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流派艺术旦角篇精

合集下载

生旦净丑荟精粹(2023版ppt)

生旦净丑荟精粹(2023版ppt)

净行角色
01
净行角色:又称花脸,
主要扮演性格刚烈、
豪爽的角色。
02
主要角色:如张飞、
李逵、曹操等。
03
角色特点:嗓音洪亮,
动作粗犷,表情夸张。
04
代表作品:《三国演
义》、《水浒传》等。
丑行角色
01
丑行角色:又称为“小花 02
特点:丑行角色通常以幽默、
脸”,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
滑稽、机智、风趣的表演风
生旦净丑的唱腔与念白的变化:根据剧情和角色特 点,唱腔与念白会有不同的变化,以增强表现力
身段与表情
01 生旦净丑的表演技巧主要包 括身段和表情两个方面。
02 身段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动 作、姿态和表情,包括手势、 眼神、步伐等。
03 表情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 情变化,包括喜怒哀乐等。
04 生旦净丑的表演技巧各有特 点,需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 剧情的需要进行表演。
京剧的流派与传承
01
京剧流派:梅派、程派、 荀派、尚派等
02
传承方式:师徒传承、 家族传承、学校传承等
03
传承特点:注重技艺传 承,强调创新与融合
04
传承现状:面临传承困 境,亟需保护与传承
生旦净丑的角色 介绍
2
生行角色
生行:主要扮演 男性角色,包括 老生、小生、武 生等
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 角色,以唱功为 主
04
《群英会》: 丑行经典剧目, 讲述了三国时 期群英荟萃的 故事。
生旦净丑的现代 传承与创新
5
现代京剧的发展
传统京剧的传承与创 新:在保留传统京剧 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元素,吸引年轻 1
观众
现代京剧的教育与培 训:开设现代京剧课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摘要:一、京剧旦角头面概述二、旦角头面的分类及特点1.正旦头面2.花旦头面3.花衫头面4.刀马旦头面5.武旦头面6.老旦头面三、旦角头面的重要性四、旦角头面的制作工艺五、旦角头面的佩戴与保养六、结语正文: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旦角是京剧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类型,而旦角头面则是旦角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京剧旦角头面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京剧旦角头面概述旦角头面,是指在京剧中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所佩戴的头饰。

旦角头面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形式,其佩戴能够展现出女性的美丽、端庄、优雅等不同特质。

二、旦角头面的分类及特点1.正旦头面正旦,又称为青衣,多扮演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

正旦头面以简洁大方为主,通常佩戴一朵大花,如牡丹、桃花等,用以表现角色的贵气与大气。

2.花旦头面花旦,扮演年轻活泼、俏皮的小家碧玉或丫鬟。

花旦头面以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为特点,如佩戴茉莉花、菊花等,展现角色的青春活力。

3.花衫头面花衫,多扮演性格刚烈、举止大方的女性角色。

花衫头面以佩戴长串花饰为主,如梅花、菊花等,强调角色的个性魅力。

4.刀马旦头面刀马旦,扮演女将或女元帅,头面以佩戴盔帽、头巾为主,展现角色的英勇与豪气。

5.武旦头面武旦,扮演武艺高强、性格坚韧的女性角色。

武旦头面以佩戴短串花饰、盔帽等为主,展示角色的英武气质。

6.老旦头面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头面以佩戴发髻、头巾、帽子等为主,展现角色的稳重与慈祥。

三、旦角头面的重要性旦角头面在京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体现出角色的身份、性格、年龄等特点,还能够通过佩戴者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四、旦角头面的制作工艺旦角头面多为手工制作,工艺繁复。

从选材、切割、打磨、镶嵌、组装到最后的佩戴,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以确保头面的精美与耐用。

五、旦角头面的佩戴与保养旦角头面的佩戴需要演员们熟练掌握技巧,避免因佩戴不当导致的损坏。

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名段

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名段

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名段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旦角是京剧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是指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唱段是京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旦角演员展现演技和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和名段,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旦角唱段的魅力。

一、王文娟《梅花三弄》王文娟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传奇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位巨星。

