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平理论是指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对于资源的分配和权利的享有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正义理论、平等原则和公平程序等方面。

首先,正义理论是公平理论的核心之一。

正义理论认为,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份额。

正义理论包括功利主义、权利理论和公正程序等不同的观点。

功利主义认为,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以最大化社会总体幸福感为目标,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权利理论则强调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尊重和保障这些权利。

而公正程序则强调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参与到资源的分配中。

其次,平等原则是公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平等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平等原则包括平等机会和平等结果两个方面。

平等机会强调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不受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的限制。

而平等结果则强调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结果为目标,弥补不平等的现实,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份额。

最后,公平程序是公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平程序强调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公平程序包括透明度、公正性和参与性等方面。

透明度要求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应当公开透明,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分配的规则和原则。

公正性要求在资源和权利的分配过程中应当遵循公正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参与性要求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正义理论、平等原则和公平程序等方面。

正义理论强调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份额。

考虑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考虑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考虑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激励问题一直是困扰人才发展和提高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设中那样纯粹自利,而是有限自利的,在关注个人利益基础上,会关注他人利益,尤其是与个人相关的周边人的利益。

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人是具有公平偏好的。

本文将对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公平偏好;偏好模型;激励理论以往大多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都是建立在经济人“纯粹自利”的假设基础上。

根据这一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只注重本人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之后,实验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不是完全自利的,也是具有偏好属性的,如公平偏好、利他主义、嫉妒、互惠等,在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关注最后的收益结果分配是否公平,有时也会选择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来取得收益的分配公平。

人是具有公平偏好的,针对这一理论,本文要对激励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一、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目前,描述公平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收入分配公平偏好模型,主要以Fehr和Schmidt的收入差距厌恶模型为代表,认为人既厌恶别人的收入高于自己,也厌恶别人的收入低于自己,但也有一些人具有喜欢别人的收入低于自己的偏好,关注分配结果。

该模型可以解释许多博弈实验或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易于操作,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第二种动机偏好模型,主要以Rabin模型为代表,认为人关心行为背后的动机,为报答善意行为或报复敌意行为会不惜牺牲自身部分利益,该理论模型将行为动机纳入公平行为过程,但其存在多重均衡,且博弈过程相当复杂,使得应用非常困难。

第三种融合动机偏好及收入分配公平偏好的模型,认为人的行为会同时受这两种偏好的影响,将前两种模型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解释力,但该模型结构更为复杂,比其他模型具有更多的自由参数,使其解释非常简单的博弈实验都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应用研究,只处于理论提出阶段。

二、国外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理论研究综述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将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偏好理论应用于传统经济学激励理论研究之中,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

公平理论研究评述一、本文概述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旨在探讨人们在面对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时的心理感知和行为反应。

自其诞生以来,公平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及群体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核心观点、应用领域以及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公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公平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公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挑战,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脉络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正义原则。

然而,真正将公平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管理实践的,则是近现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

早期的公平理论主要围绕着“分配公平”展开,即探讨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有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论”,他们均强调了劳动和资本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公平分配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公平理论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

程序公平强调的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即每个人都应按照相同的规则和标准来对待;而互动公平则关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解释与听取意见等。

这一时期,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特纳的“程序公正理论”等著作,为公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平理论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涵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例如,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关注信息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分配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平等;而“组织公平”则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员工参与和激励机制等如何影响员工的公平感和工作绩效。

