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发展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研究

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研究

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研究作者:邱晖杨晗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7期摘要: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的把握是理解经济增长奥秘的重要环节。

在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和路径后,又分别探讨了需求、要素、贸易和分工、技术进步及国家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需求;要素;分工;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30-02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的把握是理解经济增长奥秘的重要一环。

从政策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政府只有在正确把握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机制及路径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增长。

本文集中讨论产业演化的动因,重在指出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的变动的。

一、需求结构的变动生产的根本动因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作为生产的主要载体,企业在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投资需求。

因此,消费者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对于生产资料的投资需求就构成了需求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

首先看消费需求。

可以说,个人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生产的结构或者说产业结构必须服从消费的结构,个人消费的结构不仅仅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也间接地决定着中间产品的数量和结构。

从趋势上看,个人消费将越来越多样化和高级化,这必然带动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

其次看投资需求。

投资机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

对于创造新需求的投资,将会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使被投资的这部分产业比没有被投资的产业增长得更快,从而影响原有的产业结构;即使对全部产业都进行投资,只要投资的比例不同,产业结构必定发生变动。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再次调整,重化工业 重新受到重视,汽车、钢铁、化工等产业迅速发 展,同时,金融、房地产、物流等服务业也成为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与轻工业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轻工业和 消费品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逐 渐形成。
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
04
案例研究
案例一: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01
工业化初期
在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开始
大规模发展纺织、钢铁等制造业,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02 03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兴起
20世纪初至中期,美国产业结构逐渐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汽车、航空 、电子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 服务业也迅速发展。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末至今,美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 产业成为主导,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继续壮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和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
案例二: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 构以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高级化
分析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与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产业间的融合现象,以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和作用。
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05
技术创新: 分析技术创 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 响,如新技术如何推动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 业的诞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 级成为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推动中国经 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发展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发展

“产业结构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写作步骤:一、城市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指标是城市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反映城市发展阶段2.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前景3.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和作用4.产业结构涉及城市诸多因素城市产业的比重和结构不单是一个产业结构问题,而是反映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演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相应的导致“某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

(目标城市寻找中)三、对目标城市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政策建议。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杨重光2008年06月04日09:18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用什么标准或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水平呢?人们通常按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和经济总量,即GDP来评价。

其实,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重要或最核心的指标是城市产业结构。

所谓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整体表现。

由于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产业进行分类,城市产业结构也就具有多重内涵和呈现复杂的关系。

城市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1.产业结构反映城市发展阶段区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基础最主要的是产业构成或产业结构。

农村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而城市则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主。

综观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城市产生的初期或前期,第一产业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急剧增加,并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接着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代替第二产业,并成为城市主导产业。

国际国内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城市总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

2.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前景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前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概述引言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活动在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概述产业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包括产业结构与演化、市场竞争和垄断、产业政策等内容。

产业结构与演化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相比照重和组成,而产业演化那么是指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产业结构与演化的研究对于了解经济的开展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的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变革、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经济开展过程中,不同的产业会经历不同的开展阶段,如农业、制造业和效劳业等。

产业演化理论主要包括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选择模型等。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产业开展的轨迹受到历史经验和现有资源配置的影响,一旦形成某种结构,很难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那么强调制度环境对产业演化的影响,而选择模型那么将产业演化视为一种适应性过程。

市场竞争与垄断市场竞争是指多个企业在相同产品或效劳市场上展开竞争。

垄断那么是指某个企业在市场上独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产业经济学关注市场竞争和垄断对经济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刺激创新、降低价格,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然而,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价格下跌、盈利能力下降,从而阻碍企业的开展。

垄断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降低效率,并使消费者面临较高的价格。

产业经济学研究垄断的成因、影响和监管措施,以到达促进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产业开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的目标包括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等。

产业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市场结构、政策工具和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常见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补贴、准入限制、反垄断监管等。

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开展、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政府干预过度和市场失灵等风险。

