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论坛

合集下载

橘枳姜汤 经方专版 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 经方专版 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经方专版铁杆中医论坛橘枳姜汤组成;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服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方歌;痹而气塞又何施,枳实辛香三两宜,橘用一斤姜减半,气开结散勿迟疑。

(《金匮方歌括》)功效: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方义:橘枳姜汤以橘皮、枳实宣通气机,行气以散饮,用辛温生姜,宣通胸胃阳气,降逆散饮,三药合用,使中上二焦气机宣行,则痹通塞解。

古今方论;周扬俊;一属足阳明胃,胃中实,故君橘皮以理气,枳实以消满,且使积滞去而机窍通也;更加生姜之辛,无处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

此同一实证中,而又有藏府之别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徐彬;橘积以利中上焦气。

而加生姜以宣之,胸痹本属虚而治之,若此气塞之甚,故先治标后治本也。

(《金匮要略论注·卷九))魏念庭;方用橘皮为君,开郁行气,枳实除坚破积,生姜温中散邪。

较前法从急治其标,亦未失治本之意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古今临床;现代临证,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等消化道症状者;亦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肺气肿、气管炎等疾病而见本方证者。

若伴有呕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停饮胸满,加茯苓、泽泻。

气滞痰满,加木香、砂仁。

赵锡武医案;李某,女,57岁,干部。

冠心病心绞痛五六年,心前区疼痛每日二三次,伴胸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脉弦细,苔白质淡,边有齿痕。

此系胸痹之病,乃心阳虚,胃不和,遂致气机不畅,血脉闭阻。

拟通阳宣痹,心胃同治。

仿栝篓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化裁:处方栝蒌30g,薤白12g,半夏15g,枳壳10g,橘皮15g,生姜6g,党参30g,生黄芪30g,枝枝12g,香附12g。

服上方2个月后,心前区痛偶见,胸闷气憋减轻,脉弦细,苔薄。

心电图改善。

(中医杂志1981(3):45)。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内容简介······《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

通过分析161味药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第一讲论述经方用药特点;第十讲概说六经用药;第二讲至第九讲论述经方常用药味,具体论述分以下四项为纲目:【药物基本知识】、【解析所在方证】、【解读药味特点】、【药物功用述要】。

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参阅。

举报目录······第一讲经方用药特点一、经方用药与时方用药有明显不同二、经方用药起源于神农三、经方用药理论是八纲六经第二讲解表药一、桂枝二、麻黄三、葛根四、生姜五、葱白六、苏叶第三讲吐下药一、瓜蒂二、芒硝三、巴豆四、甘遂五、大戟第四讲清热药第五讲温阳强壮药第六讲补虚益气药第七讲祛饮化痰药第八讲理血药第九讲其他用药第十讲六经用药概说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6个) ······经方(4) huxishu(2) 中医(2) 阅读(2) 伤寒论(1) 本草(1) 我来说两句短评······ ( 全部 1 条 ) 热门 / 最新 / 我关注的 0 有用严小天 xx-11-19 3.9 经方源自本经! 我来评论这本书读书笔记······我来写笔记按有用程度按页码先后最新笔记展开第284页 D (xx不朽)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清热法,里阴证用温补法,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

华夏中医 论坛献方汇集

华夏中医 论坛献方汇集

华夏中医论坛献方汇集慈溪市人民医院林吉品院长查曲平胃散(希望加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焦山查20 神曲10 厚朴10(可易厚朴花6)陈皮10(有时可用青陈皮各6)清甘草6 (1)阴虚加制玉竹10 石斛10纳差加炒二芽各20 灸鸡金10(2)有小肠化加莪术20 蛇舌草20 猫爪草30苍术一般改成白术,大便过稀用炒白术,大便不畅用生白术30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小肠化是指胃镜示有小肠化生(病理变化)的病人,苍术之所以改为白术,因为林师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苍术容易化燥生火我先献一方妊娠恶阻(临床上妊娠恶阻很常见),我常用:化橘14、竹茹12、党参6、甘草4、姜半夏10、白术10、茯苓15、陈皮10、生姜4片、大枣10。

正如版主所说,无需辩证疗效很好伤痛方:无论新久伤均适宜。

大黄6、骨碎补10、没药6、当归尾10、赤芍15、红花6、自然铜2、山甲3、寄奴10、续断10、丝瓜络10酒水各一碗煎6分服临床上牙痛多虚实夹杂.我用此方基本不用加减屡试不爽.生地15熟地15元参15麦冬15砂仁8牛膝12肉桂4附子8细辛4知母10黄柏5甘草3石膏30此方是玉女煎和三才封髓丹加减而成.银多患者都是经静滴抗菌素无效且痛疼剧烈情况下一剂而止痛虚火牙痛,口舌生创用生地30g茯苓15g泽泻15g山药20g山芋肉15g丹皮10g肉桂5g我这儿有一个方子是实习时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宋景贵那抄的,据说来自天津南开医院。

治疗气滞型胆囊炎,效特好,只要辨证准确,三付可愈。

自己也试过几次,确实很好。

柴胡,黄芩,半夏,郁金,枳壳,元胡,香附,生大黄(后入)各10克,木香12克,白芍15克。

有机会大家试试!治疗外科病症(扁平疣)香附木贼各等分煎水擦。

中医美容方1.去皱膏用蜂蜜、白糖和牛奶各适量调为膏,每日早晨或晚上涂于面部,保留10~2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去。

经常使用可以减少或消除面部皱纹,并有润肤增白的作用。

出处:《千金要方》2.嫩肤去皱橘皮水橘皮内含多种维生素及有机酸,可用以营养滋润皮肤,有明显的抗皱作用。

又闻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

又闻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

又闻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又闻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又闻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2013-01-25 13:56:26| 分类:村医经方心路|字号订阅----引子:这好象不真,也许虚构;但可能真有,或者实例。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鄙人怕人笑话且不擅讲笑话,但一不小心也闹出笑话。

