”“那么悲剧中使我们感到怜悯和恐惧的是什么呢,这两种情感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引起的呢?黑格尔说的有理:“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有限事物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它自己。”他又指出,真正的怜悯不仅仅是同情的眼泪或妇人气的东西,不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而“是对受祸者所持的伦理理由的同情,就是对他所必然显现的那种正面的有实体性的因素的同情。”而朱光潜对两者本质的探究就更深刻了,他指出,悲剧的恐惧在某些重要方面和悲剧的怜悯相似,他们都是突然见出生命的玄妙莫测和不可改变以及人的无力和渺小所产生的结果。先了解一下怜悯。怜悯是痛感中的同情,在怜悯中我们总是借助于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别人的感情,对对象倾注关爱。它由两个因素构成:同情关爱和惋惜。悲剧中人物的不幸往往极其强烈而且很难用理性说明,带有提炼过后的典型意味,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去沉思整个人类的苦难,觉得整个宇宙的道德秩序似乎出了毛病,他天性中要求完美和幸福的愿望使他对此深感惋惜。莱辛认为悲剧应唤起人对同类人的同情,人仿佛要通过它把自己的小我和人类的大我同一起来,对共同的命运起共同的哀怜和恐惧。事实正是如此。而当我们欣赏者看到剧中或多或少总有美德的人物也不能避免厄运,心中就产生怜悯,无意中就导致我们求帮助和关怀受难者,那正是高贵神圣的美德。我们和戏剧中人物共患难,可以说是联合起来面对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恶,就是破坏宇宙道德秩序的因素。里普斯说:“悲剧的目的,是使我们通过同情,能够欣赏人身善的力量。”我们因为事情竟然会这样而深感惋惜,而我们出于对人类的同情,有意无意的希望事情是另一个样子。接着来理解“恐惧”。悲剧往往使我们感到宇宙间有一种人的意志无法控制,人的理性也无法理解的力量,这种力量变幻莫测,还时常喜欢伤害人,无法预见说明,不问善恶是非的区别,把好人和坏人一概摧毁,这种不可知的神秘即古希腊人所谓的“命运”感,现代人对黑暗社会环境及强大的丑恶势力的感受与此类似。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这种神秘。悲剧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觉得危险迫近时的那种恐惧,而是不能清晰可辨的,在压倒一切的“命运”的力量之前,我们那种自觉无力和渺小的感觉,是一种震撼灵魂的神圣的恐惧。要而言之,怜悯和恐惧是悲剧激起的两种最强烈的感情,这两种感情使心灵达到极高的情感基调,能进入和刺透心灵,并有力地感动灵魂,使人投入一种甜蜜深邃的沉思之中,使心灵不知不觉地专注于悲剧所表现的兴趣之中,以致于把所有的情感结合起来,随时都得以表达它被激发的全部激情,给人留下最强烈的印象,从而使悲剧激情显得比其他艺术的效果更强烈。

再来谈谈“净化”。关于“净化”,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说明:“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