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新老教材的比较
高中数学新老教材的比较蒋巷中学数学组优点:1、课本样式的创新高中数学新教材课本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教材的课本上文字间的间距比较大,文字内容相对比较少,而且有很多的漫画和图片,使得原本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数学书显得很有童趣和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布局的改动老教材的知识难度呈直线式上升,知识体系一步到位,但新教材知识难度呈螺旋式上升,层层深入。
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内容的完整章节是放在必修5里的,但事实上在必修1《集合》一章中必定会遇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甚至是绝对值不等式的问题,所以在必修1中,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求学生只要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即可。
在必修5中再具体的分析二次函数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理解和接受。
3、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不同新教材对比老教材虽然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新教材中对复合函数的要求是不高的,但是老教材里基本上是把复合函数讲得比较清楚的。
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要求是突出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不必推广到三个变量以上的情形。
4、知识点及部分例题的增减新教材删减了老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比如说三角函数里的一些半角公式和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都是在习题中出现。
同时也增加了函数的奇偶性等一些知识。
另外在例题的选择上也是对老教材的例题做了深刻的研究,保留了很多好的、经典的例题,也补充了一些更合适的。
缺点:1、时间安排不合理高中数学新教材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文科一年半;理科二年)便要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时间紧迫,没有过多的师生互动,否则内容无法完成。
造成普通学校的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下降2、量大,难度高高一上学期就要完成必修1,4的学习,课程很紧,难度大,造成学生没有学习信心,对以后的学习很不利,另外考试题不难,但是练习册和参考书却依然以高考要求出题3、因为不按教材编排顺序,造成有些章节的知识的严重脱节。
高中新课标B版数学课本介绍
高中新课标B版数学课本介绍
高中新课标B版数学课本是依据最新的教育改革精神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课本涵盖了高中阶段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函数等重要领域。
课本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
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
选修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需要进行选择,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等内容。
课本的编排结构合理,每个章节都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通过
例题和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同时,课本还注重培养学
生的数学思维,通过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资源方面,课本配备了丰富的辅助材料,如教学PPT、习题答案、教学视频等,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此外,课本还融入了信息技术,如二维码链接到在线资源,使得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
课本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生动的图表、有趣的案例和实
际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课本还强调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总之,高中新课标B版数学课本是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教材,它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
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件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
课件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新教材也随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新教材在内容上有所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新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教材。
一、教材类型与特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类型主要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教材的内容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方面,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选修教材则是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新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二是培养数学思维,通过各种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三是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和特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关键词解读1、调整:新教材在内容上有所调整,删减了一些陈旧、重复的内容,增加了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
2、实际应用:新教材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通过引入实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应用。
3、数学思维:新教材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4、探究性学习: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和特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内容组织与展开新教材的内容组织与展开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即内容安排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二是系统性原则,即内容划分清晰,各部分内容相互衔接;三是实用性原则,即内容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应用。
在具体展开过程中,新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引入实例、讲解例题、开展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新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通过各种练习题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分析
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历来在编排上重视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在如内容陈旧,知识面窄,结构单一,应用重视不够等方面不足,而新教材相比有如下优点:一、新教材提高了知识的趣味性,启发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旧教材对学生学习规律研究得不够,缺少启发性和趣味性,有些学生把教材当成查找公式的工具书。
而新教材则加入了一些插图和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文字叙述通俗易懂,知识的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习题的设计层次分明,灵活多样,同时删减了部分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记忆,如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只给出了最基本的三个公式,柱体、台体、锥体的体积公式只给出了结果,而对蕴含了“微积分,极限”等数学思想的球面积及体积公式给出了详细推导过程,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新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概念从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提出。
例题,习题多增加联系实际的背景。
如数列中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函数中联系增长率的变化,直线和圆的方程中增加线性规划初步知识,圆锥曲线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也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教材还注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教材比较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新教材中加入了一些名人简介和阅读材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和钥匙方法的渗透,还应结合数学教材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中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如数学中正与负,常量与变量,已知与未知,有限和无限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实例。
通过对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及数学思维的辩证法特征的认识,把数学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显示出来,使学生获得这些观点,并成为他们思想的组成部分。
另外,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解析一、教材解析的理论本文解析的内容为新人 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作是一个系统。
