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认识论文

合集下载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 文化,从语言开始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 文化,从语言开始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文化,从语言开始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种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习惯等。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字语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通过对中文这一语言文化的探究,可以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中文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体系和语音体系,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文字符号和书写方式。

而这些文字符号的形成和演变,凝聚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情感、思想的表达,蕴含着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思考和认知。

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主要文字,它的含义丰富,形象生动,能够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中文的书写和文字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

中文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价值观念。

在中文中,蕴涵着中国人民的习俗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念。

在汉字中有许多关于家庭、礼仪、孝道、情感等方面的词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承传。

这些语言文化的传承,使得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文字的形式传递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

中文还具有许多独特的造词方式和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思考和认知。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都能在中文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

中文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承载着中国文明的传承和创新。

在语言文字的使用过程中,中文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体系。

现代汉语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和新词汇,为中国的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语言资源和表达方式。

这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中文的语言文化,也使得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话语是指个体或集体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语言行为。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话语不仅仅是用来传达信息和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认同的载体。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基础之上的。

本文将从语言的历史渊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一、语言的历史渊源中国话语的历史渊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在这样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中,汉语是中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汉语早已成为了包括文字、语言、文化在内的一个整体,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深处。

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对自己所属文化的确认和认可,是指对自己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首先体现在对汉语这一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认同。

汉语是中国的语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语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汉语的认同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灿烂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世界,这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文化依据。

古诗词、传统戏曲、书法绘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水平,更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在当代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击。

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侵蚀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文化认同,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通过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中国人民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文字往往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观念和思维模式。

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统。

汉语中的成语和谚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生活哲学。

英语中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则展现了英国文化的魅力和创造力。

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人们可以传递文化价值观念,表达情感和思想,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各种语言文字相互影响、借鉴、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冲突的挑战。

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弘扬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

每个人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和认知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一个人使用的语言文字往往反映他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

一个人说某种语言,使用某种方言或口音,就能让人们识别他的族裔和地域。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与文化传统,有助于强化文化认同感和自我认同,塑造民族独特的文化形象。

第二篇示例: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与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工具,它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只有拥有强大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故事、习俗传统等。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比如,中文中存在许多以家庭和社交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特点;而英语中则存在大量以商务和科技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西方文化中注重商业和科技创新的特点。

因此,语言对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语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例如,一些文化中对社会等级和礼仪非常重视,语言中存在对不同身份和场合使用不同的敬语;而另一些文化中强调平等和个人自由,语言中则较少使用敬语。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一些文化中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保护态度较为重视,语言中会存在较丰富的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词汇;而另一些文化中对商业和经济发展重视,语言中则会存在较多描述商业和经济活动的词汇。

因此,文化对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重要标志。

人们通常使用自己所属文化的语言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感。

例如,在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归属感。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使用了与当地文化不同的语言,可能会被视为外来者或者不同于其他人。

因此,语言在社会中被用作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重要标志。

最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语言的变化与发展。

语言是一种活的现象,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

文化的变化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反过来,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出来,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概念。

另外,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学、艺术和传媒等文化领域,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指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自信的态度。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话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话语的认同和自信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对自己的话语有着深深的认同。

中国话语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和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这种独特性使讲中国话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连,通过使用中国话语,人们能够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中国话语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使用中国话语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自豪。

中国人对自己话语的文化自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话语也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中国话语,这使得中国人对自己话语的自信倍增。

中国话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象征性意义,诸如成语、谚语等文化元素无疑彰显了中国话语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人通过讲中国话来展示自己的文化智慧和世界观,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话语也是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信地使用中国话语,中国人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仍然需要加强。

虽然中国话语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但在国际交流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话语的翻译和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翻译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这给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的表达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英语等国际语言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中国话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中国人应加强对自己话语的学习和推广,提高中国话语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语言的符号体系与文化认同

语言的符号体系与文化认同

语言的符号体系与文化认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求。

然而,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认同。

语言的符号体系与文化认同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首先,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它通过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元素来构建。

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体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汉语中的“家”一词不仅仅指代一个住所,还包含了亲情、家庭责任等丰富的内涵。

