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199534a76e58fafbb0030e.png)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⑴,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⑵,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0612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d.png)
【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这两句是说,一时离别是常有的事,不必也没见过几个人送别时悲悲泣泣——秋月夜晚,在渡口边的亭子上,有人在为友人送别,可是谁见过离开大家时的悲泣。
将离别看得平平常常,而且揭示了一个事实:送别时并无几人悲悲泣泣,一洗送别诗的伤感情绪。
出自于王勃《江亭夜月送行二首》之一【其一】江送来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孤独离亭颇为,江山此夜寒。
注①津:渡口。
②亭:古代为人饯别送行的亭子。
泣:痛哭。
离群:离开同伴。
参照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写了江边月夜送来别的情景,把送来别的孤独伤感之情融化进景色的描绘之中,句句透漏着初恋的伤感与痛苦,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内心体会。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去抒发离情,写下得比较朴实浅露,缺少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表示其本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下的就是千里外的交互式景,没努力做到与上下两句写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构成一个轻松人与自然的特定境界,因而也无法与诗篇所必须抒发的离情互为表里,接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7b8a5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66.png)
【导语】通篇写景,⽽诗⼈送别友⼈后的伫⽴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然浮现纸上,⽆⼀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下⾯是分享的千家诗:《江亭夜⽉送别⼆⾸·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江亭夜⽉送别⼆⾸·其⼆》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此夜寒。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的⽉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声;今夜⾥⼤江与⾼⼭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台阶。
飞⽉:悬在⾼空的⽉亮。
掩:掩盖,掩映。
江⼭:江⽔和⾼⼭。
【赏析】 《江亭夜⽉送别⼆⾸》是唐代诗⼈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都是五⾔绝句。
这两⾸诗以江、⼭、亭、⽉、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景⾊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法运⽤得浑然⽆迹,从⽽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幅江边⽉夜送友图。
⽉夜,烟雾弥漫,此时友⼈已经远去,诗⼈环顾离亭,仰望明⽉,远眺江⼭,夜寒⼼亦寒。
通篇写景,⽽诗⼈送别友⼈后的伫⽴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然浮现纸上,⽆⼀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句写烟⽽⽈“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情的迷乱。
次句写⽉⽽⽈“飞”⽉,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诗⼈伫⽴凝望时产⽣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加了“寂寞”⼆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的情怀。
从整⾸诗看,诗⼈就是运⽤这样⼀些字眼把画⾯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景⾊的描写之中。
⽽这⾸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法运⽤得浑然⽆迹;从⽽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注⼊新的时代⽓息,既壮阔明朗⼜不失慷慨激越。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595664195f312b3169a5fd.png)
(二)古诗阅读(9分)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9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4分)答:(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5分)答:(三)古诗文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14.(1)①“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②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
(2分)答案二:(1)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1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1分)①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2分)。
②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2分)答案二:(2)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15.(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4)赢得仓皇北顾望中犹记(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18年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文档资料
![2018年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378523fff00bed5b9f31dcd.png)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37ce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c.png)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_诗词名句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_诗词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9e375579b52acfc788ebc96f.png)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出自唐代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1 / 3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9d09b9bcd126fff7050ba8.png)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如下: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前言】《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翻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oRg,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b946c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0.png)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标签秋天、抒情、写景、送别、组诗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41c0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e.png)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诗人王勃主要文学成就极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10ea2e16fc700abb68fc52.png)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作者:佚名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c001f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f.png)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12b200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9.png)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离别就是相聚,相见的人还会再相见。