解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局部的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相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解析,第一从整个数学教育睁开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授课等方面研究教材解析的意义;尔后,依据成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解析教材特点、解析教材内容结构、办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解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 A 版高中数学 ( 必修四 ) ;最后,结合典例解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解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睁开性原那么,以提升教材解析的收效。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解析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特别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局部内容组成。
内容层层递进,渐渐深入,这对于睁开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领悟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成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
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表达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向来引导学生领悟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浸透了观察、类比、特别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虑〞“研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
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重申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
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
授课时应当掌握好这种“度〞,依据“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可是作为根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解读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解读摘要:随着对高中新教材的逐步应用,与之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对比以往教材发现,新教材有很多新颖的地方,增加了不少极具时代性的元素,如信息技术,但也删减和调整了一些内容。
数学思想内容变得更加突出,对学生学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更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下面本文将基于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进行解读。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认识与理解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材的主要变化(一)加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要求新教材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更加广泛且有深度,对基本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合思想、几何直观等应用的更加详实和透彻。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函数,而这恰恰也是难点,作为学习函数的重要载体,数形结合、几何直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绘制函数图像方面,准确且直观的绘制,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解读函数信息。
放大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正视数学这门学科,而不仅仅将它视作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发现概念的过程,数学带给人们的不是对现象的揭示,而是对本源的思考,数学思想是由本源所放射出来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宇宙的信息。
(二)信息技术整个是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信息化科学技术进行教学。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也会用到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带有科技元素的教学设备,但只限于辅助教学。
随着核心素养提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各种应用软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应有的功效。
比如,用Excel制作绘制函数y=x3的图像(如图一);借助几何画板绘制函数y=bx2(b≠0)的图像等。
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函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中还特意增加了(图一)“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像”这一内容。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第一二册教材解读〖第九章统计章整体解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九章统计统计学有多种不同的定义,综合来说,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作为专门研究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可以说凡是一个实际问题涉及数据处理,都应该利用统计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统计方法不仅有用,对于理解周围的世界经常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对许多现象获得新见解的方法.现在统计学已深入到科学、技术、工程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当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作为研究数据分析的重要数学技术,统计学方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统计素养已成为一名效率公民的基本素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统计经历从无到有、从描述统计到推断统计、从选修变为必修的过程,其要求和地位都在不断提高.《课程标准2021年版》把“概率与统计”与“函数”“代数与几何”并列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主线之一,并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整个数学课程.除了在初中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直观图表的表示方法、数据统计特征的刻画方法外,要求能用样本的统计特征推断总体的统计特征,包括单变量总体集中趋势参数、离散程度参数、取值规律和百分位数的估计,双变量总体的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独立性的推断.相比初中统计以描述统计为主,高中统计以推断统计为主,更加强调数据的随机性.在统计的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感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归纳推断与演绎证明的差异;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等活动,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通过统计的学习,还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等,发展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学抽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统计的教育价值.一、本章内容安排统计是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数据分析的过程体现了统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对整体把握统计学科的特点,理解具体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分析的过程存在多种不同的划分,《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数据分析过程的划分如下:虽然在不同的数据分析过程划分中,划分的环节数、每个环节提法等不完全一致,但都遵循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数据再到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本章内容主要根据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进行安排,把学习内容分为三节.“9.1随机抽样”主要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9.2样本估计总体”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直观图表的表示方法和数据统计特征的刻画方法等,以及根据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估计总体的统计特征;“9.3统计案例公司员工的肥胖情况调查分析”是对前两节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二、突出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在过程中学习数据分析方法为了达到有效分析数据的目的,统计中会用到各种数据分析的方法,每个数据分析环节都有各自专属的数据分析方法,例如数据收集有随机抽样方法,数据分析有各种数字特征等,这些方法构成了统计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内容.虽然很多具体的数据分析方法是针对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但其方法的合理性要放在整个数据分析过程中去理解.例如,一种抽样方法好坏要通过其抽取的数据对总体估计的效果进行评价,一个数字特征的选取合适与否取决于是否达到最终的统计目的等.因此,要理解数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不能只针对某个环节孤立地进行学习,而应该放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本章不管是抽样方法的学习,还是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都尽可能通过具体案例的完整解决,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在基本过程中来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理解数据分析的思路,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属于数据收集的内容,教科书并不是直接介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定义和不同实现方法,而是设置了以下的问题:问题1家具厂要为树人中学高一年级制作课桌椅,事先想了解整个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以便设定可调节课桌椅的标准高度.已知树人中学高一年级有712名学生,如果要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应该怎么抽取样本?这是一个以估计总体均值为目的的抽样调查问题,但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学习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实现,还要通过总体均值和样本均值的比较,评价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效果,体会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特点.