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反思
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
![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a9b5b5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4.png)
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
宋建林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是一个
社会转型期。
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作家、艺术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和重新审视。
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始终高扬人性和人……
【总页数】6页(P124-129)
【作者】宋建林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2
【相关文献】
1.失落·反思·建构--对当下人文精神讨论的有关思考 [J], 曹建文;朱有志
2.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反思 [J], 杨蓉蓉
3.地域性格与人文精神——“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思辨 [J], 雷飞志;
4.从终极关怀回到现实关怀──“人文精神”讨论与红卫兵理想主义反思 [J], 刘怀昭
5.河北人文精神的历史阐释与当代置换(专题讨论)——人文关怀与构建“和谐河北”的价值取向——关于河北当代人文精神的社会化实践问题 [J], 方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反思及建议-模板
![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反思及建议-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9d160a0b9d528ea81c779ba.png)
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反思及建议【中文摘要】 1993年,王晓明等人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使人文精神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从此,由文学界进而扩展到教育界。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中学阶段,最典型的学科便是语文学科。
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作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呢?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从人文精神的发展流变入手,在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第四部分结合笔者的多年来中学语文的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了归纳总结。
提出了自认为行之有效的见解。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一度也曾想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套能够有效贯彻人文精神的教学模式。
但通过深入研究,我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任何模式方法都有其独特性和针对性,不可能存在“放任四海而皆可”的模式,那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导入新一轮的模式化教学。
因此,在本文的最后,并没有采用理论上的论说来构建渗透人文精神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从小处着眼,以课例为例,形成了一套较具体、表象的方法。
目的是把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展示出来。
以期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所裨益。
【英文摘要】In 1993,Wang Xiaoming,who published “on the ruins of the wilderness - litera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ual crisis”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problem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Since then,the literary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education year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at the key to humanities education at the secondary stage,the most typical subject is chines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how can language subjects be as the carrier as a main channel for humane edu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thinking,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xposition. P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ological start,in the spirit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Western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the fourth part of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in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a culture summary which made effective the writing process,this paper was also considered in theabsorption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umanitie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teaching ,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I eventually gave up the method has its own unique pattern and targeted,it is impossib le to “laissez-faire can be universal” model,as only one of the consequences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in this paper,the final part did not use theoretical method to build the model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but according to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 taken from the Lesson for example,I formed a more specific idea of the purpose is to make my ow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humanities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 of a view of the current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benefits.