薪酬公平理论及其与业绩关系研究综述

薪酬公平理论及其与业绩关系研究综述

薪 酬 水 平 的相 对 高 低 。 部 公 平 是一 个 企 业 的 薪 酬 水平 是否 外 合 理 的 问题 , 一 个 横 向 比较 的 过 程 , 调 的 是 企 业 的 薪 酬 是 强
在 劳 动 力 市场 上 是 否 具 有 竞 争 性 , 企 业 外部 竞 争 力概 念 的 是
分 配 过 程 的 属 性 , 出 了 关 于 程 序 公 平 的 6个 标 准 , 提 当程 序
能 保 持企 业 的外 部 竞 争 力 , 否则 , 部公 平 性 失 衡 。 影 响 企 外 将 业 的 经 营 和发 展 。
() 7 员工 个 人 公 平 员 工 个 人 公 平 指 的是 对 同 一 组织 中从 事 相 同 工 作 员 工 的 薪 酬进 行 相 互 比较 时 公 平 性 是 否成 立 。 工 个 人 之 间 的公 员
学 , 薪依 据 不 准 确 , 核 办 法 不 公 正 , 付 考 导致 员 工 收入 差 距 巨
大 , 益 关 系 矛 盾 突 出 , 动 关 系 不 和 谐 , 业 在 绩 效 薪 酬 管 利 劳 企 理 上 出现 了很 多合 理 性 和公 平 性 问题 。
2 公 平 理 论 研 究 及 应 用 综 述
核 心 。外部 市 场 环 境 是 影 响 薪 酬 的 一个 重 要 因素 , 了保 持 为 公 司 薪酬 政 策 的外 部 竞 争 力 , 司核 心 员 工 的 薪酬 水 平 应 该 公 高 于 其 他 公 司 , 与 其 他 公 司 保 持 一 致 , 则 公 司 就 难 以避 或 否
免 人 才 流 失 的 危 机 『。 但 另 一 方 面 , 酬 也 是 企 业 成 本 控 制 l l 1 薪
运 行 . 司 治 理 等 , 为 这 些 问 题 的 研 究 提供 了 新 的 思 路 和 公 并

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综述

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综述

智库时代·290·智者论道 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综述段改玲(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公平偏好的引入拓宽了我国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为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库,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公平偏好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方向的文献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向:一是关于公平偏好的综述研究,二是关于公平偏好的测度研究,三是公平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四是公平偏好理论的应用研究。

笔者在对上述各方向进行概括和总结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对未来国内公平偏好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平偏好;综述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2-0290-002自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界提出公平偏好这一新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逐渐展开了对公平偏好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基于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应用基础我国学者也逐步开始尝试将公平偏好理论引入到我国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来,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学术成果。

笔者以“公平偏好”为检索关键词,通过本校提供的数据平台对1991年到2018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1991年有学者开始关注公平和个体偏好这一概念,2003年有学者对公平偏好、利他偏好等社会偏好进行了介绍,2004年有学者对个体公平敏感性的结构和测量在我国范围内做了相关分析研究,2006年有学者开始尝试对公平偏好理论在我国各领域内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从2006年发文量持续增加直到2014年达到最多,2015年至今开始缓慢回落。

笔者在对关于公平偏好的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国内关于公平偏好的文献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公平偏好的综述研究由于公平偏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一个概念,所以我国学者对于公平偏好的研究开始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公平偏好的介绍和综述。

