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建筑)
地铁设计规范
1 . 0 • 1为使地铁工程设计达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制定本规范。
1 • 0 • 2本规范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00km/h、采用常规电机驱动列车的钢轮钢轨地铁新建工程的设计。
1 • 0 • 3地铁应布设在城市客运量大的主要客运通道上。
1 • 0 • 4地铁工程设计,应符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并应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相协调。
1 • 0 • 5地铁工程设计有关线路功能定位、服务水平、系统运能、线路走向及起讫点、车辆基地选址和资源共享等,应依据远景线网规划确定,并应符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
1 • 0 • 6地铁工程设计应根据远景线网规划,处理与其他线路的关系,并应预留续建工程的连接条件。
地铁线路间及地铁与其他交通系统间的衔接,应做到换乘安全、便捷。
1 • 0 • 7地铁设计应提倡科技创新,贯彻节约资源和集约化建设的原则。
1 • 0 • 8地铁工程的设计年限应分为初期、近期、远期。
初期可按建成通车后第3年确定,近期应按建成通车后第10年确定,远期应按建成通车后第25年确定。
1 • 0 • 9地铁各线路的建设时序和线路设计长度应根据城市形态、规模、客流分布状况、发展需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原则确定,并应经政府主编部门的批准。
1 • 0 • 10车辆基地、停车场、联络线、控制中心和主变电所,应根据线网规划及建设时序统筹布设。
1 • 0 • 11地铁工程的建设规模、设备容量,以及车辆基地和停车场等的用地面积, 应按预测的远期或客流控制期客流量、列车通过能力和资源共享原则确定。
对于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可分期配置的设备,宜分期续建和增设。
1 . 0 .12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地铁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1 . 0 . 13地铁线路应采用1435mm 标准轨距,正线应采用右侧行车的双线线路<1 . 0 . 14地铁线路应为全封闭式,并宜高密度组织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
5)站台(zhàntái)高度
站台按高度(gāodù)可分为低站台和高站 台。
站台与车厢地板高度(gāodù)相同称为高站 台,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车站停车时间 较短的场合。高站台对残疾人、老年人上 下车也很有利。考虑到车辆满载时弹簧的 挠度,高站台的设计高度(gāodù)一般低于 车厢地板面50-100mm。
第二十三页,共60页。
站台一般应布置在平直线段上。特殊情况下 设在曲线上时,轨道中心至站台边缘距离 (jùlí)L为:
L=L1+E+0.8C 其中,L1为轨道中心到建筑限界边距离(jùlí)
加10mm施工误差,E为曲线总加宽,C为线路 超高值。
第二十四页,共60页。
7)车站照明设施配置 整体照明是轨道交通车站照明的主要形式,它要
站台(zhàntái)的设计要有排水措施。一般地,站台 (zhàntái)横断面应有2%的坡度,地下站可设1%的坡度。
第二十二页,共60页。
6)轨道中心与站台边缘(biānyuán)距离
根据车辆类型确定的建筑限界给定了从轨道中 心到站台边缘的距离,实际设计时还要考虑 10mm左右的施工误差。若轻轨车体宽度 (kuāndù)为2.6m,则轨道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 距离可选定为1.4m。
n1——每小时输送能力8100人/小时(自动梯性能
为梯宽lm,梯速为0.5m/s,倾角(qīngjiǎo)
为30度)
n——楼梯的利用率,选用0.8。
第十五页,共60页。
楼梯和通道的尺寸一般要在满足防灾要求基础上,根据 客流量计算确定,它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B=Q/N+M
式中:B —— 楼梯或通道宽度(米) Q —— 远期每小时(xiǎoshí)通过人数 N —— 楼梯和通道的通过能力(人/小时(xiǎoshí)) M —— 楼梯或通道附属物宽度
轨道交通地铁限界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哈尔滨一号线四期为例-5(限界)
第五章限界5.1一般要求1.某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限界设计应符合如下规X:《地铁设计规X》〔GB50157-2013〕《铁路隧道设计规X》〔TGJ3-2001〕2.设计X围:某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全线正线和辅助线。
3.轨道交通限界是确定行车构筑物净空的大小和安装各种设备、管线相互关系的依据。
限界的尺寸应根据车辆的轮廓尺寸和技术参数、轨道特性、受电方式、施工方法、设备安装等综合因素进展分析、计算确定。
应力求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限界包括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
4.车辆限界车辆限界是制定建筑限界的依据。
根据本线选定的车辆主要尺寸等有关参数、并考虑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所达到的横向、竖向偏移量与偏移角度,按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情况计算确定。
5.设备限界根据车辆限界、轨道状态不良引起车辆的偏移和倾斜,并考虑适当的安全量等因素计算确定。
6.建筑限界建筑限界是满足车辆运行和设备安装有效净空的最小尺寸。
各种断面型式的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空间,需满足各种电缆、水管、动力箱、消防箱、信号机、照明灯、接触网与其固定设备的安装要求。
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段建筑限界的根底上进展加宽和加高。
道岔区建筑限界应在直线段建筑限界的根底上,根据道岔的种类和车辆有关尺寸计算加宽和加高量并以此进展加宽和加高。
竖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如在限界计算中已计入竖曲线加高量,建筑限界可不再考虑加高,否如此,应进展加高。
7.限界设计还应包括人防隔断门建筑限界、过渡段建筑限界等其它建筑限界的设计。
同时应与相关专业协调确定区间各种设备和管线安装位置的空间分配原如此。
5.2主要技术条件1.车辆主要尺寸和参数(1)车体计算长度:19000mm(2)车体最大宽度:2800mm(3)车体最大高度:3800mm(4)车辆定距:12600mm(5)车辆转向架轴距:2200mm(6)车厢地板面距轨面高度:1100mm(7)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km/h2.线路、轨道主要技术标准区间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300m,困难情况250m。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地铁车站是地铁线路中的交通枢纽起到客流地上、地下的相互转换及快捷运送客流的作用。
车站应根据线路走向合理布点,站间距考虑要适当,市区宜在1.1公里左右,郊区可略长些。
站址的确定应符合线路设计要求,设在能够最大吸引客流的地方,如:商业中心、居住区,以便乘客在地铁和其它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
同时注意与地面建筑规划相协调,并注意对该地区的地下管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面建筑的拆迁改造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掌握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减少工程的潜在矛盾。
由于地铁车站建于地下, 在建筑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1)地铁车站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交通建筑,在设计中首先要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地铁车站的站位应该为乘客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使多数乘客步行的距离最短。
车站布局还须考虑与其它公共交通有方便的换乘条件,将旅游景点、游乐中心、住宅密集区、办公密集区等与车站相通,为乘客提供无太阳晒、无雨淋的乘车条件,使车站建筑具有合理的、完善的、流畅的使用功能。
(2)车站布设应与旧城改造和新区土地的开发相结合,车站分布应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并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地铁车站是建于地下的公共交通建筑除了结构应有的安全可靠性外车站建筑的设计中也应考虑所有的安全因素如楼梯和自动梯数量、位置及宽度的考虑必须满足在灾害情况下的紧急疏散要求,有足够明亮的照明设施,以降低人在地下的恐惧心理,有清晰详尽的导向标志,安全出口通道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及有足够的新风和排风排烟设施。
3 地铁车站建筑平面设计地铁车站根据地下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车站功能,其平面基本上是最简单规整的形状。
对建筑设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简单的形体内合理的安排设备管理用房及组织人流。
设计者须充分了解地铁的运营管理模式,地铁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站内客流的组织,各工种提出的设备、管理用房规模要求及设备、管道的流程要求,这样才能较好的完成建筑设计。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版强条整理
精品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1.0.12 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地铁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1.0.17 地铁浅埋、高架及地面线路设计时,应采取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1.0.19 地铁工程设计应采取防火灾、水淹、地震、风暴、冰雪、雷击等灾害的措施。
