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1. 引言1.1 噬菌体治疗的背景介绍噬菌体治疗是一种利用噬菌体(又称噬菌体、细菌病毒)来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兴疗法。

噬菌体是一种能够感染细菌并在其内复制的病毒,可通过注射、喷雾或口服等方式送达感染部位,对细菌进行特异性攻击。

相较于传统抗生素,噬菌体治疗具有快速、高效、低耐药性等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治疗效果。

噬菌体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效果显著,噬菌体疗法逐渐被边缘化。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日益严重和抗生素疗法的限制,噬菌体治疗再次受到关注并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替代疗法。

目前,噬菌体治疗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随着近年来对噬菌体治疗的深入研究和技术改进,人们对其在细菌感染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

【2000字】1.2 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噬菌体是一种可以攻击并杀死特定细菌的病毒,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与抗生素不同,噬菌体可以高度特异性地选择性地杀死感染细菌,而不会对人体的有益菌群造成伤害,从而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和抗药性风险。

噬菌体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分解性,能够通过口服、皮下注射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感染部位选择性地繁殖和扩散,直接与目标细菌相互作用,有效清除感染灶。

由于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高度特异性和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希望通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噬菌体,为细菌感染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清晰明了,具有很高的治疗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进一步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噬菌体治疗将在未来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方法和新型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细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噬菌体治疗是一种利用噬菌体来对抗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噬菌体是一种可以感染细菌并在其中复制的病毒,它们可以被用作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型工具。

近年来,噬菌体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为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在于它对抗药物抗性细菌的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抗药性正在不断增加,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失效的情况越来越多。

而噬菌体治疗不仅对抗药物抗性细菌的影响较小,而且还能够针对性地攻击感染细菌,不会对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产生影响,因此备受关注。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噬菌体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与呼吸道相关的细菌感染。

研究人员使用噬菌体来治疗一些耐药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结果发现,噬菌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这为噬菌体治疗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除了在临床方面取得的进展,噬菌体治疗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对噬菌体进行改造,可以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杀菌谱,从而能够同时对抗多种细菌感染。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噬菌体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噬菌体治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噬菌体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噬菌体的生产和制备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对噬菌体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也是一个制约噬菌体治疗发展的因素。

噬菌体治疗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随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技术改进,相信噬菌体治疗将会成为未来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投入到噬菌体治疗的研究和开发中,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噬菌体溶菌机制研究进展

噬菌体溶菌机制研究进展

噬菌体溶菌机制研究进展
徐焰;熊鸿燕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03(032)001
【摘要】@@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种可在其宿主菌内寄生、繁殖的细菌病毒.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徐焰;熊鸿燕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48
【相关文献】
1.噬菌体裂解酶作用机制及用于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J], 朱丹;祝思路;付玉荣;伊正君
2.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J], 乐健; 何胜虎
3.致病菌抵抗溶菌酶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张新帅;阮瑶;刘武康;陈倩;顾丽红;郭爱玲
4.噬菌体解聚酶及其与细菌荚膜间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朱明希;何平;盛跃颖
5.他汀类与小檗碱对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陈瑶;任毅;王建红;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噬菌体及其研究进展

噬菌体及其研究进展

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 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 类型,即 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 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 线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 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 二十面体。
头部
尾部
核酸:DNA或RNA,基因组大小为2-200kb,某些噬菌体基因 组中还含有异常碱基。 大多数为线状双链
DNA噬菌体
简介
A图只有细菌,荧光视野里不见任何发光物质;B图中只有荧光标记O-I噬菌体,视野 下偶尔可见少量圆点状的荧光物质,不见菌形;C图是荧光标记O-I噬菌体和沙门氏 菌混合,可见大量杆状物,少量点状物,极少数彗星状杆状物,将杆状物质与沙门氏菌 的革兰氏染色形态进行比较,两者一致。 由此可推知,C图中杆形物是侵有荧光噬菌体的沙门氏菌,点状物是标记的O-I噬菌 体,结合B图可知彗星状杆形物是即将裂解的宿主菌。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抗体、模拟抗原表位,不仅绕过 了细胞融合,而且可以以单克隆抗体(McAb ) 或单链抗 体( ScFv)为靶分子筛选真菌毒素的模拟抗原表位,代 替真菌毒素的标准品,建立无毒 ELISA检测方法,保证实 验操作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人身安全。 熊啸(2007 年)等选用抗黄曲霉毒素M1(antiAFM1,Aflatoxin M1,AFM1)单克隆抗体为筛选配基,从噬 菌体表面展示的随机 7 肽库中筛选出 AFM1 抗原的模拟表 位LTSFPRH 和MAPSSWR,为研制出安全无毒的 ELISA 试剂 盒奠定基础。
3、噬菌体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
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检测技术 作为食品添加剂 噬菌体展示技术检测真菌毒素
3.2作为食品添加剂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一种由噬菌体病毒混合而成的产 品,主要用于杀灭肉制品中的李氏杆菌。这是美国首次批准将 病毒用作食品添加剂。 美药管局专家称,该产品在制备过程中可能留有残毒,但试验 表明,这些微量的残毒不会引起任何健康问题。该产品包含6 种噬菌体病毒,可在熟肉片和香肠等包装前喷洒在这些肉制品 上,有效杀灭多种李氏杆菌,预防由这些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产品中所包含的噬菌体只会攻击李氏杆菌,对人体和植物细胞 都不会产生影响。

综述—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微生物学摘要: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称phage)主要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及通过溶解酶作用破坏宿主细胞壁,以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和单链DNA噬菌体MS2及大肠杆菌λ噬菌体为例,分别论述噬菌体的两种溶菌机制。

λ噬菌体S和R基因分别编码穿孔素(holin)和内溶素(endolysin),形成穿孔素-内溶素(holin-endolysin)系统达到溶解宿主菌的目的。

进一步揭示该系统溶解基因的协调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噬菌体;溶解酶;细胞壁;穿孔素;内溶素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它在宿主菌内可高效复制,迅速地形成数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一个子代颗粒具备相同的侵袭、繁殖能力,重复4个感染周期后,一个噬菌体颗粒可杀灭数10 亿个细菌,这是噬菌体极具特色的一种生物学特性。

其溶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溶解酶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壁的破坏。

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效的进行破坏宿主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溶菌的目的。

基于噬菌体溶菌机制,在治疗细菌感染、消毒以及反生物武器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

1. 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噬菌体包括两种类型,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

其中具有溶菌作用的是烈性噬菌体,亦称毒性噬菌体。

噬菌体对其宿主菌的溶解是由专一溶解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或噬菌体自身蛋白介导的溶解系统统一完成的,这一溶解系统具有一套完整、精密的调节机制和控制体系,而且其作用基质多集中宿主菌的细胞壁上,噬菌体蛋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和破坏宿主菌胞壁质的生物合成及正常结构,从而导致噬菌体宿主菌细胞损伤、死亡。

219526332_噬菌体对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219526332_噬菌体对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噬菌体对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影响的研究进展林翠翠① 【摘要】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决定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微生物。

维持好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肠道炎症等一系列疾病问题的发生。

本文探讨噬菌体对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的影响,纳众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参照,综述肠道噬菌体对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噬菌体调整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肠道炎症,为未来肠道菌群调整与肠道炎症治疗指明新的方向,希望为读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噬菌体 肠道菌群 肠道炎症 进展 doi:10.14033/ki.cfmr.2023.17.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7-0180-05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Phages on Human Intestinal Flora an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LIN Cuicu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17): 180-184 [Abstract] The intestinal flora is large in number and varie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microorganism that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human health. Maintaining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can larg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 series of diseases such a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phages on human intestinal flora an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many schola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ffects of intestinal phages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proposes the use of phages to adjust the func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to treat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the future.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readers in the research and work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Phages Intestinal flora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 Wuyishan Municipal Hospital, Wuyishan 354300, China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靠寄生方式存活,其中部分会导致宿主菌发生裂解,因此被称为“噬菌体”[1]。

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专业外语》课程论文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噬菌体在被发现之初已经被尝试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后来由于抗生素的出现使之渐渐淡化出人们的眼球,但是对于现今很多细菌都对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甚至出现了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细菌,使得重新重视起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的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了噬菌体对于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早期研究和最新进展。

关键词噬菌体裂解酶细菌性疾病细菌性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的话可以导致很高死亡率[1]。

例如每年由弯曲杆菌、沙门氏菌、O157大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利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就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

在19世纪初Herelle发现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2,3]后,人们就曾经尝试采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

但自抗生素的出现后人们就渐渐的淡化噬菌体的研究而大量的进行有关抗生素的研究,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途径,在前期抗生素的确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然而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泛滥,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加剧,新抗生素研发的速度远远低于耐药菌产生的速度。

由于新型抗生素的发现越来越困难,噬菌体治疗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

1 噬菌体及裂解酶的概况噬菌体( Bacteriophage,简称phage)又叫细菌病毒,是一种可以侵入细菌细胞内,通过酶的用破坏细胞壁,使细菌裂解从而将其杀灭的病毒。

噬菌体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前者可在敏感宿主菌内增殖并使之裂解,亦称为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噬菌体裂解酶( Lysin或Endolysin)是双链DNA噬菌体所特有的、在病毒复制晚期合成的一类胞壁质水解酶。

多数噬菌体具有编码3种细胞壁水解酶的基因,分别为裂解酶、酰胺酶和内肽酶,其中酰胺酶是国内外研究比较多的一种裂解酶。

裂解酶的高亲和性与种属特异性的细胞壁糖基有关,而后者常常是细菌存活的必要成分。

噬菌体研究与应用的前沿成果

噬菌体研究与应用的前沿成果

噬菌体研究与应用的前沿成果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噬菌体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生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关于噬菌体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和成就,这些进展不仅对于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食品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介绍噬菌体研究与应用的前沿成果,以期能够让读者了解噬菌体的神奇之处,并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噬菌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噬菌体是一种能够感染和破坏细菌的病毒,属于噬菌体科,是一种特殊的病原体。

噬菌体最早被发现于1915年,当时被称为“微生物病原体”,随后又被称为“细菌噬咬器”和“噬菌体”等。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噬菌体的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研究和应用体系。

