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以学校合理分类促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以学校合理分类促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23期书评以学校合理分类促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马陆亭/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陆亭高等学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盲目升格、模式趋同现象一直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而国家高等教育的强盛又是以地方高等教育的蓬勃多样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合理有序的省属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显得日趋重要。

由宋伯宁、宋旭红新著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一书在省属高校分类研究中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从宽广的国际视野入手,立足于做强地方高等教育本书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分类实践和理论分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对象、原则、方法和思路。

如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和类别现状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对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级教育分类法、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分类演变、十余名专家学者的分类研究方案进行了学理的探讨,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作者接着把研究集中于省级区域,剖析了美国加州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研究了我国地方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基础上,从国外经验、理论基础、发展现实三个层面为山东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石。

更有价值的是作者以山东省133所普通高等学校为现实依据和分类对象,运用类型学和分类学范式,构建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合理有序的、科学的山东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以省属地方高校为分类对象,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在办学定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不宜使用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标准来评价“地方”高校。

对高等学校进行正确分类与定位的思考

对高等学校进行正确分类与定位的思考

82现代教育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是发展信息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广多媒体技术使我国的教育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是新世纪赋予我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参考文献:[1]刘育涛,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62-64.[2]陈艳利,周丽俭.基于学科建设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9-121.[3]杜惠英.谈谈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的功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8(4)20-22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学者们对我国高等学校如何进行分类与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对如何引导高等学校自身进行正确的分类与定位的问题却鲜见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现状对如何引导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作一些浅显的探讨一我国高校目前的分类与定位存在的问题1我国现存的高等院校划分方式在我国对高校进行分类的历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系统的分类方法但是也存在着几种典型的人们较为熟悉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重点高校包括经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列入211工程的高等学校89所其中又特别提出了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的38所重点建设高校即列入985工程的院校重点高校以外的院校即为非重点高校2按学科门类划分高校根据这一标准我国的高校主要划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农林师范医药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院校3按院校隶属关系划分按照高等院校管理的隶属关系我国高校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4根据办学形式分类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函授大学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学院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等5按办学体制分类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有公立和私立两种高校也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两种形式2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方式存在的问题1不利于院校之间开展公平竞争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在财政拨款招生对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重点大学总是享有一些非重点大学所没有的特权在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这样的局面并不利于院校之间开展竞争会挫伤非重点院校的积极性不利于院校的健康发展而将高校分为部属省属等类别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制约了地方性院校的发展2分类方式不能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对于不同学科门类的院校来说由于目前高校合并之风兴起一些院校纷纷改名对高等学校进行正确分类与定位的思考董凌波中山大学教科所广州510275摘要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非重点院校盲目升格研究型大学参与扩招其原因之一在于行政权力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性原因之二是市场的不成熟使得高校难以进行公平的竞争原因之三是对高校分类与定位的新尝试对高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状况必须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和资助方式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分类的评估此外高校本身应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以办成综合性大学为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分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就办学形式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办学形式已经出现如中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这样的办学形式还未能在我国高校的分类中得到体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一直没有一套科学的标准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千校一面的原因之一由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作为指导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许多高等学校为了能够在与其他院校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不得不迎合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分类的基本观点纷纷以升格为目的大专渴望升级为本科本科渴望申办硕士点博士点无论什么学校都以办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政府和社会上获取相对较多的教育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型大学为了获取政府的资助不得不迎合政府的意志接受政府交给的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任务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例子就是研究型大学参与扩招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这样一来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的院校高职高专最后都成了一个模式一个套路试想如果我国的高等学校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那么它不仅不利于院校本身的发展更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不明的原因分析1行政权力主导高校管理使得高校的发展长期缺乏自主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划拨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水平和发展方向都受到政府的控制由于高等学校已经习惯于扮演政府所赋予的角色完成政府所交给的任务因而在自身发展上长期缺乏自主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市场化的一些特征在高等学校中也逐渐显现出来如高校获取资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一些以前没有的办学模式如民办高校也逐渐出现然而政府在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让本来以市场调节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行为不得不依靠政府的意志行事