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壤生物及其生态效应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d12a011376baf1ffd4fad0d.png)
《环境土壤学》讲义SATELLITE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1.土壤的概念定义1: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
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s = f(cl,o,r,p,t)式中:s土壤soilcl气候climate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r地形relief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t 时间(年龄) time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第三章第四节土壤的生态效应
![第三章第四节土壤的生态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f4aacc6631b765ce050814df.png)
TDR法(Time-Domain-Reflectometry,时域反射仪,Domain 领域) TDR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定方法它首先发现可用于土壤容积含水量的测定, 继而又发现其可用于土壤含盐量的测定。
二、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生态作用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 (一)土壤反应(土壤酸度)soil reaction 我国土壤通常分为五级: 强酸性strong acid (PH<5.0) 酸性(5.0-6.5) 中性(6.5-7.5) 碱性alkaline(7.5-8.5) 强碱性(PH>8.5) 土壤酸性——影响矿质养分的溶解度solubility,从而影响其有效性availability。 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从而影响养分有效性。
河西苣
沙 枣
(四)沙生植物 sandy soil adapted species—— 抗沙埋 resistant to bury of sand:茎上能长出不定芽和不定根adventitious buds and roots。如沙竹、油蒿、 白剌、梭俊等。 有些具有根套(由固结的沙粒形成), 由于风蚀使根系裸露时,根套能保护根系。
植被
雨林,季雨林
土壤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黄壤
气候
湿润 半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
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 草甸草原 草原
南亚热带湿润 常绿阔叶林 中亚热带湿润 常绿阔叶林
北亚热带湿润
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
半干旱
干草原
暖温带湿润 (半湿润) 温带湿润 (半湿润) 寒温带湿润
棕壤 (褐土)
《环境土壤学》课件
![《环境土壤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90a6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5.png)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影 响水分和空气的流动,以及养分的保持和传递。
土壤生态系统由土壤生物、土壤环境、土壤结 构和土壤养分等组成,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氧化还 原电位和土壤气体等,对土壤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 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
壤。
土壤污染的类型
重金属污染
如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富集。
有机物污染
如石油、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污染 土壤。
病原菌和寄生虫污染
污水灌溉和垃圾填埋等导致病原菌和寄生虫 在土壤中滋生。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土壤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等技 术手段,恢复受损土壤生态功 能。
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 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
。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环境土壤学开始萌芽,主要关注土壤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土 壤学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中微 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植物包括根 系和地衣等,动物包括蚯蚓、蚂蚁和蜘蛛等。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差异。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有 重要影响。
特点
环境土壤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环境 科学、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 个领域;同时,环境土壤学强调实践 应用,旨在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土壤学第三章
![土壤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526a7de360cba1aa811da66.png)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1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 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 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 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 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 物发病。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 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自生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24ead38762caaedc33d407.png)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2024版环境土壤学之土壤生物概述(PPT)[1]
![2024版环境土壤学之土壤生物概述(PPT)[1]](https://img.taocdn.com/s3/m/036e1b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b.png)
01土壤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Chapter土壤生物定义及作用定义作用形态分类法生活习性分类法功能分类法030201土壤生物分类方法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02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Chapter01020304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相互作用竞争关系共生关系微生物之间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形成竞争关系,有利于优势种群的形成。