目前,噬菌体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关注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进化历史、感染机理等方面;应用研究主要关注噬菌体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例如医学、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工程研究则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人工手段改变噬菌体的性质,优化其应用效果。

二、噬菌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噬菌体作为一种可以选择性灭菌的生物,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围绕着噬菌体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抗菌药物针对细菌感染进行治疗。

相比于传统的抗生素,噬菌体有以下几个优势:(1)选择性强:噬菌体只针对特定的细菌进行感染和杀灭,而不会对其他微生物和宿主产生影响。

(2)生物安全性高:噬菌体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对人体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3)适应性强:由于细菌的变异和抵抗,传统抗生素出现耐药性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而噬菌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因为细菌的变异而失去杀灭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是采用噬菌体针对难治性细菌感染进行治疗,例如病毒性感冒病毒、肺炎链球菌等。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噬菌体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噬菌体感染细菌并破坏其细胞壁,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相比传统抗生素,噬菌体的疗效更加针对性,不仅可以杀灭特定的细菌,而且不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减少了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噬菌体治疗在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慢性感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噬菌体治疗在耐药细菌感染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导致传统抗生素难以对其产生疗效。

而噬菌体治疗能够通过感染并杀死这些耐药细菌,为治疗这些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在一些临床实验中,噬菌体治疗已经显示出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广泛耐药的肠球菌等耐药细菌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噬菌体治疗在慢性感染的治疗方面也表现出了潜在的优势。

一些慢性感染,特别是由生物膜包裹的感染,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难以完全清除。

而噬菌体能够穿透生物膜、感染细菌并破坏其细胞壁,因此可能在这些慢性感染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噬菌体治疗可以有效清除生物膜内的细菌,为慢性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噬菌体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可能。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噬菌体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更广泛的杀菌谱,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使噬菌体更加安全、稳定,减少其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噬菌体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动力。

临床研究也为噬菌体治疗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一些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噬菌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些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噬菌体治疗在一些特定的感染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优势,例如在创面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方面。

这些临床研究结果为噬菌体治疗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特别是在耐药细菌感染和慢性感染的治疗方面表现出了潜在的优势。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噬菌体是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并利用细菌细胞内的代谢机制和遗传物质进行复制和传播。

它们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病毒,在污水、土壤和动植物体内均可寻获。

因为噬菌体仅感染特定的细菌,不会对人体和其他微生物产生危害,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细菌感染的天然药物。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利用噬菌体可以实现精准靶向和高效清除致病菌的效果,对于传统抗生素难以治愈的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噬菌体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噬菌体在细菌中的复制导致细菌破裂释放新的噬菌体,这使得治疗过程中其浓度会逐渐增加,从而增强了治疗效果。

噬菌体对于抗生素耐药菌株也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这为治疗耐药菌株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噬菌体在人体内并不产生毒性或过敏反应,对人体组织几乎没有损害,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对于多种细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

在小鼠体内注射噬菌素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其疗效不会因为细菌的耐药性而受到影响。

一些临床试验也表明,噬菌体在治疗一些顽固性感染病例中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这些初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治疗的潜力和可行性,为其未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虽然噬菌体治疗在实验室和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噬菌体的生产和纯化工艺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对噬菌体的稳定性和储存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这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因为噬菌体是一种生命体,其生物学特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确认。

由于噬菌体具有明显的靶向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细菌感染情况进行精准的治疗选择,这为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探索噬菌体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针对噬菌体生产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正在寻求进一步改进生产和纯化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

噬菌体在基因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噬菌体在基因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噬菌体在基因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生物学上的难题。

其中,噬菌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生物学特性的病毒,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技术的领域。

本文将以噬菌体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主题,对噬菌体的特点、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一、噬菌体的特点噬菌体是一种寄生性病毒,可以侵染并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与其他病毒相比,噬菌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寄生性:噬菌体需要依赖宿主细菌的代谢过程进行复制。

2. 简单结构:噬菌体一般由头、颈和尾部组成。

头部存储基因组,颈部连接头部和尾部,尾部用于将噬菌体注入宿主细菌。

3. 宿主范围广泛:噬菌体可以感染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包括耐药菌株。

二、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噬菌体应用1. 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利用噬菌体颗粒表面展示外源蛋白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将外源蛋白质与噬菌体表面蛋白进行融合,从而使得外源蛋白质能够在噬菌体表面展示。

噬菌体展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原呈递、抗体库构建和新药筛选等领域,对于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噬菌体基因库构建噬菌体基因库是指将大量的外源DNA片段插入噬菌体的基因组中,形成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基因库。

通过筛选和分离,可以从中获得对应所需特定功能的基因或蛋白质。

噬菌体基因库构建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基因功能研究和酶工程等领域,加速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3. 噬菌体介导的基因传递噬菌体可以作为基因传递的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菌中,从而实现遗传物质的传递与表达。

这种方式在基因工程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基因修饰、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生物的制备等。

三、噬菌体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进展1. 军用应用噬菌体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用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武器检测。

另外,噬菌体还可以用于疫苗的开发,提高军队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能力。

噬菌体与细菌互作的分子和生理学机制研究

噬菌体与细菌互作的分子和生理学机制研究

噬菌体与细菌互作的分子和生理学机制研究近年来,噬菌体与细菌的互作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中的病毒,能够迅速感染并破坏细菌。

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和生理学机制,这些机制与细菌的生长、代谢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一、噬菌体感染机制噬菌体感染细菌的机制被称为噬菌作用。

噬菌体通过识别特定的细菌受体结构,与细菌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噬菌体DNA进入细胞内,并利用细菌的代谢系统进行自我复制和扩增。

最后,噬菌体释放和溶解细胞壁,从而释放新的噬菌体颗粒。

噬菌体感染的过程牵涉到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细菌宿主表面的相互作用。

在噬菌体感染前,噬菌体的尾部与结构特异性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引发噬菌体的进一步吸附。

然后,噬菌体的尾部针尾结构通过扭曲肌动蛋白的机制刺穿细菌细胞膜,准确地将噬菌体DNA输送进细胞质内。

为了避免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一些噬菌体会利用一种领先的抗氧化剂——多胺-1,5-二羧酸作为保护机制,来抵御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细菌抵御噬菌体的防御机制细菌为了保护自身不受噬菌体感染的进攻,也演化出了自身的抵御机制。

细菌的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限制性修饰、修饰酶、CRISPR-Cas系统和呼吸暴发等。

限制性修饰是一种把许多类型的外来DNA分解的酶。

修饰酶能将DNA的单部位改造掉,从而防止噬菌体DNA进入细胞内。

CRISPR-Cas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并剪切噬菌体的DNA,从而有效抵御噬菌体的感染,并且可以形成免疫记忆,通常包括CRISPR-Cas I,II和III三类。

呼吸爆发是一种能够破坏细胞壁的防御机制,细菌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来杀死噬菌体。

三、噬菌体与细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生物工具,噬菌体与细菌的互作研究可以深入揭示这些分子机制,加深我们对生命活动的理解。

目前,噬菌体与细菌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宿主受体的特异性、噬菌体的进化和抗药性的请求。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摘要】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噬菌体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接着回顾了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历史,并探讨了噬菌体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与抗生素的比较研究。

对噬菌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结尾部分探讨了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启示。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将为人类健康带来重要的突破,为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噬菌体、细菌感染、治疗、研究新进展、历史回顾、临床应用、抗生素比较、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潜在应用、发展方向、医疗实践。

1. 引言1.1 噬菌体的概念和作用噬菌体是一种能够感染细菌并破坏其生长的病毒颗粒,也被称为细菌噬菌病毒。

噬菌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杀死细菌,一种是通过直接注入细菌并破坏其细胞壁,导致细胞溶解;另一种是通过将其基因信息插入细菌的基因组中,引起细菌的死亡。

噬菌体对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杀死目标细菌而不影响宿主细胞。

噬菌体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是其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可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影响。

噬菌体能够迅速杀灭细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噬菌体治疗也可以在体内形成局部感染,更容易渗透细胞组织并起到治疗作用。

1.2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感染可以引发各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细菌感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导致治疗手段受限,甚至出现了多药耐药的情况。

这使得细菌感染治疗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加重了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 正文2.1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历史回顾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最早关于噬菌体的研究始于法国微生物学家菲力克斯·德·培根特(Felix d'Herelle)在1917年,他观察到一种细菌在培养皿上受到一种无形的杀菌作用。

噬菌体及其研究进展

噬菌体及其研究进展

噬菌体及其研究进展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菌的病毒,也被称为细菌噬菌体或细菌吞噬体。

它们是一类非常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毒,通过感染细菌并依赖细菌进行复制繁殖。

噬菌体的结构包括头部、尾部和尾纤毛。

头部内含有遗传物质DNA,尾部则帮助噬菌体与细菌结合,并注射DNA进入细菌细胞中。

一旦DNA进入细菌细胞,它们就会利用细菌的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释放出新的噬菌体。

噬菌体具有很强的细菌特异性,即特异性地感染其中一种或几种细菌。

这对于细菌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其特异性,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噬菌体来治疗细菌感染。

噬菌体在医学上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它们可以成为新一代抗生素的替代品。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更强的杀菌活性、更低的细菌抗药性发展风险,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噬菌体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对噬菌体的基础研究使我们对噬菌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测序的快速发展为噬菌体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其次,噬菌体在抗菌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噬菌体构建了一种新的疗法,被称为噬菌体疗法。

这种疗法通过注入特定的噬菌体来针对性地感染细菌,并选择性地杀死细菌,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

研究表明,噬菌体疗法在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噬菌体在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噬菌体进行改造和优化,使其具有更高的杀菌效果和更好的稳定性。

科研人员还通过对噬菌体进行改造,将其用于新药研发、细菌基因治疗和细菌分型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噬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毒,具有潜在的医学应用价值。

噬菌体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都为噬菌体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噬菌体的研究将为细菌感染的治疗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挑战。

