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第五章蕨类第三四五六节

合集下载

第五章蕨类植物

第五章蕨类植物
㈦ 孢子同型或异型。形态上可分为两类---单裂缝的肾形 孢子,为两侧对称的两面型孢子;三裂缝的圆形或钝三 角形孢子,为辐射对称的四面型孢子。
㈧ 配子体又称原叶体,多为具有背腹之分的叶状体,在 腹面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
㈨ 有些种类有无孢子生殖和无配子生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于孢子叶背面的孢子囊群
孢子囊
孢子
原叶体
紫萁属 孢子体根状茎粗短,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 叶。孢子叶和营养叶分开或不分。孢子囊生于 羽片边缘。
紫萁属:孢子叶与营养叶异型。
紫萁属:不分孢子叶与营养叶。
五、 真蕨亚门
孢子囊起源于1个原始细胞,孢子囊壁为 1层细胞,孢子囊群生于孢子叶背面、边缘。 囊群盖有或无。除水生种类外,均为同型孢 子。
㈠水龙骨目:陆生种类,孢子同型。
石松的孢子囊
配子体为不规则的 块状,有假根。精 子器和颈卵器生于 配子体顶部。 精子具两根鞭毛, 游入颈卵器中与卵 结合,受精卵发育 成胚。
石松的配子体
一、 石松亚门
㈡卷柏目: 植物体常匍匐,有背腹面。匍匐茎上生有
根托。根托先端生有不定根,叶为小型叶,有 叶舌。孢子叶通常集生成孢子叶球。有大、小 孢子之分。
蕨的生活史
五、 真蕨亚门
㈡苹目:孢子囊生于特化的孢子果内,孢子果壁 由羽片变态而来。孢子异型。
苹 草本,茎匍匐,双韧维管中柱。叶有长柄。叶片由4
片小叶组成。孢子果幼时绿色。密生细毛,成熟时棕 黑色,无毛。内生多数孢子囊群。大、小孢子囊群生 于胶质环上,孢子果成熟后,第2年或第3年开裂。孢 子分别形成雌、雄配子体。
松叶蕨 孢子体分根状茎和气生枝,仅具假根。体内
有共生菌丝。气生枝多次叉状分枝。叶鳞片状,小型 叶,无叶脉。

第五章蕨类植物

第五章蕨类植物

第五章蕨类植物第五章蕨类植物本章重点:蕨类植物的结构和真蕨的分类本章难点:蕨类植物的起源课时:4学时内容提要:1、中柱类型主要有原⽣中柱(包括单中柱、星状中柱和编织中柱)、管状中柱、⽹状中柱、真中柱和星散中柱。

还有些种类具多环管状或多环⽹状中柱,楔叶亚门为具节中柱,或称⽊贼型的外韧管状中柱。

原⽣中柱最为原始,⽆髓和叶隙。

真中柱和星散中柱只存在于种⼦植物中。

2、蕨类植物的维管组织进化⽔平较低,⽊质部主要由管胞和⽊薄壁细胞组成,仅少数种类具导管,韧⽪部主要由筛管和韧⽪薄壁细胞组成。

绝⼤多数⽆维管形成层,所以绝⼤多数仅有初⽣结构。

3、蕨类植物是⼀群具有根、茎、叶分化,不产⽣种⼦的低等维管植物,或称维管隐花植物。

最古⽼的蕨类植物,也是最早的陆⽣植物。

4、蕨类植物的孢⼦体的根为不定根,主根不发育,仅松叶蕨类具假根。

⼩型叶蕨类具地下⽓⽣茎,或兼具根状茎,⼤型叶蕨类具地下根状茎,但桫椤除外。

5、蕨类植物的叶分为⼩型叶和⼤型叶,营养叶(不育叶)和孢⼦叶(能育叶),单叶和复叶。

6、蕨类植物的孢⼦囊,⽯松亚门单⽣于孢⼦叶近轴⾯基部,并聚⽣于枝顶形成孢⼦叶球(穗);松叶蕨亚门2或3个孢⼦囊形成聚囊;楔叶亚门的孢⼦囊5~10个⽣于孢囊柄下⽅,并聚⽣于枝顶形成孢⼦叶球(穗);真蕨亚门的孢⼦囊聚集成囊群,⽣于孢⼦叶背⾯或背⾯边缘,具囊群盖或⽆。