精品文档,超值下载1.0.20 地铁工程应设置安防设施。
安防设施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合理设置安全检查设备的接口、监控系统、危险品处理设施,以及相关用房等。
1.0.21 地铁工程应设置无障碍乘行和使用设施。
3.3.2 地铁列车必须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运行。
4.1.2 车辆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对人员和车辆救助的条件。
4.1.3 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使用不燃材料或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
4.1.19 列车应具有下列故障运行能力:1 列车在超员荷载和在丧失1/4动力的情况下,应能维持运行到终点‘2 列车在超员荷载和在丧失1/2动力的情况下,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能力;3 一列空载列车应具有在正线线路的最大坡道上牵引另一列超员荷载的无动力列车运行到下一车站的能力。
4.7.2 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与乘客间双向通信功能。
当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报警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 的有关规定。
4.7.4 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应确保车速大于5km/h时不能开启、车门未全关闭时不能启动列车。
4.7.6 客室、司机室应配置便携式灭火器具,安放位置应有明显标识并便于取用。
6.1.2 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4 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7.1.3 无咋轨道主体结构及混凝土轨枕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
车站建筑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要针对哈尔滨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哈尔滨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及市民出行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
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
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
6.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远期线路换乘站(新疆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
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
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内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
10.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11.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
1.设计目标:地铁车站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乘客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高效的换乘和流线,方便乘客进出站,并保障运营秩序的良好。
2.综合布局:地铁车站的综合布局要合理,考虑车站的功能设置、雨水排放、出入口分布和地下环境等因素,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3.设计标准:地铁车站的设计符合相关的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如城市地铁工程设计规范、地铁干线车站设计规范等。
4.通风与空调:地铁车站需要保证良好的通风与空调系统,以确保乘客在车站内部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温度。
5.照明设计:地铁车站的照明设计要合理,确保站内有足够的照明强度,使乘客能够正常使用车站设施,并提高乘客的安全感。
6.防火设计:地铁车站要考虑防火安全问题,采用阻燃材料,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够快速撤离。
7.无障碍设计:地铁车站应考虑到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乘客,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扶梯和轮椅通道等,以方便他们进出地铁站。
8.装饰设计:地铁车站的装饰设计要与城市形象相协调,考虑到地铁车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9.环保设计:地铁车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考虑环保因素,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10.安全设计:地铁车站需要考虑乘客的安全,设置安全设施,监控系统和应急设施,确保乘客在车站内部的安全。
总之,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是为了提高地铁的运营效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保障乘客的安全。
这些要求不仅关系到乘客的出行和安全,也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严格遵守和执行。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物
紧急补修(故障维修 )
在日常巡检与保养中,针对个别地点线路质量超过允许误差而进行的维 修工作,目的是及时克服超限点,确保轨道系统始终状态良好。
综合维修
综合维修要求按计划对系统设备进行重点病害的综合整治,要求全面改 善轨道弹性、全面调整轨道几何状态、全面整修和部分更换设备零部件,使 轨道系统恢复完好的技术状态。
随着高速铁路与地铁的发展,在定期对轨道系统进行静态检查的同时,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轨检车的动态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与指导线路维 修工班开展相关维修工作。
同时,利用轨道打磨车定期与不定期对钢轨进行保养与修复性打磨,及 时消除轨面波磨与修正钢轨廓型,能有效改善轮轨接触关系,保持良好的轮 轨运行状态,延长轮轨的使用寿命。
站台
客流 喇叭口
区间
3、站台
(2)侧式站台 站台位于上、下行车线路的两侧,这种站台布置形式称为侧式站台。具有
侧式站台的车站称为侧式站台车站(简称侧式车站)。
站台
客流
站台
客流
侧 式 站 台
岛 式 站 台 和
【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的区别】①岛式站台,在候车区只需转身就能乘坐反 方向的列车。②侧式站台,乘坐反方向的列车,需要通过站厅到对面的站台 (如花地湾站)。
(4)地铁线路平纵断面变化幅度比较大、坡度大且曲线半径较小;
(5)地铁一般采用整体道床,稳定性好,但是弹性差、造价昂贵,并且列车运行 会带来一定的噪音与振动。
鉴于上述特点,对地铁轨道线路系统的设置,以及养护与维修均有不同的侧重点 要求。
轨道系统设备的维修
线路设备不间断地受到列车动荷载作用和气候的影响,会逐渐产生变形 与损坏,轨道系统几何尺寸难于保持不变,
矿山法断面:马蹄形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建筑)
1. 车站设计要针对##地方特色,充分考虑##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2. 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造、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造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与市民出行的影响.3. 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造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 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路线、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4. 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 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5. 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1. 1~1.4.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6. 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路线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远期路线换乘站〔##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 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7. 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X》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与其它有关规定.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与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 内疏散完毕.8. 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 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9. 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 度进行设计.10. 