寄生关系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01提高土壤肥力02改善土壤环境0303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Chapter土壤动物种类及分布特点种类丰富土壤动物包括蚯蚓、蚂蚁、甲虫、螨虫等多种类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垂直分布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土层中动物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
水平分布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受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改善土壤性质动物与植物、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01动物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02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0304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Chapter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土壤中的硫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
微生物通过还原作用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再通过氧化作用将硫化氢氧化为硫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植物体内的含硫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硫酸盐,返回土壤中被植物再次利用,形成硫的循环。
铁、锰循环土壤中的铁、锰主要以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形式存在。
微生物通过还原作用将铁、锰氧化物还原为可溶性的二价铁、二价锰离子,供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植物体内的铁、锰元素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再次氧化为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形式,返回土壤中被植物再次利用,形成铁、锰的循环。
人类活动对元素循环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化肥和农药使用工业和城市污染05土壤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Chapter生物修复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生物修复技术原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1 2 3生物降解污染物机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修复工业污染场地生物降解污染物机制及实践意义生态农业中土壤生物的利用土壤生物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生物肥料的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转化06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Chapter新型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新型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对土壤生物的毒理学效应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土壤生物群落的响应与适应阐述土壤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包括物种组成、功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浙江大学土壤学第章ppt课件
![浙江大学土壤学第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e42cd2524de518964b7d6b.png)
田鼠 白蚁、甲虫及其幼虫、千足虫 蚯蚓 蜗牛、蛞蝓 鼹鼠、蛇 蜘蛛、 螨、弹尾虫 (跳虫) 线蚓 螨 线虫 变形虫、纤毛虫 植物根、根毛、 褐藻、二元体 酵母、霉菌、蘑菇 链霉菌等 好气细菌、厌气细菌 - 蓝细菌
5
图 4-2 土 壤 食 物 网 的 简 化 示 意 图
2019 6
图 4-1 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2019
-
10
土壤生物
1、蚯蚓
(一)后生动物
数量 大约有200余种。在肥沃的草地土壤中每平方米可 达500条。在以般耕地中,每平方米有30-300条。
蚯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改善土壤结构
蚯蚓喜欢潮湿、肥沃、钙 质丰富的土壤
•
•
活化土壤养分
形成大量有机质
2019 11
屎克郎推粪球
• •
•
产生并消耗各种气体,影响全球气候
的变化;
分解有机废弃物,
是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和库。
•
2019
病原微生物。
23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危害:
草原局部溃疡
2019 -
根部瘿瘤
24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一)原核微生物
1、古细菌
古细菌包括甲烷产生菌、极端嗜酸热菌和 极端嗜盐菌
现已探明生物适应特殊环境因子的遗传基因 普遍存在于质粒上。因此,有可能把这类生活在 极端环境的古细菌作为特殊基因库,用以构建有 益的新种。
2019
节、畸形根等
-
15
线虫
螨(mite)
2019 16
(二)原生动物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纤毛虫 鞭毛虫 孢子虫
环境土壤学之土壤生物概述(PPT 60页)
![环境土壤学之土壤生物概述(PPT 60页)](https://img.taocdn.com/s3/m/0268230e5a8102d276a22f4e.png)
5.28
105400
高等植物的根
0.5
10000
微生物
细菌
0.1
2600
真菌
0.1
2000
放线菌
0.01
220
藻类
0.0005
10
原生动物
0.005
100
非节肢动物
线虫
0.001
20
蚯蚓
0.005
100
节肢动物
跳虫
0.0001
2
螨虫
0.0001
2
蜈蚣、千足虫
0.001
20
盲蜘蛛
0.00005
1
蚂蚁
0.0002
5
倍足类
0.0011
25
双翅目
0.0015
35
甲克类
0.0005
10
脊椎动物
老鼠
0.0005
10
地鼠
0.0006
12
狐狸
0.0005
10
鸟
0.0005
10
数量(个/公顷)
2× 1018 8× 1016 6× 1017 3× 1014 7× 1016
2.5× 109 7× 103
4× 105 4× 105 1× 103 2.5× 104 5× 106 3.8× 107 5× 107 4× 107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0.2mm
微(原生)植物 Microflora <0.2mm 细菌、放线菌、丝状菌、藻类
原生动物 Microfauna <0.2mm 微小动物
中等动物 Mesofauna 0.2-2mm 线虫类.螨虫类 大型动物 Macrofauna 2-20mm 蚂蚁科.跳虫类 巨型动物 Megafauna >20mm 蚯蚓
土壤生态学-第三章土壤生物
![土壤生态学-第三章土壤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bd531d641ed9ad51f01df26d.png)
