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合集下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四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四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修订日期:21____年____月____日一、对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尿管的维护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一)置管前。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使用。

保证物品符合要求,有效期内使用。

选择适宜型号、材质的导尿管,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注意事项。

(二)置管时。

严格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正确消毒导尿口,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三)置管后。

妥善固定,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完整,防止尿液逆流。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污染集尿袋出口。

导尿管和集尿袋接口不要轻易脱开,留取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监测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和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密闭性被破坏,出现尿路感染,立即更换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尽早拔除导尿管,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尿管时应训练膀胱功能。

维护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各科室积极配合院感科开展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反馈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率。

李沧区中心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制度和措施:1. 导尿管使用指南:制定并实施导尿管使用指南,明确导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 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指南:明确导尿管的正确插入和护理方法,包括无菌操作、使用适当的消毒剂、保持导尿管通畅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培训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感染预防措施
置管中
置管后
置管前
01
03
02
感染预防措施----置管前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使用导尿管的适应征: 1.尿潴留或膀胱出口梗阻的患者; 2.尿失禁患者; 3.精确监测尿量; 4.需要长时间固定卧床或被迫体位的患者; 5.外科手术时的围手术期使用等。
诊断标准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诊断标准
不同感染类型的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结果相应的解释
感染预防措施----置管后
PART 0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感染监测

1.了解留置尿管患者的发病情况;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预防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3.评价干预效果,有效降低医院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

留置导尿管的所有患者。
监测目的
监测对象
感染监测
临床护士(含感控护士)
1.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的护理,并每班做好护理相关观察评估记录,提醒医生拔除不必要的导尿管。2.按照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标准进行操作。3.做好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防控知识宣教和指导。4.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等。
示例1:尿管固定于腹股沟下约5cm大腿前侧
示例2: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

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与控制制度1.目的降低医院内尿路感染发病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2.预防要点2.1 置管前:2.1.1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1.2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2.1.3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2.1.4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2.1.5 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2 置管时:2.2.1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2.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2.2.3 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2.2.4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 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加门。

2.2.5 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2.2.6 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2.3 置管后:2.3.1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3.2 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2.3.3 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2.3.4 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PPT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PPT

拔除时机
选择在患者病情稳定、感 染得到有效控制时进行拔 除。
拔除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确保拔除过程的安全和卫 生。
其他控制措施
定期更换导尿管
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和使用说明, 定期更换导尿管,以减少感染发
生的风险。
尿道口护理
定期清洁尿道口,保持局部清洁干 燥,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监测与报告
对疑似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 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 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04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对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进行疏导,提供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沟通交流
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沟通,解释导尿管 留置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依从 性。
饮食护理
增加水分摄入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充足,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调整饮食结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摄入。
定期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定期评估患者是否仍需留置导尿管,以减少留置时间。
保持导尿管的清洁
定期清洁尿道口
定期使用无菌棉球擦拭尿道口,保持 清洁。
定期更换引流袋
及时更换集尿袋,并确保引流袋放置 在患者腹部的下方,以避免尿液反流 。
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严格按照规定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根据产品说明和医院规定,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以降低感染风险。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 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控制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护理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

2024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2024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2024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摘要: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在2024年我们将实施一套全面的预防控制制度。

该制度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规范导尿操作,简化导尿管管理,强化培训和监测,以及加强患者教育和参与。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

第一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背景和挑战在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挑战。

这包括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和现有的问题。

第二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目标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明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目标。

这包括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导尿操作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增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知识水平,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第三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

这包括:规范导尿操作的流程和标准,加强导尿管管理和定期更换,提供高质量的导尿设备和材料,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测,推广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指南。

第四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培训和教育。

这包括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导尿技术,提高感染预防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导尿管,了解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如何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第五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监测和评估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控制策略。

结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对医院的经济带来负担。

实施全面的预防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了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督促医务人员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保障医疗安全,杜绝医院感染暴发。

依据原卫生部关于印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特制定本制度。

1、严格执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落实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3、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5、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6、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可从集尿袋开口采集,但应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7、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清洗尿道外口。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普通导尿管7-10天更换,若尿管阻塞时应立即更换。

8、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预防尿路感染。

9、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0、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文尿路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发生在尿道、膀胱和肾脏等部位。