而英语中的“home”则更强调个人的归属感和舒适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语言的符号体系还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例如,某些语言中有明确的敬语和尊称,这反映了这些文化中对社会等级和尊重的重视。

而在某些其他文化中,敬语和尊称的使用则相对较少,更注重平等和亲近的交流。

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汇上,还体现在语法和语用上。

除了符号体系,语言还承载着文化认同。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人们能够彰显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和身份认同。

例如,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中文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人,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关联使得中文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认同。

同样,英语是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使用英语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认同的人。

语言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语言不仅仅是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者。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能够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文化认同。

同时,文化认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方式、词汇的选择等都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到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语言的符号体系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这种语言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话语是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承的肯定和认同。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智慧。

中国人通过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是在艺术、文学等领域,中国话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话语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中。

中国人在日常交流中,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注重面子、礼节,尊重长辈和上级,讲究和谐和团结。

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塑造了中国人勤劳、友善、团结的形象。

中国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中。

中国人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文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音乐、网络文化等也逐渐走出国门,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喜爱。

这些都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体现,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国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人应该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提升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网络语言对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对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对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影响研究一、引言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语言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方式。

然而,网络语言的使用不同于传统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的缩略、简化、便捷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但也对文化传承与认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对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应对策略。

二、网络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网络语言的产生与运用,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影响。

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不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

网络语言在这其中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但是,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意味着语言的便捷、简化、快速等特点被放大了。

这种语言的使用会带来文化认同感的浅化,从而影响文化传承。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于文化传承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意义的流失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缩写、简写,使得句子变短,信息传递速度更快。

但相对应的是,使用者不能迅速地理解出缩写的真正含义,从而难以传递相应的信息和文化内涵。

网络语言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些字词的失传。

很多人因为已经习惯了网络语言,而忘记了汉字的正确书写,甚至其含义和用法。

(二)文化内涵的流逝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化、缩写,这种简洁易懂的语言让人们越来越缺乏对真正深刻文化内涵的理解。

另一方面,这种语言的快捷性也让人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丢失了原本存在的、需要耐心、细致思考的文化内涵。

这也导致了文化特点的模糊化,更加浅薄的文化认同感。

三、网络语言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网络语言可以被看作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网络社会的特殊文化特点。

网络语言的流行、广泛使用,对文化认同有着深远影响。

(一)语言习惯的变迁长时间使用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引发语言习惯的变化。

网络语言的习惯会与传统语言的习惯产生碰撞,最终导致传统语言习惯的融合和变迁。

很多人习惯性地将网络语言的简写应用到日常聊天中,甚至将其引入到工作场合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开始对方言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把两者的优缺点都扒开来看,目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文化认同感;区域隔离大家都知道,我国共由56 个民族组成,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

方言自很久以前就慢慢形成并且流传下来,而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由原来的“官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根基性和地方性。

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但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有些偏远村庄甚至会出现出村需带翻译的现象,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现在各地都在推广普通话。

自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是很大程度上都被统一了。

一方面大力提倡普通话,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加大,交流时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比较理解的方式,普通话就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了,而且年轻人,如果在学校或者在公司说方言会让人觉得很土。

流动人口大,从小就离开家跟随父母,现在接触的媒体太多都讲普通话,这也证明了社会的潮流和进步。

正常的发展。

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原有方言造成影响,使得原有方言向普通话“靠拢”,俗称“不正宗”了。

方言虽然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根基性,但是还是抵不过普及普通话的大流,因为全国各地人员的流动性就决定了方言一定会被人们慢慢地“搁浅“。

