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城市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25-2031年中国低碳经济市场深度研究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低碳经济市场深度研究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低碳经济市场深度研究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

目前已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

截至2024年6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64亿元,CEA收盘价59元/吨,较启动交易首日开盘价上涨了22.9%,尽管相较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碳市场的碳价来说仍然相对较低,但已高于我国大部分地方试点碳市场,初步发挥了碳定价的作用。

2024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

《条例》显示,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国家建立碳排放交易基金。

向重点排放单位有偿分配碳排放权产生的收入,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管理,用于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温室气体削减重点项目。

2024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4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城市规划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引言城市规划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旨在对城市规划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行业现状分析2.1 技术与工具的革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与工具。

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规划师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设计和模拟。

智能城市规划也成为了行业的热点,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智能配置和优化。

2.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城市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3 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规划师在设计城市发展布局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多个因素。

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人口密度的合理分布,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利性,是城市规划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规划行业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3.1 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中,数据将在城市规划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运行的大数据,城市规划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所在。

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将有助于提高规划精度、减少规划错误,进一步优化城市的发展。

3.2 城市智能化建设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师将有更多的智能化工具来辅助规划设计。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师需要与科技公司和相关机构合作,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

3.3 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会在未来五至十年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报告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报告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本报告将对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目标、措施和成效。

1. 绿色低碳发展的意义与目标绿色低碳发展是指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包括:1.1 节能减排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鼓励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1.2 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中国投资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面。

政府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建设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1.3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城市绿地建设政策,鼓励各地建设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 政策与措施中国政府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承诺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实现碳达峰。

同时,政府加大对清洁能源和能源低碳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推动能源消耗的优化。

2.2 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政府鼓励能源转型,逐步降低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鼓励发展风电、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包括提供补贴、实施配额制度等。