【中文关键词】人文教育; 反思; 建议【英文关键词】 Humanity Education; Reflections; Proposals【毕业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4引言 4-5一、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流变 5-6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流变 5中国人文精神的演变 5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 5人文精神的内涵 5-6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6-8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 6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人文教育 6-7课程标准的发展与人文教育 7时代的发展与人文教育 7-8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 8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反思 8-11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偏激 8-11表现在教学结果上 9-10表现在教学过程上 10表现在教学评价上 10-11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 11四、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实施 11-19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 12-13语文教学中如何传递人文精神 13-18利用新教材强化文学性的趋势传递人文意思 1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3-15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5-16创造和谐课堂环境,尊重学生自主性 16-17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17改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 17-18确定主题,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提倡研究性学习 18-19五、结语 19英文摘要 19-20参考文献 20-22。
旷野中的回音——对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回顾和反思
![旷野中的回音——对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回顾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2457f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f.png)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姓名:张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吴毅
20080603
摘要
“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
1.易瑛.YI Ying文化重建的艰难之旅——对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期刊论文]-中国文学研究2007(2)
2.王士强无序的自由与溃败中的坚守——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民间化趋向[学位论文]2006
3.杨蓉蓉.YANG Rong-rong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述评[期刊论文]-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5)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
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皮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氛围中拉开了帷幕3。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nformation.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https://img.taocdn.com/s3/m/f8d3e1e128ea81c758f5788e.png)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199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挟势而来,消费主义大潮兴起,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对九十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学因此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面貌。
面对文坛新状态,一些知识分子颇感忧虑,并将内心的忧虑之情,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症结是作品中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即人文精神,这些知识分子们提倡作家应在作品创作中浸润“人文精神”。
但是,由于知识分子们对于现实状况的不同看法以及知识背景与立场的不同,大家并未就“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出现了分歧的声音。
这便是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第一章主要探寻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以及人文精神论者借人文精神出场所表达的意图。
从王晓明等人对1985年以后的小说的否定中,挖掘出人文精神提倡者的价值立场以及思想依托是启蒙主义。
人文精神的出场直面90年代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内涵上它一方面承接了80年代前期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也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由80年代反封建的启蒙思想过渡到90年代反物化的启蒙思想。
人文精神的出场是知识分子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走出沉默,寻求介入现实的话语凭借,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此时的身份焦虑。
第二章主要展示在人文精神出场时,一些异质声音的存在。
在质疑声音中,王蒙是最为“醒目”的一位。
王蒙担忧对于“精神”的强调隐含的表达出对于“物质”的排斥,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的否定。
王蒙基于强烈的历史情节,对这种“反物化”的思想充满警惕与恐惧。
可以说,王蒙的驳难基于经验主义,针对“人文精神”可能导致的某种政治性后果而发言的。
在反对者的阵营中,还有当时的后学代表人物张颐武与陈晓明,他们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人文精神”话语进行质疑,通过“知识就是权力”的命题,动摇了人文精神提倡者真理卫士的形象。
在对讨论中双方的观点进行梳理之后,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对这场论争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进行解读。
人文精神之内涵的若干方面思考
![人文精神之内涵的若干方面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7f6fb9225c52cc58ad6be82.png)
人文精神之内涵的若干方面思考在当代教育思想体系中,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孰重孰轻的问题上,目前在思想理论界大多倾向于在强调二者融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完善人格。
然而,在当前关于人文教育的探讨中,大多数论者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贯穿,而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那么,什么又是人文精神呢?不搞清楚这个问题,便无法真正揭示出人文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本文在梳理已有的关于人文精神的代表性见解的同时,寻找其共性,探求当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1 见仁见智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被提出,最初是一些文人有感于人文学科和文化人在商品化社会中的困境,而引发了对中国人文精神危机的忧虑,试图寻找迷失在茫茫商海中的“人”,追寻与反思人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但一经提出,便迅速风行全国,涉及到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讨论。
但最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能达成共识。