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11. 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造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12. 车站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辟,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商场与物业开辟相结合或者连通, 以便能综合疏解轨道交通客流和过街客流,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 车站建造设计应突出交通性建造应具备的简洁明快、美观慷慨、易于识别等特点,建造风格应反映##地方特色,体现现代交通建造的时代气息,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14. 地面、地下砌体材料严禁使用黏土砖,应采用新型墙体建材〔如混凝土小型空心/实心砌块〕.1. 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建造、公交的规划, 以充分吸引客流量为目的,合理地布置出入口、风亭的位置. 出入口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道、地下物业开辟连通,尽量优选与沿街建造相结合. 目前无法结合的,可设部份暂时出入口或者预留口,待规划实施时续建.2. 车站总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综合开辟结合,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土地空间资源,力求创造最佳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3. 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车站与其他轨道交通路线、地面公交与出租车等的换乘与衔接,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换乘节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预留好切实可行的接口.4. 出入口建造宜与道路红线正交或者平行.客流量大的出入口应设集散小广场,每一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5. 车站地面建造与周边建造之间要满足消防、日照、通行等间距要求.风亭与风冷机组设置应尽量远离居民住宅与学校等建造,注意噪声影响,并征得环保部门与规划部门允许.6. 每一个出入口规模应满足远期分向客流与消防疏散的需要, 同时出 入口通道应尽量兼顾行人过街功能 .两线共用出入口宽度宜适当加宽并 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7. 出入口风亭建造普通宜后退道路红线 3~5m 布置,如无法满足应 取得规划部门的允许.8. 出入口应做有盖式出入口 , 风井有条件的可结合绿化设计为敞 开式低风井.1. 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与该地区 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远期设计客流量为远期预测高峰小 时客流量×超高峰系数 .换乘站换乘设施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 的需要.##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车站特征综合见表 7.3.1.2. 车站形式可根据客流量大小、路线条件、站址环境条件因地制 宜地选择地下二层、地下一层或者其它的结构形式,但必须满足车站的基本 功能要求.3. 站厅层设计(1) 站厅层设计应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按规 X 要求划分防火分.(2) 站厅布置① 站厅布置根据客流流线与管理需要划分为非付费区与付费区 .要合 理布置通道口、 亭、售票亭、检票机、栏栅与楼电梯位置 ,使进出站 客流和换乘客流尽量减少交叉,流线短捷而有序 〔应有客流组织示意图〕 . ② 楼梯宽度、自动扶梯数量既要满足平时客流集散需要,又要满足事故车站性质普通中间站四期工程终点折返站,设交叉渡线站名太平村机械厂站东北化工厂站车站形式 地下二层岛式 地下二层岛式站台宽度 〔m 〕 12.511编号12 区情况下紧急疏散需要. 出入口通道、售票口、检票口、楼电梯的通过能力应相互协调匹配.③ 站厅非付费区宜采用不小于2.4m 宽的通道相互连通.④ 站厅公共区的面积须满足远期高峰小时5min 内双向客流的积聚量〔0.5m2/人〕所需面积.⑤ 分期实施的换乘车站,建造布局和售检票机布置近、远期不同,应按照近期、远期分别设计,并预留好远期改扩建的条件,避免或者减少对已运营线路的影响.⑥ 售票机应尽量采用内嵌式布置,进站检票机外侧、出站验票机内侧应有一定的排队缓冲空间.⑦分隔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栏栅高度不小于1100mm,需设置平开净宽不小于1400mm 的疏散口,兼做搬运通道使用,并挨近客服中心布置.<3> 行车管理用房的布置①管理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2.② 管理用房应集中在站厅层一端紧凑布置.③ 管理区内通道与楼梯布置应满足消防要求〔详见7.9.1 车站建造消防〕.<4> 设备用房的布置①各种设备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3.②设备用房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紧凑,要充分利用空间.③ 要根据设备工艺要求预留好各种孔洞,并考虑主要设备至吊孔的搬运通道.④有水房间尽量避免与电气用房与贴邻布置, 艰难时,墙面应采取防潮措施,确保电气用房安全.有水房间不应布置与电气用房上方.任何排水管不得穿越电气设备用房.⑤环控机房普通宜设在站厅层两端,风冷冷水机组摆放在设备集中端的风亭附近.环控电控室宜设在环控机房附近.<5> 设计标准①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结构顶板底的净高≥4800mm ② 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吊顶净高≥3200mm③地坪装饰面高度: 公共区 150mm,设备区 〔除采用防静电架空板房 间外〕为 100mm.设备区走道如有较大设备埋管,可根据埋管要求适当加 厚装修面.④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通通、信号设备用房〕 300mm ⑤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车站控制室〕 600mm ⑥普通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 ⑦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 〔双面布置〕≥1500mm内部管理用房区走道净高≥2500mm ⑧站厅、站台和出入口公共区饰面墙采用 250mm 厚的离壁式隔墙. 在外墙可能产生渗漏水的车站 ,有人值守和有电器设备的设备管理用房 靠外侧墙应设置 150mm 厚的离壁式隔墙.⑨设备用房具体设计按相关系统专业技术要求和相关提资.设置要求应设在站厅层通信信号机房集中与客流多的一端 ,面向公 共区,开 C 类甲级防火观察窗.地坪比站厅抬高 0.6m,能直 接观察站厅层客流情况.换乘站车控室若为两线共用,则面 积不小于 55m 2 .应设在车控室旁,地坪与车控室齐平,相互联系直接. 设置在站厅层管理区内较肃静的部位〔重点站取大值〕 挨近站厅公共区集中设置. 〔重点站可增 12m²〕 挨近管理区公厕设于站台公共区端部,男女均不少于 3 个厕位,设残疾 人厕位.工作人员厕所设于站厅管理区内,女厕坑位不少于 一个,男厕一个坑位,二个小便斗.设置在站厅管理区内.应兼有蒸饭、盥洗功能,设置简易洗 涤槽.站厅层、站台层设一间,站厅层设在挨近公用区位置,站台 层可设在中间楼梯下.清扫间内应设洗涤池. 设在站台层,可与配电室合设. 内设 .仅在##大街站设置两间,需设置独立洗手间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按财务 室标准设计,须装防盗门、柜台、 CCTV 图象监控设备.〔重 点站取大值〕用房名称车站控制室 〔含防灾报警控制〕站长室 交接班室〔兼会议室、餐厅〕警务室女更衣室/男更衣室女厕/男厕/无障碍厕所茶水间清扫间站务员室 乘务员待班室收款室面积〔m 2〕35~5510~1525~3012×2 15/1515/15/466×212×1~2 2016~20用房名称AFC 维修室 备品间 工务用房 信号工区 通信工区 供电维修工区 机电维修工区用房名称综合弱机电房弱电电源室公安、消防无线通信机房商用无线通信机房弱电电缆间AFC 配电室区间通风机房 小通风机房 公共区通风机房 环控电控室 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消防泵房 污水泵房 废水泵房 烟络尽 安全门设备室 电缆引入室 通信仪表 配电室4. 站台层设计(1) 站台计算长度按 B 型车、 6 节编组控制为 118m 〔含停车误差〕 . (2) 站台宽度 BB =b +b +n ·z+T<m>侧 1 其中:n ·z ——柱数×柱宽<m>;〔柱宽应考虑装饰厚度,每侧 100mm 〕挨近弱电设备综合机房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对面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 近,可与车站动照配电室合设. 布置在车站两端, 挨近新风道与排风道 布置在车站两端包括控制室、 0.4kV 开关柜室、 35kV 开关柜室包括控制室、 0.4kV 开关柜室、 35kV 开关柜室、直流开关柜室、整流变压器室4.5m ×6m,近消防出入口布置近洗手间布置 设于站台层低端 工作半径〔管道长度〕 150m,近变电所与通信、信号设备用房设置 3m ×6m,设于站台层,挨近车站控制室一端 设置要求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条件许 可时可与收款室相邻. 酌情有岔站设置,设在站台层 根据信号专业要求设置含工区间 30m 2,材料间 10m 2 . 近变电所设置.含维修工区间 30m 2,材料间 10m 2.面积〔m 2〕 74~129 44 40 54 1510290×2 60+40 140 55×2 240410 27 15~202020×〔1~2〕20~25 10×〔2~3〕12×2 15×4设置要求信号设备集中站 129m 2〔13.4m ×9.6m 〕, 信号设备非集中站 74m 2〔13.2m ×5.6m 〕, 挨近车站控制室, 挨近综合弱机电房面积〔m 2〕 16~20 15~20 15 20~30 40 20 40岛 1 2 B =b +z+T<m>T ——每组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宽度<m>; b 1 、b 2——侧站台宽度,侧站台最小设计宽度:岛式站台: b ≥2.5m侧式站台〔长向 X 围内设梯〕时: b ≥2.5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时: b ≥3.5mQ p Q p1 2 L 安 1 2 Lρ——站台上人流密度;建议ρ=0.5m 2/人L ——站台安全门长度<m>;Q ——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 〔换算成高峰时段上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Q ——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上、下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B ——站台安全防护宽度取 0.40m,不包括 80mm 〔警界线〕 .