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课堂表演
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c440f55a8102d277a22f6d.png)
浅谈阅读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是促进儿童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一、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1、主体感受性。
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
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
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受到感动。
2、动态生成性。
课堂表演不同于其他表演的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
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3、灵活简约性。
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
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
二、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1、单项表演。
这种形式的表演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的动作作诠释。
2、综合表演。
这类形式的表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
3、小组合作。
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
浅谈小学语文中“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中“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f21c0b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7.png)
浅谈小学语文中“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而“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
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接触到精彩、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内容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文学作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接触到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从而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可以通过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朗读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等辅助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意境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感悟。
三、注重阅读策略的引导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注重阅读策略的引导。
可以通过提问、辅助材料、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总结、情感体验等,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技巧。
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自主性,让他们在群文阅读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注重阅读情感的熏陶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注重阅读情感的熏陶。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渗透,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其对文学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https://img.taocdn.com/s3/m/9a93bb4603d8ce2f0066235b.png)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小学语文二十四班李素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呢?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如是,教学亦是如此。
学生要学得活、用得好,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取知识,增长技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将活动引入课堂,构建活动性语文教学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具体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学科的教学本来是比较枯燥的。
什么字、词、句、语法、篇章结构等,够学生晕头转向,更不用说记诵与运用的繁琐,故我们语文老师就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兴趣是学习行动驱动系统中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
”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根据这一点,我们可把一些较为枯燥单调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
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如在进行说话要得体的训练中,可以举办“语言得体美容班”,专给说话不得体的“病人”挑毛病、对症下药。
刚开始会有同学讳疾忌医,后来尝到了甜头,懂得良药苦口,主动找专家询问。
再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则采用演讲式、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辩论会、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古诗文赏析等。
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没等学生厌烦,就另换一种新的,每节课前学生都想得到新的课外知识,尤其是新闻报道、辩论会等是同学们最喜欢的。
因此,只要我们教师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有趣且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真正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对学生在认真阅读之后所持的见解、主张,哪怕是浅显的认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阅读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优化教学目标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思想出发,传统的“教学目标”可以改为“学习目标”,尽量用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外显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说出、画出、写出、举例等)。
浅议阅读课堂教学要防止六种虚浮现象(全国课改论文)
![浅议阅读课堂教学要防止六种虚浮现象(全国课改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1be63a0b4c2e3f57276315.png)
浅议阅读课堂教学要防止六种虚浮现象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顺德容桂小学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小学邮政编码:528305联系电话:电子邮箱:d bj@教龄:18年浅议阅读课堂教学要防止六种虚浮现象【摘要】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着“讲热闹”,“走过场”,“舍本逐末”的现象。
本文从合作学习表面化、课堂构建程序化、交流讨论空泛化、课堂教学表演化、媒体教学滥用化、课堂学习“自流”化等方面,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要防止的六种虚浮现象。
只有走务实求发展的道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回归常态。
【关键词】构建虚浮常态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出被动、封闭的误区,形成活泼、有生气的语文课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走出集中、静态管理的误区,拓展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着“讲热闹”,“走过场”,“舍本逐末”的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透视出的随意,放任和“急功近利”,在很程度上阻碍了“课改”向深层次的顺利发展,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一、合作学习表面化一是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没有给学生个体足够的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走过场。
因此,课文还没有读通读懂,就盲目开展合作学习,就像乞丐开店一样,到合作时就没有东西与人“交换”。
二是合作缺乏有效的组织。
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没有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达不到在交流中提升、在碰撞中发展的目的。