结论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和垄断以及产业政策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产业结构与演化、市场竞争与垄断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开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教材人教2019版选修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填空版+背诵版)

(新教材人教2019版选修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填空版+背诵版)

Chapter 3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知识点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产品和各种【】;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2.城市功能: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城市的【】高低、城市的功能。

(3)衡量指标:城市【】范围。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条件而异。

5.城市体系(1)概念: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和【】的城市体系。

(2)作用①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流和【】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②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联通效率越【】,联系强度越【】,辐射范围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知识点2:纽约的辐射功能影响地区具体表现1.长三角城市体系分析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3.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4.大都市的辐射功能5.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6.大都市辐射案例分析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知识点1: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影响因素:【】禀赋、【】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意义:体现了【】。

知识点2:产业结构的升级1.表现(1)经济发展过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第【】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产业,进而转向第【】产业。

(2)工业内部: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型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 不断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经济转型的需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需要产业结构的高级 化来支撑,同时要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向更加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研究贡献
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的 历程和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 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 化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02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经济总量增长
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带 来的投资和出口的拉动。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 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VS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不断上升,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 质量在逐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 占比下降,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
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保险 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我国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4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关系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化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占主导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 为主导产业;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时, 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技术进步与创新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 了产业结构演化。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 ,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使得产业结构 更加合理和高效。

《产业结构》课件 (2)

《产业结构》课件 (2)
全球和中国的地位
全球第二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不同,但它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就业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 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之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趋势及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发展,第二产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和升级。未来,中国第二 产业将从产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效益增长型转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型向研发创新型发展。
第一部分:第一产业
定义及其特征
第一产业是指生产和提供自然 资源和初级产品的经济部门,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采矿 业等。第一产业的特点是生产 基础薄弱、劳动密集度高、资 本密集度低、技术水平较低。
全球和中国的地位
全球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 占比重已经较小,但对发展中 国家和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中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比重较高,是中国农村 和农民的重要来源。
未来产业结构的发 展方向和对策
未来产业结构应加快优化升 级,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 现代金融、绿色低碳、现代 服务业等。应制定科技创新、 人才引进、产业集聚等一系 列政策,推进产业结构战略 性升级。
参考文献
1.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机制及对策》
发展趋势及影响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 的加快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 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 它在资源保护、环保、生态文 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未 来,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多 元化、特色化、可持续化等趋 势。
第二部分:第二产业
定义及其特征
第二产业是指利用第一产业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和制造各种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部门,包括工 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市 场需求波动较大。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_图文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_图文

表3-2 世界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GDP的分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65 2010 变化 1965 2010 变化 1965 2010 变化
发达国家(EU) 5
2 -3 40 25 -15 55 73 +18
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
19
10 -9 34
47 +13 46
43
-3
低收入国家 41 23 -18 26 33 +7 32 44 +12
技术支撑 模仿
市场分布 销售体系
本地(国)低层次 市场 营销人员
核心竞争力 低成本劳动力
模仿创新(改进) 本地市场与OEM
专业市场 生产规模
支撑要素 成长环境
低成本劳动力 市场准入
企业协作网络(产业群 ) 资本供给与投资环境
自主创新 全球市场
全球营销网络 知识产权与营销网络 高等素质
创新能力与相关产业 (特别是相关服务业)
同一产业加工深度的变化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内生的 产品差异性 内生技术积累与销售网络 产业群 知识与人力资源的积累 产业要素,如人力资源 提高生产率、拓宽营销网络
第三节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
(一)世界经济重心与世界经济中心 •世界经济重心: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 作用的地区和部门 •世界经济中心:在世界经济体系的等级结构中,起着 主导地位的地区。
第二节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世界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 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世界产业结构就是各国产业结构运动的集成 。
第二节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二)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1、循序渐进规律 2、演变加速规律 3、优化升级规律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演化过程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演化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拓展的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1978-1991年)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同时,我国开始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国有企业改革:为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走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

