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逆变电源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研究_杜贵平

合集下载

2002年核心期刊论文 - 华南理工大学-推荐下载

2002年核心期刊论文 - 华南理工大学-推荐下载

2002年核心期刊论文序号论文题目作者刊物名称1Tool wear mechanism in turning of novel wear-resisting aluminum bronze NGAI Tungwai Leo、夏伟、张大童、郭国文、邵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of China, 2002, 12(6):165-1692纳米薄膜润滑物理-数学模型及数值分析白少先、黄平等摩擦学学报,第4期(Z)3Internet上虚拟景观图像显示分析陈锦昌、陈炽坤、李杰工程图学学报,2002,S1,p9-134基于图像的全景图的生成陈锦昌、陈炽坤、李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9):33-355工程制图课程由CG主导式转向三维造型设计改革的思考陈锦昌、陈炽坤、刘林、邓学雄工程图学学报,2002, 23(5):76-806自由曲面造型中虚拟图形的表示陈锦昌、梁利东、刘桂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5, p19-217自由曲面造型中曲面信息的表示与分析陈锦昌、刘桂雄、梁利东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4, p26-288弹簧压缩变形的数值分析陈普庆、周照耀等现代制造工程,2002,(6):18-199分布式制造动态调度资源集成系统建模陈玮、郑时雄、孙延明、林怡青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6):12-1410基于Web的V带传动CAD系统陈扬枝、张见威现代制造工程,2002, (1):21-2211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齿轮箱振动辨识(英文)陈忠、郑时雄、孙延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9):61-6412基于WEB的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实现策略陈忠、郑时雄、孙延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6, p30-32,4313奥氏体氮碳共渗层的组织分析及性能试验程晓敏、陈铁群、方华斌金属热处理,2002,Vol.27, No.3, p19-2114等离子电弧力的研究代大山、宋永伦等焊接学报,2002,23(2):51-5415CAD实验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邓学雄、周旻、陈锦昌、姜立军工程图学学报,2002, 23(5):102-10616逆变焊机在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的应用杜贵平、黄石生新技术新工艺,2002,No.4, p25-2617大功率逆变电源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研究杜贵平、黄石生、王振民电力电子技术,2002,Vol.36, No.1, p19-22,3918相移式PWM全桥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研究杜贵平、黄石生等电气自动化,2002,24(2):19-2319基于峰值电流模式的零电压软开关弧焊逆变器杜贵平、黄石生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37(3):277-280203米管双型式离心铸造机液压传动装置杜隆有液压与气动,2002,(5):9-1121一种双重制动配置及其在双型离心铸管机上的应用杜隆有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2,(3):56-5722Embedded atom potential calculation of the Al-Pb immiscible alloy system 方芳、曾美琴、车晓舟、朱敏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340(2002) 252-25523Mechanical alloying in immiscible alloy systems 方芳、朱敏PROGRESS IN NATURALSCIENCE,2002, Vol.12, No.324Al-Pb互不溶体系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固溶度的计算方芳、朱敏、袁斌、王涛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2, S1,p24-2925电阻点焊过程智能控制的研究方平、黄石生、林一松、吴祥淼中国机械工程,2002,Vol.13, No.5, p441-44526连续铸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展望费劲、张卫文、罗宗强、李元元铸造技术,2002,Vol.23, No.2, p74-7627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改造ASP系统网络拓扑结构龚祝平、孙延明、刘志、郑时雄现代制造工程,2002, No.928虚拟装配系统中装配夹具的智能化设计韩志鹏、陈燕、欧阳家强、邵明现代制造工程,2002, No.3, p23-2529电弧作用位置对厚板侧壁连续熔合的影响胡存银、刘桂雄、肖炎、易静蓉、张富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2, p91-9330低能耗PET吹瓶机的若干节能措施胡青春、李登峰、莫海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0(9):36-3931润滑失效分析黄平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11, p95-10032双电层对润滑薄膜厚度与压力的影响黄平、黄柏林、孟永钢机械工程学报,2002, 38(8):9-1333Study on thin film lubrication with second-orderfluid(SCI、EIP023********)黄平、黎志恒等Trans ASME,Journal ofTribology,2002, 124(3): 547-55234基于DSP的电阻点焊检测与智控技术研究黄石生、冯桑、方平、林一松、吕小青、李阳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11, p27-3035现代焊接电源的新发展黄石生、吴祥淼、王志强、王振民中国机械工程,2002, Vol.13, No.14, p1253-125636变扩散系数离子渗氮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黄文波、蒙继龙、吴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Vol.34,No.2, p278-28137稀土Pr对AL203-Si02(sf)/ZL109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黄鹰、李文方、蒙继龙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20(2):196-199,19138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ASP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江勇、朱文坚、赖朝安、孙延明、郑时雄机床与液压,2002, No.639提高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动态探测范围的方法邝泳聪、刘桂雄、危遂薏、郑时雄光通信技术,2002,Vol.26, No.3, p36-3840鲁棒式融合型光纤距离方位集成传感机理邝泳聪、刘桂雄、郑时雄传感器技术,2002,No.1, p7-1041基于多智能主体的机械产品异地并行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赖朝安、孙延明、俞国燕、郑时雄机械,2002, Vol.29, No.3, p18-2042异地协同设计决策支持中心研究赖朝安、孙延明、俞国燕、郑时雄、李迪机床与液压,2002,No.1, p5-7,1843面向Web文本的机械知识获取方法研究赖朝安、孙延明、郑时雄机械设计,2002, 19(8):33-3644结合C++与Prolog语言快速开发专家系统赖朝安、孙延明、郑时雄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No.3, p30-3245设计域到制造域的零件非几何形状特征映射李克天,何汉武,陈洪军,郑德涛,陈统坚机床与液压,2002, (1):29-31,15546数控加工中复杂空间曲线的编程处理李克天、陈统坚、郑德涛机械制造,2002,40(3):16-1847平面关节型机器人故障诊断智能系统的设计李琳、李杞仪、谢存禧机械设计,2002,19(2):23-25 48具有注射系统的纸浆注射压缩成型模具李思良、朱文坚模具工业,2002,No.8, p48-4949 A theory of ferroelectric hysteresiswith a superimposed stress李文方等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91, No.6 50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大学李元元、邱学青、李正中国高等教育,2002,(2):32-3351Preparation of 2024/3003 gradient materials by semi-continuous castingusing double-stream-pouringtechnique 李元元、费劲、陈维平、张卫文、邵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Technology(J. CENT. SOUTH UNIV.TECHNOL.中南大学学报), 2002, 9(4):229-23452Zr和V对铝铜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李元元、郭国文、张卫文、罗宗强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2,No.3, p4-653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arm compacted iron-base materials 李元元、倪东惠、肖志瑜、张大童、陈维平J. Cent. South Univ. Technol., 2002,9(3):154-15854Effect of die wall lubrication on warm compaction powder metallurgy 李元元、倪东惠、张大童、龙雁、夏伟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 2002, 129(1~3): 354-35855Effect of die wall lubrication on warm compaction powder metallurgy 李元元、倪东惠、张大童、龙雁、夏伟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2002, Vol.41, Sup56Warm compacted NbC particulate reinforced iron-base composite(II)—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李元元、肖志瑜、倪东惠、夏伟、陈维平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4, p664-66857Warm compacted NbC particulate reinforced iron-base composite(I)—Effect of fabrication parameters 李元元、肖志瑜、倪东惠、周照耀、邵明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4, p659-66358温压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李元元、肖志瑜、倪东惠、周照耀、邵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Vol.30, No.11, p15-2059温压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工业化前景李元元、肖志瑜、潘国如、倪东惠粉末冶金技术,2002, Vol.20, No.660Rapidly solidified hypereutectic Al-Si alloys prepared by powder hotextrusion 李元元、张大童、倪东惠、张卫文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5, p878-88161Study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rapidly solidified