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诗歌文体知识老师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精品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精品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f9fa2a575a8102d277a22f04.png)
时代背景
•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 荡时期。中原政权之外,还有前蜀、后蜀、吴、南唐、 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国。
• 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 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于此之时, 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接连不断)”,“置 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
课堂小结
2、课外延伸总结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
(2)格言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布置作业:
1、自主整理本课中出现的重点字 词、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自主学习《祭十二郎文》
作文素材:
欧阳修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 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 人也哉”。
请列举历史上国君因“忽微”或“所溺”亡国 的史实。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五单 元《伶 官传序 》精品 课件2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五单 元《伶 官传序 》精品 课件2
看到《伶官传序》 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什么是伶官?
伶: 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是谁写的?
欧阳修
作者为何要写《伶官传序》?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链接知识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 永叔 ,号 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谥号 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 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 大家之一。
文体知识-诗歌
![文体知识-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f2f06b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a.png)
发展
《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新诗
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按音律分类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01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03
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
04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3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
诗歌文体知识
![诗歌文体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d8e9d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6.png)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一、古代诗歌文体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按形式分为:1.古体诗 2近体诗 3词 4曲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唐以后的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格律限制)①绝句:1.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
2.无须对仗。
3.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
4.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律诗:1.五言或七言,全诗8句;2.押韵:单句可押可不押,偶句必须押。
3.对仗(对偶句):3、4句对仗,5、6句对仗。
(上仄下平)4.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律诗结构第1、2句叫首联第3、4句叫颔联第5、6句叫颈联第7、8句叫尾联3.词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
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二、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古诗词一般按音节和意义划分朗读节奏:1.四言诗句一般按“22”的音节划分。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诗歌-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诗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5caae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7.png)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诗歌-知识点整理1. 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运用韵律和形象艺术手法进行表达的文学形式。
- 诗歌通常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押韵,以及独特的韵律美感。
2. 诗歌的特点- 精炼性:诗歌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 音乐性:诗歌通过韵律和押韵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效果。
- 感性与形象性: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使人产生共鸣。
- 压缩性: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给人留下余韵和想象的空间。
3. 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代表,形式严谨,语言华丽。
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 近体诗: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为代表,形式较为自由,语言自然。
如《游子吟》、《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 现代诗:以自由诗为代表,形式多样,语言简练。
如《蝶恋花·庆清丰二姊夫》、《静泊岳阳楼》等。
4. 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韵律:诗歌中的音节和音的长短、高低、力度等的组织方式。
常见的韵律有平仄和重音等。
- 押韵:诗歌中相邻的词句末尾的音相同或相近。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仄押、平押、交叉押等。
5. 诗歌的表现手法-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外一个事物,增强表达的形象感染力。
- 拟人: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使诗歌更富有情感。
- 借代:用一个已知的事物代替一个未知的事物,使表达更简洁明了。
- 感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对仗:通过语音、形式和意思上相互呼应的诗句,使诗歌更加和谐美感。
以上是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诗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a664dcbceb19e8b8f6bace.png)
伶官传序本课话题——忧患意识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有一种忧患意识,不要重蹈覆辙。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个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深思。
海尔集团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那就是“赢家通吃”。
他们的目标就是不给你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
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海尔的成功告诉我们,没有忧患意识,不努力进取,就等于自取灭亡。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汉书》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离娄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如。
——《菜根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伶官(línɡ)契丹(Qì)锦囊(jǐn)(nánɡ)沾襟(jīn)仇雠(chóu)勖勉(xù)困于所溺(nì)逸豫(yì)(yù)信函(hán)俳优(pái)系燕父子以组(xì)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微{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地位低下,卑贱)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5)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相当于“应当”“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那么)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孰能讥之乎(语气词,表反问,难道))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2)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整体·感知][文白·对译]呼!盛衰 之理,虽曰 天命,岂 非人事哉!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 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 之矣。
语-10暑-第5章 诗歌文体知识老师版
![语-10暑-第5章 诗歌文体知识老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470f46c5da50e2524d7f6c.png)
第5章诗歌阅读目标:掌握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一、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常见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2.熟练掌握诗歌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
二、知识点精讲文学常识:(一).题材:1.山水田园诗(晋谢灵运陶渊明唐王维孟浩然)2.送别诗《送友人》3.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王之涣等)《凉州词》《逢入京使》4.羁旅诗《天净沙·秋思》5.讽喻诗《卖炭翁》《泊秦淮》6.咏物诗《草》《鹅》《竹石》7.咏史诗怀古诗(历史事件、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8.哲理诗《观书有感》 9.闺怨诗(二).体裁古体诗(唐之前)不对仗;押韵自由;四五六七言,每句字数不定。
标题加“歌、行、引、曲、吟、弄”等字。
近体诗(唐之后)绝句(4句)五绝;七绝;律诗(8句)大于8句称为长律或排律,五律;七律;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二、四、六、八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三)《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重章叠唱:这是《诗经》结构上的特点。
