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教案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教案1激发情感写出真情实感兴趣是的老师。
这句话永远是教育的真理。
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
在作文教学就能讲出真话,道出真情,作文也写得有血有肉,不再干巴巴的了。
有一次要求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表达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这篇作文时,我采用了先激发学生感情,再引导学生讲出真话的教学方式,结果取得了成功,学生的作文展现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读来不禁令人心灵为之触动。
教学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时,我先从分析作文题目入手。
我说:你们长这么大了,父母养育了你们十多年,老师教导了你们五年,你们难道没有一句心里话想跟他们说吗对他们,你们有一种怎样的看法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是喜欢感谢还是讨厌同情今天就用笔来写一写,把你们想对这个人说的真心话全讲出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接着,我有感情地读了几篇范文,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哦,我想说的也正是这些。
读完后,我再发几篇范文下去让学生自己看,体会写法。
接着,我再让学生自己说。
最后,才让学生动笔。
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很顺,感情也很强烈,都向对方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有对老师提建议的,有对妈妈说悄悄话的,有劝告同学的,也有批评爸爸的------看着这些真情流露富含童真的话语,你的心灵真的会不禁为之一动优秀作文教学案例优秀作文教学案例。
这次作文是本学期最成功的一次。
激发写作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讲出真话,写出真情,我想这应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反思: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
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入情入景,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 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对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和价值;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注意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观点;4. 对比分析: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5.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4. 选择一篇现代文,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改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大全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
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
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
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
(板书:民不加多?)(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
(板书:比喻论证:战喻)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明确:(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明确语文的重要性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吧,有谁能说说里面讲得是什么内容?(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其中的教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孩子也不能学汉语,老师只能教日语。
日本想从思想上禁锢中国的下一代,以达到完全控制中国的目的。
由此可见,语文有多重要,掌握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语文的重要性和怎样学好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第一,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英语也是语言学科,自然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
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
所以,在所学课目的排名中,语文通常排在第一位!第二,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
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
比如人际交往、写文件、定合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
第三,因为高考要考语文。
虽然我们天天在批判“应试教育”,然而,既然高考还存在,我们就无法逃避它,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
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中,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
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
第四,学习语文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ຫໍສະໝຸດ 一、知识教育目标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的编写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涉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选段时,除了理解文本内容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文学之美,培养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精心挑选的文本、案例或多媒体材料,都应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点。
在内容的安排上,教师需注意层次分明,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科内涵。
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
现代教育倡导互动式和参与式学习,因此,讨论、研究、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被融入教案设计之中。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思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生动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需要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包括但不限于学生提问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以及时间分配的合理规划。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教学效果可持续提升的关键。
教案中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如定期测试、作品展示或是口头报告等。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案编写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案内容。
一份优秀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范本,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的结晶。
它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贴合学生实际,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收获成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00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000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本文篇幅虽长,但脉络清晰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启发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培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汤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这篇演讲辞的中心主题是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明晰,论证严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
高屋建瓴地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用了五个比方。
第一个比方“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方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方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方分了两层意思。
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方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方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用了五个比方。
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方,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用了十个比方。
先用两个比方,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方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机智善辩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2.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说服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逻辑和策略。
2. 体会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教材2. 《左传》相关注释和翻译资料●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PPT课件3. 录音设备●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预习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 查阅《左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讲述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引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单介绍《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历史地位、文学价值等。
(二)新课讲授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分组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3. 梳理故事情节:●秦晋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联合围攻郑国。
●临危受命: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接受任务。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文章哲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划分层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理解文章内涵;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5.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态度和重要性;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收集荀子的其他著作,了解其学术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学不可以已”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文中重要词汇和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3.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4. 激励机制:设立学习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全套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
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然后补充介绍如下:《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全套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教案一:◆目标要点学法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惰性—隋朝缴械—激动蹶倒—撅断—噘嘴—猖獗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席不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形容奔走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谁以易之:谁去改革它。
易:改变。
◆导读剖析领悟走进作者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戴望舒及象征诗歌,提升诗歌鉴赏才能和审美才能。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讨论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场,她仁慈、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安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完毕,也是幸福的开场。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谊,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单独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拟朗读(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内容诗歌选读:选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歌,如《静夜思》、《登高》、《将进酒》等。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通过创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如语音、语调、停顿等,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
拓展延伸:介绍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可以模仿教材中的经典诗歌,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作完成后,进行分享和点评。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文学知识,包括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等。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和鉴赏技巧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词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悟。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古代诗词中深层次的情感与哲理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尝试总结文章大意。
教师提供辅助资料,如词汇解释、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和重要观点,相互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4.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见解。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解释。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撰写赏析文章等,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大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语文教育任务,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怎样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希望你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2.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疑难预设:选题立意方法。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
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
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立意:①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你有追求,要奋斗,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获得辉煌,问题就会接踵而至.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打击、磨难,甚至灾难的并且一定要战胜它们的过程。
③“问题”是上帝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我们珍视它,用好它,就一定会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④从老人把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观点确立在:总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开头1 运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头的示例:小草要茁壮成长,那坚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战胜的“问题”;小溪要流向远方,一路上的沟沟坎坎、悬崖峭壁,便是它必须接受也必须战胜的“问题”……人,“志当存高远”,心事“当拿云”,请记住:鲜花永远不是用来铺路的,而是用来肯定你的勇气,你的付出,点缀辉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窦娥冤【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
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
是不容侵犯的。
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
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
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补充材料】“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剧: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十大古典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雷雨【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词语补释:*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
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p92注①*谛听:仔细地听。
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
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
昧:ma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
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
周朴园又娶了繁漪。
并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