三、结合典型案例学习数据分析方法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概念和方法产生的动力基本都来自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建立在概念和定义基础上,通过演绎方式进行研究的数学其他分支不同,统计学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通过归纳方式研究随机现象,通过数据分析解决问题.因此,统计的学习有别其他数学分支,需结合具体案例,由具体问题驱动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学习统计的概念和方法,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而且结合具体案例还可以克服由于概念和方法的抽象性带来的理解困难.因此,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概念和方法是统计教科书编写的一个主要原则.由于统计的概念和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而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选择典型的案例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中学阶段,案例的典型性不仅要体现统计概念、方法引入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的适切性,案例的背景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理解相关的概念和方法.教科书要尽量采用学生熟悉的案例背景,通过设计恰当的统计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有关统计知识.例如,教科书在学习具体的抽样方法前,通过全国人口调查这个案例引入统计调查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一方面,全国人口调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真实统计调查案例,让学生感受统计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全国人口调查不仅有普查,还有抽样调查,除了可以引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等基本概念外,通过了解全国人口调查实施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背景及原因,可以进一步明确两种抽样方式的特点,以及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有关统计调查的概观知识.这对后续进入具体随机抽样方法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又如,教科书以同一个案例背景贯穿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学习.在简单随机抽样问题1的基础上,教科书在随机分层抽样中设置了以下问题:问题2在树人中学高一年级的712名学生中,男生有326名、女生386名.能否利用这个辅助信息改进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减少这种“极端”样本的出现,从而提高对整个年级平均身高的估计效果呢?教科书之所以采用“调查一个学校高一年级的平均身高”作为抽样调查的案例,主要考虑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一所学校的高一年级的学生数,既有进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又有进行全面调查的可行性,即获得总体均值是可行的,这使教科书后续比较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进而评价随机抽样的效果显得比较自然.而两种抽样方法的学习使用同一案例背景,只是改变男生、女生人数这个条件,不仅有利于比较两种抽样方法的效果,而且有利于理解两种抽样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四、加强数据分析方法的形成过程,体现方法的合理性在数据分析方法中会用到很多数学的工具,如果不了解数学符号和公式背后的统计思想和数学原理,容易把统计学习变成纯粹的画图列表、公式计算等程序性操作,学生体会不到数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方法引入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合适的案例背景来体现,而体现方法的合理性,则需要加强从直观想法到数学表达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积累数据分析经验的过程.体现了方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仅使得知识的产生显得自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方法的本质.本章数据分析方法中,数学工具的使用主要是在用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统计特征中.对于数字特征,主要是要理解其统计含义.有些数字特征的定义形式比较简单,其统计含义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平均数刻画了一组数据平均水平,众数是一组数据最典型的代表,极差刻画了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等.但有些数字特征的数学表达相对复杂,其统计含义有时并不能一目了然,例如中位数、方差、标准差,尤其是分层抽样的方差公式.对于数字特征,往往是先有刻画数据某一方面的特征需要,再根据需要定义数字特征的.如果了解数字特征定义的目的是刻画数据哪一方面的特征,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统计含义,而且有利于理解数字特征定义的形式.例如,如果学生了解了中位数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个数相等两部分的那个数,就很容易理解中位数为什么要根据数据的个数,分奇偶两种情况进行定义.又如,方差和标准差都可以用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它们的公式初看起来都比较复杂,但了解了它们定义的过程,就容易理解它们在刻画数据离散程度上的特点,以及之所以定义成现在这种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统计含义,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教科书详细呈现了方差概念的形成过程.教科书首先通过比较两名射击运动员成绩稳定性,让学生体会定义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把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问题逐步转化为刻画与平均数的“平均距离”大小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距离可以有多种定义,教科书先呈现学生最容易想到的“绝对值距离”,由于绝对值的数学性质不够好,为了避免含有绝对值,又引入“平方和距离”,以此作为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数字特征,即方差.这个从统计直观到数学表达逐步优化的数据分析过程,在数字特征的定义中具有一般意义,积累的经验有助于理解选择性必修中样本相关系数的定义.五、加强信息技术与统计的融合1.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初步能力统计是通过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在数据分析中经常会涉及数据的整理、可视化表示、计算等数据处理,尤其当样本量比较大时,工作量就会变得非常大.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列表、画图、计算等数据处理,而且能使大量人工难以完成的数据处理变成可能.会使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是现代统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统计的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为了给学生在统计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在高中统计的起始章,教科书安排选学栏目“信息技术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集中介绍电子表格和R两款软件的基本统计功能,其中电子表格软件是使用比较普遍且具有一定统计功能的办公软件,而R软件则是统计专业人员中使用普遍且免费的专业统计软件.在后续统计的章节中,教科书结合有关内容,在适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地方,以边注的形式对给予提示.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统计的组成部分,也是统计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从机械、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集中于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涉及数据的分组、频率的计算、图形的绘制等大量工作,用统计软件可以快速绘制出不同组距和组数的直方图,节约重复计算、机械性操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直方图信息的提取上.又如,平均数、方差等特征数的计算,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计算的情况下,统计软件的使用就可以大大节约时间,进而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理解特征数的统计含义上.3.通过随机模拟直观解释数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其研究重点是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所有数据分析方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里的“有效”既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的节省,也包括估计精确度和可靠度的提高.在没有足够概率理论知识刻画估计的精确度和可靠度时,如何让学生了解样本和总体的关系,体会数据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就成为统计内容呈现的重点.在中学统计中,信息技术一个很大的作用是可以实现随机模拟,它使大量重复试验成为可能.通过随机模拟,可以让学生体会样本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了解样本和总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观解释一些数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弥补由于理论知识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难.例如,在随机抽样的学习中,需要讨论样本量对于抽样估计效果的影响,以及评价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估计效果,在理论上进行说明并不容易.因此,教科书通过随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观察的多次抽样的结果图1和图2,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随机抽样方法的特点.。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数学教育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材,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其特点和优势。
一、教材的结构和组织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整体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部分都按照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层次进行组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必修部分主要涵盖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代数、几何、函数、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选修部分则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数学学习内容,如数论、数理逻辑等。
