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因素,探索了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因。

在对其现状进行描绘的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认同感问题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认同感;解决策略1 新生代农民工的背景和现状他们,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他们住在城市,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渴望融入城市,却因为城市的种种门槛,无法在城市中真正立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不谙农事,无心恋土,与农村渐行渐远。

他们,就是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关注的新群体——新生代农民工。

目前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大约1.5亿的农民工中16~25岁的“80后”、“90后”占到了61%。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和老一代农民工相对应,这些人基本特征第一是年轻,第二是想融入城市的生活,比他们的父兄具有更加远大的志向。

他们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从事工人工作的青年人。

他们受教育水平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严格的户籍制度、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分级办学,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和部分城市人对他们的冷漠和歧视等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步履维艰。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自身认同(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和对未来的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身的社会特性(如身份、职业和生活等)上有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看法。

二是城市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和管理认同)。

即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的有关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对他们的认可情况。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1)身份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所持有的是农村户口。

他们自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熟悉。

传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对比

传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对比
特点。 ( 六) 新 生代 农民工 经 常会主 动提 出利 益诉 求
中国农 民工 经过2 0 几年 的成 长 、 积淀 后 , 更 趋理 智 、 更为 成熟 , 但 他们所 面 临的诸多 矛盾也 日渐 凸显 。 新生代 农 民工在 融人社 会的过 程中有 着 比传统 农 民 工 更多 的值得 我 们关注 的社 会 问题 , 诸如: 教育 需求 问题 、 社会 保 障问题 、 户 籍 问题 、 维权 受 阻等等 。 之所 以新生 代农 民工 在社 会化 的过程 中有 更多 的矛盾 , 是
( 七) 新 生 代农 民 工工 作 耐 受性更 低
在受教育的程度上 , 传统农 民工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新生代。 和传统农民
工相 比, 新生 代农 民工 整体受 教育 程度相 对 更高 , 其 中初 中和高 中学 历 比例 最
新生代 农 民工的生 长环 境 比传 统农 民工更 为优越 , 他们受 教育程 度高 , 职 业期 望高 , 决 定 了他 们对物 质和精神 享受 的要求更高 。 但是, 更为 优越 的环境 使 得他 们对工作 的耐受 力降低 。 他们 不再希 望做 着和 父辈相 同的以体力 劳动为 主
[ 摘 要】 以出 生 日期8 O 年 代为 界 , 将农 民工 划分 为 传统 农 民工 和新 生代 农 民工 。 新 生代 农 民工 与传 统农 民工在个 人 特征 、 对 社 会的诉 求 等方面 与 传统 农 民 工有 着显 著 的差 别 。 [ 关键 词] 新生 代农 民工 ; 差别 , 教育; 需求, 保 障
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较为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就决定了目前棘
手 的新生 代 农 民工 问题 。 =. 关于 传统 与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比较 研 究 由于 出生 及成 长社会背 景的不 同 , 两代农 民工在个 人特征上 有着 明显的不 同。 特 别的 , 他们 对社 会 的需求 有着 明显 的差别 。 以8 0 年代 为界 , 我们 可 以清楚 的看 到新 生代 农 民工在社 会化 的过 程 中具有 的一 些新 的特点 。 总 结各 方研究 , 下列 新特 征 比较 突 出: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代后的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发现他们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完善、子女教育难题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促进他们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同时需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

此外,也应注重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子女教育一、引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代后的农民工,也是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力量。

然而,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1.工资待遇低。

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低技能劳动,工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2.劳动条件差。

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不断差距拉大。

3.社会保障不完善。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突出,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足。

4.子女教育难题。

由于农民工多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入学难等。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1.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大投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支持,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四、结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与道德担当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与道德担当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与道德担当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觉悟。

本文将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和道德担当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认同和道德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和冲突。

他们来自农村,文化背景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在城市生活中需要适应和融入城市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化自觉,他们努力学习城市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1.1 学习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接触到了更广泛和多样的文化。

为了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努力学习城市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学习,他们逐渐了解和认同城市文化,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1.2 融入城市生活在学习城市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地融入了城市生活。

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与城市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更好地融入了城市文化,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化自觉。

1.3 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

他们不仅学习和认同城市文化,还保留了自己的农村文化特色。

在城市生活中,他们既是城市居民,也是农民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担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展现出了较高的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展现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1 遵守规章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他们尊重工作环境和他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展现出了较高的道德担当。