hypereutectic Al-Si alloys 李元元、张大童、夏伟、龙雁、张文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2002,No.21, p537-53862基于STL文件的快速成型分层算法与毗邻拓扑信息的快速提取李仲阳、谢存禧、杨家红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No.7, p32-35,7963CAD模型截面Voronoi图生成与分层面的等距线填充李仲阳、谢存禧等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2):86-88,9164网络技术在CAI课件中的应用梁柯、邓学雄、刘林工程图学学报,2002,S1,p162-16665小波阈值技术在焊缝图像降噪处理中的应用梁明、廖宵、沈晓勤、王国荣新技术新工艺,2002,No.1, p18-2066现场总线与虚拟仪表技术相融合的发展新趋势刘桂雄、冯云庆、申柏华传感器技术,2002, 21(7):59-6167迅速崛起的网络化智能传感技术刘桂雄、申柏华、冯云庆、方晓东、邓国盛传感器技术,2002, 21(9):4-7 68基于熵概念机器人动态误差理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刘桂雄等机床与液压,2002,第1期69Al2O3/AC8A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刘宏伟、刘江文、罗承萍、欧阳柳章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2, S1,p120-12270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时效后的组织与性能刘江文、陈和兴等机械工程材料,2002,26(5):33-3671反应生成(Al2O3+SiC)/AC8A铝基复合材料的TEM相组成分析刘江文、刘宏伟、罗承萍、欧阳柳章电子显微学报,2002, Vol.21, No.1, p59-6172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长期服役过程中碳化物的演变现象(SCI网络版收录)刘江文、罗承萍、肖晓玲、陈和兴金属学报,2002,Vol.38, No.2, p127-13073“建筑制图”网络课件开发的思考刘林、张承忠工程图学学报,2002, 23(2):168-17174基于开放的滚齿机挂轮选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刘其洪机械,2002, 29(4):15-1775微锯—拉屑复合切削方法制造金属长纤维的强度分析刘旺玉、明冬兰、曾志新、张发英工具技术,2002,Vol.36, No.3, p21-2476中轴生成算法和自适应有限元模糊控制(II)(英文)——基于中轴的自适应有限元模糊控制策略与实施刘旺玉、全燕鸣、欧元贤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12, p1-577中轴生成算法和自适应有限元模糊控制(II)(英文)——中轴生成算法与应用刘旺玉、魏勤学、欧元贤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9, p14-1878复合材料多尺度仿生方法的研究刘旺玉、曾志新、欧元贤材料导报,2002, 16(12):47-5179金属材料的等通道转角挤压研究进展刘英、李元元、张大童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20(4):613-617,48680Sliding wear and friction behavior of ZA-27 alloy reinforced by Mn-containing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龙雁、李元元、张大童、邱诚、陈维平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4, p775-77981AZ91 Mg-Al合金中γ-Mg17Al12析出相的多重位向关系及{112}γ伪孪晶关系(SCI网络版收录)罗承萍、肖晓玲、刘江文、聂建峰、B.C.Muddle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SINICA),2002,38(7):709-71482卡通图形类库的构造罗立宏、蔡秀云计算机工程,2002, 28(8):284-28683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罗曼莉、蒋梁中、翟敬梅计算机应用,2002,31(6):84-8784增强西部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新途径骆雯、邓学雄、赖朝安、孙延明企业经济,2002, (3):60-6285基于PDM的夹具异地并行设计系统骆雯、邓学雄、潘必超、孙延明工程图学学报,2002, 23(2):23-2886Warm compaction of Al2O3 particulate reinforced powdermetallurgy iron-base composite 倪东惠、陈维平、肖志瑜、邵明、张双益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5, p886-88987Die wall lubricated warm compaction of iron-based powder metallurgymaterial 倪东惠、陈维平、肖志瑜、温利平、吴苑标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688Fabrication of sintered Zn-27% Al and comparison of its tribological behaviorwith cast alloy 倪东惠、龙雁、张大童、罗宗强、张文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4, p765-76989原位合成金属基复合材料欧阳柳章、罗承萍、隋贤栋、曾美琴、彭成红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2,(2):6-8 90用工控机及PLC实现绞纱丝光机工艺流程的柔性设置欧元贤、傅磊等电气自动化,2002, 24(1):67-68,32 91工程制图远程辅导系统及实现彭小敏、刘就女、李哲林工程图学学报,2002,S1,p151-15592非最小相位加工过程的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彭永红、姚锡凡、陈统坚、谢伟达中国机械工程,2002,13(8):706-70993基于ASP模式的模具报价系统的研究丘宏扬、曹行钢、孙延明锻压机械,2002,37(3):41-4394球形金刚石的形成机制邱万奇、刘正义、陈剑惠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2, No.3, p566-56995CVD金刚石薄膜涂层刀具切削SiC p/Al的适应性及失效机理全燕鸣、林金萍、张登友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2,No.4,p10-1296Irregular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 Assessment of MachinedSurface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全燕鸣、刘旺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1,增刊,IMCC'2002,Xiamen,p8297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hick film diamond tool to cutting composites(EIP020********)全燕鸣、于启勋等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v42 n4 2002, p501-50498复合材料的切削加工表面质量全燕鸣、曾志新、叶邦彦中国机械工程,2002,Vol.13, No.21, p1872-187599随机三维L系统的植物图形模拟史卓、蔡秀云、水学民工程图学学报,2002,S1,p1-4100工程制图网络课程图形平台的开发研究孙炜、陈锦昌工程图学学报,2002, 23(2):162-167 101纤维复合相变材料传热模型及性能分析汤勇、王小伍、曾志新太阳能学报,2002, 23(6):809-812102不锈钢带材表面翅成形的研究汤勇、周德明、王威、张娟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2, p21-24, 36103金属切削加工中刀-屑紧密型接触长度的研究万珍平、刘亚俊、叶邦彦、汤勇工具技术,2002, 36(4):9-11104限制接触刀具切削力与刀-屑接触长度关系的研究万珍平、刘亚俊、叶邦彦、汤勇、张发英工具技术,2002, 36(9):15-17105应用计算机改革制图作业批改的探讨王枫红、陈锦昌、邓学雄、陈炽坤工程图学学报,2002, 23(5):127-131106低碳热轧钢板压缩机下壳壳体漏裂失效分析王慧莲、周晓霞、刘正义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Vol.25,No.2, p58-61107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薄膜衬底的研究进展王天旭、蒙继龙、文命清金属热处理,2002, 27(9):16-18108纳米化对Mg2Ni/MmNi5-x(CoAlMn)x复合储氢合金电极特性的影响王仲民、彭成红、欧阳柳章、李祖鑫、朱敏金属学报,2002,Vol.38, No.2, p189-192109Mg2Ni型合金与AB5型稀土储氢合金纳米复合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王仲民、朱敏、彭成红、车晓舟、杨永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2, No.2,p300-304110复合材料计算机辅助定量化结构设计魏勤学、刘旺玉材料导报,2002, 16(7):51-54111广东热处理行业直面WTO及其可持续发展魏兴钊、董小虹、张兆辉、苏宇辉、梁航金属热处理,2002,Vol.27, No.2, p53-56112陶瓷结合剂CBN砂轮磨削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研究温度、曹硕生机床与液压,2002,No.4, p217-218113基于知识的加工过程合弄智能控制温度、陈统坚、彭永红、姚锡凡信息与控制,2002,Vol.31, No.5, p412-415114金属膜的研究进展文命清、隋贤栋等材料导报,2002,16(1):25-27115新型3维整体翅片铜管的研制吴斌、夏伟、汤勇、史国川中国机械工程,2002,Vol.13, No.13, p1134-1136116身管熔化烧蚀的预测数学模型吴斌、夏伟、汤勇、叶邦彦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2, (1):5-10,20 117镁合金压铸应用示例吴春苗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2,No.4,p50-51 118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屈服行为吴晶、李文方、蒙继龙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20(4):594-596119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屈服行为吴晶、李文方、蒙继龙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20(4):594-596120Flash在《建筑制图》网络课程中的运用吴俊、刘林工程图学学报,2002,S1,p156-161121基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改造的ASP运作模式的探讨吴少琴、孙延明、郑时雄现代制造工程,2002, No.912245钢低温盐浴渗铬工艺及渗层性能研究伍翠兰、邹敢锋、袁叔贵金属热处理,2002,Vol.27, No.2, p7-9123Cr12MoV钢低温盐浴渗铬复合处理伍翠兰、邹敢锋、袁叔贵、叶金玲热加工工艺,2002,No.3, p26-28 124民品旋压技术的应用夏琴香、任晓龙、陈宝仪、阮锋新技术新工艺,2002, (12):34-35 125旋轮形状对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的影响夏琴香、阮锋金属成形工艺,2002, 20(6):30-32126锥形件柔性旋压成形时的变形力分析夏琴香、阮锋、岛进、小寺秀俊金属成形工艺,2002, 20(3):5-8127锥形件柔性旋压成形时的变形力分析夏琴香、阮锋、岛进、小寺秀俊金属成形工艺,2002,Vol.20, No.3, p5-8128杯形件的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工艺研究夏琴香、阮锋、岛进、小寺秀俊、安福大辅锻压技术,2002, (6):42-45129Fe基非晶合金涂层的等离子喷涂制备工艺研究向兴华、刘正义、朱晖朝材料工程,2002,No.2, p10-12130离子氮化处理对涂层组织与耐磨性能的影响向兴华、刘正义、邹敢锋、朱晖朝材料保护,2002, Vol.35, No.3, p33-34131Ni基自熔合金涂层与钢基材的界面形态及其作用向兴华、穆晓冬、刘正义、李尚周焊接学报,2002, Vol.23, No.3, p45-48132等离子喷涂Fe基非晶合金涂层的防氧化与韧化工艺向兴华、穆晓冬、刘正义、李尚周、余红雅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 