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Bobath 技术
一、名词解释
1控制关键点:即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身体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2反射性抑制:利用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包括放射性抑制模式和影响张力性姿势。
3影响张力性姿势:指的是某些特定姿势下,肌张力是可以得到抑制的。
如当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异常增高时,鼓励患者采用足跟着地站立的姿势加以抑制腓肠肌的张力,同时提高对该姿势的控制。
4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只是治疗患病部位。
5保持反应: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
6位置反应:指肢体反应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
7关节持重: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二、选择题
【A1 型题】
1整体治疗指的是(D)
A 上下肢都包括的治疗
B 健侧和患侧都包括的治疗
C 运动、作业及理疗都应用的治疗
D 提高患者整体功能的治疗
E 包括家属参与的治疗
2促通和抑制的最终目的是(D )
A 避免肌张力过度增高
B 促进肌张力正常化
C 调整和纠正异常姿势
D 改善功能活动
E 提高自我意识
3下列不属于控制关键点的操作是(D )
A 稳定胸椎促进坐位稳定
B 拇指外展抑制手指屈肌痉挛
C 骨盆前倾促进站位平衡
D 健侧屈曲促进患侧伸展
E 肩胛前伸促进上肢伸展
4一周岁的脑瘫患儿仍不能保持坐位、头不能保持直立,并且双手只能抓握不能松开。
这种情况称之(A)
A 异常性和不成熟性
B 痉挛性和共同运动性
C 共济失调性和痉挛性
D 徐动性和软瘫性
E 麻痹性和僵硬性
5脑卒中患者经常会有跟腱痉挛的表现,处理方法是多鼓励患者用患腿足跟着地站立,这种方法是利用(B)
A 反射性抑制模式
B 影响张力性姿势
C 迷路性姿势反射
D 紧张性腰反射
【B1 型题】
6~7 题备选答案
A 足跟着地
B 躯干前倾
C 躯干旋转
D 肩胛前伸
E 手指屈曲
6在练习坐-站时,能够促进活动比较容易完成的关键成分是(ABD)
7偏瘫患者最早可以进行的主动活动(CE)
【X 型题】
8下列属于兴奋性刺激的手法是(ABD )
A 持重
B 拍打
C 持续牵伸
D 快速牵伸
E 关节挤压
9可能会引起偏瘫患者患侧肌张力增高的三种情况是(ABC)
A 快速活动
B 情绪紧张
C 健侧过度用力
D 轻音乐
E 主动活动
10当患者能够在无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翻身时,为了使他能够更多的使用躯干肌,
在指导患者翻身时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
A 用健手支撑
B 用患手支撑
C 翻身至健侧
D 头向患侧屈
E 不用手支撑
11在做桥式运动时,为了使患侧髋关节伸肌用力适当,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
A 患侧臀部尽量抬高
B 健侧臀部尽量抬高
C 保持髋关节的伸展位
D 肩部放松
E 颈部放松
12在患者能行走时,有些患者往往步宽异常从而能量消耗过大,使患者不能长
距离行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他多练习(CD)
A 倒着走
B 侧走
C 沿木板走
D 走一条直线
E 走一条弧线
13在对肌张力低下的患者进行感觉刺激时,可以利用拍打等手法来提高肌肉收
缩的兴奋性但需要注意避免(ABDE )
A 诱发广泛的联合反应
B 诱发拮抗肌的痉挛
C 引起关节畸形
D 患者失去平衡
E 患者抵抗
14当徐动型脑瘫患儿出现明显的ATNR 影响患儿的功能活动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加以抑制(A B)
A 让患儿侧卧
B 双上肢内收内旋,并双手交叉
C 对徐动的肢体进行拍打
D 行走时
三、简答题
1简述 Bobath 方法的治疗原则
●强调患者学学习运动的感觉
●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2适合促通翻正反应的情况有哪些?