导尿管作为尿液排泄通道的一种辅助设备,在医疗领域中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导尿管的使用可能导致尿路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建立一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非常必要。

本文将包括导尿管使用的评估和选择、导尿管插入技术、导尿管护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常见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导尿管使用的评估和选择1. 患者评估:在决定使用导尿管之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以下方面:患者的尿液情况、尿频、尿痛等症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史等信息,以及患者能否适应导尿管的使用。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考虑个体差异和导尿管对身体的影响。

2. 导尿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常见的导尿管有一次性插管、气囊导尿管和无气囊导尿管等。

在选择导尿管时,应考虑导尿管的材质、尺寸、内径、气囊容量等因素,并根据医疗机构的规定和标准选择适当的导尿管。

二、导尿管插入技术1. 洗手和消毒:医护人员在插入导尿管前应正确洗手,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在消毒导尿管时,应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2. 插入技术:医护人员在插入导尿管时应掌握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插入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插入和粗暴处理,以免损伤尿道和尿道周围组织。

在插入后应确认导尿管的位置是否正确,避免尿液回流等问题。

三、导尿管护理和维护1. 导尿管固定:导尿管插入后,应正确固定导尿管,以避免导尿管的脱落或移位。

固定方法有结扎法、胶布法等,具体固定方法和方式应根据导尿管的类型和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

2. 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护理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应定期清洗导尿管及其周围皮肤,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尿液残留和结石的形成。

同时,应注意导尿管与患者的握力情况,及时更换导尿管。

3. 导尿袋管理:导尿袋是导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应注意导尿袋的清洁和排空过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课件PPT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课件PPT

四、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3.置管过程中,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重 新更换尿管;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 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 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五、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 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 防止逆行感染。
五、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和 集尿袋,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 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 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 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 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三、置管前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 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患者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 等的导尿管。
三、置管前的预防控制措施
3.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装 置。
4.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 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四、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严格 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 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五、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5.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 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 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 时间。
五、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普通导尿管7d~10d 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若导尿 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 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活动或 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增加医疗资源消耗
影响医疗质量和声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频繁发生需 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人力投入,如抗 生素的使用、患者的观察和治疗等。
频繁的感染事件可能对医院的医疗质 量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医院的 形象和声誉。
增加医院感染风险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 重要来源之一,可能对其他患者和医 护人员造成威胁。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害 • 预防措施 • 控制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通过制定和实施预防与控制指南,降低患者因留置导尿管而引发的尿路感染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通过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为 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宣传和培训
开展研究和临床验证
继续加强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和 控制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 意识和技能水平。
鼓励开展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相关研究 和临床验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控 制方法。
报告制度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导尿 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例,应及时上报 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加强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的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意 识。
VS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留置导尿管、更换导尿管等操 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 风险。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其留 置导尿管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防 护意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导尿管患者由于导尿管插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主要表现为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变浑浊等症状。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复杂度,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因此,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对于减少和预防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1.严格制定导尿指征:导尿应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

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导尿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

2.导尿程序规范:导尿前应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导尿操作。

插入导尿管前,应对尿道及外生殖器进行彻底清洁。

3.导尿管管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检查导尿管及尿袋的情况。

尿袋应保持通畅,不得让尿液倒流,避免皮肤接触引起感染。

尿袋应保持下垂,尾管不得触地。

4.尿袋更换:对于单腔导尿管,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尿袋。

对于双腔导尿管,建议每3-5天更换一次。

更换尿袋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

5.合理的尿袋固定:尿袋应固定在患者体侧,避免拉扯导尿管。

尿袋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6.注意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导尿装置与尿袋之间的连接处应保持密封。

如发现连接处有松动、漏尿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正。

7.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插入后应定期进行导尿管护理,包括清洁导尿管口、沟导尿管、更换导尿管固定带等。

8.提供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

患者应被鼓励多喝水,增加尿液排出,避免尿液在导尿管内滞留过长,减少感染风险。

9.发现感染症状及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应及时进行尿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

10.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接受相关的教育,了解导尿管的使用和护理方法。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严格执行手卫生。

3、导尿前彻底清洁外阴。

4、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有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应立即更换。

5、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二)插管中1、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手套程序。

2、消毒:用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

每个棉球只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至肛门。

3、插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选用无菌润滑剂,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三)插管后1、引流系统密闭:留置导尿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

