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第三次大转型

中国第三次大转型

中国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阶段判断告诉我们在哪里,还连接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

中国目前已进入什么样的阶段?总体说来,已悄然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建国后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即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第二次是1978年以来推进改革开放,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次是“十二五”开始系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和军队“七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第三次大转型与前两次大转型有所不同:一是转型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二是转型的内容不同,这次转型不仅有体制或制度转型,还有发展模式转型,不仅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一系列非经济方面制度的改革。

三是转型的方式不同,这次转型将更多地表现为人本转型、全面转型、协调转型、创新转型、可持续转型等。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转型开始在全球展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资本主义”正在转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推进“再工业化”或“再制造业化”,试图以此化解金融泡沫和缓解就业压力。

二是高福利社会正在向“适宜福利社会”转型,以缓解因“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高负债压力。

三是高碳经济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型,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实现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世界潮流。

全球转型既为我国推进转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大转型面临新的国内环境:一则我国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30多年的年均10%左右逐步转入年均6%—8%。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第十八页,共27页。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中国近现代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其中不但有考纲明确提出的知识点,还有许多隐性的知识点的考查。

为了便于同学们备考,便简单加以归纳为“三”“四”“五”。

隐性知识之“三”:1.近代以来,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邓小平。

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1840~1949年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属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属社会主义社会。

3、近代以来,中国政局的三次演变:1840~1912年属晚清统治时期;1912~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至今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次“热潮”:19世纪60~70年代诞生主要是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等因素的诱导;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进侵略,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0世纪初期进入“黄金时期”,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5.中国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也是从重工业开始。

主要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变化: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主要是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器物层面;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阶段主要是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段主要是思想层面。

6.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1927年,文家市决策,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三大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战期间,“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是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3)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
简机构等)
2)意义
(1)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 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 建设。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关于“三大改造”的文献综述10历史学2班朱福平摘要: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革命性的巨变,是人类史上一大进步,消灭了阶级和剥削,学界对此给予了较多关注,对于其伟功,对于其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乃至负面影响学界都给予许多研究。

关键词:三大改造,毛泽东,经济,社会主义,引言: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56年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三大改造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并会持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走向。

对于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深刻影响新中国走向的变革,学术界给予了极大关注,进行了大量探索思考,综合总结学界研究成果、动态,将会对三大改造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把握。

学生前期曾对三大改造的最新学术动态有一个梳理,今写文献综述是在前期工作的一个扩展深入。

同时写文献综述是训练学生能力一重要途径,学生乐而为之。

(一)研究的历史因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后,学界对三大改造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故大量期刊论文均是在1979年后发表。

学生在查阅了部分期刊论文的同时,也收集部分早期(1952年至1978年)的报刊等文献资料,力求能尽可能较全面把握。

在1979年之前对三大改造的评价是持全面肯定,在1979 年后对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开始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缺点是次要的;随着资料的进一步开放,收集的的资料更加全面、更加便捷,并尝试从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去分析,而且也不局限于把问题研究限定在大陆,加强了学术交流。

浅谈三大改造的问题及原因

浅谈三大改造的问题及原因

浅谈三大改造的问题及原因姓名学院学号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但是在三大改造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三大改造片面性认识偏差社会主义模式一、三大改造的概况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1953年,党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1953年底,党中央决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三大改造所有制变革与工业化进程的不协调之处及其遗留问题1.因为起点低,三大改造后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距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还很远。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

但客观地讲,合作化以后的中国农村,主要还是靠手工劳动。

毛泽东说:“我们在合作化以前和以后,大多数地区农民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大体上一样,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变。

”但是,因为生产关系根本不同了,农村生产关系改变以后的一个时规内,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2.三大改造后期加速进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工业化进程。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发点是用“一化”带“三改”,以工业化为主体。

但在后期,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的结果,使得三大改造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工业化进程而孤军冒进。

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与工业化的步伐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宣布时所说的“相当长的时期”,即“一化”与“三改”并举实现的时间,是指三年恢复加以后的三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毛概论文

三大改造毛概论文

1953-1956底,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有资本主义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工商业: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有化,采长顶馆竿弋放龟虱骇僵取两种方式,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把它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农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