当今时代已经很少有谁,能倾尽全力提倡、并极力号召大家必须学中医经典、读经方书、实践经方。

有,但凤毛麟角已很少了!屈指可数矣。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此,总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中医人还是一学再学、一读再读。

这真是没办法的事!我在说我的时候,你或许觉得我相当可爱啊。

甚至再说我真悲壮哉?或为我坚守阵地奋斗不屈叫好的时候!说不定我是在涮你?你还一定相信了.因为活生生有这么一位“经方斗士”在你我身边。

恒劳庶事,兢兢翼翼,亲桑医馆。

乐此不疲!网名金谷子是也!我本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按理应当庸碌一生,甘心做他人脚下之石之人。

也是命不该绝,今网络上又幸结缘金谷子,复慕名于高老先生。

遂就引人入胜不能自拔矣!高老其为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的学生,真名高继平(网名:金谷子),缘于不满大医院的“中医大环境”,毅然奋而辞职,潜回山东老家“蓝宝石之都”昌乐开了个体中医诊所,过着逍遥于世外的桃园生活。

自得其乐耳!高老俱资深教育背景。

名片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中国协合医科大学生硕士,中医学科学院主治医师,医术水平精湛。

位于昌乐福州商城的医寓书写中医硕士,昌乐地界称其为“打着硕士旗号的中医”医术不差真有点本事、有真料!把朴实无华的经验垒药成丸,传承着中医衣钵。

口头禅:小毛病,好扎过。

翻开往事,简直可以搞一故事会大王,言不由衷!我与高老均同在昌乐县城谋业中医至今。

却夙昧平生未尝见过一面。

至此不免甚憾耳!十多年间无缘得识高老庐山真面真人、未曾得其亲炙点化一二耳。

更甚有可叹可悲之慨。

先贤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之间未曾有只言片语。

黄煌经方沙龙(三)精华整理

黄煌经方沙龙(三)精华整理

黄煌经方沙龙——药证研究。

药证也是经方医学的核心内容。

不弄清药证,就无法认清方证的结构,也无法安全有效地使用经方和进行合理地加减化裁经方。

药、正的研究除从《伤寒论》、《会匮要略》等古典方书中研究破译以外,还必须结合后世方书、医案、医家经验以及现代实验结果。

其中对唐代方书进行药证研究以及对后世名医刚药经验的整理发掘显得尤为必要。

——合方研究。

将两张以上的经方相合而用,是当前很多经方家临床治疗复杂病情时通常采用的做法,如胡希恕先生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状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肝病,效果确实不错;我的经验方之一的八味解郁汤,即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心境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患者效果也很好。

我的学生温必韬医师常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名四陷汤,治疗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疑难杂病效果出奇。

日本一贯堂荆芥连翘汤就是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四逆散等方的合方,治疗内热性体质的痤疮、鼻炎、中耳炎以及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经方一般药少功专,合方以后,功效复合,作用面加宽,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适用于慢性病、老年病以及调理体质。

此外,临床观察合方的效果,对于弄清经方方证的演变组合规律,对于分析和评价后世大方的结构和适应证也有帮助。

视神经母细胞瘤与桂苓甘露饮黄煌2008 07 24 20:28今天接到退休医生季女士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患有视神经母细胞瘤的小孙女这次去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检查结果良好,肿瘤不仅没有转移,而且缩小,已经没有了肿瘤的‚种子‛。

她说当时她高兴地向许多患儿的家属介绍经方疗法的好处。

她说,黄教授的方不但有效,而且药汁不难喝,孩子入口容易,价格还极其低廉。

我这才明白,这两天有好几个外地来的咨询电话,原来是她介绍的!视神经母细胞瘤是婴幼儿眼病中极为凶险的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

黄煌经方100首之七十九:附子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七十九:附子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七十九:附子汤(转载)79、附子汤(转载)[组成用法]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

用水1 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l~2次温服。

[方证l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现代应用]1.以恶寒、疼痛为主证的神经、肌肉和关节疾病。

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梨状肌综合征、慢性腰肌劳损、颈肌筋膜炎、尺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肥大性腰椎炎、变形性膝关节炎及肺癌骨转移等。

2.其他疾病,如内耳眩晕症、老年性震颤、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子宫脱垂、带下病、阳痿、遗尿症等。

[经验参考]经方中大剂量应用附子多以止痛为目的,本方名“附子汤”,附子作为主药用了两枚之多。

与真武汤相比,除了附子大剂量应用外,白术的剂量也增加了一倍。

大量的术、附配伍,对寒湿痹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散寒止痫方。

后世对本方的应用也多离不开这方面。

如《千金要方》载附子汤加桂心、甘草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者。

《古今医统》载“《三因》附子汤”(乃上方)治疗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四肢纵缓,遍体酸痛。

并载“六物附子汤”(乃附子汤去人参、芍药加肉桂、甘草、防风也)治疗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手足或时浮肿。

《类聚方广义》载附子汤治疗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本方用了人参,因此扶正的力量明显强于真武汤,对于一些临床久治不愈和年老体弱的患者,更适合用本方温阳益气、除湿止痛。

倪海厦老师第三届扶阳论坛演讲文字整理--只为保存

倪海厦老师第三届扶阳论坛演讲文字整理--只为保存

倪海厦老师第三届扶阳论坛演讲文字整理--只为保存倪海厦老师第三届扶阳论坛演讲(上)汉唐经方再传承 2019-03-15演讲背景介绍:2009年,倪师受邀前往上海参加第三届扶阳论坛演讲,扶阳论坛由四川火神派传人卢崇汉医师、著名老中医李可和《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共同成立,论坛延请中国最著名中医界人士与会演讲,主办单位非常重视倪师的到来,此次论坛的讲者多半讲个一节或者是两节的时间,唯独倪师有一整天的时间演讲,倪师在扶阳论坛中总结了一生的经方思想,上午时间讲述阴阳思维,下午深入浅出的解释重症的治疗之道,震惊全场,演讲结束时掌声不停。

