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政治》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主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体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难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如何理解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请阐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3. 结合实例,分析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答案:1. 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都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路径。
3. 让学生了解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现经济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引出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2. 讲解经济目标:详细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
3. 分析实现路径: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路径,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如通过分析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展示经济目标实现的成效。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实现经济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现经济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结合时事:关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2. 跨学科联系:联系政治、历史、文化等学科,全面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第 chapter 2,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详细内容包括:1. 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认识到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主要任务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经济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
3. 讲解: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线图。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为例,介绍该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
(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
(3)谈谈你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的认识。
2. 答案:(1)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社会。
10.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案
第十课第1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XXXX中学 XXX2015年12月23日高一(15)班借班上课一.课标要求识记总体小康的表现、特点、明确全面小康的特点、目标;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教材简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两目录组成。
三.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的表现和不足;(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目标;(3)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的成就和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状况的能力。
通过分析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跨越性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党的政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发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教学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五.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分析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八.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1)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①提出②实施(2)总体小康的表现微观上看: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_________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_________大大增强。
(3)人们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资料消费的满足,而发展资料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3、全面小康的目标(五个“成为”)①________基本实现、__________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__________明显改善、__________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_____权利、具有更高_____素质和_____追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品德》第九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小康社会的提出”,第二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第三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激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讲解教学内容(1)小康社会的提出1) 概念解释:小康社会是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
2) 发展历程:从“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1) 经济建设: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3) 文化建设: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4) 社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 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3)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沪教版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为沪教版初中初三政治上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课,该课程是初三政治上册中的一篇重点内容。
本教学课时为两个小时,采用“情境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互动探究、问答交流、思考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小康社会的含义、建设目标和意义。
2.掌握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3.意识到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情境导入教师先从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小康社会建设,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小康社会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和问题。
2. 知识讲解教师对小康社会的含义、建设目标和意义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如“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绿色经济”等,展开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
4.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个人和群体的生活与发展需要出发,探究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5. 问答交流教师采用问答形式,回答学生提出的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路,促进学生参与互动。
6. 思考辩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究如何克服难题和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情境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互动探究、问答交流、思考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康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辩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潜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但是,本次教学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应更注重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外,要更加微观地从个人和家庭事项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小康社会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能力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知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教材内容要点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教材分析及处理导语导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情景再现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引言通过“小康”一词的广泛使用,引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着重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着重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含两个◎.第一个◎用数据和事实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通过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具体规定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过程性.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含两个◎.第一个◎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全面小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二个◎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际性、可行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明确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阅读与活动阅览人生通过阅读畅想全面小康一文,告诉学生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中,感悟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深化本课主题.感悟名言通过第一段名言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通过第二段名言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艰苦奋斗.活动体验通过我为家乡绘蓝图的活动,使学生直接体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给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前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积极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点睛之笔点明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主题:我国已实现了总体小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但总体小康还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该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的原因:第一,该内容是本课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应重点掌握;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社会当前及今后几十年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应着重了解;第三,学生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要引导学生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突出该重点,首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通过活动强化目标意识;其次,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小康目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化全面小康目标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努力为之奋斗的内驱力.