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⑴,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⑵,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经典诗句】“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这两句是说,一时离别是常有的事,不必也没见过几个人送别时悲悲泣泣——秋月夜晚,在渡口边的亭子上,有人在为友人送别,可是谁见过离开大家时的悲泣。

将离别看得平平常常,而且揭示了一个事实:送别时并无几人悲悲泣泣,一洗送别诗的伤感情绪。

出自于王勃《江亭夜月送行二首》之一【其一】江送来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孤独离亭颇为,江山此夜寒。

注①津:渡口。

②亭:古代为人饯别送行的亭子。

泣:痛哭。

离群:离开同伴。

参照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写了江边月夜送来别的情景,把送来别的孤独伤感之情融化进景色的描绘之中,句句透漏着初恋的伤感与痛苦,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内心体会。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去抒发离情,写下得比较朴实浅露,缺少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表示其本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下的就是千里外的交互式景,没努力做到与上下两句写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构成一个轻松人与自然的特定境界,因而也无法与诗篇所必须抒发的离情互为表里,接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通篇写景,⽽诗⼈送别友⼈后的伫⽴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然浮现纸上,⽆⼀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下⾯是分享的千家诗:《江亭夜⽉送别⼆⾸·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江亭夜⽉送别⼆⾸·其⼆》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此夜寒。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的⽉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声;今夜⾥⼤江与⾼⼭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台阶。

飞⽉:悬在⾼空的⽉亮。

掩:掩盖,掩映。

江⼭:江⽔和⾼⼭。

【赏析】 《江亭夜⽉送别⼆⾸》是唐代诗⼈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都是五⾔绝句。

这两⾸诗以江、⼭、亭、⽉、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景⾊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法运⽤得浑然⽆迹,从⽽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幅江边⽉夜送友图。

⽉夜,烟雾弥漫,此时友⼈已经远去,诗⼈环顾离亭,仰望明⽉,远眺江⼭,夜寒⼼亦寒。

通篇写景,⽽诗⼈送别友⼈后的伫⽴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然浮现纸上,⽆⼀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句写烟⽽⽈“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情的迷乱。

次句写⽉⽽⽈“飞”⽉,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诗⼈伫⽴凝望时产⽣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加了“寂寞”⼆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的情怀。

从整⾸诗看,诗⼈就是运⽤这样⼀些字眼把画⾯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景⾊的描写之中。

⽽这⾸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法运⽤得浑然⽆迹;从⽽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注⼊新的时代⽓息,既壮阔明朗⼜不失慷慨激越。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阅读(9分)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9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4分)答:(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5分)答:(三)古诗文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14.(1)①“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②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

(2分)答案二:(1)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1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1分)①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2分)。

②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2分)答案二:(2)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15.(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4)赢得仓皇北顾望中犹记(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18年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文档资料

2018年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文档资料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_诗词名句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_诗词名句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出自唐代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1 / 3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

古诗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翻译赏析《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如下: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前言】《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翻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oRg,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标签秋天、抒情、写景、送别、组诗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诗人王勃主要文学成就极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作者:佚名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离别就是相聚,相见的人还会再相见。

离开的时候,雨水会化为酒,这样我们就能再见到兄弟俩了。

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这次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离别伤心的优美古诗词鉴赏1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 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品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

【送别的诗句】《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注释_《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点评_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波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烟笼是绿色的,月亮向南飞去。

寂静离开了亭子,今夜江山寒冷。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这条河把巴南水送去,长城以北的群山穿过云层。

金庭秋月之夜,谁看见哭着离开的人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体裁中选择了两首诗中的第一首,但就两首诗的比较而言,第二首实际上是胜利者。

在第一首诗的结尾,用“谁看见哭泣和离开人群”来表达离开的感觉。

它的写作方式相对平淡,缺乏含蓄而深刻的委婉语和唱三声叹息的魅力。

沈德谦不得不指出,他的意图“不深”;在山水画方面,“山峦横穿长城,云彩横亘”这句话是一幅千里之外的虚拟风景画。

它不与当前的真实风景融为一体,用上下两句书写,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

因此,它不能与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内外相通,而获得山水相会的艺术效果。

而那些在艺术上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应该推动第二首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分离感不是直接通过“哭泣远离人群”这样的词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风景的描述来间接表达的。

