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脂质体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于黎鹏;杨君;杨跃辉【摘要】目的对近年来脂质体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文献整理和归纳,为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通过查阅近5年脂质体经皮给药的相关文献,总结脂质体经皮给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新型脂质体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在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脂质体的经皮使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型的脂质体相对于普通脂质体,可以根据用药目的进行设计,改变脂质体的变形性、皮肤渗透性、稳定性等,更有利于皮肤用药.结论脂质体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其顺应性更好.【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4(017)002【总页数】5页(P217-221)【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作用机制;脂质体【作者】于黎鹏;杨君;杨跃辉【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学部,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学部,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学部,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皮肤局部应用药物相对于口服或静脉内给药等传统剂型具有许多优点,如避免肝首过效应、血药浓度平稳、药效维持时间长等[1]。

然而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对许多药物的应用产生巨大的阻碍,脂质体的应用有效改变了这种局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经皮给药系统与普通皮肤局部应用制剂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优势:①相对皮肤组织的靶向性:特别是与皮脂相似的类脂,如神经鞘磷脂所形成的脂质体,与皮肤角质层脂质有高度的相似性,能增加药物在皮肤局部的量;②长效缓释性:脂质体包裹药物透过角质层后,可以在表皮、真皮内形成药物贮库,使药物缓慢释放,直接持久地对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③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药物全身吸收的限速膜屏障作用,减少药物的全身吸收,从而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④减少刺激性:某些药物直接外用局部刺激性较大,但用脂质体包裹该药后,可以降低其对皮肤的刺激性;⑤营养皮肤:脂质体的成分一般是人体内的固有成分,对皮肤无刺激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传 统压敏胶存在 亲水性不好 、药物 释放速率 低 、对皮肤有 刺激性 和透气性差等 问题 。改善压敏胶 的综 合性能 以更好 的适 用 于 经 皮 给 药 系统 是 新 型 压 敏 胶 的 发 展 方 向 。新 型压 敏 胶 包 括
传统压敏胶 的改性压敏胶 、水凝胶型压 敏胶 和亲水性 聚氨酯压 敏胶等。
性 聚氨 酯压 敏胶 ,可克服传统压敏胶 的缺点 ,提 升压敏 胶 的性 能 。亲水性 聚氨酯压敏胶的优点 有 :亲水 性好 ,透 气性好 ,微 粘性 ,对皮 肤刺激小 ,具有透明性 ,耐低温 ,可生物降解 。
1 . 3 亲水 性聚 氨酯 压敏 胶
聚 氨酯 全 称 为 聚 氨 基 甲酸 酯 ,是 主链 上 含 有 重 复 氨 基 甲酸 酯 基 团 的 大 分 子 化 合 物 的 统 称 ,它 是 由有 机 二 异 氰 酸 酯 或 多 异 氰 酸酯 与二 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 聚而成 。将 聚氨酯制 成亲水
聚 异 丁 烯 压 敏 胶 极 性 低 ,导 致 其 对 许 多 极 性 表 面 粘 附 性
效应 ,减少副作用 ,降低给药频率和改善 血药浓度 ,具 有更广 泛的应用前景 … 。压敏胶和药物 的渗 透性是经皮 给药系统 中的 两个研究 热点 ,新型经皮给药微装置 的研 究 ,对经皮 给药系统
Ke y wo r ds:t r a n s de r ma l d ug r d e l i v e y ;p r r e s s u r e—s e n s i t i v e a d h e s i v e s;c h e mi c a l e n h a n c e r s;p h y s i c a l p e ne t r a t i o n e n h a n c e r ;p o l y me ic r mi c r o d e v i c e s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同位 素示 踪法研 究 了雷 公 藤 巴布剂 的透 皮速率及 辅 料对 其 的影响 。 随着 经 皮给 药 系统 的 不断 发展 , 使对 促渗 机 制 的研 究 向分 子 水平迈进 ; 实验 方法更 多更 精密 ; 药物 代谢动 力学 方面 的 研 究 也在 不 断 深 入 ; 促 渗 剂及 促 渗方法 的研 究开 发 更 广 更深 , 这就 使 得 更 多更 好 的 经 皮给药 制剂 被开发 出来
张志燕 等 l 2 模 拟 皮肤类脂 成 分 制备 类脂 液 晶 . 采用 偏 振光 显微 镜 、 D S C、 X R S及 折 射 率等 方 法 , 研
究枝 叶油与 类脂 液 晶 之 间 的相 互作 用 , 同 时还 制 备
了类脂 液 晶 以替 代 皮 肤 进 行研 究 。沈 子 龙 等 【 2 ] 用
郭立玮 等 【 1 _ 采 用正 交 实 验 设 计 筛 选 处 方 和 工
内蛋 白质相互 作用 ; 张 志 平 等 用扫 描 电镜 观察 在 薄 荷脑 作用 下, 胎 儿皮肤 表 面皱褶 增 多, 角质 层局 部 断裂脱屑 , 表皮细胞 间跋 加宽 , 毛 囊 口扩展 。提示 其 作 用与改 变 皮 肤表 皮 结构 密切 相 关 。 陈 国 神 等 o 】 采用差示 扫描 量 热 计 ( DS C) 分析结果, 揭 示 了 月桂
透 皮速率 产生 主要 影 响 , 在 此 方面 的 研 究亦 进 展 很
度增 加 . 从 而使药 物分 子 易于转 运 。翟光 喜 等¨ ”通
过扫描 电镜和 体 外透皮 吸 收实验证 实 了低分 子 肝素 脂质体 喷胶 透皮 吸收机 制 为对 角质层 的脂 质发 生作
快 。季幕 清等 H 探 讨 了硝普 钠 透 皮给 药 的 可能性 .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鲁应军【摘要】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is a kind of new preparation for no traumatic medicine way. The different structure types of TDD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of drug relea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ug different methods of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can be chosen, such as penetration chemical enhancers, iontophoresis, electroporation,phonophoresis, and microneedles etc. . Dozens of TDDS in the market have obtained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DDS has wide development prospects,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new drug research in and out of China.%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无创伤性给药方式的新剂型.不同结构类型的TDDS具有不同的释药模式.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促透技术,常用的促透技术有化学渗透促进剂、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导入、微针等物理化学和药剂学方法.已上市的数十种TDDS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TDDS将是国内外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08【总页数】3页(P1219-1221)【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促透剂;促透技术;临床应用【作者】鲁应军【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麻醉科,上海,20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在完整的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新型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离子液体辅助药物经皮递送的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辅助药物经皮递送的研究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an, 2024, 40(1)离子液体辅助药物经皮递送的研究进展江紫荆1,淦甜甜1,孙勇兵1,张琦2,金一1,奉建芳1,3,涂亮星1(1.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固体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2.江西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3.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摘要: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患者依从性好、持续且受控给药、较高的局部浓度和避免新陈代谢等优势,是临床用药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因为人体皮肤具有多层屏障性质,大多数难溶性和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生物利用度较低,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的不断发展使这些药物透皮给药成为可能。