土壤生物
——土壤生态学
土壤动物的分类
滞留时 间
食性 根食 者 枯食 者 粪史 者 菌食 者 捕食 者 杂食 者
栖息层 次
体型大 小
全期 周期 交替 暂时 过度 部分
真土居 半土居 地表土 居 上方土 居
微型 中型 大型 巨型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背孔:
沿背中线,位于节与节之间,通常为1个, 其从哪一节开始,因种而异;
环带(生殖带):
其分泌物可形成蚓茧;具有环带的个体, 是性成熟的标志。
2. 内部特点
体腔:体壁层与肠壁层间的空腔,有体腔液; 其内,在节与节之间,内面都有一肌质隔膜; 从口到肛门,是一条直的管子,分为口腔、咽 头、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直肠等部分 循环系统:闭管式,心脏的对数、位置和大小 等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排泄器官:除前1-2节外,每一节都有1对肾管 繁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少数种也有自体 交配现象;一般在温暖的季节都能繁殖;
1. 分布和数量
广泛分布在土壤、堆肥、淤泥、淡水水
体等各种自然生境中。 数量:肥土>瘦土;农田土壤>森林土壤; 南方>北方;春秋>夏冬。
2. 分类和优势属
一般以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标准 最近趋势:以上基础上,加其他形状,如化学 组分、核酸杂交、碱基比例、辐射光线反应等。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拟定的分类 系统:
二、土壤放线菌
是细菌的一类,但在形态上为分枝丝状体,与 真菌相近。 G+,不能运动,大部分是腐生菌,少数为寄生 菌;有的还能与植物共生,固定大气氮。 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产抗生素接近2000种, 如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卡那 霉素等。 用于生产各种酶和纤维素;在甾体转化、石油 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有所应用。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79d088d5bbfd0a7856730f.png)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土壤学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Soil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2.5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实验)学时:18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授课语言:中文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网址:无撰写人:徐启新审定人:杨凯一、课程简介(中文)《环境土壤学》是建立在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土壤组成、性质和土壤物质运动过程;土壤发生发育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环境的反馈响应机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土地处理系统与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等调控措施与管理等。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普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课程简介(英文)Environmental Soil is based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soil science, borderline betwee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role and influence,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regulatio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il environment.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and the status of soil i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soil composition, properties and soil material movement proces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il; pollutant migration in soil and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hange the feedback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soil environment;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land treatment system and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ontro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etc..This course requires basic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asic skills in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s.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1、掌握土壤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土壤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构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2. 掌握土壤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环境土壤学》讲义.doc
![《环境土壤学》讲义.doc](https://img.taocdn.com/s3/m/d3cbe36da76e58fafab003a3.png)
《环境土壤学》讲义SATELLITE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1.土壤的概念定义1: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
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s = f(cl,o,r,p,t)式中:s土壤soilcl气候climate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r地形relief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t 时间(年龄) time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环境土壤学》目录
![《环境土壤学》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4f6cedb43323968011c92ef.png)