7、蕨类植物配⼦体亦称原叶体,微⼩,⽣地下与真菌共⽣(松叶蕨、⽯松类中的⼀些科),或绿⾊,⾃养(楔叶亚门、真蕨亚门)均具假根,性器官为精⼦器和颈卵器,精⼦均具鞭⽑。

受精过程必须有⽔的条件。

8、蕨类植物的⽣活史为孢⼦体占优势的异形世代交替。

孢⼦体、配⼦体均能独⽴⽣活。

第⼀节蕨类植物的⼀般特征蕨类植物(fern)是⼀群进化⽔平最⾼的孢⼦植物,同时也是陆⽣植物中最早分化出维管系统的植物类群。

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有性⽣殖器官为精⼦器和颈卵器,孢⼦体和配⼦体都能独⽴⽣活,但是绝⼤多数的孢⼦体远⽐配⼦体发达。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第一节 维管植物概述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 石松亚门 第四节 水韭亚门 第五节 松叶蕨亚门 第六节 楔叶亚门 第七节 真蕨亚门 第八节 古代蕨类举例 第九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十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 维管植物
的孢子果中; 孢子果由羽片变态而成; 孢子异型; 配子体在孢子内发育。
图5–29 苹
A. 植株; B. 孢子果; C. 孢子果纵切面; D. 孢子果开裂, 伸出胶质环, 其上着生孢子囊群
1. 胶质环; 2. 孢子囊群; 3. 叶轴
槐叶苹属,槐叶苹科,槐叶苹目
飘浮水生植物; 孢子囊异型,生于孢子
配子体为原叶体 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维管植物 比苔藓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1、孢子体
根:主根不发育,主要是不定根
茎:地上的气生茎和地下的根状茎(高等仅 具)
叶:
进化:小型叶和大型叶
形态:单叶和复叶
功能:营养叶和孢子叶
维管组织:分化程度不高
孢子和孢子囊
2、配子体
孢子体 孢子叶穗
2 N 孢子体世代
幼孢子体
孢子囊 孢子母细胞
RD
N 配子体世代
孢子
胚 合子
孢子体发达
卵 精子
颈卵器 精子器
配子体退化
配子体









灯笼草
2、卷柏属(Selaginella):卷柏目
孢子体有根、茎、叶分化, 茎中轴上有根托,根托先端生不定根, 茎分化成表皮、皮层和中柱; 小型叶,有叶舌;
共生真菌
配子体两性,与真菌共生,气生部分有叶 绿体;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第九章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目的要求:1.掌握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征。

2.熟悉常见药用蕨类植物。

3.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分类。

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介于苔藓和裸子植物之间,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低等的维管植物。

•在地球上曾盛极一时,在4亿年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曾称为蕨类植物时代,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当时那些大型蕨类现已绝迹,成为化石、煤层的一个重要来源。

•药用:如海金沙,石韦、贯众,狗脊、伸筋草、卷柏、木贼、凤尾草、骨碎补等。

一、蕨类植物的特征•孢子体远比配子体发达,两者都能独立生活。

孢子体•出现了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出现了维管系统,茎内形成各式中柱配子体•形体远较孢子体小•颈卵器退化•以孢子进行繁殖,受精仍离不开水。

有各种鳞片或毛茸,具保护作用。

由无毛→有毛→鳞片。

蕨类植物的叶•多从根状茎长出,幼时拳卷,有簇生、近生、远生。

•小型叶:无叶隙、叶柄,仅具一条不分枝的叶脉,由茎的表皮突出而成,为原始类型。

•大型叶:具叶柄,有或无叶隙,有多分枝的叶脉,由多数顶枝扁化而成,为进步类型。

•营养叶(不育叶,foliage leaf,sterile frond):仅进行光合作用•孢子叶(能育叶,sporophyll,fertile frond):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同型叶:营养叶和孢子叶形状没有太大区别异型叶:营养叶和孢子叶形状完全不同蕨类植物的维管系统•维管系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的主要成分为管胞,壁上具有环纹、螺纹、梯纹或其它形状的加厚部分,也有一些蕨类具有导管,如一些石松纲植物和真蕨纲中的蕨。