她的演技精湛,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京剧旦角天后”。

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梅花三弄》。

这个唱段讲述了女主人公梅兰芳为了救父亲而扮男装假扮成官员,最终成功解决了父亲的冤屈。

王文娟演唱的《梅花三弄》凝聚了她多年的演出经验和艺术修养,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坚韧。

二、程砚秋《霸王别姬》程砚秋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霸王别姬”的代表演员。

《霸王别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秦始皇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程砚秋演唱的《霸王别姬》唱腔悠扬动听,表现出了虞姬的柔美和温婉,同时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三、梅兰芳《红楼梦·贾宝玉悲鸣诗》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巨星之一。

他的演出风格独特,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京剧皇帝”。

《红楼梦·贾宝玉悲鸣诗》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唱段讲述了贾宝玉失恋后的心情,表现出了他的痛苦和悲伤。

梅兰芳演唱的《贾宝玉悲鸣诗》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贾宝玉的柔美和敏感。

四、荀慧生《西厢记》荀慧生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演出风格独特,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荀慧生唱腔”。

《西厢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

荀慧生演唱的《西厢记》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坚韧,同时也表现出了男性角色的激情和执着。

五、程艳秋《金玉良缘》程艳秋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

四大名旦介绍及代表作

四大名旦介绍及代表作

四大名旦介绍及代表作被誉为中国" 四大名旦" 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

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四大名旦"等。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流派主要指演员的表演风格、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这种表演风格通过师徒间相传得到了传承和有序发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剧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一下吧。

正旦
王派:以王瑶卿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辛安驿》、《十三妹》。

梅派(花衫):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
近芳等。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惊梦》、《穆柯寨·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
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再传弟子有张火丁、刘桂娟等。

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以尚小云为代表,主要传人:尚长麟、吴素秋、
杨荣环等。

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
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以荀慧生为代表,主要传人有:童芷苓、孙毓敏、宋长荣等。

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辛安驿》、《十三妹》等。

筱派:以筱翠花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毛世来、陈永玲、崔熹。

京剧旦角

京剧旦角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 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 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 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 等。
余紫云是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1855~1899),他是梅巧玲的弟子,既演花旦,也兼演青衣。花旦私 淑梅巧玲,青衣私淑胡喜禄。余紫云的表演风格上对于后来的王瑶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剧目既有青衣 也有花旦戏,比如《宇宙锋》、《游龙戏凤》、《御碑亭》、《玉堂春》、《虹霓关》等。他不仅基本功扎实, 技艺精湛,而且能戏多、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尤精跷工。他演二本《虹霓关》之丫环,在“献盘”一场,托 盘疾走圆场,犹如杨柳春风,婆婆生姿,极优美。据《梨园旧话》载他“嗓音柔脆、玉润珠圆,其唱工固臻妙境, 至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风》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维妙维肖”。更为重要的是余紫云继 承了乃师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炉的优良创造,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据《京剧 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日王瑶卿、 梅兰芳之先驱者。”紫云兼工琵琶,演《昭君出塞》一剧时,自弹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宛转,清晰动人,世人 称为一绝。
京剧旦角⑥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 演唱用本嗓,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 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名家介绍

京剧中旦的介绍

京剧中旦的介绍

京剧中旦的介绍旦角就是女性角色啦。

这旦角啊,又能细分出好多类。

像青衣,那可都是端庄大气的女子形象。

你看那舞台上的青衣,一出场就透着一股子稳重劲儿。

她们大多饰演的是一些中青年的妇女,比如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那青衣演起来,眼神里的坚定、无奈还有深情,就像真有那么个苦命又忠贞的女子站在你面前似的。

青衣的唱腔也是一绝,那婉转悠扬的声音,就像潺潺的流水,能一直流到你的心里去。

还有花旦呢,花旦就特别俏皮活泼。

她们就像是邻家的小姑娘,古灵精怪的。

花旦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动作特别轻快。

你看她们的眼神,滴溜溜地转,满是机灵劲儿。

像《红娘》里的红娘,那花旦演起来,把红娘的聪明伶俐、热心肠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旦的服装也是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就跟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似的,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欢喜。