整个教材的结构合理,学科知识的安排有层次感,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和解题思维的能力。
二、内容的覆盖面和深度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涉及了数学的各个领域和分支,既包含了经典的数学知识,也融入了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代数方面,教材详细介绍了集合、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并通过例题和习题进行了充分的练习。
几何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几何推理能力,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向量等内容。
除此之外,教材还引入了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数学分析的思想和技巧。
同时,教材还引入了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总体上看,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内容的覆盖面广,与时俱进,不仅保留了传统数学的经典内容,也加入了一些前沿和应用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挑战。
三、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团队由一批数学教育专家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他们本着“科学、规范、有效”的原则,精心编写了教材。
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例题经过严格筛选和优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同时,教材中的习题设计合理,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辅助资源,如配套练习册、教学视频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
内容变化
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5课时) 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前是安排在必修2圆与方程里面,现将此内 容放到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一章内
选择性 必修
(第一册, 43课时)
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16课时) 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12课时)
去掉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表述 降低了对抛物线知识的考查难度
搭建初高中过渡的桥梁
3.类比数的研究,学习集合,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需要研究些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
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突破学习 难点,并习惯于使用
4.联系典型数学命题,学习逻辑用语,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引领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数学 学习,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
5.基于知识学习,关注数学学习心理和方法的过渡
合并 增加
“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章节 里
必修和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1.章引言 2.正文及栏目设置 3.练习与习题
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说明
对每一章内容,我们注意从数学整体性处发……
正文讲述中,根据需要安排“观察”“思考”“探究”“归纳” 等……
将练习作为学生课内学生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6课时)
数学建模(3课时)
第五章:三角函数(23课时)
在三角函数里删去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必 修 第
目录与内容变化
必修
内容变化
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18课时)
将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解三角形”融入进“平面向量”这 一章内
数学探究:用向量法研究三角形的性质(2 课时)
数学探究(3课时)
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
高中新课标解读数学教材
高中新课标解读数学教材高中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应用,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内容设置上,高中数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包括函数、几何、概率与统计、代数等基础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高中数学的核心。
选修部分则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学习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等。
教材的编写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情境创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2.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跨学科整合: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评价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试、实验报告、项目研究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倡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记忆和模仿。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指导。
教材的编排也更加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个知识点都通过例题、习题和探究活动来巩固和深化。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如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总之,高中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第一二册教材解读〖第十章概率 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此次修订高中必修概率课程,增加了样本点、有限样本空间、样本点和事件的关系等内容;同时删去了几何概型,将原来的选修内容“事件的相互独立”变为必修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加深对随机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理解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般方法,通过构建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用概率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学习条件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打好基础.本章第1节是“随机事件与概率”,分为4个小节.在“1011有限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中,教科书结合典型的随机现象介绍随机试验的特点,归纳样本点、有限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的概念.通过分析随机试验的可能结果,用适当的字母、数字或数对表示结果,构建样本空间,这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关键步骤,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体现在:有利于较为深刻地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通过与集合关系和运算的类比,可以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意义;可以用符号语言准确而简练地表示求解概率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概率内容中揭示随机变量的本质(样本空间到实数集的映射.“1012事件的关系和运算”的主要内容是事件的包含、互斥、互相对立,并事件、交事件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用简单事件表示复杂事件.实际上,“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是由于概率的性质和运算的需要而研究的一个内容,因此在学习古典概型后再安排这个内容显得理由比较充分.然而,把随机事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在给出样本点、样本空间的概念,定义随机事件后,通过类比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引入“事件的关系和运算”也是合理的.而且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对随机事件关系和运算的研究是加深理解随机事件的需要;从教材结构合理性角度看,没有这个内容,这一节会非常单薄.因此,教科书把“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安排在古典概型的前面.“1013古典概型”的主要内容是由实例归纳古典概型的特征、古典概率的定义、古典概型中简单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等.古典概型是最简单的概率模型,也是高中概率课程重点研究的概率模型.除了自身的应用外,由于古典概型比较简单,便于解释相关概念,有利于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因此概率的基本性质、事件的独立性、条件概率都是通过古典概型的实例,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重要的是了解建立概率模型的一般方法,提高数学抽象及数学建模的素养.“1014概率的基本性质”以古典概型为具体的实例支撑,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概率的非负性、规范性、可加性、单调性、加法公式等性质,利用概率的运算法则求随机事件的概率.本章的第2节是“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主要内容是事件独立性的直观认识、两个事件独立性的定义、利用独立性简化概率的计算.两个事件的独立性是事件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直观意义是两个事件发生与否互相不受影响,本质上是两个事件积的概率等于这两个事件概率的积.由于还没有条件概率的概念,教科书从事件的关系和运算的角度研究概率的基本性质出发,结合问题“两个事件的积的概率与这两个事件的概率有什么关系”,通过具体例子引入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这也是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性的.