噬菌体疗法治疗细菌性感染研究进展综述

噬菌体疗法治疗细菌性感染研究进展综述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1㊀噬菌体疗法治疗细菌性感染研究进展综述洪若轩(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河南郑州450000)摘㊀要:细菌性感染具有很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细菌耐药已成为临床感染治疗的一大棘手问题.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估噬菌体及其附属产物 内溶素(E n d o l ys i n )的治疗价值.据此,对活噬菌体制剂以及内溶素治疗的研究历程㊁相关改造方法以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关键词:噬菌体疗法;细菌性感染;内溶素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3.039㊀㊀细菌性感染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因此具有很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临床所应用的体内抗菌方法主要是抗生素,而抗生素的滥用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且会产生细菌耐药现象,该现象已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更有效的抑制耐药细菌生长的手段,噬菌体疗法因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所谓噬菌体疗法,是指利用活噬菌体或其分泌的一种水解酶 内溶素(e n d o l y s i n s )裂解细菌以治疗病原菌感染的一种治疗手段.噬菌体疗法不仅对耐药病原菌展现了良好的杀菌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因而具有对抗细菌性感染的巨大潜力.综上所述,本文将针对噬菌体疗法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研究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1㊀活噬菌体制剂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便利用活噬菌体制剂进行抗细菌感染的研究与临床实验,发现它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强,即噬菌体仅针对与之对应的病原菌,不会破坏其他菌群;其次,噬菌体制剂治疗效率高,即噬菌体在感染区域的以指数型速度进行增殖,因此制剂使用量低;最后,噬菌体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由于噬菌体具有自限性,无法脱离细菌宿主而生存,因此一旦宿主消失,噬菌体便自行降解并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滞留.从这些优势可以看出噬菌体疗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1㊀活噬菌体临床前研究近几年来,多重耐药菌种类不断增加, 超级细菌 不断出现.令人担忧的是,研发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远远低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速度,因此开发新型的抗菌 药物 迫在眉睫.而噬菌体因为对其宿主菌的特异性良好,不易产生耐药性,使其在应对 超级细菌 感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 t a p h y G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S A )以其高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K i s h o r 等人构建S A 感染兔模型,利用耐甲氧西林对S A 进行髓内注射,使其感染兔骨髓,产生炎症反应.他发现利用抗生素治疗时,S A引起的骨髓炎在所有(100%)病例中都无法治愈.原因是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使抗生素活性显著降低,无法对细菌有效杀伤.而利用噬菌体疗法,其在宿主细菌中产生的内溶素会降解宿主细菌生物膜,从而提高了治疗效率.此外,革兰氏阴性菌作为医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类之一,对病人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亟需有效的抗菌手段.至今,部分研究表明活噬菌体制剂对动物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同样有效,疗效高于普通抗生素.如黄光涛研究了噬菌体在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d r u g r e Gs i s t a n t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B a u m a n n i i ,A B )创面局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在局部感染治疗中,噬菌体A b p 1能够清除细菌㊁促使创面愈合.在全身感染治疗中,噬菌体可以明显提高小鼠存活率,整个7天的治疗过程中噬菌体治疗组未出现小鼠死亡,而阴性对照组存活率仅有7.1%.这说明噬菌体在抑制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方面亦具有一定效果.1.2㊀活噬菌体临床应用随着噬菌体疗法在动物感染模型中疗效显著,人们将目光投向噬菌体疗法的有效性,这是其临床应用的前提.而一些科学研究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如W r i g h t 等使用 噬菌体鸡尾酒 (由6种噬菌体组成)疗法在治疗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P A )引起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研究表明,噬菌体治疗后患者体内致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病情得到改善,约25%的患者几乎完全康复.噬菌体疗法的安全性也是其应用于临床的必要条件,在一项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 o o da n d D r u g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F D A )批准进行的Ⅰ期临床试验中,研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2㊀㊀究人员利用噬菌体疗法抑制由P A ㊁S A 和大肠埃希菌(E 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E .c o l i)造成的慢性下肢静脉溃疡.在对这39例患者持续24周的治疗中,研究人员未发现任何生物安全问题.另外,研究表明口服噬菌体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得到了有效治愈的同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并未受到影响.活噬菌体制剂在治疗人类病原菌感染方面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但也存在宿主谱过窄㊁耐药性㊁噬菌体应用种类少㊁法律及伦理等问题.因此,活噬菌体制剂若要广泛应用于临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2㊀内溶素抑制细菌性感染的应用随着对噬菌体制剂的研究日益深入以及噬菌体克隆㊁纯化技术的成熟日益进步,噬菌体自身编码的细胞壁水解蛋白酶 内溶素(E n d o l y s i n )作为一种活噬菌体衍生物,其抑菌能力被科学家广泛发掘.内溶素本身是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在裂解后期产生的一种裂解酶.它具有来源广泛㊁不易产生耐药性㊁较高的种属特异性等明显优势.正因为如此,科学家将内溶素看作抑制细菌性感染的利器.2.1㊀内溶素可用于抑制细菌性感染自从1959年,F r e i m e r 等人首次证实噬菌体裂解酶具有杀菌能力以来,对内溶素治疗细菌性感染可行性的研究不断涌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体外研究表明,内溶素对多株肠球菌㊁S A ㊁炭疽杆菌㊁猪链球菌㊁酿脓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肺炎链球菌(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p n e u m o n i a e ,S P )是引起儿童急性中耳炎㊁鼻窦炎㊁成人和老年人获得性肺炎(c o m Gm u n i t y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 ,C A P )的重要病原体,而C A P 对大环内酯类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演变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S t o f f e l s 等人利用转基因莱茵衣藻分泌的抗S P 内溶素进行裂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仅使用微量内溶素便可对S P 进行有效杀灭,而利用传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治疗过程中,有85%的S P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表明内溶素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能力.内溶素除了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感染外,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W i t z e n r a t h 利用纯化内溶素C p l -1治疗患有肺炎球菌肺炎的小鼠.结果表明,使用内溶素治疗的小鼠均痊愈,且未产生任何消极反应.而T o t t e 等用亦内溶素S t a p h e f e k t 成功治愈了3名慢性或复发性S A 皮肤病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内溶素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2.2㊀内溶素的设计改造人们从内溶素存在的两大问题入手,对其进行目的性改造.由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外膜,因此,当单独把内溶素作为抗菌药物时,却对有外膜的阴性菌没有作用.而内溶素的C 端结合域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和重复的跨膜区,导致内溶素的水溶性差.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同时提高内溶素的裂解活性和宿主谱,科学家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天然内溶素进行设计改造,使其成为优良的抗菌试剂.2.2.1㊀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内溶素的设计改造研究人员将多种内溶素进行融合以提高抗菌活性,如B e c k e r 等人将L ys K-溶葡萄球菌素与S A 噬菌体溶菌酶进行融合,生成三效融合酶P G H ,使对M R GS A 的裂解能力提高了42-585倍.R o d r i g u e zR u b i o 将S A 噬菌体内溶素与几种葡萄球菌溶素组成融合蛋白,提高了对葡萄球菌的裂解能力.H a m e d 为了改善内溶素的裂解能力和水溶性,合成了一种嵌合C H A P -酰胺酶.该酶在保持强裂解能力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拓宽内溶素宿主谱方面,D o n g 通过将不同的内溶素催化域与结合域结合组成嵌合酶,以达到同时抑制多种菌生长的能力.2.2.2㊀革兰氏阴性菌内溶素的设计改造由于革兰氏阴性菌没有内溶素在裂解细菌时借助的穴蛋白,阻挡裂解酶与细菌细胞壁进行结合,使内溶素无法对革兰阴性菌有效杀灭.因此,如何在体外直接裂解革兰阴性菌是内溶素应用的又一重大挑战.大量研究者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L u k a c i k 等人针对应用于革兰阴性菌的内溶素进行修饰改造,将细菌毒素F y u A 上能特异识别鼠疫耶尔森氏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序列与T 4内溶素融合,所得到的重组蛋白能借助离子通道通过鼠疫耶尔森氏菌的细胞膜,导致耶尔森氏菌的死亡,而且对E .c o l i 也有明显的杀灭效果.L a r p i n 等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使其合成一种由C 末端阳离子肽和N -末端N-乙酰胞壁质酶结构域组成新型内溶素P l yE 146,同时表现出了对P A 和鲍曼不动杆菌的高效抗菌活性,有望成为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B r i e r s 等将能够渗透细菌外膜抗菌肽S MA P .29融合在裂解酶K Z 144的N 端,组合成融合蛋白S MA P 29K Z 144,这些融合蛋白通过E .c o l i 表达纯化后,能够在其N 端外膜渗透剂的帮助下通过细胞膜抵达细胞壁上的肽聚糖靶点,切割肽聚糖链键杀灭革兰阴性菌P A ,而且沿用这种思路设计的系列抗菌肽裂解酶对P A 的体内杀灭效果已经在线虫感染模型中得到了证实.另外,Z a m p a r a 等人利用一种工程内溶素的新型方法 I n n o l ys i n s 构建出12种能够参与大肠杆菌中的铁富集运输的噬菌体受体F h u A 不可逆结合的内溶素,从而达到抗菌作用.其中,I n n o l y s i n #6不仅能够裂解大肠杆菌,也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3㊀显现出了对其他具有F h u A 同源物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抗生素,噬菌体内溶素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制剂具有诸多优点,因噬菌体为蛋白质,易纯化,因此在工业化生产方面亦具有潜在优势.3㊀总结与展望随着对噬菌体制剂和内溶素研究的不断深入,活噬菌体制剂疗法与内溶素疗法已展现出抗生素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且有些单一噬菌体与抗生素联用具有更强的能力.例如,D a l m a s s o 等发现,环丙沙星与A P C E c 03噬菌体联用的杀菌效果优于噬菌体鸡尾酒或混用抗生素的鸡尾酒制剂,环丙沙星刺激了噬菌体活性,提高了其裂解细菌的能力.而G i l m e r 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内溶素与抗生素能产生协同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抗生素与新型噬菌体及内溶素联用可为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提供更好的保障.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噬菌体与部分动物细胞在体内以共生态的形式存在,即噬菌体为宿主提供粘膜区域的抗菌保护,宿主为噬菌体提供稳定寄主来源.这也由此产生了假说,即包括人类在内部分动物的体细胞将噬菌体作为一种抗菌手段.若有更多研究证实此观点,则可以说明没有任何一种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手段比利用活噬菌体及其衍生物治疗更加行之有效,这也显示出活噬菌体及其衍生物疗法具有广阔前景.然而,目前噬菌体疗法并未得到广泛利用.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噬菌体及其衍生物的安全性.虽然噬菌体在人体内作为无处不在的共生体这一事实可间接显示噬菌体疗法的安全性,但是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明.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即细菌对噬菌体的耐药性.在细菌与噬菌体共同进化的过程中,细菌演化出了一系列对抗噬菌体感染的机制,如改变表面噬菌体吸附受体,利用多糖遮掩受体,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修饰噬菌体D N A 等.而噬菌体也可利用反防御机制抵抗噬菌体的耐药性.这种共同进化受到环境,变异等多方面的影响,直接影响噬菌体的抗菌效果.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放在证明噬菌体的安全性上,并关注噬菌体疗法在复杂环境中的进化结果,提供有关如何限制细菌对噬菌体抗性进化的依据.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关于噬菌体治疗的研究涌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相信活噬菌体及其衍生疗法在诸多科研人员的研究推动下,终将会成为抑制病原性菌株感染的有力手段.参考文献[1]李晶,葛鹏,赵晓强,等.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细菌性感染的应用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0G42.[2]肖华凤.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J ].中国实用医药,2008,(17):80G81.[3]L u o T i n g t i n g ,W a n g R u i ,G u C h u a n j i a ,H eP i n g,H u a Y u n f e n :P h a g e t h e r a p y a n di t sl i m i t i n g f a c t o r s [J ].J o u r n a lo f M i c r o b e s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s ,2017,12(2):120G125.[4]R yb n i k e r J ;P l u m G ;R o b i n s o nN ;S m a l l P L ;H a r t m a n nP .I -d e n Gt i f ic a t i o no f t h r e ec y t o t o x i ce a r l yp r o t e i n so fm y c o b a c t e r i -o p h Ga g eL 5l e ad i n g t o g r o w t h i n h i b i t i o n i n M y c o b a c te r i u m s m e g m a t i s [J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8,(154):2304G2314.[5]R o l fL o o d ,B e n ja m i n Y.W i n e r ,A d a m J .P e l z e k ,R ob e r t o D i e z GM a r t i n e z ,M y a T h a n d a r ,C h a d W.E u l e r ,R a ym o n d S c h u c ha n d V i n c e n tA.F i s c h e t t i :N o v e l p h a g el y s i n sc a p a b l eo fk i l l i n g t h e m u l t i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G r a m Gn e ga t i v eb ac t e r i u m A c i n e t o b a c t e rb a u Gm a n n i i i na m o u s es e p s i s m ode l [J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a n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2015,(59):1983G1991.[6]G a lO f i r e t a l .D I S A R Mi s aw i d e s p r e a db a c t e r i a l d e f e n c e s ys t e m w i t hb r o a d a n t i -p h a g e a c t i v i t i e s [J ].N a t u r e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8:90G98.[7]k i s h o rC ,M i s h r aR R ,S a r a f s k ,K u m a rM ,S r i v a s t a vA K ,N a t hG :P h a g e t h e r a p y o f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a l c h r o n i co s t e o m y e l i t i s i ne x p e r i Gm e n t a l a n i m a lm o d e l [J ].i n d i a n JM e dR e s ,2016,143(1):87G94.[8]4.L a z z a r i n i L ,d e L a l l aF ,M a d e r J T.L o n g b o n e o s t e o m y e l i t i s [J ].C u r r I n f e c tD i sR e p,2002,(4):439G45.[9]L a z z a r i n i L ,L i p s k y BA ,M a d e r J T.A n t i b i o t i c t r e a t m e n t o f o s t e o Gm ye l i t i s :w h a th a v e w el e a r n e df r o m 30y e a r so f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 [J ].I n t J I n f e c tD i s ,2005,(9):127G38.