魏光兴(2006)、宋建华(2011)等从实验经济学家们对公平偏好的提出及理论模型的构建等的详细阐述,从而对西方公平偏好理论进行了研究综述[1-2]。

健康公平理论研究综述_侯剑平

健康公平理论研究综述_侯剑平
,


只 有一 种后 果 产 生 时 可 以 容 易 想 像 哪 个 行 为 可 以
效率 而 牺 牲部 分 自由是很 难 的 ∀/ < ≅& . 1

,
《抖

提 高效 用 但不 符合 公平 的 观点 ∀ 6
, ,

#

8 : . 9
1
,
5; !
∀二 健康 公 平 侧度 方法 及 优缺 点
5

经 济学 家 总 体上 否 认 效用 可 以 用 基数衡 量 在人 与人
,
5
Κ
8

、 这 里 ϑ Β 表示 第 Β 组 人群 健康 的分
Κ
方 法相
同 ∀#

%昭
9
、 布 9 则为 第 Β 组 人 群 的 分布 ϑΒ 和 9 的差 异 越 大 Β Β
双 ∀多 变量 方 法 测 度 的 是 一 种 健 康 的 社 会 经 济 不 公 平 ∀Ω . 在 健康 和 其他 社会 经 济 变量 的关 系研 究 例 如 人 群
=
序从社 会最 弱势人 群 开 始 横 轴是 人 口 累 积 的百 分
比 纵 轴为 患 病状 况 的 累 积 百 分 比标 出 患 病集 中 曲
,
,
分 比 曲线 上 每 一 点 表示 人 口 累计 百 分 比 与健康 累 计 百 分 比 之 间的 对 应 关 系 如 果 健 康 状 况 分 布是 均 匀 的 则 劳伦 兹 曲线 与 对 角线 重 合 否 则 它 就 会偏
,
Ξ
: , 2 ϑΔ ∗ :
8 Ο Ζ .
,

,
双 变 量方 法 集 中
,

《简述公平理论》课件

《简述公平理论》课件

需求公平理论
分配应该基于人们的需 求,需要更多的人得到 更多的资源。
贡献公平理论
分配应该基于个人的贡 献,贡献更大的人应该 得到更多的回报。
公平理论的实践应用
1 公正的分配资源和机会
例如工资、晋升和奖励。
3 消除不公和歧视
例如性别、种族等方面的歧视。
2 组织内部公平性的建设和维护
例如员工的平等机会和公正评价。
4 建设和谐社会
例如减少社会分化意义
公平理论对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
2 理论研究和实践
应用相互促进
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 践,可以不断提升公 平和正义。
3 促进社会发展和
建设和谐社会
公平理论的应用有助 于建设一个平等、和 谐的社会。
《简述公平理论》PPT课 件
公平理论探究人们对公平和不公平的认知和评价。通过分类公平理论和实践 应用,我们可以建设和谐社会。
什么是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研究人们对公平和不公平的认知和评价。
公平理论的分类
平等公平理论
所有人享有相同的资源 和机会,并且相同的努 力应该得到相同的回报。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摘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自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心理学和社会学一起纳入效用函数,从而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修正。

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不同的效用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一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目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走向综合的趋势。

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用函数一、引言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自利假设之上,认为人只会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一修正为西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人行为决策的新驱动力。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心理学,将人的自利、公平、利他等心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自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

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自觉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行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行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行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一个结论:人具有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结论建立在自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自利假设,它认为人们不仅仅自利,在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人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人关注,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

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心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人数限制问题(双人模型)。

浅谈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

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一)伦理学视角。

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

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

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

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公平偏好、高管团队锦标激励与企业绩效

公平偏好、高管团队锦标激励与企业绩效

第11期总第253期2012年11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11Vol.253Nov.2012收稿日期:2012-08-10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研究”(SK2012B592)作者简介:黄邦根(1962-),男,浙江余姚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公平偏好、高管团队锦标激励与企业绩效黄邦根(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文章基于企业高管团队成员具有公平偏好假设,构建公平偏好下高管团队锦标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推导与分析,得到高管团队公平偏好强度、高管团队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以下关系:高管公平偏好强度越大则企业绩效越差,即高管的公平偏好降低了高管的均衡努力水平,同时引发企业提高锦标竞赛失败者获得的低薪酬,从而企业绩效将随高管公平偏好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高管团队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呈现倒“U ”型,即当高管薪酬差距不大时,扩大薪酬差距将增加企业绩效,当高管薪酬差距超过一定值后,薪酬差距的扩大则企业绩效减少。

关键词:公平偏好;高管团队;锦标激励;企业绩效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2)11-0062-09一、引言高管团队锦标激励就是根据高管成员的产出企业从高到低排序,对一定比例的优胜者给予一笔奖金,从而激励高管团队成员努力工作。