论坛对倪师的介绍:倪海厦医师倪海厦医师研究中医达30年之久,曾治好许多西医认为不治之病, 深获美国人民及州政府肯定,常被病患称为最后的希望,目前开业于佛罗里达州。

倪海厦的讲座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其利用经方治疗阴实的理论,刘力红评价其演讲说:“简洁地勾勒出一个阴虚、阳虚到阴实一个路子,使医学变得更为简洁,对医学的领悟变得更直白,建立了一种中医的自信。

”第二部分介绍了其在美国使用经方治疗重症的经验,与学员分享了十余个血癌、脑瘤、乳癌肝癌及红斑狼疮等生死逆转的疑难案例。

倪海厦在讲座中强调:“对阴实(癌症、肿瘤)的预防,扶阳是唯一的路子。

”以下是讲座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份:倪海厦2009年扶阳论坛演讲内容提纲前言:经方的运用与阴阳辨症法的关系何谓阴阳辨症法?阳是热,阴是冷。

阳是神、是力。

阴是形、是体。

神形无病,则阳可畅流无阻。

第一章:如何将阴阳辨症法精准的应用到人体上?阴实的诊断法则,阳不入阴第一:可以从疼痛与寒热感的表现来诊断;第二:利用十二时辰脏腑气血的流注来诊断;第三:可利用寸口脉的阴阳部位来做诊断;第四:可利用睡眠情形来协助诊断。

第一节:疼痛与寒热感的表现一:持续又与日剧增的痛。

二:上热下寒的症状。

三:肿瘤部位有局部的热感。

第二节: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的诊断肺------寅膀胱----申大肠—--卯肾------酉胃------辰心包----戌脾------巳三焦----亥心------午胆------子小肠----未肝------丑第三节:寸口脉的阴阳诊断法寸为阳,尺为阴。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

王伟: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经方论坛讲稿)作者/王伟编校/芸菱【导读】这是王伟师兄在今年经方论坛上分享的“桂枝汤在太阴病中的应用”,读起来仍是那么不舍,生怕一不留神干货溜走了。

Ps~文中提到人迎寸口脉法,这也是集结号前段时间推送的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中提到的王伟师兄的这一脉法。

一起分享给大家,没有看成哥版的,点击下方链接,一睹为快!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收看王伟师兄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下方链接王伟师兄:深山讲药老生常谈读经典——为什么学经典谈谈经筋病的治疗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最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这是我们学习小组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是隔皮猜瓜的猜测,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医学都应该建立在对疾病真实的观察之上。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处桂枝汤,一定不是因为通过病人的描述推测这个病像桂枝汤,模糊的诊断于临床将有大量的误诊。

我们临床也不能用很复杂的推理得出一个需要开桂枝汤的结论,因为过于复杂的推理很容易出现错误,更不能应对日常繁重的诊疗。

我们临床要直观的看到并且非常确定这个病当下就是太阴病,就该处桂枝汤。

太阴病病名分析首先要确定的是什么是太阴病,如何准确的诊断病人为太阴病。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很少提及脏腑的概念,在他的辨证体系里并非用五脏辨证,也就是说太阴病并不是脾胃病。

太阴病顾名思义就是“太阴之为病”,就是说人处于太阴时得的病,放下后世玄解《伤寒论》所创造的各种概念,用最简单的思维来直接的解读就是当下病人阴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阴病,同样道理阳气相对太多了引起的疾病就是太阳病。

这里又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阴阳,阴阳不是后世医生想的头都痛的哲学概念,也不是所谓的矛盾二分法,阴阳是对人体最真实的观察切入点。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春夏之所以为阳是因为气温在逐渐增高,地面上越来越繁荣;秋冬之所以为阴是因为气温在逐渐降低,地面上越来越枯萎。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中医流派精解

中医流派精解

中医流派精解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经方杂谈

经方杂谈

经方杂谈1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

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

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谓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

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

这就是桂枝汤证。

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

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

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

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

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2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是发汗剂,但是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温服以后,伴随着心跳的加剧,周身开始发热,皮肤开始湿润,最后,可能是大汗淋漓。

随着大汗的到来,原先“体若燔炭”变成“脉静身凉”,原先的“无汗而喘”变为心平气和,原先的“骨节疼痛”变为浑身舒坦。

麻黄,是麻黄汤中的主要药物,它有强烈的发汗作用,同时,会导致心跳加剧,甚至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况,或者如“气从少腹上冲心”症状。

对此,张仲景自有办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这两味药物具有定悸的作用。

也就是说,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对麻黄发汗动悸作用的预防作用。

所以说,麻黄汤是安全的发汗药。

但是,教科书认为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无桂枝则无发汗作用,这似乎值得商榷。

黄煌经方沙龙

黄煌经方沙龙

黄煌经方沙龙1. 引言黄煌经方沙龙是一个致力于中医经方研究和传承的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沙龙活动,我们旨在促进中医经方知识的传播和学术交流,提升中医行业的整体水平。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黄煌经方沙龙的目标、活动形式、参与方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2. 活动目标黄煌经方沙龙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医经方的科学研究与实践。

我们希望通过沙龙活动,搭建一个医学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医经方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 活动形式黄煌经方沙龙定期举办线下学术交流活动,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主题演讲和座谈会。

具体活动流程如下:3.1 主题演讲每次沙龙活动将邀请一位中医经方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主题演讲。

演讲内容将围绕中医经方的研究成果、经验分享、理论探讨等方面展开。

通过专家的分享,参与者可以了解最新的中医经方研究进展,并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3.2 座谈会在主题演讲后,黄煌经方沙龙将组织座谈会,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参与者可以就演讲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与其他中医专业人士展开深入交流。

座谈会旨在促进学术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探讨中医经方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4. 参与方式黄煌经方沙龙欢迎所有对中医经方感兴趣的医学专业人士参与。