武旦可就更厉害了。

武旦那是要有真功夫的。

在舞台上,武旦们又是翻跟头,又是舞刀弄枪的。

她们演的角色大多是一些女将或者江湖中的女侠。

想象一下,一个武旦穿着一身利落的衣服,手持长枪,在舞台上英姿飒爽地打斗,那场面多震撼啊。

她们的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看着就特别过瘾。

老旦呢,演的就是老年妇女啦。

老旦的声音就比较低沉、沙哑一些,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讲述着故事。

老旦一出场,你就能感觉到那种岁月的沉淀。

她们的动作也比较缓慢,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一种稳重和沧桑感。

旦角在京剧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没有旦角,京剧的舞台就好像少了半边天。

这些旦角演员们啊,从小就得下苦功夫。

练唱腔,练身段,那可不容易。

要把一个旦角演好,得把这个角色的神韵都琢磨透了才行。

你看那些有名的旦角演员,在舞台上就像会发光一样。

他们用自己的表演把旦角的美、旦角的灵魂都展现给观众看。

观众呢,也被他们的表演所吸引,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感受着旦角带来的喜怒哀乐。

京剧里的旦角啊,就像是一群美丽的精灵,在舞台上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提到京剧中的行当,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那些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

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稔,主要原因便是旦角常常由男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反串,而这些反串角色往往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经典。

接下来我就会从分类,流派,知名表演艺术家等方面来谈谈旦角这一个行当。

旦角的主要分类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这几大类别。

正旦又称“青衣”,是指戏曲里那些稳重端庄中年妇女形象。

之所以被称为“青衣”,是因为这些角色常常穿着青色褶。

这类角色的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

比较著名的正旦角色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及《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花旦主要是指戏曲里用来表现年轻活泼、俏丽可人形象的哪一类角色。

这类角色诸如由小家碧玉的姑娘,以及一些活泼可爱的丫鬟。

花旦的表演特点是以做功和念白见长。

比较著名的花旦角色有人们所熟知的《西厢记》中的红娘。

刀马旦多指戏曲中女将、女元帅之类的角色。

刀马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做并重。

虽也有打的戏份,但是不如武旦激烈。

最重要的是刀马旦比较重身段,着重需要表现出人物稳重威武的气质。

知名的刀马旦角色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武旦是指那些身怀武艺的江湖女子或者神怪精灵一类的角色。

表演时长长穿着紧身衣,侧重翻打。

典型的角色有《白蛇传》中的青蛇。

老旦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老年女性角色,表演时用本嗓常年,多重唱功。

《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就是典型之一。

彩旦又称“丑婆子”,亦是用本嗓唱念,重说白。

表演、化妆很夸张。

与丑角类似,表演滑稽诙谐。

多是喜剧性角色。

诸如《西施》里的东施。

《拾玉镯》里的刘媒婆。

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新的一类旦角——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旦角的主要流派京剧旦角中主要有八大流派。

它们分别是: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张派、王派、赵派,以及黄派。

这八大派系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传奇式的人物,当真称得上真正的宗师。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一、京剧旦角头面的起源与发展京剧旦角头面,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京剧旦角头面的发展与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密切相关,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

二、京剧旦角头面的造型特点京剧旦角头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造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图案:京剧旦角头面的图案丰富多彩,既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如寿桃、莲花、牡丹等,也有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图案,如凤凰、龙、蝠等。

2.色彩:京剧旦角头面的色彩艳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般来说,皇后、公主等贵妇角色的头面以金色为主,显得高贵典雅;而青衣、花旦等角色的头面则以红色、粉色为主,显得青春活力。

3.结构:京剧旦角头面结构复杂,层次分明。

通常由基座、饰件、穗子等部分组成,既有装饰作用,又能体现角色的身份地位。

三、京剧旦角头面的分类与用法根据角色身份和剧情的不同,京剧旦角头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皇后、公主头面:以金、银为主要材质,饰有珠宝、翡翠等贵重饰品,造型华丽,彰显高贵气质。

2.贵妇头面:以金银配色为主,饰有绒花、玉器等饰品,造型典雅,展现大家风范。

3.青衣、花旦头面:以红色、粉色为主,饰有纸花、塑料花等饰品,造型简约,体现青春活力。

4.神仙、妖怪头面:造型奇特,色彩丰富,饰有羽毛、鳞片等饰品,展现神秘气息。

在演出过程中,戏曲演员需根据角色身份和剧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头面进行佩戴,以增强角色塑造的逼真性和观赏性。