根据Fehr 和Schmidt 的观点,企业给予优胜者的奖金越高,该企业的高管薪酬制度就越不公平[1]。

但由于企业高管团队成员处于管理岗位,工作努力程度不容易量化,通过引入锦标竞赛制度能够降低企业对高管团队成员的监督成本,并能有效激励高管团队成员为获得锦标竞赛设置的奖金而提高工作努力程度。

对高管团队实施锦标竞赛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结论,是基于高管成员具有纯粹自私偏好的假设基础上得到的,如果考虑高管成员具有公平偏好,这样结论是否还成立?综观现有企业高管团队薪酬契约相关文献研究,学者们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如公平偏好理论、单代理契约模型、多代理契约模型等,这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

第27卷第6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 l.27No.6 2005年6月F oreign Eco no mies&M anag ement Jun.2005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950(2005)06 0010 07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阮青松1,黄向晖2(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2;2 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摘 要: 自利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实验经济学采用一系列经典的博弈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发现这一假设与人们的实际行为存在系统偏差,并将此归因于人们的公平偏好。

实验还显示,公平偏好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据此,新的理论模型沿着两条思路来解释公平偏好:第一类理论模型认为人们注重分配结果公平;第二类理论模型则认为人们具有 对等意图。

本文对上述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论。

关键词:自利;实验经济学;公平偏好;对等迄今为止,大部分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都建立在 经济人自利假设的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假设,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只注重本人的利益。

但是,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Ar row (1981)、Samuelson(1993)以及Sen(1995)等都曾经指出,在现实中,人们是有限自私自利的,常常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关心物质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这一点经济学不应该完全忽略。

[1~3]近年来,经济人自利假说更是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实验已经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人们完全自私自利的假设并不能成立。

由这些实验所获得的证据显示,人们的一些社会偏好(so cial preference),尤其是公平偏好(fair ness preference)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在这里,社会偏好是指对他人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

在这些实验中,实验参与人表现出的公平偏好非常引人注目。

由于这种偏好没有被主流经济学纳入其理论框架,因此许多新的理论模型以此为出发点。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综述摘要:实验经济学对传统自利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的应运而生。

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自利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

关键词:实验博弈 公平 互利 社会偏好Theories of Social Preferences Based on the RelatedExperiments:A SurveyAbstract:Theories of social preferences is developed when experimental economists have gathered overwhelming evidence that systematically refutes the self-interest hypothesis.Maintaining the assumptions of rationality, economic models of social preferences try to take the elements of people’s social emotions such as fairness,reciprocity and so on into the unity functions to modify the assumptions of self-interest. The implication of social emotions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aterial self-interest obviously. In this way, theories of social preferences try to construct new game equilibrium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aradox in experimental games using the game theory as the basic analysis tools.Key words:experimental games;fairness;reciprocity;social preferences一、引言主流经济学传统的自利人假设长期以来虽然备受争议但其权威性不可撼动,直到最近二十余年实验经济学的一系列简洁而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这个传统构成的系统性强有力反驳,顺势而生的社会偏好理论才以学理上的建设性日益引起主流经济学的重视。

公平偏好下企业业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制造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公平偏好下企业业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制造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公平偏好下企业业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制造业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公平偏好是人们行为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而企业的业绩不仅受市场环境、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公平偏好也可能影响着消费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评价与决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多项改革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公平偏好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公平偏好对业绩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背景下,以上市公司制造业为例,本文将进行一项实证研究,旨在探究公平偏好在制造业企业业绩中的作用,以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研究问题:公平偏好是否会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的业绩?如果会,那么影响的程度是怎样的?公平偏好因素主要包括哪些?研究内容:(1)公平偏好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机制的探讨;(2)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相关的模型,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平偏好在制造业企业业绩中的作用;(3)通过探究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析公平偏好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机制,以及企业应如何调整策略来应对公平偏好。