参与方式如下:4.1 报名参加每次沙龙活动前,我们会在社交媒体平台、医学论坛等渠道发布活动信息。

参与者可以提前在指定渠道上报名参加,并按要求完成注册手续。

4.2 提交演讲稿对于有意成为主题演讲嘉宾的专家和学者,可以提前联系沙龙组织方,并提交演讲稿。

经审核后,符合要求的演讲稿将进入活动流程,并邀请提交者进行演讲。

4.3 参与座谈会参与座谈会无需提前报名,参会者只需按时到达活动现场即可。

在座谈会上,参与者可以自由发言或就特定话题进行讨论。

5. 未来发展规划黄煌经方沙龙将持续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医经方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我们的未来发展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扩大影响力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和拓宽参与渠道,黄煌经方沙龙将努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桂枝茯苓丸治疗顽固性失眠1例 经方医学论坛怀旧版

桂枝茯苓丸治疗顽固性失眠1例 经方医学论坛怀旧版

桂枝茯苓丸治疗顽固性失眠1例。

经方医学论坛怀旧版
女38岁失眠多年百药遍尝无效,初诊时自云不能入睡,即入睡也是乱梦纷纭,时时惊醒,查舌淡苔白腻干,月经正常,自付此病于痰湿治疗必效,投温胆汤加远志菖蒲枣仁连服14剂,如石投水。

更某医用柴胡加龙牡汤初用效,再用惘然,投血府类亦不效。

复来诊,观其肤白细腻,胖瘦适中,细询病史,曰从一次流产后开始失眠,便作腹诊,结果脐左及左下明显压痛,因投:桂枝10 茯苓20 桃仁10 丹皮10 赤芍10 远志6 菖蒲10 枣仁15 5剂
结果:上药服后立能入睡4小时左右,梦大为减少,嘱其原方再服,后睡眠增加,用成药收工。

按,此例舌苔及舌下络脉均未显示明显瘀象,还是病史和腹诊帮了大忙,虽然患者服过血府逐淤的活血药,但是未效,由此可见仲景方药在有些时候是后世名方不能替代的。

全国经方论坛

全国经方论坛

首届全国经方论坛于2011年6月在北京举办,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医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等单位承办的一次大型经方学术会议。

取得了良好的影响力。

后首届全国经方论坛优秀文章结集出版《全国经方论坛》,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好!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烈欢迎大家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中医的灵魂在于经典,经典的实用体现在经方。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

用好经方,是提升中医临床水平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历代经方临床应用经验交流,从而充分发挥其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中医药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要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这正是经方发展的良好契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方来源于经典,我们需要不断的学经典、读原文,更要坚持用心的做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去体会经方的魅力。

值此盛夏季节,全国中医界人士汇聚北京,召开全国经方论坛及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这是中医界的盛事。

此次会议收到论文百余篇,涉及经方临床应用的诸多方面。

大会将通过特邀演讲、明医论坛、大会交流、现场互动等形式,营造各中医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切实提高与会者中医思辨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疗效卓著方能彰显经方魅力。