安(3) 站台两端设备用房必要时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 ,但不应超过 半节车箱长度,且不得侵入侧站台计算宽度 ,并应满足距人行楼梯第一级 踏面不少于 8m,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不小于 12m. 艰难时,伸入长度不得大于 8m,且不得侵入侧站台的计算宽度 .计算站台长度以外的通道净宽不小于 1200mm,且在人员通行的 X 围内不得有突出物.(4) 需协调站台层与站厅层的楼梯、电梯、扶梯布置,使站台层客流 分布均匀,并确保站台上任意点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 50m.(5) 要综合平衡站台层二端与站厅层设备用房的布置 ,使整个车站 压缩到最佳长度.(6) 车站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应集中布置 在车站站台层.若确有艰难时,可考虑将低压用房设置于站厅层 ,且上、下 对齐布置.(7) 设计标准① 结构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结构顶板底〕:≥4500mm ② 建造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吊顶底〕:≥3200mmb (b ) = 上 + B 和b (b ) = 上•下<取大者>③轨顶面至站台地坪装饰面:1050mm④地坪装饰层厚度:公共区为100mm,设备区为50mm⑤自站台边缘向里2000mm 宽X 围内须作绝缘层处理⑥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路线中心线距离:1500mm站台计算长度外站台外边缘到路线中心线距离:1700mm曲线段路线中心至侧墙和站台边缘距离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⑦ 路线中心线至侧墙净距:2150mm⑧轨顶至底板面≥560mm⑨车站纵坡: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均与轨道面同一坡度〕⑩曲线车站路线半径:≥800000mm118000mm岛式站台宽度侧站台宽度岛式≥2500mm侧式〔楼扶梯平行站台布置〕≥2500mm侧式〔楼扶梯垂直站台布置〕≥3500mm2400mm1200mm双面布置≥1500mm2500mm500 mm5. 车站主要设施(1) 自动扶梯① 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一是满足客流量需要,二是考虑提升高度的需要. 原则上从站台到站厅上行均考虑采用自动扶梯,下行采用人行楼梯〔终点站与下行落差二层的可考虑自动扶梯〕, 出入口提升高度大于6m 的设上行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0m 的可设上、下行自动扶梯.个别重要车站的设置标准可酌情提高.② 自动扶梯的倾角按30°考虑,有效净宽为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通过能力按>7300 人/h 计.③ 自动扶梯踏步面以上最小净空≥2.3m.④ 当自动扶梯穿越楼层时,扶手带中心至开孔边沿的净距应≥ 0.5m,如达不到标准时应设防轧安全标志.⑤ 当自动扶梯靠墙布置时,要求扶手带中心至墙壁装饰面的最小距离为0.6m.⑥ 两相对布置的自动扶梯工作点之距≥18m.⑦ 自动扶梯工作点至前面障碍物距≥8m⑧自动扶梯与人行楼梯相对布置时, 自动扶梯工作点至楼梯第一级踏步距离≥12m.⑨ 在布置自动扶梯时应考虑吊运空间与吊钩. 出入口处自动扶梯下端应设集水坑.⑩ 在火灾时计入疏散宽度的自动扶梯配电应按一级负荷设计.(2) 电梯每一个地下车站应在出入口与站厅层之间以与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供残疾人、车站内部货运、老弱病幼使用〕.连接站厅层与站台层的电梯应设在站厅层付费区内、站台层中部以方便使用〔此电梯不计入紧急疏散用〕.(3) 楼梯① 每一个车站均应在付费区内至少设一座楼梯, 以便在自动扶梯不能运转时仍能保证站内乘客的疏散.②两层或者多层车站应至少设一部供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使用的楼梯, 该楼梯宜设在工作人员较集中的管理用房区内,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2m. 此梯宽度不计入紧急疏散楼梯宽度.③ 设计标准·踏步高乘客使用:150~162mm工作人员使用:162~175mm·踏步宽乘客使用:280~320mm工作人员使用:250~280mm乘客使用的楼梯,其踏步尺寸原则上采用150mm×300mm.·车站内公共区楼梯每一个梯段的踏步级数应不小3,不大于18级. ·楼梯歇息平台宽:1200~1800mm·楼梯宽度单向楼梯净宽:≥1800mm双向楼梯净宽:≥2400mm· 当楼梯净宽大于3600mm 时,应在中间增设一道扶手.· 楼梯口部栏杆高:≥1200mm·楼梯梯段栏杆高:≥900mm 〔临空侧1200mm〕·楼梯台阶装饰面至上部障碍物的最小净空≥2300mm· 出入口台阶长度应大于出入口宽度并≥3000mm·疏散楼梯两梯段之间的水平净距≥150mm(4) 检票机① 进站检票机应设在售票处至站台的人流流线上. 出站检票机应设在站台至出站通道的人流流线上,其数量应能满足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1.3~1.5 系数〕.② 检票口是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分界线,宜垂直人流方向设置.③ 进出站检票机应合理布置, 既要方便管理,又要避免进出站人流的交叉干扰.④ 出站检票机布置应适当留有扩容的余地.⑤主要标准:进站检票机距售票机〔亭〕净距≥5000mm进站检票机距步行楼梯第一级踏步净距≥5000mm出站检票机距步行楼梯第一级踏步净距≥8000mm检票机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之间净距≥8000mm检票机前通道宽度≥4000mm检票机距出入口通道口净距宜≥8000mm相对布置的检票机净距≥8000mm ⑥车站应至少设置一处无障碍检票通道,通道净宽不应小于 900mm.(5) 售票机① 售票机的数量应预留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② 售票机应设在客流不交叉 ,且干扰小的地方 .售票机前应留有足够的 空间,供乘客排队购票与通行.③ 车站内售票机宜沿进站客流方向纵向罗列 .并应结合车站不同的客 流方向布置,宜不少于两处.④ 售票机的布置应注意与出入口通道与进站检票机保持适当的缓冲距 离.售票机距离最近的出入口动刀与发展检票机的净距不应小于 5m.⑤售票机的布置应考虑在不影响乘客正常使用的条件下能进行检修, 并留有足够的取款与检修空间.⑥售票机的布置视情况可组合嵌入墙内,使空间整体美观.(6) 站台安全门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使用标志,方便乘客识别.(7) 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的通过能力见表 7.3.4.1. 位置车站出入口位置应以吸引附近客流、方便进出车站为原则 ,宜与过街地 道、 地下街、 临近公共建造相结合或者连通,统筹规划, 同时要方便与地面公 交客流的换乘.2. 规模与数量<1> 车站出入口规模应以满足远期设计客流量的疏散为依据 .地下车站每小时通过人数 5000 4000 4200 3700 3200 ≥7300 300 1500 1800 名 称1m 宽通道1m 宽楼梯1m 宽自动扶梯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 通行工况 单向通行 双向通道 单向下行 单向上行 双向混行 0.65m/s 有序购票 磁卡非接触 IC 卡普通宜设 4 个出入口,当车站设计客流量较小,站址建设条件又比较差的情况下可酌情减少出入口数量,但不能少于2 个〔且应对角布置〕.<2>车站出入口通道〔天桥〕总宽,应以车站远期设计进、出站客流量进行计算确定.每一个出入口通道〔天桥〕的宽度应根据分向设计客流量确定, 并根据出入口的位置以与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客流等因素,取 1.1~1.25 的不均匀系数.<3> 出入口楼梯与通道的通过能力之和应大于车站内部楼梯和自动扶梯的疏散能力之和.<4> 每座车站应利用一个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相对应于站台至站厅直升电梯的位置〕.有高差处采用坡道,地坪设导盲带.3. 凡临近规划地块的出入口,应尽量争取结合规划沿街建造建造. 目前没有条件结合的,可先设暂时出入口2~3 个, 以满足近期通车与消防疏散要求.其余出入口可采取预留口形式,待规划实施时再续建.4. 每一个出入口宽度与朝向应满足分向客流的需要,地面口部应根据客流大小留有足够的集散面积.每一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出入口预留停放自行车面积.5. 地下出入口通道应力求短、直,弯折不宜超过三处,弯折角度宜大于90° , 阳角应做圆角处理.地下出入口通道与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采取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有条件时宜设自动人行道.通道内宜设纵向与横向排水坡,通道两侧宜设排水沟.6. 车站出入通道与出入口设计应考虑冬季防寒保温措施,原则上应采用有盖式出入口.7. 车站出入口平台标高应结合顶棚形式、沿街景观规划与出入口所在地区最高积水位等条件统筹考虑.出入口平台高度一般为300mm~450mm.8. 车站出入口和街面建造合建时,应按一级耐火等级考虑.9. 出入口通道长度>60m 时设置机械排烟,>100m 时应设置两个直通地面的口部, 以满足疏散要求.10. 车站地面出入口应设置##地铁的统一标志.11. 每一个出入口均应设防盗卷帘门.12. 与其它建造物连接的地铁出入口通道,应直接与室外相通.凡在地铁运营时间内不能保证通行无阻者,其通过量不应计入车站出入口的通过能力内.13. 各车站出入口通道应与人防设计密切配合,各种预留埋件、接口设计不应遗漏.14. 设计标准通道宽度:≥3000mm通道净高〔地面装修面至吊顶底〕:≥2500mm 〔需要通风的长通道另加〕通道结构净高:≥2800mm通道纵向坡度:≤3%通道横向坡度:0.5~1% 〔双向〕1. 地下车站风亭的分散与集中设置应根据地貌、地面的城市规划、施工的可能性与经济性来实施.临近规划地块的,应尽量争取与地面建造合建,合建时应考虑消防和卫生要求;若近期没有条件合建的,可考虑采用暂时风井,待规划实施时改造.2. 