三、预期研究成果(1)实证分析制造业企业公平偏好的影响程度,说明公平偏好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具体作用;(2)探究公平偏好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机制,分析其具体作用机理;(3)提出企业在面对公平偏好时应如何调整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以上市公司制造业为样本,构建相关模型,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公平偏好的相关理论,并分析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机制;(2)数据采集法,收集上市公司制造业的财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3)统计学分析方法,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平偏好在制造业企业业绩中的作用。

公平偏好视角下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平偏好视角下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平偏好视角下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采用各种手段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而行为激励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计划,包括薪酬、福利、晋升等,通过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奖惩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积极性,这也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契约理论是解释企业与员工契约关系的理论框架,传统契约理论基于假设,企业和员工是理性的、自利的个体,而新制度经济学中引入的公平偏好视角,让人们更加关注了社会与行为心理因素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公平偏好视角下研究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深入探究公平因素对员工绩效、激励契约的影响,探讨企业应如何摆脱利益的困扰,设计更加公平合理的激励契约,为企业和员工创造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公平偏好视角下的契约理论首先,本文将回顾契约理论的传统研究基础,重点介绍公平偏好视角的由来和发展,分析其在契约理论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公平因素对激励契约的影响基于公平偏好视角,本文将分析公平因素对激励契约的影响,研究参考文献中的相关实证分析,探索公平因素对契约绩效的影响机制。

3. 公平偏好视角下的企业激励契约设计通过对公平因素的深入剖析,本文将研究如何在企业契约中合理利用公平因素来激励员工。

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平偏好视角下的企业激励契约设计原则和策略,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等。

在文献综述中,本文将梳理契约理论和公平偏好视角的文献,将真实情境与理论基础结合起来,从学术角度全面阐述公平偏好视角下的契约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将通过数据统计、建模等方法,对公平因素对激励契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契约理论中的假设;在比较分析中,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比,以期找出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实践的激励契约设计模式。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预计本文将有以下研究成果和意义:1. 状态理论和公平偏好视角在契约理论中的应用,为契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2. 分析了公平因素对契约绩效的影响机制,揭示了企业契约中社会、行为心理因素对绩效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 提出了公平偏好视角下的企业激励契约设计策略和原则,为企业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激励契约提供了指导,可为企业优化劳动关系,保持员工稳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做出贡献。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教育公平的问题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自古就有。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才先后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开始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也开始丰富起来。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理论界的讨论热点由最初提出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选择的自由、资源分配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公平,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等方面。

因此,各国在努力实现入学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公平之外,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对教育过程公平的追求,并尽量采取更积极的方式来保证它的实现。

(一)国外的研究视角及其主要理论成果1.人权角度学者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研究与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等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涌现出一股巨大的争取民主平等和维护人权尊严的潮流,这些潮流也极大的影响了教育领域,引起了教育界的巨大反响和呼应。

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论任何社会阶层、经济条件、父母的居住地,在享受教育权利时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基本人权的体现。

在确认教育公平是一项基本人权的基础上,同时确认了享有公平的教育过程是一项基本人权。

2.现象分类角度从现象分类角度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现象进行阐述,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其中涉及教育过程方面论述的主要有:麦克马洪(McMahon)的三类型说和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的教育机会均等时期说。

麦克马洪提出,教育公平有三种类型:(1)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指对相同的人相同对待;(2)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ty),指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3)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指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全然延续下去。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有关公平与效率的文献综述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关于公平的含义,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叙述:公平是指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或是指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适度,不造成两极分化。

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做出的公平最新表述为:(1)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公平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形式,一种思想意识。

它可以是一种公平感,也可以是一种学说、理想、主张以及体现为一定的制度等。

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公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

公平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公平的标准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更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社会公正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体现取决于每个社会自己的选择,只要社会的决策过程是民主的、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偏好的正式渠道、政治决策机制能综合每个公民的意见,社会选择的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效率的含义,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

在福利经济学中,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即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Pareto,1906)。