2.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政府加大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低碳经济相关概述17第一节低碳经济简介17一、低碳经济的概念17二、低碳经济的由来17三、低碳经济演变史17第二节低碳经济的控制因素19一、技术进步19二、能源结构19三、消费者行为20第三节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20一、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20二、“减碳经济”体系21三、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 22第二章世界低碳经济总体发展状况23第一节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概况23一、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23二、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24三、世界各国策划低碳经济24四、2030年欧盟的减排目标26五、欧盟出台了汽车减排法规26六、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27七、低碳经济改变国际新能源产业格局28第二节美国29一、美国绿色低碳发展启示29二、美国颁布能源新政策31三、美国启动零能耗光伏住宅测试35四、美国碳排降至近20年最低35五、美国能源正在向低碳转型36六、美国运通投资银行投资中国低碳产业37第三节英国37一、英国能源改革法案鼓励建立低碳能源37二、英国关注绿色发展以引领低碳未来37三、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反弹39四、英国大力推行低碳电力改革39五、英国催生全球首家低碳投资银行41六、英国宣布温室气体排放远期目标42第四节德国42一、德国制定《能源纲要草案》42二、德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举措44三、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47四、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48五、深圳借鉴德国低碳技术缓解交通49六、德国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50第五节日本50一、日本逐步向低碳社会转型50二、日本扶植低碳产业的驱动因素51三、日本低碳产业的技术能力优势52四、日本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法分析55五、日本加大低碳经济财税支持力度58六、日本出台新能源补贴政策60七、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基本特征60第六节其他61一、韩国政府确立低碳增长战略61二、巴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分析62三、丹麦多措并举控制碳排放63四、法国开始实行碳标签制度66五、印度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出台67六、丹麦公布《2050年能源战略》68第三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71第一节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环境71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71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74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77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79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82第二节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3一、世界经济形势83二、世界经济展望84第三节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6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86二、2017-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89第四节中国低碳经济能源环境91一、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综述91二、中国能源生产情况分析94三、中国能源消费情况分析95四、中国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96五、中国加快建设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97六、中国能源工业未来发展思路98七、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100第五节中国低碳经济社会环境101一、中国面临能源紧缺局面101二、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01三、中国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102四、节能环保成为社会发展趋势102第四章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104第一节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意义104一、低碳经济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104二、低碳经济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105三、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105第二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思路106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大事记106二、中国低碳经济前提分析108三、中国低碳经济要分五步走111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111五、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战略分析112第三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113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13二、中国财政政策将支持低碳经济发展113三、低碳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14四、中国低碳经济的新规则与新挑战115五、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117第四节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119一、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119二、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119三、低碳城市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120四、低碳城市建设引领发展新趋势122五、中国低碳城市的科学规划分析123第五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126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26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127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128第六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129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129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131三、中国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途径132四、中国构建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35第五章新能源产业137第一节中国新能源产业综述137一、中国新能源的储量及分布137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139三、中国新能源发展进步显著141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141五、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分析142第二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44一、新能源产业取得迅猛发展144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148三、新能源产业期待再次发展149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150五、中国新能源产业步入高速成长期151第三节太阳能152一、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152二、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概述153三、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析155四、光伏发电站项目建设情况155五、太阳能热利用成全球典范157六、中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现状158第四节风能159一、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159二、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概况160三、中国风电行业经济运行161四、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分析162五、风电投资建设项目分析162六、中国风电市场前景分析167七、中国风力发电预测分析168第五节生物质能169一、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169二、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况171三、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遭遇瓶颈172四、中国生物质能困局破解策略174五、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分析177第六节核能177一、中国核电行业发展概况177二、中国核电行业经济运行179三、中国核力发电情况统计180四、中国核电建设投资分析181五、中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获重大突破182第七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问题183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四大挑战183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85三、制约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因素分析186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187第八节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对策188一、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建议188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简析191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192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应加快理顺管理体制192第九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196一、中国新能源规划介绍196二、中国新能源规划重点发展领域197三、中国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198四、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比重预测199五、未来新能源将成中国主力能源200第六章节能产业202第一节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概况202一、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202二、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204三、中国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05四、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潜力205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6第二节工业节能207一、低碳经济重在工业节能技术进步207二、中国工业节能打响“攻坚战” 208三、中国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巨大211四、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211五、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重点213第三节建筑节能214一、建筑节能有益于城市环保214二、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分析214三、建筑节能重点领域分析216四、建筑节能大有潜力可挖221五、建筑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22第四节照明节能222一、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前景可期222二、中国绿色照明产品受市场青睐223三、照明节能认证促产业技术进步224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225五、“十三五”中国照明节能环保投入预测226第五节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28一、节能新技术盘点228二、中国塑料加工业节能技术创新加快234三、变频节能技术引领低碳工业浪潮237四、节能新技术成家电市场主流趋势238五、新技术下的节能减排行动241第七章污染减排242第一节中国污染减排发展简述242一、污染减排时代特征分析242二、污染减排在探索中实践243三、污染减排发展规划分析244第二节中国污染减排进展状况246一、环境污染调查情况分析246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248三、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情况250四、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250五、中国“十三五”污染减排成效251六、“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252第三节工业减排254一、中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进程254二、造纸业成为中国工业减排关键点256三、中国烟气脱硫发展情况分析257 (一)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257 (二)烟气脱硫脱硝市场容量257四、2013年工业节能减排现状258五、“十三五”中国调高节能减排指标258第四节汽车减排259一、汽车尾气污染与危害分析259二、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国IV标准260三、汽车工业应该加大减排力度261四、将用经济政策应对汽车尾气污染262第五节中国污染减排发展策略263一、污染减排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263二、创新污染减排政策机制264三、全面落实国家减排政策法规265四、中国污染减排的对策措施266五、“十三五”中国污染减排工作方略269 第八章环保产业271第一节环保行业发展基本情况271一、环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71二、环保产业发展特征分析272三、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分析276四、环保市场投资规模分析276(一)环保投资资金来源276(二)环保市场投资规模276第二节环境监测市场发展分析277一、环境监测市场发展现状277二、环境监测投资建设情况279三、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分析280四、环境监测细分市场分析281(一)水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1(二)大气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3(三)土壤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3 (四)重金属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5 五、环境监测市场前景分析286第三节环保行业区域发展状况287一、环保产业区域集群发展287二、环保产业区域发展特征289 (一)环渤海区域发展特征289 (二)长三角区域发展特征290 (三)珠三角区域发展特征290 (四)中部沿江发展轴特征291第四节污水处理行业292一、废污水及废水排放情况292 (一)废污水排放情况统计292 (二)废水的排放情况统计292二、污水处理业产业链分析293三、污水处理行业进入壁垒294 (一)地域壁垒294(二)资本壁垒294(三)技术壁垒294(四)资质准入壁垒294四、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概况295五、污水处理市场发展分析296 (一)污水处理投资情况296 (二)工业废水处理投资297 (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97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298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298 (二)污水处理建设成本分析298 七、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分析299 (一)地下水污染分布情况分析299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00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现状300 (四)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机会302第五节垃圾处理303一、我国垃圾处理市场发展现状303 (一)垃圾产生规模情况统计303 (二)城市环卫投资规模分析303 (三)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分析304二、垃圾处理成为环保发展重点304三、垃圾处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05四、垃圾处理市场发展策略306第六节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307一、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07二、阻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308三、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309四、环保危机中政府监管的缺失310第七节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对策312一、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312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314三、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22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323第八节 2014-2022年环保行业发展预测324一、未来中国环保政策预测324二、国家鼓励环保技术装备325三、未来环保产业产值预测326四、未来环保产业地位将上升326五、2022年环保产业发展预测327第九章清洁发展机制(CDM)328第一节 CDM产业相关概述328一、CDM的定义328二、CDM的核心内涵330三、CDM项目运作基本规则和流程330四、CDM项目开发模式及程序331第二节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332一、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332二、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334三、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335四、中国参与构建碳市场的必要性337五、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339六、上海已成国内最大碳交易市场340七、中国碳市或成全球碳交易第二大市场341第三节中国CDM项目发展状况343一、全球CDM项目发展规模分析343二、中国CDM项目发展现状分析344三、中国CDM项目批准规模分析346四、中国CDM项目注册规模分析349五、中国CDM项目签发规模分析352六、中国CDM项目存在融资瓶颈355七、中国CDM项目融资政策建议356第四节 CDM项目技术引进分析358一、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CDM技术转让358二、中国AIJ项目简析及其技术引进实践359三、技术引进应是CDM项目发展的重心361四、CDM项目引进技术的对策措施362第十章低碳经济其他相关行业分析364第一节低碳农业364一、气候变化影响化学农业弊端显现364二、低碳农业可抵消80%农业温室气体365三、中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分析365四、中国农业发展应以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366五、低碳农业发展须财政补贴及政策支持367第二节低碳消费369一、低碳消费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369二、中国存在“过度消费”现象370三、推行低碳消费方式需多方共同努力370四、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372五、中国拉动低碳消费引导绿色生产373六、《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374第三节低碳金融375一、低碳经济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机遇375二、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78三、中国低碳金融相关机制不断完善380四、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81五、中国低碳金融发展的主要着力点384六、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385第十一章中国部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388第一节北京388一、北京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388二、北京东城区低碳发展优势及产业定位389三、北京计划建设四处循环经济园区392四、北京市低碳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392五、北京海淀北部地区低碳生态建设方案出台393第二节上海393一、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及措施393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396三、工业节能成上海减排重中之重397四、利用世博机遇建设低碳示范区397五、上海交通运输业加快节能减排398六、上海市建设低碳济经济实践区398七、上海发展低碳经济路径分析398八、上海节能减排重点发展措施400第三节广东401一、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401二、低碳经济是广东转型的硬任务402三、广东“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04四、深圳低碳城签系列重大项目引资405五、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区项目启动405六、广东“十三五”节能规划出炉406七、未来广东省节能减排发展措施407八、未来十年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407第四节湖南412一、湖南建设低碳示范省的意义分析412二、湖南“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14三、湖南上市公司抢占低碳经济先机415四、湖南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环保416六、北大低碳生态示范研究基地项目420七、湖南示范省低碳建设的具体建议420第五节四川423一、四川“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23二、四川低碳经济市场发展潜能424三、四川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策略425四、四川广元低碳城市建设目标427五、四川省“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427六、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及工程428第十二章中国重点工业部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432第一节石油化工业432一、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432二、中国石化行业面临资源及环保压力435三、中国石化行业全面促进低碳经济436四、中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力438五、低碳经济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机遇439六、“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目标440第二节钢铁工业441一、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41二、钢铁业必不可少走节能减排之路442三、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工业节能减排444四、钢铁行业调高落后产能标准影响445五、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447六、中国加大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力度450七、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451第三节煤炭工业459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59二、煤炭工业的低碳样本460三、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461四、中国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分析462五、“十三五”大力发展绿色煤炭工业462六、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463七、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467第四节电力工业471一、电力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71二、中国电力工业走向低碳472三、低碳经济对发电企业的影响473四、建设绿色电网顺应节能环保大势475五、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发电产业前景476第五节汽车制造业479一、汽车制造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79二、节能与新能源车产业化进程480三、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发展机遇481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482五、混合动力车成中国汽车市场新商机484第十三章中国低碳经济领域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486第一节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486一、企业基本情况486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86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87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87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88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88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88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489第二节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489一、企业基本情况489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90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92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92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93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93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93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494第三节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95一、企业基本情况495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96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98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99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99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99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00第四节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501一、企业基本情况50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01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03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03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04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04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04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05第五节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506一、企业基本情况506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06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08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09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09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09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10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10第六节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1一、企业基本情况51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12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14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14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15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15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16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16第七节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517一、企业基本情况517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18四、企业最新发展动态519第十四章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521第一节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521一、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521二、低碳经济工业化将成发展趋势521三、碳捕集产业发展前景分析522四、中国碳税发展分析523第二节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展望525二、构建低碳长效机制成“十三五”重点526三、“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前景乐观527四、2020年中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目标529五、2050年中国将有望实现低碳发展530第十五章 2017-2022年中国低碳产业投资战略531第一节投资机遇531一、中国低碳投资渐成热点531二、低碳技术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引擎532三、政策支持提升低碳经济景气度533四、中国应把握低碳经济投资机遇534五、跨国低碳投资潜力不可限量536第二节投资热点537一、中国低碳经济投资热点分析537二、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居全球之首538三、中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资分析538四、智能电网成为低碳经济时代能源输送网542五、中国核电投资规模持续扩大543六、低碳经济为石材业带来新机遇544七、低碳经济下印刷包装行业的机遇545八、低碳经济下建材业面临三大机遇546第三节投资概况546一、中国每年额外投资1万亿发展低碳经济546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拓展外商投资空间547三、中国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投资升温547四、中国低碳经济细分领域投资分析548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陕西省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报告旨在分析陕西省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探讨低碳产业和技术在该省的应用情况,展望低碳经济市场前景,并就政府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提出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的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推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的概述、结构、目的以及总结,以便读者对整篇报告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正文部分将分析陕西省低碳经济现状,低碳产业发展情况和低碳技术应用情况。