本章的第3节是“频率与概率”,本节主要内容是频率的稳定性、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用频率估计概率、随机模拟等.本章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抽象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通过古典概型理解概率的意义、探究概率的性质,理解频率的稳定性,通过实际操作试验或计算机模拟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本章有三个难点,一是抽象研究对象——随机事件,二是在求解古典概型问题时,对所有样本点等可能性的判断;三是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的理解.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约4课时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约1课时103 频率与概率约2课时小结约2课时。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第一二册教材解读〖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如各种数集、不等式的解集、点集等,以此为基础,高中阶段系统安排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的含义、关系与运算,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教科书类比数的研究,采用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关系一集合的运算”的研究路径,加强了对“如何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指引.“集合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集合(数集、点集、解集等)出发,结合6个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属于),以及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其中,描述法是学习难点,难在对于“共同特征”的描述及符号表示,因此,教科书以奇数集为例,详细阐述了何为共同特征以及如何用符号表示.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对象一集合之后,从哪些方面研究,以及如何研究?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基本运算”中,首先,教科书类比学生最熟悉的数学对象——数,提出两个问题:(1)两个实数之间有相等关系、大小关....两个集合之间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呢?(2)实数有加、减、乘、除等运算,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呢?然后,教科书设置了两个观察栏目,安排了三组集合例子,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类比实数,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例子,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概括共同特征,获得集合间的关系——包含与相等,以及集合的三种运算一交集、并集、补集.常用逻辑用语也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盲.教科书从初中学过的定义和定理出发,介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量词,并将它们相联系,加强了“如何严谨准确地进行数学表述”,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的思维和符号表述和研究数学结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从对命题相关知识的回顾出发,聚焦于“若,则q”形式的命题.首先,以4个典型的这种形式的数学命题为例,思考和分析它们的条件P与结论q的关系,由此引出三个常用的逻辑用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然后,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数学命题,在辨析中明确方法:将判断是否为q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问题转化为判断命题“若,则q”及其逆命题“若q,则”的真假的问题.最后,列举“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阐明了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以丰富数学实例创设情境,从对命题的判断入手,通过对比,引入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概念、符号以及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写出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即根据量词的含义,先直接对原命题进行否定,得到这些命题的否定的一种表述形式,然后通过多次转化,将过于形式化的表述一步步改写成较为自然的、符合语言习惯的表述,由此观察出原命题和它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建立全称(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与存在(全称)量词命题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本章教学约需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1 集合的概念约1课时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约2课时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约2课时小结约2课时。
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解析
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解析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新的高中数学教材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中学教育中。
本文将对这些材进行解析,探讨其对学生研究数学的影响。
2. 内容与结构材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首先,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增加了许多实际问题和案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其次,教材的结构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3. 方法与策略材在方法和策略上也有所创新。
教材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提高了学生的研究主动性和兴趣。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一些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4. 数据与实证根据一些教学实践和评估数据,材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通过研究新的教材,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 对学生研究的影响材的应用对学生研究数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 教师角色的变化材的应用也对教师角色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研究引导者",从单纯的教学变为辅导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7. 挑战与改进虽然材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材有些部分内容紧凑,需要适当的扩展和重点强化。
8. 结论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结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研究数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教师需将材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研究兴趣。
以上是对高中数学材的解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第一二册教材解读〖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章整体解读〗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使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可以提高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提升逻辑推理素养.《课程标准(2021年版)》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预备知识,要求学生用集合语言和常用逻辑用语梳理、表达学过的数学内容,实现从具体的初中数学知识向较为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的过渡,为高中数学学习做好知识与技能、方法与习惯、能力与态度方面的准备.一、本章内容安排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如各种数集、不等式的解集、点集等.以此为基础,高中阶段系统安排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的含义、关系与运算,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常用逻辑用语也是基于初中学习过的命题等知识,在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量词,并将它们相联系,加强“如何严谨准确地进行数学表述”,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的思维和符号表述、研究数学结论.本章知识结构如下:二、选取典型数学实例和命题,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在初中,学生接触的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较为零散;在高中,学生首次系统学习这些表述数学内容的语言和工具.数学语言虽然简洁、准确,但是也相对抽象,教科书的任务就是需要通过这些抽象的数学语言的学习,提升学生数学表达的抽象层次,从而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具体来说,集合的学习起点是之前学习过的数集、解集、点集等,如今要从直观到抽象,系统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逻辑用语的学习起点是之前学习过的命题,如今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习一些逻辑用语的形式化表达.如何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教科书通过选取典型数学实例和命题,搭建初高中过渡的桥梁,从回顾旧知到学习新知.在集合中,教科书选取了丰富的实例,既涵盖了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图形等数学领域,也包含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例如,引入元素与集合概念的6个实例,既有偶数集、正方形集、二次方程解集,又有学生集、四大洋集等.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选取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对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教科书选取了实例“较小的数”“高中学生中的游泳能手”;对于描述法,通过表示不等式-7<3的解集来体现引入的必要性;等等.