2.2 尊重他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新生代农民工展现出了较高的道德素养。

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利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10级公共事业管理101202049 李宜琳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日新月异。

但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建设,离不开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

伴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这个特殊群体产生了一些分化,于是就有了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区别。

那么这两种群体到底有什么样的异同点呢?我们就相同点与不同点来谈下这个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相同点第一,他们都是最基层的工人。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但是他们依然奋斗在一线,做着最基本的工作,尽管是在城市里工作,但是他们的命运还是一样的。

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一起凭着廉价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在城市里,他们从事的都是别人不愿做的“苦、脏、累”的活,比如下水道工作等,很多农民工还要从事一些高危行业,比如煤矿、电厂工作等等。

做的是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但是拿到的报酬却又是最低的,基本只能维持自己温饱而已,想要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还远远得不到,如果想要在城市里买房,那更是不可能。

不仅仅如此,很多黑心老板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到了过年仍不给发放,导致逢年过节农民工遇到“讨薪难”、“回家难”的困境。

第二,身份依然无法改变。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老一代农民工,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要通过劳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

难以跨越户籍制度的鸿沟,从而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待遇。

身份的不同,使得他们难以被城市所接纳,难以彻底的融入城市的生活。

第三,住房问题难以改善。

由于农民工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一般居住在工厂宿舍或者民工聚集区,这些地方脏乱差现象严重,治安问题混乱。

他们都憧憬着能在城市里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能有个体面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工作的原因,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累的事情,如果单纯依靠市场,买房比登天还难,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无能为力在城市里定居。

第四,基本权利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法律意识淡薄。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异同点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农业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和聚集的进程。

农民工就是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农民工群体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迅速扩张,第一代农民工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开始大量涌入城市。

几十年后,1亿多的主要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又开始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流。

由于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第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之处(一)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

同时,标榜“80后”青年人的特征——“自我”、“物质化”、“无责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样适用于他们。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常被认为缺乏父辈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

于是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产业工人阶层的志气。

(二)无务农经验。

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

他们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民之家,户籍在农村,但却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有的随同父母在城镇长大。

属于一批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的中国农民——不务农的农民(我国户籍制度意义上的农民)。

同时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也逐渐在减弱。

即使在自身农民身份的认同中,也觉得自己外出务工经商,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

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感情和兴趣。

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的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认 同; 新型产业 工人


问题 的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
之后 就直接来 到城市打 工 , 没有 务农经验 , 他们 认为 自己与农
新生代农 民工是我 国二 元社会结构 中处 于第三元 状态 的 民是有 区别 的。那新生代农 民工是工人吗 当然 不是 。新生代

个特殊社会群体 , 由于其 身份 的特 殊性及其队伍的 日益壮大 农 民工属 于农村户 口, 正是 由于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 新
生代农 民工在城市 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待遇 。新生代 先录 用城 市居民,而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大多为工作强度大 ,
农 民工 身份的认 同关系到他们 未来的发展 问题 , 因此 , 他们身
份 问题 继 续解 决 。
比较脏 比较累的工作: 资水平偏低 , 工 相对 于城 市居 民来 说, 新

的界定。本文对于新 生代农 民工概念 的界定是从年龄段 的划 里不享有选 举权和 被选 举权, 这也就意味着 他们作为公 民最基
分开始 的 , 即新生代农 民工是 出生 于 8 O年代 或 9 O年代 , 户籍 本 的政 治权利在城 市里被剥夺 了, 从而也就无法表达 自己的政
仍然是农 民, 但是在城 市从事非 农工作从而获取收入的社会群 治意愿 , 也就无法通过政治渠道来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 以 体。他们有的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入城打工 , 有的是第一代 上方 面可 以看 出, 生代农 民工 并没有完全融 入城市 , 新 他们与 农民工的子女 , 随在外打工 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跟 2 新生代农 城市居 民还是存在很大 区别的。正是 由于这样 , 很多学者认为 民工的群体特征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多为初中 新 生代农 民工 的身份具有 二重性 。 大 即一方面 , 对于城 市居 民来 或高中毕业 。 相对 于父辈 , 即第一代农 民工来说 , 新生代农 民工 说 , 新生代农 民工还是农 村人 , 但是 , 另一方面 , 由于新生代农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0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农民工,他们与前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旨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特点,探讨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1. 追求物质享受:与前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和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以便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消费选择。