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

公平偏好;激励契约;委托—代理;行为经济学

公平偏好;激励契约;委托—代理;行为经济学

公平偏好在激励契约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复杂,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谐。

在这一过程中,公平偏好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对激励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公平偏好、激励契约和委托代理的概念,分析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行为经济学因素。

一、公平偏好1. 公平偏好的概念公平偏好是指个体对于公平和公正的追求和重视。

在商业活动中,公平偏好往往体现为雇员对于工资待遇的满意程度,用户对于产品价格和质量的感知,以及合作伙伴间权益的平衡等。

公平偏好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决策,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市场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2. 公平偏好的影响公平偏好的存在对商业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员工激励契约中,公平偏好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在用户行为中,公平偏好决定了用户的购物意愿和忠诚度。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平偏好影响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信任和合作意愿。

二、激励契约1. 激励契约的概念激励契约是一种通过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引导个体行为的管理工具。

激励契约的核心是为了激发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激励契约中,雇主和雇员之间达成一种协议,约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激励员工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公平偏好对激励契约的影响公平偏好对激励契约的设计和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雇员在参与激励契约时,会根据自身对公平的偏好来评价奖励和惩罚的公正性。

如果员工认为契约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不公平,就会对契约的执行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在激励契约设计中,需要考虑员工的公平偏好,制定合理公正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提高契约的执行效果。

三、委托代理1. 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将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则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利益来执行任务。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维护双方的权益。

基于公平偏好评估的

基于公平偏好评估的

公平偏好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公平偏好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社 会科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互动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提 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平偏好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涵盖了 更多的社会互动和行为领域,对于公平和公正的追求也逐 渐成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公平偏好与组织绩效之间 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稳定和 普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公平偏好与组织公平氛围 的关系
公平偏好是否会影响组织内部的公平氛围, 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
影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公平偏好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
案例三
总结词
该公司通过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成功地提高 了组织效能和员工满意度。
详细描述
该公司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通过建立员 工代表大会、制定员工参与计划等方式,让员工充分参 与到公司的发展中。这不仅提高了组织效能,也提高了 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案例四
总结词
该公司通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成功地提高了 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了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员工激励中的公平偏好
1 2 3
奖励机制公平
企业应制定公平的奖励机制,根据员工的贡献 和业绩给予相应的奖励,避免不公平的奖励制 度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培训与发展机会
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机会,帮助员工 提升技能和能力,以增强员工的公平感和归属 感。
晋升机制公平
企业应制定公平的晋升机制,根据员工的绩效 和能力给予晋升机会,避免不公平的晋升机制 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04
基于公平偏好的组织效能 提升策略

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公平偏好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 阮青松[1];黄向晖[2]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2[1]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出版物刊名: 外国经济与管理
页码: 10-16页
主题词: 自利;实验经济学;公平偏好;对等
摘要:'自利'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实验经济学采用一系列经典的博弈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发现这一假设与人们的实际行为存在系统偏差,并将此归因于人们的公平偏好.实验还显示,公平偏好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据此,新的理论模型沿着两条思路来解释公平偏好:第一类理论模型认为人们注重分配结果公平;第二类理论模型则认为人们具有'对等'意图.本文对上述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摘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自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心理学和社会学一起纳入效用函数,从而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修正。

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不同的效用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一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目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走向综合的趋势。

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用函数一、引言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自利假设之上,认为人只会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一修正为西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人行为决策的新驱动力。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心理学,将人的自利、公平、利他等心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自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

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自觉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行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行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行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一个结论:人具有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结论建立在自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自利假设,它认为人们不仅仅自利,在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人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人关注,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

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心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人数限制问题(双人模型)。

有鉴于此,Dufwenberg和Kirchsteiger(2004)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将Rabin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扩展博弈中。