什么地方都有方言,但是现在的人都只爱或是只会说普通话,什么方言的都不会说或是不想说了。

论文言的文化认知功能及其实践模式

论文言的文化认知功能及其实践模式

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 ] 学者们对语言的上述 认 识 , 际都 突 出了语 言与文 化 交流 、 实 文化 习得
之 间的密 切关 系 。这些 基本认 识 ,同样 适 用于
文言 这种 古代 汉语 的书 面语 的学 习与 教育 。 无可 否认 的是 , 言在 中 国古 代 文化传 播 、 文 文化 认 同等各 个方 面所 起 到的 突 出功 用 。绝不 仅仅 体现 在语 言 的抽象 的音 位 系统 、词汇 系统 或语 法 系统之 中。作为 我们 的祖 先最 重要 交 际 工具 之一 的文 言 . 的能指后 面 的所 指 , 它 即代表
们 认为 , 起码 有 这样 几条 : 第 一 。文 言也是 古 代 中国人 复杂 的思 维 活 动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第 二 .文 言也是 古人 最 基本 的实 践 活动成 果 之一 。如 果像 哲学 家 奥斯 汀说 得那 样 ,说 话 “
从文化之有机部分的文言出 , 发 寻求民 族文化 攀
人 类 中分 离 出来 的一 个 环 节 。 语 言 的作 用 在 而 遍 准 则 ——作 为 “ 之 子 ” sn f a s 的 同 意 o s men ) o
胞 之情 。它使 我们超 越 自身 的种 种界 限—— 文
于证明和维护这种永恒 的 、 主导着个人命运和 世 界历 史 的相 互 联 系 [洪堡 特 在此 正 是看 到 1 了语言的一种基本功能 : 运用“ 中介” 联络” “ 功 能, 使个 人 、 与社 会乃 至 全人类 最 终联 系起 群体 来 。这 也是 洪堡 特所 说 的语 言能使 人 的个性 上 升为普 遍性 …( 的基本理 据 。 ) 如果说 洪堡 特 强调语 言 在人类 理 l 面 的 生层 建构 作 用 。 本杰 明 ・ ・ 尔夫 则 更 看 重语 言 那 李 沃 在人类 实 践层 面 的沟通 作用 。沃 尔夫 曾借 用 印 度哲 学 概念 明确 指 出 。 言 的理 解 有 助 于跨 文 语 化交 流 的 实现 。 助 于 民族 之 间 的和 解 与平 等 有

汉字对于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汉字对于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影响

汉字对于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影响汉字是中国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系统之一,它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含义和符号,无疑成为了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中对自我认同的重要象征。

在以下几个方面,汉字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尤为显著。

首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的形状和结构都源自于对事物的抽象描绘。

这使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文化内涵的工具。

通过汉字的积淀和传播,中国人民从小就接触汉字,对其形态和涵义逐渐产生共鸣和认同。

汉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汉字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汉字人们能够传承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

汉字形态复杂,蕴含了大量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符号。

每个汉字所代表的含义和概念都承载着千百年来智慧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体会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价值观以及道德伦理观念。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加深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也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第三,汉字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符号。

在中国,汉字是国家通用的文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使用和理解汉字。

通过学习和使用汉字,中国人民可以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这种共同体验使得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有着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并且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同时,汉字也成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标志,激发了对于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紧密联系感。

此外,汉字还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商业和广告领域,汉字成为了标识和商标的重要元素。

通过使用汉字,企业和品牌能够更好地与中国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激发其购买欲望。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汉字作为表达的工具,使得中国作家和艺术家能够传达更加深入的思想和情感。

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

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

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是个人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

在专业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包括其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巩固专业语言和文化的认同。

一、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的定义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指的是在特定领域中,人们对于该领域特定语言和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这不仅包括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专门术语和语言规范,还包括对该领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认同。

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是专业领域内交流和合作的基础,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组织的协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1. 促进沟通与合作:专业领域内有一套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掌握和认同这些语言和文化可以促进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2. 培养信任与归属感:专业的语言和文化认同可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并培养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提高团队凝聚力。

3. 建立专家形象: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可以树立个人在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形象,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4. 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的语言和文化认同不仅关乎沟通和合作,还直接关系到专业素养的提升,使个人与领域内前沿发展保持同步。

三、如何培养和巩固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认同1. 学习和运用专业术语:了解并运用专业领域内的术语,包括各类缩写词、技术术语等,体现对所涉及领域的深入了解。

2. 参与专业社群与论坛:积极参与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社群和论坛,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网络资源。

3. 研读专业文献与著作:深入研读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文献和著作,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培养对该领域的深度认知。

