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及创业生态系统初探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初探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初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大学生创业一直以来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面临着诸多挑战。
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1.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各种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比如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融资支持政策等,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政策的不稳定性、不完善性则可能会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障碍。
2. 教育背景大学生创业受教育背景的影响也非常大。
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也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消极的影响。
3. 社会氛围社会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社会对创业的认可程度、创业者的形象等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影响。
比如创业成功者的成功案例可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踏上创业之路,而社会对于创业者的歧视则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4. 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拥有良好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而缺乏创业能力则会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
5.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市场变化等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巨大影响。
评估市场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对于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
二、应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的策略初探1. 政策环境应对政策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加强对政策的了解与学习,及时投资创业机会。
可以通过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
2. 教育背景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各种资源和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了解创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3. 社会氛围大学生创业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比赛、创业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创业技能并树立良好的创业形象。
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团队及创业项目的全生态协同系统探索r——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团队及创业项目的全生态协同系统探索r——以广州大学城为例许思杭;郑倩雯【摘要】The whole ecology collaborative system is composed of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bases,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which break through to form a full ecological closed loop with platform open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function. The system uses the full ecological closed loop model to play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a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high resource sharing effect, accurate incubation project positioning and high hatching success rat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 will show the trend of cross border complementarity, project differentiation and high-end entrepreneurship.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the new engine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give birth to new impetu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economic innovation.%全生态协同系统由多个创业孵化基地、多个创业团队及多个创业项目之间相互打通融合而形成具有平台开放、资源共享功能的全生态闭环.系统借助全生态闭环模型发挥创业孵化的作用,具有空间利用效率高、资源共享效应高、孵化项目定位精准和孵化成功率高的效果,在发展中会呈现出孵化基地跨界互补化、项目细分化、创业高端化的趋势.对于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创新式的内生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8(037)011【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全生态;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作者】许思杭;郑倩雯【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520;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3.11 全生态模式的引入1.1 全生态模式的兴起按照生物学的概念,生态圈是一个开放兼具自我调节的系统。
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探索
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探索摘要: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而高校主导创业活动则是“三螺旋”模型的核心思想。
大学作为创新活动单位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大学将在我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推动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要成功促使大学在与政府、企业的互动中实现的良性的螺旋式上升,就必须了解创业型大学的内容,构建要素,针对当前高校现状提出构建创业型大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构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63-01一、创业型大学的定义(一)定义。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集成的大学理念和实践模式,不同于“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
创业型大学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学习,提高创业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创业思维来培养创业精神。
它更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来教、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等问题。
本文借用纽约大学亨利·埃兹库维茨教授根据美国大学的发展史给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定义。
他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不是创业型大学要根据其使命,创业型大学的使命除了教学、研究外,还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来说一所创业型大学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大学自身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创业性;大学的成员(教职人员、学生、普通雇员)一定程度上能转变成创业者;大学和周围环境的互动遵循创业模式。
(二)职能。
1、教学职能。
这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创业型大学也不例外,并且是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通过输送各种专门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服务;2、科学研究。
这种科学研究且脱离了单纯为科学而研究的目的,这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职能。
创业型大学的知识运用是在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雄厚的研究实力则是创业型大学创业的基础;3、创业职能。