(3)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

2. 1991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二、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阶段(1992-2010年)1. 199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进入新阶段。

(1)产业结构优化:在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2)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动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2.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拓展阶段(2010年至今)1. 2010年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进入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3章 课时6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3章 课时6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业发展措施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措施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防止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培育优势品牌; 拓展销售市场等 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改造设备 及生产工艺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 加值;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树立品牌意识,拓展市场
源地 。据此完成1~3题。
落实 基础知识
(2)升级的原因 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
因地 制宜
落实 基础知识
②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新兴
次第
落实 基础知识
3.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表现 ①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 二 产业为主导向第 三 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②主导工业的升级: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 高新技术 产业。
(2)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工业化初期
主导产业 轻纺工业
产业结构特点
形成原因
以 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
成为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 动力和最大的 消费市场 ;对
的 轻工业 基地
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落实 基础知识
发展阶段 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形成原因
20世纪50年 代至70年代
重化工业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国家实施 重工业化 的战略决 成为我国的 综合性 工 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
A.政策
B.市场
C.科技
D.劳动力
明确 命题方向
真题研析
(2023·山东地理)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对象,对产品的功能、形态等进行整
合优化的活动 。广东省佛山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制造企业集聚地之一 。

0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三章)

0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三章)
区域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在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产业结 构的演化或转变要对其进行逐步改良、更新,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存在某种生产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遗产,那么 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 5.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 使前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1以上)
(1以上)
下降
下降
注:时间系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作的分析;横断面分析即为统一时点不同国民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从低到高)。 资料来源:宫泽健一,《产业经济学》,东洋经济出版社,1989(第二版),P57.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 3. 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 1.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 2.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 3.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 4.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 5. 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 6. 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否适应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 或区域总产出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 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二、经济结构分析
➢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成,涵盖生产 、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要素组成或构造。
➢ 2. 资源状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复习课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复习课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业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 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比, 其发展特点方面存在异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5)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 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 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6)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 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 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 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 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 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 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 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 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 能力。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 区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 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国际经济合作
合作基础
产业结构理论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 论基础,有助于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寻找共同点和合作基础。
VS
合作模式
通过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各国可以探索 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 赢的局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兴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
01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产业之间相互关 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产业间的比例 关系、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关联度、 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旨在揭示产业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02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总结词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技能和生产效率。分工使得生产 过程变得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亚当·斯密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
1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 心理论,它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优 配置。
2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下,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3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它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前言一、课程定位和性质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二、产业的分类方法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化和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化和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杨晗,邱晖(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通过对配第———克拉克定理、起飞理论和二元结构模型等产业结构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显示,社会分工愈加深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愈益密切;产业结构的不同是世界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以及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关键原因。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改变城市二元结构体制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因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就更显重要。