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2、悬垂尿袋,不要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3、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4、如留取常规尿标本,对集尿袋出口进行消毒后采集,但此标本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如需做病原学检查采取无菌方法从耻骨联合上穿刺或按直接导尿采集法和留置导尿采集法采集。

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应在更换新导管后留置尿标本。

5、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应消毒。

6、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尿管,不得冲洗。

不应常规使用消毒剂或含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7、不对导尿的病人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泌尿道感染。

疑似出现尿路感染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先更换尿管。

8、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将导管浸入水中。

9、不应频繁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长期留置导尿的病人,更换导尿管时间1次/4周,集尿袋1次/周。

10、严密观察保留导尿病人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及时留取标本,尽早采取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5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医护人员培训内容与方法建议
培训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导尿管相关操作技能、感染防控措 施等。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 平和操作技能。
患者及家属教育内容与方式选择
教育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导尿管护理方法、感染 症状识别等。
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册、宣传视频、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针 对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患者及家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式和内容,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6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介绍
监测指标设定
数据分析方法
设定明确、可操作的监测指标,包括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病 原菌种类、耐药性等。
背景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之一,对患者康复和医疗资源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至关重要。
0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指患者在使用导尿管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这种感染与导尿管的 留置和使用密切相关。- 分类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 预防措施 • 控制策略 •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01
引言
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 预防与控制方法,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掌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明确诊断。

(二)医务人员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三)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四)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装置
(五)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

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六)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八)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九)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十)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十一)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十二)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感染率。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2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2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一、导尿管置管前准备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年龄、性别及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成年男性宜选用16f,女性宜选14f。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4.留置导尿管患者,除持续膀胱冲洗外,均采用密闭式引流。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导尿管置管时措施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的消毒方法:使用____%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一只棉球只能使用一次。

消毒程序为:(1)男性:自尿道口向外向后旋转擦拭尿道口、____及冠状沟。

(2)女性。

初步消毒顺序为擦洗消毒阴阜、大____、小____、尿道口。

铺洞巾后再次消毒顺序为尿道口、小____、尿道口。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____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

三、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措施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洗必太液消毒尿道口。

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每周留取尿液检测,导尿管____周更换一次;普通尿袋每周更换____次、精密尿袋每周更换____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预防与控制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与操作规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4、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当保持尿液不受阻断的引流。

5、不使用抗菌药物做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6、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7、定期进行尿液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当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尿液,在符合“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当及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8、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9、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文(五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文(五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范文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____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____,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____,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____周____次、普通集尿袋____周____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模版一、背景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内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其发生率和传染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的增加。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本制度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和规范,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导尿管使用者、护理人员、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和感控人员。

三、责任和权限1.导尿管使用者应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导尿操作;2.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导尿操作培训,并负责患者的导尿护理;3.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导尿管的质量和功能,及时更换损坏的导尿管;4.感控人员应负责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预防控制措施1.导尿操作前的准备(1)导尿器具的准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并确保导尿管的包装完好无损;(2)术者需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物品;(3)检查导尿管是否有损坏,并确保连接器的密封良好;(4)按照操作流程打开导尿包,准备导尿操作所需的器具和药物。

2.导尿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型号和尺寸,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导尿器具;(2)导尿操作时要避免感染源的污染,操作者需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将导尿管与其他物体接触;(3)导尿操作时要注意正确的插管深度,避免插入过深或过浅;(4)导尿操作结束后,要注意将导尿管固定好,避免移位和脱落;(5)术者在导尿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停止操作并报告相关人员。

3.导尿管护理(1)定期更换导尿袋,避免袋内的尿液满溢和感染的交叉传播;(2)避免患者移动时牵拉导尿管,需将导尿管固定好,以减少移动对导尿管的拉扯;(3)保持导尿袋的下垂,避免尿液倒流和感染扩散;(4)术者在导尿操作结束后要做好排尿记录和相关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五、质量控制1.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导尿器具的质量和功能,及时更换损坏的导尿管;2.感控人员要定期进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3.医疗机构要建立导尿操作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导尿操作流程和操作人员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做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依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版),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制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教竹,使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只有在必需时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三、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四、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接触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五、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六、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尿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导尿管,若堵塞应立即
更换。

七、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八、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相关文件:
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2.《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