最后,结论部分将展望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前景,分析政府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总结与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在于全面分析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探讨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深入挖掘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的潜力和前景展望,同时分析政府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推动陕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政府部门、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行业分析和发展参考,促进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 总结总结部分:通过对陕西省低碳经济现状分析、低碳产业发展情况和低碳技术应用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陕西省在低碳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未来,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建议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陕西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2.正文2.1 陕西省低碳经济现状分析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陕西省的低碳经济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碳排放情况等方面。

【全文】中国绿色经济行业分析报告

【全文】中国绿色经济行业分析报告
绿色消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Part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12
Part • 3. •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3.1 社会层面发展路径
3.1 社会层面发展路径
从我国整体发展路径来看,社会多方角色参与,共同促进绿色 经济的发展
uu 我国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路径,是在新政策引导下,社会各部门及公众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uu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资本、市场的创新升级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助力产业经济向绿色化转变。
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差距持续加大 • 发展方式由以高投入、高增长的规模速度型转向以技术和创新主导的
质量效率型
在这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追求量变切换到质变,绿色经济将会驱动资 源高效配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 引擎。
亿欧智库:2008-2017年我国GDP三大产业结构组成
Part • 1. • 绿色经济概念解读 1.1 绿色经济思想演变
第二阶段(2007年-2009年):
第一阶段(1989年-2006年): -“绿色经济蓝图是从环境的角度,阐释了环
境保护及改善的问题“——英国环境经济 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首次提出“绿色经济”
- 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工作:在低碳、可持 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工作》 首次将“绿色经济”定义为 “重视人与自然、能创造体面高薪工作的经济”。
Part • 2. •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2.2 人口和城镇化压力增大
uu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长期增长,我国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能源消费量逐年攀升,国内资源供不应求,导致以原油为代 表的能源进口量增加,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5%,能源问题是促使我置:将资本重点配置在资源密集、 消耗自然资本、减少就业机会的领域

绿色能源市场分析报告

绿色能源市场分析报告

绿色能源市场分析报告1. 概述绿色能源是指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特点的能源形式。

本报告旨在对绿色能源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关键领域和潜在挑战等方面。

2. 市场规模绿色能源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绿色能源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达到X万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与推动。

同时,企业和个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促进了绿色能源市场的发展。

3. 增长趋势(此处根据不同绿色能源领域分小节描述增长趋势,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3.1 太阳能太阳能作为最常见的绿色能源形式之一,其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备受关注。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成本的大幅降低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预计未来几年内,太阳能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在绿色能源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3.2 风能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之一,发展前景广阔。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风能行业的发展。

未来几年,风能市场将继续扩大,预计全球风能装机容量将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3.3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利用有机物质作为能源来源,如农作物秸秆、木材废料等。

由于其可再生、低碳、环保等特点,生物质能市场也在快速增长。

在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在供热、发电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生物质能市场将继续扩大,并在未来几年内迎来更多的机遇。

4. 关键领域绿色能源市场的关键领域可以分为电力行业、交通运输、建筑和工业等。

4.1 电力行业电力行业是绿色能源市场的主要领域之一。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和投资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绿色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4.2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绿色能源在该领域的应用非常关键。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和展望分析报告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和展望分析报告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和展望分析报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科技的发展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和重中之重。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低碳科技将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实现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将对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已成为主流能源,其技术水平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此外,生物能源和地热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选择。

2. 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建筑、交通和制造业等领域,节能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智能建筑、高效照明和节能传动系统等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3. 低碳交通技术交通运输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降低交通对碳排放的负担,低碳交通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和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等低碳交通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此外,智能交通系统和共享交通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也为实现低碳交通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展望分析1. 技术创新与突破绿色低碳科技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未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预见到低碳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低碳交通技术等领域将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电池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创新将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