二、课堂构建程序化《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题作用。
学生是课堂最具活力的元素,课堂教学中,教材和教师是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服务的。
一些执教者也有“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意识,但在操作过程中,总是脱离不了老师主宰下“线性课堂”的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的运用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的运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6a5be3ee06eff9aff80785.png)
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的运用分析发表时间:2018-01-05T11:11:27.82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9期作者:王岳基[导读] 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表演性朗读的研究,就成为授课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表演性朗读,与同行共享。
王岳基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737200摘要:表演性朗读即学生将有声语言和表情、动作等结合起来进行朗读,它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发展学生审美、语言表达能力。
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表演性朗读的研究,就成为授课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表演性朗读,与同行共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运用策略小学语文表演性朗读作为一种新的朗读形式,需要小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主角的位置,将文章富有表演性的朗读出来。
表演性朗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如何将表演性朗读有效地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之中,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朗读所需的语文材料表演性朗读注重语言外在的朗读形式,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有限,因此朗读工作必须扎根教材。
因为表演性朗读与通常的课堂朗读教学常态有所区别,它必须以类似戏剧表演的形式展开,因此它必须有剧本才能进行,也因此,教育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的时候,需要科学地选择教材资料。
就一般情况来说,选材工作包括两方面:1.选择片段进行表演性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经过教育专家反复商榷,科学性与教育性不容置疑,然而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来进行表演性朗读。
课堂教育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尽可能将有限的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教育者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那些能够贯穿课文内容的情节,然后再科学地让某些片段选择学生我不敢保进行表演性朗读。
2.选择某篇文章整体进行表演性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有些文章本就截取了原本文章中某一段具备“完整性”的选节,为了不破坏表演性朗读的完整,则可以利用通篇文章表演性朗读的形式讲解该篇文章。
趣味课堂玩读一体—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游戏化教学
![趣味课堂玩读一体—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游戏化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c24b0d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a.png)
趣味课堂玩读一体—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导入游戏化教学,对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效率有很大帮助。
本文主要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当中,如何运用游戏化教学来打造趣味课堂,做到玩读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趣味课堂;玩读一体游戏化教学当中的“游戏”并不是教学主题,而是要通过有效的互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进趣味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阅读的整体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上进一步得到提升和累积,才能在写作当中进行灵活运用,这也是游戏化教学的根本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游戏化教学进行良好的控制,不要反客为主,过犹不及。
1游戏化教学的运用策略1.1课程内容与游戏化的有效结合在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游戏化教学是要紧紧贴合课程内容的,不是随意进行游戏玩乐,游戏化教学的初衷是为了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加强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借此打造趣味高效课堂。
例如,在学习课程《狐假虎威》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课文朗读,在这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狡猾的狐狸,也可以是威武的老虎,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尽量模仿动物的形态动作和拟人声音,不可以声调平平,毫无代入感的进行朗读,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度的鼓励,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了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完全融入到课程当中,不但无形当中让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加深了印象,通过这样的扮演,还提升了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力,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这样才做到了阅读教学与游戏化的有效结合,在这过程里,教师一定注意游戏化与阅读教学内容不可脱节,要做到有效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成对趣味课堂的构建,也贯彻了玩读一体的原则。
1.2通过口语交际提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当中也是重要的环节,通过口语交际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而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情景剧表演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情景剧表演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24b2d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4.png)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情景剧表演的作用
一、促进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情景剧表演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角
色扮演、对话训练等方式,使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特别是语文中的交际运
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本情景剧表演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互动交流、实践演练等方式,扩大了课文的涵义和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课
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景剧表演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增强了学
生的综合素质。
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
情景剧表演是一种学生主体学习的方式,通过学
生自主组织、自主表达、自主创意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本情景剧表演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多设计情景剧表演的任务,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文的朗读与表演
![课文的朗读与表演](https://img.taocdn.com/s3/m/253fa9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d.png)
课文的朗读与表演课文的朗读与表演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和表演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本文将讨论课文的朗读与表演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与表演。