期待诸位同仁在今后道路上,充分发挥经方小处方、高疗效的优势,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我们会在这里见到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会相识更多新朋友,相信这次学术会议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记忆!最后预祝各位在会期间学有收获,心情愉快!全国经方论坛组委会2010年6月6月23日(星期三)8:00-21:00 报到地点:北京康铭大厦1层大厅18:00-21:30 明医论坛(每人40分钟,互动50分钟)地点:北京康铭大厦二层会议厅上半场主持人:周冬梅陶有强1.欧阳卫权(广东省中医院):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2.鲍艳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方辨治头痛临床体悟下半场主持人:张广中陈建国1.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谈经方的发展——从张仲景到李东垣2.冯学功(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体会6月24日(星期四)7:30-8:30 报到8:30-9:00 开幕式地点:北京康铭大厦1层报告厅9:00-9:30 全体合影9:30-12: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30分钟)主持人:金玫王新佩1.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方愈病之理2.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我常用的调体经方12:00-13:00 午餐13:00-17: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60分钟)主持人:蔡念宁程海英欧阳卫权1.刘方柏(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论冷僻经方的临床唤醒2.韩世明(北京房山区中医院):从经方的角度谈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3.王莒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经方治疗皮肤病的体会18:30-20:30 欢迎晚宴2010年6月25日8:00-12: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60分钟)主持人:徐春军邱浩马文辉1.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宋本《伤寒论》访书记2.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好经典的方法——熟读临证访师思考3.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方治疗糖尿病13:00-17: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60分钟)主持人:许昕冯学功耿建国5.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经典,掌握辨证论治法则6.马文辉(山西中医学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7.毛进军(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应用经方提升疗效既要方证相应又要配比合理17:00-18:00 晚餐18:00-21:30 大会交流(每人讲15分钟,每场互动30分钟)上半场主持人:谢新才娄卫海朱梅1.刘殿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阳和汤化裁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2.张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文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3.石应轩(河南省巩义市孝南新村诊所):经方应用体会4.周冬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大黄蟅虫丸治疗皮肤疾病体会5.刘观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辨证知机——“方证临床标准”如何建立?下半场主持人:张广中高建忠丁毅1.华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跟师读《伤寒论》体悟2.谢新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仿鸡矢醴治臌胀3.肇永前(秦皇岛市山海关肇永前诊所):从一气化三清谈仲景方术的继承4.朱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附子治疗妇科疾病体会5.张英栋(山西晋中第三人民医院):经方汗法治疗银屑病2010年6月26日参观学习2010年6月27日 12:00前撤离目录特邀演讲. 1经方愈病之理. 冯世纶2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9经方本源剂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仝小林刘文科翟翌13论冷僻经方的临床唤醒. 刘方柏17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王莒生23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钱超尘32《伤寒论》《金匮要略》“搏”当作“抟”(tuán)简考. 钱超尘36读好经典的方法——熟读临证访师思考. 郝万山40从经方的角度谈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韩世明41学习中医经典,掌握辨证论治法则. 熊继柏53《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56《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三部六位体用观. 马文辉58应用经方提升疗效既要方证相应又要配比合理. 毛进军61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毛进军64明医论坛. 72经方辨治皮肤病思路. 欧阳卫权73经方辨治头痛临床体悟. 鲍艳举吕文良花宝金83从九味羌活汤看经方的发展. 高建忠86经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举隅. 冯学功87会议交流. 95阳和汤化裁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 刘殿池96周文泉运用生脉散合丹参饮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张晋周文泉97经方应用十五案. 石应轩101《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在皮肤科应用体会. 周冬梅105辨证知机:“方证临床标准”如何建立?. 刘观涛106跟师读《伤寒论》偶得. 华华115仿鸡矢醴治臌胀. 谢新才118从一气化三清谈仲景方术的继承. 肇永前119附子治疗妇科疾病体会——附临床验案四则. 朱梅121误用麻黄实例引发的思考. 张英栋124书面交流. 127对经方辨证体系的粗浅认识. 李冠杰128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统一论管窥. 辛海132《伤寒论》太阳病治喘小议. 杨大勇136浅论经方治心悸. 常钢138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 张磊140荣弱卫强的病机探讨. 马汝明149经方阳气津液观. 马家驹152浅谈《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 孙敬青154水气病的治疗与“开鬼门、洁净府”相关探讨. 刘树军156谈谈桂枝汤证和桂枝汤方. 康守义157桂枝汤方后“一时许”位置的考证及临床意义. 张英栋160理中类方歌括心解. 张英栋162重视《伤寒论》中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马家驹166《伤寒论》煎服法分析. 黄梅花杜金行168探析越鞠丸对脾胃病方剂的组方影响. 李杰刘汶172浅议中医方药之量与效. 张长永174金匮要略释注补正(选). 刘文明刘铁176探讨耳聋左慈丸拆方防治GM耳毒性的主要作用成分及机理. 崔占义孙树枝189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体会点滴. 刘卫红189雷诺氏病医案. 赵志英191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与发挥. 张国英192经方汗法治疗银屑病的细节问题. 张英栋193从冯老改胡老之意谈及银屑病之“六病归属”. 张英栋195麻黄治疗哪种血证. 张英栋197经方治疗特殊类型银屑病验案三则. 张苍199药疹医案一则. 余晖202慢性支气管炎经方方证对应论治体悟. 熊兴江203甘草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体悟. 李跃海206经方治疗急症两则的感悟. 何小慧207经方治顽症危症的临床体会. 李海天208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马志茹212慢性咽喉病的辨证论治及疥疮、皮疹、瘙痒、骑马癣的治疗方剂. 宋安林214脑卒中后抑郁现象中西医治疗的讨论. 吴亚明217应用桂枝汤的临床验案. 程玉珍217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散治愈血栓性静脉炎合并溃疡. 孙彦鹏218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赵志英219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王俩宜220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邢金友222小柴胡汤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楚月英乌云224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饶和平226临床巧用“四逆散”. 马志茹228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痤疮48例. 刘从建230浅谈应用猪苓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洪永波231学习经方“瓜蒌瞿麦丸”应用温阳利水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体会. 贾连城233理中丸证治的体会. 邓卫根235仲景良方治疗奔豚气的临床报道及反思. 崔占义孙树枝235经方与附子的应用. 陈府238张仲景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组方思路及验案举隅. 储亚庚239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初探. 高卫平241经方“升麻鳖甲汤”化裁治疗缓解期的红斑狼疮. 王俊志白星宇綦雪巍243经方在皮科中的应用. 楚月英楚月明247经方治验三则. 李清峰王宏修252经方验案三则. 何宽其253经方治急症疗效胜西医. 马志坚255运用血府逐瘀汤临床治验一得. 韩世荣256灵枢饮调补阴维以疗心痛一例报道. 刘之凤孙朝宗259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体会. 王洪260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阴虚火旺顽固性失眠31例. 梁永2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262应用“三部六病“法则诊治疾病临床体会. 房林生王进268薛伯寿运用经方治验二则. 马秀文272刘殿池主要学术思想初探. 赵志英274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卵巢囊肿临床观察. 程雁278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流行病学调查. 孙成力王怡高建东280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心绞痛50例分析. 王金梅284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20例临床观察. 王希兰286清热除湿汤治疗64例肛窦炎的临床研究. 李建平288清热化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杜俊生289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杜俊生291论中医之难和易. 唐生盛292学习经方的几点体会. 李海红293学习经方的点滴体会. 吴义春297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299中国应该创立生命物理. 曾宪寿303止痒洗剂的定性定量分析. 朱育凤徐璨306鼻丘穴封闭结合药物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姜志辉刘树春306蒙药验方《多能唐沁—25味汤》分析. 达布海308用蒙药苏木六味汤加杜仲治疗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118例的临床观察. 宝音朝克图309蒙医验方《铜灰—43散》的衍变应用及成方制剂的分解. 阿木嘎西迪310八味沉香散加朱砂的奇特疗效. 包金龙311。

黄煌经方沙龙

黄煌经方沙龙
目录分析:探讨经方传承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经方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经方是指古代中医流 传下来的一类经典方剂,具有药味精简、组方严谨、疗效显著等特点,被誉为“医方之祖”。 《黄煌经方沙龙》一书作为探讨经方传承与临床应用价值的专题著作,详细介绍了经方的历史、 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对《黄煌经方沙龙》一 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经方传承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在《黄煌经方沙龙》一书的目录中,出现了多个关键词,其中包括“经方”、“沙龙”、“中西 医结合”、“临床应用”等。这些关键词不仅反映了本书的主题和重点,也为我们揭示了经方在 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经方”作为本书的核心关键词,贯穿于全书之中。
目录分析
书中详细介绍了经方的起源、发展及传承过程,同时阐述了经方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原则。这为中 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沙龙”一词则体现了本书的撰写形式和氛围。通过沙龙这种互动性强的交流形式,使读者能够 更好地理解经方的传承和应用价值,并可以借鉴各位名医的经验和学术思想。 “中西医结合”这一关键词则凸显了经方在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书中通过对比西医治疗与 经方治疗的优劣,阐述了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经方对于丰富和 完善现代医学体系的重要作用。 “临床应用”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众多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涵盖了 多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这些具体实例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到经方的疗效和应用价值,为临床 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摘要
经方治疗的思路和技巧。本书通过具体病例,详细介绍了经方治疗的思路和技巧,包括如何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经方选择、剂量调整、加减用药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