4. 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在专业领域中,跨文化交流是常态,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尊重他人文化差异、适应不同沟通方式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 参加专业培训与学术会议: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与同行学者交流并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语言与文化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塑造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与影响

语言与文化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塑造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与影响

语言与文化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塑造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与影响语言与文化: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塑造,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与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人类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语言不仅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且通过语言的传承和运用,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塑造和强化。

在本文中,将探讨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和塑造,以及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影响。

语言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塑造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传递和保存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习俗。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承载者。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传承,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

首先,语言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记忆功能。

语言使得文化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代代相传。

通过语言的书写和口头传承,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能够被保存和传承。

例如,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等,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孔子的思想传承至今。

在口头传统文化中,比如传说、民谣等,语言的运用使得文化的传承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语言对于文化传承还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可以学习和理解特定文化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例如,日本的礼节性用语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和敬语的要求,这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于尊重和和谐的重视。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语言规范,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特定文化的传统和习惯。

最后,语言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创造和表达方面。

不同的语言和语言形式对文化的创造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诗歌是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它不仅通过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展现文化的内涵,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诗歌形式和题材多样,通过语言的运用,诗人们能够表达和诠释各自文化中的情感和思考。

语言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与影响除了影响文化传承外,语言对于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性和影响。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想象一下,大家身处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周围的人都在用一种大家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大家会有什么感觉?大家可能会感到困惑、孤独,甚至会产生一种深刻的无助感。

这就是语言对我们文化心理的影响,它决定了我们在某个环境中的认同感。

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是我们与外界交流、表达自我、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语言不仅包含了我们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还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它还是我们认同自己和他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使用某种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信息。

同时,语言也是我们构建和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形成社会网络。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事物的共同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这种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

语言不仅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心理的特征。

不同的语言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英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汉语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

语言的认同性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语言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这种认同感往往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种语言的认同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另一种语言的排斥。

比如,在多语言环境中,有时会出现对于某种语言的偏好和歧视现象。

本文通过探讨语言、认同感和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语言不仅是我们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认同自己和他人、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而这种反映又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言的认同性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体现。

人们对于某种语言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受到其文化心理的左右,对于不同语言的偏好和歧视现象也源于此。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族,其语言文化对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和维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入手,探讨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一、语言文化对民族认同感的作用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丰富的语言文化,其中汉语更是全球第一大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承载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品味、文化自信和情感寄托。

说起来,中国拥有的语言数量多达80种以上,但显然汉语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主要的日常交流语言,在历史的演变中,不仅体现出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更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汉语传承中华文化汉语除了作为中华民族的日常交流工具,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汉字文化,百世之师。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始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篆刻等,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之一。

汉字的演变历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其探究和悟解的深度也不断加深。

除了汉字文化的传承,汉语更是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大量神话、传说、诗歌、戏曲等等,更是成千上万历史典籍、文化经典的表达方式和传承形式,它们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宗教,影响并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与思维方式。

所以说,汉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代表,无形中拉近了中国人之间的距离,让所有中国人在汉语中产生听到共同的文化味道,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三、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国不断追究自身内在的文化价值,寻找更广阔的未来。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自信与期待。

文化认同与语言意识的培养

文化认同与语言意识的培养

文化认同与语言意识的培养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的体现。

它们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和语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传统习俗和媒体等方面论述文化认同与语言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育是培养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比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讲述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让学生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引导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语言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通过学习本国的语言,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传统习俗也是培养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习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弘扬,人们可以更好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可以组织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家庭也是传承传统习俗的重要场所。

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家族的故事和传统,传授给孩子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媒体在培养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和节目,传递本国文化和语言的价值观念。

比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作品可以展现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同时,互联网也是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本国文化和语言的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经验,促进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所述,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教育、传统习俗和媒体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贡献。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认同和语言意识的人们,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0西城区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5篇优秀范文

2020西城区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5篇优秀范文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范文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

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化认同纵览古今,许多古老的民族历经融合与发展,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

谈及历史,人们总把语言、文字与留存至今的文明成就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乃是其最醒目的标志,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与发展的根脉。