ILs在室温下呈液态,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组成,但传统ILs的毒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

本文综述了皮肤结构、适用于经皮递送的ILs阴阳离子种类及其优缺点、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及ILs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分类介绍了影响ILs促进药物皮肤吸收的因素,最后对ILs促进药物透皮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离子液体;透皮递药系统;阴阳离子中图分类号: R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653(2024)01⁃0119⁃08DOI: 10.16809/ki.2096⁃3653.2023122304Research progress of ionic liquid⁃assiste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IANG Zijing1, GAN Tiantian1, SUN Yongbing1, ZHANG Qi2, JIN Yi1, FENG Jianfang1,3*, TU Liangxing1*(1.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li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 School of Pharmacy,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TULiangxing,Email:*****************;FENGJianfang,Email:********************.comAbstract: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patient compliance, continuous and controlled administration, high local concentration and avoidance of metabolism. Therefore,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clinical medi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multi⁃layer barrier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 the transdermal bioavailability of most poorly soluble and macromolecular drugs is low, resulting in un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onic liquids (ILs)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se drugs to be transdermally administered. ILs are generally liquid at room temperature, which are composed of anions and cations, but the toxicity and instability of traditional ILs limit their applica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kin structure, the typ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Ls anions and cations suitable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the ways of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y ILs.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motion of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y ILs were introduced in categories.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promoting drug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y ILs was prospected.Key words: ionic liquid; transdermal delivery; action and anion收稿日期:2023-12-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60717);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CXTD⁃22004);江西省2022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YC2022⁃s85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412009);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222ZDH04094);江西省赣江新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21007)作者简介:江紫荆,女,硕士研究生,Email:******************通信作者:涂亮星,男,博士,副教授,从事中药新型递药系统研究,Email:*****************;奉建芳,男,博士,教授,从事中药与民族药开发研究,Email:********************.com。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皮肤的结构特点和药物经皮转运机理摘要: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被认为是第四代制剂研究重点。

