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习过程观与现代学习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学习过程观与现代学习模式

韩庆奎

[摘要] 基于对孔子等古代学者学习过程观的分析,概括出中国古代一般的学习过程形式并归纳其特点,对其进行现代教学论视野下的阐释,使之成为现代学习模式的构成因子,使现代学习模式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在应用上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古代学习过程观;现代学习模式;借鉴

[作者简介] 韩庆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教授(山东曲阜273165)

现代学习理论是基于对古代学习理论批判地继承而得以发展的。我们在构建现代学习模式时,应该借鉴中国的古代学习过程观。中国古代学习过程观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块瑰宝,深入发掘其中合理的特质,使其成为现代学习模式的构成因子,对于强化现代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其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学习过程观分析

(一)孔子的观点

1.好学。孔子之所以博学并成为万世师表,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以下凡引自《论语》只注篇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不仅向高于自己的人学习,而且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韩愈说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昌黎全集·师说)。孔子还说明了人的6种性格特征与学习的关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就是说天性仁爱但不学习就会狭隘愚昧,其弊病是会受人愚弄;天性机智而不学习就会浅尝辄止,其弊病是好高骛远而没有基础;天性诚信而不学习就会目光短浅,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天性耿直而不学习就会思路混乱,其弊病是说话办事没有条理,在混乱中伤害别人;天性勇敢而不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是会滋事生乱;天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控制自己,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从而论述了必须好学才能修身养性。

2.乐学。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述而)。孔子本身对学习也是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正表达了这种乐学的最高境界。当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指出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习应“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子张),应做到“学而不厌”。

3.勤思。孔子非常重视在学习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视

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其主张就是:要清醒地观察人和事物;听别人的话要进行分析,不能因人废言或因言废人;与人相处要平易近人,脸色要温和,容貌要恭敬;讲话要言而有信;做事要敬业;在生活和学习中如遇到疑惑要敢于问、善于问、不耻下问;遇到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相违的事情时不要冲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遇到好处时,要审视获取之举是否符合“义”的规范。孔子还提出对于未懂之处必须急切地追问,明白道理之后,还须实心体认一番,即所谓“切问而近思”(子张)。

4.时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据学者研究,其中“习”的含义非常丰富。1

(1)温习。《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得到新收获,着眼于书本知识的复习巩固,这一解释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孔子曾赞扬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则“习”便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温习”,而是复习、思考、研究、有所新发现新收获的过程。从孔子教学过程而言,孔子每对学生教学一次,是否也是“习”了一次?把学过的东西教一遍,在教的过程中既温习了旧知识,而从中也有所启发得到新收获。

(2)实习、演习或练习。这一观点见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解作实习为好。杨先生举例:《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认为这一“习”字,是演习之意。

(3)实践。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如: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以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行为作为好学的依据。又如: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也是从行为品德上来确立是否“学”。

5.笃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宪政),是说有修养的人须先做后说,多做少说。学的目的在于行,孔子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孔子观察一个人时,不只是听他说得怎样,而主要是看他做得怎样:“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6.学思结合。孔子认为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做到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7.学行并重。孔子认为学子们应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用”。《论语》全书贯穿着的正是这种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孔子认为这样才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学与行的关

系上,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在此强调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孔子的学习过程观理解为:学—思—习—行。2

(二)墨子的论述

墨子指出:“知:闻,说,亲。名、实、合、为”(《墨子·经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经说上)。闻:闻知,教师传授而知;说:说知,知识是通过推论而得,不受地域和语言的障碍;亲:亲知,知识直接来自感官,即亲身经历而得。也就是说,知识是通过闻知、说知和亲知而得,再通过实践检验,在名与实相符合的情况下,行为才可能正确。“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经下),是说人类获得知识概念,有时是可以不通过五官的直觉感知,可以凭以往长期的经验。墨子强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言足以迁行者常之(能使行为向善的言论可常说),不足以迁行者勿常”(贵义);“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

由此看出,墨子的学习过程观是:说—知—行

(三)荀子的理论

荀子关于求知的过程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关于学的方法,他主张:“《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劝学)。”这是说,《礼》、《乐》的法则学生不能详细地说明原理,《诗》、《书》的掌故学生不能切近现实,《春秋》的微言词旨隐约,不被迅速理解。只有跟着先生学,听先生讲解,才能通晓世事。因此,学习的捷径莫过于接受先生的当面教授。但是,闻见只是学的初步,所以他主张学思行结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之明而行无过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

所以,荀子的学习过程观是:闻—见—知—行。

(四)《中庸》的提法

《中庸》把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说人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广博地去猎取知识,从中发现问题,认真地思考,明辨事物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以达到知的目的。但学习不能就此中止,要转入行的阶段。“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