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音乐与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
一.华夏音乐之光高州四中谢岳文
课型:音乐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
教学内容:欣赏古代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线索与贡献。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古代音乐作品,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音乐文化。
2.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 、“交流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并能初步了解一些古代的乐器.,能辨别古代乐器的音色。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及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首埙独奏曲(苏武放羊)片段,请同学说说这段音乐作品的音色?它们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还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
2.(中国古代音乐作品)。
中国是世界上古代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并不断吸收外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而成,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
我们也许对古代音乐感到陌生,那么: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华夏音乐,那么,“华夏”一词的含义又如何呢?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
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
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
16世纪、17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
此时,‘中国’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他民族。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词出现在外交文书上。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外通常将其简称为‘中国’,’中国’正式作为国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的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
二、乐器琵琶。
1:琵琶是民族乐器中很有特色的乐器,它音色清脆,音乐性能好。
从演奏方法来说,左右手技巧繁多。
琵琶曲目分文套和武套。
一般来说:文套大多节奏缓慢,音量较弱,善于书法内心情感,描写优美的景色等。
武套则节奏较快,音量较强,善于状物、表现战争场面。
听一段〈十面埋伏〉。
2:文套《塞上曲》的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共有六十八小节,即六十八板。
乐曲以哀怨、凄楚的音调描写了王昭君出塞和番、远嫁匈奴的四乡之情。
第三段音乐在哀怨之中又隐含了她对国君将国家安危寄托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的怨恨情绪。
3:欣赏作品《湘妃泪》。
4:我就通过让学生换位思考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
(我做了个假设,如果是学生自己远嫁他乡,思念故土,恰恰又会弹琵琶,那么会用带有什么音乐特点的乐曲表达内心的情感,都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接着学生的回答大体是这样的:音乐曲调缓慢、低沉,表达了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接着我就带领学生聆听这首乐曲,再分析他的节奏、旋律、力度等,正好与学生的分析相吻合。
这样一来,不用我去解释,学生自己就理解了《湘妃泪》这首作品以及所包含的音乐要素。
)
二:古琴曲
1.介绍古琴(看录象)
(1)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
优良的古琴背面常有书法和印章,其内容一般包括琴名、诗文和制造者的姓名及年代,最能体现古琴的文墨之美。
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2)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密切联系
从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弹奏古琴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尚,琴与文人共呼吸、同命运,同生存、共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教育的常备工具。
“琴棋书画”中,“琴”居首位。
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弹琴高手,如:春秋时的孔子、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刘向、马融、蔡邕、蔡琰,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等。
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生活中的亲密半侣。
2.欣赏古琴曲《流水》
(1)“知音”的故事
请同学朗诵:“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同。
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
说说“知音”的故事?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琴善于理解鉴赏音乐。
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琴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都没有弹琴了。
)(2)作品介绍:
乐曲充分发挥了古琴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拂流水”之称。
此谱分九段一尾声,实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
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的美国“航天号”宇宙飞船所携带的喷金唱片,录入了《流水》。
(3)欣赏古琴演奏大师李祥庭演奏的《流水》并思考:此曲描绘了怎样的音乐形象?从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流水》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描写壮丽山川,造成呼应效果,在人们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令人欣然回味,抒发了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3、《酒狂》
A:东汉至晋,社会变革较大,动乱频繁,不少文人为了逃避现实,常弹琴饮酒,自娱自乐,“竹林七贤”是这些人的代表。
阮籍是一位很高傲的文学家,“七贤”中他是老大,在他的带领下,七个人“托兴酗酒,以乐终身之志”。
B:作品欣赏《酒狂》
C:“竹林七贤”他们这种醉者形象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下面请几个同学来用音乐旋律的方式来表达唉声叹气?