一、课文朗读的作用1. 提高听力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正确的发音,还可以通过模仿来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
2. 增加词汇量:朗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单词和词汇,提高词汇量,并帮助学生在实际口语表达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所学词汇。
3. 提高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音语调,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调和语境,从而使自己的口语更加地道自然。
二、课文表演的作用1. 培养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课文表演,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表演不仅需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地表达出来。
2.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课文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使表演更生动有趣。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文表演通常需要学生合作完成,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有效的朗读与表演1. 选材精准: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课文进行朗读与表演,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程度上有所挑战,但不过于困难,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表演内容。
2. 创设情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演课文,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角色,进行表演。
例如,可以设定一个剧场或电影院的场景,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朗读和表演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态度、语境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将其表达出来。
4. 给予反馈与鼓励:在学生表演完毕后,给予学生积极、具体的反馈和鼓励,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浅谈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课堂表演
![浅谈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课堂表演](https://img.taocdn.com/s3/m/5fdd8a976529647d272852f6.png)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易懂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今天,教师特别喜欢以课堂表演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
如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美丽的公鸡》等。
另一方面,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几种表演形式:1. 单组表演。
就是教师让几个学生分任课文中的角色,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
如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在深读阶段,让4位学生分别担任东郭先生、老农、猎人和狼,拿着课本,上讲台表演,请全班同学指导和评论。
单组表演比较集中,虽然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但全班同学在任导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和评论,间接参与表演,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2. 多组表演。
为了克服单组表演直接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的缺陷,可以采取多组表演的形式加以弥补;或者在多组表演的基础上,再选出其中的一组作单组表演。
教学《群鸟学艺》这一课,先让全班同学自愿结合,分成几组,分别担任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边读课文边讨论如何表演,然后分别在走廊或教室内试演,教师作巡回指导,并选出其中一组在讲台前表演,请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这样,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3. 单项表演。
即表演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作诠释。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表演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表演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c0e820a300a6c30c229fe0.png)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表演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本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活泼好动,课堂表演恰恰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聪明勇敢的王二小、乐于助人的雷锋、爱动脑筋的司马光、勤奋的狮子······都成为他们乐于表演的形象。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大方的动作、传神的表情,在课堂表演中都得热情到体现,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二、促进能力的发展。
经过课堂表演,学生越来越敢说敢表演。
喜怒爱憎,尽情显露,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表演,促进了学生朗读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课文借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应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的不同角色:老牛、松鼠、小马妈妈,以加深理解。
三、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而低段语文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字、词、句。
正确理解字、词、句并能灵活运用,既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表演正是促进理解的一种好办法。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理解但需要掌握的动词。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2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
这时候,就引导学生做动作。
这样,不仅形象揭示出词的含义,而且让学生俩人一组的表演中,使学生懂得了语言环境中说话应避免单调重复。
中心句是文章的“精髓”,抓住中心句进行课堂表演,可以深化中心。
如《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在教学中,抓住“没有慌”、“举起”、“使劲砸”、“几下子”,反复表演。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129a0e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8.png)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有所提升,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策略引言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教师除传道授业解惑,更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终身阅读打好底色。
为了培养低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教师要注重阅读兴趣的培育,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让语文阅读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1.1教学模式问题部分老师在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急于给出答案,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解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率。
1.2阅读的期望值不高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发展,很多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在网络世界里,学生接受着新鲜事物的冲击,他们的视野虽然得到一些拓展,但是伴随而来的,网络也使小学生逐渐变得浮躁。
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做某些事情,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阅读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静心,同时,阅读当中所获得的乐趣相比于网络里面的新鲜有趣的事物,相差太多,这使小学生对阅读的期望值不高。