2. 重视职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

他们追求在职业上的成长和提升,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3. 强调个体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利益和意见。

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不再甘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4. 关注社会公平: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度较高,他们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感到不满。

他们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自己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的追求。

1. 教育因素: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通过教育的影响和教育机会的提升,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人生追求。

2. 媒体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社会信息更为广泛和多样化。

媒体的推动和引导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机会差距。

农民工作为新的劳动力主体,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为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提供了条件。

1. 关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 加强职业发展指导: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指导,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和提升职业能力,增强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展开研究,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并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相较于老一代劳动力更加突出。

首先,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对技术与知识的要求。

其次,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面临诸多的适应问题,如就业机会的选择、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不平等待遇以及歧视。

二、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育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

2.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城市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农民工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他们常常面临着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3.文化认同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逐渐与城市居民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障碍,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4.法律和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往往由于工作合同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面临着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探讨1.加强教育培训: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打下基础。

2.营造包容环境:社会应该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减少歧视和偏见。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措施,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加强社区建设:在城市中建立服务农民工的社区,提供各种生活和文化支持,帮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社会。

4.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与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融入感。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内现状研究——基于与老一代农民工、城市青年的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内现状研究——基于与老一代农民工、城市青年的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仅需
要 经济条 件 、 时间条 件 , 同时也 需要周 边有文 化
设施和文化活动的供给。新生代农 民工文化设 施和文化活动供给涉及 的主体有企业 、 所在社 区和政府 。
() 1 企业供 给 在文 化设施 的 供 给上 , 业 均 不 同程 度 地 企 提 供 了运 动场 、 阅览 室 、 算 机房等 丰 富精神 文 计 化 生活 的设 施 , 别 占 2 % 、6 、0 等 , 分 6 2 % 1% 其 中运 动场 提供 最 多 , 次 是 阅览 室 。较 之 文 化 其
精神健康状况好于新生代农民工。 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 比老一代农 .
民工 、 市青 年差 。研究 显示 , 城 新生 代农 民工在
消费 方 式 上 基 本 与 城 市 青 年 同 ( 小 妹, 孟 20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08 , 因而假设新生代农
岁以上 3 周岁及 以下 , 5 拥有城镇户 口的常住人 口。统计分析中通过“ 您的年龄” 目识别老一 题
新 生代农 民工 平 均 月 收 入集 中 在 10 5 1—
20 0 0元 和 20 0 1—3 O 0 0元 , 占 3 . % 和 4 . 各 58 0
6 , % 但有 26 和 8 2 的 新 生代 农 民工 平 均 .% .% 月 收入低 于 80元 、 8 1 50元 。 同时 , 0 在 0 —10 访
3 0


活很艰难等问题 。卞桂 平 (0 1 探讨新生代 21 ) 农 民工精神健康 中的主体意识 , 认为新生代农 民工 的 主体意 识 呈 现物 化 意 识 凸显 、 自卑 思 想 较浓、 务实精神不足等特征。部分学者将新生 代 农 民工 精神 健 康 的原 因归 为 自身 素质 障 碍 、 企 业人 文关 怀 缺 失 和社 会 大众 忽 视 三方 面 , 如 何 晓红 (00) 也 有 学 者 提 出迁 移 压 力 、 会 21 , 社 支持 、 迁移意义影响新生代农 民工精神健康 , 如 何雪 松 ( 00 , 富强 ( 08 。而 刘 林 平 21 ) 王 20 ) (0 0 则认 为农 民工 劳动权 益与精神健康状 21 ) 况密 切相关 。 综上所述 , 目前关于新生代农 民工精神文 化生活 的研究侧重于精神健康方面, 鲜有文化 权益 的分析 , 既 有 以精 神 文 化生 活 为题 整体 而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研究展望与建议
拓展研究范围
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调查,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群体的文化身 份认同问题。
深化研究内容
可以进一步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政策建议
政府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待遇,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提供法律保工文化身份的建构与 认同》
2023-10-26
目录
• 引言 •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与特征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建构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的困境与挑战 •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与认同的实证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2
新生代农民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 体。
社会歧视的存在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 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文化融合的难度
由于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融合上存在 难度,他们需要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文化认同的多重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具有多 重性,他们需要在城市文化和乡 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同时还 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教育、社 交等不同方面的因素。
文化认同的动态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不是一 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文化认同的社会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不仅是 个人的事情,也受到社会环境和 他人影响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影响研究