四、京剧旦角头面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旦角头面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现代的京剧旦角头面制作工艺已经从原来的纯手工制作发展为机械化生产,使得头面制作更加高效、精美。

同时,设计师们还运用现代审美观念,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京剧旦角头面,为戏曲表演增色添彩。

五、结论与展望京剧旦角头面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京剧旦角概述总结

京剧旦角概述总结

京剧旦角概述总结引言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华夏戏曲之魂”。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吸引着广大观众。

在京剧的众多角色中,旦角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旦角的扮演者通常是女性,她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华丽的衣装展现出旦角的特点和魅力。

旦角的发展历程旦角在京剧中最早出现在清朝中期,起初只是一种小角色,扮演一些妇女、丫环等次要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旦角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京剧中的主角之一。

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旦角经历了从小生旦角到正旦和花旦的演变。

小生旦角是在旦角初期发展的时候出现的,扮演少男少女以及一些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角色。

与正旦和花旦相比,小生旦角的形象更加朴实,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正旦是指扮演成年女性的角色,通常是一些贵妇、宫廷妃嫔等角色。

正旦既要求演员具备柔美的姿态,又要具备娴静、雍容的气质。

正旦在京剧中通常是主要的女主角,承担着剧情的发展和故事的重要性。

花旦是京剧中最为出色和让人难以忘怀的旦角形式。

花旦扮演青年少女和妇女等多种角色,她们的形象通常是穿着华丽、色彩鲜明的戏服,优雅而富有魅力。

花旦在演技和形象上都要求极高,她们需要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来展现出旦角的精髓。

旦角的表演风格旦角的表演风格在京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的结合,旦角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在舞蹈方面,旦角通常会进行一些优雅、柔美的舞蹈动作,如蝴蝶翩翩、仙女起舞等。

旦角的舞蹈动作通常非常精妙,灵活而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唱腔方面,旦角具有独特的唱腔风格。

旦角的唱腔以柔美、清亮、婉转的声音为主,通常表达女性角色的柔情和细腻情感。

旦角的唱腔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歌艺技巧和深厚的音乐修养,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曲调和音域的变化。

在表演方面,旦角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语言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旦角通常以婉约、忧郁、温柔的形象为主,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

京剧旦角头面详解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旦角头面制作技艺更是堪称一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京剧旦角头面进行详解,探讨其制作方法、表演作用以及现代创新,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提供一份实用的指南。

一、京剧旦角头面的概述京剧旦角头面,指的是女演员在演出中佩戴的各种头饰、头钗、发髻等,它们既是表演道具,也是角色身份地位的象征。

旦角头面在京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美化演员形象,又能突显角色个性。

二、京剧旦角头面的组成部分京剧旦角头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发髻、头饰、头钗、鬓角、发簪等。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审美标准,相互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1.发髻:是旦角头面的基础,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有多种造型,如圆形、方形、弯月形等。

2.头饰:包括帽盔、凤冠、珠花等,用于表现角色的地位和身份。

如皇后、公主等高贵身份的角色,常佩戴凤冠;仙女、神仙等角色,则佩戴珠花、帽盔等。

3.头钗:是一种细长的金属饰品,插在发髻上,有装饰和固定头发的作用。

头钗的形状、材质和数量,都会影响到旦角头面的整体效果。

4.鬓角:是旦角头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装饰脸颊的作用。

根据角色的年龄和身份,有不同形状的鬓角,如弯月形、云朵形等。

5.发簪:是一种细长的饰品,插在发髻上,既能装饰头发,又能突显角色的个性。

三、各部分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技巧1.制作发髻:将演员的头发梳理整齐,用布包裹,再套上事先准备好的发髻。

根据角色的需要,可选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发髻。

2.制作头饰、头钗、发簪:根据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素,选用相应的饰品。

金属、塑料、丝绸等材料都是制作头饰的常用材料。

3.搭配鬓角: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选用适合的鬓角造型,用发卡等工具固定在头发上。