●颈翻正反应的促通
●上肢保护的伸展反应
●平衡反应的促通
3痉挛型脑瘫儿进行治疗性活动的原则。
●利用与痉挛模式相反的运动进行活动
●反复进行对功能恢复有利的动作模式
●
●促进影响张力模式的运动
●提高平衡及自我保护能力。
4.在日常活动中应用 Bobath 治疗原则。
●强调患者学学习运动的感觉
●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Brunnstrom 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共同运动:脊髓水平的原始运动,患者完成某项关节活动引发的该肢体其他关节
肌肉的一组固定的没有选择的运动。
2联合废用:脑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运动和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即当健侧肢体用力过度时患侧肢体出现类似动作。
3Raimiste 现象:患侧的联合反应导致的运
动模式与健侧的运动相似,但不同于健侧,而是原始运动模式的变现。
在仰卧位下,当健侧下肢抗阻内收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同的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称为Rainiste现象。
4 分离运动:根据功能需要关节进行分别活动,以达到省力有效的目的。
二、选择题
A1 题型
1当共同运动开始时此时应该加强的活动是(B )
A 联合反应
B 共同运动
C 分离运动
D 床上活动
E 肢体的活动
2脑卒中患者出现运动模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属于(B )
A 恢复过程的必经阶段
B 软瘫期之后的痉挛
C 应该抑制的异常活动
D 脑损伤后的结果
E 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3早期床上卧位的选择是根据(A)的原理决定
A 姿势反射
B 中枢恢复机制
C 生理性反射
D 恢复阶段性
E 患者的舒适要求
4让患者健侧用力地目的( A)
A 引导患侧的活动
B 有利于代偿
C 加强共同运动
D 减少照顾患者的负担
E 及早进行主动活动
5当共同运动已经完善时,要求患者进行分类运动的最佳途径是(D )
A 做更多的共同运动
B 将共同运动分解
C 抑制共同运动的某些成
D 分日常活动中锻炼
E 健侧帮助患侧活动
B1 型题
6~7 题备选答案
A 联合反应
B 共同运动
C 姿势反射
D 分离运动
E 手的活动 2
6Raimiste 现象属于( A)
7当偏瘫侧的上昂非对称性肢已经能够保持水平前伸,此时治疗性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进行( D)
X 型题
8根据姿势反射的原理,当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出现时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活动促进患侧上肢的伸展( AB)
A 从健侧卧位起床
B 向患侧转头
C 向健侧转头
D 健侧上肢用力伸展
E 对侧下肢伸
三、简答题
1简述 Brunnstrom 关于偏瘫恢复六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出现驰缓状态第二阶段:出现联合反应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初期第四阶段:共同运动
期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期
2共同运动比较完善时应该鼓励患者进行哪些日常活动?
等张肌力收缩
3 简述 Brounnstrom 方法治疗脑卒中换的原则
●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早期病人在床上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
●利用共同运动的模式
●促进分离运动
●最后达到随意完成各种运动
Rood 技术
一、名词解释
1.重负荷肌:是指从事稳定性活动的如稳定姿势的伸肌和外展肌。
它们多位于深层,跨越单关节。
2.交互支配:是基本的运动形式,起着保护性的功能,是一种位相性的运动,起到主缩肌收缩时其拮抗肌放松的作用。
这种基本的运动模式是受脊髓和脊髓下中枢调整的。
3.共同收缩:共同收缩提供的是稳定性,是一种张力性(静态性)主缩肌与拮抗肌共同收缩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有能力保持一种体位或较长时间的稳定一个物体。
4.技巧性活动:技巧性活动是最高水平的运动控制,是活动性和稳定性的结合。
他要求当远端活动时,近端固定。
如画家创作时需要肩及身体很高的稳定性及手和腕关节的准确的灵活性。
二、选择题
(A1 型题)