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该内容为本课教学难点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在内容上很难从宏观上把握,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上,也易产生片面性.突破该教学难点教师应该注意:既要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性,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要让学生了解全面目标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树立为小康目标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教学设计建议建议用四课时完成本课.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用两课时完成;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用两课时完成.四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上——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的重要性,树立自豪感.第二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下——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内涵,关心家乡的全面小康建设.第三、四课时:“奔向全面小康”——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树立责任感.学情分析第1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上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总体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2、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3、知道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教学重难点: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知识要点:1.“小康”的提出: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伟大跨越.3.小康社会的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资料以及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上展开一小康目标的提出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4教师小结: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的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提问:1.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怎样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明确:恩格尔系数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恩格尔系数高于60%为贫困和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2.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设定的恩格尔系数为50%是个怎样的水平呢明确:这个值代表的是虽不富裕,但生活比较宽裕.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制定了这个包括16项指标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我们来概括一下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这一标准包括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4.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经过艰辛地努力,使数以亿计的确良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又有何重大意义呢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三品味小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圈的第二个◆第二个◇有关浙江省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并按要求对照“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浙江省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需求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可分组合作进行评价.提问:1.如果要让同学们给浙江省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需求情况下一个结论,那这个结论应该是什么明确:2001年浙江省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体小康水平,并且部分指标超过的辐度较大.2.那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浙江省的发展较快也较好,他们正在向着更加富裕的方向发展.3.教师小结:在比较中我们得出,浙江省所列指标皆高于全国基本标准,这说明浙江省已完全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有些指标高出全国标准达几倍之多,这说明浙江省经济发水平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快.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个别指标只是刚刚达到全国水平,如: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这说明浙江省还应引导居民不断调整消费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小结通过学习与回顾,我们知道了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国家统计局根据科学的测算,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辉煌业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欣赏并演唱歌曲走进新时代结束本课.附:板书设计全面小康的蓝图一小康目标的提出二总体上小康的意义三品味小康教学反思:第2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下教学目标1.关心国家、家乡的全面小康建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2.绘制家乡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规划,展望国家、家乡的发展前景.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学重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知识要点:1.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做到6个更加: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全面小康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届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地位:这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起下发展阶段.5.本世纪中叶的蓝图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将会实现伟大的复兴.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1.教师搜集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目标体系的相关资料2.学生搜集家乡全面小康的发展规划和反映家庭生活将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资料和图片.3.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小调查——“你想住在哪儿”1.教师给出问题:“假设你可以选择生活区的城市,在可供选择的城市——上海、北京、丽江、拉萨这四个城市中,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2.教师小结: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小康生活水平综合性较高的城市上海名列全国小康生活水平第一,北京名列全国第二,也有部分同学选择环境污染少,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说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综合的,又是多层次的.但从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的家乡也能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小康生活水平,希望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幸福.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它的实现就将使我们梦想成真.引入本课课题:全面落实小康的蓝图下展开一全面小康1.学生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的文章——畅想全面小康.提问:每全人心中都不得有自己对全面小康的理解,全面小康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同学们,你心中的全面小康又是怎样的呢2.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思考:1全面小康的具体规定性是什么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全面建设小康是经济长足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其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那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呢明确: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3这个最关键目标的实现对老百姓有何意义呢明确: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后2020年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超过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到那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4教师补充:也就是说,通过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搞建设,我们将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水平社会——这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历史功绩.3.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内容.4.教师过渡:不同的地区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的特点不同,因而不同的地区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构想.下面我们去看看广东省的全面小康构想是如何的.二解析构想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的内容.1.按要求将广东省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中的全面小康的具体指标按内容归类.2.教师归纳:从以上的归类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全面小康目标在总体小康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标准更高,对人民生活区的改变也将更加显着.3.教师过渡: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我们国家走过的每一小,我们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感受将更加深刻.三历史地位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的内容.提问:1、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处于怎样的地位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发展阶段.2.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一点呢明确: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总体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已经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我们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这种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是积极而又稳妥的,它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是新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旋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二十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总体小康水平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3.教师过渡: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令无数人备感振奋,这一目标的实现将给我们国家、我们的家乡,还有我们的小家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想2020.四畅想20201.