2. 系统集成与协同创新绿色低碳科技的发展需要不同领域之间的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

通过能源、交通、建筑和环保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有效减少。

各行业生态建设趋势分析报告范文

各行业生态建设趋势分析报告范文

各行业生态建设趋势分析报告范文一、行业背景和概况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各行业生态建设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生态建设旨在寻求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不断提升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本报告将分析各行业生态建设的趋势,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农业生态建设农业是各行业中最早进行生态建设的领域之一。

农业生态建设包括优化农田布局、推广有机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有机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

三、工业生态建设工业生态建设主要包括资源高效利用和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

随着能源和资源的日益稀缺,工业企业开始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新兴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着工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例如工业园区内的资源共享、废物利用等。

四、建筑业生态建设建筑业是能耗大户,建筑业的生态建设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上。

绿色建筑强调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最小影响,通过选择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和灵活的空调系统等手段,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五、交通运输业生态建设交通运输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贡献巨大,因此生态建设对交通运输业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交通运输业的主要趋势之一是电动化,通过推广电动汽车和电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尾气排放,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

六、电力行业生态建设电力行业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由于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对环境污染严重,国家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也是电力行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之一。

七、生态旅游业生态建设生态旅游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产业,生态建设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生态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旅游、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是重要的生态建设方向。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加强生态监管等措施,可以保护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理论综述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王凯伟㊀毛星芝㊀罗鸽希内容提要: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势头.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㊁碳税和碳交易市场㊁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国内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㊁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㊁发展的评价㊁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㊁评价体系㊁制度体系㊁低碳能源及技术㊁具体区域和行业以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低碳经济㊀低碳城市㊀评价体系一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㊁碳税和碳交易市场㊁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1 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㊁节约能源技术㊁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㊁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 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 ㊁ 低碳经济 ㊁ 低碳技术 ㊁ 低碳发展 ㊁ 低碳生活方式 ㊁ 低碳社会 ㊁ 低碳城市 ㊁ 低碳世界 等一系列新概念㊁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的大变革,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2 对碳税和碳市场交易的研究.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本国开征碳税,并建立碳交易市场.碳税实际上是一种矫正税,有的国家称为能源税,其本质都是为了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㊁瑞典㊁丹麦㊁荷兰四个北欧国家先后开征碳税,1999年意大利开始征收,2007年和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先后开征碳税,又为碳税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3 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目前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低碳消费㊁低碳社区㊁低碳建筑等.国外学者主要从建筑或社区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期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多地关注草根创新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草根创新(g r a s s r o o t s i n i t i a t i v e s)依赖于个体有限的能力㊁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低碳社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内部,草根创新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区间的界限.在实践层面上,C a n e l oP r o j e c t项目属于典型的草根创新,它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建造房屋,最大限度使用当地比较容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的自然和中碳材料建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足迹,有效地避免水泥材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根据I P C C的报告,在发达国家,建筑大约消耗了7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王凯伟㊁毛星芝㊁罗鸽希,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411200,电子邮箱:w a n g k w168@126.c o m.本文是作者承担的2010年度湖南省软科学项目 促进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 (编号:2010Z K3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40%的能源,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6%.E I A的报告显示建筑大约消耗了全球30.8%的能源.因此,发展低碳建筑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可以分解为建造㊁装修㊁室外设施建设㊁运输㊁经营㊁废物处理㊁物业管理㊁拆迁和建筑处置等9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材料㊁设备和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因此,低碳建筑要求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材料㊁设备等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C h e n(2010)等认为可以有效加强管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费量,并指出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相比,建筑物的后期运营管理所消费的能源量更大.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在新建筑中采用传统的节能技术,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20%-3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40%.4 对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的研究.斯特恩报告提出全球减排政策的三个要素,即通过税收㊁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消除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障碍.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新能源或能源战略调整有助于促进转型,如A bGd e e n(2007)认为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有不少学者从发展低碳技术角度提出了具体路径,如S u n i k k a(2006)提出应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技术促进城市转型;W i n k l e r(2007)认为应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并指出平板太阳能收集器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部署做好技术准备.也有学者从碳金融角度提出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如T i l l R e q u a t e(2005)通过回顾环境政策工具为促进先进减排技术发展产生的激励方面的相关进展,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采用碳价等市场手段通常比指挥和控制手段具有更好的表现,碳税要比碳排放限额更具有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效果; M o r r i s o n&Y o s h i d a(2009)通过比较研究中国㊁美国和韩国,提出应设立适当的公共基金来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排放.上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都为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5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国外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操作方面大规模实施战略,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1月,美国白宫发布 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 报告,提出将能源列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报告中指出,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㊁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提高1倍,未来10年内政府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以减少石油消费量,大量投资绿色能源 风能㊁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绝缘材料等;推行绿色建筑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㊁石油㊁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㊁低排放的方向转型.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㊁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㊁发展的评价㊁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研究.