文化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影响研究

文化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影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80、90后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化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具体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80、90后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的到来,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改善。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着低工资、长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影响1. 家庭文化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国的农村地区,他们的家庭文化往往与城市中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农村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仍然比较浓重,家庭在农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城市中,家庭的地位相对较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道德观念往往受到家庭文化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城市文化不符的行为。

2. 教育文化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只接受过基础的教育。

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较低。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较低,他们对于城市中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了解不深。

在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可能会出现一些道德观念不符合城市文化的行为。

3. 社会文化差异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社会文化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80后和90后的年轻农民工,在经济转型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工,成为城市中的劳动力。

然而,由于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年轻的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适应城市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文化适应的定义和意义文化适应是指人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渐融入并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文化适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其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1.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与传统的农民文化不同,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务实、奋斗、个性化的特征。

这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长大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成长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需要重新理解和适应城市文化。

2.语言沟通问题:城市里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存在语言障碍,很难与城市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会导致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3.城市生活方式差异:城市生活方式与农村完全不同,这些年轻的农民工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如繁忙的生活节奏、不同的饮食习惯、夜生活等。

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

比如,城市社区和居民服务中心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帮助,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机会,这些都可以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

2.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

比如,个人文化素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状况。

3.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城市建设、就业机会等方面,这些都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产生影响。

1.加强语言学习:学习城市的通用语言是适应城市文化的基本前提。

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积极学习城市的通用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2.参加文化活动: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城市文化,是适应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

这种文化交流可以让农民工更好地了解城市文化,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3.多角度了解城市文化:农民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城市文化,如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方式获取信息。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最终的归宿问题,即发展为新型城市产业工人和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新型产业工人一、问题的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中处于第三元状态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及其队伍的日益壮大而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究竟是属于农民还是属于工人如果是农民,为什么没有在农村务工,而是留在城市呢如果是工人,为什么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呢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认同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问题,因此,他们身份问题继续解决。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及特征(1)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王春光在2000年提出来的,他把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分割开来进行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或90后,并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务农经历、外出动机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x年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把"出生于80年代,并于90年代外出到非户籍所在地从事非农工作的农业户籍人员"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理论界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界定。

本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是从年龄段的划分开始的,即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户籍仍然是农民,但是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从而获取收入的社会群体。

他们有的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入城打工,有的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2)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为初中或高中毕业。

相对于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更高一些,大多为高中或初中毕业,从事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或制造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农民将自己的生计转移到城市,并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来源。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文化的适应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本文将就其文化适应状况展开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背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从事工业、建筑业等重体力劳动,年龄普遍偏低,多数未完成高中学业,甚至大部分未完成初中学业。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家庭、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其文化背景的匮乏导致了他们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文化适应状况1. 语言方面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最基本要素,但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存在语言交流不畅的问题。

由于口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与城市居民交流时往往受到困扰。

2. 社交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经济状况较差,生活较为单一,很少有机会接触城市文化,这使得他们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他们通常与同行业的同胞相处,社交圈较为狭窄。

3. 观念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适应方面最大的困难在于观念的差异。

他们由于家庭和教育环境的限制,对于城市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较少,对于城市文化的理念、价值和行为准则等存在很大的盲区。

这种差异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城市文化时感到困惑和不安。

三、文化适应的启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文化适应困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1. 加强语言熟练度的提升,提高交流能力。

2. 丰富社交圈,接触更加多元的文化。

3. 增强城市文化认知的意识,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4. 提高教育资源的平衡性,扩大文化知识面。

五、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真正的适应。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和整个社会而言,都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加成功地融入城市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综述
( ) 生 代 农 民 工 价 值 观 变 迁研 究 二 新