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即使其有自主办学的意识也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力832006年第12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2市场的不成熟使得高校难以开展公平竞争在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还不能完全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资源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拨款而我们的政府在资助高校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将重点院校作为资助的重点那些一般性的院校和高职高专得到的资助与重点高校相比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点高校在发展中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了院校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重点院校在其声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院校无形之中就使得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重点院校让其他院校的发展处于困境在现实的驱使下其他类型的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只有不断升格以此来获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扩大影响力3对高校分类与定位的新尝试对高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对于我国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不明的问题许多学者机构都进行了探讨他们试图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分类方式和标准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自身的高校分类方法以此来指导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其中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当属广东省管理科学研的武书连研究院对我国高校的分类他认为我国的高校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所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特点按类来分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反映的是大学的科研规模按型来分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种每所高校的类型由上述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这一方法一提出就在国内的高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引发了大批学者的讨论除此以外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少雪刘念才就借鉴美国的卡内基分类方法和标准将我国的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型博士型大学型硕士型大学型本科型大学/学院型专科/职业型院校并制定了各个类型的分类标准计算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在高校总数中的比例还有许多其他学者也试图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学者们热衷于提出我国高校分类的标准与方式并且这些分类方式也有自身的合理性但这并不能削减我国高校发展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热情原因是如果高校真的安于其位不谋升格那么这些高校不仅得不到国家的扶持而且在招收学生引进人才等方面也处于劣势在高校竞争中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哪个学校愿意让自身陷入这样的境地三促进高校进行正确定位的思考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行政权力主导高校管理非行政机构缺乏权威的大环境下要想促进高等学校尽快进行正确的定位改变高等学校趋同发展的状况想依靠市场实现高校自行分层分类的可能性很小想让高校自觉遵循许多学者提出来的合理的分类方式对自身进行定位的可能性也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只有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协调同时积极倡导高等学校评估机构进行分层分类评估才能促进高校进行正确定位1政府应当进行有效的协调在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干预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干预协调和干预的尺度在哪里却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进行合理的协调作用而政府在对高等学校的干预和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笔者认为目前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行为是需要改进的第一政府应当改变对高等学校的资助方式目前政府资助的重点是重点高校而对于那些高职高专院校的资助过少笔者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资助力度以提升其办学的积极性使其不再热衷于以升格来获取资源而是安于其位办出职业特色为社会解决高级技工缺乏的问题第二政府对高校的资助应该以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为目的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高校进行资助带有自身的政治意图如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研究型大学给予大力资助的同时要求这样的高校必须在本地招收多少数额的大学生以此方式来提升本地的高等教育水平这就使得那些本来以学术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大学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自觉地承担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失去了特色陷入了五星级酒店的厨师到大排档工作的尴尬境地2应当对高等学校进行分层分类评估评估是现实的指挥棒对高校进行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一直指导高等学校评估的是以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为基本架构的评估体系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该架构体系的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其突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其客体单一化暂行规定的第二十六条规定本规定使用于普通高校其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参照实施这种说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该规定不仅用于普通高校的评估同时也用于其他类型高校的评估现实中对高等学校的评估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无论什么学校都统一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挫伤了其他类型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普通高校内部也尚未分层分类势必造成高校的趋同发展众所周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要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来培养如果我们在对高校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不考虑高等学校的层次和种类统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其好坏只能导致高校发展的趋同性和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因此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制定不同类型的评估标准以此来促进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是一个可行而切实的办法3高等学校自身应走特色办学的道路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界竞争十分激烈在我国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更加突显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高等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办学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高等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善于发觉自身的特色所在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正好相反其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只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6%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副学士学院和专门机构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在美国那些级别相对较低的大学和学院并不热衷于升格为研究型大学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办出了高水平拥有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可以借鉴美国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经验在自己的水平和领域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才是当今众多高等学校走出发展困境的正确出路参考文献1刘莉.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82刘少雪刘念才.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J ].高等教育研究200573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4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自身 的需 求 。这种 发展 方式 有三 个特 点 :一是 比以
任 务 ,就是 坚持 走 以提 升质量 为 核心 的高 等教 育 内
涵 式发 展正 确道 路 ,推 动高校 服 务经 济社 会发展 能 力 和推 动大 学生 创新 创业 就业 等教 育 内涵 式发展 的概 念
第一, “ 高 等 教 育 内 涵 式 发 展 ” 是 对 马 克 思
“ 扩 大社 会再 生产 ”理 论 的发展 和 运用 。“ 内涵” 和 “ 外 延” 是一 对 逻 辑学 概 念 ,人 们 通 常用 它 来 定 义