《环境土壤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的涵义二、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三、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壤与土壤圈一、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二、土壤圈的功能第三节土壤质量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一、土壤质量的含义与类型二、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三、土壤与水质四、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五、土壤与作物品质六、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第四节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二、研究任务三、相关学科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第一节土壤的形成一、土壤形成因素二、主要成土过程三、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第二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一、土壤的矿物组成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来源、含量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
三、土壤生物类型组成;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
四、土壤水土壤水的形态;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五、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的来源;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的运动。
六、土壤热量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的热学性质;土壤热量平衡及与环境能量交换。
七、土壤养分土壤大量元素(氮、磷、钾)特点及与环境关系;中量元素(硫、钙和镁)特点及与环境关系;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特点及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土壤性质一、土壤质地二、土壤孔性三、土壤结构四、土壤通气性五、土壤胶体特性及吸附性六、土壤酸碱性七、土壤氧化复原性八、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九、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动物特性十、土壤酶特性第三章土壤退化第一节土壤退化概述一、土壤退化的概念二、土壤退化的原因三、土壤退化的类型四、土壤退化的危害第二节土壤退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一、土壤退化的评价理论二、评价指标体系三、评价方法与步骤第三节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一、土壤退化的综合防治措施二、主要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
2、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第四章土壤中碳、氮、磷物质循环第一节土壤碳循环一、土壤有机碳库二、土壤有机碳形态与活性三、土壤有机碳的合成与转化四、土壤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节土壤氮循环一、土壤氮的形态二、土壤氮的迁移转化三、土壤氮素的管理与环境质量第三节土壤磷循环一、土壤磷的形态二、磷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固定三、土壤磷素的管理与水体富营养化第五章土壤背景值与环境容量第一节土壤背景值第二节土壤背景值的调查方法一、土壤背景值调查布点二、土样的采集与室内分析三、数据处理四、土壤背景值与环境质量五、土壤环境容量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第一节土壤环境污染概述一、土壤污染的概念二、污染物和污染源概念及类型三、土壤污染的特点四、土壤污染主要判定指标五、影响土壤自净作用的因素六、影响土壤缓冲性能的因素第二节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一、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二、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第三节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一、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概念及内涵二、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的研究展望第七章土壤有机物污染及修复第一节土壤农药污染及修复一、农药类型二、农药污染的危害三、去除土壤中残留农药的技术措施第二节土壤石油污染及修复一、石油污染概念、二、石油在土壤中的转化途径三、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第三节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一、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概念、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挥发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四、对生物的影响与农产品质量平安影响五、土壤有毒有机物污染的控制技术。
第三节 土壤环境与生物效应
![第三节 土壤环境与生物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969d21d14791711cc791783.png)
25
吸入高浓度镉烟雾后中毒也是急性的。主 要症状是呼吸道刺激症状,还有口干、口内有 金属味、头痛、头晕、无力、四肢关节酸痛、 寒战和发热等。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重症病人在24~36小时可发生典型的中毒 性肺水肿或化学性肺炎; 个别患者可见肝、肾损害,产生黄疸和血 尿。尿中镉含量增高,可达0.5mg/L; 急性中毒痊愈后,一般不留后遗症。
34
(4) 汞(Hg)污染物 水俣病: 1953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沿岸居民 中出现了一种医学书上从未有记载的怪病。患者开 始时出现发音障碍,言语不清,接着呈现表情呆滞, 步态不稳,随后恶化成耳聋眼瞎,精神失常,全身 麻木。最后,发生抽搐、昏迷。先后有180多人患有 这种怪病,其中,60多人严重残疾,并有40多人死 亡。因这种怪病一时无法查清病因,而以地名命名, 取名“水俣病”。直到1959年才弄清楚,是由于工 厂排入海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水中的汞被鱼 和甲壳类动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人们吃了这些含 有大量汞的水产品后便患上“水俣病”。
13
(二) 重金属对生物体及人体的影响 1、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根部生长受抑制 根的生长发育衰退,发生畸形根; 细胞分裂受阻,根端部位发生肥大性病变, 根的伸长缓慢或停止,根端附近生出的分生根 形成放射状根须。
14
(2) 黄化症状 植物受重金属危害后对铁的吸收、利用受阻而 发生缺铁性黄化病。症状特点是:幼嫩叶叶脉间的 颜色逐渐变淡,后渐渐变黄。特称为“脉间黄化 病”。 (3) 枯斑症状 叶片(幼嫩枝)产生褐色斑点或斑纹。在褐色部 位积累着过剩的重金属元素。若重金属浓度高时, 会出现叶子向上卷曲,呈青枯状。严重时全株枯死。
33
E. 铅刺激儿童的表现为 多动、烦躁、不安、反应迟钝、行为功能改变、 模拟学习困难、运动失调、容易冲动,空间综合能 力下降,侵袭性攻击性增加、贫血等。 F. 铅为嗜神经、嗜胎盘金属。 ④ 驱铅方法 目前有药物驱铅、食物驱铅等方法。豆类、豆 制品(豆腐等)、花生等可降低血液中的铅含量;牛 奶能阻止铅的吸收;大蒜有驱铅、解毒的作用。
第3章 土壤生物及其生态效应 环境土壤学详述