经皮给药即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经皮给药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皮肤渗透性受个体差异影响。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关键词:透皮(给药) 经皮给药软膏硬膏贴片膜剂涂剂和气雾剂首过效应一、概述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被认为是第四代制剂研究重点。

自从1981年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东莨菪碱经皮吸收贴剂上市以来,国外市场上已相继有近十种产品脱颖而出,特别是硝酸甘油、消心痛、烟碱、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和睾酮等透皮制剂的问世,显示出这种新剂型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从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药物透皮吸收制剂的发展极其迅速。

1992年仅尼古丁戒烟贴片,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就高达10亿美元。

有人对2000年世界市场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额作如下表的估计。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迅速发展,是由于经皮给药具有独特的优点:⑴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纳米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它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实现对特定部位的有效治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首先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是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人员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分布等参数,以及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实现了对药物的高效包裹和释放。

此外还通过表面修饰、复合等手段,提高了纳米颗粒与皮肤组织的亲和力,增强了药物的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靶向性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经皮给药制剂。

例如基于肿瘤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设计出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纳米颗粒;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药物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

再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内过程和安全性也是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如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了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行为和分布规律;同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估了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前景广阔,除了传统的皮肤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外,纳米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疼痛控制、抗菌、抗病毒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器件来实现特定功能的科学技术,它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药物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首先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传统的药物在人体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反应往往会导致药物的失效或副作用。

微针新型经皮给药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微针新型经皮给药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微针新型经皮给药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向志芸;李小芳;罗开沛;周维;杨露;林浩;刘海霞【摘要】药物通过皮肤表面进入体内,并通过循环发挥其药效就是所谓的经皮给药,但是经皮给药这种给药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障碍——皮肤.如何克服皮肤的障碍,促进药物的渗透是药剂研究者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通过经皮给药的药物载体有很多,如醇质体、传递体、微乳、非离子囊泡等,这些都是化学促渗透的方法.本文主要对一种新型的物理促渗透方法进行介绍,经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微针这种经皮给药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期刊名称】《中药与临床》【年(卷),期】2015(006)004【总页数】3页(P63-64,封3)【关键词】微针;经皮给药;应用【作者】向志芸;李小芳;罗开沛;周维;杨露;林浩;刘海霞【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6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并发挥作用的制剂,药物在皮肤局部发挥药效。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具有便利、痛苦小、避免肠道和首过效应等优点。

本文将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1.1 药物传递机制的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在于药物能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人体。

因此,研究人员对不同药物在不同部位的渗透、吸收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探索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肤层的结构特点,以找到最佳药物递送途径。

1.2 递送系统的设计优化递送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实现经皮给药的关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组分、配方和制备方法来优化递送系统。

例如,通过添加促渗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调整递送系统的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提高药物的透皮效果。

1.3 皮肤反应与安全性评估为了保证经皮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对皮肤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经皮给药系统在皮肤上引起的局部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案例2.1 贴剂类药物贴剂类药物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

例如,疼痛贴剂通过皮肤递送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另外,贴剂类避孕药物、贴剂类心血管药物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透皮吸收剂透皮吸收剂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透过皮肤的物质。

这类物质常常用于改善透皮药物的渗透性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吸收剂包括增渗剂、吸收促进剂与渗透增强剂等。

2.3 经皮注射技术经皮注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经皮给药方法。

通过微创技术,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皮下组织,实现快速而精确的给药。

经皮注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生长激素治疗等领域。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3.1 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药物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透过性。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重点,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标签:经皮给药;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TDDS)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疗效。

它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1]。

经皮给药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1 TTS基质的改进实验证明,药物透皮吸收在较大程度上受赋形剂的影响,基质的改变可大大增加药物透过率。

目前应用较多的黏合基质为聚异丁烯类、聚硅氧烷类和聚丙烯酸酯类。

Kim等[2]曾研究几种黏合基质对他克林透皮的影响,发现丙烯酸酯类基质对透皮有明显促进作用。

2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所有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可分为亲脂性溶酶类、表面活性剂类、角质层保湿与软化剂、二组分及多组分系统等。