在常用逻辑用语中,无论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还是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都是在回顾命题的基础上,选取初中典型的数学命题,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数学定义之间的关系,例题中选取了三角形相似、四边形为菱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习题中选取了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等典型命题,并用“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设置三个探究栏目,详细分析、说明各种关系.三、类比数的研究,学习集合,提升数学抽象素养数学知识包括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义、定理等及由其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集合中,教科书除了介绍集合的基本知识,还特别注意指引学生“如何研究一个数学对象”,即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对象后,需要研究些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等.事实上,这是整套教科书贯穿始终的编写理念之一.集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类比”,类比的对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数”,遵循数的研究路径(定义一关系一运算)就获得了集合需要研究的内容(关系和运算).因此,教科书在12节和13节,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指引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问题;通过设置观察栏目,指引学生类比数的大小关系和运算,联想集合的基本关系和运算.由此,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如概括、类比、联想等)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数学研究方法.集合语言是数学的基本语言,它能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表达和交流数学问题.掌握语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因此,教科书在本章分三个层次安排集合语言的使用:一是读懂问题中的集合概念和符号;二是在处理问题时,根据需要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三是创设情境,根据情境需求进行三种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通过这样进阶式的安排,让学生逐渐熟悉集合语言的抽象性,积累数学抽象的经验,从而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在教学中,也建议教师多选取一些例子,创设使用语言的情境,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些例子,互相表达和交流.四、联系典型数学命题,学习逻辑用语,提升逻辑推理素养相对于初中的数学知识,常用逻辑用语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教科书先从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数学命题出发,分析这些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由此引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些熟悉的数学实例,让学生辨析哪些条件是充分不必要的,哪些条件是必要不充分的,哪些条件是充分必要的,哪些条件是既不充分又不必要的,加深学生对这三个常用逻辑用语的认识,提升他们的逻辑推理素养.同时,通过联系初中的一些典型数学命题,让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以及数学定义和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另外,教科书在介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之前,先回顾命题的概念,然后通过判断一些含有变量的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让学生体会到对一些非命题的陈述句,如果用一个短语对变量的取值范围进行限定,就可以得到一个命题,在此基础上比较自然地引入全称量词和全称量词命题、存在量词和存在量词命题的概念.对一个数学命题进行否定,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称为原命题的否定,它与原命题一真一假.教科书通过对数学中一些简单的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进行否定,分析得到的新命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的一般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存在量词对全称量词命题进行否定,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全称量词对存在量词命题进行否定. 同时,教科书还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的习题,让学生根据一些熟知的数学事实,写出给定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或写出一个全称量词命题或存在量词命题,并加以证明,让学生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用逻辑用语梳理初中典型命题的机会,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突破学习难点,并逐渐习惯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和交流数学对象.五、基于知识学习,关注数学学习心理和方法的过渡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知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学生不仅感到数学知识变难了,而且还会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学习的感觉.因此,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一是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难度的提高,二是学习心理的调整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数学语言虽然简洁、准确,但是符号较多、形式化程度高.在初次接触时,学生难以体会到它们的作用,容易产生为什么要学的困惑.因此,教科书编写时特别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调整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例如,地于为什么要学习集合,教科书设计了章引言中的问题“方程X 2=2在不同范围内的解”,其目的是希望学生意识到研究数学问题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这就需要使用集合的语言和工具;对于为什么学习逻辑用语,教科书设计了各种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形式化可以克服很多逻辑错误,如根据“x M ∀∈,()p x ”否定的一般形式为“x M ∃∈,()p x ⌝”,可以知道“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否定是“存在一个矩形,它不是平行四边形”,而不是“所有的矩形都不是平行四边形”;等等. 关于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教科书在“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章引言”“节引言”“小结”等处或有明确的论述,或有隐形的提示,建议教学时既能总揽全局,从全套教科书到每一节;也能细致入微,充分利用一篇寄语,一句引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和学习方法,引领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数学学习,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二三册教材解读〖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编写意图〗
编写意图1.关注内容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构建本章的研究框架与必修“平面向量及其应用”一样,本章也是《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几何与代数主线的内容.空间向量既是代数研究的对象,也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桥梁.本章的内容安排充分考虑空间向量的这种联系性、突出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之间的融合,通过形与数的结合.感情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加强对数学整体性的理解,与平面向量一样,空间向量研究的“暗线”也是向量空间理论.空间向量的概念、速度等为背景,抽象空间向量的概念,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数乘等线性运算,并给出线性运算满足的运算性质,这时空间中的向量所组成的集合就构成了一个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进一步地,如果在这个向量空间里定义“数量积”运算并给出其性质,那么这个向量空间就是一个有度量概念的欧氏向量空间,欧氏空间中空间向量的加法、数乘、数量积等运算建立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之间的联系.一般地,在构建一个向量空间后,通常会研究这个向量空间的一般规律.具体到空间向量,就是研究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根据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这个向量空间可以由三个线性无关的向量生成.这为空间向量的运算化归为数的运算奠定了基础.这样,空间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表示成三个不共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在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这种表示发挥了“基本”作用.从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出发,选定空间中的任意一个定点O,并给定一个单位正交基底{i..},分别过点O作平行于向量i..的数轴,就可以建立由{O:i,,}确定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以把空间向量及其运算转化为数及其运算,从而可以将几何问题完全“代数化”,得到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坐标法”.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表现为如下的“三步曲”:为了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首先要把点、直线、平面等组成立体图形的要素用向量表示,使其成为可以运算的对象,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进而利用空间向量的运算,研究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以及距离、夹角等度量问题;最后再利用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将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从而得到几何问题的解决.基于以上分析,教科书构建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如下研究框架:背景一空间向量的概念一空间向量的运算及其性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空间直角坐标系一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一应用2.