创业型大学在面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拓展其外围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大学通过创业活动担负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机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角色。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探索
6 ・ 7
.
比较教育 .
美 国加州 大 学洛杉 矶分校 构 建创业 生态 系统 的探 索
对 U L 的创 业 生态 系 统进 行 宏 观 的计 划 、组 织 和 CA 协 调 ; 二 是 协 助 创 业 生 态 系 统 运 行 的 3个 职 能 机
一
量 参 与 ,与 社 会建 立 广 泛 的外 部 联 系 , 以构 建一 个 创业 教 育 与 创业 活 动 紧密 结 合 、 相互 促 进 的创 业 生 态 系 统 。本 文 拟对 U L 的创 业 生态 系 统 展 开深 入 CA 的案例 研 究 ,即探 讨 是 什 么原 因推 动 了 U L C A创 业 生态 系 统 的形 成 ;该 创业 生 态 系 统 的基 本 构成 要 素 有哪 些 ;各构 成 要 素 之 间 的相 互 关系 如 何 以及 该 创
技 术 创 新 能力 ,将 成 为 决 定它 在 未 来 国际种 地位 的决 定 性 因 素 。在 经 济
全 球化 和 市 场 化 的潮 流 中 ,大 学被 寄 予科 技 创 新 与
杉 矶分 校 ( 以下 简称 U L )也于 2 1 年 3月 l CA 01 O日
由主 管研 究 的副校 长 Jm s . cn mo a e E o o u和主 管 知识 S 产 权 和 工 业 关 系 的副 教 务 长 K trnA A ci n联 a y . t s h ho
合 向全 校师 生发 出构 建学 校创 业生 态系 统 的倡议 。【 4 J 该 校 利用 和 整 合大 学 的教育 资源 ,积极 吸 引 外 部力
大 学则 是 我 们 需要 明确 的 问题 。在 这 方 面 ,美 国一
、
UL C A构建 创 业生 态系 统 的背景
试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阶段与核心要素
试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阶段与核心要素
翁默斯;亨利·埃茨科威兹;周春彦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2024()1
【摘要】创业型大学追求知识进步和知识资本化的双重目标。
从大学使命的角度,创业型大学延伸了大学的传统使命,将教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三大使命融为一体并彼此加强。
从大学组织变革和内外相互作用的角度,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于知识资本化的生产逻辑,是“主体性”与“嵌入性”相互促进的过程。
由此提出创业型大学发展“知识积累”“知识交换”与“体系驱动”三个阶段。
根据三阶段特征,文章分析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七个核心要素,包括锚定创业战略方向、加强学术生产能力、培育师生创业精神、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生成新的混成组织、促进大学产业互动、营造创业生态系统。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翁默斯;亨利·埃茨科威兹;周春彦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三螺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大学衍生企业成长中的核心要素浅析--基于创业研究的视角
2.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核心要素
3.基于创业核心要素模型的体育类大学衍生创业企业个案研究
4.地方创
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构成要素研究5.创业型大学的现状、热点与演进路径探究
——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的CiteSpace可视化视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业生态系统与创新生态
创业生态系统与创新生态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介绍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的定义、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创业生态系统是指由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创业者等多方面组成的一个网络,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的资源、支持和机会。
创业生态系统有以下特征:1. 资源丰富: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面组成部分可以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条件。
2. 多方合作: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各方面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作,共同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3. 市场导向:创业生态系统注重市场需求,通过创造和发展新的市场,推动创业者的创新和创业活动。
4. 灵活适应:创业生态系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以适应创业者的需求。
二、创新生态的定义和特征创新生态是指以创新为核心,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和促进的系统。
创新生态的特征包括:1. 多元融合:创新生态依托于不同的领域、行业和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融合和交流,形成共同的创新环境。
2. 创新链条: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形成创新链条,促进创新结果的传递和应用。
3. 开放共享:创新生态系统倡导知识、技术和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创新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4. 政策支持: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创新导向,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三、创业生态系统与创新生态的关系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创业生态系统是创新生态的基础和环境,提供创新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创新生态是创业生态系统的目标和核心。
通过创新,创业者能够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找到机会,并促进系统的创造性发展。
同时,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创新生态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创业生态系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创业生态系统的成熟和健全也有利于创新生态的发展。
最后,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踏入创新创业的道路。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作为创领创新创业的辅助平台,对于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资源和创业文化四个维度探讨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
一、创业教育传统的课堂教育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这种创业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力,还帮助他们建立起创业的基本框架。
通过创业教育,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量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创业指导创业指导是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是帮助创业者实现创新创业目标的主要途径。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通过派遣导师、专业顾问和业界专家等形式,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和顾问不仅能够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提供专业意见和经验分享。
而业界专家的参与,则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行业信息和市场洞察力。
创业指导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成功率。
三、创业资源创业资源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器、创业基金和创业实践平台等,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和人脉等资源支持。
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和各类创业服务,创业基金为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创业实践平台则为创业者提供实践机会。
这些创业资源的提供,大大减轻了创业者的压力,提高了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四、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创业活动、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和宣传创业成功案例等方式,倡导并传播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鼓励学生拥有创新意识、敢于冒险和接受失败,激发创业热情,促进创新创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创业管理中的创业生态系统与创业生态圈
创业管理中的创业生态系统与创业生态圈创业生态系统是指创业者、创业企业、投资者、政府、大学等各种创业相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种生态系统。