[10]S o ng C T ;H w e eJ ;S o n g C ;T a nB K ;Ch o n g SJ .B u r n s i n f e c t i o n p r o f i l eo f S i n g a p o r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m u l t i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A c i n e t o Gb a c t e r b a u m a n n i i a n d t h e r o l e o f b l o o dc u l t u r e s [J ].B u r n sT r a u Gm a ,2016,(4).[11]D a n i e lP l e t z e r ,S a r a hC .M a n s o u r ,K e l l iW u e r t h ,N e gi n R a h a n Gja m ,R ob e r tE .W.H a nc o c k :N e w M o u s e M ode lf o rC h r o n i c I n Gf e c t i o n s b y G r a m-N eg a t i v eB a c t e r i aE n a b l i n g th eS t u d y o fA n ti -I n f e c t i v eE f f i c a c y a n dH o s t -M i c r o b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J ].A n t i m i Gc r o b i a l a g e n t s a n dC h e m o t h e r a p y,2017,8(1):1G16.[12]R a n a R a h m a n i ,G h o l a m r e z a Z a r r i n i ,F a r z a m S h e i k h z a d e h ,a n dN a s e rA g h a m o h a m m a d z a d e h :E f f e c t i v eP h a ge s a sG r e e nA n t i m i Gc r o b i a lA g e n t s A g a i n s t A 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 n t H o s pi t a lE s c h e Gr i c h i a c o l i [J ].J u n d i s h a pu r JM i c r o b i o l ,2015,8(2).[13]黄光涛:噬菌体在烧伤泛耐药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7:1G130.[14]W r i g h tA ,H a w k i n sC H ,A n g ga r dEE ,e t a l .Ac o n t r o l l e dc l i n i Gc a l t r i a l o f a t h e r a p e u t i cb ac t e r i o p h a g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i n c h r o n i c o t i Gt i sd ue t o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t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A p r e Gl i m i n a r y r e p o r t of e f f i c a c y [J ].C l i nO t o l a r y ng o l ,2009,34(4):349G357.[15]R h o a d sD D ,W o l c o t tR D ,K u s k o w s k i MA ,W o l c o t tB M ,W a r dL S ,S u l a k v e l i d z eA.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t h e r a p y o f v e n o u s l e g ul c e r s i n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3期74㊀㊀h u m a n s :r e s u l t so fa p h a s eIs a f e t y t r i a l [J ].J W o u n dC a r e,2009,18(6):237G243.[16]S a r k e rS A ,B e r g e rB ,D e n g Y ,e t a l .O r a l a p pl i c a t i o no fE s c h e Gr i c h i ac o l i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s a f e t y t e s t si n h e a l t h y a n dd i a r r h e a l c h i l d r e n f r o m B a n g l a d e s h [J ].M i c r o b i o m e ,2017,19(1):237G250.[17]刘伟,王学琴,董世雷,朱立颖,王欣:噬菌体及其内溶素的应用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2010,22(5):702G708[18]F r e i m e rE H ,K r a u s eRM ,M c C a r t y M.S t u d i e so fLf o r m sa n dp r o t o p l a s t s o f g r o u p As t r e p t o c o c c i .I .I s o l a t i o n ,g r o w t h ,a n db a c Gt e r i o l o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J ].JE x p M e d ,1959,110(6):853G874.[19]S w i f t S M ,R o w l e y DT ,Y o u n g C ,e t a l .T h e e n d o l ys i n f r o mt h e E n t e r o c o c c u s f a e c a l i sb a c t e r i o p h a geV D 13a n dc o n d i t i o n ss t i m u Gl a t i n g i t sl y t i ca c t i v i t y [J ].F E M S M i c r o b i o l L e t t ,2016,363(19):216.[20]G u t i e r r e zD ,F e r n a n d e zL ,R o d r i g u e z A ,e ta l .A r e p h a g el yt i c p r o t e i n s t h es e c r e t w e a p o nt o k i l lS t a p h y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J ].m B i o ,2018,9(1):01923G17.[21]S c h u c hR ,N e l s o nD ,F i s c h e t t i VA.Ab a c t e r i o l y t i c a ge n t t h a t d e Gt e c t s a n dk i l l sB a c i l l u sa n t h r a c i s [J ].N a t u r e ,2002,418(6900):884G889.[22]G i l m e rD B ,S c h m i t zJE ,T h a n d a r M ,e ta l .T h e p h a g el ys i n P l y S s 2d e c o l o n i z e s S t r e pt o c o c c u s s u i s f r o m m u r i n e i n t r a n a s a l m u Gc o s a [J ].P l o SO n e ,2017,12(1):0169180.[23]S h e nY ,B a r r o sM ,V e n n e m a n nT ,e t a l .A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e n d o l yGs i nt h a te l i m i n a t e s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s t r e pt o c o c c i [J ].E l i f e ,2016,(5):13152.[24]刘民,马秋月:肺炎链球菌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18,34(11):1449G1452.[2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技术指南(2009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2):104G111.[26]S t o f f e l sL ,T a u n tH N ,C h a r a l a m b o u sB ,e t a l .S yn t h e s i so f b a c Gt e r i o p h a g e l y t i c p r o t e i n s a g a i n s t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p n e u m o n i a e i n t h e c h l o r o p l a s t o f C h l a m yd o m o n a s re i n h a r d t i i [J ].P l a n t B i o t e c h n o l J ,2017,15(9):1130G1140.[27]J S u t c l i f f e ,A T a i t -K a m r a d t ,L W o n d r a c k :S t r e pt o c o c c u s p n e u Gm o n i a ea n d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p y o ge n e sr e s i s t a n tt o m a c r o l i d e sb u t s e n s i t i v e t oc l i n d a m y c i n :ac o m m o nr e s i s t a n c e p a t t e r n m e d i a t e d b y a nef f l u xs y s t e m [J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g e n t sa n dCh e m o t h e r a Gp y,1996,40(8):1817G1824.[28]W i t z e n r a t h ,M a r t i n M D ;S c h m e c k ,B e r n d M D ;D o e h n ,J a n M.M D ;T s c h e r n i g,T h o m a s M D ;Z a h l t e n ,J a n i n eD VM ;L o e f f l e r ,J u t t aM.M D ;Z e m l i n ,M a r e nD VM ;M ül l e r ,H o l g e rM D ;G u t b i Ge r ,B i r g i t t D VM ;S c h üt t e ,H a r t w i g M D ;H i p p e n s t i e l ,S t e f a n M D ;F i s c h e t t i ,V i n c e n tA.P h D ;S u t t o r p,N o r b e r tM D ;R o s s e a u ,S i m o n eM D :S y s t e m i cu s eo f t h ee n d o l y s i nC p l -1r e s c u e sm i c e w i t h f a t a l p n e u m o c o c c a l p n e u m o n i a [J ].C r i t i c a lC a r e M e d i c i n e,2009,37(2):642G649.[29]T o t t e J ,v a nD o o r nMB ,P a s m a n s SG M A.S u c c e s s f u l t r e a t m e n to f c h r o n i cS t a p h y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r e l a t e dd e r m a t o s e sw i t ht h e t o p i c a l e n d o l y s i nS t a p h e f e k tS A.100:Ar e p o r to f3c a s e s [J ].C a s eR e p De r m a t o l ,2017,9(2):19G25.[30]B e c k e r SC ,R o a c hDR ,C h a u h a nVS ,e t a l .T r i p l e -a c t i n g l yt i c e n z y m e t r e a t m e n t o f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a n d 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S t a p h y l o Gc o c c u s a u r e u s [J ].S c i R e p,2016,(6):25063.[31]R o d r i g u e zR u b i oL ,M a i n e zB ,R o d r i g u e zA ,E n h a n c e ds t a p h yl o Gl y t i cA c t i v i t y o f t h e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e u s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v B _S a u S p h i _l P L A 88H y d H 5v i r i o n -a s s o c i a e d p e p t i d o g l y c a nh y d r o Gl a s e :f u s i o n s ,d e l e t i o n s ,a n d s y n e r g y w i t hL y s H 5[J ].A p pl i e d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y,2012,78(7):22412248.[32]H a m e dH a d d a dK a s h a n i ,H o s s e i nF a h i m i ,Y a s a m a nD a s t e hG o l ia n dR e z v a n M o n i r i ,A N o v e l C h i m e r i cE n d o l ys i nw i t hA n t i b a c t e Gr i a lA c t i v i t y a g a i n s t M e t h i c i l l i n-R e s i s t a n t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Gr e u s [J ].F r o n t .C e l l .I n f e c t .M i c r o b i o l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2017,7(290):1G12.[33]D o n g Q ,W a n g J ,Y a n g H ,e t a 1.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c h i m e r i c l ys i n P l y 187N-V 12Cw i t h e x t e n d e d l y r i c a c t i v i t y a g a i n s t s t a p h yl o Gc o c c i a n d s t r e p t o c o c c i [J ].M i c r o b i a l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2015,8(2S I ):210220.[34]P e t r a L u k a c i k ,T r a v i sJ .B a r n a r d ,P a u l W.K e l l e r ,K a v e r iS .C h a t u r v e d i ,N a d i rS e d d i k i ,J a m e s W.F a i r m a n ,N i c h o l a s N o i n a j ,T a r aL .K i r b y ,J e f f r e y P .H e n d e r s o n ,A l a s d a i rC .S t e v e n ,B .J o Gs e p hH i n n e b u s c h ,a n d S u s a nK.B u c h a n a n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o f a p h a g el y s i nt h a tt a r g e t s G r a m -n e g a t i v e p a t h o ge n s [J ].P N A S J u n e 19,2012,109(25):9857G9862.[35]Y uL a r p i n ,F r a n kO e c h s l i n ,P h i l i p p e M o r e i l l o n ,G r ég o r y Re s c h ,J o s éM a n u e l E n t e n z a ,S t ef a n oM a n c i n i :I nv i t r o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P l y E 146,a n o v e l p h ag e l y s i n th a t t a r g e t sG r a m-n e ga t i v eb ac Gt e r i a [J ].P l o SO n e ,2018,13(2):0192507.[36]Y v e sB r i e r s ,M a a r t e n W a l m a g h ,V i c t o rV a nP u ye n b r o e c k ,A n Gn e l e e nC o r n e l i s s e n ,W i l l i a m C e n e n s ,A b r a m A e r t s e n ,H u go O l Gi v e i r a ,J o a n aA z e r e d o ,G u n t h e rV e r w e e n ,J e a n -P a u l P i r n a y ,S t e Gf a n M i l l e r ,G u i d oV o l c k a e r t ,R o bL a v i g n e :E n g i n e e r e dE n d o l y s i n -B a s e d A r t i l y s i n s T oC o m b a tM u l t i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G r a m-N e g a t i v eP a t h o ge n s [J ].M B I O ,2014,5(4),01379G14.[37]A t h i n aZ a m pa r a ,M a r t i n eC .H.S ør e n s e n ,D e n n i sG r i m o n ,F ab i o A n t e n uc c i ,V i e w O R C I D P r o f i l e Y v e sB r i e r s ,V i e w O R C I D P r o Gf i l e L o n eB r øn d s t e d ;I n n o l y s i n s :A n o v e la p p r o a c ht oe ng i n e e r e n d o l y s i n s t ok i l lG r a m-n e g a t i v eb a c t e r i a [J ].B i o r x i v ,2018,9(6).[38]D a l m a s s oM ,S t r a i nR ,N e v eH ,F r a n zC M ,C o u s i nF J ,R o s sR P ,H i l l C .T h r e en e w 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 p h a ge sf r o m T h eh u m a ng u t sh o w p r o mi s i n g p o t e n t i a lf o r p h a g et h e r a p y [J ].P L o S O n e ,2016,11(6):0156773.[39]G i l m e rD B ,S c h m i t zJE ,T h a n d a r M ,e ta l .T h e p h a g el ys i n P l y S s 2d e c o l o n i z e s S t r e pt o c o c c u s s u i s f r o m m u r i n e i n t r a n a s a l m u Gc o s a [J ].P l o SO n e ,2017,12(1):0169180.[40]B a r r J J ,A u r oR ,F u r l a nM ,e t a l .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a d h e r i n gt om u Gc u s p r o v i d e an o n -h o s t -d e r i v e d i m m u n i t y [J ].P r o cN a t lA c a d S c iU S A ,2013,110(26):10771G10776.[41]S h a r m aS ,C h a t t e r j e eS ,D a t t aS ,P r a s a d R ,D u b e y D ,P r a s a d R K ,V a i r a l e M G.B a c t e r i o p h a g e sa n di t sa p pl i c a t i o n s :a no v e r Gv i e w [J ].F o l i aM i c r o b i o l ,2017,62(1):17G55.。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之一就是其对于多药耐药细菌的作用。