不过蕨类植物的导管和管胞的大小,区别不甚显著。

木质部除了管胞和导管外,还有薄壁组织。

•韧皮部的主要成分是筛胞和筛管以及韧皮薄壁组织。

•在茎中形成中柱。

中柱的类型•由孢子萌发形成,又称原叶体•小型,结构简单,生活期较短•极大多数蕨类的配子体为绿色、具有腹背分化的叶状体,能独立生活,在腹面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和苔藓植物相似,但颈卵器退化(颈部短,颈沟细胞少),精子多鞭毛。

蕨类植物pptppt

蕨类植物pptppt

中柱类型横切面图解
• (⒈ ⒉ ⒊原生中柱 ⒈ 单中柱⒉星状中柱⒊编织中柱⒋外韧管状 中柱⒌双韧管状中柱⒍网状中柱⒎真中柱⒏散状中柱)
4、孢子囊
• ⑴ 在小型叶蕨类中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 或叶基部,孢子叶通常集生在枝的顶端,形成球 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如木贼。 ⑵ 较进化的真蕨类,其孢子囊长生于孢子 叶的背面、边缘或集生在一特化的孢子叶上,常 常有多数孢子囊聚集成群,称为孢子囊群。 ⑶ 孢子囊群有圆形、肾形、长圆性、线形 等形状,原始的类型其孢子囊群裸露。进化的类 型常有膜质的囊群盖覆盖。 ⑷ 孢子囊壁由单层或多层细胞构成,在细 胞壁上有不均匀增厚的环带。 ⑸ 环带着生的位置有多种形式,如海金沙 的顶生环带,芒萁属的横行中部环带,金毛狗脊 属的斜形环带,水龙骨属的纵形环带。
色,1条叶脉
生于孢 子叶基 部特殊 的凹穴 中,厚 孢子囊
厚孢子囊5-10 个生于孢囊柄 六角形盘状体 下面
孢子异 型
孢子同型
大型叶,幼叶拳卷 具各种类型的脉序, 一部分为单叶,多 为复叶。
极少为厚孢子囊, 决大多数为薄孢子 囊聚集成囊群,生 于孢子叶背面或背 缘,多具囊群盖
孢子多同型,少数 水生蕨类孢子异型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phyta)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及主要
特征。 2 蕨类植物的分纲和分类的
主要依据。 3 常见的药用蕨类植物。
(二)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分纲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2 熟悉常见的药用蕨类。 3 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第一节蕨类植物的概述
和孢子的叶。
• 同型叶:营养叶与孢子叶不分,既能制造有机物又可产生 孢子。
• 异型叶:同一植物体具2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 • 演化顺序:同型叶---------》异型叶;小型叶--------》大型叶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第一节,蕨类植物(羊齿植物)简介1,大多为多年生草本,喜阴湿温暖,全球除海洋沙漠都有分布。

2,大多为不定根,极少数原始种为假根3,通常根状茎,少数地上茎,原始种兼有气生茎和根状茎。

多为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多环中柱?(木贼真中柱)多数为环纹,螺纹,梯纹管胞。

石松纲及蕨有导管。

水韭属及瓶尔小草属无形成层。

4,①,小型叶:无叶隙,叶柄,一个不分支叶脉。

如松叶蕨,石松。

大型叶:有叶柄,或有叶隙,叶脉多分支。

②,营养液(不育叶):光合作用孢子叶(能育叶):产生孢子和孢子囊。

附:同型叶(②中两种叶相同)→异型叶(②两叶不同)5,①,孢子囊:小型叶:单生于近轴面或叶基部。

附:小型叶种的孢子叶于枝顶端称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真蕨类:孢子叶背面,边缘或一个特化孢子叶上呈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水生蕨类:孢子囊群特化为孢子果(孢子荚)②,孢子:Ⅰ,同型孢子:大多异型孢子:少数仅卷柏,少数水生种。

Ⅱ,两面型孢子:肾形,单缝,两侧对称四面形孢子:圆形或钝三角,三缝,辐射对称③,生活史:明显世代交替,无性繁殖靠孢子,孢子体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Ⅰ,配子体:辐射对称的原始种,靠菌根获得营养。