而创业生态圈则是指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种创业相关主体所形成的一种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圈子。
创业生态系统与创业生态圈在创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各种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正反馈循环,进而推动创业活动的发展。
创业者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他们通过创新的思维和行动,推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
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动力源泉。
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业企业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创业者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创业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
创业企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创业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取决于创业生态系统中其他主体的支持和合作。
例如,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创业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资者是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他们通过对创业企业的投资,为创业者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推动了创业活动的发展。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创业企业的潜力和前景,还取决于创业生态系统中其他主体的支持和合作。
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主体,如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促进创业活动的发展。
政府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和法规,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创业支持,可以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激发创业活动的热情。
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创业活动的发展。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是创新资源的重要来源。
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详细探讨了其构建和运行机制,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
在本文强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最终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构建、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实践案例、重要性、建议、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运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其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搭建有机的教育系统提供参考;三是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揭示教育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四是探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运行的因素,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五是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创新创业的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的创业生态系统一、引言在当今的社会中,创新创业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的梦想和目标。
而要实现创新创业,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创新创业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对创业者和创新环境的影响。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创业生态系统指的是一种包容性、互动性的环境,能够促进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包括创业者、投资者、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家网络等。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一个支持创新和创业的生态系统。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1. 创业者创业者是创业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
他们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愿意承担风险,推动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2. 投资者投资者在创业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为创业者的创新提供资源,并分享创业风险。
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投身于创新创业。
3. 政府政府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促进和引导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创业支持政策、提供经济和法律环境的稳定性、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4. 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培养和孵化的角色。
它们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
5. 企业家网络企业家网络是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社交网络,起着连接、沟通和知识共享的作用。
创业者通过企业家网络可以建立人际关系、获取信息资源,并获得同行的支持和经验分享。
四、创业生态系统对创业者的影响1. 创业机会的发现和获得创业生态系统为创业者提供了发现和获得创业机会的平台。
创业者可以通过与投资者、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家网络等联系,获取创业机会的信息和资源。
2. 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生态系统为创业者提供了培养创业能力的机会。
创业者可以通过与投资者和企业家网络的互动,融资谈判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商业素养。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业实践个案研究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业实践个案研究作者:唐子俊陈伟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6期摘要: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以江苏理工学院的柒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一创业实践为案例,通过笔者长期的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在项目创业过程中的若干节点,学校创业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进而来厘清学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问题和不足,为应用型大学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业生态;应用型本科;创业实践中圖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26.030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渐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双创”行动计划,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通过对江苏理工学院的柒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个案例,笔者通过长期的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在项目创业过程中的若干节点,学校创业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进而来厘清学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问题和不足,为应用型大学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借鉴。
1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综述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提法的提出,最早是由Dunn(2005)提出,他最早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但是并没有就此给出定义性阐述;接着,Cohen(2006)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群落,这个群落由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互产生影响的主体组成,并能够对新企业的创立和成长起到正向作用,从而实现持续发展;Isenberg(2011)则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创业者(企业主)可以更容易得到诸如资金、人力、政策等因素的支持,以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探析