类比平面向量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关注其中维数带来的变化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都属于向量,平面向量是二维向量,空间向量是三维向量,两者有密切的联系.空间向量是平面向量的推广,两者除维数不同外,在概念,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坐标表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在形式上也具有一致性;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是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发展,主要变化是维数的增加,讨论对象由二维图形变为三维图形,基本方法都是将几何问题用向量形式表示,通过向量的运算,得出相应几何结论.由于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具有相同的线性运算性质.在构建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的结构体系时,我们把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的内容进行了集中处理,相关概念和线性运算性质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式呈现.这样.即使教科书在局部范围内整体性更强,也使知识的纵向联系更加紧密.同样,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具有类似的运算法则.因此,教科书通过问题“有了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你能类比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得出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并给出证明吗?”引出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差异主要由其维数引起,对此教科书也给予了充分关注.例如,在证明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结合律时,通过问题“证明结合律时,与证明平面向量的结合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向量从平面推广到空间时,研究对象维数的变化对运算律的证明带来的影响,这样处理,也使学生在平面向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空间向量.3.关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间的联系空间向量体系的建立需要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反过来,立体几何中的问题可以用向量方法解决.因此,我们说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属于“几何与代数”内容主线,课程标准设计这条主线的一个基点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这是现代数学的重要研究手法.例如,教科书在定义共面向量时,通过画出向量与平面平行的立体图形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在研究如何确定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研究,并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解释其中的道理,等等这些安排都凸显教科书在构建向量体系时对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的重视.又如,在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后,教科书安排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后,安排了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或平行以及求两条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等简单立体几何问题;在完成空间向量体系的构建后,安排了运用空间向量研究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和距离、夹角等度量的问题,这些安排都体现了“让学生知道如何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的设计意图,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4.突出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向量方法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平面几何讨论的是平面上的点、直线等元素,它们可以与平面向量建立联系.由于平面向量可以表示平面上直线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以及两条直线夹角的大小,因此许多平面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平面向量问题,通过平面向量的运算得出几何结论.类似地,立体几何所讨论的是三维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等元素,由于它们可以与空间向量建立联系,许多立体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通过空间向量的运算得出几何结论,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运用向量方法.向量方法有别于综合几何方法,综合几何方法是借助图形直观,从公理,定义和定理等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解决几何问题;而向量方法则是用向量表示几何元素,通过向量运算得到几何问题的解决.一般地,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如下的“三步曲“:第一步,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第二步,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夹角等问题:第三步,把向量运算的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种利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具有程序性、普适性.对于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教科书采取了先分放后集中的方式,即在学生系统学习空间向量知识的同时,安排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渗透向量方法;而在建立空间向量的体系后,则集中围绕“使学生认识向量方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向量方法的“三步曲””这个中心来设计,结合具体问题明确给出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安排用“三步曲”解决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距离、夹角等度量问题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普适作用.5.关注投影向量的意义及其在解决距离问题中的作用空间向量投影是《课程标准(2021年版)》新增加的内容,课程标准对空间向量投影的概念及其应用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在编写教科书时.关注了课程标准的这一变化.向量的投影是高维空间到低维子空间的一种线性变换,得到的投影向量是变换的结果,是低维的空间向量.空间向量投影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利用投影向量研究立体几何问题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在引入向量数量积后,类比在必修课程中学习过的平面向量投影的概念,利用几何直观给出了空间向量投影的概念,距离是空间中的重要度量.本章涉及的距离问题主要有: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等,分析上述距离的内容,可以得到如下认识:(1)除两点间距离外,垂直反映了距离的本质,因此借助勾股定理可以直观地研究距离问题.(2)无论是对于平面还是直线,法向量都是反映垂直方向的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因此利用法向量可以刻画表示“距离”的线段的方向.法向量的方向和法向量上投影向量的长度既体现了几何直观,又提供了代数定量刻面,因此利用法向量和向量投影可以研究距离问题.由此可见,投影向量的几何意义和代数表示,不仅为研究立体几何的距离问题提供了便利,而且还提供了研究距离的方法,在研究距离问题时,参考向量、它的投影向量、三者的差,构成直角三角形.这样,利用勾股定理,结合空间向量的运算,距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本章,教科书注意尽可能地使用投影向量研究立体几何中的距离问题,在“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中,教科书采取了如下的对“距离”的研究顺序:首先,通过问题“已知直线的单位方向向量为u,A是直线上的定点,P是直线外一点,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引出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研究,进而利用投影向量得到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这也为下一章利用投影向量,结合坐标法获得解析几何中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了铺设.接下来,通过问题“类比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如何求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进而,利用投影向量研究点到平面的距离,并渗透利用法向量和投影向量研究距离问题的一般方法:第一步,确定法向量;第二步,选择参考向量(如图,向量即为参考向量);第三步,确定参考向量到法向量的投影向量;第四步,利用向量运算求投影向量的长度,最后,结合例题、习题,解决直线到平面、平行平面图问的距离问题(都可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6.关注用空间向量研究空间中直线、平面间的夹角问题与距离类似,角度是立体几何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度量.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夹角问题,包括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而直线、平面又都可以利用它的方向向量或法向量来刻画,因而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夹角问题就转化为求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间的夹角问题,进而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加以解决.。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解读
高二下学期
欢迎加入学大教育数学 学科群,群号是: 231422002
谢谢大家!
4.运算求解能力
运算求解这一能力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必修三
中算法这一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高考中主要的考 查 运算的准确与熟练程度、 运算的合理与简捷性、 分析条件、探究方向、选择公式、设计程序等。
5.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处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三中“统计”和选修2-3
中“统计案例”两章中,它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必修五:不等式问题
在知识上删去了解绝对值不等式和解分式不等式的
要求;删去了不等式的证明;只要求会解一元二次
不等式,不要求会解多元不等式。不要求用基本不
等式作推理证明。
强调基本不等式在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中的
作用。
关于圆锥曲线问题
在圆锥曲线中要注意对三种曲线要求的差别.