因为细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很多细菌已经对传统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噬菌体对于这些多药耐药细菌却能够产生较好的杀伤作用。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噬菌体治疗对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多药耐药细菌都有着较好的疗效,这为治疗这些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对多药耐药细菌的有效性,噬菌体治疗还展现出了在农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随着抗生素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农业领域细菌感染的严重问题。

而噬菌体治疗对于农业中的细菌病害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噬菌体治疗可以有效控制作物上的细菌性病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证作物安全和生产质量。

噬菌体治疗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噬菌体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杀灭细菌,还能够减轻免疫系统对于抗生素的依赖性。

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容易杀伤人体内有益的细菌,而噬菌体治疗则相对更加特异和有效地针对细菌,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伤害较小。

这一特性为噬菌体治疗在临床应用上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为一些顽固性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尽管噬菌体治疗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治疗潜力,但其在临床应用上还存在一些挑战。

噬菌体的安全性和毒性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由于噬菌体是一种病毒,其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因此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更加严格的安全性评估。

噬菌体的生产和纯化也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如何在大规模生产噬菌体的过程中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1 噬 菌体 早期 研 究实验
噬菌体 是由英 国细 菌学 家 T r( 9 5 及 法裔 加拿 大 细 wot 1 1 ) 菌学家 D’ rl (9 7分别发 现的一类 细菌病 毒。他们在研 Hee e1 1 ) l 究 中发现 , 噬菌体 具有 使宿 主细菌 裂解 的现 象 , 而提 出 了噬 从 菌体应用 于治疗 的可能性[ 。早在 D’ rl 发现噬菌体 的当 1 ] Heel e 年, 他就 在临床上 进行 了第一 次 噬菌体 治疗 实验 , 其有 效性 得 到 了证 明 , 由于 此次 实验 缺乏严 格 的实验设 计 , 但 因而 不被科 学界所认 可[ 。而后 , rl 又 用直 接注 射 的方法 使 四名 2 ] D Hee e l 患有 鼠疫 的病患全 部康 复[ 。早 期 的噬菌体 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3 ]
8 5
o iai tesJ .JBo e xdt esrs[] i Chm,1 9 ,2 2 3 ) 2 3 3 0 1 v l 9 7 7 ( 3 : O 1 —2 36
( 稿 日期 :0 232 ) 收 2 1 -— 6
噬 茵 体 治 疗 细 菌 感 染 的 研 究 进 展
秦 天呈 姚 彬 王 文 滕 燕 孟俊 杰 曾蔚 。 △
疗领域 的研 究不断深入 , 茵体应 用于临床的可能性的逐步提 高, 茵体 的应 用技 术逐步 地走向成 熟, 能看 出噬 茵体景。
关 键词 : 噬菌体治疗 ; 抗感染
治疗效 果时 , 显示 了噬菌体具有显著 的保 护作 用_ 。而 在 2 1 7 ] 0 1 年, 巴斯德实验室发表 的关 于噬菌 体治疗铜 绿假单 胞菌感 染引
菌体 的研究 逐渐停滞不前 。
主细胞后 , 引起宿 主菌快 速裂 解 的噬菌 体被称 作烈 性 噬菌 体 。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新进展【摘要】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围绕噬菌体在治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在动物模型中的疗效研究、临床试验进展、优势和潜在应用、以及局限性和挑战展开阐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展望了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前景,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噬菌体疗法有着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旨在为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研究新进展、应用、疗效研究、临床试验、优势、潜在应用、局限性、挑战、前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噬菌体简介噬菌体是一种能感染并杀死细菌的病毒,也被称为细菌噬菌体或简称为噬菌体。

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以非常快的速度繁殖,是细菌的自然天敌。

噬菌体通过寄生在细菌内部,并释放其基因组以复制自身来杀死宿主细菌,从而起到治疗细菌感染的作用。

相比传统抗生素,噬菌体具有更为准确的杀菌作用,可以选择性地攻击特定类型的细菌而不影响人体正常微生物群,减少对人体的损害。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在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进展。