往 更 加注 重质 量 的发展 。高 等教 育 只有量 的扩 张 而
没有 质 的提升 ,是 粗放 的 和缺乏 竞争 力 的 ;只有提 升 了质 ,量 的发展 才会 更加 具有 效益 。二 是更 加彰 显 实 力加 特色 的发 展 。如果 一所 学校 没有 特色 ,它 就 难 以准确 定 位 ,在它 发展 的每 一个 阶段 就难 以形 成 重点 ,也 就难 以取 得 关键性 突 破 。三是 强调 不急
人 才培 养 水 平 ,加 强 高 校 的 学科 专 业 建 设 、教 育质 量 保 障体 系建 设 、 高 校教 师 队伍 建 设 ,把 吉 林 省 高 等 教
育推 向 以提 升 质 量 为 核 心 的 内涵 式 发 展 新 轨 道 。
[ 关 键 词 ] 高 等教 育
质 量 内涵 式 发 展
个概 念 的本质 属性 和数 量范 围 。马克 思首 次将 它
们 用于 政治 经济 学领 域 ,用来 描述 扩大 社会 再生 产 的 两种基 本形 式 。在 《 资本论》 ( 第 二 卷 ) 中 ,马 克思 深 刻指 出 : “ 如果 生 产 场 所扩 大 了 ,就 是 在 外

为什么要进行高等学校分类

为什么要进行高等学校分类

【专题名称】高等教育【专题号】G4【复印期号】2011年01期【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0年20期第30~32页【英文标题】Why to Classify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作者简介】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关键词】EEUU17603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颁布实施,提出提高质量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质量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学校是教育质量的具体承载者和实现者。

因此,《规划纲要》明确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高等学校同质化现象却很严重,这不仅影响到质量而且影响着公平。

本文结合《规划纲要》对高校分类问题提出看法。

一、分类源于高等学校的多样化谈高校分类是因为大学发生了分化,高等学校不一样了。

1.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变迁先看传统大学模式的演变。

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

教师按行会模式聚集在一起招收学生;稍后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在学院制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学生与教师学习、讨论、生活在一起,在教授“烟斗的熏陶下”成为绅士;1810年,德国创立的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初步确立了近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模式后,催发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产生了现代密集研究型大学。

目前,我们所追求的“一流大学”,参照模式就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

再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在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过程中,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产生、壮大与完善最具活力。

强调等级的英国,出现了多科技术大学、城市大学与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及新大学的共同繁荣;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两种模式的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它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与我们同属东方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出现过一批专门学校,战后被改编为新制大学,废除了专门学校制度,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又重新出现了高级专门学校,说明了社会需求和市场的作用;分散治理的美国,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体系。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依据及评价作者:刘益王妍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2期摘要:教育部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种类型。

据此,各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层次、学科专业门类及特色、教学科研类型以及对接的产业类别等将高校进行了一维和二维的划分。

分类依据的选择体现了地方政府在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各地在分类评价上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我国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体系、明确内涵、科学评价仍须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类型;依据;评价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

”为此,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推行分类管理。

然而,当前对于高校分类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体系、明确内涵、开展评价,各地还在探索中前行。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类型我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基本围绕教育部的“高校三分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各有特色,总体上有一维和二维两种分类。

1.一维分类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层次、高校层次、学科专业门类及特色、教学科研类型等要素,不同省份对高校进行了单一因素和复合因素的划分。

例如:以单一因素划分吉林省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分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山东省依据人才培养层次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其他本科高校。

以复合因素划分,黑龙江省将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高校层次(大学、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复合。

北京市在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型)基础上,加入学科专业特色(特色型)。

江西省在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框架下引入教学科研类型(学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

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职业学校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高等职业学校改革不仅关乎学校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

本文将就高等职业学校改革的几点思考进行讨论。

一、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而入学,实践教学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无法胜任。

针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训课程、与企业联合办学、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目前,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往往因为实习期限短、企业资源有限等问题,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实际运作环境中,从而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高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加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双证培训项目、联合研发新技术、共同举办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资源,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培养复合型人才传统意义上,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直接就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单一职业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培养具有多种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建立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就业创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出于对某一特定职业的追求而选择入学,就业问题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但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就业观念偏差的现象,比如一味追求大企业、偏好固定工作等。

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思考。

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加速,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具备前瞻性和实用性。