这种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的。

有土地入股、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初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小组、中级形式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高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就是农业的合作化。

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农村的合作化,就是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开始的。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党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形式,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对手工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通过公私合营等多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同时将所有制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已经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举措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营体制)
特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意义: 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大发展, 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改革行政体制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①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
的基础; ②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 的必要条件。 ③二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互相联系、不 可分割的。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5)
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
(一)背景
1.苏联模式弊端暴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出现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经验不足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①目的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②步骤
A.对农业 B.对手工业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用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性质
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 性质
④结果
A.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C.也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2、含义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 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内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完成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实现正确答案C补充资料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农业,资本主义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实现了以下任务: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转变是三大转变。

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指示中指出:“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

党在这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是基本实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转型,这条总路线应该成为我们所有工作的灯塔,如果我们离开它,我们会犯“右倾”的错误或“左倾。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我们要实现“一转换三改革”。

“统一”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项改革”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与手工业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由公私合营。

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期大约需要18年,即三年恢复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再加上三个五年计划。

他认为,中国“可以在大约50至70年内,即从10至15年的五年计划中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将开始在10至15年内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次年6月,中共中央宣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二是逐步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从1952年下半年到1956年,新中国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转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时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全力以赴,向上游奋进,用更少的土地尽快高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三。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的缩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缩写。

扩展信息: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紧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畜牧税和农业特产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所有制经济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和相互竞争。

提升。

完善公共金融体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市场化。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提出 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问题采用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为社会 主义企业,并认为收购在当时已经日益缩小,不必再列为一 个形式。这样,国家资本主义就只包括低级形式的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和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两种形式了。毛泽东同志在 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这个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 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报告”也 提出了,不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工商 企业;而且要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政策 上,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
意义: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 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 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 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 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 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 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 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 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 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 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 等等。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 不同。在“一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 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这种消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湖的到来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陈云和陈毅 在全国工商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点:(一)为了解决“吃苹果”与 “吃葡萄”的矛盾,今后公私合营将有计划地按全行业进行;(二) 在利润的分配上,从“四马分肥”改为按资本每年给予定息。让全国 工商业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表推动工商界接受改造的宣言。一九五 六年一月,工商界要求全行业公私合营。这首先是在首都北京发动起 来的,接着上海、天津等城市也纷纷行动起来。资本家在敲锣打鼓、 放鞭炮声中,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为什么会进行得这么顺利? 首先是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对资本家做了大量教育工作,使许多资本 家认识到,资本主义必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家要掌握自己的命 运,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党中央的带动之下,各省、市委和地 委都大力地在做这项工作。其次,各地工人群众在党的教育和全国总 工会的推动下,纷纷起来推动资本家实现公私合营。资本家之接受全 行业公私合营,从多数人来说,是迫于形势的。这就是当时所流传的 “大势所趋,不得不走”。再次,资本家中的进步分子,在这次运动 中也起了作用。他们认为, 与其后合营,就不如早合营。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必要性: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 务之急。 ②可能性: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工业化建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功的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重要决议: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在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 方针。这次大会是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B.“八字”方针的提出: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 这种情况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 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 改善。 (2)探索中的失误
(2)在阶级斗争上: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符合实际的分析,不能扩 大化;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 神化领袖的作法; 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如果
建国后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苏联模式的影响②
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
展的需要③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的需要④后
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缺
乏经验,急于求成⑤
照搬政治斗争模式,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
公”
①没收官僚资本、国
民政府财产、帝国主
义在华企业,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
础②把民主革命时期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直
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③对民族工业
先调整然后通过赎买
过度到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④实行和强化计
划经济⑤片面追求工
业发展的高速度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的初步基础②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
权③对恢复发展国民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④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得企业失去活
力,不利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党中央及时总结了
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
面的经验教训②汲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③借鉴了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建设的经验④
汲取了东欧及苏联经
济改革失败教训
①管理方式:由计划
经济到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宏观调控②
分配方式:有平均主
义到以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③所有制:单一的
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
主、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改变企业的管理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调动了职工的生产
积极性②增强了企业
活力③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国民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成
就举世瞩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的经验②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③符合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的经验
①把企业推向市场②
实行一系列的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①增强企业活力,增
强企业竞争力②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③与世界市场接
轨,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