随着对噬菌体治疗机制的深入了解,噬菌体疗法有望成为有效对抗细菌感染的新途径,为应对细菌耐药性带来新的希望。

1.2 细菌感染及治疗的挑战性细菌感染是人类健康领域一直面临的严重挑战,细菌感染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疾病和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而且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许多传统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许多耐药菌株的有效性,造成了所谓的“超级细菌”问题。

细菌感染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生素相关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

2. 正文2.1 噬菌体在治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噬菌体是一种以细菌为寄主的病毒,在治疗细菌感染中展示了广泛的应用潜力。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DOI:10.12138力.issn.1671-9638.20217415•综述•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伍亚云,黄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摘要]噬菌体是能特异性感染细菌的病毒,早在其被发现之初,就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但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及其高效、方便、便宜的特点,很快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因此关于噬菌体的研究也逐渐放缓。

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问题逐渐严重,多重耐药菌不断出现,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成为目前抗感染治疗方面的重点及趋势,曾经快被人们淡忘的噬菌体疗法又再次受到临床研究人员的重视。

此文基于国内外噬菌体的研究现状,综合归纳了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噬菌体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关键词]噬菌体;细菌感染;耐药性;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978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by phagesWU Ya-yun,HUANG Xun(Center for Hea 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Contra l,Xiangya Ho-~ pU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08,China)[Abstract]Phages are viruses that can infect bacteria specifically and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bacterial infections sincetheirdiscovery However,withthediscoveryofantibioticsandtheircharacteristicsofhighe f iciency,conve-nienceandlowcost,antibioticsarewidelyuseda l overtheworld,sotheresearchonphageshavebeensloweddown gradua l y Inrecentyears,duetotheincreasinglyseriousproblemofbacterialresistanceandtheemergenceof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s,thesearchfornewantimicrobialagentshasbecomethefocusandtrendofanti-infection treatment Asaresult,phagetherapy,whichhasbeenonthevergeofoblivion,a t ractsthea t entionofclinical researchers again.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phage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ofphagesinthetreatmentofbacterialinfection,andanalyzestheadvantagesandlimitationsofphagetherapy [Key words]phage;bacterial infection;drug resistance;therapeutic application噬菌体在100多年前被科学家发现,是特异性感染细菌的病毒。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机制及现状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机制及现状