12(S2):149-152133HCP→BCC相变不变线及其晶体学特征肖晓玲、罗承萍等中国科学:E辑,2002,32(1):8-13134机器人虚拟装配仿真系统研究与设计谢存禧、成晓阳、张征、李杞仪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 21(1):162-164135微机械电池及其充电器开发研究谢士国、黄平现代制造工程,2002, No.4, p46-48136氧化温度对Fe+Cr改性多元膜氧化行为的影响谢致薇、王国庆、蒙继龙、谢光荣、胡社军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 31(1):56-59137控制表面残余应力的强冷切削试验研究徐进、陈秉均机械制造,2002,Vol.40, No453, p13-14138弹性啮合与摩擦耦合传动实验研究徐罗华、黄平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Vol.21, No.2,p315-317139TZP增韧HA复合材料的电镜研究徐淑华、罗承萍、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3, p35-39140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梯度涂层材料的界面特点徐淑华、罗承萍、王迎军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2, S1,p163-167141弧焊过程电信号的小波包分析薛家祥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0)142电流模式控制零电压软开关弧焊逆变器薛家祥、余文松、罗卫红焊接学报,2002, Vol.23, No.4, p35-36,40143CO2电弧焊电流波形模糊逻辑控制薛家祥、张军红、毛鹏军、罗卫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Vol.30, No.7, p49-51,56144基于熵不确定性概念的机器人位姿精度理论(5)——评价指标的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闫华、郑时雄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No.3, p17-19,22145基于熵不确定性概念的机器人位资精度理论体系闫华、郑时雄等机床与液压,2002, (3):7-9,87146基于Win32 API函数和多线程技术的串行通信编程颜波、谢存禧、张铁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No.18, p136-137, 181147电机自动装配线故障诊断模糊专家系统颜波、张铁、谢存禧计算机工程,2002,Vol.28, No.11, p195-196,242148辨析数据通信中常见的选择性问题颜波、张铁、谢存禧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No.6, p146-147, 151149柔性夹具位移测量误差分析颜波、张铁、谢存禧、成晓阳中国机械工程,2002,Vol.13, No.16, p 1357-1360150磁悬浮伺服机器人柔顺装配夹具的串口通信编程颜波、张铁、谢存禧、邹焱飚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 (12):70-71151Mg-Ni储氢合金的激光自蔓延高温合成杨永强、刘春蕾、朱敏、王国荣中国激光,2002,Vol.A29,增刊152弧焊过程电信号分析系统的研究易志平、薛家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5, p22-24,28153CO2焊电信号的小波分析易志平、薛家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6, p27-29154超硬刀具加工复合材料的切削性能和切削机理于启勋、解丽静、全燕鸣、李文铸、王念慈、李加种现代制造工程,2002, No.2, p25-27155基于多智能代理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支持系统研究俞国燕、赖朝安、郑时雄、孙延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No.4, p33-35156复杂工程柔性建模方法研究俞国燕、郑时雄、孙延明机床与液压,2002,No.2, p40-41,153157基于ASP模式的产品设计支持系统开发俞国燕、郑时雄、孙延明机床与液压,2002,No.5158纳米材料及界面微观结构袁斌、曾美琴材料导报,2002, 16(12):3-5159城市空间实时虚拟技术的实现袁晓梅工程图学学报,2002,S1,p5-8160直纹曲面型屋面的计算机绘制方法袁晓梅、刘林、李诚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3, p18-20161复合材料界面研究进展曾美琴、欧阳柳章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2, (6):23-25162机械合金化制备的Al-Pb-Cu合金结构与摩擦性能曾美琴、张耀、欧阳柳章、罗堪昌、朱敏金属学报,2002,Vol.38, No.8, p814-818163Al-Pb-Cu合金在高能球磨和烧结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曾美琴、张耀、欧阳柳章、朱敏金属热处理,2002,Vol.27, No.8, p14-17164深冷技术在切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曾志新、李勇、石常隽、刘亚俊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11, p85-88165CIMS环境下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翟敬梅、蒋梁中、谢存禧、李杞仪计算机应用,2002,31(6):81-83166粗集理论在生产过程质量诊断中的应用翟敬梅、蒋梁中、谢存禧、徐晓机床与液压,2002,No.4, p109-113,142167基于数据挖掘的焊接生产管理平台张春华、李迪焊接学报,2002, 23(6):21-24168CAD金刚石薄膜刀具加工SiCp/Al的切削磨损研究张登友、代民江等机械工程师,2002, (2):24-26169纳米硬质合金进展张凤林、朱敏、王成勇稀有金属,2002,Vol.26, No.1, p54-58170高强耐磨变形铝青铜的热处理工艺张华、张卫文、夏伟、李元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3, p91-93171CO2气体保护焊的波形模糊逻辑控制的方法张军红、王洪方、黄石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Vol.28,No.3, p346-349172半连续铸造法制备AlCu/Al梯度材料张卫文、李元元、龙雁、吴苑标、邵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Vol.12, S1,p188-191173半连续铸造AlCu/Al梯度合金的高温退火研究张卫文、李元元、温利平、张文金属热处理,2002,Vol.27, No.5, p6-8174Influence of heat treatment on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novelwrought aluminum bronze 张卫文、倪东惠、夏伟、邱诚、陈维平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4, p770-774175基于小波分析的CO2弧焊电源工艺动特性的评定张晓囡、李俊岳、李桓、杨立军、黄石生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112-116176万能铣床对长齿条的加工章淑华、徐晓机床与液压,2002, (3):192-193177Finite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 for tensile process of sintered iron-basematerial 赵伟斌、李元元、周照耀、邵明、陈维平、张文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6178室温磁致冷工质的选用原则及制备技术钟喜春、曾德长、刘正义、魏兴钊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Vol.20, No.3,p441-444, 421179一种A型三维外翅片管滚压-犁切加工周德明、汤勇、张娟、梁嘉毅机械工程师,2002,No.2, p41-44180鞋楦母模的三轴铣削加工周宏甫模具技术,2002,No.1, p56-58181量杯移动式一次性餐具自动生产线上料设备设计周玉山、陈慧莹、邵明、胡青春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 No.2,p48-51182Densification model for porous metallic powder materials 周照耀、陈普庆、赵伟斌、邵明、夏伟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2, (129) :385-388183Densification model for porous metallic powder materials 周照耀、陈普庆、赵伟斌、邵明、夏伟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41, Sup. P18-19184粉末包套挤压非稳态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周照耀、李元元、夏伟、张大童现代制造工程,2002,No.5, p9-10185Simulation of die wall friction’s effect on density distriution in metallicpowder compaction 周照耀、赵伟斌、陈普庆、陈维平、邵明、王郡文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2,Vol.12, No.5, p890-893186基于核心功能结构(CFS)的AVE 使能技术研究朱立学、郑时雄、黄平、孙延明机械科学与技术(西安)2002, 21(4):630-632187面向对象的虚拟企业多维柔性集成建模朱立学、郑时雄、黄平、孙延明机械设计,2002,No.4, p1-3188纳米结构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朱敏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Vol.30, No.11, p89-94189Hydriding kinetics of nano-phase composite hydrogen storage alloysprepar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ofMg and MmNi5-x(CoAlMn)x 朱敏、高岩、车晓舟、杨永强等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330-332(2002)708-713190Microstructure and wear properties of Al-Pb-Cu alloys prepared bymechanical alloying 朱敏、曾美琴、高岩、欧阳柳章、李伯林Wear 253 (2002) 832-838191Effect of mechanical alloying on thesolid state reaction processing of Ni-36.5% Al alloy朱敏等Intermetallics, 2002, (10):865-871192The effect of Mg cont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hydrogen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mechanicallyalloyed MmNi5-x(CoAlMn)x-Mg 朱敏等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286,130。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SPWM-H逆变器斜坡补偿设计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SPWM-H逆变器斜坡补偿设计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SPWM-H逆变器斜坡补偿设计
薛天山;王玲桃
【期刊名称】《电气自动化》
【年(卷),期】2022(44)4
【摘要】由于开关的高频切换作用,单相H桥逆变器会出现非线性行为,这种非线性行为对系统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以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下单相H桥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系统出现的分岔现象。

