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城融合_促进城市转型发展_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e5d76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19.png)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城融合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在城市建设中,究竟该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呢?首先,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也是推动产城融合的基础。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要以长远的眼光,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比如,对于一些传统的工业城市,在规划时要注重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同时,要合理布局产业园区,使其与城市的生活区、商业区相互衔接,避免出现“产业孤岛”的现象。
对于新兴的城市或者城市新区,要在规划之初就明确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其次,加强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协同。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功能则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在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产业与城市功能的相互匹配和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比如,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稳定的能源供应和高效的通信设施,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另一方面,要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为产业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
比如,建设高质量的学校和医院,能够解决产业人才的后顾之忧;丰富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再者,注重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进步的核心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关键。
在城市建设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推动产城融合
![推动产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481aa42cf84b9d528ea7aa7.png)
P o oi gt eI tg ai no d sra ak a dCi ,P o el g Ci r m tn h n e rto f n u til r n t I P y r p ln t i y
T a s o m a i na v l p e t r n f r to l De e o m n
sr c r l d s u tr l du t n. ] gae a co t z b na doh r s e 括 fre dn et n fr t n o i t t e a t cua a j s uu n r me t#t rtd t f pi a o n te D c o a ig t r somai f t e ri mi a l h a o cy
主要手段之一。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 产城融台 为着晟点, “ 特 产城融台 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萧赂选择、 发展 目标制定、 空间结构优化、 用地结构讽整、 综台交通优佬荨诸多方面, 以此引领城 市转型发展 。
Ab t c " egr i ndu r r nd i —8 t i ia e r ui en ft e t sr l I a nt at ofi on stalpa k a i ct t he nevt bl eq r y em to h r ans o m at ald el fr i on ev opm e .t e m ai m e nt h n ans f or
— —
A s t d ft eM a trP a nn f u o g Ne A ra Ca eS u y o h se ln i g o P d n w e
许 健 刘 璇
摘
要 产域融合 ”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 是形成肚服务经 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 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提升 内涵 “
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目标
![明确产城融合发展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d0f53a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8.png)
产城融合发展是指将城市规划与经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明确的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城市布局:通过产城融合,实现城市的空间优化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利
用效益。
例如,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域、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
2.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产城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
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3.增强就业和人才吸引力:通过产城融合,提供优质就业机会和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
引高素质人才留在城市并吸引外来人才。
例如,建设科技园区或创新中心、提供创业支持和人才培训等。
4.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通过产城融合,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
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完善城市交通和社区配套设施等。
5.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城融合,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
发展目标。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应用、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
明确这些产城融合发展目标有助于指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行动,促进城市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同时,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和策略。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9a263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f.png)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产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产城融合不仅仅是产业与城市的简单相加,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城市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产城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当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紧密结合时,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人才入驻,从而增强城市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城融合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城市功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产业与城市规划不协调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些地方在规划时,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统筹。
这导致产业园区与城市生活区相互分离,造成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企业的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制约着产城融合的发展。
一些城市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产业难以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协同,难以支撑城市的长期发展。
再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也是产城融合的一大障碍。
在一些产业园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无法满足居民和企业员工的需求,导致人才流失,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吸引力。
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有效地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呢?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关键。
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需求,将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合理布局。
例如,可以在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配套的居住小区、商业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推动产城融合的重要举措。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cfa09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c.png)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就是把先进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城市功能与小城镇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实现产业与城市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以下为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1. 碧云国际社区:该社区位于浦东金桥地区,与金桥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社区。
2. 苏州工业园:该园区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3.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农业小镇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4. 成都天府新区:该新区通过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5. 南京江北新区:该新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工业区转变为现代化城市新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 杭州未来科技城:该科技城通过与杭州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