![第3章 土壤生物及其生态效应 环境土壤学详述](https://img.taocdn.com/s3/m/d33fcd11a1c7aa00b42acb1a.png)
§3-3 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一、温度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 三、pH 四、氧气和Eh
§3-4土壤生物分布及其相互作用 一、土壤生物的分布 二、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上午3时30分
3
§3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 起,并组成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态系统。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上午3时30分
土壤细菌常见属有:节杆菌 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 土壤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黄杆 菌属。
11
§3 土壤生物
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 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纤维分解细菌
好气纤维分解细菌 嫌气纤维分解细菌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 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 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 产生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利福霉素等。
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等。
链霉菌属:最高等的放线菌。广泛分布于有机物丰富、酸度和含水量适中的土壤中。营好氧性腐生生活。对土壤中复杂有机物的矿化发挥 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抗生素生产菌,例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井冈霉素等。有的可产生工业用蛋白酶、葡萄 糖异构酶或维生素B12等。
生态习性:适宜酸性;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糖类、纤维类、果胶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分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等。
链霉菌属:最高等的放线菌。广泛分布于有机物丰富、酸度和含水量适中的土壤中。营好氧性腐生生活。对土壤中复杂有机物的矿化发挥 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抗生素生产菌,例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井冈霉素等。有的可产生工业用蛋白酶、葡萄 糖异构酶或维生素B12等。
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如紫色非硫细菌)
光能无机营养型
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无机物作供氢体以还原
CO2 , 合成细胞物质,如光合细菌,厌气紫硫细菌)
下午10时30分
9
§3 土壤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根据土壤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分为:
在有氧环境中生长,以氧分子为呼吸基质氧化时
土壤真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菌体多呈分枝丝 状菌丝体,少数菌丝不发达或缺乏菌丝的具真正细 胞核的一类微生物。
生态习性:适宜酸性;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糖类、纤维类、果胶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分解的
积极参与者。
下午10时30分
18
§3 土壤生物
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 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 木霉属、镰刀菌属、毛霉属 和根霉属。
27
§3 土壤生物
弹尾和螨目:弹尾(又名跳虫)和螨目分别属于节肢动物 门的昆虫纲和蛛形纲,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的节肢动物(分别 占土壤动物总数的54.9%和28%),它们是我国森林土壤中 中型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
跳虫主要生活于土壤表层,绝大 多数跳虫以取食花粉、真菌、细菌 为主,少数可危害甘蔗、烟草和蘑 菇。
§3-2土壤酶 一、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状态 二、土壤酶的种类 三、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3-3 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一、温度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 三、pH 四、氧气和Eh
§3-4土壤生物分布及其相互作用 一、土壤生物的分布 二、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午10时30分
3
§3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 起,并组成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态系统。
一、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地表下数量最巨大的生命形式。土壤微生
物按形态学来分,主要包括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放线菌、蓝 细菌、黏细菌),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无细胞 结构的分子生物。土壤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1kg土壤可含5亿
个细菌,100亿个放线菌和近10亿个真菌,5亿个微小动物),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它 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合成,养分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 育和形成。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包括: ①生产者(自养)。高等植物根系、藻类和化能营养细菌。 ②消费者(异养)。土壤中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③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食腐动物等。 ④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⑤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下午10时30分
4
§3 土壤生物
下午10时30分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 土壤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黄杆 菌属。
11
§3 土壤生物
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 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纤维分解细菌
好气纤维分解细菌 嫌气纤维分解细菌