地下车站的机械进、排风和活塞风貌用高风亭时,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排风口、活塞风口应在进风口之上;<2> 进风口、排风口、活塞风口两两之间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5m, 且不宜开在同一方向.3. 地下车站的机械进、排风和活塞风貌用敞口低风井时,风井之间以与风井与出入口之间的水平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进风井与排风井、活塞风井之间,不应小于10 m;<2> 活塞风井之偶尔活塞风井与排风井之间,不应小于5 m;<3> 排风井、活塞风井与车站出入口之间,不应小于10m;<4> 排风井、活塞风井与消防专用通道出入口之间,不应小于5m.<5> 敞口低风井四周需有≥3m 绿篱;4. 风井〔亭〕口部距最近建造物的直线距离应≥5m,同时风亭口部距最近建造物门、窗或者其它进、排风口等直线距离均≥10m,以免污染其它建造物内环境或者交叉污染;5. 高风亭上的风口设百叶格栅,其净面积应根据计算确定.风亭上风口是否设消声百叶,根据消声计算定. 敞口低风亭的口部设置钢格栅等安全设施;6. 人行道旁的进、排风口应高出人行道2m 以上.风亭布置在绿地内时,风亭格栅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 1.0m,且满足防淹的高度,进风亭位于空气清洁区.7. 活塞风亭应设在空气洁净的地方,并背离交通干线,避免汽车尾气影响;周围禁止设置垃圾采集站, 附近应避免设置公共厕所,并禁止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恶臭气体以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烟尘、粉尘等,确保地下区间内空气质量;8. 敞口低风井的排风井、活塞风井宜设置在地下车站出入口、进风井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9. 各风道、风亭应作防水和排水处理;10. 风道〔井〕内应设具防火密闭、隔声能力的检查门、检查梯与照明等设施.11. 拟与规划建造物合建的风亭,应考虑今后与该建造物施工建造的接口问题, 以免相互造成功能与景观上的影响.12. 目前没有条件与地面建造结合的风亭可后退红线单独建造或者采取过渡性措施,独立式风亭与周围建造的间距应满足规X 与环保要求,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量压缩体量和高度,且造型美观.13. 在周边具备绿地设置条件的地段宜采用敞开式低风井,并应做好排水、防淹、安全、挡物措施.14. 出入口风亭编号统一规定:按顺时针编号,西北角为1 号.15. 车站每一个出入口、风亭的地面标高必需以所在点的现状实测或者规划地面标高为依据,分别确认,并在建造施工图中列出车站出入口、。
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要点分析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对城市交通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对城市空间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
本文主要分析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要点,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要点引言城轨道交通车站具备人流量大、运营时间过长、能源损耗较多等特性,但是其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会对城市交通的整体建设和运行成效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综合工程实例,对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的要点进行研究。
1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原则1.1整体性原则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工作较为复杂,不但包括基础性的车站建筑、车辆路线等,还会涉及到不同的专业科目,包含建筑及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通信等,同时各系统工程和专业学科之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统一性,所以,需要从整体层面出发开展轨道交通车站的建筑设计工作,确保各系统构成和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相互统一,继而增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的完善性和合理性。
1.2经济性原则从经济角度分析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工作,对轨道车站的造价成本和各项工程费用进行严格管控,继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1.3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性建筑的一种,其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国内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和建筑材料,促使车站建筑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4技术先进性原则在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中,需要合理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型的工艺材料,以便提高车站建筑设计的技术水平,提升整体的设计质量。
2、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要点2.1总平面设计在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总平面设计中,综合工程状况,重点考虑车站型式及附属设施的设计上。
对车站自身而言,需结合周边客流特性及环境因素影响,合理设置本站出入口及风亭组。
结合周围片区规划,合理考虑各交通之间的换乘便捷性。
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设计
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设计摘要: 地铁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是地铁作为地下工程的地面建筑形式,既是车站功能建筑,又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因此,深圳地铁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设计不但要满足地铁的功能需求,还需要体现深圳沿海经济特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铁出入口风亭建筑设计1 工程总体概述深圳地铁2号线(蛇口线)工程连接城市东西发展主轴,是特区内第二条东西向轨道交通客运主通道。
2号线工程由初期工程和东延段工程两部分组成,线路西起蛇口赤湾站,经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东至新秀站,全长35.78km,共设29座地下车站,其中换乘站10座,设蛇口西车辆段、后海停车场,工程投资总额约为193.5亿元。
其中:深圳地铁2号线初期工程起自蛇口赤湾站,终至世界之窗站与地铁1号线交汇,共设12座地下车站,依次为:赤湾站、蛇口港站、海上世界站、水湾站、东角头站、湾厦站、海月站、登良站、后海站、科苑站、红树湾站、世界之窗站,线路全长15.131 km,工程投资总概算约为74.4亿元,于2010年12月28日投入试运营。
深圳地铁2号线东延段工程由世界之窗站站后至新秀站,共设17座地下车站,依次为侨城北站、深康站、安托山站、侨香站、香蜜站、香梅北站、景田站、莲花西站、福田站、市民中心站、岗厦北站、华强北站、燕南站、大剧院站、湖贝站、黄贝岭站、新秀站,线路全长20.65公里,工程投资总概算约为114亿元,于2011年6月28日投入试运营。
2 深圳地铁2号线工程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设计概述地铁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是地铁作为地下工程的地面建筑形式,既是车站功能建筑,又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因此,深圳地铁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设计不但要满足地铁的功能需求,还需要体现深圳沿海经济特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经研究对比,深圳地铁2号线车站出入口及风亭上盖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线一景”的规划设计理念,从而使地铁上盖建筑的整体造型统一,将地铁2号线工程打造成为连接深圳蛇口高科技产业区、南山商业居住区、香蜜湖高档住宅区、福田市中心区、罗湖老城区的一道城市风景线。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_(车站建筑)
车站建筑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要针对地方特色,充分考虑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及市民出行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
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1.1~1.4。
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
6.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远期线路换乘站(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
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
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
10.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11.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1.建筑布局:地铁车站建筑应具有合理的布局设计,以方便乘客进出站和换乘,同时考虑到不同乘客的需求,包括乘坐电梯、楼梯、自动扶梯等。