建立雅可比矩阵的离散模型,推导出单相H桥逆变器雅可比矩阵离散模型下斜坡补偿的取值范围。

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加入分析出的斜坡补偿值,得到加入斜坡补偿前后的电流波形图。

结果表明,斜波补偿可以很好地抑制逆变器的分岔现象,使单相H桥逆变器在占空比比较大时稳定运行。

【总页数】4页(P84-86)
【作者】薛天山;王玲桃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电力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464
【相关文献】
1.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中斜坡补偿电路的设计
2.峰值电流模式控制中斜坡补偿应用
3.峰值电流控制模式Boost DC-DC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4.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中的自适应斜坡补偿技术
5.峰值电流控制模式DC-DC BUCK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Boost DC—DC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Boost DC—DC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Boost DC—DC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作者:李璐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第13期摘要:该文简要地介绍了峰值电流控制中斜坡补偿的基本原理以及优点,并对系统的稳定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斜坡补偿和系统稳定的关系,最后通过斜坡补偿设计解决了系统中出现的不稳定的因素。

关键词:峰值电流;斜坡补偿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3-0228-021概述DC-DC功率变换器有许多种控制模式,最常用的有电压控制和电流控制,电流模式具有补偿电路简单,动态响应快,增益带宽大,稳定性好等优点与电压控制模式相比。

在峰值电流控制的Boost电路中,由于采用了功率开关等非线性的器件,给系统带来了非线性现象,影响变换器的性能,所以我们引入斜坡补偿的手段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控制。

2峰值电路控制的电路原理及优缺点图1为峰值电流控制的DC-DC Boost功率变换器的原理图,输出电压u0经过采样后与设定的参考电压u ref通过电压误差放大器比较,比较后得到的信号与整流后采样电压相乘,其乘积信号作为参考电流信号,将此电流信号与流过开关管的电感电流采样信号进行比较,将电流比较器的输出PWM波形作为驱动信号来控制开关管的开通和关断。

当电感电流i L的值达到参考电流的值之前,开关管S一直处于导通状态。

当电感电流达到参考电流之时,电流比较器就会输出关断信号,使开关S处于截止状态。

峰值电流模式与平均电流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闭环响应速度快,具有良好的线性调整率;控制环易于设计;对并联工作的多台电源能够实现自动均流;具有瞬时峰值的电流限流功能。

3系统稳定条件分析如图2可以看出,当占空比大于0.5时,后一个开关周期的电感电流扰动误差比前一个开关周期的扰动误差要大,电感电流误差信号是振荡发散的,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接下来将以数学推导的方式得到系统不稳定的条件,根据峰值电流型DC-DC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即占空比小于0.5时系统稳定,占空比大于0.5时系统不稳定。

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在单相PWM整流器中的应用

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在单相PWM整流器中的应用

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在单相PWM整流器中的应用常峰;杜贵平;雷雁雄;黎嘉健【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虚拟矢量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CS-MPC)在单相PWM整流器中的应用.传统的FCS-MPC在单相PWM整流器中应用时,在每个控制周期只作用一个电压矢量,交流侧电流谐波偏大,谐波频谱较为分散.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引入虚拟矢量使得备选矢量增加,该方法有效减少了交流电流谐波分量,引入PWM调制使得谐波频谱主要集中在调制频率附近.本文分别引入2个虚拟矢量使得备选矢量增加到6个,引入4个虚拟矢量使得备选矢量增加到8个,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改进的虚拟矢量FCS-MPC良好的控制性能.【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7(000)023【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PWM整流;虚拟矢量【作者】常峰;杜贵平;雷雁雄;黎嘉健【作者单位】广州法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广州法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广州法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广州法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351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整流器可以实现quot;绿色电能变换quot;:交流侧电流可以正弦化;运行功率因数可控,能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能四象限运行,可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这些优良的特性让其在工业、民生、电力系统、电气传动及军事领域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1],单相PWM整流器在交流传动、UPS电源、柔性交流电传输、光伏及风能并网发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其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随着自动控制的发展,多种基于PWM整流的控制方案相继被提出,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这两类:滞环控制[3],这类控制方法原理简单、无需复杂控制参数设计、不易受电路参数变化的影响,但主要的缺点是开关频率不固定、交流侧电流谐波含量大、控制性能受环宽影响大;线性控制[4],这类控制方法动静态性能好、可以实现无静差,但主要的缺点是控制性能易受系统运行参数变化的影响、需要将系统线性化进行多组PI参数的设计.随着微处理器的发展,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5][6]逐渐被结合到电力电子变换器中.而MPC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连续状态的模型预测控制(Continuous Control Set MPC,CCS-MPC)[7]和离散状态的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 Control Set MPC,FCS-MPC)[8].其中FCS-MPC具有无需相关控制参数的调节、无需调制单元、动态响应快等优点逐渐成为电力电子系统模型预测控制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自智利学者Jose Rodriguez等在文献[9]中首次提出了FCSMPC的控制思想以来,在近10年中FCS-MPC在电力电子变换器和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0][11].但传统的FCS-MPC在一个控制周期只作用一个电压矢量,在开关频率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交流侧电流或电压谐波偏大;而且由于没有调制单元,谐波频谱较为分散,给滤波器的设计的带来困难.所以一些学者结合虚拟矢量和调制的思想进行FCS-MPC 的研究[12][13].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将其应用到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中.通过仿真和实验表明所述的虚拟矢量FCS-MPC相比于传统的FCS-MPC交流电流谐波得到有效减少,谐波频谱主要集中在PWM调制频率附近.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主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e为单相交流电压;L、R 分别为交流侧电感及其等效电阻;V为整流器交流侧电压;i为整流器交流侧电流;C 为直流侧电容;Vdc为直流侧输出电压;RL为纯阻性负载.单相PWM整流器交流测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假设系统采样频率为Ts,可将式(1)改写为离散形式为:式中:i(k)表示k采样时刻电流的采样值;e(k)表示k采样时刻交流电压的采样值;i(k+1)表示在k采样时刻预测的k+1时刻电流值;V(k)表示k采样时刻整流器交流侧的电压值.定义每个桥臂的开关状态:则整流器交流侧电压可以表示为:可知单相PWM整流共有4种输出电压矢量V0~V3,如图2所示.1)预测模型传统的FCS-MPC利用式(2)在当前采样时刻k预测下一采样时刻k+1的交流侧的电流值,基于k采样时刻的测量值分别将图2所示的4个电压矢量带入(2)得到4个预测值.2)目标函数为了使PWM整流器交流侧的实际运行电流较好地跟踪参考电流,通过定义目标函数J让k+1时刻的预测电流与参考电流的误差最小,J考虑了未来的电流误差,可表示为:式中:i(k+1)*为参考电流.一般认为k采样时刻的参考电流等于k+1采样时刻的参考电流,即i*(k+1)=i*(k).3)参考电流参考电流由电压外环PI控制得到,直流母线电压给定值与反馈直流电压的偏差经过PI控制器得到参考电流的幅值,将幅值与电网电压相位相乘的参考电流.传统FCS-MPC在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中应用时,每个控制周期从备选的4个电压矢量中选取使得目标函数J最小的最优电压矢量,每个控制周期只作用这一个最优电压矢量,所以在控制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很难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交流侧电流谐波偏大.由于没有调制单元,单相PWM整流器的开关频率不固定,谐波频谱分散,不利于滤波电感的设计.为了解决传统FCS-MPC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引入虚拟矢量和调制单元,改善谐波偏大和谐波频谱分散的问题,本文提出两种虚拟矢量FCS-MPC,一种是增加2个虚拟矢量,另一种是增加4个虚拟矢量,下面进行分别阐述.1)6矢量FCS-MPC增加两个虚拟矢量如图3所示.根据图 3可知,Sa共有 0和 1两种值,Sb有 0、1、0.5三种值,对应的电压矢量V=Vdc*(Sa-Sb)共有 5种不同的值.在每个控制周期内这6个电压矢量被分别带入目标函数J中,使得目标函数J最小的电压矢量被送到PWM调制单元,经调制后输出开关状态.其中PWM调制示意图如图4所示.2)8矢量FCS-MPC增加四个虚拟矢量如图5所示.根据图 5可知,Sa共有0和 1两种值,Sb有 0、1/3、2/3、1四种值,同理电压矢量V有7种不同的值.最优矢量的选取和PWM调制与6矢量的FCS-MPC相同.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算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所述的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的控制性能,搭建了一套功率为250W的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实验平台,如图7所示.系统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069作为控制核心板,实验参数如表1所示.A.稳态实验结果图8为传统FCS-MPC稳态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传统的FCS-MPC开关频率不固定,电流谐波主要集中在低频处,电流i的 THD约为4.36%.图9为改进的6矢量FCS-MPC的稳态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交流侧电流i能够很好地跟踪电压e,可以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另外一部分谐波集中到了调制频率处,低频谐波有效减少,基本实现了定频控制.电流i的 THD明显减少,约为 2.87%.图10为改进的8矢量FCS-MPC稳态实验结果图,相比传统FCS-MPC和改进的6矢量FCS-MPC,电流i的THD进一步减少到2.32%,低频谐波进一步减少.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和分析可知,改进的虚拟矢量FCS-MPC相比传统的FCS-MPC 的稳态控制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电流THD有效减少,低频谐波减少,并主要集中到调制频率附近,基本实现定频控制.可以得出:改进的虚拟矢量FCS-MPC具有较好的稳态性能.B.动态实验结果图 11、12、13分别为传统 FCS-MPC、改进 6矢量FCS-MPC和改进8矢量FCS-MPC的动态试验结果图.为了验证电流的动态响应时间,本文将参考电流的幅值由4.5A切换至7.5A,视为小电流切换为大电流;将参考电流的幅值由7.5A切换为4.5A,视为大电流切换为小电流.当小电流切换为大电流时,从图11(a)、12(a)、13(a)分别可以得出三种控制的动态响应时间分别为101μs、113μs 和117μs; 当大电流切换为小电流是,从图 11(b)、12(b)、13(b)分别可以得出三种控制的动态响应时间分别为114μs、121μs和126μs.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可知,改进的虚拟矢量FCSMPC的动态性能相比传统的FCS-MPC受到一点影响,但影响较小,可以忽略.可以得出:改进的虚拟矢量具备较好的动态性能.传统的FCS-MPC由于其优良的动态特性得到广泛的研究,但在控制频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很难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矢量的FCSMPC,在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原有4个电压矢量的基础上分别增加2个和4个虚拟矢量得到6矢量FCS-MPC和8矢量FCS-MPC,并引入PWM调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在常10kHZ的控制频率下,改进的FCSMPC具有较好的稳态控制性能,电流谐波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电流谐波的频谱基本集中在调制频率附近.在一些应用单相整流或者单相逆变的场合,在要求不太高控制频率和较快动态响应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相关文献】[1]张兴,张崇巍.PWM整流器及其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11.[2]罗永捷,李耀华,李子欣,王平.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故障保护策略[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5,34(12):1-6转13.[3]李欣哲,林明耀,付兴贺,韩愚拙.基于空间矢量的定频直接功率控制系统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4,33(11):20-23转60.[4]MalinowskiM,KazmierkowskiM P,TrzynadowskiA M.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rol techniques for PWM rectifiers in AC adjustable speed drives [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2003,18(6):1390-1396.[5]谷鑫,姜勃,耿强,刘涛.双永磁同步电机五桥臂变换器模型预测控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5,34(12):25-30.[6]Samir Kouro,MarceloA.Perez,Jose Rodriguez,et al.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s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Power Electronics[J].IndustrialElectronics Magazine,IEEE,2015,9(4):8-21.[7]CarlosBordons,CarlosMontero.Basic PrinciplesofMPC for Power Converter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IEEE,2015,9(3):31-43.[8]Niklas Panten,Nils Hoffmann,and Friedrich Wilhelm Fuchs.Finite ControlSetModelPredictive CurrentControlforGrid-Connected Voltage-SourceConverterswith LCL Filters:A Study Based on DifferentState Feedbacks [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6,31(7):5189-5200.[9]Jose Rodriguez,Jorge Pontt,Cesar Silva,et al.Predictive controlofthree-phase inverter[J].ElectronicsLetters,2004,40(9):561-562.[10]VazquezS.,Leon J.I,Franquelo L.G.,Rodriguez J.,Young H.A.,Marquez A.,Zanchetta P.,quot;ModelPredictive Control:A Review of Its Applications in PowerElectronics,quot;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IEEE.,2014,8(1):16-31.[11]Jose Rodriguez,Marian P.Kazmierkowski,JoséR.Espinoza,Pe ricle Zanchetta,Haitham Abu -Rub,Héctor A.Young,and Christian A.Rojas.State of the Art of Finite Control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n Power Electron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2013,9(2):1003-1016.[12]Vazquez S,Leon J I,Franquelo L G,et al.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with constant switching frequency using a discrete space vector modulation with virtualstate vector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IEEE,2009:1-6. [13]曹晓冬,谭国俊,王从刚,李浩.三相 PWM 整流器模型预测虚拟电压矢量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8):2926-2935.。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DC-DC BUCK 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DC-DC BUCK 变换器的斜坡补偿研究