察 提 出 了农 民工 价值 观念 市 民化 的命题 。还 有对
青 年农 民工 生育 观 的研 究 , 红 莲 ( 0 8 以深 圳 龚 20) “ 圩街 ” 年农 民工 生育 价值 观 的调查对 新 时期 姚 青 青 年农 民 工 生 育 观 念 价值 观 现 状 进 行 分 析 与 思 考 , 出 了加 强 青 年农 民工 价 值 观 引 导教 育 的重 提
韩长 赋 (0 0 将 第一 代 到第三 代农 民工 21)
界定 为 :1 第 一代 农 民工 是 上世 纪 8 () 0年代 农 村 政策 放开 以 后 出来 打 工 的 农 民 。时 至今 日, 一 这 代农 民工 早 已人 过 中年 , 了少 部 分 具 有技 术 专 除 长 或管理 能力 的 人成 为 企 业 经 营 者 , 部 分人 已 大 回到农村 。( ) 2 第二 代农 民工 大多 是上 世纪 8 O年
() 3 第三 代农 民工是 上世 纪 9 O年代 后 出生 的农 民 工, 当然模 糊 一 点也 包 含 8 0年代 末 出生 的 , 们 他 基 本是进 城 打工 , 计 有 4 0 估 0 0万人 左右 。
— —
新 生代 农 民工 问题不 仅 引起各 级政府 和社 会各 界 的广 泛关 注 , 成 了许 多理 论 工 作 者视 野 内 的热 也 点 问题 。国 内相 关研 究如 下 :
极方 面进 行 描 述 。艾 鹤 、 德 ( 0 6 对 农 民工 的 李 20 ) 人生 观 、 德 观 、 恋 观 、 道 婚 法律 意 识 、 争 意 识 、 竞 合 作意 识 、 创新 意识 等 价 值 取 向的 变 化进 行 描 述 并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摘要】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背景下逐渐增多,但却面临着社会认同困境。

农民工人口流入城市数量增加,导致社会融合难题愈发凸显。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模糊不清,缺乏归属感。

他们在就业条件和待遇方面常受到不平等对待,加剧了困境。

社会歧视与排斥现象也加重了他们的认同困境。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融合难题,以及就业条件、待遇不平等和社会歧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解决这一困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农民工的保障和关爱,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

【关键词】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农民工人口流入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背景、社会融合难题、身份认同、就业条件、待遇不平等、社会歧视、排斥现象、根本原因1. 引言1.1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他们在城市从事各类劳动工作。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会认同困境。

社会认同是一个个体对自己所从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自我认同,还影响着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而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农民工人口流入城市的数量增加,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往往被视为“外来者”,面临着与城市本地居民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建立起稳固的社会认同感。

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融合难题也是导致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中的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更多地向城市居民倾斜,农民工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群体,使得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受到挑战。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不明确也是导致其社会认同困境的原因之一。

这些农民工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其身份和地位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地带,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差异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不仅充实了农民工队伍,提高了农民工队伍的素质,而且为整个农民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于新世纪初加入农民工大军的行列,他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由于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他们的价值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差异新老两代农民工的界定及涵义“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定词汇,主要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推动城镇化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对于“农民工”这个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农民工概念的内涵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其外延一般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即流动的农民工——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乡务农。

广义上说还包括在农村就地被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或者个人雇去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即非流动的农民工。

国务院《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定义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城内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第一代农民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进入城市,加入建设城市大军的队伍。

他们一般生于50、60年代,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一般从事于建筑行业等低技能行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心与道德发展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心与道德发展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心与道德发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心和道德发展备受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心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村出身的劳动者,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农村文化传统。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1 农民工文化认同的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

他们身处于城市的现代文化环境中,与传统的农村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冲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在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农村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认同的矛盾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2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心建设为了应对文化认同的困境,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建设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信,是一个人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要建设自己的文化自信心,首先需要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农村文化传统,同时也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找到自己在这种文化冲突中的定位和角色。

1.3 文化自信心与工作表现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心对他们的工作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有着强烈文化自信心的农民工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好地与城市人群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此,建设文化自信心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发展除了文化自信心的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发展也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道德观念的挑战和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姓名: 闵婕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班级: 社会41学号: 2214114指导教师: 朱考金职称: 讲师200 7年6月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闵婕指导教师朱考金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他们与老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也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文化认同作为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及心态。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两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感要低于老生代农民工,并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要更加积极和深刻。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A Research Summarization about the new Generation of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ol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f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y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in JieTutor Zhu Kaojin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main group, and they are the ol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many fields are different, This has become many scholars hotspot. Cultural identity as a social adaptability of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o a large extent t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life and mentality.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wo generations of peasant workers 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existence of a greater differenc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must be less than the identity of the ol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way of life in a great extent by the impact of urban culture, them on the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to a more positive and profound.Key words:migrant worker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ultural identity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务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

由于成长的背景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两代农民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他们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中,会对城市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认同。

二、核心概念(一)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是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现象。

何谓农民工?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语境下给予不同的定义,还有学者将农民工称为流动民工、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农民、城市农民工、打工仔、外来人口等。