有人从人文精神提出的初衷出发,认为“人文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和思维状态,人文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危机”,“所谓人文精神,就是知识分子或人文知识分子治学、处世的原则和精神”,[1]这其实是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
有人从哲学的形而上入手,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是人对自身完满性的追求,是人向自己本质的回归。
如高瑞泉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2],许苏民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3],庞守兴认为“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4],杜时忠认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5],吴国盛认为“人文精神应该看成是一种建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6],冯雪红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7]。
第五讲 90年代文学反思
![第五讲 90年代文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a3575d80029bd64793e2c64.png)
第五讲 90年代文学的反思关于90年代文学的状况和90年代小说的状况,教材追求“价值中立”。
什么是价值中立呢?尼采说追求价值中立就是佛陀的态度,佛陀的态度其实就是拒绝对事物表态,拒绝作是非价值的判断,佛陀的智慧就是对世界闭上眼睛。
为什么?因为要保命、要长生不老,所以就闭起眼来对世界没有态度,只有价值中立才能长生不老。
同样的,教材和知识分子只有价值中立,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见尼采:《论善恶的谱系》)。
教材常用一些价值中立的词来描述我们90年代的一些文学状况。
其中比较喜欢用的词是“某种……”,其实我和大家一样,看别人的文章特别害怕看的就是类似“某种”这样的词,某种、某种……究竟是“哪种”啊,也不说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
比如说,“市场化是90年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某种理念的调整”。
——到底是哪一种理念的调整呢?没有说。
不过,有一点教材是肯定的:市场化是90 年代变动主要的方面。
那么,市场化时代还有没有“文学一体化”呢?还有没有文学的政治化呢?市场化对于社会政治机制、文化机制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个更复杂的问题了。
因为文学史叙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是讲由纯文学到文学的政治化,再“由一体化到多元化”,那么1990 年之后的市场化时代还有没有一体化、还有没有政治呢?按照文学史的叙述逻辑来说,好像应该是没有了。
但教材又说90 年代“文学与政治权力、与市场之间建立了某种既对立又同谋的复杂依存关系”。
这里又是某种,哪个“某种”?教材在这里说:“总而言之,那种用以描述权力空间的方式,如官方和民间的对立,类似这样的描述方式在使用上已经不在那么简便和行之有效。
”——至于用怎么样的描述方式才行之有效呢?好像也不太清楚。
再一个就是大众文化。
90年代主要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表现为“主要满足窥秘猎奇、感官刺激、时尚需求的欲望的作品大量涌现”。
这是教材关于90 年代文学状况的第一部分。
概括起来它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市场化(市场化和政治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十章 人文精神的讨论
![第十章 人文精神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75901ccc7931b765ce151c.png)
•
白烨等人认为自从文学走向多元化以来,文学本身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选择的机会越 来越多,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多”,“目前小说创作的艺术 水平、文字水平,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阶段,个人的 水准和整体的水平都相当不错,尤其是女作家的创作,恐 怕更是高于其他时期的……包括当前的散文创作,也都高 于过去的水平”。至于“调侃也不等于媚俗”,批评者 “没有看到王朔创作在文学和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 张艺谋等的作品对电影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谁也 不能否认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人文精神。 • 王蒙、刘心武、邵燕祥等作家也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 更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表征,他们认 为“王朔对伪崇高、伪理想、‘德育教授’们的解构,恰 恰是他作品中的进步意义”。(参见王蒙:《躲避崇高》, 《读书》1993年第1期;《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 1994年第5期;邵燕祥、钱竞、何西来、刘心武、杜书瀛、 白烨:《历史转型与知识分子定位——“北戴河对话录” 之一》,《钟山》1996年第1期。)
•
①一些论者提倡的人文精神是泛指精神文化或精神文 明,要用以抵制物欲横流的倾向。 • ②另一些论者则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 人文精神的标识。在后一种意义上,有的主要是在伦理道 德范围内主张关心人、尊重人;有的侧重宣传以抽象的人 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以它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 消解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的则把市 场经济的消极面加以肯定,把人的兽性、原始情欲、自私 自利、市侩哲学、痞子精神、见利忘义、精神产品完全商 品化等等统统当作新的人文精神,甚至推崇宗教教义的所 谓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又公然批判大公无私、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否定革命传统,调侃生活中的美好和崇高,嘲 笑正确的理想和信仰。 • ③还有些论者强调人文精神应当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或有价值的合理内容;但也有论者笼统地主张以儒学、 国学作为当今的精神支柱,在具体阐释上还宣传一些封建 性的糟粕、包括董仲舒的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观念等 等。
重审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精神症候——兼论当代文学的文化资源问题
![重审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精神症候——兼论当代文学的文化资源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3207b3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9.png)
重审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精神症候——兼论当代
文学的文化资源问题
贺仲明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23()1
【摘要】19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讨论”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商业文化潮流的抵抗姿态,但它在概念内涵、批评指向和讨论方法上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
这局限了讨论的深度,影响其获得充分的社会效果。
这种情况的造成,与刚刚过去的历史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有直接关系,更深层的内在原因则是知识分子匮乏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
事实上,文化资源匮乏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严重制约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高度。
如何以开放而多元的姿态对待优秀文化传统,深化自己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很重要的课题,也是创作出真正创造性思想和作品的前提。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贺仲明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深奥的致远之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兼论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