收稿日期:2019-03-24 作者简介:高鹏飞(1993-),男,陕西西安人,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
由图 1 可知,输出电压 Vo 经过采样电路后与误差 比较器中设定的参考电压 Vref 进行比较,比较后得到的 信号经过补偿网络得到控制信号 Vcp,Vcp 再和采样得到 流过功率开关管的信号 Vrs 一起送至 PWM 比较器,从 而产生使开关管 Q1 导通的驱动信号。
周期结束后,扰动量变为 α2δin > 0。由此可知:
δinT=(-α)nδin
(3)
其中,α
=
D D′,δinT
是第
n
个周期的扰动量。
随着 n 的增加,如果扰动量最终下降为零,则系
统稳定,即当 D > 0.5 时,α > 1,系统不稳定;当 D
< 0.5 时,α < 1,系统稳定。
扰动量的变化频率为开关频率的一半,这就是次
δ in+1 = αδ in ,α>0, 且 α >1 δ in = −δ in+1, δ in+1 > δ in
(2)
由式(2)可知,当占空比 D > 0.5 时,如果以第
n 个周期为起点,给电感电流施加一个微扰动量 δin,
且 δin > 0,则在该周期结束后,扰动被放大为 αδin;
在第(n+1)个周期开始时,扰动量为 δin+1=αδin,这个
Key words:peak current;subharmonic oscillation;slope compensation
0 引 言
DC-DC 功率变换器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及高 可靠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1]。DC-DC 变换 器的诸多控制方式中,最常用的控制方式有两种:电 压控制和电流控制。其中,电流控制又分为平均电流 控制、峰值电流控制及滞环电流控制。峰值电流控制 具有改善开关调节系统瞬态特性、限制功率管最大电 流值、改善开关调节系统稳定性、补偿电路简单及增 益带宽大等优点 [2]。但由于电路引入了功率开关管等 非线性的器件和反馈控制环节,影响了变换器的稳定 性能,本文将以人工斜坡补偿的方法来实现系统的稳 定性控制 [3]。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完整版)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完整版)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PWM (Peak Current-mode Control PWM)峰值电流模式控制简称电流模式控制。

它的概念在60年代后期来源于具有原边电流保护功能的单端自激式反激开关电源。

在70年代后期才从学术上作深入地建模研究 。

直至80年代初期,第一批电流模式控制PWM集成电路(UC3842、UC3846)的出现使得电流模式控制迅速推广应用,主要用于单端及推挽电路。

近年来,由于大占空比时所必需的同步不失真斜坡补偿技术实现上的难度及抗噪声性能差,电流模式控制面临着改善性能后的电压模式控制的挑战。

如图1所示,误差电压信号 Ue 送至PWM比较器后,并不是象电压模式那样与振荡电路产生的固定三角波状电压斜坡比较,而是与一个变化的其峰值代表输出电感电流峰值的三角状波形或梯形尖角状合成波形信号UΣ比较,然后得到PWM脉冲关断时刻。

因此(峰值)电流模式控制不是用电压误差信号直接控制PWM脉冲宽度,而是直接控制峰值输出侧的电感电流大小,然后间接地控制PWM 脉冲宽度。

图1采用斜坡补偿的BUCK电流型控制1.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的优点:①暂态闭环响应较快,对输入电压的变化和输出负载的变化的瞬态响应均快;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是双闭环控制系统,电压外环控制电流内环。

电流内环是瞬时快速按照逐个脉冲工作的。

功率级是由电流内环控制的电流源,而电压外环控制此功率级电流源。

在该双环控制中,电流内环只负责输出电感的动态变化,因而电压外环仅需控制输出电容,不必控制LC储能电路。

由于这些,峰值电流模式控制PWM具有比起电压模式控制大得多的带宽。

②虽然电源的L-C滤波电路为二阶电路,但增加了电流内环控制后,只有当误差电压发生变化时,才会导致电感电流发生变化。

即误差电压决定电感电流上升的程度,进而决定功率开关的占空比。

因此,可看作是一个电流源,电感电流与负载电流之间有了一定的约束关系,使电感电流不再是独立变量,整个反馈电路变成了一阶电路,由于反馈信号电路与电压型相比,减少了一阶,因此误差放大器的控制环补偿网络得以简化,稳定度得以提高并且改善了频响,具有更大的增益带宽乘积。