除了开设具有前沿科技知识的课程外,还应当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的需求,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的情况较为普遍。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例如结合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创新。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学校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并不够全面。

高校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综合能力评价纳入如考试成绩、课程论文、实践项目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高等教育改革还需要重视对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

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校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起多元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

探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
活动 。
这 一 概 念 包 含 了 四方 面含 义 : 一 是 定 位 的 主 体 是
国各个高等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 都应各定其位 , 立足 于本层次, 扮演好 自己的角色, 各司其职 , 各安其位 , 各 有 自己的社会适应面 , 各有 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样高校 可以分类发展 , 教育领导部门可以分类指导 , 从而避免 “ 千校一 面” 争奔学术 型大学这一狭窄 的独木桥 。并且 这样 , 每所高校在考虑发展战略 , 制定发展规划时 , 可 以实事求是地根据社会需要及 自己的主客观条件 , 自 己的优势和特点 ,在各 自层 次和类型 中争创一流 。总 之, 每类 高校都 可 以搬 出特 色 , 为 国内知 名 、 成 国际有
校 ,如何分类才能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 结构 , 又有利于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 能
够 在 适 合 自己学 校 的定 位 中找 准 发 展 方 向 、快 速 发
分类存在着一些问题 , 例如, 竞相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 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 , 一批专科 院校 向本科 升格 ,而一批 中专学校又来填补 大专层次 的空缺等 , 引起 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这些趋 同、 攀高 、 尚名 、 逐利 、 求大和求全等不 良现象 , 不仅造成高教资 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 影响高校的各项功能的发挥 , 而
潘 惫 元先 生所 说 : 高等 学 校 的分 类 是 一个世 界性 的难
定位
分类
借鉴
题, 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
为面 临着 高等教 育 规模 迅 速 扩 张后 多种 多样 的高等 院
一、 高校 定位 与分类 的必 要性 ( 一 )我 国高校发展定位存在的主要 问题 目前在经济与社会转 型期 ,我 国高等 院校定位 与

关于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

关于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刘献君为了全面体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努力办出特色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除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外 ,还应该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

一、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之意义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能使高等学校全面体现三大社会职能 ,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高等学校分类应全面体现三大社会职能高等学校定位和分类是紧密联系的 ,分类是定位的前提。

高等学校分类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问题。

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对高等学校分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卡内基分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等。

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分类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三分法、四分法、层次分法、范围集中度和两个维度分法等。

高等学校分类就是根据学校的社会职能和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 ,将高等学校依据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进行合理的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因此 ,研究高等学校分类就必须探究高等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

相对而言 ,教学、科学研究两个职能的内涵比较清晰 ,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解 ,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则要复杂、模糊得多。

有人认为 ,社会服务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做贡献;有人则认为 ,社会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就是学校创收。

在提法上 ,也有服务、社会服务、直接为社会服务、使用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等不同提法 ,不同的提法也表示对社会服务的重点认识不同。

社会服务的职能 ,来自于“威斯康星理念”。

“威斯康星理念”,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

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2 1 年 ,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30 00 15万人 , 其 较普遍 , 教学质量难 以保证。 中普通本专科规模 2 3 万人 , 22 位居世界首位 , 毛入学率 达 2 . 形成 了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体 系 , 6 %, 5 为我 国社
二 、 国高等 教 育面 临的 重大发 展 机遇 我
2 1 年 第 7期 01 ( 总第 9 8期 ) 5
黑 龙 江教 育 ( 教研究与 高 评估)
HE L IONG I JANG E DUCA ON ( g e d ct nReerh& ^p ri1 TI Hihr u ao sac E i _ as ) p a
N o. 201 7, 1
但与高收入国家 6.%的毛入学率 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 事业的发展 ,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 的位置 , 6 6 按 20 09年每十万人 口中在校 大学生数 22 人 ,是 19 照“ 18 98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 资源强 国” 的战略部署 , 持 20 年 的 41 . 0倍翻 在校大学生人数 的快速增长 , 明这段 续加 大对 教育 的投 入 ,09年 国家 财政性 教 育支 出 , 表 23 1 D .% 5 是 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增 长速度大于人 口的 122 亿元 ,占 G P的 3 9 ,达到历史的新 高 , 增 长 速度 。 20 年 的 47 倍 嗍 大 规模 的投 入 为我 国高 等教育 实 现 00 . 7 。 ( ) 校教 师规 模 三 在 跨越式发展提供 了物质保障。
教师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高等院校大班化教学的情况比 万人 , 2 0 年的最高峰时减少约 13 。高等教育规 比 08 /t  ̄
收稿 日期 :0 1 0 — 3 2 1 — 3 2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改革的看法和感悟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改革的看法和感悟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人才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发展。