2.儒学人文精神之重建——由唐君毅先生之“重建人文精神”到霍韬晦先生之“人文主义须向东方回归”,兼论霍韬晦先生所开创的文化事业
3.文化自信与“微时代”的精神症候——兼论新时代网络文化语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4.审判委员会回避制度初探
——兼论发回重审二次讨论中审判委员会回避问题5.河北人文精神的历史阐释与当代置换(专题讨论)——人文关怀与构建“和谐河北”的价值取向——关于河北当代人文精神的社会化实践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文精神”大讨论:迷茫中的第一声
![“人文精神”大讨论:迷茫中的第一声](https://img.taocdn.com/s3/m/569c63c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f.png)
“人文精神”大讨论:迷茫中的第一声“人文精神”大讨论:迷茫中的第一声口袋主人:铁血草莽发小纸条加为喜欢的口袋查看原文跟帖:0条“人文精神”大讨论:迷茫中发出的第一声1993年至1994年,“人文精神大讨论”由圈内而至圈外,席卷了中国知识界。
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一个迷茫、痛哭、困惑阶段之后,开始慢慢审视自身,恢复活力,发出声音的开始。
它所讨论的,至今仍是中国社会的一些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
而王晓明,则是这一些讨论的“串联者”。
聊天制造媒体事件《国家历史》:为什么要发起“人文精神”讨论?王晓明:当时大家都很困惑,不知道怎么理解新的现实和它背后的历史运动。
一部分人出国了,我的熟人朋友当中,出国与留下来的大约各占一半。
出国的人大概认为在中国已经没办法再做事,留下来的人则觉得好像还可以做点事。
我1990 和1991年两次去美国,都面临这个问题:留在美国还是回来?后来还是回来了。
那时候大学校园里的气氛还是相当活跃的。
在华东师大,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组成了不同的小圈子,常常通宵达旦地聊天,像徐麟、崔宜明、胡河清、李劫、张宏,还有小说家格非,等等,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不用说,上海的其他大学:复旦、交大,等等,上海以外的北京、郑州、广州、南京、西安等地,都有类似的圈子,类似的讨论。
到1993、1994 年的时候,中国社会新的变化趋向,已经比较清楚,大家普遍有一种难以接受的感觉,不但是大学中人,不少作家,譬如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等等,其时也都有类似的感受。
可以说,如何看待现实,在那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问题。
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中发生的。
不能说人文精神讨论是我发起的,这么大的讨论,怎么可能是哪一个人发起的呢?我编的那本《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后记,就大致介绍过我刚才说的这些情况。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我主要是做串联的工作,把不同圈子的讨论串联起来:譬如复旦大学的张汝伦先生,我之前就只是见过,并不熟,是通过这次讨论才结识的。
再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及其意义
![再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af40c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7.png)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再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及其意义摘要1993年至19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成为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学界给予了关注,并且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人文精神”讨论重新梳理,深入研究这场讨论的主要问题以及所涉及到的当代文学现实所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对在中国当代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文学现象进行新的评价,对其在当代文学发展史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把握新世纪中国文学的走向和特点,在文学思想、理论,文学创作与批评等不同层面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局限。
本文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分析人文精神讨论这一重要文学现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文认为,这一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
第二部分,分析与研究这一讨论存在的历史局限。
本文认为,这场讨论的思想、理论资源较贫乏,缺少有价值的理念创新和有效的理论建构,因而没有形成回应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各种新文学现象的理论表述。
第三部分,在对这一重要文学现象研究与重估的基础上,结合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实际,提出新世纪文学发展与人文精神关系的问题。
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名词解释
![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e2bd1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1.png)
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名词解释1. 引言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文精神讨论,这些讨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
这些讨论不仅在当时对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了碎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现代主义的理想主义和普遍性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和相对的世界中。
后现代主义对于真理、权力、语言和身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解。
2.1. 碎片化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指的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90年代,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经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这种碎片化使得人们的身份和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相对化,也挑战了传统的统一性和普遍性观念。
2.2. 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90年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种族、性别和性取向之间的差异,并认识到这些差异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多样性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于平等、正义和包容的讨论。
2.3. 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对于相对性的强调是对于普遍性观念的一种反思。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和意义是相对的,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和语境。
这种相对性观念挑战了传统的权威和统一性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观点和经验。
3. 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是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1. 解构解构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于语言和符号系统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和解构。