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斜坡补偿电路的优化设计

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斜坡补偿电路的优化设计

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斜坡补偿电路的优化设计在现代电力电子领域,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因其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需要进行斜坡补偿。

斜坡补偿电路的设计对于保证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的稳定运行和性能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斜坡补偿电路的优化设计,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电力电子应用需求。

一、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深入研究斜坡补偿电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是通过检测电感电流的峰值,并将其与控制信号进行比较来调节输出。

这种控制方式响应速度快,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

然而,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存在一个固有的问题,即在占空比大于 50%时,系统容易出现不稳定现象。

这是由于电感电流的峰值和平均值之间存在误差,导致控制环路的增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二、斜坡补偿的必要性为了解决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在占空比大于 50%时的不稳定问题,引入斜坡补偿是必要的。

斜坡补偿的基本思想是在电感电流的检测信号上叠加一个适当的斜坡信号,以修正电感电流峰值和平均值之间的误差,从而保证系统在整个占空比范围内的稳定性。

如果没有斜坡补偿,当占空比增大时,电感电流的峰值和平均值之间的差异会逐渐增大,导致控制环路的增益不稳定,可能引发系统的振荡或不稳定运行。

因此,斜坡补偿对于维持峰值电流控制变换器的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见的斜坡补偿电路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斜坡补偿电路有多种类型。

其中,基于电阻电容(RC)网络的斜坡补偿电路是较为简单和常用的一种。

这种电路通过在检测电阻上并联一个 RC 网络,产生一个与电感电流斜率相反的斜坡信号,从而实现补偿。

另外,基于电流源的斜坡补偿电路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电流源通过对电容进行充电或放电,产生所需的斜坡信号。

这种电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但设计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

用于两电平三相逆变器的定频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发明专利]

用于两电平三相逆变器的定频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用于两电平三相逆变器的定频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杜贵平,蒋超,雷雁雄
申请号:CN201810377419.7
申请日:20180425
公开号:CN108696170A
公开日:
201810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两电平三相逆变器的定频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上做出改进,将每个真实离散电压矢量等分为N份,并通过这8N份参考电压矢量合成虚拟电压矢量,最优虚拟矢量不是通过虚拟矢量表遍历得到,而是通过参考电压矢量在一个60°坐标系中实时计算得到,将得到的最优虚拟矢量乘以所处扇区的唯一求时间矩阵,则计算出真实开关矢量的作用时间以及在一个开关周期中的占比,这个占比一定是1/2N的整数倍,该占比通过PWM调制器产生开关切换信号,实现固定的开关频率,同时提升控制精度。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地址: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冯炳辉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微等离子体氧化电源研究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微等离子体氧化电源研究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微等离子体氧化电源研究
贲洪奇;金祖敏;郝燕玲
【期刊名称】《电力电子技术》
【年(卷),期】2004(38)2
【摘要】针对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的特点,利用IGBT和峰值电流控制模式设计了一种高频大功率微等离子体氧化电源,它可以克服目前普遍使用的晶闸管整流式电源的缺陷,并能满足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对电源的要求.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贲洪奇;金祖敏;郝燕玲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6
【相关文献】
1.点焊逆变电源的恒峰值电流控制方法研究 [J], 张勇;方飞;李慧敏;李翔;谢红霞
2.大功率逆变电源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研究 [J], 杜贵平;黄石生;王振民
3.峰值电流控制开关电源的反馈补偿问题研究 [J], 李新;景欣
4.基于降压型I^2峰值电流控制的LED驱动电源 [J], 刘沅玲;
5.峰值电流控制开关电源斜坡补偿的研究 [J], 高原;邱新芸;汪晋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数字控制大功率高频微弧氧化电源