台湾医家李政育医师的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在魁北克的实践

台湾医家李政育医师的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在魁北克的实践

个性化治疗
李政育医师能够将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实 践完美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例如,在魁北克的临床实践中,李政 育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运用 自己的学术思想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其学 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的高度融合。
传承与创新
李政育医师在传承中医学术思想的同时, 还积极探索创新。例如,在魁北克的临床 实践中,李政育医师结合当地患者的特点 和需要,运用中医学术思想进行了一些创 新性的研究和实践。这为中医学术思想和 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学术讲座
李政育医师定期组织中医 学术讲座,向当地居民介 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技巧。
传承和推广中医文化
培养后继人才
李政育医师在魁北克开设了中医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对中医有热 情的年轻人,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推广中医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李政育医师积极向魁北克公众传播中医文 化,提高他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分析
李医师认为外邪、情志、饮食等因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他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祛除病因。
病机认识
李医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深入的认识,他认为掌 握病机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02
临床经验介绍
诊疗特色
重视整体观念
李医师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 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
精炼药味
在组方时,李医师力求精炼药味,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服药种类和数量,以便患者能够坚持长期服药。
03
在魁北克的实践
适应加拿大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李政育医师在魁北克生活和工 作期间,积极了解当地的文化 、习俗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

全国经方论坛学术交流资料选录

全国经方论坛学术交流资料选录

全国经方论坛学术交流资料选录桂枝加附子汤体会顾志君(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00)《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条医家历来认为是由于太阳病本桂枝汤证而误用发汗导致大汗不止,阳气内虚,脱液津亏,如柯琴:“汗多亡阳……此发汗汗遂不止,是阳中之阳虚,不能摄汗……”喜多村直宽:“此乃津脱阳虚之证……”胡希恕:“小便难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几乎异口同声的认为本方证的中心病机是亡阳津脱,在治疗上认为桂枝加附子汤有回阳救液的功效。

我曾治疗一患者,受凉后发热恶寒汗出,项强四肢酸痛,与桂枝加葛根汤一剂,本来认为方证契合应当稳妥有效,不料患者求效心切,服汤药后不到十分钟自行加服安乃近一片,遂导致汗大出,四肢拘急,小便少,观其状正与大论第20条相符合,立刻与服桂枝加附子汤一剂,汤药入腹当晚病情又变,患者出现大汗不止,头眩心悸,筋惕肉瞤的近似真武汤证,但是病发深夜无法为处汤药,患者连夜于某区级医院急诊治疗,并留院观察两日后方出院。

此病例让我一直在思考反省我的失误,为何患者出现了桂枝加附子汤证服用相对方药后病情会加重?不仅没有救阳以固脱反而出现了阳虚水逆之证?经过重新反复研读第20条,对本方证提出如下疑问:漏汗是大汗是小汗?还是汗不止?漏汗的机理?如果是汗后汗出不止、亡阳应该用何方?桂枝汤为主方是否合适?小便难是小便少还是小便不畅?是汗后伤津液还是津液不能正常循环?四肢微急是缺少津液不能濡润关节还是水湿停滞妨碍伸缩?附子的作用是回阳固表还是温通逐水?凡有桂枝的方剂中(或者说太阳病中)附子担当的是什么角色?我通过学习历代医家运用本方治疗疾病的医案,并结合自己临床得失逐渐有了一些认识,略述于下:第一,漏汗。

“漏”字最主要的解释是物体从孔隙透过或滴下,从字意来看漏出的物体应该不会是势急而量大的,与“如水流漓”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漏汗”不大可能如某些伤寒注家所说出的是的亡阳脱汗,而应该是毛孔汗液慢慢渗出而汗出不止,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是发汗伤阳,气化失司导致水湿停滞体表,复因腠理疏松遂漏而汗出,由于阳气不能恢复水湿越停越多,所以竟至汗漏而不能止。

中医临证经方论坛记录(9)湿与阴不相携,火与阳不两立

中医临证经方论坛记录(9)湿与阴不相携,火与阳不两立

中医临证经方论坛记录(9)湿与阴不相携,火与阳不两立2017-07-25中医临证经方论坛群聊精华记录南宁—陈朝经:8.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上海—肖春宏:从中医角度看,白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血小板减少又是怎么回事?还有血红蛋白减少?若湿火伤脾太阴经中营气,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湿火伏心少阴络多见睡眼障碍,甚至引起血红蛋白减少。

伏邪伏肾少阴络,卫气受损,久则引起血小板减少。

湿首先形成在脾,有湿必兼热,郁久则形成湿火。

病机清楚了,那么还得有方药,才完美,基本方药如下,随证加减:薏苡仁60,车前草30,黄连6,蚕沙12“湿与阴不相携,火与阳不两立”。

祛湿要及时跟进补阴,去火要及时跟进补阳,否则“残余势力”会反扑,前功尽弃了。

厦门—陈君玉:一个有能力的人,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在过不去就绕个弯,也要前进,这就是能力。

决心就是力量,坦诚就是效率。

平坦不是最佳道路,起伏才有丰富人生!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凡事找方法去解决者,一定是成功者,凡事找借口推脱者,必定失败。

