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模式与学会关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作业封面

科目:德育原理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系:教育学系专业:教育学原理

姓名:王子青学号:51140102020

授课教师:黄向阳

日期:2015 年9 月26 日

体谅模式与学会关心

一、体谅模式概述

(一)、体谅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一直盛行以绝对权威为基础的教育。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移民的大量涌人导致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多元化,使得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轻人困惑、迷茫、吸毒、凶杀、性混乱、抢劫等犯罪行为大量增加,如何摆脱混乱,使青少年走出“误区”成为英国学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967年到1971年,麦克菲尔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通过大规模且详尽的调查和实验,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具有获得体谅、被别人关心和体谅、关心别人的需要,以及与教师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的需要。因而,他们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的德育模式,并最终创立了体谅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系列德育课程的教材《生命线》(Lifeline)以及教师参考用书《学会关心》(Leaming to care)来展开的。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克菲尔才如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也就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

(二)、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1]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过分强调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

2、“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育”。[2]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

3、“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3]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

4、“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3]

体谅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努力将人们从恐怖和互不信任中解救出来,能够给予和接受爱,并体会到体谅他人是一种愉快的事。在麦氏的德育模式看来,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因为它的行为体现了关心人的生活方式,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它。体谅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表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

一、“学会关心”教育理论概述

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心教育理论。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并在很广泛的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他强调,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问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问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这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依据海德格尔的理论,美国教育学者内尔·诺丁斯发展出她自己的观点:“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她认为,“关心就是处在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问的一种连接和接触”。[4]由此,构建起以

“学会关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目标就是“学会关心”。在诺丁斯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的人。她指出: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心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才能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的关心者,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她认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主题来重新组织: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学问。[4]

诺丁斯认为道德教育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5]。榜样是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者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对话允许师生表达各自心声,从而通过相互了解,使建立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成为可能。实践使得人们有机会练习关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发展必需的个性态度。而证实过程有助于人们获得一个理解人本质的视野和机会。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四者缺一不可。

三、对当代德育的意义

如今,“自我中心”倾向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普遍现象,相当多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与感受,对他人则表现出冷漠自私的态度。即不懂得关心别人,也感受不到来自别人的关心。不仅仅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还缺乏对所生活的环境中的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关心。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会使得青少年失去一种与外界的情感联结,而这种联结感是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感受,失去它会让生命陷入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以及青少年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这种联结感的失去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厚的隔阂,信任匮乏,冷漠盛行,真实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人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一个个密闭的空间里用电脑和电视来排遣生命;青少年变得困惑、迷茫,用沉溺在越来越高端的电子设备取代对真实世界的探索和体验,抽烟、酗酒、性混乱,还有犯罪率与自杀率的居高不下,这些都是生命孤独感与空虚感最直接的体现。

这种关心的意愿与能力,我认为,原本是生命的自然天性,只是在错误的教育方式下才逐渐失去了。《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认为,现存的教育制度让人分离知识与感情,学校里花大量精力教授的读写算等课程与孩子的兴趣基本无关,也无益于追求人生幸福。教师们只注重传授知识,教育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领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他们只被教给怎样“了解”,却未学到怎样“感受”,他们友善、和气、热心,却缺乏情感因素和使思想臣服于情感的能力。只发展头脑而压制情感的生命会失去活力,变得丑恶和毫无价值。[6]而体谅模式正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学校德育理论。关心首先就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当我们能够引导孩子从小就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情绪,发展他们的情感领域,即感性的一面,这种关心他人的意愿就会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

体谅模式与“学会关心”恰恰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即越来越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限定于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标准化考试之中,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严肃讨论越来越少,学校变成了个人职业成功和社会经济产业化的工具。内尔·诺丁斯恰恰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4]。麦克菲尔认为,“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对当下每一位教师来说,其教育的主要追求就应该是过一种以“关心(学生)”为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