我认为,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注重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当前,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学生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的支持,逐步缩小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和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高等教育的改革也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课题,它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和智慧。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地关注和努力。

在当前社会情况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与行业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变化,高等教育应该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学生更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另学校可以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更早地接触行业并提前融入工作环境。

基于教育哲学对中国高等院校分类的思考

基于教育哲学对中国高等院校分类的思考

其次 , 这种 分 类 在 客 观 上 意 味 着 某 种评 价标 准 , 人 们 认 为 使
研 究 型 高 校 要 优 于 其 他 类 型 的高 校 , 四种 类 型 的 高 校 演 变 成 了 办 学 水 平 的 四个 阶 梯 。 分 类 以总 量 为 基准 . 效 益 和 效 率 指 标 该 在
上 没 有 可 比性 。 实 中 理论 与 实践 的相 背 离 。 体 现 出 了其 最 大 现 这
问题 ,就 是 在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从 精 英 化 转 向大 众 化 的背 景 下 , 只 强 调 学 校 的人 才 培 养 层 次 、 学校 的研 究层 次 等 指标 ,恰 恰 忽 略 了它 的人 才 培 养 的 社会 服 务 面 向 , 仅 提 出 了人 才 的数 量 , 仅 没
( 南 大 学教 育学 部 重 庆 西 4 01 0 7 5) 摘 要 : 学 习型 社 会 的 背 景 下 , 寻 一 个 合 乎 社 会 与人 类发 展 的 高 等教 育 院校 分 类 的 视 角 有 着 应 然 的 现 实 意 义 。教 育 哲 学是 一 门探 在 追
寻教 育 价 值 的 学科 , 过 教 育 哲 学 的 角度 来 思考 高校 的 分 类 , 深 刻 地 揭 示此 角度 是 否符 合 教 育 的 本 真 , 否 符 合 人 类 发 展 的根 本 通 能 是
哲 学 的价 值 在 于 不 局 限 于 任 何 现 实 的 意见 而独 立 地 理解 和 言 说 良善 生 活 以及 生 活 者 的 德 性 。 这个 意 义 上 , 学 向 现 实 确 在 哲 定 应 当 的价 值 , 立追 求 的理 想 , 学 进行 的就 是 教 化 。 树 哲 自大 学 融 人 到 社 会 中去 以 后 .大 学 的存 在 就 有 两 种 哲 学 基 础和拥有双重价值 : 以认 识 论 为 基 础 的哲 学 要 求 大 学 必 须 “ 尚 崇 学 术 ” 注 重 在 长 期 教 育 和 办 学 实 践 的基 础 上 积 淀 和 创 造 深 厚 的 .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思考

区 、科类和学校 ,确定发展 目标和重点 。制订高 等学 校分类
标准和相应 的政策措施 , 使各种类 型的学校合理状态不 仅没有
它既不能体现高 等学 校的社会职能 、 人才培养 的层次 和 目标
等本质属性 , 也不 能体现高等学校 的规模 、 所属地域等特征 , 不利于调动学校办学 的积极性。 2 .以所拥有 的 “ 学科 门类 ”为标准 ,将 高等学校划分 为综合大学 、理工 院校 、农林院校 、医药 院校 、师 范院校 、 财经院校 、政法 院校 、外语 院校 、体育院校和艺术 院校等 。 按学科 进行分 类是 我国官方 和 民间最常用 的高等 学校分类 方法 , 这种分类 方法显然 已经不合 时宜 , 没有体现学校 的层
借鉴 《国际教育标准分 类法 》的分类 ,结合我 国实际,我 国的高校 可分为研 究型 大学、应 用型 大学、实用型技
术 院校 三 大 类 。 引导 全 国 高 校 科 学定 位 、 分 类发 展 ,政 府 应 发 挥 主 导 作 用 。
关键词 :高等 学校 ;分类 ;定位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 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 2 12 1 ) 4 0 2 - 3 0 6 5 6 (0 0 0 - 17 0 向的确定 依赖 于学校 的准确定 位 ,定 位 的前 提是科 学的分
到 2 %。全 国共有 普通高等学校 和成人 高等学校 22 所 , 3 31 其 中,普通高 等学 校 10 9 8所 ,成人 高等学校 4 3所 。在普 1 通高等学校 中 ,本 科院校 7 0所 ,高职 ( 4 专科 )院校 16 18 所 ;在本科高校 中,有 国家 “ 1 工程 ”大学 ( 3 所 “ 8 21 含 8 95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指导下对体育行业特色高校办学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指导下对体育行业特色高校办学的几点思考