四、京剧旦角头面在表演中的作用1.突出角色特点:通过旦角头面的造型,使观众更容易分辨不同角色的性格、身份、年龄等。

2.表现剧情背景:某些头饰、发髻等,能够反映出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等背景信息。

旦的分类及特点

旦的分类及特点

旦的分类及特点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通常由女演员扮演。

旦角不仅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扮演各种经典角色,如贵妇、公主、仕女等,还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旦角的分类及特点如下所述。

旦角的分类:1.正旦:也被称为“大旦”,代表了戏曲中最高贵、最成熟的女性形象。

正旦通常扮演娘娘、贵妇、皇后、王后等角色。

她们的形象高雅、温婉,声音婉转动听,表演上注重细腻与大气的结合。

2.花旦:花旦是戏曲中最为活泼、灵动的女性形象,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旦角。

花旦通常扮演年轻貌美的女性角色,如公主、仕女、少妇等。

她们的形象青春活泼、明快动人,表演上注重形象的塑造与角色的魅力。

3.武旦:武旦是旦角中罕见的一类,她们通常扮演武力强大、善战的女性角色,如女将军、侠女等。

武旦需要掌握武术技巧,展现出勇敢、坚毅的形象。

旦角的艺术特点:1.声腔婉转:旦角的演唱以婉转柔美的声腔为特点,注重音调的转折和抑扬顿挫。

旦角的演唱既要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又要与乐器和伴唱的节奏相协调,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

2.舞蹈技巧精湛:旦角在舞台上经常有跳舞的机会,她们需要掌握各种舞蹈技巧,如身段柔美、舞姿优雅等。

旦角的舞蹈表演通常配合乐曲的节奏,表达出自己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世界。

3.表演细腻:旦角在表演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塑造。

她们通过声音、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多种手法,将角色的情感真实地呈现给观众。

4.化妆艳丽:旦角在化妆上通常注重艳丽和华丽。

她们常常使用红色、粉色等鲜艳的妆容,突出角色的美丽与高贵。

5.衣着讲究:旦角在戏曲中常常穿着华丽的服饰,如褶子丰富、色彩鲜艳的长袍、花翎饰物等。

服饰不仅要符合剧情需要,还要突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综上所述,旦角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具有不同的分类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无论是正旦、花旦还是武旦,她们都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观众,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和思考。

中国戏曲旦角详解

中国戏曲旦角详解

中国戏曲旦角详解中国戏曲旦角详解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戏曲中的旦角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戏曲旦角详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戏曲旦角详解老旦: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指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元曲谓之卜儿,汉剧称为夫。

《红楼梦》第五八回:“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

”彩旦: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女性丑角。

又称丑旦。

扮演年龄较老者的女丑又称丑婆子或摇旦。

花旦:传统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年女子。

在有些剧种里,女性角色除老旦、彩旦外,统称“花旦”。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

以墨点破其面,谓之花旦。

”清、昭槤《啸亭续录·莺花小谱》:“近日京都优人以四喜部为第一,花旦姿首美者甚多。

”正旦:传统戏曲脚色名。

简称“旦”。

由宋杂剧、金院本的“装旦”演变而来。

在剧中扮演女主角。

元、杂剧、明、清、传奇及一些地方戏剧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剧里称作“青衣”。

元、关汉卿《都二元》楔子:“冲末扮、竇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

”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还是我老妥做了天下第一个正旦。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临春班做正旦,小时也是极有名头的。

”装旦:戏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

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装旦,孙子贵。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假妇人即后世装旦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元、襍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

”刀马旦:传统戏剧中旦角的一种。

扮演骑在马上使用大刀长枪作战的女性,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战金山》的梁红玉、《扈家庄》的扈三娘等。

浅析京剧旦角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的艺术特色

浅析京剧旦角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的艺术特色

浅析京剧旦角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的艺术特色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

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昆腔、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功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分为文丑与武丑。

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结果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旦角流派

