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克果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克果的生存哲学
一、产生的背景(黑格尔哲学与存在哲学)
理性之架构表现,注重知性的作用,是静态的讲法(康德);通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动态的讲法,但这两种讲法都是往外开显出“意义”来,到了黑格尔哲学把此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中国文化的发展实还需要此部分,因为宋明理性做的是往里收的工作,到了王阳明达到颠峰,此后乃形成一大闭塞,故需往外通、往外开。

然而,黑格尔哲学有一问题不能解决:从纯思想(“纯有”)过渡不到具体的存在。

黑格尔哲学讲宇宙是以“纯有”为起点,由纯粹逻辑推出来,以形成一合理的系统,此必须把握普遍性,它是通过具体事实以把握,即扣紧具体事实来分析透显其外在之理。

而纯粹之“有”是极端抽象的,即将差别抽掉,而形成抽象之普遍性,在此“纯有”即等于“纯无”。

如何从“纯无”演变成有,此即必使“纯有”在辩证发展过程之中,步步限定和决定其自己而显出眉目来,即演变出具体世界中的各个领域可理解的范畴。

而范畴在康德那里是分解的讲法,是散开的、不能统一,在黑格尔这里诸范畴即在辩证之发展中统一起来。

然黑格尔创造的大系统虽“放之则弥六合”,但它是单线的、同质的发展,是一条鞭,它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却总是雪。

故看康德哲学很慰帖,看黑格尔哲学鲜有不起反感者。

然而,黑格尔哲学本不必推出具体的存在来,只是要推出人的本质。

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只说明存在,而不推出存在。

祁克果则批判黑格尔哲学所讲的抽象的、普遍性的非存在的、非人格的、非个性的、非具体的,皆是客观化的、理性化的、形式化的,乃将原始生命放出去投射到普遍性的纯粹理性世界中,此即不能接触真实的人生。

祁克果此讲法是从存在之观点讲,不是从理智的思辩上讲,纯思辩的讲道德宗教之所以可能之理是讲哲学,而祁克果是从道德宗教之体现上讲,此即要实践,要去做如何成为基督徒的工夫。

重如何(how),而不是重是何(what),祁克果哲学这一途径,却正是中国文化所走的路:儒释道于修行中成圣成贤、成佛成道,皆是实践的,理学家讲学问也是绝对离不开实践而讲道,盖要享福,必在具体之人生实践中体现道福。

二、祁克果的生存哲学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存在论的神秘化,它使得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其具体的实在,也就是人们有意识的生存。

故生存不是理念,而是人的个体生命。

因此祁克果专门用生存这个概念来指人,而不能用于非人的事物上。

1、生存的含义:生存不等于物质生命的存在,而是个人真正的自我。

比喻:略。

故生存本
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追求作为自己命运的自我。

这个自我不是一个特殊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也不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讲的那个主体性的我,而是一种可能性性,一种不能一劳永逸达到的目标,是一个永远的任务。

因此,它是一个持续生存的状态。

这种生存概念实际隐含着人的本质在于其可能性的思想。

这种生存概念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优先性。

黑格尔哲学把一切纳入抽象概念辩证法的全知主体其实不是生存的人,生活中的旁观者实际上并不生存着,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承诺。

生存的个人是敢作敢当的行动者,而不是对一切都漠然的旁观者。

近代西方哲学将自我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什么都可以怀疑,但自我不能怀疑,否则,怀疑就失去了主体。

祁克果认为自我不是作为一个知识的前提,而是作为一个实践必须终身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自我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可能。

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会把自己的物质生命的存在视为自我的铁证,而不会视自我竟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

这需经历一种精神状态:畏。

2、畏:畏不等于怕。

怕总有一个怕的对象。

畏则没有一个明确的对象。

“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

所谓有好感受的反感,就是想要又不敢要的矛盾心理。

如小孩看见一条蛇,想逗它又不怕被它咬,就是这种心理。

孩子并没有关于蛇的足够知识,蛇对他来说是一个神秘但又可怕的东西。

他既想超近它又想远离它。

畏这种精神状态凸现了孩子所处的选择状态,这种选择状态,也就是自由的原始状态。

祁克果称之为“自由的可能性”。

又例:亚当、夏娃的故事
人是有限与无限、必须与可能的综合。

人固然为他当下条件所限定,但并不是听听凭必然性的摆布。

凭着他的想象力,人可以超出有限进入无限,在必然之外还有可能,这就是自由的根据。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从一种生存状态进入另一种生存状态。

生存就体现在这种主动的选择和跳跃上,只有作出这种选择和跳跃的人,才真正生存着。

然而,选择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岐路茫茫,畏油然而生。

畏不但表明了自由的可能性,还使我们产生了自我意识。

因为在这时候是个人在自己作出决定。

祁克果发现,生活中真正的问题是不一般的“人应该做这做那”,而是“我,这个在眼前特定的情况下的特定的人应该做这还是做那”,既具体的单个的实践问题。

与尼采一样,祁克果对大众文化不满,认为人们完全根据大众传媒来形成自己的意见,结果完全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个人消失在大众之中。

生存就意味着知道做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就是自觉地担当自己生命的责任。

离开大众的意见,面对一个未卜的前途,不免生畏,但这是自由恢复的表征。

三、人生道路阶段论
1、感性阶段:将追求感官享受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

处于这种层面的人,为肉欲和本能冲动所支配,想方设法追求官能的满足。

他们花天酒地,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毫无节制。

正如唐.璜一样,唐.璜追求一个又一个的女性,每一次都始乱终弃,但他以此为乐。

为了避免欲望满足后的无聊,他们不断地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欲望,不断改变寻求快乐的方式。

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非常自由的,他们为所欲为,不知什么叫约束,实际上他们却被内在的空虚和无聊所吞噬。

感官的享乐总是不长久的,到手的东西不久就会厌倦,就要去寻求新有刺激来代替。

但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新的刺激不能给他长久的满足。

他被自己的欲望驱动着寻欢作乐,被外界的事物和自己的本能所支配,完全丧失了对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感受。

他也会苦恼,却不明白苦恼的根源;他无聊,却不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

当然,他们也不会朝这方面想,他们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就行了。

最后,总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会渐渐发现,他们这种追求物欲满足的生活其实无聊之极,四顾茫茫,几乎找不到拯救的出路。

这时,无名之畏渐生,这些人终于看到,如果不想随便打发自己的生命的话,他们将面临一个重大的人生道路选择。

2、理性道德阶段:幸福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内心,而不在于外部世界。

幸福在于为自己的原则去死,完全献身于我们认为是正义的事业。

苏格拉底是其典型代表。

感性生活无所谓善恶,而理性道德阶段则相反,它有明确的原则;并且,它要求人们为了这些普遍的原则放弃自己。

祁克果:“悲剧英雄为了表达普遍原则,甘愿去死。


3、宗教阶段:
(1)产生的原因:处于道德阶段人并不能时时处处行为都符合一般道德要求,一旦有道德的人意识到他并未能满足他承诺的道德义务时,他会有一种罪责感。

解决这种罪责感道德是无能为力的,而涉及到对上帝的信仰。

这时,人又面临另一重大选择:如果选择了对上帝的信仰,那么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宗教阶段。

(2)在感受性阶段人为感性所支配,在理性阶段人为理性所支配,在宗教阶段人则为信仰所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