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反复咏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语文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诗歌的鉴赏与写作
![语文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诗歌的鉴赏与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66ba37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7.png)
语文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五章诗歌的鉴赏与写作诗歌的鉴赏与写作诗歌是一种别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它以独特的语言、形象和节奏传达情感,抒发思想,展示美感。
学习诗歌的鉴赏与写作,对于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着重介绍诗歌的鉴赏与写作,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诗歌。
一、诗歌鉴赏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特点。
1.韵律与节奏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音节、字数、字音等方式构成。
有的诗歌有明显的押韵,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有的诗歌则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音律的巧妙运用,诗歌表达更加生动。
2.意象与比喻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七步诗》中,曹操通过“让我七步足以悟红颜”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和珍惜。
识别意象和比喻,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节奏与停顿诗歌的节奏和停顿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的诗歌以行云流水的速度读完,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有的诗歌则逐渐加快或放慢节奏,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诗歌的写作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开始尝试写一些自己的诗歌作品。
写作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题创作诗歌,首先要明确选题。
可以选取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或场景,也可以根据周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来选题。
例如,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以以此作为创作题材,写一首蝴蝶的诗;或者遇到了一个让你感动的瞬间,可以以此为灵感,创作一首表达感动的诗歌。
2.运用意象和比喻写作诗歌时,可以运用意象和比喻来增强表现力。
通过描绘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可以使用比喻手法,将自然与美丽的事物相联系,如“太阳像金盘,照耀着大地;花朵如彩虹,绽放在山野。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842ecffe4733687f21aa19.png)
25.诗词曲五首注【教学步骤】一、情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2、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5、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6、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注(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5)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
7、再读(或背)全诗。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作者简介:2.学生齐读:3.阅读理解:(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4.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
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
![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a4d436f18583d0496459bf.png)
【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积累精彩语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f3fbcb58f5f61fb7366620.png)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总结一;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品4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世通逝,死去5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6;少纵则逝矣;少通稍。
7;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死亡.8;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词1;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部。
今义;率领。
2;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
今义;用作表示另捏一事的连词。
3;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
4;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5;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指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的意思。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之义。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古义;推究。
今义;用作名词原则,副词原来。
所以古义;是……的原因。
今义;一般用于因果关系的连词。
10;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或者。
今义;动词,抑制等。
11;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成立成功,开始存在。
1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男子结婚。
14;志气日益微。
古义;意志和元气。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15;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原因或道理。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6;初不自贵重。
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
17;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义;这样。
今义;也许。
18;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停下,放下。
今义;废弃。
19;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0;发函得诗。
古义;打开。
今义;发送。
21;而读书者与之。
古义;赞成。
今义;给。
22;以书遗余曰古义;赠送。
今义;遗失。
三;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3806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c.png)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练习都进行得不错,但时间上感觉有些紧张。下次我会注意控制好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创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现代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表达情感。
(4)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朗读与节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769e4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9.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一、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用韵律和节奏组织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具有高度凝练和丰富意象的文学形式。
2. 诗歌的特点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音乐性和节奏感,通常使用较为高雅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欣赏1. 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古代诗词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经过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古代诗词体裁,如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
2. 典型古代诗词作品的分析与赏析通过学习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忆李白》、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1.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是以节奏和韵律为基础的文学形式,通过对音节和韵脚的安排和使用,可以使诗歌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四、古代诗词的名家及其作品1.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风格豪放奔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2. 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思想深刻、情感真挚,代表作有《登高》、《绝句》等。
3. 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其作品以婉约清丽、情感细腻见长,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等。
五、诗歌的写作与创作1. 了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诗歌有着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要求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要求每句七个字,掌握这些基本的韵律和格律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2. 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学形式,创作诗歌需要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使自己的诗歌作品更具有个性化和艺术性。
六、诗歌的欣赏与鉴赏1.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和富有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歌常识(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歌常识(全)](https://img.taocdn.com/s3/m/8b96e5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5.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歌常识(全)本文档旨在介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关于诗歌的常识,内容如下:1. 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运用语言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的一种文学形式。
- 诗歌通常具有鲜明的节奏、音乐性和意象感。
