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汪曾祺抒情体小说特色分析
结构
抒情体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松散,这是和传统单调 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完全不同的,汪曾祺曾总结道:“打破 定势, 是这类小说结构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 导致叙事视角不突出;“神不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贯穿始 终的是作者的主观情绪流动。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几乎每篇小说都很用心地去描摹风土人 情,而且不惜大量笔墨,如《边城》前对茶峒景色和大量风俗 的刻画。读过《边城》,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少女翠 翠的爱情,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充满浓郁风情的小镇——— 茶峒的联想,对那里淳朴苗民生活的憧憬。《受戒》中对风 俗的刻画也多于对情节的抒写。好像明海和小英子只是嵌 在画中的点缀而已,人们感受到的是那种纯然的自然之爱和 水乡情趣盎然的景色。
五、小说地位
《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文体意义和它在中国20 世纪小说散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
《受戒》刚发表时,受到许多赞扬,也曾引起一些议论,因 为它的写法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小说写法很不一样。
首先,它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且很不像一篇真 正的小说,更像一篇散文。
其次,作家对现实的态度也值得怀疑,总让人想起当时还处 于文化边缘的沈从文的小说,或者说,完全受沈从文的《边 城》的影响,不是在描写现实,而是在抒写理想。而这个理 想,竟然是庵不像庵,寺不像寺,既无清规,也无戒律,当 和尚的可以杀猪吃肉,可以娶妻找情人,可以唱粗俗的乡曲。
四、小说特征——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 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 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 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 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 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 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 雅的汪父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 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 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 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年轻时候的汪曾祺
二、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 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 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 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 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 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 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 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 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庙与僧》 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 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 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 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 《受戒》。
五、小说地位
于是,在汪曾祺之后,随着“寻根文学”和“先锋 文学”的兴起,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反思, 对小说文体进行大胆地革新,以及突出小说本身的 文学特质等,都成为了一股潮流。也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人们说汪曾祺的小说连接了被中断的以废名、 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传统,是“京派文学” 的最后一个大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 沈从文、张爱玲之后的一个成就卓著的作家,给后 来的写作者以深远的影响。
叙述方式
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恬淡,静谧。 这与他们两人的写作技巧、叙述方式是紧密相关的,沈从 文在西南联大时授课“各体文写作”,汪曾祺的很多作业 都是经过老师沈从文的指导才得以发表的。所以师承的特 殊关系使得两人的写作上有技巧可寻,如对景物、环境、 人物的描摹。他们两人对于故事的叙述是娓娓道来式的,像 一绢细流。
六、问题分析
1.《受戒》主要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是人物、情节 (受戒)、风俗,还是其它? 2. 小说在什么地方写到“受戒”?如何写这一事件? 3. 小说在写“受戒”前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当地的和尚 及其生活,用意何在? 4. 汪曾祺以什么心态来展现他笔下的人物及其生活? 他曾在西南联大受教于沈从文,其代表作品(《受 戒》、《大淖记事》)是否体现了沈从文的某些影响?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你读过哪些作品与它风格相近? 5. 有人称汪曾祺的小说是“散文化小说”,或曰“诗 话小说”,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说特征——风俗化特征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 及这些环境中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 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 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补充。
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 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 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 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 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
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联结就是 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分还互相印证,流 贯着共通的精神--中国人的求生意志。《受戒》 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 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 健康的人性之美。
4、 汪曾祺以什么心态来展现他笔下的人物及 其生活?他曾在西南联大受教于沈从文,其代 表作品(《受戒》、《大淖记事》)是否体现 了沈从文的某些影响?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你 读过哪些作品与它风格相近?
三、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 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 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 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 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 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 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 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 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 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 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 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 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四、小说特征——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 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 活抒情诗。”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 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不是通过主观的 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 俗的描写,营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 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
汪曾祺
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三、创作目的 四、小说特征 五、小说地位 六、问题分析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 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 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 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 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 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 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 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 的人道主义者,百度文库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 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 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 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 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受 戒
2、小说在什么地方写到“受戒”?如何写这一事件?
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 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 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 在文章来看,《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 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 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 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芦苇荡。
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异,那应该是汪曾祺 比沈从文多了一份明快生动,少了一份悲愁淡淡。这也与他 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沈从文小说语言中多是水上人的言语,这源于他湘西水上 语言的积累;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多是行话,描写各行当的 语言细致,这与他的生活环境相关。
汪曾祺的小说中也多用口语,用短句与沈从文很相似,往 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人物对话也往往采用短句, 诗意盎然。如《受戒》中明海烫戒后与小英子隔河相对的 话语, 《大淖纪事》中十一子养伤时和巧云的悄悄话。看似 简单平常,然而仔细回味,其中韵味绵长,使读者读出叙述中 的诗意美来。
第二,作者写的“受戒”,很显然不是我们想象与理解的佛 教意义上的“受戒”,是别一种“受戒”,或者说仅仅是形 式上的受戒,而骨子里却是反“受戒”。
而自由,正是“受戒”的反面,也正是这篇小说的 主旨,像作者在结尾处表达的一样,是他的梦。 因此,篇名《受戒》非常巧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 要内容、线索与背景,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
3、小说在写“受戒”前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当地的和 尚及其生活,用意何在?