在河边送行后,诗人环顾亭子四周,仰望明月,俯瞰江山,感受夜色。

他描述了一幅美丽而深情的风景画?旱月夜图。

所有的诗似乎都是描绘风景的,送别后诗人挥之不去的神情和凄凉自然地出现在纸上。

这是一部在风景中抒发感情、在风景中看到感情的好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藏尾诗古诗

藏尾诗古诗

藏尾诗古诗原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一、衍生注释:“乱烟笼碧砌”:纷乱的烟雾笼罩着碧绿的台阶。

“飞月向南端”:明月向南方飞去。

“寂寞离亭掩”:离别的亭子关闭着,显得十分寂寞。

“江山此夜寒”:这夜晚的江山让人感到寒冷。

二、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烟雾、明月、离亭和寒夜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前两句以景起兴,后两句则直抒离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到了景色之中。

“寂寞离亭掩”中的“寂寞”一词,将离亭的冷清和无人之态生动地展现出来。

而“江山此夜寒”,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寒冷,更是诗人内心的凄凉。

三、作者介绍: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英年早逝。

其诗文风格清新俊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我和好友分别在那江边的小亭,望着那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的景象,心中满是离愁。

这不正如王勃所写,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寒冷的岂止是这夜的江山,更是我们即将分别的心啊!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衍生注释:“国破山河在”:国家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城春草木深”:春天的京城,荒草树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

“恨别鸟惊心”:心中怅恨离别,听到鸟鸣而心惊。

“烽火连三月”: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因忧愁而头发变白,越搔越短。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京城破败的景象,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但由于战乱,草木疯长,充满了荒芜。

诗人以花鸟拟人,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更显悲痛。

后四句写战火不断,家书珍贵,而自己因忧愁而衰老。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杪江亭有作》作品介绍《秋杪江亭有作》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88首。

《秋杪江亭有作》原文秋杪江亭有作(一作秋杪干越亭)作者:唐·刘长卿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秋杪江亭有作》注释①诗题全诗校:“一作秋杪干越亭。

”②斑:斑烂。

谓枫叶的`颜色深浅相间。

斑烂可爱。

又首二句全诗校:“一作日暮更愁远,天涯殊未还。

”③此去未知还:此句全诗校:“一作俱在洞庭间。

”《秋杪江亭有作》作者介绍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

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

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秋杪江亭有作》繁体对照卷147_88秋杪江亭有作(壹作秋杪幹越亭)劉長卿寂寞江亭下,江楓秋氣斑。

世情何處澹,湘水向人閑。

寒諸壹孤雁,夕陽千萬山。

扁舟如落葉,此去未知還。

3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3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简介
王勃(649~676), 唐代诗人。汉族,字 子安。绛[jiàng]州龙 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世称 “初唐四杰”,其中 王勃是“初唐四杰” 之首。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王勃
(其一) (其二) 江送巴南水, 乱烟笼碧砌, 山横塞北云。 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 寂寞离亭掩, 谁见泣离群? 江山此夜寒。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既形 容夜烟弥 漫,也表 达了诗人 心情的迷 乱。
既说 明时间的 推移,也 暗示诗人 伫立凝望 时产生的 聚散匆匆
之感。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 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王维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既是 写外界的 景象,也 是写内心 的情怀。
一片离 情,都从此 字托出,起 围寂静无声; 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之情。
这是一首具有空灵蕴藉[jiè]之美 的送别诗,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这首诗以写景抒发离别之情,诗人心绪 繁杂,将无尽的不舍之情寄托在江、山、 亭、月这些意象上。诵读时要用依依惜 别的语气传达诗人不忍离别的伤感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
文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

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
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方面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

“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
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

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

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

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