如松叶蕨丝状体如莎草蕨属原叶体(如苔类植物配子体)异孢类配子体于孢子内发育,趋向不能独立生存少数配子体占优势。

如书带蕨,瓶蕨(不产生孢子体)Ⅱ,孢子体:略Ⅲ,无孢子生殖:孢子体不产生孢子而产生配子体。

(可产生三倍体孢子体)无配子生殖(常见):配子体不经过配子结合产生孢子体。

(可产生单倍体孢子体,尤称为孤雌生殖)6,分类:石松亚门:石松目:石松,灯笼草,千层塔,石杉。

卷柏目:卷柏水韭亚门:水韭松叶蕨亚门:松叶蕨,梅溪蕨,裸蕨。

楔叶蕨亚门:木贼(孑遗),问荆(孑遗),节节草。

真蕨亚门:瓶尔小草,观音座,紫萁,水龙骨目(肾蕨,井栏边草,铁线蕨,狗脊蕨,贯众),苹目(苹),槐叶萍目(槐叶萍,满江红)第二节,蕨类介绍一,石松亚门:原始种。

根茎叶分化。

植物学 蕨类植物

植物学  蕨类植物

第九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 第二节:松叶蕨亚门 第三节:石松亚门 第四节:水韭亚门 第五节:楔叶蕨亚门 第六节:真蕨亚门 第七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第六节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一、主要特征 具根、茎、叶的分化 1、根:不定根 2、茎:除树蕨具明显的直立的地上茎外均为根状茎,匍匐或直立; ¾ 中柱类型复杂,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多环网状中柱,除原生中柱外均具叶隙; ¾ 木质部多为管胞,茎表皮往往具鳞片、毛,起保护作用。

桫 椤 科 黑 桫 椤3、叶:大型叶,幼时拳卷,长大后伸直。

有单叶和复叶。

具复杂 的脉序。

ƒ 单叶:叶片不分裂或仅浅裂具单一叶脉的叶。

ƒ 复叶:叶片多分裂或叶柄上生有许多分离小叶的叶。

¾ 叶轴:叶片中轴。

¾ 羽片:第一次分裂出来的小叶。

¾ 羽轴:羽片的中轴。

¾ 小羽片:羽片分裂的出来的小叶。

¾ 小羽轴:小羽片的中轴。

¾ 主脉:最末次小羽片或裂片上的中肋。

ƒ 叶脉式样多种:单一不分枝,羽状、叉状,网状, ƒ 叶脉联结情况:分离型,中间型,闭合型(网结型)。

蕨 类 植 物 脉 序 类 型4、孢子囊:ƒ 孢子聚集成各种形式的孢子囊群,有或无囊群盖。

着 生于叶缘、叶背或特化的孢子叶上。

ƒ 孢子囊群形成多种多样:条形、线形、圆形、肾形、 杯状等。

• 原始类型:囊壁多层细胞,无环带。

• 进化种类:孢子囊壁1层细胞,具环带。

及蕨 囊类 群植 盖物 的的 主孢 要子 类囊 型群不 同 类 型 的 孢 子 囊 群真蕨的孢子囊孢 子 囊 群 的 解 剖 结 构孢 子 的 散 布 机 制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环带类型5、配子体形‹配子体绝大多数为具背腹性的叶状体,有假根,绿色 自养,心形,雌雄同体;‹精子器、颈卵器生于腹面, ‹精子螺旋状,多条鞭毛; ‹合子发育成胚,胚发育成孢子体;受精过程二、主要类群ƒ 真蕨亚门是现存蕨类中最繁茂的一群,约1万种 以上,我国56科2500种。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从形态上分 单叶:叶柄上仅具1个叶片。 复叶:有叶柄、叶轴、羽片和羽轴组成。
小 型 叶
大 型 叶
单 叶
复 叶
从功能上分
营养叶(不育叶):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 营养物质。
孢子叶(能育叶): 产生孢子囊和孢子 进行繁殖。
同型叶:同一叶片 既有营养功能又有 繁殖功能。
异型叶:具有两种 不同功能的叶,即 营养叶和孢子叶。
第一节 维管植物
维管植物:凡是具有维管系统的植物统称维 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中柱(stele):维管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中的 复合组织。由中柱鞘、维管系统、髓等组成。
中柱类型: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 真中柱和散生中柱等。
1、原生中柱,包括单中柱、 星状中柱、编织中柱
管状中柱
维管束
桫椤
刺齿凤尾蕨
对开蕨
盾蕨
钝角金星蕨
峨嵋耳蕨
凤丫蕨
江南短肠蕨
石蕨
蜥 蜴 蕨
水 蕨
苹(Marsilea)
槐叶苹
满江红
蕨类植物5个亚门主要特征比较
特征 松叶蕨亚门 石松亚门 水韭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假根
真根
真根
真根
真根