2. 诗歌的构成要素- 韵律: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包括诗句的音节数量和音节的抑扬顿挫。
韵律: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包括诗句的音节数量和音节的抑扬顿挫。
- 格律:诗歌的诗句形式,如五言、七言等。
格律:诗歌的诗句形式,如五言、七言等。
- 意象:诗歌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传达情感和意思。
意象:诗歌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传达情感和意思。
- 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用于增强表达的效果。
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用于增强表达的效果。
3. 诗歌的艺术特点- 凝练性:诗歌以精练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凝练性:诗歌以精练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 感染力:诗歌通过意象的生动描绘和声音的韵律节奏,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
感染力:诗歌通过意象的生动描绘和声音的韵律节奏,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
- 多义性: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抽象的表达,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多义性: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抽象的表达,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诗歌本文档将介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的诗歌选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诗歌作品:- 第一册:《花袭人》、《静夜思》、《蜂》等。
- 第二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等。
- 第三册:《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等。
以上仅为部分例举,详细内容请参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以上内容来源于个人理解,仅供参考,不代表官方解释。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言知识点梳理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言知识点梳理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31a4dff12d2af90342e6a4.png)
2.凯旋而纳之 形容词作动词
纳:使收藏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19
四、一词多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盛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雄壮)
六 国 论
1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 要。)
2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或曰:六国互丧…… 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动词,曝露)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事 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犹
犹抱薪救火
(动词,像,好像)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6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此言得 之
(代侯”词) 指上文说的道理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
12
3.以
(1)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初中诗歌体裁常识总结教案
![初中诗歌体裁常识总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c9ad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4.png)
教案:初中诗歌体裁常识总结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掌握几种常见的诗歌体裁及其特点;3. 能够分析和欣赏不同体裁的诗歌;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2. 常见诗歌体裁及其特点;3. 分析和欣赏不同体裁的诗歌。
教学难点:1.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不同体裁诗歌的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如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等;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诗歌的基本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2. 学生通过举例加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
三、常见诗歌体裁及其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诗歌体裁,如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2. 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3. 教师举例分析不同体裁的诗歌,如李白的《将进酒》(古体诗)、杜甫的《登高》(近体诗)、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等;4.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感受不同体裁诗歌的魅力。
四、诗歌的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及原因;3. 各组推荐代表进行分享,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特点和魅力;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掌握了分析和欣赏不同体裁诗歌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诗歌阅读
目标:掌握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一、重点难点
1.了解诗歌常见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2.熟练掌握诗歌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
二、知识点精讲
文学常识:
(一).题材:
1.山水田园诗(晋谢灵运陶渊明唐王维孟浩然)
2.送别诗《送友人》
3.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王之涣等)《凉州词》《逢入京使》
4.羁旅诗《天净沙·秋思》
5.讽喻诗《卖炭翁》《泊秦淮》
6.咏物诗《草》《鹅》《竹石》
7.咏史诗怀古诗(历史事件、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
8.哲理诗《观书有感》 9.闺怨诗
(二).体裁
古体诗(唐之前)不对仗;押韵自由;四五六七言,每句字数不定。
标题加“歌、行、引、曲、吟、弄”等字。
近体诗(唐之后)绝句(4句)五绝;七绝;律诗(8句)大于8句称为长律或排律,五律;七律;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二、四、六、八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三)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重章叠唱:这是《诗经》结构上的特点。
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反复咏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于三国、西晋和宋时失传。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诂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四).词别称:长短句;曲词;曲子词;诗余;近体乐府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词牌名·题目》
一首词一定要有词牌名,不一定有没题目。
水龙吟(67444)、念奴娇(436)、雨霖铃(444)、踏莎行(447)、苏幕遮(3345)、声声慢(446)、水调歌头(556)、八声甘州(85544)、清平乐(457)、破阵子(667)
(五).曲分为散曲(诗歌;抒情)和杂剧(戏曲;搞笑);散曲分为小令(短小精悍)和散套(富丽雍容)
别称:词余;北曲;乐府(散曲和杂剧采用“北曲”(一种腔调)为演唱形式,又称为“乐府”)
【宫调名】曲牌名·题目
宫调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
三、经典例题剖析
例1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
(1分)
2.《诗经》使用风、雅、颂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
(1分)
3.重章叠唱:这是《诗经》结构上的特点。
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大量使用词语,反复,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1.(1分)赋
2.(2分)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例2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背诵)1、词中念奴娇是,赤壁怀古。
2、和苏轼同时期的唐宋八大家是。
词牌名题目苏辙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例3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情景。
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诗歌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
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诗句运用了的手法。
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表现了的喜悦。
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用了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之情。
1.苏辙日常生活喜悦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四、课堂练习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唐]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2.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
A.咏史咏物
B.边塞怀古 D.边塞送别
C.送别咏史
13.对诗歌前八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常”、“千”、“万”都从空间描写雪景。
B.“卷”、“逐”既写雪的威势又喻敌军压境。
C.“兼汉月”、“照”写雪的永恒和雪的光华。
D.“鸟飞绝”、“马蹄滑”用拟人而移情入景。
14.诗歌划线部分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
(三)8分
12.(1分) C
13.(2分) C
14.(5分)
答案示例划线部分的“晻霭”、“阑干”两句,以夸张的笔墨勾勒出磅礴瑰奇的雪景,突出寒冷,与“正是天山雪下时”一起,写送别环境和萧治归京的艰辛,更写边关将士艰苦生活,既表达对友人路途的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也烘托将士守卫边疆的英武形象和坚韧意志。
“将军”“都护”两句互文,直写边地将士的苦寒生活。
最后以赠别的礼物傲雪松枝托物言志,并用“惟有”强调,是激励对方也是表达边关将士的志愿:保家卫国的品性坚贞不渝。
评分说明“怎样表达”3分;“思想情感”2分。
五、作业布置
江夜【清】吴锡麒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14.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1
B.2
C.3
D.4
1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然清丽
B. 沉郁顿挫
C.豪放飘逸
D.平淡质朴
16.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4 分)
14.(1分)B
15.(3分)A
16.(4分)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