f m ih re u a o o nr ih r d c t n p w ra dce t £ero nfaue l evc d s ya d de r ahg e d c t nc u t t ahg e u ai o e n rae h i w trsi tesr iei u t mi I o i yo e o e n} n r
sbet cnb n a cdad出et h i l u jc a ee p ai d ujcs a ee h ne n c nc bet cnb m h s e . e as s z
Ke r s go p d d v l p n ,p y i a d c t n,i si t y wo d : r u e e eo me t h sc le u a i o n t u e,i s t t i t o n fa u e t n t u e w t i w e t r s i h s C C n mb r G 0— 5 L u e :S 0 D c me t o e A o u n d : c A t l 10 —9 5 ( 0 0 O —O o — ri eI 0 1 1 4 2 1 ) 3 0 1 5 c D:
( h nd pr U i ri ,C e gu6 0 4 ) C e g uS ot nv sy hn d 10 1 e t
Absr c :Reom n t ema g me to g e u ain r s lsi h sc le c t n i siue t hero e — ta t fr i h na e n fhih rEd c to e u t n p y ia du a i n tt tswih t i wn f a o t r s h sc le u a in i si t ss o l ae o t e g o p d d v lp nto ihe d a o mi 山e ̄a so ma o u e .P y ia d c t n t u e h u d c trt r u e e e o me fh g re uc t n a d o t h i n fr t n i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思考

步发展 , 现行 分类方 法已渐成制肘。基于对现有分类方法的利弊分析 , 从高等学校 的功能及 办学特 色角度 , 出高校分 提
类 改 革 的建 议 。 “
关键 词 : 高等 教 育 ; 类体 系; 类 改 革 分 分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维普资讯
关于我 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 的思考
蔡 梅
( 汉理 工大 学 , 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0

要 : 国现 行 的 高校 分 类 方 法对 高等 教 育 的发 展 在 诸 多方 面起 到 了一 定 的 促 进 作 用 , 随 着 高 等教 育 的 进 一 我 但
人才( 岗位 ) 值 由 市场 确 定 , 才 收 入 按 市 价 人
[ ] 正忠. 5韩 不尽 “ 才” 人 滚滚来一谈 美国的人 才机 制 [] J. 经营与管理,0 1 ()4 —4 2 0 , :2 4 、 2 [] 6 潘潇. 新吸 引人 才的机 制 [ . 创 N]中国人 事报 ,
[] 2 潘晨 光.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N 2 M] 0. 53 — 8 2 0 .6 5 .
( 任 编 辑 ; 贤瑶 ) 责 赵
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 中做出突出
[] 3 张学礼 , 魏连启. 浅议我 国人 才机制 []中国人 J.
文 章 编号 :0 17 4 (0 6 0 — 13 0 10 — 3 82 0 )7 0 8 — 2
l 现 行的高 校分 类体 系
所 谓 高 等 学 校 分 类 , 指 国 家教 育行 政 是 部 门 通过 调 查 研 究 , 据 高 等 学 校 的 社会 职 根
争机制 , 通过发挥横向 比较和办学 资源配置

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中的应用型本科及其形象思考

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中的应用型本科及其形象思考
( 皖西学院 教育 学院, 安徽 六安 2 7 1 ) 3 0 2

