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playful)和探索(exploratory)的特质(Webster,Trevino&Ryan,1993)。Ghani和Deshpande(1994),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concentration)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enjoyment)。Novak、Hoffman和Yung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primary antecedents),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被大量研究。Csikszentmihalyi把“心流(Flow)”解释为“由于全神贯注投入而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一种心理状态”。沉浸体验的发生伴随着9个因素:①每一步有明确的目标;②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
③挑战和技巧之间的平衡;④行动和意识相融合;⑤摒除杂念;⑥不必担心失败;⑦自我意识消失;⑧时间感扭曲;⑨行动具有自身可控制性和目的性。
2网络学习概述
2.1网络学习概念
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2.2网络学习内涵
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包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利用、改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过程。网络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网络本身,还应把网络当作一种学习环境。此外,网络学习还代表一种更深刻的观念,即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
网络学习主要强调在ELearning中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优化教学效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2.3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学习资源,依据网络而存在的网络学习势必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网络学习动力不足。网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并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网络学习的保证。而大多数学习者把网络当成娱乐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和过程控制显得被动。
(2)网络资源杂乱、学习效率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其中资源杂乱无章、良莠不齐,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获取有一定困难。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时间管理、资源管理能力也提高了要求,繁冗的信息给学习者识别、提取、处理信息带来了挑战。
(3)网络课程设计不合理。现在许多网络课程流行课堂实录视频内容或者全部是文字课件,这种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好,看的过程中学习
者容易不自觉地走神,且这些视频时长与课堂差不多,学习者根本没有时间看。
(4)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缺乏交互。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缺乏教师与学习者的直接交流。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不是直接和同步的,而是间接和异步的;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得学习者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无法继续进行学习活动,形成学习障碍。
(5)网络学习者技能不足。对于许多优秀的网络资源许多学习者不会利用,校园网及其购买或租赁的数据库资源检索麻烦,不易获取。而网络学习者的技能又影响着网络学习效果。
3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网络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挑战—技能”矛盾的产生、适应与不断解决过程,学习者必须时时面对各种单元教学目标、任务、作业、考核等挑战,而要顺利通过这些挑战,学习者需要经常与同伴、教师、学习资源等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交流,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认知技能。显然,成功的或高效率的网络教学,在设计、呈现教学任务时,需要通盘考虑“挑战—技能”能否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目标与学习群体?前后任务、内容之间的难度梯度,能否让尽可能多的学习者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技能”平衡点,进入并且维持一种沉浸学习状态?
由于沉浸感学习与拓展“学习内存”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建构沉浸感学习策略的总体思路是营造一种促使成人学习者沉浸其中的多元化学习情境,这种多元化学习情境在学习内容、任务、目标上应该具有层级分解、细化,使之具有高挑战—高技能的完美平衡。国外学者Gunawardena所提出的知识建构五阶段模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引导虚拟交互深入的路径。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或探索:
(1)适当利用“知觉-幻觉”感知模式
在虚拟交互或学习中,教师(网络学习的辅导者)适当利用“知觉-幻觉”感知模式,能够模糊学习者的角色感知,即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进而产生一种角色幻觉或错位。这时,学生潜意识中的师生身份差距(如师道尊严)会暂时消失,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为“零”,学习者与辅导者仿佛成为平等的朋友,如同置身于网络游戏中的角色一般,自由自在地交互、交流,共同探讨、完成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这种虚拟交互更易演变为一种沉浸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