1.3提问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目的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总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抛出的某些问题通常都毫无意义,比如“这样说可以吗?”“这样理解是正确的吗?”这种浅显的问题没有任何的思考价值,也根本无法调动和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2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策略2.1充分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小学生语文自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培养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dacce2308a1284ac950435a.png)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作者:邱泳姿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文/邱泳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越发凸显,为了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语文阅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专题研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单方面的往容器里灌装应考知识,随意地肢解课文,学生提不起精神,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事倍功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湮灭了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根据语文教学实践以及新课标的精神,制定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其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情感、美育等因素,借助图画、音响、等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进行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动情入境悟神,以达到明理的目的。
教学中还可设障立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与课文的“信息差”,然后进行适当疏通。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从而获得好成绩,从内心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
研究语文教学艺术打造阅读情趣课堂--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三趣”统一
![研究语文教学艺术打造阅读情趣课堂--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三趣”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68f5976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b.png)
LiberalArtsGuidance2016年08月(总第238期)文理导航No.8,2016Serial No.238客观审视语文教学现状,还是有许多问题:如注重知识传授,疏于自主探究;注重机械分析,疏于体验感悟;注重学习结果,疏于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学生原有的状态,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故要重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应当挖掘文本阅读情趣,优化教学产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探幽发微,挖掘文本阅读情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要发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当学习者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去探求。
一是善于寻找文本情趣点。
知识是枯燥的,文本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当教师精心研究深入挖掘,它们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善于寻找文本中的情趣点,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例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
二例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一篇枯燥的文言文被他教得风生水起趣味盎然。
容易产生疑问处,文本情感浓烈处,易于生发想象处,新旧知识联系处等地方,都是寻找文本情趣点之所在。
二是精于思考生活联系点。
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教师要精于思考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用生活解读文本,让课堂充满情趣。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执教《祝福》时就精于思考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他说:“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但我不应该让学生抽象地知道这个结论,而应该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
丰富课堂形式,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彩
![丰富课堂形式,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彩](https://img.taocdn.com/s3/m/e801091e03d8ce2f006623a1.png)
丰富课堂形式,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彩作者:王丽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9期阅读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语言能力。
语文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地探索,采用创新的组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能够出彩,别具一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出彩教学设计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着重分析了参与式教学、共生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来使课堂精彩,教学出彩。
一、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引者。
课堂需要学生的参与,如果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进行演讲,学生昏昏欲睡是不会实现阅读课堂的高效教学。
学生参与课堂阅读,主动探究,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点拨和引导。
教师应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产生顿悟的,达到引生入胜的境界,从而使课堂能够出彩。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探究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出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邹忌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一定完整,为了使课堂能够出彩,让学生通过探究能够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的“三问”“三思”“三比”来探究邹忌的形象。
浅谈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449f53be23482fb4da4ca0.png)
浅谈语文阅读创新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摘要: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是摆在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86-002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创新教育关系着将来人才的素质,是面向21世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创新教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她才有发展前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而且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就此问题浅谈一下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求异思维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同志说过:“教育在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这就是说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授,而是要着重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求异。
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不齐,这时教师应把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纷纷从多角度展开思维,有的用逆向思维,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敞开思想,发表自己独立见解。