根状茎、地 上气生茎
地上气生 茎
粗壮似块 茎
根状茎和气生 多仅具根 茎,节,节间明 状茎,极少
孢子
2.配子体
(1)柱状、不规则 块状等。
(2)与真菌共生;
(3)精子:纺锤形 或长卵形,具2条 鞭毛。
代表植物
孢子叶球
1.石松属
(Lycopodium)
(1)孢子体:多年 生草本。
茎:气生茎,匍匐 或直立;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厚囊蕨纲--瓶尔小草(Ophioglossum),观音座莲(Angiopteris) 原始薄囊蕨纲--紫萁 (Osmunda) 薄囊蕨纲--蕨 (Pteridium)
石松亚门
松叶蕨亚门
水韭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有无真根 节和节间 叶型
有 不明显 小型叶
无 不明显 小型叶
有 不明显 小型叶具叶舌
有 明显
细胞壁含硅质! 锉刀打磨餐具和家具
目前硬木家具的打磨很少采用节节草 传统的一些老艺人在对象牙、犀牛角艺术品 的最后处理一般采用上等的节节草
节节草
节节草
清热,利尿 有毒
问荆属(Equisetum): 地上茎二型, 有孢子茎和营养茎 之分,通常实心, 孢子囊穗钝头, 常见种:问荆
Equisetum arvense
蕨精子器
蕨类的颈卵器稍退化(与苔藓比)
蕨颈卵器
幼孢子体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蕨)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全世界约12000多种,我国约2600多种,根据植物体的结构、 生活史的特点,蕨类被分成五个亚门(秦仁昌 1978):
1.石松亚门Lycophytina——石松属Lycopodium 卷柏属Selaginella 2.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松叶蕨属Psilotum 3.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问荆属Equisetum 4.水韭亚门Isoephytina——水韭属Isoeles 5.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蕨属Pteridum aquilinum
叶舌 叶舌
中华水韭
3.7桫椤属 (Alsophila)(真蕨亚门Sphenophytina)
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高大木本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节节草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厚囊蕨纲 原始薄囊蕨纲 薄囊蕨纲

真蕨类植物形态
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 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
小草本;叶1-3片,网状叶脉。
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
原始薄囊蕨纲 紫萁属(Osmunda)
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
瓦韦[Lepisorusthunbergianus(Kaulf.)Ching]
桫椤(树蕨) Alsophila spinulosa
一级保护植物 活化石
苹属(Marsilea)
槐叶苹属(Salvinia)
满江红属(Azolla)
三、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叶状体 配子体
苔 藓 孢子体
茎叶体
孢蒴
蒴柄
基足
第五节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
一、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二、蕨类植物的分类 石松亚门 水韭亚门 松叶蕨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四、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一、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又称羊齿植物,有明显的异型世代交替; 孢子体发达,内有维管组织;

无性繁殖产生孢子,
有性生殖器官为精子器和颈卵器, 不产生种子; 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根:不定根 茎:根状茎
叶:
小型叶
起源
大型叶
功能
营养叶
孢子叶
形态
同型叶
异型叶
孢子叶球(穗) 孢子叶(孢囊柄、孢子果)
孢子囊(群)
孢子(同型或异型)
配子体: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

植物学 蕨类植物

植物学 蕨类植物

第九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 第二节:松叶蕨亚门 第三节:石松亚门 第四节:水韭亚门 第五节:楔叶蕨亚门 第六节:真蕨亚门 第七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 蕨类植物概述一、基本特征 1、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类群,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低等的维管植物,同时又是颈卵器植物和有 胚植物。

ƒ (1)有根、茎、叶分化,具维管组织; ƒ (2)孢子体发达,配子体不发达(原叶体,都能独立生活); ƒ (3)无性生殖只产生孢子、不产生种子,为孢子植物; ƒ (4)有性生殖时在配子体上形成精子器、颈卵器,故又称颈卵 器植物,合子萌发形成胚(有胚植物)。