解构主张没有固定的意义和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和流动的。
通过解构,人们可以揭示和挑战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和隐含的偏见。
遗落的_废墟_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回顾与再展望
![遗落的_废墟_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回顾与再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6226dcada38376baf1fae4c.png)
第23卷第2期晋 中 学 院 学 报V ol.23 N o.2 2006年4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Apr. 2006遗落的“废墟”———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回顾与再展望张金兴(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文学理论批评界掀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
这场论争始于对文学“危机”的探讨,很快波及并扩展到人文学术领域。
“论争”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局限,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
展望当下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传统文化语境、全球化语境、世俗化语境中来着手进行。
关键词:人文精神;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6)02-0026-05 一、“旷野上的废墟”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文学是在市场经济全面开展并日益成为主导话语的情境中开始自己的行程的。
在90年代的文学记忆中,80年代是一个充满启蒙激情和精英理想的振奋人心的时代,对“文化大革命”的清算所导致的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似乎迎来了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学艺术被赋予了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文学作品的“轰动效应”使得文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传统的中心位置上,作家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种“中心意识”的鼓舞和支配,以一种启蒙精英的姿态投入到严肃高雅的文学创作中。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商品化的色彩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的计划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市场经济呼啸而至,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追逐的狂热,文学艺术的商品化色彩更加明显,文人下海、高价竞稿、商业炒作等现象频繁出现,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充斥市场,严肃高雅的文学作品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这使得传统的文学观念面临严峻挑战,文学艺术开始走下高雅的殿堂,逐步退居边缘位置。
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人文精神表征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人文精神表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0b059389eb172ded63b773.png)
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人文精神表征研究作者:金丽娜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4期上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运动和经济改革的浪潮下,西方哲学思潮不断传人我国,弗洛伊德与尼采思想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升温。
一系列的冲击促使刚刚走过众人失语、学术荒芜、精神苦难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借助西方哲学思想。
寻求理性回归,一场突破旧有意识形态束缚的“新文化启蒙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时代精英们纷纷出场,乐坛歌手以摇滚这种中国从未有过的音乐形式高声嘶吼着青年一代的迷茫和愤慨;中国前卫艺术家更是身体力行地投身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大潮中:知识分子们则开始了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然而在历史行进到20世纪90年代后,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开始渐渐静寂。
但这场运动的涟漪却在中国大众传媒内泛起。
影视领域承袭着80年代这场文化运动的余波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而最具文化底蕴之一的纪录片更是于其中异军突起,以往默默无闻的纪录片创作渐渐地演化为一种新的纪录片创作趋势。
更是在9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的状态。
进人新世纪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由大众传媒主导的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社会。
中国纪录片在当代语境下呈现出人文精神弱化、娱乐性故事性泛滥等特点,就使中国纪录片该往何处去以及纪录片是否应该并如何重新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者亟待回答的问题。
纪录片与人文精神纪录片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纪实审美方式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影像资料,都可以称之为纪录片。
尽管它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思考的镜头永远对准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人。
我国学者吕新雨从人文的角度这样界定纪录片的含义:“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纪实艺术的价值在于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了解人生。
它的使命在于“解释历史、阐明抉择、增进人类之间的互相了解”。
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
![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cd69e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6.png)
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中国人的精神,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概念,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人的精神也在不断探索与反思。
本文将从思想觉醒、坚韧不拔、团结奋斗以及创新精神等不同角度,来探索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
一、思想觉醒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始终紧紧围绕着思想觉醒这一核心。
中国人历来注重智慧与思考,而思想觉醒则是个体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
正是这种思想觉醒,使得中国人的精神赋予了独特的深度与内涵。
同时,中国人的思想觉醒也不断激发着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创新。
二、坚韧不拔中国人的精神中流淌着坚韧不拔的血液,这是对中国人历史上遭受困难与挫折的总结与反思。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长征时期的艰难跋涉到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人民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撑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
