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庄子《逍遥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庄子》之逍遥游(1)
文/路毅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经典之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道教经典中称作《南华经》,全书分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其他篇目为后人加之,但也非常重要,阅读庄子可以让我们感悟到道家独到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的为人处世都有很深刻的启迪。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细细品味庄子的逍遥境界。
一、逍遥游
《庄子》内篇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这个词有些浪漫的感觉,这也是庄子文章的特点,文采风流,有别于孔子文章的质朴。而且逍遥一词也是庄子最先提出。所谓逍遥就是悠游自得的状态,逍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与释家很重视人生的解脱,人如果不得解脱,终日惶惶不安,实为不幸,人生则变得无味,甚至痛苦。而如果参透人生,得到解脱,那么我们的人生视野则变得很开阔,生命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而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其实谁又何尝不想如此呢?人生在世谁都不想终日苦恼,为生活奔走劳累。人们内心都渴望解脱。但想得到真正的解脱,达到逍遥境界却不是那么简单。我们要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生也许是欢乐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旅行。而庄子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悟人生的方法。整篇逍遥游其实都在探讨人生如何升华,庄子用其精妙的比喻给我们阐释出生命物化、被华、自化的过程。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凡人如何修行而达到至人之境。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在这里应同溟,意谓大海,而北冥译作北边的大海则不妥帖,北冥原意应是世界的最北端,也就是北极。鲲有鱼苗之意,但在此专指古代传说中的大鱼。庄子告诉我们在北冥之地有条名为鲲的大鱼,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在这时奇妙发生了,这条大鱼突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只大鹏鸟,从海里一跃冲天。而这只鸟又有多大呢?庄子告诉我们“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同鲲一样,非常巨大。这就
是物化。鲲物化为鹏。看起来有如神话一般不可思议,这就是庄子思想神妙之所在。其实也不难理解,这种物化在我们身边就有实例,如蚕蛹破茧为蝶,就是蚕物化为蝴蝶。物化其实也是在说事物的变化,我们生活在时空之中,也处于不断流变之中。正如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言我们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在说变化。我们的宇宙也在永恒的变化中,就如一团永恒活火。我们的生命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其实生命就是有无数个点组成。前一秒的你不再是这一秒的你。我们就是在着无数微妙变化的点中连接了一条生命线。变的不光是肉体,我们的精神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从人的视角来看这变化实在太慢,慢的我们不曾发觉,但当我们到了垂暮之年均会倍感逝者如斯。有一个活泼的孩童仿佛转眼间变成了一位老者。其实从永恒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的生命实在太渺小太短暂不过了。如蝉翼之摆动,弹指之一瞬。所以,庄子一开始就道出了一个变化的人生哲理。鲲从海中一跃化鹏高飞,这也是一个质变。或许鲲在海中静潜数年,终于有一天生命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禅宗的顿悟,学佛之人每日静思冥想参禅悟道,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突然了透生命真谛,顿悟了。这其实就是一个生命本质的一次升华。有如鲲化为鹏。
变为大鹏鸟之后呢,就要起飞了。“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的本义是发怒的意思,但在此是奋起之意,大鹏鸟奋起而飞,起飞后翅膀就像遮蔽青天的云团遮天蔽日。读到此不得不佩服庄子奇幻的想象力。如此巨大的鹏鸟想飞上天并非易事,它必须凭借非凡之力方能振翅翱翔。是什么力量呢?“海运则将徙於南冥”看来是海运。运,说文解字意谓移徙也。那么海就是给他这种移徙的动力,这个海不能简单理解为大海。有些译者将其翻为海上汹涌的波涛,我感觉不妥,一般波涛只会把物体拍在海里,如果是巨浪作为平台将鹏送出,也不合逻辑,我们知道起飞是需要气流的,一般现在飞机起飞光靠平坦的机场还达不到条件,必须有是和起飞的气流。而大鹏鸟的身躯不知其几千里也,展翅之后更加庞大,肯定需要一些神奇之力,所以海运,应是浩瀚环宇给其的一种动力。