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鲍健强(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㊁低污染㊁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㊁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㊁能源消费方式㊁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㊁低污染㊁低排放和高效能㊁高效率㊁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㊁低排放㊁低污染,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认同,不论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发展以低能耗㊁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是大势所趋.2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省市级的区域性城市,并且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进行构建.胡大立㊁丁帅(2010)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㊁准则层㊁指标层).李晓燕(2010)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88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毛玉如㊁沈鹏等(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㊁技术㊁产业㊁机制四个层面考虑.王斌斌(2010)在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谢传胜㊁徐欣等(2010)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3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对于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2008)提出,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推行试点示范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 低碳经济:理念 实践 创新 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庄贵阳(2007)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六种可能途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大碳汇和国际合作.任力(2009)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杜明军(2009)提出通过以低碳财政资金为先导平台,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项目为载体,引导㊁拉动低碳经济龙头企业对现代节能项目的投入,整合各类低碳发展资金,逐步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 聚宝盆 效应.龚建文(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减排;最优路径是提高能源效率㊁发展可再生能源㊁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在政策上㊁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4 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付允(2008)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㊁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㊁高效益㊁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上而下调整发展㊁逐步优化产业结构㊁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㊁促进新能源发展;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㊁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毕军等(2009)认为,低碳发展需要技术,但低碳发展不能依赖技术,碳排放影响几乎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因此构建政府㊁企业㊁公众共同参与的低碳社会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 绿色+资本+网络 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该领域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众多㊁研究资料丰富㊁研究视野开阔㊁研究方式多样的景象.未来在低碳经济的研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合理的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的研究要立足国情.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加强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立我国低碳发展纲领的基础.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系统㊁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低碳经济最本质的内容,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政府的政策㊁实证研究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㊁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㊁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外的研究则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如低碳能源㊁碳排放等方面,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 产出法㊁成本 效益法等,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㊁国家㊁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技术亟待升级,我国已经逐渐呈现出从以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逐步向自主研发转变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并逐渐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加快以 产权界定 为中心的制度建设㊁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㊁建立企业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等制度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方向.所以,如何在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98«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超越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从政治㊁经济㊁法律㊁科技以及文化等角度提出一套更加契合我国国情㊁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体系,逐渐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迫切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四是低碳能源及技术研究.由于我国人口过多并且持续增长,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比较大,碳排放量也比较大.必须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走 低碳经济 的路子,从过去高投入㊁高排放㊁低产出的 两高一低 的产业高碳发展模式向低投入㊁低排放㊁高产出的 两低一高 的产业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碳处理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目前关于碳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所有权和转让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技术转让进展十分缓慢.因此,要进一步开发低碳能源,研发低碳技术.五是具体区域和行业的研究.目前,低碳经济研究在国外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而国内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入手,侧重于制度㊁政策㊁战略研究.未来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国情,继续进行完善宏观研究外,还要强化微观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省㊁市㊁县㊁企业,因此,加强微观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内许多学者虽然提出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缺乏针对性.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借鉴国外低碳经济转型经验,对我国具体区域和具体行业的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耦合产业结构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必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六是低碳城市构建研究.低碳城市包含范围广泛,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适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㊁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参考文献:胡大立丁帅,2010:«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2期.杜明军,200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中州学刊»第6期.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2008:«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第3期龚建文,2009:«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李晓燕,2010:«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华东经济管理»第2期.毛玉如沈鹏等,2008:«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化工»第11期.任力,2009:«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第2期.王斌斌,2010:«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谢传胜徐欣等,2010:«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技术经济»第8期.邢继俊,2009:«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杨志,2009:«绿色+资本+网络 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融资»第11期.庄贵阳,2005:«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C h e n,G.Q.e t a l(2011),"L o w-c a r b o nb u i l d i n g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m u l t i-s c a l ei n p u t-o u t p u ta n a l y s i s",C o mm u n i c aGt i o n si n N o n l i n e a rS c i e n c ea n d 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16(1):583-595.M o r r i s o n&Y o s h i d a(2009),"C h i n a,U n i t e dS t a t e s,K o r e a t a k e l e a d i n c l e a n e n e r g y a n d l o w-c a r b o n i n i t i a t i v e s",R eGs e a r c hT e c h n o l o g y M a n a g e m e n t52:2-4.O m e r,A.M.(2007),"F o c u so nl o w c a r b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s o l u t i o n",R e n e w a b l e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E n e r g y R e v i e w s4:1-27.R e q u a t e,T.(2005),"D y n a m i ci n c e n t i v e sb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i c y i n s t r u m e n t s-as u r v e y",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i c s54(2-3):175-195.S u n i k k a&M i n n a(2006),"E n e r g y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l o w-c a r-b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i n u r b a nr e n e w a l",B u i l d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f o r m a t i o n34:521-533.(责任编辑:钟培华)09。