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问题的难易把握适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潜能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和角色演读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和角色演读](https://img.taocdn.com/s3/m/d0c5693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2.png)
观察⽬的:幼⼉以⾃我为中⼼,攻击性⾏为发⽣较多观察实录:⼀次活动后休息时,孩⼦们有的喝⽔,有的上厕所。
这时,厕所⾥传来了争执的声⾳:"这是我第⼀个抢到的 ! ⽼师,他推我 !”"不⾏,我就要第⼀个 ! ”"哇 ! ” ( 哭声 ) ……原来,⼩朋友⼀起拥到厕所⾥,由于⼈多厕盆少,有些⼩朋友就要等待⼊厕。
可轩轩就是不愿等,⼀进去就要抢第⼀。
其他⼩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像这样的事情⼏乎每天都上演好⼏次。
分析:⼩班幼⼉刚刚从家庭中⾛出来,他们的独占⼼理⽐较明显。
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
”"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
”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冲突。
措施:我们知道幼⼉模仿⼒极强,特别是⼩班幼⼉,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些⾏为。
因此今天这种情况我没有让他们马上睡觉,⽽是让他们先听故事《⼩蚂蚁搬⾖》,让他们从故事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给幼⼉树⽴了好榜样。
于是我们把可爱的⼩蚂蚁画下来,⼀个⼀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上,⽽且⾼度和幼⼉的视线⼀般齐。
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蚂蚁,⾃然⽽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厕。
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蚂蚁排好队,⼀个跟着⼀个,很快就把⾖⾖运到了家⾥…··”渐渐地,我们再也不⽤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唠叨⼀句: "上厕所时要排好队,不要争抢。
”⽿边经常听到的是:"⽼师,我排好队了。
⽼师,我让XX第⼀个⼩便。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https://img.taocdn.com/s3/m/ce8c94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0.png)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一、引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角色扮演的作用和优势,并提出一些实施的具体方法与要点。
二、角色扮演的作用和优势1.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担任一个特定的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实践语言表达。
这种真实情境的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角色、情节和内涵。
他们需要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和对角色特点的理解,扮演出角色的语言和行为。
通过与故事情境的互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角色扮演通常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他们需要分工合作、交流协商,并共同创造出符合角色设定的对话和表演。
这样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增强学生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角色。
他们可以扮演不同的人物,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角色的生活和感受,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三、实施角色扮演的方法与要点1. 选择适当的文本和角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文本和角色。
确保文本内容的趣味性和适当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
2. 设计情境和角色扮演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和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角色扮演任务。
情境要有足够的真实感,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投入到角色扮演中。
角色扮演任务可以包括对话表演、情景复述等。
3. 引导学生准备和表演在角色扮演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和剧情的准备。
学生可以阅读文本、讨论角色特点,并分工合作准备对话和表演。
在表演时,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语文阅读课堂的提问艺术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语文阅读课堂的提问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7dcd4edc8d376eeaeaa31fc.png)
弹 的 ,那 该多 好啊 !”一个男 的说 : “ 是 啊,可是音 乐会 的 入场 券太 贵了 。r ,  ̄ f . f l 又太 穷。 ”姑娘说 : “ 哥 哥 ,你别难 过 ,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 了。 ” 针对上述这段话 ,教师可连续提 出一组问题 : ①盲 姑娘
筻 堡 里
经 验 交 流 J t N GY A N J t A OL I U 1 1
一
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 语 文 阅读课 堂 的提 问 艺术
◆福 建省 安 溪县 龙 门和平 小 学 白培专
提问是语文 阅读 教学 中经 常采 用的一种教学 方法 ,也是 启发式 教学 的主要手 段 。恰 当的提 问犹如 一石激 起千层 浪 , 的作用 。如 《 金色 的鱼 钩 》一文 ,教师可抓住 “ 在 这个 长满
刚才 的话 是 “ 随便说说 ”的吗?② 如果 出 自内心 ,不是 随便
说说 的,为什么要说 自己是 “ 随便说说 ”的呢 ?
三 、矛 盾 处 设 计 提 问
这里所说 的 “ 矛盾 ” ,大都是作者有 意安排的精彩之 笔。
闪烁 着灿烂的金色 的光 芒” 。教 师可针对这句话提 问 : “ 长满 红锈 的鱼钩真能 闪烁着 灿烂 的金色 的光芒 吗?为什么文 中的 回来 ,文中用了七个 省略号 ,这是矛盾心理的暗示。可提问 :
么作用?为什么 闪烁着灿烂 学到完整知识 。
要使课堂提 问具 有较高 的质量 ,需要教师精 心设 计 问题 ,讲 章 中的知识 点。抓住一点 , 提挈全文 , 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 性 , 又如研 读 《 月光曲 》的第三 自然段——
一
、
题 眼上精心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4d4c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e.png)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叶圣陶先生语:“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吕叔湘先生在谈什么是语文时也明确指出:“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
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课程改革行进到今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较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交融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第一课时,还体现在第二课时,体现的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第二课时的特点,取得“走一个来回”的实效。
一、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毋庸置疑,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探究,理解内容,感悟情感,应注重以读为本;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更多训练;在回顾第一课时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安排相关的拓展阅读、拓展练笔。
二、明确第二课时的阅读目的“读”在两个课时中的目的、程度是不相同的。
第一课时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在理解感悟基础上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出理解。
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是有层次的读,读要贯穿整节课。
第二课时的读是对第一课时的升华、深入,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表达的巧妙和作用,从而探究表达的方式,经过拓展来练习表达的运用。
两个课时中,“读”的作用很重要。
三、探究第二课时阅读的有效策略对于第一课时的“读”的策略,研究了很多,方法很多。
如何在第二课时读好?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1.回顾内容读。
学习不能灌输,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第二课时开始应该回顾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迅速读后思考并简述来达到回顾课文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易懂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今天,教师特别喜欢以课堂表演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