尽管称谓不同,但指代的群体一般都是身份是农民却在城市从事非农职业劳动的群体。

陆学艺先生认为,农民工是:“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户籍在农村,有承包田,身份还是农民,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离土又离乡,在城市的厂矿、机关、企业、商业、服务业劳动。

”[1]李培林指出,不管大家的定义有什么不同,但是对此有一个基本相似或相近的认可:首先,他们来自农村,属于农业户口。

其次,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职业是从事非农生产活动,或者说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

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跟传统的制造业工人在职业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最后,农民工还包括进城从事个体工商活动的农村人口,他们在职业上属于自雇者,但不包括进城成为企业老板的农村流动人口。

[2](二)新生代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这个群体里也出现了代际分化。

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大量的年龄在 18到25 周岁之间,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初步成长起来的农村年轻人开始涌入城市, 相对于以前外出打工的老生代农民工, 他们被称为“新生代民工”。

目前,新生代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

这一群体因为其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于父辈的进城务工人员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一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在概念界定的依据上,有人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3]17的“三高一低”标准作为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依据,以区别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父辈;有人则以时间年限为依据,2001 年王春光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 2003将其修正为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 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将其区别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4]之后虽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但是在目前来看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新生代”作为一个历时的概念,必然要体现出主体的生长年代与年龄特征,而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平均大约10岁的年龄差,也符合“10年为一代际”的社会学界定标准;其次,基于“90 年代”与“25 岁”这两个分割点基础上的新生代群体,具有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特征、务农经历、外出动机变化等方面。

(三)文化认同“认同”译自英文的“identity”一词,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提出,詹姆斯曾用“性格”一词表示他的认同感受。

[5]12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5]13-14他认为个体的认同常常与对强大权力或权威的依恋和维护分不开。

帕森斯把认同定义为“个性模式保持代码系统”,他认为认同的价值是通过相连贯的组织内有关个体的信息来维持个体的连续性。

[5]14认同现象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还有政治认同等。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以某个文化为基础而不断确立自我同一特性的过程及其效果,其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6]社会学家 R·简金斯(RichardJenkins)指出,认同概念的现代功能事实上包含人际关系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即基于人们同一性的关系和基于差异性的关系。

简要地说,即意味着一方面认同概念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区分了“他们”是谁。

“我们”有相同的特征、相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并且这些事物使我们得以与“他们”区分开来。

认同具有群体归属性,相对稳定性,“我们”与“他们”的心理边界划分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即认同是相互的。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在其《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提出了七类认同:对直接亲属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雇主的认同、对主人的认同、对势力强大的征服者的认同、对社区的认同、法人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认同。

[7]107这里所谓的文化认同的含义,包括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文化权威和文化习惯的遵从等等。

文化认同既包括社会交往等从属于人际认同范畴内的的认同,也包含部分自我认同的内涵,它也属于社会适应的一部分,朱力指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文化认同的内涵在这三个层面都有所涉及。

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活预期和生活目标。

不同的生活预期、生活目标决定着不同的生存策略,不同的生存策略又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行动方式。

[8]21三、对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在国外,有关学者在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社会适应等方面。

法裔美国学者克雷夫科尔(H. S. Crevecoeur)在1782年提出的“熔炉论”中认为:美国已经并且仍然继续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人种——“美国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帕克(R. E. Park)提出的“社会同化”,理论认为:移民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在刚进人迁入地时,由于大多不懂或不能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因此只能先在边缘地区立脚,以廉价出卖劳动力为生。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移民接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了主流族群,进而被主流社会完全同化。

[9]288-302“熔炉论”和“同化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多元文化论”的冲击,但它们的影响始终存在。

戴维·波普诺归纳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适应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

我们也可以视为少数民族社会适应的反映,波普诺认为,一条向少数民族成员敞开的道路就是他们接受其处境。

他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适应其从属地位,并且充分利用之。

(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有些社会学者指出,少数民族成员所犯的许多罪行都可以解释为是他们受压迫的环境的攻击性反应。

持枪抢劫地位较高者的少数民族个人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他们也可能以犯罪作为对社会的一种攻击性抗议;(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少数民族群体自愿与主流社会相分离的过程叫自我隔离(self-segregation)。

群体成员找不到满意的方式与主导群体相处,他们就通过这一过程努力限制与群体外成员的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