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野外地貌认识的开放性教学
摘要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地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且让人感觉地理科不具实用性。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多次开展实地教学,在此把其中一次以野外地貌认识的综合实践课整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探究野外地貌综合实践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零距离向自然环境学习,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国情,关注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年高一是我省课程标准教材第二届学生,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开展过四次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进行当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实验记录,还有观察日出并据日出时间及当地经纬度计算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室外的地理课的教学。在此我把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地貌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因此完全有必要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教学。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对不同地理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利用身边的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拓展应用使知识内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牢靠扎实,而且印象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学科观测、地理实验。
(2)结合实例分析探究具体地貌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对地貌形态进行描述。
(2)让学生对地形的成因做简单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能够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自然美、科学美,增强学习兴趣。
(4)通过紧密联系家乡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教学准备
设计野外实习路线,绘成地图并复印发给学生,确定实习内容,确定野外授课点。提前把野外实习报告格式讲解给学生。安排学生复习相关地貌知识,带好相应文具、地图及两个塑料盆和一个指南针。精简携带上一些常用药品,外伤用的医药用品(例如,创可贴、白胶布、棉签、医用绷带等等)和饮用水。最后,就是做好学生纪律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实践活动实录
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情况介绍
1、时间: 2011年5月27日 7:00--11:20
2、活动地点:施甸二中西侧4,000米范围内山地,由塘(由旺镇至大塘子村)
公路沿线。
3、学生情况:我校高一91班60名同学
4、活动所用地图:1:5,000 施甸二中周边地区平面图
5、实践活动课内容:
(1)“U型谷”与“V型谷”的识别与成因分析。
(2)由山间小谷地地形的认识与成因分析,深入探究流水地貌。
(3)画出实地地形轮廓图。
(4)记录日出时间与日出方向,并根据当地经纬度计算当地该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理小实验:流水对有无植被保护的地面侵蚀作用的差异认识。
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授课点对应地图D点
D点位于一个土层深厚的小山谷谷口,属于"V型谷"地貌。在该地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山谷地形,结合流水作用分析该山谷形成的原因,并分组讨论,然后请部分小组代表发言。最终共同总结出该山谷成因:流水对谷地侵蚀作用有侧蚀与底蚀,当谷底疏松,谷壁坚硬时,底蚀速度快形成"V型谷"。就是该山谷的形成原因。反之,谷底坚硬,谷壁疏松,形成"U型谷"。两者都是流水作用的结果。
第二授课点对应地图F点
F点是上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野外观察日出的活动地点。今天在此有两个内容完成:其一,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早上日出方向与冬至方向的差异,并总结出全年日出方向变化;其二,要求据今天早上日出时刻及当地经纬度计算今天昼
夜长短情况。
第三授课点对应地图E点西南方向50米的小山坡上
E点为水池坝坝基中央。在该地进行两项实践活动内容:
第一,探究水池坝山间谷地的形成原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水池坝山间小谷地并总结出地形特点:谷底低平,土壤层深厚,适合耕种。其次,探究形成该山间低平小谷地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探究活动开展后,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提高分析观察能力。有比较就有差异,有差异自然就产生想法,先引导学生观察高6米长30米的人工水池坝基,然后观察坝基前崎岖不平的山谷及坝基后平坦的谷地,再结合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三作用”来分析该问题。我引导刚讲完,学生们就你一言我一语激烈的讨论起来,最终得出了讨论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大了。
该低平小谷地形成原因可简单概括为:
自然原因 1、流水侵蚀附近山地;
2、流水通过山谷搬运泥沙等侵蚀物;
3、流水搬运来的泥沙在此地遇到坝基阻挡长期淤积。
人为原因:附近村民建坝拦积泥沙。
第二,在E点西南方向50米的小山坡上,面向西方观察地貌与山形,并画出地形轮廓图。首先讲述地形轮廓图的画法:作图前选好地点,确定视角范围;第一步,勾勒天地交界曲线;第二步,在山顶处标出实心三角符号;第三步,用实线补出山脊线;第四步,用虚线勾画出山谷线;第五步,选用图例标出重要的地理事物(例如房屋、坝基、水池、公路、旱地、树林、山地与平地的分界线等等)。接着快速选择图例先为同学们示范画一幅地形轮廓图。最后要求同学们在20多分钟内作出该轮廓图。
第四授课点对应地图E点东北方向40米的公路上
在该地进行一个地理小实验:流水对有无植被保护的地面侵蚀作用的差异认识。该实验过程非常简单,准备好两盆水,其中一盆倒入有草皮的坡地,另一盆倒入裸露土壤的坡地,让同学观察其差异。通过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两点:其一,植被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其二,培养爱护森林及草被就是保护环境的体现。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与实践效果
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教学,多年来,在我所教的地理科的班级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很多次了。但就所占课程比例还相当之小,可以说还处在探索教学阶段。在我念师范大学时就曾想着用这种直观、通俗、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遇到很多现实困难。诸如教学目标的选取,野外活动地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野外安全问题等因素一直困扰着这类活动课地开展。最近几年,我从带学生到学校操场实践,再到学校附近的山地,最终带到离学校四公里范围内进行野外实地实践活动。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浓,讨论问题也活跃,比课堂中气氛好很多,每一次实践活动我都要求学生做好现场记录,下来整理好并写成实习报告。从实习报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