上海—肖春宏:胡老说: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

这句话用中文的语法分析句子则是:实质(主语)……是(谓语)……通治方法(宾语),此乃经典的主谓宾结构。

此句可以简化为:实质是通治方法。

现在原文的意思简洁清析明了啦。

知常曰名;知常达变;不知常,妄做凶。

通治方法就是“常”。

生理有“常”,病机有“常”,治法有“常”中医经典里的话为什么能日久弥新呢?因为它没有边框。

如果有边框就限定住了,成具体了。

例如:远行乘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就没边框,是飞机,还是高铁?没说啊。

如果说:远行乘飞机,这就有边框,成具体了!中医先哲告诉你远行乘交通工具,只要乘的是交通工具,无论是马车,还是飞机,都没错,尽管干,只是有优劣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阳下陷及其临床治例(刘渡舟)人体的水谷精微之气叫做清阳,水谷代谢的糟粕则叫浊阴。

清阳以上升为顺,浊阴以下降为良,两者并行不悖,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

清阳上升,是靠脾气的上行;蚀阴下降,则赖胃气的下行。

所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它们的升降枢机有关。

脾胃升降的理论,虽然出自《内经》,但其发扬光大,应归功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他写成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

李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阳为天者也;升己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他明确指出了脾胃的生理,是与升降运动分不开的。

清阳与浊阴既是对立的,然而又是统一的,它们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例如:人体的水谷精微,化为清阳而上升,必然是水谷的糟粕形成浊阴而下降。

为此,清阳出于上窍,浊阴走于下窍;清阳实于四肢,浊阴归于六腑。

可见谷味虽一,变化为二,清升浊降,乃人体生理之常。

倘若由于饮食劳倦,或七情所伤,则使脾胃气衰,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反下流,浊阴不降反上干,则可引发“阴火”和“湿浊”的病变。

若发生阴火的,东垣称之为“阴火上乘土位”,可见到胸中热、心烦、口渴、身热、气衰等症,若发生湿独内干的,则出现头重,骨节痠楚,大便濡薄,小便不利,女子带下淋漓等症。

总的说来,内伤清阳下陷之病,除食少、气衰、疲倦等症以外,还要见到热与湿的反映。

有热象的,则用“保元甘温除大热”的方法,即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之。

若是清浊相干而又挟湿的,则见二便不调,飨泻脓血,身体重倦等症。

也有的上午则面青白而恶寒,午后则面赤而发热,以及胸隔不快、耳鸣等症。

东垣对此,则用调中益气汤进行治疗。

也有清阳下陷,而形成湿多热少之变,则见倦怠少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短数,洒洒恶寒、愤债不乐等症。

东垣对此,则用升阳益胃汤治疗。

若与上证相反,清阳下陷以后,导致湿少热多的病变,其证无大便不调及小便数短的湿邪之象,而烦渴、身热等热象反为突出,李东垣则用补脾胃泻阴火汤治疗。

上述的东垣治疗内伤清阳不升的四大方证,属于脾胃学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内伤病的一般规律。

下面为使理论结合实践,兹将有关治例分述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一、习惯性流产酒x,女,32岁,徐水县人。

每孕至三个月左右,即自行流产,已三次矣。

虽千方百计治疗,然皆无效可言。

今怀孕不到三月,又见腰痠腹坠,继而见红,而白带尤多,白认是流产之兆,遂请余诊视。

切其脉滑而无力,视其舌则苔白质淡,问其饮食,则称甚少,且四肢疲倦,懒于行动,自恐胎已无法可保。

余曰:证属脾虚湿盛,而清阳不升。

中气不足,则胎元不固;湿渗于下,则带下淋漓。

治疗必须补脾升阳,去湿固本,则胎气白安。

处方:白术30克,黄芪12克,党参12克,炙甘草9克,当归9克,杜仲9克,续断9克,柴胡3克,升麻3克。

服三剂而白带减少,腰腹下坠明显减轻。

转方又加阿胶珠10克、艾炭10克,又服三剂,则血止胎安。

又服数剂,终于按时分娩。

二、脾虚气不摄精刘又x,男,56岁,北京人。

素有心脏疾患,经常出现心悸、气短等证。

最近因制作家具,操芳过度,因而大便溏泻,每日行三、四次,饮食减少,身体疲惫不堪。

并自觉两腿之阴股,时有麻簌簌之感,麻甚则精关不固,自行走泄,不能自止。

每滑精之后,则头晕腿软,无力支持,不能工作。

切其脉软,按之无力。

视其舌胖嫩而滑。

此证为脾气虚衰,清阳不升而反下陷,则大便溏泻而体疲无力;中气虚衰,则不能摄精于下,心肾阴阳不得上下相交,所以,阴股发麻而精关不固。

古人云:“无梦而遗心肾弱,有梦而遗火之强”,此乃脾虚气弱所致,与相火逼精走泄者,自不能同日而语。

治当补脾升阳,摄固真元。

处方:黄芪30克,人参9克,升麻3克,柴胡3克,山萸肉10克,桔梗3克,知母3克。

此方服三剂,而气力有增;又服三剂,而阴股发麻与滑精不发;又服三剂,则心悸气短等证随之而减。

此方为盐山张锡纯先生所拟,治大气下陷,每投辄效,余师其法,用之果验,此方可传。

三、清阳下陷,腹泻脱肛郎、x,男,56岁,山西人。

患病为大便泄泻,每日行三、四次,此后续发脱肛,饮食减少,体疲无力,屡治少效,时余带78届学生在山西实习,故慕名来诊,道其所苦。

切其脉缓软无力,面色黄而舌质淡。

一派脾虚之象,昭然若揭。

夫清阳失序,不升则陷,轻则发为溏泻,重则而为脱肛,亦势所必然矣。

处方:黄芪12克、人参9克、白术9克、炙草9克、土炒当归6克、柴胡3克、升麻3克、千岁头(荷叶包、锻透)1个、红枣3枚、生姜3片。

此方服六剂,而脱肛与腹泻不发,又将方中人参改为党参12克,再服六剂,其病痊愈。

四、清阳下陷,带下淋漓魏某,女,30岁,正定县人。

小产之后,继而带下淋漓,色白而稀,多时则小腹下坠。

曾至妇科诊治,因带多拭之不净,医生无法判断原因,切其脉弦缓无力,面黄舌淡苔白。

余辨为脾气虚衰,清阳下陷,湿邪不运,注人任冲,化而为带之证。

处方: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30克,炙草6克,升麻3克,柴胡3克,防风3克,羌活3克,独活3克,黄连3克,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6克。