早期Loewenstein(1989)、Bolton(1991)等都在结果公平方面做出了先导性的贡献,Fehr 和Schimidt(1999)以及Bolton和Ockenfels(2000)分别提出了FS模型与ERC模型,标志着基于注重结果公平的公平偏好模型的成熟。

在①公平偏好又称为不公平厌恶(Fehr 和Schmidt,1999),注重结果公平在国内相关文献中也有的描述为“差异厌恶偏好”(陈叶烽,2008),注重动机公平也可称为“互惠偏好”和“对等意图”(阮青松,2005)。

此基础之上,也有不少学者Charness和Rabin(2002)、Falk和Fischbacher(2006)等将动机与结果公平结合提出了综合模型,关于公平偏好的研究正沿着这条轨迹逐步发展开来。

本文力求深入探讨公平偏好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第二部分检验了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及其修正实验中出现的自利假设无法解释的公平偏好现象。

第三、四部分以FS模型为基础,指出该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理论的延展与缺陷。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对公平偏好的博弈实验检验通过实验以及现实生活的检验,自利假设逐渐无法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意识到纯自利假设存在严重的缺陷,它无法解释个人表现出来的公平、互惠等行为,包括著名的博弈实验中的最后通牒实验(ultimatum game)、独裁者实验(dictator game)、信任博弈实验(trust game)、礼物互换博弈实验(gift change game)等实验中个人行为决策。

由于本人精力与篇幅有限,本文仅介绍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及其相关演变模型(表1)。

最后通牒博弈由Guth(1982)最先设计,由此证明了自利假设的不足。

标准的最后通牒博弈中,提议者制定一个分配方案,将物质财富S分配给响应者,响应者可以选择接受获得S,提议者获得1S-;或者放弃,双方收益均为0。

按照自利假设,响应者不会拒绝任何一个0S≥的分配方案。

许多学者研究了最后通牒(Thaler1988;Guth1995;Camerer 和Thaler1995等),发现结果并未像自利假设的预测一样。

提议者分配的份额虽没有超过0.5,但平均分配额已达到0.4~0.5,分配份额低于0.2,被响应者拒绝的概率高达0.4~0.6。

由于响应者拒绝正分配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提议者恶意②分配,二、结果分配不公。

为了区分行为决策的驱动因素,Blount(1955)、Bolton 和Zwick(1995)、Nelson (2000)等分别修改了最后通牒的模型,不管是否由第三方分配方案还是免惩罚最后通牒博弈,都表明了动机公平对个人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作用。

独裁者实验也是最后通牒的一个变形,取消了响应者拒绝收益的权利,一旦独裁者决定分配的利益为S,那么他们的分配结果立即决定为(S,1S-)。

按照自利假设,独裁者不会分配给响应者任何利益。

然而,Forsythe(1988)、Camerer 和Thaler(1995)、Andreoni和Miller(1993)等对独裁博弈进行了反复验证,发现只有20%的独裁者采取自利分配,60%以上的独裁者选择S取0~50%。

唯一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便是公平偏好,独裁者的给予行为能够降低由内疚带来的负效应,只有分配掉一定的利益才能达到相对分配公平,降低不公带来的愧疚感。

②Rabin(1993)将心理学中的意图分为“善意”和“恶意”,指出公平偏好中人们总倾向于“以善报善,以恶惩恶”,对于动机不纯的提议者,响应者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惩罚他们,对于偏好公平的提议者,响应者会牺牲自身利益来回报他们,牺牲的自身利益越小,动力越大。

表1 最后通牒的其他相关修正模型对照实验名称实验描述 结果 结论第三方分配博弈实验Blount (1955) 提议者与响应者之间的分配方案由第三方(如法院或者规章制度等)来决定第三方分配方案会降低响应者的拒绝率。