7. 青岛蓝谷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工业区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 天津滨海新区:该新区通过与天津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9. 无锡太湖新城:该新城通过与无锡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10. 武汉光谷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科技园区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城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案例都是产城融合的经典之作,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77f810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e.png)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8.19•【字号】闵府发〔2018〕23号•【施行日期】2018.08.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的通知闵府发〔2018〕2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现将《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2018年8月19日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当前,闵行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新一轮发展面临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历史性机遇,以及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等有利条件。
闵行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即“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对标一流城市的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不断增强城区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经前期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并依据《闵行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等规划文件,特制定“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年)”,作为闵行产业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2345”的发展战略,其中,“1”是指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引领,积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大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2”是指形成“南上海高新智造带”和“大虹桥国际商贸带”两大产业带;“3”是指主体产业体现“三智”特征,即“智造、智慧、智能”;“4”是指构建“44”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是指强化落实五项保障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一、总体思路及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端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促进资源向优势区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产业空间布局,把闵行建设成为科创魅力散发、城市文化可读、产业价值高端的门户枢纽之城、产业策源之城、创新共享之城,成为新时代全球城市的卓越之心。
关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dbf17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c.png)
关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建议
产城人融合发展是指产业、城市和人才之间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这方面,我可以从产业、城市规划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产城人融合发展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建议在城市规划中,根据城市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同时,加强产业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园区,促进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其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注重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建议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产城人的有机融合。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端人才。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
总的来说,产城人融合发展需要从产业、城市规划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推动。
只有通过产业升级、城市规划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目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299ff6d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d.png)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城融合,顾名思义,即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
这一理念强调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的相互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产城融合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步推进,通过打造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同时,产城融合也促进了城市人口结构的优化,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聚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城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间的相互衔接和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产城融合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发展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各方也需要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共同推动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
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城融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方向。
1. 介绍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产城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它强调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共生。
在产城融合的理念下,产业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活动,而是与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人口聚集等紧密相连,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产城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城市新格局”
![“产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城市新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653ebff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2.png)
“产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城市新格局”2023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中心和城市发展引擎。
随着产城融合的不断深化和城市新格局的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和地位愈发凸显。
一、产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例外。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城市密切结合,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创新创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了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城市新格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着重推进“区域性城市中心”和“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建设。
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使命和定位。
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需要,主要承担起以下方面的职责:1. 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打造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和科技创新品牌。
2. 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助先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完善的人才政策和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城市和区域民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未来,在产城融合的推动下,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扮演引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产业创新和城市建设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以高质量的发展推动城市新格局的形成和优化。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db699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b.png)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25•【字号】沪府发〔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21〕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6月25日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推进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上海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执行良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有序推进,重要指标基本符合预期。