发展状况调查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发展状况调查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发展状况调查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一、概括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进行了《发展状况调查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的撰写。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当前行业的发展状况,并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市场变化、技术进步、竞争格局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我们试图提供一个全面而精准的行业前景预测。

报告首先概述了行业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主要参与者以及行业的主要趋势和挑战。

我们分析了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强调了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在行业增长中的重要性。

我们也提到了行业内的一些重要问题和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等,这些都将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报告也着重探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基于我们的市场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预测了一些可能的行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方向,包括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演变等。

我们同时也评估了这些趋势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把握机遇。

本报告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行业分析,旨在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1.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宏观背景下,我们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研究旨在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探讨其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日趋频繁,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新兴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常态。

在此背景下,对特定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特定领域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具体目的如下: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环保部门通过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现状根据北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发布的数据,北京市2019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AQI)平均值为52,比2018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

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北京的空气质量排名第14位。

相比之下,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要好于首都。

在其他城市中,一些领先城市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污染防控,加强工业和建筑废气排放管理,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及完善生活污染控制等。

二、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改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例如,新型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得车辆排放量大大降低,进而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2. 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建立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城市,并且逐渐实现城市化的生态化和协调发展。

3. 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在政府机构指导下建立环境监测、评价、行动和干预机制,以保护城市环境,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4. 多部门合作、多措并举空气质量问题的解决不同凭单一部门的努力,需要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统一的空气治理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空气质量的改善。

5.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成员之一,如何实现目标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领域。

通过发展智能城市和科技工作,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和包容性,减少城市排放,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问题已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来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毕竟好的环境空气质量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大的增长势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低碳产业园市场分析报告

低碳产业园市场分析报告

低碳产业园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低碳产业园是指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产业集聚区。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重视的增加,低碳产业园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低碳产业园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为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各个部分的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编写:"2.正文部分包括了对低碳产业园概念的介绍,市场现状的分析以及发展趋势的展望。

首先会对低碳产业园的概念进行解释,探讨它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对市场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发展情况、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会对未来低碳产业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市场前景、发展方向、行业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了整个正文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让读者对后续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分析低碳产业园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帮助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投资者深入了解低碳产业园的概念、市场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低碳产业园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旨在为低碳产业园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为其业务拓展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4 总结:在本报告中,我们对低碳产业园进行了全面的市场分析。

通过对低碳产业园概念、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发现低碳产业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当前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低碳产业园有望成为未来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总结中,我们发现了低碳产业园发展的主要发现,分析了影响低碳产业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展望。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分析,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市场参考,帮助促进低碳产业园的健康发展。

低碳出行市场分析报告

低碳出行市场分析报告

低碳出行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低碳出行是近年来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保出行方式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低碳出行市场作为新兴的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低碳出行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的低碳出行方式,分析市场趋势,并提出市场前景和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概括性地介绍本报告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对低碳出行市场进行分析的意义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对低碳出行市场的现状、低碳出行方式和市场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以全面了解当前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对低碳出行市场的前景进行展望和总结,同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低碳出行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总结总结部分:通过对低碳出行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低碳出行政策的支持,低碳出行方式将会成为未来出行的主流。

我们需要关注市场现状和趋势,以便抓住市场机遇,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

同时,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出台支持低碳出行的政策,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报告的分析对相关业内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低碳出行市场的分析,深入了解当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为相关行业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通过对市场前景和政策建议的讨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推动低碳出行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最终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正文2.1 市场现状市场现状部分主要分析当前低碳出行市场的情况。

目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于低碳出行方式的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低碳出行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电动汽车、自行车共享、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23年度报告: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3年度报告: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3年度报告: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2023年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借此机会,我将全面客观地评估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并提出未来的计划和目标,以便清晰地传达信息,让大家全面了解我们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发展方向。

首先,我要对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和感谢。

在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我们的团队以稳健、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作为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对整个行业进行全面研究。

回顾过去一年,行业整体呈现出了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数字化转型的推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是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环保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关注点,我们也应积极响应,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再次是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日益增加,这也对我们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基于对行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显得更加清晰。

首先,数字化转型将继续深入推进。

我们应积极跟进科技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加大投入,提升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绿色低碳将成为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将成为关键。