略 。 着 市场 经 济体 制改 革 的不 断深 入和新 农 村建 随 设 的 开 展 , 国农 民 职 业 教 育 和 培 训 体 制 的 弊 端 逐 我 渐 显 现 ,当 前 主 要 存 在 以 下 四个 方 面 的 问 题 : . 1培 养 目标 不 明 确 , 业 设 置 不 合 理 。 2教 师 队 伍 建 设 专 . 落 后 , 要 表 现 为 : 师 队 伍 不 稳 定 ; 师 类 型 结 构 主 教 教 不 合理 ; 师数 量严 重不 足 ; 师 学 历 职称 不 达标 . 教 教
:
网络组 织者 , 是 创业 生态 系 这
I
的根 并 源
,
,
因此 形 成 了 “ 业 教 育 ” 狭 义 化 , 动 中的平台的 是 大 学 和 创 的 p 搭建 关 色; 业活 兀 键角 产 业
,
成 高 育 平 为和 等教 相对 行阻隔 概 而 中 专 的 念。 我国 介; 业领域 创新创业 偏重于工程、 l 者, 数 l
为 小 于西方 。 第二 , 中西不 同 的语 言 系统 。 以汉语 创 业教 育与 辅导 。MI T与创 业 相关 的学 生社 十 J I ・ 毒 为代表 的方块文字和以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 团有 1 个 ,这些社 团角色定位较为单一 , =; 0 主 ;= ;= : 字,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西方分别 要是网络组织者。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 将对创
衡 4培 训 机 构 数 量 不 足 , 乏 统 一 管 理 , 能 形 成 . 缺 未 有 效 的培训 体 系 . 低 了培 训效 能 。 降 针 对 以 上 问 题 .作 者 提 出 了 一 些 发 展 策 略 :. 1
界 积 极 参 与 的 多 元 化 投 资 体 系 5 借 鉴 国 外 农 民 职 .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探索
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就业创业指导类)(2021SJGLX1038);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子项目(jg2252)㊂作者简介:王丽萍(1980-),女,山东禹城人,教育学硕士,郑州经贸学院副教授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探索王丽萍(郑州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㊀要:借助NVivo12软件,按时间序列对2018-2021年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词频分析,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㊂扎根结果分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创业主体㊁高校㊁社会和政府四大要素,其中创业主体是中心角色,通过 内部支持 协同合作 外部保障 形成体系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但还存在成长的空间,比如在专创融合㊁家庭因素㊁创业主体的 反哺 作用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探索㊂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扎根理论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8.0080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㊂充分说明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高校远远不够,需要将校内㊁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㊂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到生态化阶段,建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是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㊂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以期对我国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㊂1㊀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培育㊁生态因子协作以及生态机制等方面㊂1.1㊀生态文化培育研究生态文化培育的研究多借鉴美国㊁以色列等高校的做法,再融入国内 立德树人 的思政元素㊂王志强(2020)认为从多个维度培育校内的创新创业文化,从而构建起所在区域内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和生态系统㊂1.2㊀生态因子协作研究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已初具雏形,但要素与要素之间尚未形成良好循环㊂鲍明旭(2020)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㊁高校和产业同心协力,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㊂1.3㊀生态机制研究现阶段,学者们倾向于思考创业生态系统如何高效运作,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生态机制研究㊂陈元媛(2021)指出要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机制㊂政府要发挥好 中介 作用,做好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工作㊂综上,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生态文化培育㊁生态因子协作以及生态机制等问题上,其中以生态因子协作研究为最多,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以高校为主体,外部要素包括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等,但各生态要素之间如何良性协作尚未形成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作模型㊂2㊀研究设计2.1㊀研究方法本文对国内颁布的双创政策文件㊁学术期刊文章等文本进行逐步编码,并在编码的过程中运用NVivo12的词频检索功能对范畴内容进行时间序列上的比较分析,进而找出现阶段双创教育的重心领域㊂2.2㊀数据收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两个部分㊂一是,收集2015-2021年间的官方文件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官方网站公布的关于 创新创业 的相关政策文件,共收集到9份;二是,收集知网数据库2018-2021年间的期刊论文㊂以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为主题词,检索到121篇北大核心㊁CSSCI 等期刊论文,从中随机选取40篇㊂㊃3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8期3㊀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3.1㊀开放式编码提炼概念与范畴将文本材料进行编码,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OpenCoding)㊁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㊂(1)开放式编码㊂将49份文本资料随机选取28份导入NVivo12软件中,并进行编号和命名,对原始文本和范畴的确定进行不断理解㊁整合㊁筛选和比较,同时根据概念间的重复度和出现的频次进行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了60个初始概念编码和18个范畴㊂(2)主轴编码㊂通过主轴编码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形成了4个主范畴㊂如表1所示㊂表1㊀三级编码过程主范畴副范畴初始范畴内涵解释创业主体B1创业主体A1个人创业主体校内参与创业的个人A2组织创业主体组织创业主体主要涉及高校㊁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校社会B2领导体系B3课程建设B4师资建设B5制度建设B6文化建设B7校外合作A3专项工作领导机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总体推进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二是统筹协调与社会㊁企业㊁政府等各方的合作A4创业教育专门机构主要任务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学科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学团队A5理论基础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㊁专创融合课程㊁在线课程等的建设,以及双创教材㊁教学方法改革等研究A6课外实践活动包括非正规课程㊁专业社团㊁第二课堂㊁实践平台等实践活动A7校内师资校内师资包括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师A8校外师资校外师资包括专家学者㊁企业人士㊁政府人员等A9师资制度包括师资培养㊁激励政策㊁考核评价等制度建设A10学生制度包括创业支持㊁学分认定㊁弹性学制等制度建设A11校内机制主要指保障机制㊁评价机制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A12校内文化建设包括创造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和人文环境建设A13校外文化建设包括社交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打造 营造独立㊁自由㊁创业㊁实干的创新创业氛围A14资源体系高校与社会㊁企业合作,争取创业所需人力㊁技术㊁信息㊁场地㊁资金等资源A15对外合作高校可与名校㊁创业孵化器㊁企业㊁政府㊁公众等进行合作和交流政府B8保障服务A16政府支持政府通过多方来源可从资金㊁场地㊁政策㊁立法㊁科技㊁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A17创业指导服务高校㊁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信息㊁培训㊁商机等多方面服务㊀㊀(3)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㊂经过选择性编码,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梳理出一条 