人们不仅偏好公平,更关注参与者的动机是否公平。

删减版最后通牒实验 Nelson (2000)提议者对20美金额分配权限受到限制,最多只能给予响应者4美金的筹码。

与标准博弈实验中提议者的分配权力不受限制相比,删减版最后通牒对于分配结果为(16,4)的方案,由17接受上升到42人(共44人参与实验)。

备选方案选择实验Falk 等(2003) 提议者选择(8,2)的方案,并将(5,5)、(2,8)、(10,0)作为备选方案。

不同的备选方案中,(8,2)的分配具有不同的心理学意图。

不同的备选方案,响应者的拒绝率显著不同,最自利的备选方案(10,0)只有10%的响应者选择拒绝,提议者预测备选方案为(5,5)时会遭到拒绝,因此只有1/3的提议者仍提出(8,2)的原分配。

免惩罚博弈博弈实验 Bolton 和 Zwick (1995) 实验免除了响应者对提议者的惩罚权利,即便提议者“恶意”分配。

响应者只能选择接受与否。

响应者接受任何的分配,无一拒绝。

因此,在标准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是对“恶意”分配的提议者的一种惩罚措施。

三、基于结果公平的FS 模型西方经济学家一开始研究社会偏好各模型的目的在于检验经济人假设存在的悖论,先导性的思路对后人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效用函数形式,加入心理学中的各种社会偏好,以博弈论作为研究工具,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体系完善的理论模型。

在公平偏好基于结果公平的效用模型中,Fehr 和Schmidt (1999)在其QJE ③论文中提出的FS 模型最为经典,它具有一维性,结构简单,便于分析,只存在唯一的均衡解,且能很好的反应实验中出现的厌恶不公平的行③ 杂志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的缩写,FS 模型中的效用函数最早起源于Gary Bolton (1991),实验参与者i 的效用函数为12()(,...)i i n U x U x x x ,代表参与者i 的效用函数不仅仅与自身收益有关,同时也与其他n-1个参与者的收益相关。

为。

FS 模型具有实际意义和易驾驭性,其效用函数为:其中,i α——劣势不公厌恶系数,参与者i 比其他人的收益少时的妒忌指数。

i β——优势不公厌恶系数,参与者i 比其他人的收益多时的内疚指数。

且,01i β≤<,i i βα≤。

特别的,0i i αβ==,表示参与者i 没有任何偏好,即不会因为收益少于他人产生妒忌,也不会因为收益多于他人而不安。

上式中第一项i x 代表参与者i 的物质收益,第二项代表优势不公带来的负效用,第三项代表劣势不公带来的负效用。

与FS 模型相似,Bolton 和Ockenfels (2000)提出的ERC 模型④采用非线性形式,摒弃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比较,而是将个人收益与平均收益对比。

他们认为,个人不仅仅为绝对收益所激励,更倾向于受相对收益影响。

该模型在FS 模型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其实际与FS 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处不多做阐述。

四、FS 模型引起的争议与理论模型的演变尽管FS 模型的提出引起广泛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⑤, 但是由表1我们就能看出,许多博弈实验研究中,将结果与动机因素进行分解后,更倾向于得出动机对个人行为决策的重大影响,而在结果公平上的解释力不足。

FS 模型建立在结果公平之上,忽略了动机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Fehr 和Schmidt (2003)指出劣势不公系数i α的预测是通过参与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最低拒绝额计算而得来,也就是说响应者拒绝提议者的分配方案得到的效用为0,根据公式得到(,1)(1)0i i u s s s s s α-=---=,得到/(12)i S S α=-。

而优势不公厌恶系数无法在博弈实验中对应具体的效用值,只能通过i α的分布以及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最优均衡解来预算i β的分布。

但是,这种估算只能得到一个分布,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较有趣的是,Binmore 和 Shaked (2009)以FS 为分析案例,细数了Fehr 和Schmidt (1999)以及后期相关的文献⑥中的模型缺陷。

其中,有关优势不公厌④ Equity ,Reciprocity 和competition 的简称,即平等、互惠、竞争模型,简称ERC 模型或者BO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