[关键词]产业结构;配第———克拉克定理;起飞;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The Study 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 ent of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iesYANG Han,QIU Hui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ies:Petty-Clark theory,take-off theory and binary structure model,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more refined the social labor division is,the clos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s a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s results in different economic stages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various income levels.China is now going through the key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In the current period,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rgeoning service industry and change the urban binary structural system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tasks.So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ories is apparently important.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Petty-Clark theory,take-off,binary structure[收稿日期]2012-04-23[作者简介]杨晗(1974-),回族,山东临沂人,哈尔滨学院讲师。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 ②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特别是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表明国民经济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 ③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通信、交通有了很 大加强,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产业迅速 兴起,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 业,并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越来 越方便的各类服务。
但我国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许多问 题,主要表现在:
• (1)各大类产业之间、各大类内部的具体产业部门之间
数量比例合理 • (2)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 (3)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相协调 • (4)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型构成恰当,环保产业和节约、 保护、高效利用资源的产业得到适当的发展,能够保护环 境,节约资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 循环。
3.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工业化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既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也是工业内部结 构演进的过程。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 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最后逐 步趋于稳定。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 : 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 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 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 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注重国内产业特别 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 (1)尽管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 但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在逐步下降。 • (2)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虽然很高,增 长速度较快,但工业内部结构仍很不合理,主要是基础工业与加工工 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 •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4)产业素质低,技术进步缓慢 • (5)人口与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劳动力素质低下并存,加重了结构转 换的难度。 • (6)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结构趋同问题十分突出。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
杨 晗 ,邱 晖
( 哈尔 滨学 院 经济管理 学 院 , 黑 龙江 哈尔 滨 10 8 ) 506
【 摘 要】 通过对 配 第—— 克拉 克定理 、 飞理论 和二元 结构模 型等产 业结 构理 论发展 过 程的研 究显 示 , 会 分 起 社
工愈 加 深 化 , 业 结 构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关 系愈 益 密切 ; 业 结 构 的 不 同是 世 界 上 不 同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处 于 不 同阶 段 以 产 产 及 收 入 水 平 存 在 差 异 的 关键 原 因 。 现 阶 段 , 国正 处 于 产 业 结 构 转 型 升级 的 关 键 时 期 , 快 新 兴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 变城 中 加 改
I usra t uc u e Th o e nd t i lS r t r e r s i
Y N a, I u A GH rQ UH i t
Ab ta t h o g n l z g te d v lp n f n u t a s u t r h ois P t - lr e r , a e o e r n iay sr cu e sr c :T r u h a ay i e eo me t d s i t cu et e re : et C a k t o y tk - f t o a d b n r t tr n h oi rl r y h h y u mo e, e a t o s n a emoer f e es ca lb rdv s n i,h ls r er lt n b t e I i d s i tu t r d e o d l t u h r d t t r ei d t o i a o iii t eco e ea o ewe n al n u t a sr cu ea c - h i f h t h n h l o s h t i rl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9
33.0
40.6
40.9
40.4
48.4
39.9
《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118
1958年三次产业中个劳动力在不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种比重
部门
70(美 元)
150(美 300(美 500(美 1000 元) 元) 元) (美元) 63.3 17.0 19.7 46.1 26.8 27.1 31.4 36.0 32.6 17.0 45.6 37.4
配第-克拉克
• 大部分人从事制造业和商业的荷兰的人居收入 比当时欧洲大陆国家其他国家高的多。 • 英国:从事运输业的收入是农民收入的4倍。 • 比起农业,工业的收入多,比起工业,商业的 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 值高。配第.政治算数.商务印书馆:19-20
• 产业之间收入差异引导劳动力从收入低产业转 移到高收入的产业。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 • • •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考察 (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斯密;哈罗德-多马;索罗等 (2)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主义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1960) 中提出了经济增长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 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后《政 治和增长阶段定》(1971)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 阶段。 • 库兹涅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各 国的经济增长》(1971)通过国民收入和就业比 重之间变化关系得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人 均国民收入和就业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变化不断上 升。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 • • • • • 1.产业之间协调发展规律;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3.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1)三次产业变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 (2)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规律:霍夫曼的 “工业化经验法则” • 4.主导产业转化规律 • 5.产业内部变化规律
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对1958年57各国家原始经济数据处理,得出了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符 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1958年三次产业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部门
70(美 元) 48.4 A(农业) I(工业)20.6
S(服务 31.0 业)
150(美 300(美 500(美 1000 元) 元) 元) (美元) 36.8 26.4 18.7 11.7 26.3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类型和特征
• 1.含义 • 广义指在一定的经济体系中产业内部构成、产业之间关 系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构成。狭义指产业内部结构和产 业之间关系结构以及各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之间联系。 • 狭义上的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产出结构、投入结构、投入-产出结构、产业的区域分 布结构。 • 2.产业结构的类型 • 三次产业的结构类型;产业比例关系的结构类型;产业 发展的层次结构类型。 • 3.特征: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变化性
第三章 产业结构的演化与发展
第一节 产业分类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节 单个产业发展 第五节 产业转移
第一节 产业分类
• 一、产业分类的必要性
1.理论研究的条件或基础 2.产业管理的需要:促进总供求平衡和社会经济稳 定发展的保障;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的需要;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条件。
工业化阶段与霍夫曼比率间的关系
阶段 霍夫曼比 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5:(+1) 2.5(+1) 1(+0.5) (-1) (-1) (-0.5) 1以下
1.霍夫曼比率的实际运用 用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生产资料工业总产值。 2.霍夫曼比率衡量工业化程度的缺点 一是统计范围窄,仅限于工业内部; 二是运用消费品和资本的分化标准75%,而为达到75%的 市场资本品份额的漏记使得霍夫曼比率的准确性受到影 响; 三是政府过度干预下“重工业化”中,霍夫曼比率不能 够准确反映该国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的真实程度。
36.0 19.6 37.9
26.7 25.5 39.9
18.6 31.4 40.5
9.8 38.9 39.3
霍夫曼定理
• 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工业化经 验法则”。 • 1931《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对工业革命(18801929)以来20多个国家工业化时间的分析;1958年 《工业经济的增长》。 • 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 工业化的阶段: •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第二阶段:资 本品工业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达到消费品工业净 产值的50%;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 达到与消费品工业持平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 业占主要地位,实现了工业化。
霍利斯· 钱纳里
• 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方法,设计了国民生产 总值的市场占有率模型即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人均 100 100 GNP(美 (以下)
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0
400
800
2000
第一产 业市场 占有率 第二产 业市场 占有率 第三产 业市场 占有率
58.1 7.3 29.9
46.4 13.5 34.6
三、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 • • • • 1.需求因素 (1)需求总量的影响; (2)需求结构的影响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3)消费与投资比例变化的影响 2.供给因素:劳动力资源供给、自然资源供给、 资本供给。 • 3.科学技术因素 • 4.国家政策和制度因素 • 5.国际因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二、产业分类的标准
• • • •