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航运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202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首位。
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
《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全球排名第三。
上海成功构建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2019年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1.22亿人次、406万吨,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4位、第3位,网络通达性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
机场集疏运系统不断优化,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段贯通运营,17号线、北翟快速路、郊环隧道等建成投用,机场联络线开工建设。
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一体化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2020年,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
“十三五”期间,G346公路改建建成通车,G320公路改建等项目持续推进,首批省界断头路建设计划中4条建成通车。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52cd119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9.png)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城融合是指将传统的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无缝连接起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景城融合是指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景区。
而城乡深度融合则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等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
产城融合的推进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传统的重工业产业链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新的产业领域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可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
景城融合的推进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
城市需要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人们居住、工作和旅游。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特点,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建设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乡深度融合的推进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加强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休闲度假或者养老。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支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之,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需要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力度。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产城、景城、城乡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产城融合成功案例
![产城融合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94ea1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f.png)
产城融合成功案例案例背景:某城市位于中国南方,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重镇,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压力,该城市政府决定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案例描述:该城市市政府针对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和城市建设的需求,推动了一项产城融合项目。
项目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和城市发展展开,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该市政府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了一个产业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和资金扶持等服务,以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研发创新和引进新技术设备。
政府还将该示范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增加商业、学校、医疗和居住等城市功能,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生态。
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吸引了更多优秀企业、人才和资本的投入。
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产城融合示范区迅速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
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城市规划和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举措,该城市由传统制造业重镇逐渐转型为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中心。
在产城融合的推动下,城市经济全面蓬勃发展,产业格局得以优化,城市形象和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结语:该案例展示了在产城融合发展中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合作努力,成功将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c7064c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6.png)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王沪川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当前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
为探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现状,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通过分异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来进行分析,即探讨拥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居民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化与隔离现象。
本文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居委层面计算浦东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的分异指数,进而分析其居住空间分异现状。
研究发现:与2000年(五普)上海市的整体情况相比,浦东新区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成发展趋势,已经有所显现。
尤其是高教育水平人群,他们在居住空间上逐渐独立于其他人群,呈现出居住隔离态势。
关键词:社会空间分异;浦东;分异指数;居住隔离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470-04引言随着东西方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居住空间的重构与分异现象开始显现。
在城市化进程较早的西方,郊区化、“全球城市”和社会空间极化、居住空间分异、防卫社区(gatedcommunity)、下层阶级聚居(ghettoization)等社会空间演变和分异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空间不平等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
同样处于变革之中的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
随着住房、土地利用商品化进程的推进,商品房地段、豪宅别墅区、经济适用房集中区开始出现,新城市贫困在特定地域显现,“浙江村”、“城中村”等外来人口聚居现象引人关注,居住空间分异正成为大家关注的议题。
作为曾经的“东方巴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发展的龙头和开放的门户,受到全球环境的一系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开放的全球城市。
上海的“全球化”进程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其丰富而多元的社会环境和前沿的发展步伐使其成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地区。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_刘畅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_刘畅](https://img.taocdn.com/s3/m/98d815df26fff705cd170a0d.png)
天府新 区建设 "
完善是根据新 区的主导功能有针对性 的
天府新区是于20 1 0年提 出的带动成
进行服务配套 , 改变新区作为空城 睡城 的尴尬角 色; 各功能空间的融合组织探
讨产城融合新 的空间组织模式 , 根据空 间 主导 功 能 的不 同将产 业 ! 生 活 ! 服 务 ! 生态等空 间采用不 同的组织方式进 行组织 " 最终通过功能复合 ! 配套完善 和空间融合组织 , 引导新 区内绿色交通 出行 , 通过产业与居住功能用地 的合理 比例和市场的选择 , 实现职住平衡 " 因此 , 本文探讨 的产城融合 的核心
产城一体单元级和社 区级三个层面 , 每个 层面配套 不同类型的设施 ; 空间融合根据
i ea as a n A
eePt i n
ex am Ple t o el abo rat e t h e aP Pli eati o n o f ind ustr y 一 ei y t
i nt e grati o n eo n-
念 受到越来越 多的 关注 " 借 鉴 苏州 ! 上
A bs tr a e t: C h ina , 5 t lr b an area 15 un der g oing ra p i d new u rban
exP ansi on. A t t h e sa m e ti m e, b y si ng l e一 u se areas. P rob -
的城 市空间不断 向外拓展 , 逐 渐形成三个不 同功能 主导的城 市新区 , 即科 教创新 区 ! 城西新区和城南 新区 " 其 中 , 科教创新 区是以教育科研产业 为重点 , 城西新区
ehon团l an220@ 163龙om 李新 阳 , 中 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 究院上 海分院 ,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fd662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0.png)