全数字控制大功率高频微弧氧化电源

全数字控制大功率高频微弧氧化电源杜贵平;向锷;张薇琳【摘要】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a high-frequency power supply with fully digital control for micro-arc oxidation.The authors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and describe the design of two-stage fullbridge inverter with PWM for multi-characteristic output in detail.With the adoption of fully-digital DSP control,the system can output multi-characteristic waveforms as desired.Experiment and op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ower supply ful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micro-arc oxidation and is capable of outputting waveforms with variabl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根据微弧氧化技术要求,研制了一种基于高频变换的全数字化大功率微弧氧化电源.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详述了采用两级全桥PWM控制实现多特性输出的设计方案.采用DSP全数字化控制,可以使系统按照需求实现多特性输出.试验测试和用户使用验证表明,该电源可稳定输出变频变幅等多种波形组合,满足微弧氧化工艺需求,使用可靠.【期刊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全数字控制;大功率电源;微弧氧化;脉宽调制【作者】杜贵平;向锷;张薇琳【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300;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微弧氧化或微等离子体表面陶瓷化技术,是指在普通阳极氧化的基础上,利用弧光放电增强并激活在阳极上发生的反应,从而在以铝、钛、镁金属及其合金为材料的工件表面形成优质的强化陶瓷膜的方法.通过专用的微弧氧化电源在工件上施加电压,使工件表面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相互作用,在工件表面形成微弧放电,在高温、电场等因素的作用下,金属表面形成陶瓷膜,达到工件表面强化的目的[1-3].目前国内外微弧氧化脉冲电源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阴阳极分别独立调压式电源;第二类是两级斩波式电源;第三类是两级逆变式电源[3].第一类电源是由两组独立电源交替工作达到正负脉冲输出,电源成本高、体积庞大.第二类电源通过第一级斩波调压、第二级全桥斩波实现换向得到交流脉冲输出,两级都处于硬开关模式工作,工作效率较低.第三类电源第一级都是采用高频软开关工作,提高电源效率,但是第二级采用硬开关斩波,有一定开关损耗,降低电源效率而且后级高压斩波对开关器件要求苛刻[4-10].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低成本、体积小的采用高频逆变的高效率脉冲电源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1 电源系统结构电源由功率电路及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图1 电源系统结构图Fig.1 Block diagram of power supply system功率电路主要由三相整流及滤波电路、全桥逆变、高频变压、高频整流、低频换向及滤波输出电路6部分组成.工作时电网三相电源由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成直流,经第一级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逆变成高频交流电压输入高频变压器变压,通过快速恢复二极管变成高频直流窄脉冲电压,再经第二级PWM换向及滤波得到设定的直流或交流方波输出.控制电路主要是由AD(Analog Digital)采集部分、PWM控制驱动部分及键盘、液晶显示部分组成.电源开始工作时,通过键盘和人机交互液晶界面设定工作参数,起动电源,AD采集输出电压及电流反馈来控制两组PWM,从而调节系统输出以达到预期要求.2 功率电路设计功率电路主要由三相整流及滤波电路、全桥逆变、高频变压、高频整流、低频换向及滤波输出电路等6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图2 功率电路原理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wer circuit2.1 全桥逆变电路设计全桥逆变电路由Q1-Q4 4个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组成,是电源功率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变频功率传输、电压及电流控制,直接影响系统的转换效率和控制精度.全桥逆变电路采用了有限双极性控制方法,这种方法相对现在应用广泛的移相全桥控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在较宽功率范围内实现软开关控制,而且对开通时间控制没有苛刻要求,便于控制.适合于微弧氧化电源这种输出波形多变、功率输出不固定的特殊电源,可以使电源在较大功率范围内高效工作.有限双极性的控制方法是在超前桥臂上通过对IGBT的并联电容C3和C4充放电时间与超前桥路的死区配置得到合适的软开关控制时间,在滞后桥臂上是通过饱和电感L2的阻断时间来实现零电流开通.设计时要根据电源输出功率的范围及PWM 频率合理选取电容及电感参数,并在实际调试时微调和验证软开关的工作状况.2.2 全桥换向电路设计第二级PWM即全桥换向电路,在系统中的作用就是正负脉冲输出的换向,从电源的高频变压器输出一串连续的高频窄脉冲,通过换向电路转变为不同极性的脉冲串,再通过后级的低通电感电容(LC)滤波得到相应的低频脉冲输出.这级PWM由4个IGBT管Q5-Q8组成,正向输出时Q5和Q8导通,Q6和Q7截止;负向输出时,Q6和Q7导通,Q5和Q8截止.由于换向全桥处于LC滤波电路的前面,所以当第一级高频PWM关断时,换向电路前级基本无能量传输,换向电路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开关的开通关闭,使第二级PWM变换也工作在软开关状态,从而使系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2.3 滤波电路设计功率电路中有两级滤波网络.首先是在三相输入整流后的工频滤波,主波动频率固定,滤波输出为直流,滤波回路较易设计.第二级滤波输出设计在第二级PWM输出后,直接影响电源的输出特性,要考虑电源输出频率与第一级PWM逆变频率的相互影响,采用LC二阶滤波回路.若设计时,LC滤波器的转折频率远低于PWM频率,滤波效果较好.但是考虑到微弧氧化电源的脉冲输出特性,不能将LC 滤波得太低.转折频率选取过高,输出脉冲的边沿效果好,脉冲的直流段则有较大的波纹;转折频率选取过低,滤波效果好,脉冲直流段纹波小,但脉冲输出边缘很差,甚至会出现三角波输出.所以LC回路的转折频率要根据实际输出要求初步计算LC取值范围,匹配好第一级PWM的工作频率.2.4 控制电路设计电源控制部分的控制器采用TI公司的电力电子专用DSP数字处理芯片TMS320LF2407A,运算速度达40MIPS,12路PWM输出,16路A/D输入,满足电源控制要求,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图3 电源控制系统框图Fig.3 Diagram of control system of the power supply 在电源中使用了8路PWM输出,其中4路作为第一级PWM逆变全桥驱动,频率较高,另外4路作为换向控制输出,频率为0~1 kHz.控制系统通过A/D转换,得到输出的电压、电流反馈值,在有限时间内经过与设定值比较计算得出PWM 输出.同时,控制系统还要监控相应的电源安全运行,例如超温、限压、限流及PWM驱动输出死区保护等.另外,电源还设计了液晶及键盘人机接口电路,方便显示电源的各种工作状况及设定电源的各种输出模式,适合现场操作控制.3 系统软件设计电源系统软件包括DSP主程序、各模块驱动程序及控制算法程序.系统主程序主要完成系统上电初始化、内存分配、CPU模块配置等工作.模块驱动程序完成各种显示、键盘操作等工作.控制算法软件是电源软件中的关键部分,控制输出达到要求的脉冲电压或电流,上升沿和下降沿迅速变换,尽快进入恒压或恒流输出.为了达到好的控制效果,在控制软件中对边沿段和平稳段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方法及参数,以求在各段都能达到最好的脉冲输出波形[11-14],控制算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图4 控制算法流程图Fig.4 Flow chart of control algorithm4 实验研究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研制了60 kW的电源样机,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经过长时间测试试验,电源动态响应性能良好,系统输出波形的幅值、频率、占空比、脉冲个数等参数能够任意调节.在使用现场,可方便地根据工艺要求设置不同的电压、电流输出,满足工艺使用要求,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图5给出了电源双极性多脉冲输出及单极性多脉冲输出的波形图.图5 双、单极性多脉冲输出的波形Fig.5 Waveforms of bipolar and single-polarity multiple pulse outputs5 结语文中介绍了基于全数字化控制双级变换的智能脉冲式电源的原理及设计与实验过程.该新型电源可输出多种特性波形,响应速度快,满足微弧氧化工艺需求;在设计上采用了高频软开关技术,电源功率密度显著提高,降低了能源损耗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较低电压应用场合(低于400 V),可以去掉升压变压器、高频整流电路及第二级PWM换向电路,从而减小电源体积及成本.参考文献:[1]韩夏云,龙晋明.镁及镁合金应用与表面处理现状及发展[J].轻金属,2003(2):48-51.Han Xia-yun,Long Jin-ming.Application of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rface treatment[J].Light Metals,2003(2): 48-51.[2] Kurze P,Krysmann W,Schneider H G.Application fields of ANOF layers and composites[J].Cryst Res Technol,1986,21(12):16031-16609. [3]陈小红,曾敏,曹彪.微弧氧化电源的研究现状[J].新技术新工艺,2008(3):87-89.Chen Xiao-hong,Zeng Min,Cao Biao.Status of research on MAO power supply[J].New Technology& New Process,2008(3):87-89. [4] Martin T W,Ang S S.Digital control for switching converters[C]∥Proceedings of IEEE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Athens:IEEE,1995:480-484.[5] Mattavelli Paolo.An improved deadbeat control for UPS using disturbance observ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5,52(1):206-212.[6] Deng Heng,Oruganti Ramesh,Srinivasan Dipti.PWM methods to handle time delay in digital control of a UPS inverter[J].IEEE Power Electronics Letters,2005,3(1):1-6.[7] Kai Z,Yong K,Jian X,et al.Deadbeat control of PWM inverter with repetitive disturbance predi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PPLIED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Dallas:[s.n.],1999.[8] Jiang Wei.The output controllability of linear system with delay [J].Ann of Diff Eqs,1995,10(5):39-44.[9] Jiang Wei,Song Wen-zhong.Controllability of sinular systems with control delay[J].Automatica,2001(11):10-20.[10]贺明智,许建平,游小杰,等.环路延时对数字峰值电压控制开关变换器瞬态性能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6):1-7.He Ming-zhi,Xu Jian-ping,You Xiao-jie,et al.Time delay effect on transient performance of digital peak voltage controlled switching converter[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9,29(6):1-7.[11]单鸿涛,彭力,孔雪娟,等.数字化过程对脉宽调制逆变电源性能的影响机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6):29-35.Shan Hong-tao,Peng Li,Kong Xue-juan,et al.Effect of digital proc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ulse width modulation inverter[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9,29 (6):29-35.[12]杨水涛,张帆,钱照明.基于DSP的有效消除数字控制延时的UPS逆变器多环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23(12):84-91.Yang Shui-tao,Zhang Fan,Qian Zhao-ming.DSP-based multiple-l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UPS inverters with effective control delay elimination[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 Technical Society,2008,23(12):84-91.[13]李子欣,王平,李耀华,等.采用数字控制的400 Hz大功率逆变电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 (6):32-42.Li Zi-xin,Wang Ping,Li Yao-hua,et al.400 Hz highpower voltage-source inverter with digital control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9,29(6):32-42.[14] Lu Zheng-yu,Qian Zhao-ming,Zeng Yong.Reduction of digital PWM limit ring with novel control algorithm[C]∥Proceedings of IEE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Anaheim:IEEE,2001:21-524.。

基于费用最优的功率变换器可靠性分配方法

基于费用最优的功率变换器可靠性分配方法

基于费用最优的功率变换器可靠性分配方法
杜贵平;方俊翔
【期刊名称】《电测与仪表》
【年(卷),期】2016(053)017
【摘要】在功率变换器的实际生产应用的时候费用优化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提出了一种费用最优函数来对功率变换器的可靠性进行分配,此费用函数可以使得在功率变换器可靠性到达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费用的最优化,而且针对功率变换器将可靠性分配转化为对失效率进行分配。

最后采用Buck变换器进行实施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可行。

【总页数】4页(P71-73,79)
【作者】杜贵平;方俊翔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33
【相关文献】
1.基于费用函数的系统可靠性优化分配方法 [J], 刘飞;张为华
2.基于造价和维修费用的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 [J], 刘潮东;梁庆卫
3.基于半导体功率损耗的小型风电变换器可靠性研究 [J], 李学生;张新闻;常玉峰;程中普
4.基于费用函数的航电系统可靠性优化分配方法 [J], 和麟;黄潇瑶;马存宝
5.基于可靠性的软件构件费用分配最优模型 [J], 沈雪石;陈英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均电流模式的控制电路设计