1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是根据感觉输入调控运动输出,中枢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获得也主要依赖于(D )
A.抑制性感觉刺激 B.高度的精神集中 C.促进性感觉刺激
D.重复刺激和训练 E.本体感觉刺激
2.不同的肌肉在不同的任务中,他们的“责任”是不同的。
这里的责任是指(C)
A.交互性和共同性
B.持续性和短暂性
C.灵活性和稳定性
D.抑制性和促进性
E.集中性和分散性
3.紧张性颈反射占主导体位的是(C)
A.头位于旋转位
B.坐位 C 头在水平位屈伸 D 头位于直立位
E 站位
4.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直接相关,某些持续的感觉输入可以引起持续的感觉反应,可以随时利用的持续的感觉输入是(C)
A 冰刺激
B 温水浴
C 重力
D 体位
E 拍打
5.远端固定,近端活动并同时可以在稳定的基础上增加活动的体位是(C)
A 仰卧位
B 俯卧位
C 四点位
D 站位
E 坐位
6.R ood 方法又被称为(B)
A 神经发育疗法
B 多感觉刺激方法
C 抑制与促进方法
D挤压方法 E 冰刺激方法
(B1 题型)
7~9 题备选答案
A 挤压
B 快速摩擦
C 持续牵伸
D 拍打
E 冰刺激
7.痉挛性瘫痪的抑制手法包括(AC )
8.迟缓性瘫痪的促进手法包括(ABDE)
9.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的手法包括(AE)
三、简答题
1.诱发伸展时,可用连续刷擦的方法,请简需要刷擦的部位。
(1)在食指和拇指之间脱离挠神经的区域诱发拇指伸展。
(2)在手指背侧和掌指部位诱发手指伸展。
(3)在前臂背侧诱发腕伸肌和拇长伸肌的收缩。
(4)在背阔肌健使其达到扩胸目的。
(5)在三角肌后部诱发上肢伸展。
(6)在颈背部诱发躯干和颈部的伸展。
(7)在臀的基部诱发臀大肌的收缩。
(8)在足底诱发腓肠肌的收缩。
2.感觉与运动的关系?
3.重负荷肌与轻负荷肌各有什么特点?
4.感觉输入的 4 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一、名词解释
1上肢 D2F 的运动模式:肩胛骨:上提、内收、外旋;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前臂:旋后;
腕关节:挠伸;手指:伸展。
2上肢 D2E 的运动模式:肩胛骨:下降、外展、内旋;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前臂:旋前;
腕关节:尺屈;手指:屈曲。
3下肢 D1F 的运动模式: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踝关节:背屈、内翻;足趾:伸展
4下肢 D1E 的运动模式:
髋关节:伸展、外展、内旋;踝关节:跖屈、外翻;足趾:屈曲。
二、选择题
(A1 题型)
1对 PNF 技术基本原则描述错误的是(A)
A 治疗患者局部存在的障碍
B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C
遵循人体发育学的规律 D 患者需要主动参与E
最大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2PNF 技术与其他易化技术的区别是(D)
A 遵循人体发育学的规律
B 需要治疗师亲自操作的疗法
C 手法可为诱发或抑制
D 运动模式为螺旋对角交叉
E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康复
3不属于运动控制能力发育阶段的是(D)
A 活动性
B 稳定性
C 控制性
D 协调性
E 运动的技巧
4 PNF 技术中最大阻力错误描述的是(C)
A 患者所能抵抗的最大阻力
B 需完成整个关节的活动范围
C 治疗师给与的最大阻力
D 不能引起患者感到疼痛
E 强化肌肉产生收缩
5PNF 技术中手法接触的作用不包括(B )
A 刺激患者皮肤的感受器
B 局部按摩患者的肌肉
C 诱导患者的运动方向
D 实施操作技术
E 感受患者对动作完成的反应
6PNF 言语刺激的作用不包括(E)
A 让患者明白如何去做动作
B 可刺激肌肉产生更强有力的收缩
C 纠正患者动作中出现的错误
D 加深医患的沟通
E 动作中的口令应详细
7用于加强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技术是(C )
A 反复收缩
B 节律性稳定
C 动态反转
D 节律性启动
E 保持—放松
8用于加强关节控制能力的技术是(B)
A 反复收缩
B 节律性稳定
C 动态反转
D 节律性启动
E 保持—放松
9给患者运动感觉输入的技术是(D)
A 反复收缩
B 节律性稳定
C 动态反转
D 节律性启动
E 保持—放松
10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技术是(E )
A 反复收缩
B 节律性稳定
C 动态反转
D 节律性启动
E 保持—放松
11治疗师在为患者选择治疗的体位时,不需考虑的因素是(B)
A 患者的舒适度
B 患者的心情