文科: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了解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 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 理科: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
图形及简单性质.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 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焦半径公式、准线方程
(椭圆和双曲线)等内容应当舍弃,双曲线出解
答题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统计问题
教材中对“统计”这一内容的安排,采取了螺旋式
上升的方法,在必修三和选修2-3中都有介绍。统
计包括数据的收集(抽样方法)与整理 (抽样方
选修系列1(文科必选模块)
选修1-1:
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梳理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梳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与调整。
新课标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强化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进行梳理,以期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新课标教材的结构设计更加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概率与统计、函数与方程等四大模块。
每个模块都细分为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明确了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更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特点1. 强调基础:新课标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通过各种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 注重实践: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探究:新课标教材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4. 突出应用: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应用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建议1.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
4. 教师应适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新课标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发展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内容变化详解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内容变化详细分析刘文涵第一部分:集合与简易逻辑强调了使用Venn图的重要性增加了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概念;介绍了全称性命题、存在性命题及其命题的非的表示;在逻辑联结词中增加了逻辑电路;介绍了数理逻辑的有关知识。
第二部分:函数增加幂函数(幂指数为1、2、3、-1、-2五种)的内容强化了对分段函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复合函数的概念,增加的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增加了函数的零点;增加了二分法;强化了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奇偶性为了解,要求大大降低.对反函数的要求降低并强调了直观性,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的定义,削弱了对定义域、值域的过于繁难的,尤其是人为的过于技巧化的训练第三部分:导数增加了不定定积分与定积分,利用积分求不规则图形面积微积分基本定理强化了导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删掉了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第四部分:立体几何增加了投影,正投影,斜投影,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增加了三视图增加了空间几何体的几何结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增加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增加了空间向量,用空间向量求解空间的角与距离增加了法向量的应用增加了平面的点法式方程,介绍了平面的一般式方程。
删掉三垂线定理第五部分:解析几何增加了一节《直线与圆锥曲线》,要求明显提高。
提出了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线性组合的概念强化了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在椭圆和双曲线中删去了第二定义,双曲线中还删去了等轴双曲线和共轭双曲线。
第六部分:数列明确指明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给出了递增数列和递减数列的概念;递推数列的要求明显提高。
第七部分:三角函数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单独作为一节内容,增加了坐标旋转公式增加了半角公式、增加了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外角平分线定理、海伦公式以及三角形的射影定理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
第八部分:平面向量向量的加法中明确提出了多边形法则增加了向量在物理、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直线的法向量的概念和向量与直线垂直的定义增加了位置向量和自由向量的概念增加向量的数量的概念增加了轴上向量的运算在向量合成的多边形中提出了封口向量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end
再见 !
选 择 性 必 修(共3册) 选修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八章,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几何与代数、 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内容较难,与必修课程共同组成高考范围。
为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目录与内容变化
必 修 第 一 册
(72课时)
必修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0课时)
选择性 必修
(第二册, 30课时)
第四章:数列(14课时)
第五章: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16课 时)
数学归纳法原来在推理与证明里,现在放在数列里,并且变 为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在一元函数导数及其应用里,删去了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目录与内容变化
选择 性 必 修 第六章:计数原理(12课时)
内容变化
内容变化
1.删减了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 题);2.删减了简单的逻辑词(或、且、非);3.增加了必 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的关系以及 冲要条件与定义的关系;
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8 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12课时) 在函数的概念的内容中删去了映射
将必修中的变量的相关性移到此,但删去了统计案例
37课时)
数学建模(3课时)
建立统计模型进行预测
核心变化
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
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
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 ”相关内容; 删去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相关内容; 删去了“框图”相关内容; 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相关内容;
第七章:复数(8课时)
二
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19课时)
删去了三视图相关内容
册
(69课时)
第九章:统计(13课时)
1.新增了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相关内容;2.删去了系统 抽样和变量的相关性;3.将“变量的相关性”移到了选择性 必修中;
第十章:概率(9课时)
增加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目录与内容变化
选择性必 修
结构变化
在教材结构上,新教材将原先的“必修+选修”体系 变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体系
必 修(共2册)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供十章,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 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较简单。但也是高考中的基础内容。 理论上高一两个学期结束可以进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 实际上全省统一到高二第二个学期结束进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
4.数学应用与数学文化
落实对数学建模活动、探究活动的要求……
5.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6.小结
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 小结中的“本章知识结构”以框图形式表示本章知识要点……
教学解读与建议: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本章内容安排
注重知识结构,习惯用数学符号
2.选取典型数学实例和命题,回顾旧知、学习新知
合并 增加
“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章节 里
必修和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1.章引言 2.正文及栏目设置 3.练习与习题
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说明
对每一章内容,我们注意从数学整体性处发……
正文讲述中,根据需要安排“观察”“思考”“探究”“归纳” 等……
将练习作为学生课内学生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搭建初高中过渡的桥梁
3.类比数的研究,学习集合,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需要研究些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
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突破学习 难点,并习惯于使用
4.联系典型数学命题,学习逻辑用语,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引领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数学 学习,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
5.基于知识学习,关注数学学习心理和方法的过渡
数学探究(3课时)
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
第七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10课时)
选择性
必修
第三章: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9课时)
(第三册,
1.概率中的超几何分布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解”,降 低了要求;2.增加了全概率公式,提高了要求;3.统计中相 关系数提高了要求,增加了样本相关系数与标准化数据向量 夹角的关系内容;
高一数学新教材特点与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教育研究中心:骆银海)
与新教材有关的几个名词解读:
1. 2006---2012---2020;人教A版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3. 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 4. 高考复习顺序 5. 数学建模活动、数学探究活动、
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 6. 深度学习与单元整体学习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6课时)
数学建模(3课时)
第五章:三角函数(23课时)
在三角函数里删去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必 修 第
目录与内容变化
必修
内容变化
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18课时)
将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解三角形”融入进“平面向量”这 一章内
数学探究:用向量法研究三角形的性质(2 课时)
内容变化
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5课时) 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前是安排在必修2圆与方程里面,现将此内 容放到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一章内
选择性 必修
(第一册, 43课时)
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16课时) 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12课时)
去掉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表述 降低了对抛物线知识的考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