故事线 :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 内部支持 ,社会通过 协同合作 为创业主体营造适宜创业的社会文化和资源体系,政府通过 外部保障 为创业主体提供资金㊁场地㊁政策等保障性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创业主体向政府㊁社会和高校反哺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与工艺等㊂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㊂图1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模型(4)饱和度检验㊂本研究对剩余的21份文本资料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对其进行三级编码后,所得结果基本包括在以上所得范畴中,未发现新的范畴关系结构㊂由此得出,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㊂除此之外,还向本领域两位专家㊁学者请教了编码结果和理论模型,得到了他们肯定,说明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㊂4㊀模型阐释及扎根结果分析下面将阐释模型中的4个主范畴 创业主体㊁高校㊁社会和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㊂4.1㊀内部支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可以从领导体系㊁课程㊁师资㊁制度㊁校园文化等方面为创业主体提供内部支持㊂ 高校 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作为创业主体的 土壤 ,向大学生供给大量 养分 ㊂ 领导体系 通过建设合理的 课程体系 ㊁搭建全面的 师资队伍 ㊁设置科学的 制度体系 ㊂ 高校 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断提供 物质基础 , 课程体系 和 师资队伍 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产 知识能量 , 制度体系 保证 知识能量 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流通和循环㊂4.2㊀协同合作协同合作,包括校外文化建设和校外合作㊂校外文化建设指的是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外合作,包括资源体系和对外合作㊂一个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建立,需要国家㊁企业㊁媒体㊁高校㊁家庭等多种要素共同协作㊂4.3㊀外部保障外部保障,主要指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创业指导服㊃42㊃2024年第8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务㊂政府需要从资金㊁场地㊁政策㊁立法㊁智力㊁管理㊁资源等方面对创业主体给予支持㊂创业指导服务也需要政府从信息㊁培训和项目等方面予以提供㊂如果将高校比作是 根 ,那么政府则更像是 土壤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源源不断向根系输送足够的养分㊂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 内部支持 ,与社会 协同合作 为创业主体营造社会文化和资源体系,政府为创业主体提供 外部保障 ,它们之间相互联动共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㊂5㊀研究结论与展望5.1㊀研究结论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2018-2021年有关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了逐步编码和系统分析,并按年份对文本资料进行NVivo12词频检索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坚实的成果,但还存在成长的空间,比如在家庭因素㊁专创融合㊁创业主体的 反哺 作用㊁ 协同协作 和 外部保障 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探索㊂(1)生态系统的主体中,缺少 家庭 这一重要主体㊂忽视了 家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风气和文化, 家庭 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我国自古崇尚中庸之道,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政府㊁社会㊁媒体等持续宣传,为家庭树立创新创业风气奠定基础㊂(2)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 两张皮 现象,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真正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㊂传统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是什么)和演绎推理(应该是什么)的能力,而创业思维更注重培养溯因推理(可能是什么)能力,在面对当今高度不确定的环境,更需要学生的溯因推理能力㊂除此以外,双创课程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㊁教学形式㊁方法和手段都需要与时俱进㊁不断创新㊂(3)忽视了创业主体(大学生)的 反哺 作用㊂从当前研究来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能量输送,即高校㊁社会和政府向创业主体(大学生),而对创业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反哺 能力较为忽视㊂高校㊁社会或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创业主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比如科研成果㊁产品㊁工艺等赋能高校㊁企业和政府,从而形成 能量 闭环㊂5.2㊀研究贡献(1)研究方法创新㊂首次运用扎根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梳理,阐述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借鉴㊂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薄弱点,比如:生态系统的主体中,缺少 家庭 这一重要主体;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存在 两张皮 现象;忽视了创业主体(大学生)的 反哺 作用;针对 内部支持 的研究明显多于协同协作 和 外部保障 等,希望在高校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时予以重点补充和考虑㊂(2)研究理论创新㊂以 故事线 (StoryLine)的形式描绘和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型㊂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协作研究㊂本文从整体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抽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模型,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发展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㊂5.3㊀研究不足与展望(1)研究不足㊂本文以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为基础,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论模型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㊂比如,对数据的收集可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疫情期间,去高校做访谈的条件有限,未能收集到一手资料,因此,本文收集数据是选取一定量相关政策文件和期刊论文,导致最终的模型构建有可能针对性不强㊂(2)未来展望㊂首先,在选取数据方面,未来的研究可偏重一手资料㊂比如,选择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的高校㊂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㊂比如,采用实地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注重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可同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深入挖掘数据现象,由表及里,探索出更内在的本质,此方式更有利于被访谈者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因此,所得到的信息也往往比个别访谈更加深入和全面㊂参考文献[1]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1):48-52.[2]王志强,朱黎雨.以色列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1):67-74. [3]鲍明旭.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 基于三螺旋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 31-35.[4]陈元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94-96.㊃52㊃。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持。
针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分析方法,以评估和提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进行探讨。
1.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课程、导师团队、创业导师等。
通过建立教育资源指标体系,可以评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丰富程度和质量水平。
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敏感度等方面。