城市建设中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建筑物的堆砌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产城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旨在打破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那么,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呢?首先,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也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例如,对于一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可以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并围绕产业布局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对于科技人才聚集的城市,则可以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
同时,规划还要注重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将产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有机结合,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其次,加强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往往存在着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等问题,不利于产城融合的发展。
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同时,积极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
再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保障,也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提高通信的覆盖范围和速度,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同时,还要注重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通过智能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684f09c5da50e2524d7f50.png)
1.3当前产业布局规划编制的新趋势新
。
要求
1.3.1 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会等学科“交叉融合、源头创新”为推 动的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融合发 展、产业边界模糊、新兴产业涌现”等 新趋势,产业在布局上表现出极大的灵 活性和分散性(吴扬,等,2008),空间 选择更注重城市要素投放,因此规划需 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新要素需求与城市 功能的匹配关系。 1.3.2产业空间布局必须纳入统一的城 市规划管理
当今科技革命推动的知识产业以科 学技术群落形式ft{现在务个领域.起乇 导作用的不足单项科学技术.而是}}{新 能源、新材料、信息、,-物、海洋、环 境等众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组成 的科技群落,它几乎囊括丫所有学科、 产业、部『】。孕育这些科技群落的李问 载体笔者称之为科技要素,具体如大 学、实验窒、研究院所等为产业发展提 供科学及技术创新动力的要素类型。科 技要素导向型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 的行业门类及环节,如高新技术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中试、孵化等。 2.1.2服务要素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5f815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1.png)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是为了实施产城融合战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是一份大致1200字的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示例。
一、产城融合背景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市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在产城融合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市的发展潜力,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制定并实施产城融合专项规划。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通过产城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二)原则:1.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以产业发展为牵引,推动城市的协调发展。
2. 产城融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推动产城融合的长期发展。
4. 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产城融合发展环境。
三、重点任务(一)推动产业升级:鼓励和引导本市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用地和城市用地,推动产业与城市的空间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撑,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四)培育优秀企业:通过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和孵化高成长性企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五)加强政府服务:加强政府服务的能力建设,提供优质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四、实施措施(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产城融合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源调配和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3dd8e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c.png)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刘厚莲【摘要】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52)006【总页数】9页(P93-101)【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发展路径;人口市民化【作者】刘厚莲【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郊区建设和打造了一批经济产业发展的亮点区域,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专业产业园区等。
这些园区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增补了重要动力,但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这些园区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如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城市功能薄弱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各类园区的基础上逐渐成立建设了一批城市新区,如浦东新区(1992年成立)、滨海新区(2005年成立)、两江新区(2010年成立)等,截至2016年6月,我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8个。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就如何推进新区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联系、产业与城镇功能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即促进产城融合已成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挑战。
为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产城融合的内涵,判断我国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状态,探讨分析未来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等。
城市转型发展措施
![城市转型发展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09184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1.png)
城市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
1. 制定转型战略:明确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转型战略,包括产业转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3. 发展新兴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推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5.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
7. 促进产城融合: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实现产城互动、共同发展。
8.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吸引外部投资和优质资源,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9. 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10. 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
以上措施需要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共同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Propelling Cit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Master Planning of Pudong New Area许 健 刘 璇作者简介许 健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刘 璇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规划管理处“产城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产城融合”为着眼点,将“产城融合”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the main means foroptimizi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core functions. The master planning of Pudong New Area focus 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as a key point, and embodes the idea from the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velopment goals, spatial structure, l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tegrated traffic optim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for lea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转型发展 | 产城融合 | 总体规划 | 浦东新区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and city | Master planning | Pudong New Area1“产城融合”概念的提出与内涵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以各类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或在远郊以产业园区配合综合住区设立独立新城,是大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普遍采取的方式。