三、团结奋斗中国人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少不了团结奋斗这个关键词。
中国人一向注重集体主义与团结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纽带,也是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团结奋斗一直是中国人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正是从团结奋斗的价值中获得启示与推动。
四、创新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与反思,也在追求创新精神的轨迹上持续前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国家。
中国人的精神在面对挑战与机遇时,始终秉持着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国人的精神有了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
在不断探索与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历史、文化与价值观的真正理解与认同。
90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
![90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e37a802f5727a5e9856a6142.png)
2000年9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t,2000 第22卷第3期Jo ur na l o f Ya nan Univ 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22 No.3 90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⒇梁向阳(延安大学中文系,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90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年代,也是散文创作有所作为、能够产生“散文热”的年代。
在这种状态下,负载人文精神、寄寓人文理想的散文有了充分表现的空间。
这类散文往往是以这样几种方式出场的:通过对现当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剖析,表现出对历史与人生的严肃审度;借山川景物感悟人生真谛;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与关怀;把握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当代的反思意识;等等。
这类散文的出现,给90年代散文创作带来了活力。
关键词:90年代;人文精神;散文创作;考察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0)03-0082-06回顾90年代的散文创作,我以为可这样表述:一是90年代“散文热”现象的出现;二是“散文热”现象中创作状态的分野,浸注着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的思想与意义的散文的逐步兴盛。
本文就此展开自己的论述。
一、大众文化的年代与“散文热”的年代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P82)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自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因此,90年代散文状态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息息相关。
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迈向决定性的起步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型阶段。
应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加速走向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和追逐最高利润的驱动下,带有强烈商业色彩的大众文化迅速崛起。
社会氛围愈来愈宽松,人们的自主性写作更为突出,表现个人情感与个人思想的文章开始滥觞。
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大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3a2d9b6e67ec102de2bd89c8.png)
人文精神大讨论回顾:张炜参与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5年11月,持续约已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讨论”达到高潮,成为全国关注的“媒体事件”】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和社会现实变化带来的冲击,对于人文精神丧失的忧虑,使得知识分子开始“自我审视”,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人文精神大讨论”。
近日,“人文精神大讨论” 发起人之一,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明、同济大学教授张闳等人回述了讨论的前后经过和来龙去脉。
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
此后,《读书》、《东方》、《十月》、《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也相继发表争鸣文章,吸引了从人文学者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学者纷纷参与讨论,持续3年之后进入尾声。
笔谈批王朔“痞子文学”张艺谋商业电影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文化界处于低迷期。
1992年小平南巡,使得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
社会世俗化、商品化加深,物欲主义盛行,拜金主义风气弥漫,国民道德出现滑坡,文化领域呈现新的动向,使得知识分子开始面临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1992年初夏,《上海文学》杂志“批评家俱乐部”栏目打算恢复。
计划借助华东师大,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大等几处批评重镇,以对话的方式开始针对当下文学和文化现状,发表看法。
华东师大的几位经常聚在一起,观点又比较接近的青年学人决定加入,约定的成员有王晓明、徐麟、崔宜明、陈福民和张闳。
在张闳的记忆中,王晓明当时认为,文学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此时,作家王朔和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文艺界独领风骚。
此前,张闳写过一篇批评王朔的文章,陈福民正好写过一篇关于张艺谋的文章。
1992年下半学期开学之后不久,此事又重新提上日程。
对话就在徐麟的9舍625室进行,毛尖做笔录。
原计划中的陈福民却迟迟没有返校。
正在这时,张柠走进来了。
徐麟说,来得正好,就让张柠补上。
张柠于是参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讨论的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讨论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a0e5e2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a.png)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讨论的评价
张俊峰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民族精神问题讨论的基调已基本确立,即肯定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但论者们分别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意义两个不同角度着眼,对民族精神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并进而导致了此次争论的焦点,即对民族精神意义评价上的分歧.然而,对民族精神意义的不同评价,并没有影响论者在如何构建当代民族精神问题上的共识,因而不同的观点又在实际操作层面实现了统合.可以说,此次讨论是以往文化争论的延续与升华,为如何构建当代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张俊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文化诗学:如何"审美"怎样"大众"?——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理论转型问题再讨论 [J], 肖明华
2.为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云南省“中华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学术