教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鼓舞下,各地都不得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庄村民中的全面落实小康是什么样子.2.学生齐声朗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三个◆张庄村村民对家乡全面小康的描述提问:从张庄村村民的描述中,我们可了解到村民们盼望通过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给家乡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明确:村民们希望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村民们还希望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村民们还希望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环境优美……总之,从张庄村村民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而朴实的期盼,而这些朴素的词句却又通俗地诠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内容.3.教师过渡:2006年2月,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测评报告,到去年底,苏州市和无锡市已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二十五条指标,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六个县级市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下面我们到昆山市去看看他们的全面小康水平现实版.五体会全面小康1.教师介绍昆山市的全面小康情况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略提问:同学们听了教师的介绍后,对昆山市的“全面小康”有何感想教师归纳:尽管昆山通过的是江苏省自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考核,但昆山还是给了我们快乐与振奋,仅说昆山的人均GDP135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0元人民币和农民人均纯收入8450元人民币就足够让我们感慨许久了,此外,昆山的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借鉴的.小康的核心是一个“富”字,其最终目的的富民,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即使各项指标都是满分,具体小康的标准还是要落实到老百姓头上,看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认可.昆山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全面小康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意味着无论是发展的结果还是发展的措施,都要给人民群众还来实惠,使人民群众分享增长的成果.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利益关系的和谐.全面小康就是要通过构建公正的社会分配体系,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大多数人,这自然就达到了社会和谐.许多专家认为,昆山的“全面小康”,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样本和一只可供解剖的麻雀.这可能是它最大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所在.2.教师:我们来设想一下2020年,或许不用那么久,全面小康水平实现后我们自己的家会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教师请学生按照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三个◆下◇的要求完成相应内容.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懂得了全面小康水平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和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目标必将推动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附板书设计:全面小康的蓝图下全含义面小历史地位康2020年的奋斗目标最关键的目标教学反思:第3、4课时奔向全面小康教学目标1.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客观认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有利因素和具体困难.3.了解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懂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需要艰苦奋斗.教学重点: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的差距教学难点:实现全面小康,需要艰苦奋斗.知识要点:1.小康水平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低水平的小康.主要表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2.不全面的小康.偏重于经济指标,侧重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3.发展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1全面小康实现的意义: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优越性.2.全面小康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有利条件——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巨大的时常潜力,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B.不利条件——全面贫困人口数量很多,许多脱贫的人口有返贫的可能.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人均资源不足;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1.教师指导学生分三组分别查找搜集资料2.分组调查分析本地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了解家乡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规划和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全组同学共同为家乡人发展献计献策,提出1——2个有针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并将本组的观点撰写成建议书,以备课堂交流时用教学过程导入提问:1.上述材料主要表明了什么问题明确;从2004年分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排序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较高,但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还是负值.2.学生看到这些材料后得出什么结论。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八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3.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GDP增长、农村扶贫成果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a.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背景。
b. 引导学生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a. 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b. 分析总体目标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a.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b.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重点任务的实施。
3. 例题讲解:选择一道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的题目,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 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2. 答案:学生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背景、意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通过阅读书籍、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班会教案分享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班会教案分享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班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班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领导才能等多方面能力。
为此,我在班会教育中,设计了一份主题为“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班会教案。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份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教案主题和目标本次班会教育的主题为“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下,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们班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及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团队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案内容和流程1. 班会开场白班主任向全班学生介绍班会的主题和目的,让学生们交流一下对“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认识和理解。
在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对这个主题的认知情况后,班主任会阐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及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性。
2. 团队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全面小康的概念,班会教案设计了一个团队活动——“小康图谱”,学生们分为小组进行互动合作。
(1)游戏规则:每个小组由3-5名同学组成,每组成员各自分工,需要在20分钟内合作完成一幅描述小康社会的图谱。
图谱要包括以下内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要求颜色鲜艳、易懂、简洁明了。
(2)活动中的引导:班主任在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给出一些提示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 活动总结和分享完成活动后,班主任会邀请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任务中的重难点和学习收获。
在每个组的分享中,班主任要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小组成员需要具备的相应能力。
三、教案效果和反思在实施这份班会教案后,我们班级在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高中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7(人教版必修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教学目标: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二、重点、难点: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3、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三、导入新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知道了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本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四、讲解新课: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表现和后果:①表现:②后果:(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含义)①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②全面发展③协调发展④可持续发展(3)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作用):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②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进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 原因(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
B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措施)a,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b,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③统筹城乡发展A 原因(必要性):a,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b,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课教案
3.
“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 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 念来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 价值鲜明、导向明确,系统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科学论 断,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 识的深化。
2.