2.强度设计:地铁车站建筑必须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以能够承受正常的荷载和地震荷载,并具备防火防爆的能力。
3.空气质量和通风:地铁车站建筑必须注重空气质量和通风系统的设计,以确保乘客在车站内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并保持舒适。
4.照明设计:合理的照明设计能够提高车站的安全性和乘客的出行体验。
车站应采用充足的自然光和合适的人工照明,并合理安装紧急照明设备。
5.声学设计:地铁车站建筑应考虑降低噪音和震动。
对于位于市区或噪音敏感区域的车站,应采用隔音和减震措施来减少噪音和震动的传递。
6.安全设计:车站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安全规定,包括但不限于逃生通道、防火设施、消防设备等。
7.线路布置和出入口设计:车站内的线路布置要合理,以确保乘客进出站的流线顺畅,并方便实现不同站台和换乘通道之间的连接。
出入口设计要考虑人流量和行人流线,以满足高峰期的运输需求。
8.无障碍设计:车站应该提供给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乘客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包括但不限于坡道、扶手、轮椅通道等,以便这些乘客方便快捷地使用地铁服务。
9.美观设计:地铁车站建筑应该注重景观和艺术设计,以提升乘客的旅行体验。
建筑外观的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和城市景观相协调,加强地铁与城市的融合。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当然,具体的要求还会根据不同地区、线路和具体场地等因素有所差异。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团队来说,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以确保车站的功能、安全和美观性得到充分满足。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结构)
车站结构一般规定1.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 号线四期工程沿线车站均为地下站,车站结构设计应从各自的建设条件出发,根据城市规划、线路埋深、建筑布置、施工环境、工程水文地质,以及冬季气候等自然条件,按照工程筹划的要求,考虑相邻区间隧道施工工艺和站址地面交通组织的处理方式,本着既遵循技术先进,又安全、可靠、适用、经济的原则选择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
2. 车站结构应根据选择的结构型式、施工方法、荷载特性、耐火等级等条件进行设计,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并根据确定的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等标准进行耐久性设计,满足抗裂、防水、防腐蚀、防灾等要求。
3. 车站结构要满足车站建筑、设备安装、行车运营、施工工艺、环境保护等要求,确保车站的正常使用,达到总体规划设计的要求,同时,考虑城市规划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对结构的作用。
4. 车站结构的净空尺寸应满足地铁建筑限界以及建筑设计、相邻区间施工工艺和其他使用功能的要求。
尚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和后期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其值根据地质条件、埋设深度、荷载、结构类型、施工工序等条件并参照类似工程的实测值加以确定。
5. 车站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纵向刚度,并满足地铁长期运营条件下对结构纵向抗裂及抗差异沉降的要求。
换乘车站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上述要求,以减少换乘车站续建工程对已建车站结构的影响。
6. 结构设计应以现行国家的相关勘察规范确定的内容和范围,考虑不同施工方法对地质勘探的特殊要求,通过施工中对地层的观测反馈进行验证。
其中暗挖结构的围岩分级按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确定。
7. 对于基坑法、浅埋暗挖法等不同型式的车站结构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工况条件,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与其相符或相近的现行国家有效规范、规程和标准进行设计。
8. 车站抗震设计应根据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9. 车站按照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六级人防标准设防,保证地下车站在规定的人防设防区段具备战时防护和平战转换功能。
地铁和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
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
• 地铁车站的平面布局 站厅层布局 6) 客流通道口:位于站厅层的公共区,分左右两侧布置,并有利于地 面两侧出入口的均匀布置。有时车站在地面道路的十字口下,因此 站厅通道以通向地面道路交叉口的四个方向布置。 7) 售票:分为人工、半人工及自动售票。人工与半人工售票亭的尺寸 相同。根据上下行客流总量确定人工售票亭、自动售票机的数量。 8) 进出站检票口设置及付费区和非付费隔离栏的设置:检票口的数量 根据高峰小时客流量来计算,同时在检票口两侧设置人工开口栅栏 门。检票口周围设计围隔栏板以区分付费区和非付费区。 问题:付费区面积大还是非付费区面积大?为什么? 9) 站厅和站台联系之上下楼梯设计:楼梯的位置必须上下兼顾,在站 厅层要考虑出站检票口和楼梯的关系,预留一定的距离以解决出站 旅客排队所需。在站台层主要考虑能均匀地接纳客流及楼梯的方向 。上行可考虑自动扶梯,下行可考虑下行楼梯。自动梯台数也要根 据预测客流量进行计算。
地铁和轻轨车站的 建筑设计
Prof. Don Wang, Ph.D., P.E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Building 210 Phone: 022-2308-5095 Email:Dongyuan_wang@
Outline
• • • • 概述 地铁和轻轨车站的设计原则 地铁车站的建筑设计 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
车站的建筑形式必须结合各城市特有的发展规划、地理条件及经济状况, 因地制宜地考虑选型。目前国内一般采用矩形箱式结构,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站厅层,用来集散客流、售检票、设置主要的设备管理用房为主; 下层为站台层,主要功能为列车停靠、客流候车及少量的设备管理用房。 地铁车站的组成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与客流直接有关的公共区域, 站厅层、站台层以及出入口通道,站厅层要有足够的公共区域面积,满 足高峰段客流的集散,要有足够的售检票设备和其他为公共服务的设施, 还要有足够宽度的联系地面的地下通道、出入口及通向站台的楼梯和自 动扶梯;站台层要有足够的站台宽度,要有分布均匀的楼梯、自动扶梯 和满足列车编组停靠的有效站台长度。二是涉及车站运行的技术设备用 房及管理用房,一般分设于站厅和站台的两端部。 课堂讲解p.94 figure 3-4
《地铁设计规范》培训土建组-1车站建筑和建筑防火
9.8 车站无障碍设施(新增) 9.8.4 无障碍电梯门前等候区深度不宜小于1.8m,当条件困难时 等候区梯门可正对轨道区,但门前等候区不得侵占站台计算长度 内的侧站台宽度。 此条执行时: 1)站台至站厅的无障碍电梯尽量设在站台长度中心附近的付 费区内,有利于减少站台层盲道铺设,利于轮椅滚行距离最小, 也有利于固定车厢内设轮椅位。 2)允许电梯门针对轨道区,为了改善站厅公共区的布置。但 站台上电梯门前应设短栏杆,使轮椅、盲道不直接冲向侧站台。
9
车站建筑
9.1 一般规定 9.1.1 车站的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环 境保护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并应处理好与地面建筑、城市道路 、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及施工时交通组织之间的关系。 (原是强条) 9.1.2 车站设计应满足客流需求,并应保证乘降安全、疏导迅速 、布置紧凑、便于管理,同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 和防灾等设施。 (原是强条)
9.1.4 车站设计应满足系统功能要求,合理布置设备与管理 用房,并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集约化设计。 (下划线为新增) 9.2 车站总体布置 9.2.6 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管理人员厕所不宜与公共厕所 合用。 (下划线为新增) 特指地下车站的公共厕所设于某出入口通道旁时,应设 置在靠近车控室等管理用房集中一端,以便实现管理人员卫 生间与公共厕所共址而不公用,合一污水泵房。
9.9 换乘车站(新增) 9.9.3 换乘车站应采用付费区内换乘的形式 对于建设规划内的换乘车站,宜同步实施(至少土建同步), 对于远期实施的规划线路,由于线站位的不稳定性,无法预留 土建节点,但在建车站结构处理上能预留穿越的可能性,即使 预留通道换乘也应尽可能考虑付费区内换乘。 9.10 建筑节能(新增) 建议高架车站的雨蓬应采取隔热雨蓬,不宜采用玻璃之类 的屋面,一来不隔热,二来不易清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of urban rail transitGB 50490-2009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9 年 1 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5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490-2009,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2月23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和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同意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篇>调整为<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函》(建标标函[2007]39号)的要求编制的。