通过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可以评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3. 创新创业文化4. 创业成果转化5. 制度保障在建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后,需要进行权重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评估各指标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权重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该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值法和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
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AHP方法确定教育资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文化、创业成果转化和制度保障等指标的权重,以评估各指标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影响程度。
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该方法通过设定隶属函数和模糊关系矩阵,可以对指标的模糊性进行处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评估各指标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活动初探——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1斯坦福大学 的创业活动 . 1 1实用主义理念的弓 领—— 斯坦福创业人才培养 的理念 . t
江苏 专题
Wk& St与gAb ̄ 出ud 吐 墨yi 业 o r n
美 国大学剑业教 育话动初
— —
斯 妲福大 学为倒
南京 理工 大学 学生 工作 处
成技术 ,再把 技术 转化成生产力 。在 14 年 ,弗雷德里克 ・ 94 特 曼制定 了 《 O 2 年发 展计划》 : “ 使斯坦福大学成为工业研究和 开发 的中心 ”,从而实现学 生的本地就业 ,实现校企联合 。 12创业 的改革尝试——特 曼在斯坦福的改革 . 在把斯坦 福大 学创建成创业型大学的过程 中,特曼进行 了 大胆地规划并在大学 中实施 其创业 的计划 ,其 有关创业 的举 措 主 要 可 以 归 纳 为 以下 几 点 : 第一 ,使斯坦福大 学成 为工 业研 究和 开发的中心。2 世 纪 0 3 年代 ,当特曼看到斯坦福大学 的毕业 生多数 到东部地 区寻求 O 发展,就鼓励 自己的得意弟子蕙莱特和派 卡德在珀 露奥脱建立 起 了惠普公司 ,此后 ,惠普 公司成 了硅谷 电子工业 的重心 ,并 发展成美 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 。当晶体管诞生之后 ,特曼 又 当机立 断地将 其发明人之一— —诺 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萧克莱 聘请到斯坦福 工业 园,成立 了 “ 萧克莱半导体实验室 ”,而该 实验 室雇用 的1 名博 士中 ,有8 2 人另立 炉灶,成立 了 “ 公平孩 子 半 导 体 公 司 ” ,这 八 人 后 又 各 成 立 自己的 公 司 ,其 中 之 一 便 是 英 特 尔 人 公 司 的创 始 人之 一— — 诺 耶 斯 。 2 年 后 , “ 平 孩 O 公 子半导体公司 ”共衍生 出5 多家新公 司。 O 第二 ,把 大学 的二级学科视为潜在的 “ 成长工业的技术储 备” ,寻求有发展前景和市场 开拓前 景的学科 专业加 以发展 。 当创新和创业越来越 出现在 高新科技领域 ,并把知 识作 为依托 时,斯坦福大学开展把学科 的发展与创业联系起来 。特曼在学 科发展上摒弃按照传统 思路 办学 的方 法,他要 求关闭一些发展 前景不太理想的系 ,撤换没有创业 思路的院系领导,使 学校 的 学科专业发展适应创业的需要 。 第三 ,制定 了一套刺激 教师创业 积极性的报酬 制度 ,鼓励 教师成 为集 科学家、发 明家和企业家于一身 的 “ 三位一体 ”的 人 。在 吸引教师方面,特曼除选聘有研究专长 的教师外 ,还特 别注意 吸引那些 能够创业 ,能从市场上获得 项 目的教师。 第四,成立斯坦福科技 园,为创业活动提供 了环境和实体 意识和创新 思维 ,因而高校也成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 良 好阵地 。首先高校要 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 育教学体系 。一方面 高校 要树 立积极的创新教育理念 ,在校园 倡导热爱科学 、敢于探 究未知、敢 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强化 独 创 性 和 多 样 性 ,保 护 学 生 的 好 奇 心 、 自尊 心 和 自信 心 。 另 一 方 面 在 教 育 教 学 中 , 高校 要 强 化 学 生 在 教 学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 以 师生互动 的启发式 、讨论 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塑造学生 的创新 思维,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进一步 激发学生创新 的积极性 。其 次高校 还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大 学生 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 系应 充分体现 个性发展的积 极特 征,对学生取得 的每一点有意义 的创 新成绩都要敢于肯定,同 时 给 予 及 时 有 效 的奖 励 ,并 通 过 长 期化 、制 度 化 建 设 ,提 高 学 生追求 创新能力发展的积极性 。 大学生 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大学生学习和 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只要大学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适 时进行调整,就能塑造成为被社会真正认可和接受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们越来越追求自主创业,而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也逐渐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资源和创业支持。
作为拥有丰富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府,高校具备天然的创新创业资源。
学校图书馆内收藏着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学术支持。
同时,学校还能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咨询服务,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撰写、法律法规咨询等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为创业者创造了有利的人际网络。
在高校的学术圈子中,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优秀的校友都是宝贵的合作伙伴。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们可以学到更多的实战经验和业界动态,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争取到了更多机会。
高校还经常组织各类创业比赛和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或孵化器,为学生创业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全方位的创业支持。
这些基地常常与各行各业的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市场接轨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指导,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运作,甚至获得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资源。
第四,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往往被忽视,学生更多地以考试成绩为目标。
而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则为学生提供了机会去接触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创业的本质和基本知识。
这些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随着创新创业的兴起,社会各界对高校的创业资源和创意项目需求日益增加。
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初探摘要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文首先提出创业教育的正确理念,在对创业教育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寻一条较为适合的、有特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实践教学近几年,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人力资源的供给大于社会的需求,导致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
而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减轻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因而我国高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但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时间不长,且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尤其在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对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希望能够借此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旨在探寻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发展、有特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开发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它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这份“意见书”进一步明确指出,开展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创业教育的理念由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把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