我们应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作为公司的一员,我将继续努力,全身心地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将始终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不夸大事实,也不掩饰问题。

同时,我将积极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能力,展示出我的价值和潜力。

最后,我要感谢公司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信任,同时也感谢各位同事的合作与奉献。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未来一定会实现更加辉煌的发展。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 源,有效减少碳排放。
• 绿色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 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 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 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 “低碳绿色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 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绿色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 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效果图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环境系统示意图 墙体绿化
2.2国内实践动态
深圳市
强调综合型低碳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完善绿色市政规划 引导产业低碳化发展 建立绿色交通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深圳市建设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2.2国内实践动态
无锡市
强调综合型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法规体系 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城市建设体系 低碳交通与物流体系 低碳生活与文化体系 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对低碳城市发模式的思考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一、绿色低碳城市概念及意义 二、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三、对大学城的调研分析 四、案例研究 五、绿色低碳城市形成模式 六、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一、低碳绿色城市的概念及意义
• 1.1概念
• 低碳,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国,低碳城市理念已于近几年蓬勃兴起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低碳城市建设热潮。 2008 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WWF) 共同确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中国低碳城市 发展项目( LCCI) 的两个试点城市。
2.1国外实践动态
城市层面
德国的弗莱堡 超前意识:太阳能为主的再生能源 先进设计:建筑物顶层充电面与太阳位置和角度对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三.对大学城的调研分析
3.1 背景
• 在我国,大学城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末期,在高校合并和扩招的背景之下,以河北廊坊东方
大学城为首,拉开了全国性的大学城建设热潮。彼时,绿色城市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但其 理念业已提出,在大学城的建设中,规划工作者或多或少的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当“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并为各方面建设规划活动所重视,成为 如今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重要参考标准的时候,大学城在实践“低碳”中所面临 的一些不利现状就开始越发地凸显出来。
• 建设低碳绿色城市,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 持续改善的城市,能有效促进城市在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保护等领域可持续发展,是协调区域 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发展模式。
•1.2 意义
• 在城市设计中,我们需要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 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而发展低碳绿色城市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的重要路径。
BEDzed社区鸟瞰图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BEDzed社区总平面图
2.1国外实践动态
社区层面
英国的彭布里奇花园城 10大环境系统
热空气沿建筑体自然上升 蜂窝状结构实现热平衡 高度隔热的建筑正面配套无源通风系统 高效率的三层玻璃窗可大限度减少热损失 地源热泵供暖与供冷 太阳能排风扇排放热空气 屋顶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最佳角度吸收太阳能 雨水回收罐 墙体绿化 建筑结构体采用可再生的永续材料建成
应 良好政策:财政政策和技术支持推动太阳能利用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弗莱堡城区鸟瞰图
广泛分布于弗莱堡的太阳能屋顶
2.1国外实践动态
城市层面
瑞典的哈马碧滨水新城 土地利用:治理土壤污染、保护自然资源 交通体系:完善的公交系统、合作用车计划 建筑材料:对环境和健康无害、使用回收材料 生活环境:规划大量的锻炼和运动设施
1、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是应对城市资源消费高增长阶段来临的客 观需要
2、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是提高城市长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是调整城市经济结构的现实抓手 4、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
途径 5、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是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
顺利建设的有力保证 6、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是实现人居质量的现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哈马碧滨水新城的总平面图
哈马碧生态循环模式
2.1国外实践动态
城市层面
阿联酋的马斯达城 能源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城内不存在传统汽车 多手段降温增湿 污水高效循环利用 先进的建筑技术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马斯达生态城的规划鸟瞰图
“正能量建筑”——马斯达企业总部
实需求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二、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伦敦、东京、纽约等世界级城市先后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并制定相关规划或行动计划。为了更好地指导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建设,成立了“世界大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LCC)”。低碳生态理念已逐步融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想;生态新城规划成为低碳生态发展系统探索的重要方面;街区和建筑尺度生态技术应用已渐趋成熟。
2.1国外实践动态
城市层面
英国的马斯顿-维尔生态城 减少交通污染,交通排放量减少50% 系统的水体规划,强调区域活水 多功能绿化带规划,划分林地、农作物
和开放空间区 提倡健康幸福低碳生活方式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马斯顿-维尔生态城平面图
2.1国外实践动态
社区层面
英国的BEDzed社区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制定良好交通策略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无锡太湖新城低碳示范区授牌
绿色城市·低碳生活
2.3小结
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 撑低碳、行为低碳五个方面,其具体实践手段涉及能源更新、产业转型、 推行循环经济、构建紧凑城市、优化城市生态网络、发展绿色交通、推广 低碳技术和鼓励节能行为等诸多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