ƒ (5)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2、习性及分布ƒ 地球上约12000多种,绝大多数为草本。

ƒ 我国约2600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产南各省区及台湾省等地,特别以云南种类丰富,约1000多种, ƒ 习性:喜阴湿、湿暖,以热带、亚热带为分布中心。

二、孢子体ƒ 体表附属物:表皮毛和鳞片 ƒ 根:多数具不定根,具较好的吸收能力,极少数原始种 类仅具假根。

ƒ 茎: ƒ 叶: ƒ 孢子囊和孢子蕨类植物表皮毛和鳞片茎可分为几种类型ƒ 根状茎:地下横走或匍匐地面或斜生、蔓生等。

ƒ 气生茎、地上茎:在地表以上,原始的二叉分枝、较高级的为单轴分枝,少不分枝。

ƒ 直立茎:直立粗状为树干状,如树蕨属的桫椤等。

ƒ 茎的中柱类型主要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多环管状中柱,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和薄壁组织 构成,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筛管及韧皮薄壁组织构 成,一般无形成层。

蕨类植物的管胞和导管叶的分类ƒ 根据起源方式、形态、结构:¾ 小型叶:主要存在于拟蕨中,延生起源,无叶隙和叶柄,只 具一个单一不分枝的叶脉,为原始的类型。

¾ 大型叶:顶枝起源,有叶片、叶柄两部分,有维管束,叶隙 有或无,叶脉多分枝,存在于真蕨类,较进化的类型。

蕨类植物-第五章蕨类植物(Pteridophyte)

蕨类植物-第五章蕨类植物(Pteridophyte)

第五章蕨类植物(P t e r i d o p h y t e)基本知识体系本章内容为蕨类植物的特征、分布、繁殖、生活史及代表物和经济价值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蕨类植物的特征、难点:理解蕨类植物的繁殖和生活史基本要求叙述蕨类植物的分布、经济价值;概括蕨类植物的繁殖、生活史;熟练说出蕨类植物的特征。

蕨类植物曾在地球的历史上盛极一时,古生代后期,石炭纪和二叠纪为蕨类植物时代,当时那些大型的树蕨如鳞木、封印木、芦木等,今已绝迹,是构成化石植物和煤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

我国有61科223属,约2600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及西南地区,仅云南一省就有1000多种,所以在我国有“蕨类王国”之称。

已知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有39科300余种。

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1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1、蕨类植物也称羊齿类植物,既是孢子植物,又是维管植物,比苔藓植物进化,较种子植物原始,介于两者之间。

2、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但孢子体(绿色植物体)发达,配子体(原叶体)退化,两者都能独立生活(与苔藓不同)。

3、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孢子体有根、茎、叶的分化,生长期长;配子体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生长期短,形成孢子体后,配子体则死亡。

4、有维管束的分化,无形成层,中柱较原始。

5、只产生孢子,不产生种子,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

1.2蕨类植物形态特征1.孢子体的形态现在的蕨类植物是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

孢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的蕨类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仅少数为一年生。

(1)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

(2)茎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

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C y a t h e a s p i n u l o s a W a l l.e x H O O K.。