常用的有氮酮、亚油酸、尿素、α-吡咯烷酮、丙二醇等。

中药促渗剂有川芎提取物、冰片、樟脑、薄荷脑等。

还有新开发的促透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

李国锋等[3]通过比较三种促渗剂氮酮(AZ)、肉豆蔻酸异丙酯(IPM)和单月桂酸甘油酯(GML)为透皮促进剂,以酮基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发现这三种促渗剂对药物经完整皮肤的促透能力为IPM> GML>AZ,对药物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的促透能力为GML>IPM>AZ 。

近年来,许多试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及成分对药物经皮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作者:郭庆陆孙桂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9期摘要: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而到达作用部位,发挥其药效的一种给药策略。

微针可刺穿皮肤角质层,使药物渗透率大大提高。

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的研发日渐成熟,针对其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不仅用于经皮给药,还应用于美容领域。

本文将介绍微针的种类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微针;经皮给药;应用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称经皮治疗系统,是药物进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口服和注射给药方式相比,该方法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疼痛感小,患者可接受度强;其次,药物经皮吸收,降低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肝肠的灭活作用。

1.微针的特点和分类微针一般是指通过微细加工工艺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级,直径在30-80μm,长度100μm以上,呈针状的结构。

实验证明微针在皮肤上时,就能使渗透量增大1000倍,当微针移除10s 后,渗透量增大10000倍,移除1h后皮肤渗透量增大了25000倍,使用微针后皮肤渗透药物时,时长可维持将近5h[1]。

1.1 实心微针实心微针的使用方法为刺破皮肤角质层,形成微小孔道,移除微针,将药物敷贴于微针作用部位,使药物通过微小孔道扩散入皮肤。

已有实验表明,实心微针可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由于在实验动物上容易操作,实心微针多用于实验研究,产品和应用中较少见。

其优势为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可使用的制作材料很多,如玻璃、陶瓷、不锈钢、硅和非降解聚合物等。

1.2 可溶性微针采用可生物降解、可溶性聚合物和多糖制成的微针,称为可溶性微针。

将药物与可溶性聚合物混合制成微针,使用时将微针贴片在皮肤内保留一定时间,药物分子从针体刺穿皮肤形成的通道中释放进入皮肤。

与实心微针和镀层微针相比,可溶性微针降低了刺入皮肤断裂的可能性。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

成果与展望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降低了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二是实现 了药物的缓释和控释,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三是简化了药物的使 用方法和生产工艺,降低了治疗成本。
未来,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将面临以下发展机遇:一是针对 不同疾病和患者需求,开发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二是结合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 3D打印等,实现可溶性微针的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应用;三是推动相关政策和法 规的完善,促进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口腔颊黏膜给药主要通过颊黏膜的细胞间通道进行药物转运,其优点是颊黏 膜致密、血流量丰富,可实现药物的迅速吸收。舌下黏膜给药则通过舌下腺的导 管系统进行药物递送,具有较高的药物吸收效率和可操作性。牙龈黏膜给药作为 一种新型的口腔黏膜给药方式,通过牙龈黏膜的隐窝-沟网状结构进行药物转运, 具有较高的药物滞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结论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 的给药方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虽然目前该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和挑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 生物大分子药物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生物大分子药物因其具有卓越的生物活性与特异性和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重 要性,已成为了现代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分子 量大、水溶性差、易被酶降解等诸多因素,使得其口服给药难度较大。口腔黏膜 给药作为一种直接将药物递送至循环系统的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具有方便、快捷、 痛苦小等优点,成为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的研究重点。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1)深入探究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特点和分子机制, 寻找更为精确的药物递送靶点;2)研发新型的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材料,提高 药物的递送效率和稳定性;3)优化给药方案,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频率和给药 方式等方面,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4)加强体内外实验研究,充 分评估生物大分子药物口腔黏膜递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照组 的 2 6倍 , . 而透皮扩散 的量极 微 。表 明该脂 质体 凝胶
膜剂 、 凝胶 剂 、 巴布剂 、 穴位敷贴剂和贴 片剂 等的发展 。
1 1 涂膜剂 : . 涂膜剂系指用有机溶剂溶解成 膜材 料及药物 而制成 的外用剂 型。涂 于患处 时 , 剂挥 发后形 成薄膜 以 溶 保护创面 , 同时逐渐释放 所含药 物起治 疗作用 。涂膜剂 制
适 合 中 药 的 特 点 。
如何选用 先进 的中药提取分 离技术 , 使其 既富集 中药
提取 物中有效成分 , 减小体 积 , 于成型 , 便 又保 持药物 的疗 效, 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 , 实现成 品质量稳 定可控 , 建立 起 符合 现代 透皮 理念 的科学 检测 指标 应该 是今 后研 究 的主
备工艺简 单 , 使 用 时亦 有 诸 多优 点 。吴 广侠 等 以雄 在
黄、 冰片为主要 成分 制成 雄冰 涂膜 剂治 疗 隐翅 虫皮 炎 , 药
快 速、 持久地 释放 基质 中所 包含 的有效 成分 , 有给 药剂 具 量 准确 、 吸收 面积 小 、 血药 浓度 稳定 、 用 迅速 持 久、 作 使用 舒适方便 等优点。该剂型 已在多 方面获 得应用 , 万冬桂 如
较好 的生物 黏 附性 , 制法 简单 , 使用 舒适 。由于 凝胶 吸水
溶胀后所形成 的水 化凝 胶层 对药 物有 一 定 的控制 释放 作 用, 现己广泛用 于 缓释 、 释系 统。蔡 海敏 研 制 成乳 剂 控 型凝胶 基 质并研 究其 机理 , 现蓖麻 油作 为 油相 , 聚 山 发 在 梨酯 8 、 0 三乙醇胺作用下与水形成 O W 乳化液 , / 同时蓖麻 油作为卡波姆 的脂溶 性增塑剂 , 能插入 聚合物链 间削 弱大 分子 间相互 聚集 作用 , 坏大 分子链 间的交联 结点 , 而 破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邢晓夏,王 慧,刘洪均(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药物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42)摘要: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