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其创业的能力、素质和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使其具有敢于创新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近年来,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系统,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者。
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政府的支持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扶持力度,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其次,学校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等,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和指导。
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此外,企业和社会的参与也不可或缺。
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社会可以设立创业创新基金,为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可以更加完善和健康。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创新创业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锻炼。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
导师团队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他们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还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和跨界合作。
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跨学科合作,共同创新创业,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可以开展交流与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
创新创业案例:构筑双创生态系统,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构筑双创生态系统,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一、确立“魂体翼”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学校建立人文教育为魂、专业教育为体、创新创业教育为翼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旨在解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问题,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专业教育则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要求高度契合,提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度、契合度,通过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技能、能力,助推学生成长和发展。
学校坚持人文教育为魂、专业教育为体、创新创业教育为翼,追求专业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相统一,创新与创业相统一,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大学与中科招商集团、莱山区政府共建创业学院,三方建立工作联席会,协同合作,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在课程开发、实践项目对接、资金扶持、导师建设、孵化与指导服务等方面推进合作,培育专门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秉承“以社会为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己任,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
强调实践导向,围绕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培养大学生以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为核心的素质与人格。
创业学院既承担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创业精英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工作等,也负责学校创业教育制度建设、校企合作、资源整合等工作。
三、开拓“2x+2”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学院依托我校“工商管理”与“电子商务”两个专业,开设创业先锋班,培育专门创业人才。
学院贯彻“实践导向教学”和“学中做、做中学、学中创、创中学”的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先锋班”,培养专门创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型大学及创业生态系统初探【摘要】―创业型大学‖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刚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研究者的视野,而在国外,创业型大学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和发展,并拥有自己的运作模式。
本文探讨了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构成,以期为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建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一、引言近年来,创新创业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而大学作为新思想、新科技的培育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发表了―如果复旦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现在提出来的概念,就是创业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复旦最好的榜样‖的讲话。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随后,2008年4月1日,福建省委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将福州大学建设成服务海峡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什么是创业型大学、如何建立创业型大学则是目前需要明确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MIT)及其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给这些问题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答案。
二、创业型大学及其发展历程1998年,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途径》一书中,根据20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一些大学的发展特征,提出了―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
几乎在同一时间,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亨利·埃兹库维茨也根据美国大学的发展史给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定义。
他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不是创业型大学要根据其使命,创业型大学的使命除了教学、研究外,还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来说,一所创业型大学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大学自身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创业性;大学的成员(教职人员、学生、普通雇员)一定程度上能转变成创业者;大学和周围环境的互动遵循创业模式。
创业型大学的形成需要以下五个关键要素:团体研究的组织;具有商业潜力的基于研究的创造物;开发出能够以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形式将研究成果转移到大学以外的组织机制;大学拥有组建企业的能力;学术和商业因素整合入新的方式,如大学—产业研究中心等。
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三种大学类型的转化。
18世纪末以前,大学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知识和为少数关键职业提供训练,这样的大学是最传统的教学型大学。
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赋予大学―研究‖任务,实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大学注重在―发展知识‖,而不在传授知识。
这就是所谓第一次学术革命,也称为―洪堡革命‖,研究型大学由此诞生。
在美国,研究正式进入大学是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
该校的首任校长吉尔曼认为大学的目标是―最自由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献身科学进步的学者们的成长‖。