京剧旦角流派

荀派
创始人:荀慧生 旬慧生(公元1900—1968 年),工花旦、闺门旦。河 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 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 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 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 此专演京剧。旬慧生功底深 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 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 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 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 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 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 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 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 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 “旬派”艺术。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 美,在纽约、芝加哥、旧 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 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 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 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 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 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 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 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 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梅 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 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 排演《抗金兵》、《生死恨》 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 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 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 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 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 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 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 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 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创始人:张君秋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 术家,四小名旦之一, 旦角张派创始人,1920 年生于北京,卒于1997 年,原名滕家鸣,字玉 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 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 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 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 攻青衣。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 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 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 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 “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 “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 唱功,有一 条好喉咙,似尚; 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 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 “娇、媚、脆、水”,甜润清 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 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 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 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 格之中。

京剧旦角流派

京剧旦角流派

《武家坡》、《二进宫》、《霸王别姬》、《坐楼杀惜》等剧目。她
戏路宽,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小生等多种行当的各种不同类型
的角色都能演。而且从剧中人物性格出发,突破程式、行当的界限,
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她做戏洒脱,唱腔悠扬婉转,节
奏鲜明,念白清脆甜亮,咬字清晰,为业内外行家所称道。
经典剧目:《碧波仙子》,碧波仙子
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今江苏淮安)。其父为
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经典剧目:《雁门关》,萧太后
传人: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
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
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
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
《红梅阁》、《碧波仙子》、《芦荡火种》、《杜鹃山》、《花田
错》、《闯王旗》等。
创始人:黄桂秋
黄桂秋(1906—1978),名德铨,字荫清,自号桂荫轩主,祖籍
一说为湖北江夏人,另一个广泛的说法是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北京。
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黄派的创始人。“黄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
借来作了艺名。
经典剧目:《春秋配》
创始人:尚小云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
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
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
《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经典剧目:《昭君出塞》王昭君
传人:尚小云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

京剧旦行的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京剧旦行的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京剧旦行的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京剧旦行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京剧四大行当之一,旦行在京剧剧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和丰富多样的唱腔,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剧旦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传统戏曲艺术,但其真正形成并得到完善是在清代。

凭借着时代背景的影响和京剧艺术家们的努力探索,旦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行当。

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戏曲表演技巧,还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京剧旦行的表演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婉约细腻的表演风格,表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旦行演员以柔软委婉的唱腔和精湛的身段表演,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表情、动作和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高超的技巧和功底,旦行演员需要具备精湛的嗓音技巧和艺术修养。

他们要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同时还要通过精准的身段动作展现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京剧旦行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京剧旦行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但同时,传统的京剧旦行也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尝试创新和发展。

一些优秀的旦行演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创新,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在总结京剧旦行的风格特点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旦行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和精妙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同时,它对于当代戏剧艺术的影响与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旦行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展望京剧旦行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京剧旦行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拓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另一方面,京剧旦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其传承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京剧旦角看艺术规律