C 治疗的部位应尽可能的充分暴露
D 反射作用
E 视觉作用
12治疗师在制定 PNF 治疗方案时,不需考虑的因素是(A)
A 患者治疗时的心情
B 操作技术实施的部位
C 操作技术的选用
D运动模式的选用 E 功能性运动的选用
13翻身动作中,肩部与骨盆的运动方向为(C)
A 上肢的 D1F 和下肢的 D1F 运动模式
B 上肢的 D1F 和下肢的 D2F 运动模式
C 上肢的 D2F 和下肢的 D1F 运动模式
D 上肢的 D1F 和下肢的 D2F 运动模式
E 上肢的 D2
F 和下肢的 D2F 运动模式
(B1 型题)
题 14~16 共用备选答案
A Bobath 技术
B Brunnstrom 技术
C PNF 技术
D Rood 技术
E 运动再学习技术
13只能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技术为(B)
14只通过感觉刺激来诱发粗大与精细运动出现的技术为(D)
15可用于骨科疾患、脊髓损伤与偏瘫患者的技术为(C)
题 17~19 共用备选答案
A 顺序
B 阻力
C 扩散
D 牵拉
E 牵引
16强调患者运动完成先后次序是(A)
17使肌肉产生牵张反射的是(D )
18刺激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是(E )
题 20~21 共用备选答案
A 反复收缩
B 节律性稳定
C 动态反转
D 节律性启动E保持—放松
19属于主动肌方向的操作技术的是(AD )
20属于拮抗肌方向的操作技术的是(BC
)题 22~25 共用备选答案
A 腰大肌
B 臀大肌
C 臀中肌
D 内収肌
E 腘收肌
21参与下肢 D1F 运动模式的肌肉是(AD)
22参与下肢 D1E 运动模式的肌肉是(BCE)
23参与下肢 D2F 运动模式的肌肉是(BC )
24参与下肢 D2E 运动模式的肌肉是(BDE )
(X 型题)
25PNF 技术可用于(ABC )
A 骨科疾患的康复治疗
B 脊髓灰质炎的康复治疗
C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D 精神疾患的康复治疗
E 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治疗
26参与上肢 D1F 运动模式的肌肉是(BD )
A 菱形肌
B 斜方肌
C 背阔肌
D 三角肌
E 旋前肌
28.参与上肢 D1E 运动模式的肌肉为(ACD)
A 菱形肌
B 斜方肌
C 背阔肌
D 三角肌
E 旋后肌
29.参与上肢 D2F 运动模式的肌肉为(BDE )
A 菱形肌
B 斜方肌
C 背阔肌
D 三角肌
E 旋后肌
30.参与上肢 D2E 运送模式的肌肉为(AC)
A 菱形肌
B 斜方肌
C 胸大肌
D 前锯肌
E 旋后肌
(简答题)
1.什么是本体神经促进技术(PNF)?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 是指通过
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
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
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促进功能恢复。
2.上肢 D1 运动模式是怎样的?
3.上肢 D2 运动模式是怎样的?
4.P NF 基本技术和程序中对手法接触的表述是什么?
治疗师用手接触患者身体的有关部位,刺激皮肤感受器和其他压力感受器,治疗师手的方向与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压力的方向来引导动作的进行,施加在患者肌肉上的压力可.以诱发肌肉的收缩力,在活动的肢体上施加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压力可以剌激协同肌收缩,增强运动的效果。
手在躯干上的接触,可以间接地通过改善躯干'的稳定性来帮助肢体运动
5.PNF 基本技术和程序中对阻力的表述是什么?
阻力的施加要与患者的状况,动作的目标相吻合。
阻力应是患者能接受的,可平稳移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最大阻力,而不是治疗师的最大力量,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仅仅是轻微的接触。
6.PNF 特殊技术手法中节律性启动技术
●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病人运动感觉的输入●辅助地诱导病人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
●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
●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
7.PNF 特殊技术手法中节律性稳定技术。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