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

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5. Pteridophyta 7/17
石松
Lycopodium
4-内皮层;5-中柱
Chapter 5. Pteridophyta 8/17
卷柏
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其孢子体有明显的主茎,顶端
具多分枝枝条,失水后的卷柏,侧枝拳卷,叶片紧贴,枝条形 成灰白色的一丝,利于反射阳光,保存水分。一旦水分充足, 又枝展叶茂。故称“九死还魂草”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17
Chapter 5. Pteridophyta 3/17
Chapter 5. Pteridophyta 4/17
配子体
块状,基部埋于土中 能独立生活 具假根 配子体两性或单性
石松配子体1-精子器2-颈卵器 Chapter 5. Pteridophyta 5/17
灯笼草
灯笼草(Palhinhaea cernua)—铺地蜈蚣,
垂穗石松。石松科,孢子叶穗顶生下垂。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5/17
伏地卷柏
伏地卷柏(Selaginella nipponica)匍匐茎
上线形的为根托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6/17
Chapter 5. Pteridophyta 9/17
卷柏茎的横切
A-茎的一部分, 示输导系统;
B-茎的横切 1-韧皮部; 2-中柱鞘; 3-横桥细胞; 4-皮层; 5-后生木质部; 6-原生木质部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0/17
卷柏孢子叶穗纵切
—示大小孢子囊及大 小孢子。
生活史
孢子体世代 配子体世代 世代交替
Chapter 5. Pteridophyta 6/17
分类
石松目
– 叶螺旋状排列,无叶舌,同型叶 – 孢子囊生于叶腋基部 – 孢子同型
卷柏目
– 植物体常匍匐,有根托,先端生不定根 – 小型叶,有叶舌 – 有大小孢子之分 – 孢子吓囊异型 – 大孢子囊内大孢子1—4,小孢子囊内小孢子多数
伏地卷柏
小孢子囊
小孢子
大孢子囊
大孢子
伏地卷柏的孢子叶穗。孢子囊腋生, 小孢子囊橘红色,内含多数小孢子; 大孢子囊淡黄色,内含4枚大孢子.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7/17
江南卷柏
江南卷柏(S. mollandorfii)孢
子叶穗短,四棱 形,生于小枝顶 端,孢子叶卵状 三角形,孢子囊 近圆形,孢子二 形。
每个大孢子囊有(1-4) 个大孢子(右下);
每个小孢子囊有大量 小 孢子(左)
大小孢子囊一般随机 地生在孢子叶穗轴上, 孢子叶有叶舌(孢子 叶与孢子囊间的突起)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1/17
卷柏雄配子体
A-小孢子 B-小孢子纵剖面,示小孢子
囊尚未开裂时,小孢子精子器; C-卷柏的雄配子体:由1个 精子器和1个原叶细胞(营 养细胞)所组成,精子器由 一层精子器壁(2)和精原 细胞构成(3); D-精子;精原细胞经多次分 裂形成256个精子,精子具 双鞭毛。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1/17
水韭属Isoetes
形似韭菜,茎粗短块状 有不定根,具根托 叶细长,近轴面有叶舌,有大小孢子叶之分. 大孢子叶生于外周,小孢子叶生于内侧 大孢子囊含大孢子150—300 小孢子囊内小孢子极多
quillwort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2/17
分类
仅松叶蕨目 二个属
分类
一目一科一属 水韭属约70种,多数是亚水生或于沼泽地区
生长
我国有5种,高寒水韭I. hypsophila ,云贵水 韭 I. yunguiensis,中华水韭 I. sinensis,,东 方水韭I. orientalis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 护野生植物,以及台湾水韭 I. taiwanensis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3/17
蛇足石杉
蛇足石杉(千层塔)
Huperzia serratum
石松科,肾形的孢子囊 着生于叶腋,成熟的孢 子囊沿一侧开裂,孢子 叶扁平,叶缘呈波纹状, 具不规则重锯齿。
近年来从其中分离出石 松碱甲,是治疗老年疾 呆症的新一代药物。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4/17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2/17
卷柏雌配子体
A大孢子纵剖,形成多数 自由核,由外向内产生 细胞壁,成为绿色营养 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
B-配子体纵部面局部; 大孢子壁(1)
C-配子体侧面观 D-配子体顶面观;一部
分突出于壁外,产生假 根(2),中央生颈卵器(3), 颈卵器由8个颈细胞(4)、 1个颈沟细胞、1个腹 沟细胞(5)组成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8/17
第四节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
Chapter 5. Pteridophyta 19/17
一般特征
草本,茎粗短似块茎 原生中柱,具螺纹及网纹管胞 叶具叶舌,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近轴面 孢子有大小之分 精子具鞭毛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0/17
中华水韭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沼生,叶线形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3/17
中华水韭
中华水韭—根茎肉 质,块状,下部密 生须根,上面生出 1丛直立密集的叶。 叶细长,基部膨大, 螺旋状紧密排列, 具叶舌,有大小孢 子叶之分。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4/17
中华水韭
小孢子囊内含 小孢子30万或 更多(左)
大孢子囊内含 大孢子100-300 枚(中、右)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5/17
水韭的生活史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6/17
第五节 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
Chapter 5. Pteridophyta 27/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