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渗透Develop ment of transder mal drug deli very syste mX I NG X i a o2x i a,W ANG Hu i,L I U Jun2hong(D epart m ent of B ioengineering&Phar m aceutics,Q ingdao U 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Q ingdao 266042,China)Abstract: H ist orically,devel opments in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 have been incre mental,The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mainly depend on skin barrier its molecular size and hydr ophilic/hydr ophobic p r operties.The efficient i m p r ove ment of T DD(es pecially bi omacr o2 molecular)can be made by embedding the drug by s ome physical and che m icalmeans,and si m ultaneously using vehicle.Funda mentally, i m p r ove ments in transder mal delivery will re main incre mental until there is wider accep tance of this r oute of ad m inistrati on within the phar maceutical industry.Only then will the transder mal revoluti on live up t o its true potential.Key words:T DD;transder mal;penetrati on1前言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药物药剂,它们对给药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如基于蛋白质、DNA 的新型药物或者其他一些生物合成药剂,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等传统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达到其治疗疾病的功效。

而透过皮肤输送药物成为替代传统给药方式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

通过皮肤输送药物,不仅可以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还可以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起的痛楚和感染,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产生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经皮给药(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已经成为一项成熟技术,该方法可用于输送药物,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人体皮肤渗透性差,大多数药剂无法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不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由于频繁敷用引起的较高血药浓度和较低顺应性等。

然而,T DD的弊端最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性,制作成本偏高以及不理想的表观性状等。

2皮肤作为给药靶位 皮肤是体内最大且最容易受影响的器官,已被证实皮肤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的药物释放[1,2]。

传统制备包括油膏,面霜,膏药等,其中都含有天然草药或其它活性成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用于治疗运动性疾病的透皮药物最早研制出来,它的出现表明现代药品已经开始接受这种具有一定可行性和适应性的服用方式。

这种方法的成功很明显得益于美国已经批准了超过35种T DD药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绞痛,运动性疾病,妇女更年期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剧痛,局部疲劳,烟碱依赖性疾病,以及避孕,小便失禁等。

后期的研发中,许多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了T DD药品的治疗范围,包括帕金森病,躁8 应急处变能力8.1 要抓紧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领导协调机制 加强应急处变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平安安徽”的基本要求。

成立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应急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建立制度,确保反应及时,运转高效,指挥顺畅,各方联动,形成控制和救治合力。

8.2 要加强预案建设 建立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工作程序,明确责任、程序和要求,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制定应急协调处置方案,确保能迅速收拢人员、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并及时开展处置工作。

8.3 要落实值班制度 各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值班责任制,确保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映,有效处置。

要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报送工作。

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危害大、时间非常紧急,各级要认真贯彻执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迅速报送事件的发生情况,还要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及时报送处置的措施、后果和善后处理等情况。