文章编号:1673 ̄2995(2019)06 ̄0437 ̄03综㊀述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机制及现状王宁宁1ꎬ2ꎬ魏晓宇2ꎬ尚津宇2ꎬ张㊀浩2ꎬ肖㊀波2ꎬ李佳佳2ꎬ冯宪敏2∗㊀(1.延边大学医学院ꎬ吉林延吉㊀133002ꎻ2.吉林医药学院ꎬ吉林吉林㊀132013)摘㊀要:噬菌体是感染细菌㊁真菌㊁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ꎬ具有体积小㊁无细胞结构㊁严格寄生的特性ꎮ根据其在敏感细菌体内增殖并裂解细菌的特性ꎬ可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ꎮ文章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机制及治疗现状做一综述ꎮ关㊀键㊀词:细菌感染ꎻ治疗机制ꎻ全菌噬菌体ꎻ噬菌体裂解酶中图分类号:R5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ꎬ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ꎬ导致了结核杆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鲍氏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等一系列细菌出现大量耐药菌[1]ꎮ如今含有mcr ̄1基因的 超级细菌 的出现ꎬ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ꎮ人类意识到寻找新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方式迫在眉睫[2]ꎮ噬菌体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候选疗法之一[3]ꎮ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一种胞内寄生微生物ꎮ根据噬菌体感染细菌导致的不同结果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ꎮ烈性噬菌体吸附在细菌的细胞壁上并产生特异性酶类溶解细胞壁ꎬ入侵宿主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复制繁殖ꎬ裂解细菌释放出新的病毒粒子ꎻ而温和噬菌体浸染宿主菌后并不裂解宿主菌ꎬ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复制ꎬ也称作溶原性噬菌体ꎮ目前主要应用烈性噬菌体进行细菌感染的治疗[4]ꎮ1㊀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噬菌体治疗可带来免疫反应的风险ꎬ因此研究噬菌体和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ꎮ在自然界中动物或人与各种噬菌体的高频率接触可发生免疫反应[5]ꎮ研究发现口服噬菌体能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并诱导机体产生抗体ꎬ并在消耗大量噬菌体后没有免疫并发症发生[6]ꎮ无论给药途径如何噬菌体均可以渗透到血液循环中ꎬ如果它没有宿主细菌就会被吞噬细胞迅速从血液和内脏器官中清除[7]ꎮ先天免疫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JJKH20180823KJ)ꎻ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740ꎬ201831).作者简介:王宁宁(1993 )ꎬ女(汉族)ꎬ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冯宪敏(1976 )ꎬ女(汉族)ꎬ教授ꎬ博士.是保护人体的被第一道防线ꎬ通常在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之前就可以消除病原体ꎮWeber ̄dabrowska等[8]研究发现接受噬菌体治疗后患者血液中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前体数量增加ꎬ证明噬菌体制剂可以激活先天免疫反应ꎬ并有助于清除细菌感染ꎮ除体液免疫反应外ꎬ细胞免疫对噬菌体也起重要作用ꎮLangbeheim等[9]研究证明ꎬ皮下注射MS ̄2噬菌体会导致豚鼠发生强烈的超敏反应ꎬ并在体外实验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ꎮ2㊀噬菌体浸染并消灭细菌的作用机制细菌复制周期的过程是区分噬菌体为溶解性和溶原性的标准ꎮ一些裂解性噬菌体使用单一蛋白质ꎬ即amurins来抑制肽聚糖的合成[10]ꎮ而大多数噬菌体是利用穴蛋白(holins)和裂解酶(lysin)来杀死宿主菌的ꎬ二者协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并裂解宿主细胞ꎬ它们构成了holin ̄lysin系统[11]ꎮHolins参与宿主细胞裂解的触发过程ꎬ穿透宿主细胞质膜与噬菌体裂解酶合作使其能够接触到细菌肽聚糖ꎮHolins是一组噬菌体编码的膜蛋白ꎬ作为 裂解时钟 ꎬ其控制噬菌体编码的细胞内溶素进入肽聚糖ꎬ从而在精确的时间点触发裂解过程[12]ꎮ迄今为止一共有三类holinsꎬ大肠杆菌噬菌体λS105蛋白是噬菌体λS基因表达的产物ꎬ属于Ⅰ类holinsꎬ是研究最广泛的穴蛋白ꎮ噬菌体裂解酶是负责细胞壁降解的酶蛋白[13]ꎮ噬菌体利用裂解酶来水解感染细菌的肽聚糖[14]ꎮ裂解酶通过破坏细胞壁的内肽酶㊁酰胺酶㊁糖苷酶或溶解性转糖基酶的活性以杀死细菌细胞[15]ꎮ在噬菌体复制周期结束时ꎬ裂解酶促进子代病毒粒子的释放ꎮ734 第40卷㊀第6期2019年12月㊀㊀吉㊀林㊀医㊀药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urnal㊀of㊀Jilin㊀Medical㊀University㊀㊀Vol.40㊀No.6Dec.2019㊀㊀3㊀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3.1㊀全菌噬菌体制剂治疗细菌感染全菌噬菌体制剂已运用于治疗人体细菌感染ꎬ如绿脓杆菌感染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6]㊁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17]ꎬ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ꎮ自然分离的噬菌体具有高度专一性ꎬ这既是它治疗优势也是它的缺点ꎬ因其具有特异性使得宿主谱太窄是目前应用噬菌体治疗的一大限制ꎮ研究发现[18]ꎬ可通过改造噬菌体的宿主识别基因人为地改变噬菌体的宿主谱ꎬ并且应用鸡尾酒疗法也可以弥补噬菌体宿主谱窄的缺点ꎮGorski等[19]研究发现在噬菌体治疗期间ꎬ能够诱导产生针对它们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ꎬ从而抑制噬菌体溶解体内靶细菌ꎬ因此抗噬菌体中和抗体可能是导致噬菌体治疗功效限制的重要因素之ꎮ但Su ̄lakvelidze等[20]研究发现中和抗体在急性感染的初期不是一个重要问题ꎬ因为噬菌体作用的动力学比宿主产生中和抗体快得多ꎮ3.2㊀噬菌体裂解酶制剂治疗细菌感染近年来科学家们应用噬菌体来治疗细菌感染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ꎮ由于全菌噬菌体能使细菌产生抗药性ꎬ人们将研究方向转换到噬菌体裂解酶ꎮ因其对哺乳动物细胞不侵袭ꎬ所以对人类和动物不存在潜在的毒性威胁[21]ꎮ裂解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ꎬ不会破坏正常菌群从而维持微生态稳定ꎮ但也具有一定的广谱性ꎬ例如:从粪肠球菌噬菌体Φ1分离出的裂解酶PlyV12ꎬ不仅能有效杀死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ꎬ还可以裂解化脓链球菌以及B㊁C㊁E和G型链球菌ꎬ是目前发现的裂解谱最广泛的裂解酶之一[22]ꎮRashel等[23]成功纯化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MV ̄Lꎬ证实MV ̄L可有效地消除人工接种到小鼠鼻孔中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ꎮCheng等[24]利用PlyGBS裂解酶降低了小鼠阴道定殖的B族链球菌ꎬ并且没有过敏和耐药现象的产生ꎮ裂解酶对于存在于生物被膜中难以杀灭的细菌也能产生作用ꎮSass等发现重组Φ11裂解酶能有效水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及NCTC8325的生物被膜ꎬ而噬菌体裂解酶SAL ̄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特异性裂解活性ꎬ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ꎬ最小抑制浓度为1mg/L[25]ꎮ3.3㊀噬菌体的给药途径对治疗细菌感染的影响给药途径对噬菌体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ꎬ目前常用的是口服和注射的方式ꎮ在胃肠道感染时最有效的给药方式为口服ꎮ胃液呈强酸性ꎬ口服给药容易遭到腐蚀ꎬ要维持噬菌体活性必须采取一定措施ꎮ研究发现聚合物胶囊可隔离胃酸并使噬菌体保持原有活性[26]ꎮ经实验证明ꎬ静脉注射方式可使噬菌体迅速分布到全身并到达感染部位ꎮ因其具有快速㊁高效的特点对细菌感染治疗有显著的效果ꎮ不同注射方式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不同ꎬ如皮下注射㊁肌肉注射㊁腹腔内注射疗效均有一定的差异ꎬ但结果均显示抗菌效果随噬菌体的浓度的增大而升高[27]ꎮ雾化吸入对于治疗肺部细菌感染有很好的疗效ꎬ噬菌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理化因素的影响而失活ꎮ研究证明噬菌体干粉在4~22ħ的情况下其活性可保持3个月[28]ꎬ这一发现对维持噬菌体活性是一个重大突破ꎮ综上所述ꎬ与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成本低㊁易获得㊁高效性及安全性等优势ꎮ虽然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疗法尚无统一标准ꎬ但其展示出来的优势将成为未来替代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ꎮ迄今为止ꎬ噬菌体不仅仅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上ꎬ还被用于食品安全㊁农业㊁工业㊁细菌分类检测的临床应用等多个领域ꎮ但如何扩大噬菌体的宿主谱㊁减弱噬菌体的免疫原性㊁高效安全地给药途径等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难题ꎮ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改造噬菌体ꎬ并合成新型抗菌药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新趋势ꎬ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ꎮ参考文献:[1]㊀CROFTACꎬD ANTONIAVꎬTERZULLISL.Updateontheantibacterialresistancecrisis[J].MedicalScienceMo ̄nitorꎬ2007ꎬ13(6):103 ̄108.[2]㊀WEBBRMꎬDENTONCꎬSPRUILLEꎬetal.Multiclonalmethicillin ̄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out ̄breakanditscontrolafteruseoftheVeteransAffairs(VA)MRSAbundleinaVAlong ̄termcarefacilityꎬ2004 2014[J].AmJInfectControlꎬ2016ꎬ44(6)727 ̄729.[3]㊀刘秀侠ꎬ穆熙军ꎬ孙学森ꎬ等.噬菌体的应用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3ꎬ41(32):12604 ̄12606. [4]㊀陈冬平ꎬ张亚ꎬ刘双清ꎬ等.裂解性噬菌体控制细菌和真菌的应用进展[J].菌物研究ꎬ2016ꎬ14(3):180 ̄186. [5]㊀SMITHHWꎬHUGGINSMBꎬSHAWKM.Factorsinfluen ̄cingthesurvivalandmultiplicationofbacteriophagesincalvesandintheirenvironment[J].JGenMicrobiolꎬ1987ꎬ133(5):1127 ̄1135.[6]㊀SARKERSAꎬMCCALLINSꎬBARRETTOCꎬetal.OralT4 ̄likephagecocktailapplicationtohealthyadultvolun ̄834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㊀2019年12月㊀第40卷teersfromBangladesh[J].Virologyꎬ2012ꎬ434(2):222 ̄232.[7]㊀MERRILCRꎬSCHOLLDꎬADHYASL.TheprospectforbacteriophagetherapyinWesternmedicine[J].NatRevDrugDiscovꎬ2003ꎬ2(6):489 ̄497.[8]㊀WEBER ̄DABROWSKABꎬZIMECKIMꎬMULCZYKMꎬetal.Effectofphagetherapyontheturnoverandfunctionofperipheralneutrophils[J].FEMSImmunolMedMicrobiolꎬ2002ꎬ34(2):135 ̄138.[9]㊀LANGBEHEIMHꎬTEITELBAUMDꎬARNONR.CellularimmuneresponsetowardMS ̄2phageandasyntheticfrag ̄mentofitscoatprotein[J].CellImmunolꎬ1978ꎬ38(1):193 ̄197.[10]㊀WOŽNICAWMꎬBIGOSJꎬŁOBOCKAMB.Lysisofbac ̄terialcellsintheprocessofbacteriophagerelease ca ̄nonicalandnewlydiscoveredmechanisms[J].PostepyHigMedDoswꎬ2015ꎬ69:114 ̄126.[11]㊀LOESSNERMJ.Bacteriphageendolysins currentstateofresearchandapplications[J].CurrOpinMicrobiolꎬ2005ꎬ8(4):480 ̄487.[12]㊀SHIYBꎬYANYXꎬJIWHꎬetal.CharacterizationanddeterminationofholinproteinofStreptococcussuisbacte ̄riophageSMPinheterologoushost[J].VirolJꎬ2012ꎬ9:70.[13]㊀WANGINꎬSMITHDLꎬYOUNGR.Holins:theproteinclocksofbacterio ̄phageinfections[J].AnnuRevMicro ̄biolꎬ2000ꎬ54:799 ̄825.[14]㊀SCHMELCHERMꎬDONOVANDMꎬLOESSNERMJ.Bacteriphageendolysinsasnovelantimicrobials[J].Fu ̄tureMicrobiolꎬ2012ꎬ7(10):1147 ̄1171.[15]㊀LINDENSBꎬZHANGHꎬHESELPOTHRDꎬetal.Bio ̄chemicalandbiophysicalcharacterizationofPlyGRCSꎬabacteriophageendolysinactiveAgainstmethicillin ̄resist ̄antStaphylococcusaureus[J].ApplMicrobiolBiotechn ̄olꎬ2015ꎬ99(2):741 ̄752.[16]㊀CAPPARELLIRꎬPARLATOMꎬBORRIELLOGꎬetal.ExperimentalphagetherapyagainstStaphylococcusau ̄reusinmice[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ꎬ2007ꎬ51(8):2765 ̄2773.[17]㊀LOC ̄CARRILLOCꎬABEDONST.Prosandconsofphagetherapy[J].Bacteriophageꎬ2011ꎬ1(2):111 ̄114. [18]㊀MAHICHIFꎬSYNNOTTAJꎬYAMAMICHIKꎬetal.Site ̄specificrecombinationofT2phageusingIP008longtailfibergenesprovidesatargetedmethodforexpandinghostrangewhileretaininglyticactivity[J].FEMSMicrobiolLettꎬ2009ꎬ295(2):211 ̄217.[19]㊀G RSKIAꎬMIᶒDZYBRODZKIRꎬBORYSOWSKIJꎬetal.Phageasamodulatorofimmuneresponses:practicalimplicationsforphagetherapy[J].AdvVirusResꎬ2012ꎬ83:41 ̄71.[20]㊀SULAKVELIDZEAꎬALAVIDZEZꎬMORRISJGꎬJr.Bac ̄teriophagetherapy[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ꎬ2001ꎬ45(3):649 ̄659.[21]㊀SCHMELCHERMꎬSHENYꎬNELSONDCꎬetal.Evolu ̄tionarilydistinctbacteriophageendolysinsfeaturingcon ̄servedpeptidoglycancleavagesitesprotectmicefromMR ̄SAinfection[J].JAntimicrobChemotherꎬ2015ꎬ70(5):1453 ̄1465.[22]㊀YOONGPꎬSCHUCHRꎬNELSONDꎬetal.Identificationofabroadlyactivephagelyticenzymewithlethalactivityagainstantibiotic ̄resistantEnterococcusfaecalisandEn ̄terococcusfaecium[J].JBacteriolꎬ2004ꎬ186(14):4808 ̄4812.[23]㊀RASHELMꎬUCHIYAMAJꎬUJIHARATꎬetal.Efficienteliminationofmultidrug ̄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byclonedlysinderivedfrombacteriophagephiMR11[J].JInfectDisꎬ2007ꎬ196(8):1237 ̄1247.[24]㊀CHENGQꎬNELSONDꎬZHUSWꎬetal.RemovalofgroupBstreptococcicolonizingthevaginaandoropharynxofmicewithabacteriophagelyticenzyme[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ꎬ2005ꎬ49(1):111 ̄117.[25]㊀SONJSꎬLEESJꎬJUNSYꎬetal.Antibacterialandbio ̄filmremovalactivityofapodoviridaeStaphylococcusau ̄reusbacteriophageSAP ̄2andaderivedrecombinantcell ̄wall ̄degradingenzyme[J].ApplMicrobiolBiotechnolꎬ2010ꎬ86(5):1439 ̄1449.[26]㊀STANFORDKꎬMCALLISTERTAꎬNIUYDꎬetal.OraldeliverysystemsforencapsulatedbacteriophagestargetedatEscherichiacoliO157:H7infeedlotcattle[J].JFoodProtꎬ2010ꎬ73(7):1304 ̄1312.[27]㊀SAUSSEREAUEꎬVACHIERIꎬCHIRONRꎬetal.Effec ̄tivenessofbacteriophagesinthesputumofcysticfibrosispatients[J].ClinMicrobiolInfectꎬ2014ꎬ20(12):983 ̄990.[28]㊀GOLSHAHILꎬLYNCHKHꎬDENNISJꎬetal.InvitrolungdeliveryofbacteriophagesKS4 ̄MandΦKZusingdrypowderinhalersfortreatmentofBurkholderiacepaciacomplexandPseudomonasaeruginosainfectionsincysticfibrosis[J].JApplMicrobiolꎬ2011ꎬ110(1):106 ̄117.(收稿日期:2019 ̄04 ̄11)㊀㊀934第6期㊀王宁宁ꎬ等.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机制及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微生物学摘要: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称phage)主要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及通过溶解酶作用破坏宿主细胞壁,以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和单链DNA噬菌体MS2及大肠杆菌λ噬菌体为例,分别论述噬菌体的两种溶菌机制。

λ噬菌体S和R基因分别编码穿孔素(holin)和内溶素(endolysin),形成穿孔素-内溶素(holin-endolysin)系统达到溶解宿主菌的目的。

进一步揭示该系统溶解基因的协调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噬菌体;溶解酶;细胞壁;穿孔素;内溶素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它在宿主菌内可高效复制,迅速地形成数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一个子代颗粒具备相同的侵袭、繁殖能力,重复4个感染周期后,一个噬菌体颗粒可杀灭数10 亿个细菌,这是噬菌体极具特色的一种生物学特性。

其溶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溶解酶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壁的破坏。

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效的进行破坏宿主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溶菌的目的。

基于噬菌体溶菌机制,在治疗细菌感染、消毒以及反生物武器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

1. 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噬菌体包括两种类型,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