《受戒》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 之美。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 生活两部分。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当 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 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 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 世的气氛。 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 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 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
1.《受戒》主要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是人物、情节 (受戒)、风俗,还是其它?
小说篇名为《受戒》,按理应以“受戒”事件为主要描写对 象,但小说直接写“受戒”的文字不仅篇幅较少,而且,以 侧写出现。
“受戒”事件本身还是小说的中心与高潮,但作者没有着意 描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作者擅长的散文化的小说,本来就是以淡化情节也就 是取消高潮与中心为特征的。因此,作者把高潮与中心的 “受戒”事件化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与线索,从头至尾一直 贯穿着,使“受戒”成了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
语言
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善于用词,刻意雕琢使得文本语 言具有诗的内涵,给人以审美感受。
“沈从文体”的诀窍之一是“文句中尽量少用 ‘的’字,从而文笔朴质简练”。 汪曾祺小说语言也具有如上特征,这也许和他师 从沈从文有很大关系。他概括自己的气质为“一 个通俗抒情诗人”,诗人的界定必然用诗意的语言 结构全篇,简洁明快,迂徐平淡 。
对善因寺的描写,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描写的一个典型例子, 从中可以了解汪曾祺小说“宋人笔记”的风格。
四、小说特征——结构特点
小说开篇先用两句大白话简单把明子引出,马上转而写环境: 庵赵庄与荸荠庵。但作家又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 有倒叙。
按正常叙述顺序,开头这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应出现在 小说的中间部分:先交待明海出家经过和经历,出家四年后, 现在要“受戒”了。但如果依次行文,小说叙述就缺乏一波三 折的韵味,显得平铺直叙。现在从中间起笔,仿佛作者要讲的 是明海出家四年后的故事,其实,出家四年中的经历倒是叙述 重点,四年后的“受戒”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高潮也是 尾声,其所以是高潮,正因有前面足够的铺垫,也与小说首句 起笔有关。这句起笔既是开篇,定下小说回忆中的回忆的格调, 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四、小说特征——语言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 成的。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
《受戒》按作家自己的说法,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作品的开头,一上来就是两段梦幻式的“呓语”,有一种回忆 的格调与气氛。句子平白简短。整篇小说,几乎找不出华丽的 词句,也没有故意多用方言,但却有地方风味,那不是由语言 体现出来,而是由准确生动的风俗描写体现出来。在人物塑造、 风俗描写、情节展开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运用,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结构
抒情体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松散,这是和传统单调 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完全不同的,汪曾祺曾总结道:“打破 定势, 是这类小说结构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 导致叙事视角不突出;“神不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贯穿始 终的是作者的主观情绪流动。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几乎每篇小说都很用心地去描摹风土人 情,而且不惜大量笔墨,如《边城》前对茶峒景色和大量风俗 的刻画。读过《边城》,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少女翠 翠的爱情,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充满浓郁风情的小镇——— 茶峒的联想,对那里淳朴苗民生活的憧憬。《受戒》中对风 俗的刻画也多于对情节的抒写。好像明海和小英子只是嵌 在画中的点缀而已,人们感受到的是那种纯然的自然之爱和 水乡情趣盎然的景色。
五、小说地位
《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文体意义和它在中国20 世纪小说散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
《受戒》刚发表时,受到许多赞扬,也曾引起一些议论,因 为它的写法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小说写法很不一样。
首先,它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且很不像一篇真 正的小说,更像一篇散文。
其次,作家对现实的态度也值得怀疑,总让人想起当时还处 于文化边缘的沈从文的小说,或者说,完全受沈从文的《边 城》的影响,不是在描写现实,而是在抒写理想。而这个理 想,竟然是庵不像庵,寺不像寺,既无清规,也无戒律,当 和尚的可以杀猪吃肉,可以娶妻找情人,可以唱粗俗的乡曲。
四、小说特征——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 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 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 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 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 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 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 雅的汪父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 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 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 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年轻时候的汪曾祺
二、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 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 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 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 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 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 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 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 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庙与僧》 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 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 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 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 《受戒》。
五、小说地位
于是,在汪曾祺之后,随着“寻根文学”和“先锋 文学”的兴起,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反思, 对小说文体进行大胆地革新,以及突出小说本身的 文学特质等,都成为了一股潮流。也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人们说汪曾祺的小说连接了被中断的以废名、 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传统,是“京派文学” 的最后一个大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 沈从文、张爱玲之后的一个成就卓著的作家,给后 来的写作者以深远的影响。
叙述方式
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恬淡,静谧。 这与他们两人的写作技巧、叙述方式是紧密相关的,沈从 文在西南联大时授课“各体文写作”,汪曾祺的很多作业 都是经过老师沈从文的指导才得以发表的。所以师承的特 殊关系使得两人的写作上有技巧可寻,如对景物、环境、 人物的描摹。他们两人对于故事的叙述是娓娓道来式的,像 一绢细流。
六、问题分析
1.《受戒》主要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是人物、情节 (受戒)、风俗,还是其它? 2. 小说在什么地方写到“受戒”?如何写这一事件? 3. 小说在写“受戒”前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当地的和尚 及其生活,用意何在? 4. 汪曾祺以什么心态来展现他笔下的人物及其生活? 他曾在西南联大受教于沈从文,其代表作品(《受 戒》、《大淖记事》)是否体现了沈从文的某些影响?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你读过哪些作品与它风格相近? 5. 有人称汪曾祺的小说是“散文化小说”,或曰“诗 话小说”,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说特征——风俗化特征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 及这些环境中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 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 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补充。
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 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 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 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 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
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联结就是 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分还互相印证,流 贯着共通的精神--中国人的求生意志。《受戒》 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 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 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 健康的人性之美。
4、 汪曾祺以什么心态来展现他笔下的人物及 其生活?他曾在西南联大受教于沈从文,其代 表作品(《受戒》、《大淖记事》)是否体现 了沈从文的某些影响?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你 读过哪些作品与它风格相近?