因各类产业园区大多以分散组团形式布局在主城区外围,同时以功能分区规划思想为指导,产业区与城市综合服务区普遍采取相对分离的布局模式,不仅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不连续,也表现在内在主体功能、用地布局、发展重点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随城市发展进入到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时期,转型发展对城市综合功能提升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大幅度提升产业区内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也要求提高综合居住区内产业服务功能,创造和培育服务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城市住区与产业区的融合发展,核心功能的提升,从而在城市发展上体现为“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最终表现在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上海市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心城及拓展区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郊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重点推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新城。
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将“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之一。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产城融合”是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1 浦东新区空间管制规划图2 浦东新区生态系统结构图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words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城市规划方法响应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实践2009年4月1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5月6日,又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整体建制划入浦东新区》,同时明确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商用飞机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浦东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浦东新区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2011年年底,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00亿元人民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7%,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广州等地区。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突出表现在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功能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领域还存在高端不高效的问题。
因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城市功能相对滞后于产业功能,生活功能相对滞后于生产功能,“有区无城”①的现象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日益明显,浦东新区转型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2009年10月,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推① “有区”指产业区,有产业功能和生产功能;“无城”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和缺失。
②“7+1”生产力布局,原南汇区整体划入浦东新区后,在大浦东格局下按照促进资源整合共享、要素优化配置的需要,突出功能导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综合保税区、临港产业区、临港主城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后世博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或重点产业发展区,整合形成的产业发展格局。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
注释进《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将“产城融合”作为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与重点之一,突出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引导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图1)。
2.1 转型发展策略制定对“产城融合”要求的呼应针对浦东新区发展转型面临的各项核心问题,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围绕产业转型发展和综合城市功能提升提出了六大发展战略。
一是产业转型提升战略,即围绕“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通过对“7+1”②生产力布局的管理创新,提升主导产业空间载体能级。
二是和谐发展战略。
以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视角,将浦东新区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产业发展与城区建设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谋划总体发展格局。
三是生态优先战略。
严格维护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通过完善生态用地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促进生态网络的生态保障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融合互补。
四是区域协调战略。
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形成集陆海空运输于一体、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外向型、国际化区域交通网络。
五是空间优化战略。
着眼全市东西发展轴线、南北发展轴线和沿海发展轴线等主要发展轴线在浦东新区的落实和强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深度城市化,提升南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中、东部地区的城镇体系演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六是文化发展策略。
在上海城市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浦东二次创业精神,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多样文化的有机融合,丰富城区精神内涵。
2.2 转型发展目标对“产城融合”内涵的细化“产城融合”的内涵是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从上述角度出发,浦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浦东新区发展目标分解为总体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四个部分。
其中总体发展目标包括:承接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新区的战略部署要求,着眼于全市发展整体布局,深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建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实现浦东新区“二次创业”的新跨越。
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服务能力,成为国内最具发展活力与综合实力的经济重地。
社会发展目标包括: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提升城乡社会服务均衡化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保障社会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城市公共安全常态化。
生态发展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江海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完善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推进低碳试点,创建低碳社区、节约型园区和节约型城区(图3)。
2.3 规划布局优化对“产城融合”的空间体现浦东新区空间结构对“产城融合”的落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落实和强化全市沿黄浦江、沿长江和东西向三条主要发展轴线的基础上,将贯穿浦东新区南北的中部产业发展带纳入整体空间格局,最终形成“一轴三带”的空间结构,为产业转移和转型策略提供支撑(图4)。
其中,浦东新区中部形成的贯穿南北的中部产业发展带,将对区域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和主导功能形成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部产业发展带依托外高桥、金桥、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3 浦东新区绿化系统规划4 浦东新区空间结构图5 浦东新区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图产业园区等,集中体现了南北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并依托该产业带形成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区,成为浦东新区内部最为重要的一条发展脊梁。
二是将浦东新区划分浦东主城区、南汇新城和中部城镇群3大地带。
以国家级产业园区及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为核心,周边150-300平方公里为单元,将浦东新区划分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若干城市综合片区。
城市综合片区的划分,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园区与周边城镇、生态控制区等的协同发展的关系,片区内生产、生活、生态各功能组团围绕核心主体功能均能获得多种发展机会,这也为统筹区域内有限空间资源、破解资源约束难题、提高土地使用利用效率创造了条件。
三是通过重构浦东新区公共中心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区的服务功能,将城区发挥全球或区域主导地位的核心功能载体落实到各大高等级公共中心上。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形成一个市级公共中心、六个市级副中心及专业中心、三个片区中心的公共中心体系。
六个市级副中心和专业中心中,除花木行政文化副中心是上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市级副中心外,南汇新城副中心、世博园区国际商务文化活动中心、川沙—主题公园旅游商贸活动中心、张江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等副中心和专业中心,都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区或未来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紧扣产业发展转型需要和提升浦东新区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要求设立的,突出表现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