如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美丽的公鸡》等。
另一方面,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了如下几种表演形式:1. 单组表演。
就是教师让几个学生分任课文中的角色,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
如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在深读阶段,让4位学生分别担任东郭先生、老农、猎人和狼,拿着课本,上讲台表演,请全班同学指导和评论。
单组表演比较集中,虽然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但全班同学在任导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和评论,间接参与表演,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2. 多组表演。
为了克服单组表演直接参与表演的同学较少的缺陷,可以采取多组表演的形式加以弥补;或者在多组表演的基础上,再选出其中的一组作单组表演。
教学《群鸟学艺》这一课,先让全班同学自愿结合,分成几组,分别担任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边读课文边讨论如何表演,然后分别在走廊或教室内试演,教师作巡回指导,并选出其中一组在讲台前表演,请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这样,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3. 单项表演。
即表演没有情节,又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作诠释。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教师就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4. 综合表演。
课文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
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建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5.模拟表演。
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
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西沙群岛景点,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
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
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课本中凡游记一类的课文,都适宜作这种形式的表演。
6.说明表演。
对一些说明文体裁的课文,我们还可以将其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
如《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作“XX玻璃自述”的表演。
说明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还有一种课堂表演形式——课本剧表演。
就是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
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剧种。
应当说课本剧是一种相当正规的演出,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上演,但是也可以简化为一种形式。
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昔阳县乐平镇巴洲小学翟剑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在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
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
义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①初读。
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
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
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
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
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
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
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特别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还可以再现文章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
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
全文的主调贯穿一个“悲”字,全文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
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朗读的指导,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涛。
当总理的灵车经过时,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通过范读、表情朗读第二段中的最后三句话,学生自然体会出人们这时的心情:同是这十里长街,同是总理和群众,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其矫健身躯,慈祥面庞,油然浮现于群众眼前,这是多么幸福和欢乐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而且不再回来,人们怎能不悲痛欲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将溢于言表,使学生受至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
结合这几年我个人的实践,加强朗读指导的方法总结如下:(一)以范读感染学生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等。
例如我在讲《秋天的雨》、《金色的草地》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以景寓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的平平淡淡,缺少意境,那就无法表达作者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老师的范读做到位,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生朗读要到位,教师指导要有重点1、整体观照⑴朗读从整体出发。
任何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迸发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的依托。
只有在对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朗读把握文章主线。
如指导学生朗读《称赞》中的这段话: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瞧,我已经学会做椅子了。
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你收下吧。
”必须联系上下文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语:“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因为有了小刺猬的称赞,才使小獾有决心把小板凳做好。
⑵朗读与感受相结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思想,畅谈自己的感受,这些获得离不开朗读,有时是读了后有感受,有时是有了感受后再朗读,又获得了新的感受,“读读悟悟”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爬天都峰》时,当学生读到:“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一句时,让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体会到了爬天都峰的艰难,进而带着感受朗读。
2、推敲词句⑴朗读与理解关键词相结合。
课文《从现在开始》写猫头鹰当“万兽之王”时,是这样描写动物们的表现的:“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要通过这两个关键的词感受动物们此时的心情。
朗读要花足时间,但不能在同一平面上移动,应有层次地递进,从字面意思的疏通到对文章内在的理解,需要教师发现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⑵朗读与品味重点语段相结合。
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课文内容朗读要与品味重点语句相结合。
《画风》一课是描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文章,在具体描写一个人画的风时,都有一个重点句。
读这篇课文,找出描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感悟他们对风的不同感受。
(三)运用多种课堂朗读方式在阅读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特别是低年级,朗读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丛教学目的出发,运用多样的朗读方式。
1、分角色朗读——融入角色,互动体验可让学生自选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表演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进行分角色表演读文章,学生有的当“万兽之王”—狮子,有的当小猴子,有的当袋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