发自本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得以凝聚与维系;来自外部世界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得以书写历史,创造未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发源于内部的、本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维系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同文同种”的文化认同感,让华夏先民追求统一与稳定,在文明的发源期就囊括起广大的统治范围;“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历史认同,自大分裂的南北朝到内忧外患的宋代,让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总能凝聚如初。

封建时代,民族文化认同不可避免地局限于贵族统治者中,当历史进入近现代,全民共有的文化认同更加凸显出作用。

八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旋律激发起人民同仇敌忾的斗志;今日的和平年代,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让古典文学艺术得以复苏与传播,新一代中国青年对于民族的复兴更多了一份自信与抱负。

大而观之,炎黄子孙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的血脉自上古延续至今;小而观之,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激励他们砥砺奋进,为铸就民族的辉煌添砖加瓦。

当一个民族的影响力扩展到周边的区域乃至全世界,来自外界的文化认同逐渐成为这个民族文化得以长青的滋养,让这个民族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回望历史,罗马帝国的建筑、雕塑与戏剧艺术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巅峰,其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让它的文化广为传播。

当时的无数外族人为成为罗马人而骄傲,后世的新兴统治者常把自己的帝国冠名为罗马。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 文化,从语言开始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 文化,从语言开始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文化,从语言开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所共同拥有的特定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文的文字系统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演变到现代的方块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

中文的造字方式独特且丰富多样,不仅能传递基本的意义,更能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维。

中国的古诗词以其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震撼人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由于中文的独特之处,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言的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文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在其丰富内涵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哲学和智慧,对于后代子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直接影响。

而且,语言的使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方式。

中文不仅在中国的内部发挥作用,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文的广泛传播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文的学习和使用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积极的作用。

中文的学习可以增强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学习中文,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其独特魅力,并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中文的使用也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和沟通顺畅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指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以及使用该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的自信和认同感。

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对维护和传承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人对汉字的独特认同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独特象征和工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凝聚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中国人对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具有积极的认同态度。

中国语言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和口语,这些语言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使用,使中国人对多样化语言文化的认同感更加深刻。

文化自信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体现在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中国人民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此表示自信,并且坚信这种文化传统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中国话语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人民不仅在自己的国内能够自信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也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维护和传承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动力和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国际交流中展现自身文化魅力的重要条件。

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也对中国人民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集体力量和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开始对方言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把两者的优缺点都扒开来看,目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文化认同感;区域隔离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4-02
大家都知道,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

方言自很久以前就慢慢形成并且流传下来,而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由原来的“官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根基性和地方性。

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但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有些偏远村庄甚至会出现出村需带翻译的现象,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现在各地都在推广普通话。

自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是很大程度上都被统一了。

一方面大力提倡普通话,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加大,交流时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比较理解的方式,普通话就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了,而且年轻人,如果在学校或者在公司说方言会让人觉得很土。

流动人口大,从小就离开家跟随父母,现在接触的媒体太多都讲普通话,这也证明了社会的潮流和进步。

正常的发展。

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原有方言造成影响,使得原有方言向普通话“靠拢”,俗称“不正宗”了。

方言虽然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根基性,但是还是抵不过普及普通话的大流,因为全国各地人员的流动性就决定了方言一定会被人们慢慢地“搁浅“。

什么地方都有方言,但是现在的人都只爱或是只会说普通话,什么方言的都不会说或是不想说了。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肯定也会有各个地区的特色,如果一味地去叫所有人说普通话从而忘了本,似乎丢失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之于不顾。

比如说笔者身边的许多人都是这样。

明明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父母都是说方言的,但是从小父母都不教我们也不让我们说陕西话,取而代之的都是教我们普通话。

现在面对很多长辈时,就很容易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像是从外地来的一样,很没有对这块土地的归属感和对这类方言的认同感。

因此,很多人都担心不久后的将来方言就会逐步退出人们的社交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种方言这是必然,但不能一味地只
是去推广普通话而忘了本,不然大家以后就只会普通话,那有什么用呢?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和多种美丽的语言,是多么伟大的创举!
所以,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各种矛盾就应运而生了。

讲方言的人群,对母体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低。

城市的外地人口太多,冲垮了本地的语言秩序。

甚至就连在校的学生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

有效保护,将使她更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说:“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同学们看法不一。