在学校的管理中,他用足够的资金保证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创作,高薪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影响下,到19世纪末美国已先后成立了一批以从事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新型大学,这些大学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首要目标,并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院。
正是这些大学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由于实用主义与冒险精神的导引,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从一开始就孕育了学术创业精神。
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威斯康星计划‖,培养实用性知识人才,派教师向社会提供专家服务,使大学走出了象牙塔。
190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名教师研究了利用专利收入资助研究的可能性。
随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先后建立了对外转让、许可专利的技术转移机构,使大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商品。
但是,由于大学取得的大部分技术成果是由联邦政府投资的,因而联邦政府才是这些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大学向校外机构转移技术的行为并未取得合法地位。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单一领先地位遭到动摇,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出现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才在80年代陆续出台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等一系列法律,将知识产权下放,促使大学的技术成果能顺利转移给产业界,减少产学合作或互动的障碍。
此后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制度性反抗‖,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大学创业行为并提出了一些疑问,但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遵照拜—杜法案成立了技术转移组织,开始广泛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频繁而密切地与产业界联系,一批创业型大学在八九十年代浮出水面。
从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的研究型大学大规模地向创业型大学转化,即被认为是第二次学术革命。
这次学术革命的影响不只在美国和西欧,亚、非、拉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围绕大学建立研究中心、孵化器、高科技园区等;在南非、印度以及台湾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基于大学研究成果的新产品或新企业诞生;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通过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已经基本转型成功,成为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和功能形式正在向全世界扩展。
三、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创业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股与之相互促进的力量,即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是普遍认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
而这些新企业的产生可能源自二战时期。
当时,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盟军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战后,一些军用技术开始转向民用,这使创业活动繁荣起来,催生了大量的新企业。
20世纪60年代,研究型大学迎来其鼎盛时期,大学创业活动引起争议,而创新创业教育也经历了一段停滞期。
随着创业的重新兴起,特别是―硅谷‖的崛起,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到80年代末,已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但还主要局限于商学院,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臻成熟。
到2003年,全球已有超过15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课程,有44种创业管理相关的英文期刊,200多个创业教育受捐赠点。
进入21世纪,已经成熟的商学院创业教育正在走出园囿,进入医学、生物学、软件科学等领域,成为大学一般教育的一部分,使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泛大学‖化,在学校就与各种创业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以新产品或新企业的方式为经济和社会提供服务。
四、麻省理工学院和创业生态系统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是创业型大学中的佼佼者,1886年MIT就诞生了首家派生公司。
波士顿银行199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时已有4000多家MIT相关的企业。
而在1996到2004年间,平均每年都有20家新创企业建立在MIT所有的技术之上。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MIT也长期处于―最佳‖的行列。
到今天,MIT 已经拥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斯隆管理学院的18门商学课程,开放课程软件的8门创业课程,创业中心的35门创业课程,在医学院、生物学院、法学院等院系开设的创业相关课程和各种组织、学生社团主办的研讨会、讲座等。
现在,MIT已经把这两个长处结合起来,将校内的创业相关课程、出版物、科研与创业项目和研究中心、学生社团等与创业相关的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辐射大学及其社区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大学创业活动。
创业生态系统的提出,源自Katharine Dunn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以―创业生态系统‖为题的文章。
她认为,MIT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早已不再集中于斯隆管理学院,而是形成了数十个项目组织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
但是对于什么才是创业生态系统,Dunn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MIT的其他创业相关组织和人员也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而在硅谷、南洋理工大学等地,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
根据这一概念的使用,可以确定创业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是以创业型大学为基础的,还包括了该大学的社区,是该大学的创业相关的所有资源的整合(包括课程、技术、人力等)。
从MIT的创业体系来看,其创业相关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创业课程和师资。
这一部分的资源是MIT创业人才产生的基础。
包括MIT开放课程软件,一系列面向全世界大学员工、学生、自学者的在线免费教育资源,斯隆管理学院的师资、教育项目和学术研究项目,MIT提供的专业人员项目和行政人员教育,还有针对高中生的工程、创业与科学的初步介绍的夏令营,以及由不同领域的教职员工、研究者、学生组成的关注信息技术、营销、运营管理和研究、系统动态、统计等的―斯隆学院管理科学区域‖。
这些课程或组织很好地结合了MIT的创业教学和人力资源。
二是出版物和参考资料。
这一部分是创业管理和技术资料传播的途径。
《技术评论》杂志是MIT最主要的关于创新和技术商业化的杂志,分析新技术对企业及领导者的商业、经济、社会、政治影响;《斯隆管理评论》主要是对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联结,也包括了创业管理的相关内容;《MIT知识产权办公室建议》向研究者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的建议和回答问题;MIT―创新影响‖研究是由波士顿银行经济部组织的对MIT校友创建的公司的研究,会对MIT创业对经济的影响作出统计;MIT的新闻办公室、MIT世界网站、出版社、图书馆,各研究实验室、中心和项目,各院系也都提供关于技术和管理的各种信息。
三是各项目组织和中心。
这些机构是MIT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要平台。
MIT 创业中心为学生、校友、教师等创业者提供设计和启动基于技术创新的新事业所需的内容、背景和联系;Deshpande技术创新中心帮助创业者与市场相联系,架起技术概念与商业化的桥梁,帮助新企业发现和资助新想法;MIT创业辅导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教育;Lemelson-MIT项目鼓励发明,为发明者提供全世界最高的单笔现金奖励;MIT技术许可办公室管理MIT、林肯实验室、Whitehead研究院开发出的各类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许可事宜和技术商业化;公司关系办公室的产业联系项目推动产学合作,促进MIT和创新驱动的公司之间的知识和资源交流;剑桥—MIT联合研究所由英国政府和私人企业资助,建立新型的学术企业;斯隆学院建立的数字事业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的领导,建立新的商业机会;斯隆学院和工学院共同组建的产品开发创新中心联系学术想法与产业经验;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发现、开发、制造和分销低成本高效率的诊疗方法或器械;资本网络为创业者或早期发明者提供资金、网络关系和教育;本地创新系统项目是一个国际研究伙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