全面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仅有总量和速度上的要求,还有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 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求全面,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都要求协调,“全面小康”的核 心是“全面”,关键是“协调”。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保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阶段,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法治昌明、公平正义的政治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五章《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增强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2)分析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
(3)阐述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措施。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改进措施。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随堂练习:(1)设计一组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组织学生互评、讨论,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3.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
(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
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科目
政治
年级
20)第1课时
备注
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2.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和措施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和措施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2.知识讲解(15分钟)理解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出的目标。
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比较富裕、社会比较和谐、人民比较幸福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和措施:-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
-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民生改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3.案例分析(15分钟)呈现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设计相应的措施,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5.小组展示和总结(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总结,突出各组的创新和可行性。
6.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式:1.教师讲解2.案例分析3.分组讨论4.小组展示和总结五、教学资源1.电子设备2.网络资源3.课堂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创新性和合理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概述1.1 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与内涵1.2 经济目标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1 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2.2 经济发展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驱动作用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体系3.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标3.2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目标3.3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3.4 资源环境保护目标3.5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目标4.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4.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2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4.3 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4.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1 案例分析与讨论5.2 小组合作研究5.3 社会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意义、体系及政策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
2. 案例材料:国内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功案例。
3. 视频资料: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4. 网络资源: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新闻资讯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沟通能力。
4. 社会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及创新能力。
大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旨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2. 讲解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 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目标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提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 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讲解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案(一)知识结构:总体小康的成就全面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小康社会的经济指 GDP方面的目标标经济建设的目标工业和经济体制目标缩小三大差别目标人民生命方面的目标(二)知识要点:1、我国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明显提高。
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从此得到解决。
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消费,过渡到消费,部分向比较迈进。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大大增强。
我国终于告别了的时代,多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为现实。
2、虽然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在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的、的、发展的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需要长期的。
(三)、解疑释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活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800美元)。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以及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明确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和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以及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图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
2. 教学新课:(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2)阐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3)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强调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4.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能力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知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教材分析及处理导语导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情景再现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
引言通过“小康”一词的广泛使用,引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着重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着重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含两个◎。
第一个◎用数据和事实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个◎通过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具体规定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过程性。
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含两个◎。
第一个◎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全面小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际性、可行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明确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
阅读与活动阅览人生通过阅读《畅想全面小康》一文,告诉学生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中,感悟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深化本课主题。
感悟名言通过第一段名言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第二段名言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艰苦奋斗。
活动体验通过《我为家乡绘蓝图》的活动,使学生直接体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给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前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积极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
点睛之笔点明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主题:我国已实现了总体小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但总体小康还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该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的原因:第一,该内容是本课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应重点掌握;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社会当前及今后几十年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应着重了解;第三,学生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要引导学生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突出该重点,首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通过活动强化目标意识;其次,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小康目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化全面小康目标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努力为之奋斗的内驱力。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该内容为本课教学难点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在内容上很难从宏观上把握,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上,也易产生片面性。
突破该教学难点教师应该注意:既要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性,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要让学生了解全面目标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树立为小康目标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计建议建议用四课时完成本课。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用两课时完成;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用两课时完成。
四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上)——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的重要性,树立自豪感。
第二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下)——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内涵,关心家乡的全面小康建设。
第三、四课时:“奔向全面小康”——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树立责任感。
学情分析第1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上)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总体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
2、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3、知道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1.“小康”的提出:邓小平同志提出。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2.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伟大跨越。
3.小康社会的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资料以及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
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上)展开一小康目标的提出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4)教师小结: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的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提问:1.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怎样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明确:恩格尔系数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恩格尔系数高于60%为贫困和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2.《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设定的恩格尔系数为50%是个怎样的水平呢?明确:这个值代表的是虽不富裕,但生活比较宽裕。
3.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制定了这个包括16项指标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我们来概括一下《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这一标准包括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
4.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经过艰辛地努力,使数以亿计的确良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又有何重大意义呢?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品味小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圈的第二个◆第二个◇有关浙江省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并按要求对照“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浙江省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需求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可分组合作进行评价。
提问:1.如果要让同学们给浙江省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需求情况下一个结论,那这个结论应该是什么?明确:2001年浙江省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体小康水平,并且部分指标超过的辐度较大。
2.那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浙江省的发展较快也较好,他们正在向着更加富裕的方向发展。
3.教师小结:在比较中我们得出,浙江省所列指标皆高于全国基本标准,这说明浙江省已完全达到小康水平。
其中,有些指标高出全国标准达几倍之多,这说明浙江省经济发水平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快。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个别指标只是刚刚达到全国水平,如: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这说明浙江省还应引导居民不断调整消费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小结通过学习与回顾,我们知道了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奋斗目标。
国家统计局根据科学的测算,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辉煌业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欣赏并演唱歌曲《走进新时代》结束本课。
附:板书设计全面小康的蓝图(一)小康目标的提出(二)总体上小康的意义(三)品味小康教学反思:第2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下)教学目标1.关心国家、家乡的全面小康建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
2.绘制家乡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规划,展望国家、家乡的发展前景。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知识要点:1.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做到6个更加: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小康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届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地位:这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起下发展阶段。
5.本世纪中叶的蓝图(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将会实现伟大的复兴。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1.教师搜集国家统计局关于全面小康目标体系的相关资料2.学生搜集家乡全面小康的发展规划和反映家庭生活将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资料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