本规范是以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全文强制标准,条款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为主线,统筹考虑了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并未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
本规范共分8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运营、车辆、限界、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邮政编码:100037;E-mail:qingd@caupd.com)。
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所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总公司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院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秦国栋沈景炎申大川俞加康周建李国庆陈韶章徐明杰毛励良沈洪王旭东倪昌马丽兰靳玉广牛英明陆缙华王曰凡薛克仲蔡顺利张索燕赵明花于波周勇朱宏刘扬娄咏梅汪松滋周新六马安泉于松伟林镇鉴李昌义郑生全主要审查人:焦桐善高毓才朱军沈纹杨家齐全永燊丁树奎褚敬止李耀宗卜长堃宋键陈凤敏莫庭斌陈穗九冯伯欣孔繁达郭建国秦长利金淮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结构)
车站构造一般规定1.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沿线车站均为地下站,车站构造设计应从各自旳建设条件出发,根据都市规划、线路埋深、建筑布置、施工环境、工程水文地质,以及冬季气候等自然条件,按照工程筹划旳规定,考虑相邻区间隧道施工工艺和站址地面交通组织旳解决方式,本着既遵循技术先进,又安全、可靠、合用、经济旳原则选择构造型式和施工措施。
2.车站构造应根据选择旳构造型式、施工措施、荷载特性、耐火等级等条件进行设计,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规定,并根据拟定旳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等原则进行耐久性设计,满足抗裂、防水、防腐蚀、防灾等规定。
3.车站构造要满足车站建筑、设备安装、行车运营、施工工艺、环保等规定,保证车站旳正常使用,达到总体规划设计旳规定,同步,考虑都市规划引起周边环境旳变化对构造旳作用。
4.车站构造旳净空尺寸应满足地铁建筑限界以及建筑设计、相邻区间施工工艺和其他使用功能旳规定。
尚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构造变形和后期沉降等因素旳影响,其值根据地质条件、埋设深度、荷载、构造类型、施工工序等条件并参照类似工程旳实测值加以拟定。
5.车站构造应具有足够旳纵向刚度,并满足地铁长期运营条件下对构造纵向抗裂及抗差别沉降旳规定。
换乘车站构造设计应充足考虑上述规定,以减少换乘车站续建工程对已建车站构造旳影响。
6.构造设计应以现行国家旳有关勘察规范拟定旳内容和范畴,考虑不同施工措施对地质勘探旳特殊规定,通过施工中对地层旳观测反馈进行验证。
其中暗挖构造旳围岩分级按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拟定。
7.对于基坑法、浅埋暗挖法等不同型式旳车站构造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工况条件,并根据具体状况选用与其相符或相近旳现行国家有效规范、规程和原则进行设计。
8.车站抗震设计应根据本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旳抗震设防烈度,按照有关规范进行设计。
9.车站按照本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旳六级人防原则设防,保证地下车站在规定旳人防设防区段具有战时防护和平战转换功能。
地铁设计规范
2.0.17 车站公共区 public zone of station 车站站厅层公共区为供乘客完成售检票到达乘车区及出站的区域;站台层公共区为乘客
上、下列车的区域。 2.0.18 无缝线路纵向水平力
轨面以下规定距离处,左右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
4
2.0.13 无缝线路 gapless track 钢轨连续焊接或胶结超过两个伸缩区长度的轨道。
2.0.14 整体道床 monolithic track-bed 用混凝土等材料灌注的道床。
2.0.15 路基 subgrade 经开挖和填筑而成的直接支承轨道的基础结构物。
longitudinal horizontal force of seamless track 指伸缩力和挠曲力。伸缩力指因温度变化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挠曲 力指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桥梁挠曲引起的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产生的纵向力。 2.0.19 无缝线路断轨力 broken rail force of seamless track 因长钢轨折断引起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 2.0.20 明挖法 cut and cover 由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隧道的方法。 2.0.21 盖挖顺筑法 cover and cut—bottom up 明挖法的一种。方法是在地面修筑维持地面交通的临时路面及其支撑后,自上而下开挖 土方至坑底设计标高,再自下而上修筑结构。 2.0.22 盖挖逆筑法 cover and cut—top down 明挖法的一种。其作业顺序与传统的明挖法相反,方法是开挖地面修筑结构顶板及其竖 向支撑结构后,在顶板的下面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土方分层修筑结构。 2.0.23 矿山法 mining method 传统的矿山法是指用钻眼爆破的方法开挖断面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随着技术的发 展,除钻爆法外,现代矿山法还包括新奥法等施工方法。 2.0.24 盾构法 shield method 用盾构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盾构是一种钢制壳体内配有开挖和拼装衬砌管片等设
第二节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
地 铁 与 轻 轨
第三章 地铁与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 ⑵站台层的公共区设计 地 铁 与 轻 轨
① 站台的有效长度
一般按车辆的编组长度加上车辆停靠的误差来 决定站台的有效长度,图3-7为车辆长度平面机立 面。 目前上海地铁1号线和2号线按8节车辆编组, 其站台有效长度为186m,明珠线为6节编组,站 台有效长度为142m。 ②站台的宽度根据站台所需的面积去除以站台的 有效长度即可得出。各种轨道交通车辆编组适应 客流量及站台长估算如表3-2。
地 铁 与 轻 轨
乘客使用的人行楼梯宜采用26°34′倾角,其宽
度单向通行不小于1.8m,双向通行不小于2.4m。
当宽度大于3.6m时,应设置中间扶手,楼梯宽应
符合建筑模数。
根据地铁规范,在公共区中的步行楼梯宽度不
得小于1.8m。图3-6为自动梯的基本尺寸图。
第三章 地铁与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
地 铁 与 轻 轨
站长室
15~18
中心站另加1间12 m2
第三章 地铁与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
续上表
地 铁 与 轻 轨
站 厅 层
房间名称 站务员室
面积(m2) 12~15
备注 侧式站设两间
大 端
通信仪表
辅助楼梯
直升电梯 通风机房
环控机房
小 端 环控电控室 消防泵房 配电
第三章 地铁与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
地 铁 与 轻 轨
地 铁 与 轻 轨
⑴站厅层布局
设备管理用房基本分设于车站两端,一端大,
一端小,中间作站厅公共区。
设备用房中最大的是环控机房,其中包括冷冻 机房﹑通风机房及环控电控室。 在管理用房中主要解决站控室及站长室的位置 以及消防疏散兼工作楼梯的位置、工作人员厕所 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站建筑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要针对哈尔滨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哈尔滨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及市民出行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
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1.1~1.4。
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
6.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远期线路换乘站(新疆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
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
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内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
10.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11.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
12.车站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商场及物业开发相结合或连通,以便能综合疏解轨道交通客流和过街客流,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车站建筑设计应突出交通性建筑应具备的简洁明快、美观大方、易于识别等特点,建筑风格应反映哈尔滨地方特色,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时代气息,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
14.地面、地下砌体材料严禁使用粘土砖,应采用新型墙体建材(如混凝土小型空心/实心砌块)。
车站总平面设计1.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以充分吸引客流量为目的,合理地布置出入口、风亭的位置。