离开的时候,雨水会化为酒,这样我们就能再见到兄弟俩了。
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这次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1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 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品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https://img.taocdn.com/s3/m/f23663e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3.png)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波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烟笼是绿色的,月亮向南飞去。
寂静离开了亭子,今夜江山寒冷。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这条河把巴南水送去,长城以北的群山穿过云层。
金庭秋月之夜,谁看见哭着离开的人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体裁中选择了两首诗中的第一首,但就两首诗的比较而言,第二首实际上是胜利者。
在第一首诗的结尾,用“谁看见哭泣和离开人群”来表达离开的感觉。
它的写作方式相对平淡,缺乏含蓄而深刻的委婉语和唱三声叹息的魅力。
沈德谦不得不指出,他的意图“不深”;在山水画方面,“山峦横穿长城,云彩横亘”这句话是一幅千里之外的虚拟风景画。
它不与当前的真实风景融为一体,用上下两句书写,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
因此,它不能与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内外相通,而获得山水相会的艺术效果。
而那些在艺术上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应该推动第二首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分离感不是直接通过“哭泣远离人群”这样的词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风景的描述来间接表达的。
在河边送行后,诗人环顾亭子四周,仰望明月,俯瞰江山,感受夜色。
他描述了一幅美丽而深情的风景画?旱月夜图。
所有的诗似乎都是描绘风景的,送别后诗人挥之不去的神情和凄凉自然地出现在纸上。
这是一部在风景中抒发感情、在风景中看到感情的好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藏尾诗古诗
![藏尾诗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9eeb40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f.png)
藏尾诗古诗原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一、衍生注释:“乱烟笼碧砌”:纷乱的烟雾笼罩着碧绿的台阶。
“飞月向南端”:明月向南方飞去。
“寂寞离亭掩”:离别的亭子关闭着,显得十分寂寞。
“江山此夜寒”:这夜晚的江山让人感到寒冷。
二、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烟雾、明月、离亭和寒夜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前两句以景起兴,后两句则直抒离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到了景色之中。
“寂寞离亭掩”中的“寂寞”一词,将离亭的冷清和无人之态生动地展现出来。
而“江山此夜寒”,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寒冷,更是诗人内心的凄凉。
三、作者介绍: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英年早逝。
其诗文风格清新俊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我和好友分别在那江边的小亭,望着那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的景象,心中满是离愁。
这不正如王勃所写,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寒冷的岂止是这夜的江山,更是我们即将分别的心啊!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衍生注释:“国破山河在”:国家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城春草木深”:春天的京城,荒草树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
“恨别鸟惊心”:心中怅恨离别,听到鸟鸣而心惊。
“烽火连三月”: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因忧愁而头发变白,越搔越短。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京城破败的景象,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但由于战乱,草木疯长,充满了荒芜。
诗人以花鸟拟人,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更显悲痛。
后四句写战火不断,家书珍贵,而自己因忧愁而衰老。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ab35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5.png)
《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杪江亭有作》作品介绍《秋杪江亭有作》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88首。
《秋杪江亭有作》原文秋杪江亭有作(一作秋杪干越亭)作者:唐·刘长卿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秋杪江亭有作》注释①诗题全诗校:“一作秋杪干越亭。
”②斑:斑烂。
谓枫叶的`颜色深浅相间。
斑烂可爱。
又首二句全诗校:“一作日暮更愁远,天涯殊未还。
”③此去未知还:此句全诗校:“一作俱在洞庭间。
”《秋杪江亭有作》作者介绍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
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
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秋杪江亭有作》繁体对照卷147_88秋杪江亭有作(壹作秋杪幹越亭)劉長卿寂寞江亭下,江楓秋氣斑。
世情何處澹,湘水向人閑。
寒諸壹孤雁,夕陽千萬山。
扁舟如落葉,此去未知還。
3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3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https://img.taocdn.com/s3/m/61fa63f2998fcc22bcd10df5.png)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简介
王勃(649~676), 唐代诗人。汉族,字 子安。绛[jiàng]州龙 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世称 “初唐四杰”,其中 王勃是“初唐四杰” 之首。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王勃
(其一) (其二) 江送巴南水, 乱烟笼碧砌, 山横塞北云。 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 寂寞离亭掩, 谁见泣离群? 江山此夜寒。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
○
既形 容夜烟弥 漫,也表 达了诗人 心情的迷 乱。
既说 明时间的 推移,也 暗示诗人 伫立凝望 时产生的 聚散匆匆
之感。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 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王维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既是 写外界的 景象,也 是写内心 的情怀。
一片离 情,都从此 字托出,起 围寂静无声; 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之情。
这是一首具有空灵蕴藉[jiè]之美 的送别诗,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这首诗以写景抒发离别之情,诗人心绪 繁杂,将无尽的不舍之情寄托在江、山、 亭、月这些意象上。诵读时要用依依惜 别的语气传达诗人不忍离别的伤感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
文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
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
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方面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
“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
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
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
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
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