其中具有溶菌作用的是烈性噬菌体,亦称毒性噬菌体。

噬菌体对其宿主菌的溶解是由专一溶解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或噬菌体自身蛋白介导的溶解系统统一完成的,这一溶解系统具有一套完整、精密的调节机制和控制体系,而且其作用基质多集中宿主菌的细胞壁上,噬菌体蛋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和破坏宿主菌胞壁质的生物合成及正常结构,从而导致噬菌体宿主菌细胞损伤、死亡。

烈性噬菌体成功吸附宿主菌后,就开始穿入溶菌过程,因其结构和基因控制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溶菌机制。

1.1.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该机制实际上是小基因组噬菌体的溶菌机制。

缺乏溶壁酶的小基因组噬菌体利用多肽在不同阶段抑制宿主菌的胞壁质合成酶,从而在不同阶段溶解宿主菌。

例如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没有独立的溶解基因,主要利用衣壳蛋白A2参与宿主菌的溶解。

A2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单拷贝蛋白质, 有吸附性菌毛、保护噬菌体RNA抵抗外部核糖核酸酶( RNA酶)、溶解宿主菌的作用。

A2蛋白抑制宿主菌胞壁质生物合成关键步骤的催化剂MurA,通过靶向正常细胞胞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不同阶段的酶而导致新合成的肽聚糖降解,从而逐渐使宿主细胞溶解。

此外,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只含有10个基因,其溶菌机制是产生单一的溶解蛋白E。

蛋白E由必须基因D编码,有91个包含在+1区的密码子读框中,可有效抑制肽聚糖合成酶Mra Y[1],Mra Y是介导肽聚糖合成中最初的脂质联合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E蛋白还可以抑制特殊的肽聚糖前体物质二氨基庚酸进入细胞壁[2],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可代替抗生素抑制真菌细胞。

类似的还有单链DNA噬菌体MS2,该噬菌体只含有4个基因,其中溶解基因L重叠在宿主菌表膜,而且在+1区复制,编码一个75个氨基酸的膜蛋白介导宿主菌的溶解。

1.2.通过溶解酶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壁的破坏除了丝状噬菌体以外(丝状噬菌体并不裂解宿主菌,而是以分泌形式扩增噬菌体病毒颗粒) ,几乎所有的噬菌体都是通过引起宿主细胞溶解来结束它们的感染周期的[3]。

其中双链DNA噬菌体的溶菌方式就是利用溶壁酶溶解、破坏其宿主菌的细胞壁而达到裂解细菌的目的。

溶壁酶可以打开细胞壁上各种分子的共价键使细胞壁水解,从而杀死细菌。

通过对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研究发现,λ噬菌体具有4个溶解基因,包括S、R、R Z和R Z1 ,它们积聚在单一晚期基因启动子pR’溶解片夹下游的重叠簇中[4]。

然而,λ噬菌体的4个溶解基因中只有S和R是宿主细胞溶解所必需的,S和R编码的穿孔素和内溶素两种蛋白能够直接导致宿主菌的溶解[5]。

而R Z和R Z1只有当外膜被毫克分子浓度的二价阳离子固定后才具溶解作用。

基因S编码的产物为穿孔素,其作用是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上形成跨膜“孔洞”,使基因R产生的酶可以穿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壁,达到降解细胞壁的目的[6]。

基因R编码产物为内溶素,是一种可溶解的细胞质糖基转移酶,也是一种能够水解细胞壁的溶壁酶,这种可溶性蛋白能破坏3类不同的肽聚糖多聚体的共价键,具有溶壁活性[7]。

在宿主菌内,S或R单一作用时,对宿主菌无明显溶菌功效,只有基因S和基因R协同作用时,才能够作用于肽聚糖,破坏细胞壁,是宿主菌溶解,即穿孔素-内溶素系统。

λ噬菌体就是利用穿孔素-内溶素系统溶解宿主菌的。

2. 穿孔素-内溶素系统穿孔素-内溶素系统能够破坏宿主菌细胞壁,达到溶菌目的,但是,由于内溶素缺少一个单一序列,因此内溶素必须与S基因协同作用,才能作用于肽聚糖[3]。

穿孔素-内溶素系统溶菌机制主要是从宿主菌内部发挥溶菌作用,噬菌体进侵入细菌体内,依赖宿主菌的蛋白质等物质合成大量的子代噬菌体,同时释放大量的穿孔素和内溶素。

然而大部分内溶素因缺少信号肽序列,从而无法穿过细胞膜,所以内溶素需要依靠穿孔素,才能穿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壁。

但是,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没有外膜的保护,内溶素可以从外部直接作用于细胞壁的肽聚糖层,从而不依赖穿孔素,就能直接溶解细菌。

2.1.穿孔素穿孔素是由基因S编码的,基因S是由一个含有107个密码子组成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0RF),其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双起始基序特征,能够编码2个具有对抗功能的内膜蛋白,S105和S107[8]。

S105含有105个氨基酸,具有跨膜结构,并发挥穿孔素作用,在脂质双分子层上形成“孔洞”,以便保证内溶素能够顺利通过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壁。

S107是一种抗穿孔素,可特异性抑制穿孔素的功能[4]。

当穿孔素作用于细胞膜时,S107能够调节S105功能,防止过早形成跨膜“孔洞”。

2.2.内溶素所有的双链DNA噬菌体编码至少一种胞壁水解酶,即内溶素,在λ噬菌体中,内溶素是R基因编码的产物。

研究证明,内溶素具有两个功能域,细胞壁结合域(CBDs)和酶活性域(EADs)[10]。

内溶素紧紧的结合到细胞壁的肽聚糖层上的残基上,使细胞溶解。

然而,酶活性域依靠酶的催化机制裂解细菌肽聚糖层的特定位点,破坏肽聚糖层结构。

来自Mathias Schmelcher等人[10]的研究,发现两种假单胞菌噬菌体溶菌素KZ144和EL188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溶解作用,并具有一个N-端CBD和一个C-端EAD的结构元件。

其中,KZ144的N-端可以非常紧密的结合到绿脓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上并且能够识别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破坏肽聚糖层,裂解细胞壁。

然而,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来是针对酶的活性域进行的,来进一步揭示内溶素的溶菌机制。

噬菌体内溶素至少有4种不同的胞壁水解酶活性,包括糖苷转移酶,溶菌酶,酰胺酶和肽链内切酶。

内溶素在穿孔素的协调下,沿着跨膜“孔洞”穿过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壁,其中,糖苷转移酶和溶菌酶攻击细胞壁上糖苷键连接的氨基糖;酰胺酶和肽链内切酶攻击寡肽交联链的氨基化合物和肽键[11]。

从而破坏细胞壁,溶解宿主菌,同时释放大量的子代噬菌体颗粒。

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没有外膜包裹,当内溶素从外部作用时,其能够进入到肽聚糖层并破坏这些微生物体。

因此,噬菌体产生的内溶素具有与抗生素一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耐药性。

然而,在革兰氏阴性菌中,由于肽聚糖层有一层外膜保护,内溶素无法自行穿过外膜到达细胞壁。

因此,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来说,内溶素的溶菌机制是较为复杂的。

3.小结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单链DNA噬菌体MS2及大肠杆菌λ噬菌体通过不同的溶菌机制特异性识别不同的宿主菌,作用于肽聚糖,从而破坏宿主菌细胞壁,达到溶菌目的。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溶解是由专一的溶解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或噬菌体自身蛋白介导的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调控机制通过协调作用,有效、准确地完成溶菌过程。

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这就使得其在特异性杀伤宿主菌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在疾病治疗上,噬菌体与抗生素相比较,噬菌体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发生,而且还能有效避免病原体的耐药性,这是抗生素所不能比拟的。

噬菌体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或者通过溶壁酶作用来达到溶菌目的,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主要是由一些溶菌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协同作用,这些溶解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通过某一特定机制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壁上,在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溶解基因S和R就是如此的,基因S编码的蛋白穿孔素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使其形成跨膜“孔洞”,从而使内溶素(基因R编码的蛋白)能够更好的穿过细胞膜并作用于细胞壁的肽聚糖层,最终溶解宿主菌。

基因S编码两个具有对抗作用的内膜蛋白,S105和S107,S105蛋白的作用是引导内溶素穿过细胞膜,而S107的作用则是调节S105蛋白出现的时间,防止穿孔素过早的形成跨膜“孔洞”,保证精确地调节穿孔素-内溶素系统,并有效溶解宿主菌。

由于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作用,噬菌谱较窄。

随着对噬菌体分子结构和基因功能的深入了解,对其溶菌机制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和明确,以便解决噬菌体噬菌谱较窄以及探索噬菌体溶菌机制的共同途径等问题。

为了实现噬菌体在抗治疗细菌感染、消毒和反生物武器及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我们必须探索一种新型的,噬菌谱较广的溶菌机制。

噬菌体溶菌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更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F. SANGER, G. M. AIR, B. G. BARRELL, et al. Nucleotide sequence ofBacteriophage φX174 DNA[J]. Nature,1977,265:687-695.[2]Thomas G, Bernhardt, Ing-Nang Wang, et al. A protein antibiotic in thephage Qβ virion : diversity in lysis targets[J]. Science, 2001, 292:2326-2329.[3]徐焰.噬菌体溶菌机制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3,32(1):106-108.[4]Angelika G,David L,Smith,et al. Dimerization between the holin andholin inhibitor of phageλ[J]. J Bacteriol.,2000,182(21):6075-6081.[5]Wang IN, Smith DL, Young R, et al. HOLINS: the protein clocks ofbacteriophage infections[J]. Annu. Rev. Microbiol., 2000, 54:799-825.[6]S. Tanaka, W. M. Clemons Jr. Minimal requirements for inhibition ofMraY by lysis protein E from bacteriophage φX174[J]. MolecularMicrobiology, 2012,85(5):975-985.[7]Michael D, Young R. Holins kill without warning[J].Proc Natl Acad SciUSA, 2001, 98(16):9348-9352.[8]Angelika G, Udo Bläsi, Young R. Genetic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ofdimer and oligomer interactions of the λ S holin[J]. J Bacteriol., 2000, 182(21):6082-6090.[10]Mathias Schmelcher,David M Donovan,Martin J Loessner.Bacteriophageendolysins as novel antimicrobials[J]. Future Microbiol,2012, 7(10):1147-1171.[11]Young R. Bacteriophage lysis: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J]. Microbiol.Rev.,1992,56:430-4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