D:通过几个学生的模仿,我们最终确定了下行的旋律能够较好的表达叹息,接着再分析《酒狂》的结束句,恰好是我们分析的下行旋律。
这样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
《酒狂》一曲刻画了什么样的神态?(这种醉酒后迷离恍惚、步履蹒跚的)4.欣赏《阳关三叠》
1:古琴除了演奏之外,还可以结合古代的歌,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曲调多吟诵性。
这种形式就叫琴歌。
介绍琴歌:(琴歌是我国传统的音乐形式,是有唱词的琴(即古琴)曲。
)2.简介王维与《阳关三叠》:中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他从小精通音律,善弹琵琶。
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二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主管音乐的“太乐丞”。
《渭城曲》是他送友人到安西任职而作,后被配上音乐,广为传唱。
因唱中有“阳关”这一地名,演唱时又往往将原诗叠唱三遍,便有了《阳关三叠》之名。
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3.朗诵与体会
学生朗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渭城曲》,体会诗歌的依依惜别之情。
4.视唱与感受
学生视唱四句原诗的旋律与歌词,感受歌曲的情感及音乐表达上的特点。
5.欣赏五种形式的《阳关三叠》片段
(1)埙独奏《阳关三叠》
(2)古琴独奏《阳关三叠》
(3)女生独唱《阳关三叠》
(4)改编后的合唱《阳关三叠》
(5)用现代形式改编后的二胡独奏《阳关三叠》
6学生探讨交流
你最喜爱哪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哪种更能表现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送友人的时间、地点和季节,并借“柳”寓“留”,表达了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用一个“更”字,把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表达得含蓄真挚。
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
歌曲前半部是原诗,音乐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旋律委婉质朴、柔美抒情。
后半部是后人加的长短句歌词,旋律中使用了切分音、变化拍子以及八度音程的大跳,使音乐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情感表达
更为丰富,情绪更为激动,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深情留恋的真挚情感。
)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古代的古琴和琵琶两种乐器及作品。
接下来我们全面去了解一下古代的各种各样的乐器:
三.中国古代乐器分类:(10分钟简单介绍古代乐器的分类)
1早在西周时期,就因为乐器制造的材料不同而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1)金类: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
如:编钟、方响等。
(2)石类:指用石或玉制成的的乐器。
如:磬、玉磬等。
(3)土类:指用陶器制成的乐器。
如:埙等。
(4)革类:指用各种皮革制成的乐器。
如:各种鼓等。
(5)丝类:指用丝弦来拉响和各种乐器。
如:古琴、瑟、筝等。
(6)木类:指用木质制成的各种乐器。
如:木兄、木鱼等。
(7)匏类:指用葫芦作音斗而制成的乐器。
如:笙、竽等。
(8)竹类:指用竹管制成的各种乐器。
如:笛、萧等。
编馨: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
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殷代大理石馨,音色浑厚如铜;(图)
骨笛:距今8700年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上钻七孔。
经测定,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奏旋律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它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着再度认识的估价和必要,毫无疑问,贾湖骨笛史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中最为久远的乐器。
(图)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
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图)古琴: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
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
编钟: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
1978年在陕西扶风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铜编钟,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音域跨五个八度,12个半音齐全,音色优美,效果极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冶金和乐器制造水平之高超。
8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入太空,响彻环宇。
1987年12月,曾侯乙编钟邮票、小型张有声邮折,开国内外音响邮票之先河,再次把编钟的形声推向世界。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乐器、琴歌,通过学习、欣赏,我们对华夏文明古国的灿烂音乐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同时,相信大家心里的收获一定不小,课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在音乐方面对人类文明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它?
