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则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则转换

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则转换

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发音,一个是声调。

我在上蔡上学时,发现上蔡的同学说话特别有意思,他们会把“吃饭”说成“吃换”,把“刷牙”说成“发牙”,把“思考”说成“湿考”,把“说”说成“……”。后来才知道,这种现象叫做卷舌音与翘舌音不分。不久前我到上蔡去看望一位老同学,他到现在,说话还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样子。可见,卷舌音与翘舌音不分,是河南部分地区学习班普通话的一大障碍。

除了卷舌音与翘舌音不分,河南话中的许多方言词语,由于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同音词,必须用其它的同义词来代替,这也给我们说普通话带来了一些困扰。比如,“胳老肢儿”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没有“胳老肢儿”这个词,你必须用“腋下”这个词来代替。还有些词儿,不但没有对应的同音词,甚至你想把它用文字写出来都很困难。比如河南人在表达“某人很讨厌”时,会用到一个词“geyiren”。这个“geyiren”怎么写啊?没法写。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

象:河南人说普通话时,有时会直接把一些方言词语转换成普通话发音,产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昨天贾教师雨萍老师说的“拿两个塑料袋,一个光叉”,就属于这一类。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主要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幽默,这样,就必须学会把河南话中的方言词转换成普通话中的同义词。比如,我们要表达晚上这个意思时,你不能说“鹤上”,也不能说“今鹤”,只能说“晚上”。

以上谈的是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时在发音方面遇到的障碍。其实,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发音,而是声调。

有人会说,声调没什么啊,河南话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在转换时是有规律的。确实如此。河南话的第一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三声,如“网”字;河南话的第二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一声,如“汪”字;河南话的第三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四声,如“忘”字;河南话的第四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二声,如“王”字。因为有了这个转换规律,所以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比较容易。

但是,河南话中有一些字,不符合这个转换规律。比如“锋”、“峰”、“蜂”等字,河南话读第四声,许多人在说普通话时会很“自觉”地把它们转换成第二声,但实质上,在普

通话里这几个字都读第一声。我们教师,遇到最多的是“题”和“读”这俩字。这俩字在河南话中都读第一声,许多人按规律去套,把它们读成了第三声。错了!它们都读第二声。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字,在河南话里跟在普通话里的声调是完全一样的,比如“阿姨”的“阿”,河南话读第一声,普通话里还读第一声。好多年前初一有篇课文,叫《这不是一颗流星》,我的一位同事讲公开课,选了这篇课文,文中有个人物“阿婆”,被我这位同事读成了“ǎpó”,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得特别多,她每次都读成“ǎpó”,听着特别扭。还有“估”字,大家琢磨一下,这个字是不是在河南话和普通话里都读第一声?

这样不符合规律的究竟有多少?昨晚我在网上查了一个,还没有人统计过。其实统计出来也不难,找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辨认,然后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就可以了。如果咱们中间有人对这事儿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来做。

2013-7-13

原稿:浅谈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律转换贾玉萍老师花了半天时间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谈普通话的重要性,讲“啊”字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音变现象,听后,我感到

受益匪浅。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她没提到,这就是河南话与普通话的不规则转换问题。我们河南人学说普通话,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为什么呢?原来,除了极个别方言,河南话和普通话很相近,区别主要在声调上,而且这个区别是有规律可循的:河南话的第一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三声,如“网”字;河南话的第二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一声,如“汪”字;河南话的第三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四声,如“忘”字;河南话的第四声,对应着普通话的第二声。正是有了这个转换规律,使得一个学问很低的人,也能说出一口让人基本能听懂的普通话。但是,虽说容易,并不意味着河南人学普通话就没有一点障碍。比如,河南话里有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在普通话里没有同音对应的词语,甚至没有对应的汉字,转换成普通话时,必须用一些完全不同音的词语来代替。如河南人嘴里的“胳老肢儿”,在普通话里只能说“腋下”,河南人说的“鹤上”,只能用同音字代替,表达的意思是“夜里”或者“晚上”。河南人学习普通话时最大的障碍,在于那些不符合声调转换规律的特殊字。比如“锋”、“峰”、“蜂”等字,河南话读第四声,许多人在说普通话时会很“自觉”地把它们转换成第二声,但实质上,在普通话里这几个字都读第一声。最常见的是“题”字。这个字在我们的课堂上用得特别多,但有许多老师把它读错了,读成了“tǐ”。这个字在河南话中读第一声,按规律,确实应

该读第三声,但这是个规律以外的话,它的正确读法是

“tí”,第二声。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字,河南话跟普通话的声调完全一样,比如“阿”字,河南话读第一声,普通话里还读第一声。好多年前我有位同事,有次她讲公开课,选的是《这不是一流星》,文中有个人物“阿婆”,被我这位同事读成了“ǎpó”,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得特别多,她每次都读成“ǎpó”听着特别扭。还有“估”字,大家琢磨一下,这个字是不是在河南话和普通话里都读第一声。好多年前我就有一个愿望:把那些不符合河南话与普通话转换规律的特殊字儿都找出来,给那些学习普通话感到困难的河南老乡提供方便。要说,做起来也不难,找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辨认,然后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就可以了。但由于惰性的缘故,至今没有做成。今天这篇文章是在网吧里写成的,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迄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说明这是一个空白区。昨晚我就想开始这个工作,但是在网吧里写文章太费钱了,一个小时得四块钱。我想,还是等培训结束吧。回家以后,我得赶紧开始做这件事。2013-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