从京剧旦角看艺术规律
l 戏剧之家1 0 R MA MED A H
从 京 剧 旦 角 看 艺 术 规 律
口张桂 华
在灿烂辉 煌的京剧 艺术星 河 中, 行 流派 艺术 , 旦 主要 有 “ 大名 旦 ” 即梅 兰 芳 、 四 , 程砚 秋 、 荀慧 生 、 小云 。他 们 在 艺 术 尚 上各树一帜 , 表演唱腔精益 求精 , 各拥有 独特的剧 目、 师承和
马旦 、 武旦 为 专长 , 夫扎 实 , 功 个性鲜 明 , 代表剧 目有《 杨排 风》 《 家庄》 《 山寺》 《 、扈 、金 、 战金 山》 《 州城 》 , 、泗 等 英气十足 , 动作灵巧 , 身手轻捷 , 尤以“ 出手” 见长。
此外 , 尚有“ 江南四大名旦 ” 黄玉麟(97 16 )嗓 音甜 : 10 - 9 8, 润 细腻 , 扮相 秀丽俊 关, 态轻 盈 , 体 能歌善 舞 , 路 宽广 , 戏 青
等 。宋德珠(9 8 1 8)花衫、 1 1— 9 4, 花旦 、 刀马旦 、 武旦 皆精 , 以刀
梅 兰芳(8 4 1 6) 19 — 9 1出身梨 园世 家 , 在长 期的 舞 台 实践
中 , 成 独 特 的 艺术 风 格 , 称 “ 派 ” 形 世 梅 。梅 兰 芳 嗓 音 圆润 , 唱
晚 期 唱 腔 则在 醇 美 中显 出 华 丽 与舒 展 。 因人 设 腔 是 、 红梅 阁》 等。 另一位是 “ 关派” 创始人 关肃
霜( 98 19 ) 功 夫全 面 , 演武旦 、 12- 9 2 , 擅 刀马旦 , 并能反 串小
生 , 创“ 独 靠旗 出手 ”丰富 了京剧 的表 演 艺术。代表剧 目有 , 《 弓缘》《 家庄》 《 铁 、扈 、打焦赞》《 、盗库银 》《 、战洪 州》《 、辛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
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 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 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 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 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 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 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 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 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 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 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 利。梅兰芳的嗓音脆、亮、 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 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宽, 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 音之宽,恰到好处。
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
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 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 《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 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 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 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 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 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 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 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 《梅兰芳文集》、《梅兰芳 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 四十年》等。
梅兰芳的念白富于情感,表
达人物个性鲜明。湖广韵、 尖团字的运用臻于化境,完 全成为艺术化了的生活语言, 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这是 在一些戏中使用的韵白。在 另一些戏中使用京白,也总 是适度、自然、甜美,且处 处顾及人物身分和剧情,并 与身、手、步法、面部表情 融为一体。梅兰芳的做工与 身段经过多年努力,磨练、 创新,可以说达到了美轮美 奂的境地。他总体上突出一 个“圆”字,从任何一个角 度看他的表演都能给人一种 美好的感受。
191 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 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 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 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 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 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
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 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 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 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 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 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 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 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 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 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 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 代表。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 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 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 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 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 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 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 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 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 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 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 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 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 像周信芳”。
梅兰芳对剧中所演角色的化 妆和服装方面及音乐伴奏方 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革新。 除去把一般的化俗为雅、化 浊为秀、化板为灵的随时翻 新修改外,最大的创造是他 参考了中国古代仕女画和女 神像、雕塑等,改用古装头 面(发髻头饰)和古装褶、 裙、帔服等。在音乐伴奏方 面,为了使剧中人物的演唱 能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经 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共同 研究,在文场中加进了二胡 伴奏,增强、丰厚了乐音, 这一创举影响深远,所有旦 角演员无不效仿,至今二胡 已成为京剧旦角演唱必不可 少的伴奏乐器。
京剧旦角流派
京剧中的旦角,指戏曲中 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 花旦、刀马旦、武旦、老 旦、彩旦等类别。在京剧 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 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 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 “四大名旦”。他们以风 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 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 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 大的贡献。
除了“四大名旦” ,在京 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 地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还 有被誉为“通天教主”的 王瑶卿,还有京剧四大坤 旦之一的黄桂秋,京剧花 旦演员筱翠花(于连泉) 以及解放后在表演上独树 一帜独创一门流派的张君 秋,赵燕侠及关肃霜,她 们在京剧旦角舞台上争奇 斗艳,共同构成了京剧的 旦角艺术。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 美,在纽约、芝加哥、旧 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 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 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 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 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 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 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 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 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 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 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 排演《抗金兵》、《生死恨》 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 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 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 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 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 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 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 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 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代表剧目:《宇宙锋》、 《霸王别姬》、《贵妃醉 酒》、《女起解》、《水 斗断桥》、《奇双会》、 《宇宙锋》、《廉锦枫》、 《天女散花》《木兰从 军》、《抗金兵》、《生 死恨》、《西施》、《洛 神》、《穆桂英挂帅》等。 昆曲有《思凡》、《乔 醋》、《闹学》、《游园 惊梦》等。传人:著名梅 派传人有言慧珠、杜近芳、 梅葆玖、李炳淑,李玉芙, 杨秋玲,李胜素、史依弘, 董圆圆,胡文阁、张慧芳, 王艳,张馨月,张立媛, 高红梅,付佳等。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 《嫦娥奔月》、《春香闹学》、 《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 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 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 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 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 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 了醇厚流丽的唱腔,表演以庄 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 而艺压群芳,形成独具一格的 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 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 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 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 梅派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