三、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 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 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 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 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 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 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 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 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 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 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 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 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四、小说特征——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 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 活抒情诗。”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 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不是通过主观的 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 俗的描写,营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 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
汪曾祺
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三、创作目的 四、小说特征 五、小说地位 六、问题分析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 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 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 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 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 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 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 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 的人道主义者,百度文库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 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 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 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 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受 戒
2、小说在什么地方写到“受戒”?如何写这一事件?
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 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 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 在文章来看,《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 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 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 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芦苇荡。
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异,那应该是汪曾祺 比沈从文多了一份明快生动,少了一份悲愁淡淡。这也与他 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沈从文小说语言中多是水上人的言语,这源于他湘西水上 语言的积累;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多是行话,描写各行当的 语言细致,这与他的生活环境相关。
汪曾祺的小说中也多用口语,用短句与沈从文很相似,往 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人物对话也往往采用短句, 诗意盎然。如《受戒》中明海烫戒后与小英子隔河相对的 话语, 《大淖纪事》中十一子养伤时和巧云的悄悄话。看似 简单平常,然而仔细回味,其中韵味绵长,使读者读出叙述中 的诗意美来。
第二,作者写的“受戒”,很显然不是我们想象与理解的佛 教意义上的“受戒”,是别一种“受戒”,或者说仅仅是形 式上的受戒,而骨子里却是反“受戒”。
而自由,正是“受戒”的反面,也正是这篇小说的 主旨,像作者在结尾处表达的一样,是他的梦。 因此,篇名《受戒》非常巧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 要内容、线索与背景,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
3、小说在写“受戒”前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当地的和 尚及其生活,用意何在?
《受戒》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 之美。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 生活两部分。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当 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 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 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 世的气氛。 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 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 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
1.《受戒》主要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是人物、情节 (受戒)、风俗,还是其它?
小说篇名为《受戒》,按理应以“受戒”事件为主要描写对 象,但小说直接写“受戒”的文字不仅篇幅较少,而且,以 侧写出现。
“受戒”事件本身还是小说的中心与高潮,但作者没有着意 描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作者擅长的散文化的小说,本来就是以淡化情节也就 是取消高潮与中心为特征的。因此,作者把高潮与中心的 “受戒”事件化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与线索,从头至尾一直 贯穿着,使“受戒”成了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
语言
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善于用词,刻意雕琢使得文本语 言具有诗的内涵,给人以审美感受。
“沈从文体”的诀窍之一是“文句中尽量少用 ‘的’字,从而文笔朴质简练”。 汪曾祺小说语言也具有如上特征,这也许和他师 从沈从文有很大关系。他概括自己的气质为“一 个通俗抒情诗人”,诗人的界定必然用诗意的语言 结构全篇,简洁明快,迂徐平淡 。
对善因寺的描写,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描写的一个典型例子, 从中可以了解汪曾祺小说“宋人笔记”的风格。
四、小说特征——结构特点
小说开篇先用两句大白话简单把明子引出,马上转而写环境: 庵赵庄与荸荠庵。但作家又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 有倒叙。
按正常叙述顺序,开头这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应出现在 小说的中间部分:先交待明海出家经过和经历,出家四年后, 现在要“受戒”了。但如果依次行文,小说叙述就缺乏一波三 折的韵味,显得平铺直叙。现在从中间起笔,仿佛作者要讲的 是明海出家四年后的故事,其实,出家四年中的经历倒是叙述 重点,四年后的“受戒”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高潮也是 尾声,其所以是高潮,正因有前面足够的铺垫,也与小说首句 起笔有关。这句起笔既是开篇,定下小说回忆中的回忆的格调, 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四、小说特征——语言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 成的。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
《受戒》按作家自己的说法,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作品的开头,一上来就是两段梦幻式的“呓语”,有一种回忆 的格调与气氛。句子平白简短。整篇小说,几乎找不出华丽的 词句,也没有故意多用方言,但却有地方风味,那不是由语言 体现出来,而是由准确生动的风俗描写体现出来。在人物塑造、 风俗描写、情节展开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运用,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