讨论会综述 [J], 师哲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两岸角色转变 [J], 王晟伟;刘兴涛
4.《中华民族精神——我国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J], 张周
5.融汇中国哲学精华铸造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综述 [J], 包心鉴;刘瑞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文精神的教学反思
![人文精神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5ee8112cc58bd63086bd09.png)
人文精神的教学反思人文精神的教学反思确定公开课课题后,首先定位了教学目标。
针对高三二轮复习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概念解读-基础检测-能力提升三个教学环节。
然后找材料设计问题情境和问题组,完成PPt和教学案的设计。
我一共设计了八组问题,先请学生自行解决,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决(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或合作解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之后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利用材料设置历史情景,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归纳等能力。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试讲下来,感觉在某些方面教师还是讲得过多,如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产生背景、主要主张及影响;文艺复兴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这两个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教师就不需要用试题进行巩固,这样可节约时间完成整个教学设计,不至于在总结时缺乏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而使学生缺少思维的训练。
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和PPt,将教学环节修改为基础检测-学以致用(能力提升)-方法指导三个环节,问题组由八组改成四组,补充一些主题材料。
基础检测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的部分由学生讨论完成。
重点突出主要目标,引领学生建构专题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学生共同复习专题知识结构,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步步推进,完成第一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进行一次总结;完成第二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进行二次总结;完成第三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进行三次总结;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对西方人文精神纵向发展的历程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反复强化,能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表达出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第二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材料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和提升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能力。
第一个材料问题组围绕轴心时期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思想内容的相同与不同,具有不同思想的原因,思想地位及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引言
当社会生活发生某种激变或偏颇的时候,总有些知识分子不甘寂寞,他们往往要操起自己独有的话语权力介入生活。1990年代初以来发生于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文艺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场讨论发端于上海学术界,继而波及整个知识界,先后掀起几次高潮,影响深广,被公认为l990年代中国最为热点的思想话题。虽然现在有所降温,但肯定不会结束。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与人类长期相伴的世界性话题,它所提出和涉及的问题肯定还要在很长的时间里困扰着人们,人们不可能放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然,人们也必然要对以往的思考进行反思。反思,永远是思想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认为,上述观点一方面表明了知识分子「自审」、「自省」的意识和「自救」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悲剧的某些原因,这些论述对于唤醒知识分子的麻木心态,重建知识分子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一个实际利益的现实关怀远比「终极关怀」吸引人的时代,理想主义的东西究竟能被世俗社会接受到何种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过于理想主义,也就更难免带有浓重的悲剧意味。
Ⅳ.关于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再思考
l990年代初以来这场人文精神大讨论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值得再思考。
第一个问题:关于人文精神与知识分子
这场讨论的直接引发因素是文学的危机,而深层因素其实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和自我拯救的问题。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实是知识分子本位的失落,主要是精神品格的失落和知识话语的失落。对此,朱学勤就指出:「人文精神讨论主要针对目前现实文化走向和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的病态,针对社会的令人忧虑的种种景观,如1980年代学风空虚,l990年代逃避现实」,所以,「人文精神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危机」。
知识分子的危机,王晓明等在《旷野上的废墟》一文中已初步论及,并提出了作家的「灵魂救赎」问题,但未真正谈知识分子。其后,陈思和、王晓明、许纪霖、朱学勤等一系列文章展开了深入尖锐的分析。陈思和认为,人文精神本是「知识分子所学所用的根本之道」,「但现在的知识分子要么以学苏秦、张仪去做工具,要么把学术看作自我逃避的场所,这都不是人文精神」。王晓明指出:「人文学术也好,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也好,真正的危机都在知识分子遭受种种摧残之后的精神侏儒化和动物化,而人文精神的枯萎,终极关怀的泯灭,则是侏儒化和动物化的最深刻的表现」,「没有人文精神,不关怀人类的命运和终极,这叫甚么知识分子?」陈思和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问题,认为「岗位意识」不是退回书斋去做学问,那是人格上的萎缩,而应是「五四传统」留给我们的使命感和正义感。而现在的知识分子却不知道自己安心立命之处在哪里。他认为人文学者之为人文学者,不能没有社会关注。许纪霖从「道统」、「正统」和「学统」的关系上,指出知识分子应以「道」安心立命,但许多知识分子实际上放弃了「道」,放弃了赖以自我确认的那些神圣的使命,这是极为可悲的。朱学勤指出,知识分子应从「道」不从「势」,「道」一入「势」便大失其色,士一入仕,便失去独立人格。他主张知识分子应有自己的价值,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对社会对时代对现实负起应承担的责任和光荣。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外来词,与「人文科学」、「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都是同一个词。因此,有人把它们当作一回事,其实不然。