要: 国内现有 高校分类有 官方 的脱胎 于“ 系调整” 院 中的科类 划分与重 点建设方 阵 中的 事实性分层划 分 ; 书连课题 组 武
建 立在 大学排行基础 上的《 中国大学评 价 》 中的 高校 分 类 ; 以潘 懋元等 专 家为代表 的 建立在 综合 学术 实 力基 础上 的 分类 ; 笔者
中图分类号 : 6 8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9 3 (0 9 0 - 0 3 - 0 1 0 - 7 52 0 ) 3 0 1 7
在世纪之交 的高校结构性调整 中, 大批 新建 一 本科院校应运而生 。诞生之初, 便面临着市场竞争与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洗礼 , 面对 日 益剧烈的国内外高校 竞争态势 , 他们究竟何去何从?该如何定位 ?走什么 样的发展道路?办什么样 的本科教育?这 自然成为
收稿 日期 :0 9 5 O 2 0 一O —3

否持续发展 “ 在高 等教育结构与体 系研究 中, 如何
划分高等学校类型 , 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 又是一个
作者简介 : 王全林 (9 8 , , 16 一) 男 安徽 望江 人, 皖西 学院教 育学
院教授 , 学报编辑部主任 , 高等教育学博士 , 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学 、 高 等教育管理 。
大学堂等始 , 发展到今 日, 大陆高等学校规模 ( 至少
20 多所) 00 世界上名列前茅 ,30 20 万在校生规模世界 第一 , 高等教育 的结构形态与高等学校类型可谓形态
万千 , 生态 多元 。
要想系统完整地按照 同一个 维度对所有高等学 校进行分类 , 以包容所有 的高等教育机构类 型, 确非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 学 校 发 展 的首 位 。 只 有 确 立 了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核
育 总投入增 长 有 限的情况下 , 教育 资源被 稀释 , 出 现 了高等教 育经 费严 重不 足 ,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下 降 等 问
题 , 这些 问题 在某种 程度上 影响 了人才 培养 的质量 ,
发展, 不 仅 为 人 民 大 众 提 供 了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的机 会 , 提 高 了我 国人 口的整 体 素 质 , 也 为 我 国 经 济 社 会 的 快 速发 展提供 了知识 和 人 才 保 障 , 满 足 了 教 育 的 大 众 化 需求 , 适 应 了 社 会 对 教 育 发 展 的期 望 。但 是 , 我 国高 等教 育在 向大众 化 教 育 转 变 的过 程 中, 也 出 现 了 高 校 规 模 盲 目扩 展 , 人才 培养 质量下 降 等问题 , 高
从 1 9 9 9年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扩 招 以 来 ,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改革 和发展 取 得 了历 史性 成 就 , 实 现 了 历 史 性
背景 下 , 党 的 十 八 大 报 告 对 高 等 教 育 事 业 提 出 了 许 多新 思想 、 新要 求 , 把 我I Y J x - , l " 高 等 教 育 的 认 识 提 高 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内涵 ” 指一 个范畴 所反 映 的事物 的总和 , 与“ 外
延” 相 对 应 。教 育 的 内涵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培 养 人 , 因 此, 高 等教育 不 能仅靠 数量 、 规模 等外 在资源 的发展 来实 现高 等教育 的 发 展 , 高 等教 育 的 发 展或 者 说提 高高 等教 育 的内涵 , 必 须 把 提 高 人 才 的 培 养 质 量 放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和定位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和定位的几点思考
的充分发挥以及 自 身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更关系 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 我们要坚持以
加快, 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高校数 量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高等学校 由 19 98年的 18 94
所增加到 20 年的 2 3 所 ,大学生人数从 19 0 4 26 98
年的 6 3 4 万到 2 0 年的 2 0 万, 年间增长到了 05 30 7
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短暂但又发展极 为迅速、 层次类型结构十分复杂 , 这和国外发达国
家的根本不 同。 因此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
分类体系,既要吸收借鉴国外分类经验, 更要立足
予层次的不同, 根据美国 “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
“ 高等教育资料系统”的资料,于 20 00年将全美 34 92所学校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 6个层次,即
问题 。 .
【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等学校;分类;定位
[ 中图分类号】G 4 【 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62(06 402 .4 0 929 20 )0.130
自 19 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
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 也关系到高等学校社会职能
定位不 当, 目标模糊,而且雄心勃勃,力求 “ 上

高等学校类型划分的几种模式
高等学校 的分类和定位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
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 向 “ 大众化” 普及化”方 、“
向发展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 式,也向着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方向发展 ,为
进” ,纷纷从单科性改为综合性,从低层次改为高 层次,“ 贪大 ( 大规模)求高 ( 高层次) ”之风 “ 愈 演愈烈” ,这种局面不仅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 费,而且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隐 患。因此, 加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 制定高等教育 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 的高等学校准确定位,构建结构优化、层次清晰、 分工明确 、相互衔接、效益显著的高等教育体系, 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对