有些人认为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而有些人认为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摒弃方言可以消除语言隔阂,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普通话的发展势在必行,但中国人对待方言的态度也一定要有所改变。

不一定就要像上面的同学说得那样走极端,我们既要保留方言又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社会交流的通用工具,而方言是我们自己地方文化的精髓是不可丢弃的,普通话在中国过去也是方言只不过现在是普及的方言,而其他各地方言有他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普通话不可代替的,如果真的消亡那么中国文化将失去很多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由方言所引起的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问题。

以前在书上,看到有这样一段资料。

历史上,泰州方言圈就长
期属于扬州府,当年扬州府的区域极大,基本上包括了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

所以很多人经常把泰州与扬州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而最大的差异就在方言。

方言是中国人同乡认同的最重要的载体:只要方言相同,哪怕族系血统不同,都觉得亲切,比如江浙太湖片人与浙东人,血缘上虽然其实有着明显的差异(太湖片人基本上是中原人后代,而浙东人中的越人血统相对较多),但因为所操方言均为吴语太湖片,故而相互认同,通婚现象也较多;反之,方言不同,哪怕是同宗同族,却也觉得相互之间隔了一层纸:这道理很简单,你会认同一个讲话你听不懂或听着怪异的人吗?可见,方言的不同决定了泰州与扬州在心理认同上的隔阂。

严格来说,这里属于南方。

但这里的人不会特别执著地以南方人自居,因为毕竟在长江以北;当然也更不会说自己是北方人。

正因为此,所以泰州人把北方说下江官话北片、中原官话和山东官话的人称为“侉子”,把南方说非官话方言的人称为“蛮子”,俨然一副居中自傲的态度。

这种南北居中的状态其实是有不少好处的。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官话区,所以说东南沿海方言区的人就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排挤;反过来说,这些人也会对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缺乏强烈的认同感。

相比之下,泰州方言圈的人处于官话与吴语区的交界处,对吴语和其他南方方言区有着一定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对官话区也不排斥,其结果就是该地区人处于一个左右逢源的位置,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较有认同感。

从以上资料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区域方言与人们的文化
语言认同感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方言类节目的流行。

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的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

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地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在流行着。

比如说我们的陕西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都市碎戏》,从电视艺术上来讲,水平并不高,与那些中央电视台的深度节目根本无从对比,但是收视率很高,那是为什么呢?其一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其二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方言。

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区域迅速火起来,就是由于它凝聚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观众群体。

所以,我们说,方言流行增强地域凝聚力。

作为观众,我们带着理解和高兴的眼光来看这一方言热潮,但是它是有弊病的。

从文化上讲,方言流行的最大弊端,是反映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争夺。

文化大省一个标志就是语言要成为大省,把语言的辐射力和覆盖率扩大,这个省份的影响力、市场形象等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

每个地域都在为自己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着,但在这种争夺中容易引发一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而不是现代的宽容的文化共享。

方言过度流行的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地域语言的隔离。

在电视剧里说说方言是无妨的,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生动和传神,但是应该看到它深层的弊病。

前边说可以促进地域间的交流,但方言过度流行同样可以导致地域间的隔离,就是文化心理上的区隔性,语言
越来越远心理就越来越有隔膜。

一个地域的人口都只说方言,一年两年看不出问题,一代两代下去,这个地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离心力就很强。

当然现在没有这么严重了,我们是杞人忧天。

但是要从文化上解读它,就要深谋远虑,要有忧患意识。

所以觉得它是有弊病的。

到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将“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民族认同感”或“民族自觉的认同意识”后所谓共同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

这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体验到。

世界上许多丧失了共同地域、语言的民族就是用认同感来维系其文化的。

例如,大多数犹太人虽然已改操英语(犹太复国后又曾一度复兴希伯来语),但犹太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通过表现在共同的犹太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即犹太民族文化认同感来获得和增强的。

中国历史上的契丹、匈奴、女真等由于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表现在其文化上的心理素质,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这些族群也就从此消失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泰州方言文化圈自古有之[eb/ol].http:
///d11
3923949.htm,[2010-03-18].
[2]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