「人文精神」不等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本指「人文学科」,其概念产生于15世纪,专指以希腊文、拉丁文为基础的某些学科,如修辞学、逻辑学等,以区别于大学中传统的神学、法学科目,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所释:「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精神不是一种学科,而是一种思想倾向、一种「主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早在古希腊已存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形成一种思潮;18、19世纪的历史学家始用「人文主义」这一术语概括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所以,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实质内容应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倾向为依据。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实质内容是甚么?概而言之,就是高扬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并以理性作为基础。后来17、l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的人文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l9世纪出现了各种人道主义,主要也是发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性论、人类的爱等思想,但另一方面也与宗教相结合;到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又崇尚非理性。可见,人文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人关怀等方面是相同的,换言之,这些方面是人文主义的基调,具有普遍性。今天我们所要倡导的人文精神当然既不是文艺复兴的,也不是17、18、19世纪或现代的西方人文主义,但在「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内容上却不能舍弃,否则就不能称作人文精神。总之,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l993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等的《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一文,直接针对文坛现状发难,认为当前文学已出现危机,它「不仅标志着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文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文章认为,当前文学危机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媚俗,一是自娱。文学没有自己的信仰,一旦外在的权威瓦解了,只有靠取悦于公众来糊口,这便是媚俗方式。要不就是逃回家里去,自己打拳健身,这就是自娱。王朔属于前一种,其特点是用「调侃」的方式取消生存的任何严肃性,取消生命的批判意识,用废墟嘲笑废墟,以一时的快意迎合大众的看客心理。张艺谋属于后一种,他的「玩」文学不过是一种逃离真实的生命体验的方式,他从寻根出发反叛历史,最后又重新回归黑暗的历史怀抱;他在表现陈腐肮脏的东西时并没有多少批判意识,「这是人文精神的全面丧失」。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不过是「欲望三部曲」(接受暴力、乱伦、投身礼教而获满足)。
第二、关于人文精神与文学的世俗化
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在这场大讨论中明显表达了对社会生活和文学的世俗化的不满。甚么是世俗化?他们没有直接解释,但从其文章可以这样概括:指那种注重现实物质利益和现世享受,轻视超验价值和理想、追求的精神倾向和生活方式。他们认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学开始急速世俗化而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他们对王朔、张艺谋的批评就体现了这种不满。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王朔对崇高的嘲弄、对世俗的献媚,还是张艺谋的表现欲望,都是人文精神失落的体现,甚至是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文章在分析了以王朔、张艺谋作品及「新写实主义」对现实的平静冷漠的叙述态度等为代表的文学危机之后断言:这一切都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信仰的破碎,反映了时代人文精神的日见萎缩,进之,文章提出了作家的「灵魂救赎」和文化人的自身反省问题,呼吁回到人文精神上来,呼唤新的人文精神的诞生。
人文精神的大讨论由此揭开了序幕。接着,1994年《读书》第3—8期连续发表文章,展开了对人文精神的广泛深入讨论;《东方》杂志进而扩展到关于知识分子应坚守何种价值体系的争鸣,把人文精神的讨论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融合起来,讨论随之深化。一些学者提出,讨论这些问题必须与对近两百年的中国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进行回顾、分析结合起来,要与对现实进行批评研究结合起来,目的是,通过这些研究,重建人文精神,承担起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与道德责任。
大体说来,讨论展开以后,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94年上半年,《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人文精神寻踪》(高瑞泉、进、张汝伦、李天纲)、《道统、学统与政统》(诈纪霖、陈思和、蔡翔、郜元宝),《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吴炫、王干、费振钟、王彬彬),《危机?进步?》(曲卫国)。另外,《上海文学》发表了《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白桦等),《东方》发表了《人文精神偶感》(王蒙)、《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王晓明)等等,颇有声势。第三次高潮是1994年下半年,《文汇报》以「人文精神与文人操守」为题,发表了张承志、张炜的文章《诗人,你为甚么不愤怒》和徐中玉、张汝伦的文章。后又发表了陈村、王彬彬、张炜、南帆的文章,许多作家、学者、理论家都参与了讨论。第三次高潮是1995年以后,《作家报》、《光明日报》分别以专版持续发表关于人文精神的争鸣文章。目前讨论仍在继续。
1990年代初以来发生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知识分子操起自己独有的话语权力介入生活的一种努力。这场讨论发端于上海学术界,继而波及整个知识界,被公认为l990年代中国最为热点的思想话题。这是一个与人类长期相伴的世界性话题,它所提出和涉及的问题肯定还要在很长的时间里困扰着人们,人们不可能放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l9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责任感萎缩;二是l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人文科学研究不景气;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知识者的忧虑,发起和参与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问题大讨论的学者、作家,所理解和主张的人文精神,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注、关怀、对社会承担责任等这些观念是相同的。这次人文精神大讨论,正是当代一批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忧国忧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尽管其中一些具体观点仍可再讨论,但这种情怀总是难能可贵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场人文精神大讨论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值得再思考。例如,关于人文精神与知识分子问题,表明了知识分子「自审」、「自省」的意识和「自救」的愿望,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悲剧的某些原因,对重建知识分子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关于人文精神与文学的世俗化问题,人文精神固然强调理想、超验价值、终极关怀,但并不无视一些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不无视人对感性幸福的追求。关于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非绝对与人文精神相对立,市场经济讲自由竞争,正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创造力的尊重;市场经济讲平等交换,有利于消解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民主的发展,等等,这都蕴含着某种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