8.4 要坚持从苗头抓起 抓好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从苗头性问题抓起,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针对病灶,猛药重治,当机决断,绝不能让偶发性问题变成倾向性问题,更不能让棘手问题变成遗留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5-05-18)动及女性性功能紊乱等(见表1)。

此后,透皮给药具有的独特优点越来越受到药学工作者的重视。

2000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药剂学研究现状与前沿学术研讨会”上,汇报了24项历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透皮给药就占6项;而在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透皮给药项目仅次于靶向制剂,列第2位,占19.2%。

表1 上市的透皮药物举例药品名称发展阶段研发公司A l p r ostadil(前列地尔)中国上市Nex MedBup renor phine(丁丙诺啡)欧洲上市GrunenthalD ihydr otest oster one(二氢睾酮)法国荷兰上市Uni m ed/Solvay;SolvayEstradi ol(雌二醇)二期临床Acrux Estradi ol/p r ogest ogen(孕激素)美国二期临床AntaresEthinylestradi ol&norelgestr om in(炔雌醇和诺孕曲敏)美国上市J&J;Fentanyl(芬太尼)注册前A lzaGranisetr on(格拉司琼)临床前AcruxHGH(人重组生长激素)一期临床A lza/J&JHydr omor phone(氢吗啡酮)美国一期临床A lteaI nsulin(胰岛素)美国一期临床A lteaL idocaine(利多卡因)美国上市Endo Methylphenidate(哌甲酯)美国注册前Noven Methyltest oster one(甲睾酮)美国二期临床NovenOxybutynin(奥昔布宁)美国上市W ats on/TheratechParathyri od hor mone(甲状旁腺激素)美国一期临床A ltea Rotigotine(罗替戈汀)美国三期临床Aderis/SchwarzSelegiline(司来吉兰)注册前W ats on/MylanTest oster one f or males(男用睾酮)美国上市Auxilium/Bayer Test oster one f or fe males(女用睾酮)美国三期临床W ats on/P&G Vaccines(疫苗)临床前A lza 数据来源:药物数据库(htt p://www.p ),2004年4月 皮肤作为给药靶位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特别对于那些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可以降低其全身副作用;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使剂量降低到1日1次甚至是1周1次,更容易根据患者的需求来改变剂量;可以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3皮肤作为给药途径的局限性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皮肤只能允许小分子物质由细胞间透过[3,4].细胞间隙包含很多脂质,这些脂质可以提供某些亲水和亲脂的物质。

一般认为,脂质组织会使那些具备物理化学性质要求的分子迅速透过皮肤扩散,可以透过皮肤的主要是那些有良好水溶性和脂溶性的小分子。

但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而且其给药量较小,小于10mg,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改变药物的亲水/油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3.2 与药物透皮有关的因素3.2.1 分配 依据Fick’s理论,影响皮肤内药物释放的两个因素是皮肤内的药物浓度和扩散率。

药物浓度与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有关[5,6].由辛醇2水的分配系数可以预知药物在皮肤内的分配情况。

分配系数中l ogP与穿透速率有一定的关系[7]。

低l ogP的化合物由于几乎不能穿透皮肤的脂质而表现出较低的穿透速率。

然而某些高l ogP的化合物也表现出较低的穿透速率,这是因为它们不能透过皮肤的角质层。

一般适宜的l ogP范围是1~3[8,9]。

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还受所用载体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增加载体中药物的浓度或处理载体以降低载体中药物的溶解性来得到改善。

3.2.2 扩散率 扩散率则可以通过渗透促进剂[10]或物理方法,诸如电离子透入疗法等来提高。

然而许多促进剂主要作用于温和的略微亲脂性的药物,据报道,有一种丙二醇、乙二醇、月桂酸联合使用的促进剂有望促进高亲脂性的药物的吸收[11]。

这主要是由于在一定的载体和较高的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层,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

药物的化学结构同样也影响药物的扩散率[12,13]。

这是由于细胞间脂质的极性部分与药物结构中氢键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14]。

通常,透皮药物中氢键部分不能超过两个。

3.2.3 闭合性质 传统T DD主要依赖于它们的闭合性质来加强药物的渗透性。

尽管闭合性质提高药物扩散性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会影响皮肤内水的积累,从而有利于角质层细胞的膨胀,提高细胞间骨架的水含量[14];也可能会提高皮肤温度,减少助溶剂的挥发损失[15],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