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合作学习,由于老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
这使我对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如下感悟:
首先,要创设和谐的合作氛围,鼓励全员参与,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
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
如在欣赏多种形式的《阳关三叠》时,让学生大胆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采取分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
其次,有效引导,指导和帮助,提升合作效果。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尊重信任他们,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介绍古琴与《流水》时,首先,要让学生喜爱这个乐器,再启发学生说说“伯牙遇知音”和“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这时再欣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了,经过自己的一番精心设计,我去掉了多余的内容,剩下讲解音乐所必须的相关知识。
然后就在三首音乐上下功夫,做文章。
比如讲到《湘妃泪》,我就通过让学生换位思考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
我做了个假设,如果是学生自己远嫁他乡,思念故土,恰恰又会弹琵琶,那么会用带有什么音乐特点的乐曲表达内心的情感,都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接着学生的回答大体是这样的:音乐曲调缓慢、低沉,表达了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接着我就带领学生聆听这首乐曲,再分析他的节奏、旋律、力度等,正好与学生的分析相吻合。
这样一来,不用我去解释,学生自己就理解了《湘妃泪》这首作品以及所包含的音乐要素。
又如我在讲《酒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所表达的那种无奈之情,我又让学生通过用音乐旋律的方式来表达唉声叹气。
通过几个学生的模仿,我们最终确定了下行的旋律能够较好的表达叹息,接着再分析《酒狂》的结束句,恰好是我们分析的下行旋律。
这样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九、教学相关资源
教学资料
1、中国是世界上古代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并不断吸收外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而成,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
2、古代的乐器品种繁多,早在西周时期,就因为乐器制造的材料不同而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1)金类: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
如:编钟、方响等。
(2)石类:指用石或玉制成的的乐器。
如:石磬、编磬等。
编馨: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
它可以发出动听的鸣响,音色浑厚如铜;
编钟: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
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音域跨五个八度,12个半音齐全,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的视听效果极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冶金和乐器制造水平之高超。
8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入太空,响彻环宇。
(3)丝类:指用丝弦来拉响和各种乐器。
如:古琴、瑟、筝等。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从三千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古代不少有成就的文人都是弹琴高手,如:春秋时的孔子、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蔡邕、蔡文姬等。
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弹奏古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时尚,成了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与接受教育的常备工具。
古琴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和口述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独奏和琴歌两种。
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
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曲调多吟诵性。
古琴曲《流水》充分发挥了古琴滚、拂、绰、注的手法,以生动的音乐形象,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不屈不饶、百折不回的精神。
(4)竹类:指用竹管制成的各种乐器。
如:笛、萧等。
骨笛:距今8700年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骨笛是迄今为止最为久远的乐器,音色清脆明亮。
(5)匏类:指用葫芦作音斗而制成的乐器。
如:笙、竽等。
(6)土类:指用陶器制成的乐器。
如:埙等。
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它那神秘、空灵,沧桑的特点尤如天籁之音。
(7)革类:指用各种皮革制成的乐器。
如:各种鼓等。
特别是虎座凤鸟悬鼓,做功精细,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8)木类:指用木质制成的各种乐器。
如:木鱼、柷等。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开始。
3、王维中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他从小精通音律,善弹琵琶。
《渭城
曲》是他送友人到安西任职而作,后被配上音乐,广为传唱。
因唱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演唱时又往往将原诗叠唱三遍,便有了《阳关三叠》之名。
这首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
歌曲前半部是原诗,音乐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旋律委婉质朴、柔美抒情。
后半部是后人加的长短句歌词,旋律中使用了切分音、变化拍子以及八度音程的大跳,使音乐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情绪更为激动,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深情留恋的真挚情感。
4、古代音乐的歌、乐、舞是紧密相连的。
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地吸取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印度《婆罗门曲》编创的。
它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宫廷乐舞,是唐代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古代舞蹈中有相当影响的一部作品。
苏武放羊
这是一个典故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
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
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
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
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
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音乐蛰伏着蛮荒时代的最初萌芽,低吟着先民血脉中的古老情怀;音乐搭建起细致与神韵的玲珑塔,雕琢出反复多变的五彩盒;音乐充盈了民族的生命与灵魂,使人类艺术之光夺目绽放;音乐赋予我们美妙的遐想,震撼我们多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