“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是世界之北极,那么南冥就是南极了。话虽如此,但实有不同。南怀瑾老先生解释北冥、南冥时说:北冥是地球之根,南冥是虚空与太空连接处,叫做天池。南师所译甚为玄妙,道出了北冥,南冥的根本区别。不同于其他通俗之意,如南海边的天池。索然无味。其实南冥和天池到底是如何,庄子也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给我们后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原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是古时齐国记载奇闻逸事的书籍,不过现已失传。庄子是拿《齐谐》引证。此书上讲,这只大鹏鸟要飞到南极的时候,“水击三千里”,两个翅膀可以激起三千里的惊涛骇浪。用惊涛骇浪形容绝不为过。“抟扶摇”的抟有搏击之意,扶摇则是盘旋而上的暴风。大鹏鸟用他的翅膀搏击这剧烈的暴风,借助着飓风之力一飞冲天。其实这暴风对于人类来说确实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有如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一样。但是大鹏鸟因为身躯巨大,振翅则可激起万丈巨浪。这暴风恰好助其一臂之力,成为大鹏鸟冲天的契机。
大鹏鸟飞上了青天,而后“去以六月息者也。”此句有三种解释,其一是晋代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郭象把六月解释为半年,而后面的息则没有做具体释义。他的这个解释影响比较深远。后人也有把息解释为休息。其二是释"息"为"风"意谓:大鹏鸟
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其三是南师所释:大鹏鸟在六月到那里俯仰生息,去补充能量。三种解释各有其理,我所理解与南师相仿,南师首先解释六月:《易经》中十二辞卦,夏至一阴生,接着是六月。十二辞卦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就是代表了地球整个的旋转。而息南师道:息不是完了!息是生长,所以消息两个字要注意。消是放射的,是消耗,是完了。息是回转来成长,是充电。所以它六月到那里是补充。(南怀瑾《庄子諵譁》)的确,在《庄子·秋水》中: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息是滋息、生长之意。在此“去以六月息者”之息意谓生长也最为合理,也和前文之逻辑。做学问就应字字都研究透,马虎不得。方可得古人之意。有时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接下来“野马也,尘埃也。”何为野马呢?野马就是一种光热的幻影,我们知道在有热气之地,空气会被灼热之气扰流,产生一种虚浮的幻影。尘埃就是最为细微的尘土。这幻影与微尘乃至大鹏鸟,都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不管他有多么庞大,也不管他是多么渺小,这之中也包括我们人类,在这世间生存都是凭借庄子说的这个“息”。这个“息”并不是我们平时所呼吸的气息,而是一种扩充生命之气,使生命得以生发。凭借气得运转我们的生命得以生长,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在西方哲学里也有相似的论点,如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的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源,以及气的无定特征。这和庄子所言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庄子认为的世界本源是道。气则是使生命生发的动力,都本属于道。
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这句是说天那蓝蓝的颜色,是他真正的颜色吗?而后又紧接着问道: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这都是站在地面的角度仰视天空。之后又以大鹏鸟的角度来思考,从它的角度看下面的世界也是如此吗?
短短的三个问题,却非常值得人深思,我们平时所见之物其实都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审视,而且见到的均为表象,我们平时都是说湛蓝的天空,其实这只是大气层折射阳光的表象罢了,本身并没有颜色。假如在清晨或是黄昏我们仔细观察天空其实是七彩的,甚是美丽。并不是平时所见的蓝色。而我们知道天的本质其实是空,直接连通宇宙。若从几光年以外俯视地球我们会发现我们根本看不见平常仰视的蓝天。这就是角度发生变化,表象也跟着变化。我们人其实平日都是活在表象中,而表象见多了就会产生成见。随之对事物也就渐渐麻木,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人生在世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叹。但是许多人并不知身在此山中之缘。许多人连“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都没有。这些人有了些许知识就自夸其能。不要认为自己的那点见识都对。庄子在此让我们人类抛弃固有之成见,从而获取真知。而现在我们所谓拥有的那些知识许多并非真知。比如你知道王羲之是书圣,可是你从来不曾见过他的传世名帖;你知道嵇康所作的广陵散,可是你从来不曾聆听过这首旷世名曲;你知道老子所言之道,但你从来不曾静心体悟何为大道。所以你所知的“王羲之”、“嵇康”、“老子”等等都只是一个代号罢了,这些皆非真知!想得真知必须像庄子所言跳出固有成见,探寻表象背后的真实,使自己生命与外物背后的实相真正沟通。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