1.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分类——划分的依据、 目的标准。 2.市场结构划分 (1)农业、轻重划分法 (2)霍夫曼分类法 1931年《工业的阶段和类型》研究制造业中消费资 料和生产资料工业之间比例关系。 标准:以产品用途的75%为界限。
• (3)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 将制造业内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期主要 作用的制造业划分为初期产业、中企创业和后期产 业。 • 3.三次产业分类法 • 4.标准产业分类法:门类-大项-中项-小项。 • 5.资源密集度产业分类法 • 6.生产流程分类法即按照生产过程前后衔接顺序产 业分类法——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 • 7.关联方式分类法:一是方向关联分为单向、双向 和环向;二是战略分类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西 安行车、重点产业等。 • 8.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幼小产业、新兴产业、 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和淘汰产业等。
80.5 A(农业) I(工业)9.6 S(服务 9.9 业)
《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210-211
农业部门(A)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就业比重处于不断 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I)实现的国民收入大体上是上 升的,就业则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S)实现 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就业比重是上升的。
克拉克
• 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三次产业的主张,考察了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体现在1941出版的《经济进步 的条件》一书中。对40国家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 劳动投入和总产出数据归纳出结论: • 以农业为主的地开发经济社会,劳动生产率低, 人均收入低,全社会国民收入少; • 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比重更提高的社会,劳动 生产率高、人均收入也高。因劳动力投入到制造 业的多,社会财富也大。 • 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商业和服务业中因就 业的提高,人均收入和国民收入都在快速地增加。
2.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现方式
• (1)产业关联效应 • 一个产业发展中市场和技术等反面变化通过前 向关联、后向关联、单向关联和环向关联等对 其他产业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2)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 主导产业通过其发展对其他关联产业所形成的 影响。 • 回顾效应; • 前瞻效应; • 旁侧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