出入口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道、地下物业开发连通,尽量优选与沿街建筑相结合。
目前无法结合的,可设部分临时出入口或预留口,待规划实施时续建。
2.车站总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综合开发结合,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土地空间资源,力求创造最佳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
3.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车站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地面公交及出租车等的换乘与衔接,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换乘节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预留好切实可行的接口。
4.出入口建筑宜与道路红线正交或平行。
客流量大的出入口应设集散小广场,每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5.车站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要满足消防、日照、通行等间距要求。
风亭及风冷机组设置应尽量远离居民住宅及学校等建筑,注意噪声影响,并征得环保部门及规划部门同意。
6.每个出入口规模应满足远期分向客流及消防疏散的需要,同时出入口通道应尽量兼顾行人过街功能。
两线共用出入口宽度宜适当加宽并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
7.出入口风亭建筑一般宜后退道路红线3~5m布置,如无法满足应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
8.出入口应做有盖式出入口, 风井有条件的可结合绿化设计为敞开式低风井。
车站建筑设计1.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远期设计客流量为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超高峰系数。
换乘站换乘设施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车站特征综合见表7.3.1。
2.车站形式可根据客流量大小、线路条件、站址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地下二层、地下一层或其它的结构形式,但必须满足车站的基本功能要求。
3.站厅层设计(1)站厅层设计应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按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
(2)站厅布置①站厅布置根据客流流线及管理需要划分为非付费区及付费区。
要合理布置通道口、电话亭、售票亭、检票机、栏栅及楼电梯位置,使进出站客流和换乘客流尽量减少交叉,流线短捷而有序(应有客流组织示意图)。
②楼梯宽度、自动扶梯数量既要满足平时客流集散需要,又要满足事故情况下紧急疏散需要。
出入口通道、售票口、检票口、楼电梯的通过能力应相互协调匹配。
③站厅非付费区宜采用不小于2.4m宽的通道相互连通。
④站厅公共区的面积须满足远期高峰小时5min内双向客流的积聚量(0.5m2/人)所需面积。
⑤分期实施的换乘车站,建筑布局和售检票机布置近、远期不同,应按照近期、远期分别设计,并预留好远期改扩建的条件,避免或减少对已运营线路的影响。
⑥售票机应尽量采用内嵌式布置,进站检票机外侧、出站验票机内侧应有一定的排队缓冲空间。
⑦分隔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栏栅高度不小于1100mm,需设置平开净宽不小于1400mm的疏散口,兼做搬运通道使用,并靠近客服中心布置。
(3) 行车管理用房的布置①管理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2。
②管理用房应集中在站厅层一端紧凑布置。
③管理区内通道及楼梯布置应满足消防要求(详见7.9.1车站建筑消防)。
(4) 设备用房的布置①各种设备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3。
②设备用房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紧凑,要充分利用空间。
③要根据设备工艺要求预留好各种孔洞,并考虑主要设备至吊孔的搬运通道。
④有水房间尽量避免与电气用房与贴邻布置,困难时,墙面应采取防潮措施,确保电气用房安全。
有水房间不应布置与电气用房上方。
任何排水管不得穿越电气设备用房。
⑤环控机房一般宜设在站厅层两端,风冷冷水机组摆放在设备集中端的风亭附近。
环控电控室宜设在环控机房附近。
(5) 设计标准①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结构顶板底的净高≥4800mm②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吊顶净高≥3200mm③地坪装饰面高度:公共区150mm,设备区(除采用防静电架空板房间外)为100mm。
设备区走道如有较大设备埋管,可根据埋管要求适当加厚装修面。
④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通通、信号设备用房)300mm⑤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车站控制室)600mm⑥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⑦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双面布置)≥1500mm 内部管理用房区走道净高≥2500mm⑧站厅、站台和出入口公共区饰面墙采用2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在外墙可能产生渗漏水的车站,有人值守和有电器设备的设备管理用房靠外侧墙应设置1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⑨设备用房具体设计按相关系统专业技术要求和相关提资。
4.站台层设计(1)站台计算长度按B型车、6节编组控制为118m(含停车误差)。
(2)站台宽度BB 岛=b 1+b 2+n ·z+T(m) B 侧=b 1+z+T(m) 其中:n ·z ——柱数×柱宽(m);(柱宽应考虑装饰厚度,每侧100mm )T ——每组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宽度(m); b 1 、b 2——侧站台宽度,侧站台最小设计宽度: 岛式站台:b ≥2.5m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时:b ≥2.5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时:b ≥3.5mLQ b b B L Q b b ρρ下上安上和•=+=)()(2121 (取大者) ρ——站台上人流密度;建议ρ=0.5m 2/人 L ——站台安全门长度(m);Q 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Q 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B 安——站台安全防护宽度取0.40m ,不包括80mm (警界线)。
(3) 站台两端设备用房必要时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不应超过半节车厢长度,且不得侵入侧站台计算宽度,并应满足距人行楼梯第一级踏面不少于8m ,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不小于12m 。
困难时,伸入长度不得大于8m ,且不得侵入侧站台的计算宽度。
计算站台长度以外的通道净宽不小于1200mm ,且在人员通行的范围内不得有突出物。
(4) 需协调站台层与站厅层的楼梯、电梯、扶梯布置,使站台层客流分布均匀,并确保站台上任意点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50m 。
(5) 要综合平衡站台层二端及站厅层设备用房的布置,使整个车站压缩到最佳长度。
(6) 车站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应集中布置在车站站台层。
若确有困难时,可考虑将低压用房设置于站厅层,且上、下对齐布置。
(7)设计标准①结构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结构顶板底):≥4500mm②建筑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吊顶底):≥3200mm③轨顶面至站台地坪装饰面:1050mm④地坪装饰层厚度:公共区为100mm,设备区为50mm⑤自站台边缘向里2000mm宽范围内须作绝缘层处理⑥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1500mm站台计算长度外站台外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1700mm曲线段线路中心至侧墙和站台边缘距离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
⑦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净距:2150mm⑧轨顶至底板面≥560mm⑨车站纵坡: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均与轨道面同一坡度)⑩曲线车站线路半径:≥800000mm○11计算站台长度118000mm 岛式站台宽度侧站台宽度岛式≥2500mm侧式(楼扶梯平行站台布置)≥2500mm侧式(楼扶梯垂直站台布置)≥3500mm ○12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 ○13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双面布置≥1500mm ○14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2500mm ○15站台下风道竖墙外侧至站台板边缘距离为500 mm5.车站主要设施(1)自动扶梯①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一是满足客流量需要,二是考虑提升高度的需要。
原则上从站台到站厅上行均考虑采用自动扶梯,下行采用人行楼梯(终点站及下行落差二层的可考虑自动扶梯),出入口提升高度大于6m的设上行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0m的可设上、下行自动扶梯。
个别重要车站的设置标准可酌情提高。
②自动扶梯的倾角按30°考虑,有效净宽为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通过能力按>7300人/h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