此方服至六剂,带下减至三分之二,体力有所恢复,又服六剂,其病全廖愈。

按:妇女脾虚湿盛之带下,用上方(即升阳益胃汤)比傅氏的完带汤见效为捷。

若带下而又兼腹痛的,则可考虑当归芍药散的治法。

五、清阳下陷,湿凝会阴郝、x,男,38岁,徐水县人。

患病数载,其证颇奇,自诉在前后阴之交(会阴部位)有痠胀之感,如有物嵌顿其中,久立则更甚。

伴有小腹下坠,而似欲大便,既登厕所又无便可解。

周身疲倦,饮食乏味。

其脉软大,按之无力,舌苔则白而略腻。

余语之日:君之疾为脾气虚,而清阳下陷。

湿邪从之,下结于会阴,升不能升,降不能降,所以重着难拔。

治当补脾运湿,升阳举陷,方可有济。

处方:苍白术各9克,党参12克,黄芪12克,黄柏3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泽泻6克,茯苓6克,升麻3克,柴胡3克。

以此方为准,加减化裁,共服三十余剂,其病渐愈。

六、清阳下陷,阴火发动李又x,女,34岁,旅大金县人。

病有数月之久、心烦口干,周身发烧,如同火灼,家中之墙,砌以方石,每以后背贴之,方觉清爽。

月经较准,惟每来必多。

下肢浮肿,心烦气短,动作乏力,饮食不佳。

切其脉大而无力,舌淡而苔白。

问其二便,则小便微黄,大便有时溏泻。

视其所服之方,多为滋阴凉血之品,非但无效,反增夯(hong)闷而胃呆不食。

余辨为内伤脾虚,清阳下陷,阴火乘于心胸之证。

东垣曰:“心火者阴火也。

”指出心包之火来于下焦的阴火。

这是清阳不升,谷气下流于肾之过。

治当升阳益脾,甘温除热,以升为降,以补为泻,方能收效。

处方:人参6克,炙甘草6克,生甘草6克,升麻3克,柴胡3克,葛根3克,黄芪9克,当归6克,陈皮3克,大枣3枚,生姜3片。

此方服至三剂,心烦、口干等证均解,发烧亦有改善。

上方又加知母3克,黄柏3克,又服六剂而发热不见。

改用参苓白术散120克,炼蜜为丸以资巩固,从此获愈。

漫谈水气上冲及苓桂剂的证治(刘渡舟讲述薛光耀整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肿,一是指水饮。

此水饮与“四饮”的含义不同,它具有上冲的特性。

继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对“水气”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不一致。

有认为“水气”是指水之寒气,如成无己注“水气上冲”日:“水寒相搏,肺寒气逆”,又有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云:“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成氏、钱氏的见解,似乎只各自说对了一半。

因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为病,“水”乃言其形,“寒”乃喻其气,“饮”则指其邪。

所以,“水气”的概念,应既指水饮,又包括水寒之气,这样理解似较为恰当。

现在着重谈谈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的病机与心、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

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健旺,则不致产生多余水寒之气上冲之证。

心属火,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脾气之虚,不能制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

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

关于水气上冲的起点和终点,观《伤寒》、《金匮》,可知有两处:一起于心下,上冲至头,一起于脐下《少腹),上冲至咽喉。

水气上冲的证候,可表现为“奔豚”证,即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咽喉,并可有腹胀、胸闷心慌、咽喉憋闷感、短气、濒死感等,气下行则诸症皆除。

亦可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等。

“逆”即水寒之气上逆,“满”即心下(胃院)痞满。

水气上冲,邪干心肺,则出现胸闷、咳嗽、喷息、心悸,上冲至咽喉,则咽喉不利、憋闷异常,上干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鼻不闻香臭等等。

“水气上冲”证的诊断,亦离不开四诊。

如望诊,主要望病人的气色,舌象。

水为阴邪,阴来搏阳,水来克火,故面色黧黑,甚者可出现水斑,类似孕妇的妊娠斑。

舌象可表现为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切诊多为脉沉紧或沉弦,沉弦脉主水与饮,紧脉主寒。

水气上冲的治疗,当以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法。

选用茯苓、桂枝组成的方剂(简称“苓桂剂”),随证化裁。

下面以苓桂术甘汤为重点,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苓桂剂的证治:苓桂术甘汤以茯苓、桂枝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即甘淡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会、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健脾助白术以利水湿,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胸阳而消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

若无桂则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苓则桂枝不能化饮利水。

因此,苓、桂配伍,相辅相成,实为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之主药。

方中更以白术健脾制水,炙甘草助桂以通心阳。

苓桂术甘汤实为苓桂剂的代表,通过加减,从苓桂术甘汤又演变出许多方剂,如:1.苓桂芥甘汤(茯苓、桂枝、甘草、白芥子):用治水气挟肝气上逆,咳吐痰涎之证。

2.茯苓甘草汤(苓、桂、甘草、生姜):治胃虚水停证,小便利或不利。

3.五苓散:治“水逆”症,又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金匮要略》)。

4.苓桂甘枣汤:治心阳虚之“脐下悸,欲作奔豚”证,用甘澜水煎,义在不助水邪。

5.苓桂茜红汤(苓桂术甘汤加红花、茜草):治疗冠心病属心阳虚者,疗效颇满意。

本方加牛漆治疗高血压病(心阳虚型)效果亦较好。

6.苓桂杏苡汤(茯苓、桂枝、杏仁、薏苡仁):治水气挟湿,头晕、咳嗽、痰多、胸闷、小便不利、舌苔腻之证。

以上谈了“水气上冲”证及苓桂剂的证治。

“水气上冲”证临床常见于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苓桂剂的运用不止这些,如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服小青龙汤后产生的坏病,茵陈五苓散治湿重于热之黄疸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刘渡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

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