根霉属:例如-黑根霉(匐枝根霉),分布广泛,常出现于生霉的食品上,瓜果蔬菜等在运输和贮藏中的腐烂及甘薯的软腐都与其有关。黑根霉 是目前发酵工业上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黑根霉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超过32℃不再生长。
下午10时30分
19
§3 土壤生物
(四)土壤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于土壤中呈丝状单细胞的原核微生物。
下午10时30分
28
5
§3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主要类型
1细菌 2原生动物 3 小线虫 4藻类 5 病毒 6真菌 7线虫 8蠼螋 9木虱 10螨 11蜈蚣 12马陆 13蜘蛛 14蚂蚁 15弹尾目昆虫 16蟋蟀 17昆虫的幼虫 18蜗牛 19蛞蝓 20蚯蚓
21地鼠类
下午10时30分
6
§3 土壤生物
§3-1土壤生物的组成
好氧微生物 的最终电子受体
兼性微生物 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进行呼吸的土壤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在嫌气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无机氧化物(NO3-、 SO42-、C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通过脱氧酶将氢传递 给其它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并使之还原
下午10时30分
10
§3 土壤生物
(二)土壤细菌
土壤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完整细胞核的生物。它占土壤微 生物总数的70%~90%。
生态习性:纤维分解细菌适宜中性至微碱性环境,在酸性土壤中纤维素分解 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的影响。
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下午10时30分
12
§3 土壤生物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主要有好气性、嫌气性和兼性三种
青霉属:生长在腐烂的水果、蔬菜、肉类和各种潮湿的有机物上。青霉菌丝体生长在植物的表面或深入物体内部。它由多细胞分枝很多的菌丝组 成,细胞壁薄,内含一个或多个胞核。 影响:青霉菌可使许多农副产品腐烂,也有少数种类可使人或动物致病。它能分泌一种抗生素叫青霉素即盘尼西林。盘尼西林青霉素对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淋球菌、破伤风杆菌等有高度杀伤力。
共生固氮细菌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 时,由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的作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
下午10时30分
13
§3 土壤生物
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中分子态氮,向植 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根瘤菌 根瘤
下午10时30分
14
§3 土壤生物
氨化细菌
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第三章 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
学习目标
§3 土壤生物
1.掌握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呼吸类型和组成;
2.了解土壤酶的来源、存在状态和种类,以及土壤 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了解土壤生物分 布及其相互作用。
下午10时30分
2
§3 土壤生物
§3-1土壤生物的组成 一、土壤微生物 二、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的土壤动物 三、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下午10时30分
26
§3 土壤生物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壤团粒 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下午10时30分
§3 土壤生物
土壤藻类是指土壤中的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含有各种色素的低等植物。分布在土壤表层、土壤
下层及与土壤的形成、演替和土壤组成有关的石生、水- 陆生的各种藻类的集合群,在土壤的保水、改 良、防风固沙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都有明显的生态功能 .
下午10时30分
21
§3 土壤生物
(六)地衣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共生体。地衣广泛分布在荒凉的岩石、 土壤和其他物体表面,地衣通常是裸露岩石和土壤母质的最早定居者。
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肽、氨基酸等简单 含氮化合物
NH3
生态习性:最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75%;最适温度 为25~35℃;适宜pH为中性环境。
下午10时30分
15
§3 土壤生物
硝化细菌
微生物氧化氨为硝酸并从中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硝化过程
硝酸细菌
NH3
亚硝酸
亚硝酸细菌
硝酸
参与硝化过程的土壤 微生物为硝化细菌
木霉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腐木、种籽、植物残体、有机肥、土壤和空气中尤多。也可寄生并危害多孔菌和伞菌等大型真菌。主要种类有绿色 木霉和康氏木霉等。
镰刀菌属:镰刀菌能产生植物刺激素(赤霉素),可使农作物增产;有些种可产生纤维酶、脂肪酶、果胶酶等;还有些种可产生毒素,污染粮食、 蔬菜和饲料,人畜误食会中毒;镰刀菌也能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引起水稻、小麦、玉米、蚕豆、蔬菜等的赤霉病 毛霉属:单细胞霉菌,毛霉属隶属于毛霉目,其菌丝白色,腐生,极少寄生。 毛霉的生活史有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霉菌分解蛋白质能力强,常用于制作腐乳和豆豉,有的种用于生产柠檬酸和转化甾体物质.
小单孢菌属: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 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 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下午10时30分
20
(五)土壤藻类
按土壤中生活时期 分为全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分土 壤动物等。
下午10时30分
24
§3 土壤生物
(二) 重要的土壤动物 原生动物:生活于土壤和苔藓中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属
原生动物门 。 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 :
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 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 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
地衣: 一、壳状地衣 二、叶状地衣 三、枝状地衣
下午10时30分
22
§3 土壤生物
二、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的土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