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探究式教学
欧玲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质已日显重要。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
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在这种理念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最基本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质已日显重要。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在实际的初中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的地理知识非常适合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以下几方面内容:(1)、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趣闻、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如阿拉伯人的服饰和信仰特点、澳大利亚的物产特点、东非高原选手进行长跑常能取得好成绩等等内容都可以迅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价值与魅力,地理是生活的一部分,地理充满趣味。
(2)、疑难的知识。
有了疑难,才有可能进行探究,才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才会出现争论。
要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就需要进一步探究。
继续探究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疑难,这就要求再探究。
在讲地球运动时,不是简单地介绍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现象内容,而是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转会出现什么情况? 麦哲伦的东西航行能证明地球是球形,南北航行呢? 地球不公转是否会有四季变化?如果地球直着身子转动和倾斜着身子转动太阳的直射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争论不休,积极主动参与探究。
(3)、抽象的知识。
例如: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现象、时区差异、等高线、太阳高度的变化、板块的运动等等。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性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探究,使演示过程充满着“谜”,引导学生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以从探究演示中所领悟的道
理,去寻找“谜底”。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题目,既不应该是那种学生从课本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以确保探究结果准确完美的题目,也不应当是那种以学生目前能力无论如何也解答不了,仅仅体现教师高水平的题目。
前者会让学生觉得地理过于简单,对探究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丧失了探究活动的意义;后者则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地理太难学了,怎么也学不好,失去地理学习的信心。
最合适的探究题目,应当是教师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帮助或者是教师的指引点拨,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就能找到答案的题目。
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
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爱好的问题。
在讲授“日本”一课时,我提出日本国土狭小却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上提到“中东”世界的焦点和热点,在学习新教材前,让学生关注和收集有关中东时局变化资料’新闻报道和图片,上课时交流、讨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中东成为热点地区”,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
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爱好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更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质。
当然,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以便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