平均电流模式的控制电路设计

平均电流模式的控制电路设计
杨汝
【期刊名称】《电力电子技术》
【年(卷),期】2002(036)004
【摘要】讨论了平均电流法和峰值电流法的控制特点,对利用平均电流法设计升压电路的电压、电流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杨汝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710
【相关文献】
1.基于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浅析 [J], 郝炳金;徐艳
2.平均电流控制的混联模式反激电容充电电源 [J], 包晔峰;沈彬;杨可;蒋永锋
3.平均电流控制模式负载点电源(POL)的控制系统设计 [J], 虞叶芬;杜丽;尚庆明
4.电流模式控制DC/DC转换器中的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J], 常天海;彭晓金
5.数字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的PFC建模 [J], Nikhilesh Kamath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峰值电流模式移相软开关逆变器工 作原理
新型峰值电流模式移相软开关逆变电源电路结 构框图如图 1 所示 , 三相工频交流电经整流滤波 、 全 桥零电压逆变 、 高频降压 、 次级整流后得到所需要的 输出信号 , 利用磁开关拓宽滞后桥臂的软开关范围 。 控制电路由状态反馈( 即峰值电流模式) 和输出反馈 组成双闭环控制 , 通过移相控制实现软开关换流 。
1 引 言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是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 型控制模式 , 它同时解决了逆变电源的众多难题 , 优 点十分突出[ 1] 。 如果在逆变电 源中将电流控 制模 式同相移软开关技术相融合 , 则会使变换器具有以 下特点 : ①性能更好 ( 如 动特性 、输 出精度 、稳 定性 等) ; ②在多个电源模块并联时 , 可提供自动均流功 能; ③开关管零电压开关 , 开关损耗小 , 变换效率高 ; ④ 可提高开关频率和变换器功率密度 , 易于向大功 率的方向发展 ; ⑤ 具有内在瞬时限流调整能力 , 可迅 速对电力电子器件进行过流保护 ; ⑥防止高频变压 器“ 偏磁”现象的发生 , 自动保持变压器的动态磁平 衡。 文中分析了采用峰值电流模式和相移软开关技 术的弧焊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探讨了峰值电流控制 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 。 具体实验结果有力说明了采 用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
范围 , 明显改善了变换器的性能 。
3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及其稳定性分析
开关功率电路的控制方式可分为电流控制模式 和电压控制模式 。 电流控制模式因动态反应快 、补 偿及保护电路简单 、 增益带宽大 、 易于均流及可防止 偏磁等优点而被广泛 采用[ 5] 。 电流控 制模式又可 分为峰值电流控制和平均电流控制 。 传统的焊接电 源一般采用电压控制模式 , 而弧焊逆变器不同于传 统电源 , 其功率开关器件导通电流等内部变量的瞬 态值具有相对独立性 。 只有直接控制 电流瞬态峰 值 , 才能有效快速地保护功率开关器件 , 同时克服全 桥式弧焊逆变器的偏磁问题 , 提高其动态反应速度 和可靠性 。 因此 , 本电源采用峰值电流控制模式 。 3. 1 峰值电流模式原理 电流峰值控制系统结构如图 3 所示 。
Study on Peak -current Mode in High Power Soft-switching Inverter
DU Gui-ping 1 , H UANG Shi-sheng 2 , WANG Z hen -min 2
( 1. Fo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Foshan 528000 , China ; 2.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Guangzhou 510641 , China) Abstract: A nov el soft-switching topology is presented and the phase -shifted soft-switching technology and peak current injection technology are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soft-switching arc welding inverter .T 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peak -current mode system are discussed .T he ex 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ovel inverter using peak current injection technology can achive soft-switching with full rang e and is capable of auto -correcting and current limiting w hich solves the magnetic bias of power transformer effectively . Keywords : inver ter ;phase -shif t ;arc w elding inverter ; sof t -sw itching ; peak current-injectio n phase -shifted control
图 1 电源结构框图
移相控制全桥零电压软开关变换电路虽然具有 高频零电压软开关运行 、 易实现移相控制 、 电流和电 压应力小 、 巧妙利用寄生元件等突出优点 , 但是 , 它 又存在着滞后桥臂软开关范围较窄 、占空比损失较 大、 整流二极管电压振荡 、 初级有环流损耗等方面的 问题[ 2 ~ 3] 。 在通常的移相控制全桥软开关电路中 , 超前臂换流时 , 功率变压器正处于有源状态 , 即功率 19
图 3 电流峰值控制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将代表开关管瞬态电流信息的动态信号 V s 与一个频率和幅值很小且恒定的锯齿波信号 V a 叠加 , 然后再与参考电压信号 V e 进行比较 , 共同决 定占空比 D 的大小 。 占空比 D 既与参考电压成正 比 , 又与开关管瞬态电流到达峰值的时刻相关 , 从而 保证开关管的瞬态电流峰值跟随参考电压而变化 。 这种控制方式具有内在的瞬时限流调整能力 , 可以 实现对功率开关器件的动态瞬时保护 , 还可以自动 保持高频功率变压器动态磁平衡 。 更重要的是电流 峰值控制方法可以同移相软开关技术有机结合 , 从 而全面地改进逆变器的性能 。 3. 2 峰值电流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稳定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 , 也是系统正常运 行的首要条件 。 在峰值电流模式系统中 , 存在着许 多比较突出的问题 。 本文主要分析 峰值电流模 式的不稳定现象以及采用斜率补偿使系统稳定的理 论依据及方法 。 3. 2. 1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不稳定现象 图 4 给出了在无斜率补偿时 , 峰值电流控制系
1 2 2
( 1. 佛山科学技术学 院 , 佛山 528000 ; 2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州 510641) 摘要 : 提出了一种将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与移相软开关 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弧焊逆变 电源 。 探讨了 峰值电流控 制 系统的结构与 稳定性 。 实验结果表明 , 采用峰值电流 模式的逆 变器能 够实现 全范围 的软开 关 , 并 且具有 良好的 限 流和自校正能力 , 可以有效地解决功率变压器的 偏磁问题 。 关键词 : 逆变器 ; 移相/ 弧焊逆变电源 ; 软开关 ; 电流峰值移相控 制 中图分类号 : T G434 . 3 , TN 8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100X( 2002) 01 -0000 -00
[ 7 ]
又因为在平衡状态时 , Dm 1 = ( 1 -D ) m 2 消去 m 1 并整理可得 , 峰值电流模式逆变器系统稳定的 充要条件是 : m a 2 D -1 > m2 2升率 电感检测电流的下降率 平衡状态时的占空比
m 2 -m a n =Δi ( 0) ( 3) m 1 +m a 要使系统稳定 , 偏差电流应逐渐趋于零 , 即 :
n ※∞
nT s) = lim Δi ( 0 m 2 -m a < 1 m 1 +m a
( 4)
故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 :
图 4 峰值电流控制系统稳定性
( 5)
在扰动作用下 , 电感电流偏离了平衡点 。 设初 始状态的偏离量为 Δi ( 0) 。 当平衡态占 空比 D < 50 % 时 , 输出电感电流动态过程如图 4a 所示 , 其偏 离量逐渐减小直至趋于零 , 系统是稳定的 ; 当D> 50 % 时 , 输出电感电流动态过程如图 4b 所示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偏离量越来越大 , 系统是不稳定的 。 3. 2. 2 斜率补偿与稳定性的关系 采用峰值电流模式的逆变电源为了保证占空比 从零至 1 的整个范围内都是稳定的 , 可以采用斜率 补偿的方法来 实现 关系如图 5 所示 。
第 36 卷第 1 期 电 力电子技术 Vo l . 36 , No . 1 2002 年 2 月 Pow er Electronics February , 2002
大功率逆变电源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研究
杜贵平 , 黄石生 , 王振民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59975030) 广东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990555) 收稿日期 : 2001 -08 -02 定稿日期 : 2001 -09 -26 作者简 介 : 杜贵 平( 1968 -), 男 , 甘 肃会 宁 人 , 博 士 , 讲 师 , 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及智能控制 。
图 2 新型变换器的主电路原理图
在该电路中 , G 为经过整流滤波的直流电压源 。 在图中变压器次极采用中心抽头结构 , 用“· ” 表示绕 组同名端 , 磁开关 L1 、L2 分 别与整流管 VD r1 、VDr2 串联构成全波整流环节 , Lo 、Co 组成输出滤波环节 。 与普通的全桥移相软开关不同的是在变压器的次级 串接了 两个饱和 L1 、L 2 。 采 用磁 开关启 用激磁 电 感 , 同时配合漏感实现软开关的新型电路 , 是一种简 单、 可靠 、 经济实用的零电压软开关直流变换电路 。 只要合理设置激磁电流 , 即可保证移相全桥变换器 中超前桥臂和滞后桥臂在任何负载下都达到零电压 软开关[ 4] 。 超前桥臂的开关管 V T 1 、 VT 3 在换流过 程中的工作特征与普通全桥移相软开关超前臂开关 管完全类似 , 此时磁开关处于低阻导通状态 ; 滞后桥 臂开关管换流时 , 初级电流降至激磁电流 , 整流二极 管的导通电流为零 , 输出电流全部流经续流二极管 VDw , 磁开关 L 1 、 L2 均处于阻断状态 , 此时激磁电感 被启用 , 并与漏感串联 。 由于等效串联谐振电感很 大 , 可以认为初级电流近似保持不变 , 该电流继续给 滞后开关管的并联电容 C 2 、C4 充 、放电 。 因此可见 , 由于磁开关的作用 , 大大拓宽了滞后桥臂的软开关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