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摘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主要包括利用科技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跨学科教学的推广以及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

在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学科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宗旨,从而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未来发展,科技手段,灵活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跨学科教学,教师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发展。

1. 引言1.1 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教学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了学习效果的限制。

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善。

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呈现出刚性化、教学内容单一化、学生被动化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部分到此结束。

1.2 问题意识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跟上时代潮流和知识更新速度。

这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影响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思考
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起,高等学校的科学、内涵、特色、定位发展就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在困扰着人们。

分类很难,几年下来并无实质性进展。

但是,最近的两项工作却再现了古人所云的峰回路转局面:一是大学章程的核准,每所高校都必须有自己的章程,而章程需要明确学校的办学使命;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已开始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如何做到理论先行、更全面地看待高校分类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变迁和社会需求,提出看法。

我国已有高校分类的不足
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高校是有分类的。

例如,《中国教育年鉴》就把高等教育学校分为研究生培养机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而普通高等学校又分别被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民族院校,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央部门所属、地方所属、民办等。

我们的高考录取分一本、二本、三本,进一步地有个“圈”理论,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其它职业技术
学院等。

这些,都是分类,也都在实际地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感到存在问题而不太满意。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存在着一个结构,分类只是按规划者的意愿来划定这个结构,如著名的美国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因此,结构是客观的、分类主观的,结构是复杂的、分类是简单的,这才有分类怎么分都不尽人意,分类问题看似简单却总留有遗憾。

建国后,我们通过院系调整使高校走向了专门化道路,同时开展了重点高校建设,只是这时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功能是单一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恢复了重点高校制度,一批高校开始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迈进。

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之后的走向是通过“211”、“985”工程促进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当前我们推动的是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

过程中每一步的方向也许都是对的,但问题是高校的同质化现象一直存在,并且引发出与社会的适应性矛盾。

这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

国际视野看高校分类的缘起
出现分类议题是因为大学发生了分化,高校彼此不一样了,已由单一的大学演变出大学、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
由单一的教学职能进化成教学、科研、服务多重职能。

既要坚守大学精神,又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实现特色发展,更要支撑国家战略,高等学校的使命、目标、办学、管理等出现了多样化。

每所高校何去何从?分类发展成为解决之道。

当今学界公认,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

八百多年来,传统大学经典的演进路径是: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早期的中世纪大学,教师按行会模式聚集在一起招收学生;之后,英国的牛津大学奠定了学院制模式的寄宿制基础,学生与教师学习、讨论、生活在一起;两百年前,德国的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把研究当作培养人才的手段;一百多年前,美国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催发产生出密集研究型大学,研究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

另一支是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与壮大。

在17、18世纪,大学已不是一个好的词汇,它在教会的控制下不思进取、教条主义、普遍走向衰落,学术界称之为欧洲大学的“冰河期”。

而社会是有需求的,于是出现了技术学校,慢慢地它们在德国进化成工业大学、在法国涅磐为工程师学校,成为最精英的高等教育机构。

此外,还有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城市大学(它们很多已成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建立起的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十几年前瑞士整合建立起的应用科学大学,以及美国的专门学院、日本的高级专门学校、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我国台
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

前边已简单提及我国高校的分类情况与发展脉络,其实真实状况更加复杂。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一流大学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地方高教的发展,而市场体制的建立则加速了高校的分化。

在那些中央直属高校向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特色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同时,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服务型、应用型、技术技能、行业特色、区域特点、创业型等新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

但是,它们仍处于弱势而没有底气,各种评价还是指向论文数、学位点等貌似的层次指标,很难有大的突破。

分类目的是使教育满足社会
高校分类议题为什么倍受关注?一是因为大学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已融入社会;二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体量很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三是高校的模式趋同,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另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教育结构和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高等教育已选择转向内涵式发展,多重转型的叠加将进一步考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高校分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落脚点应在人才培养上。

而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就需要不一样,进一步就需要有管理政策的差异,即所谓的分类管理。

这才是事物的逻辑。

逻辑理解有误就会走偏。

如狭隘认识分类管理,把分类仅仅当作行政便于管理的工具。

当政府设定了“好”的学校标准、并优先提供资源时,不管其立意多么的好,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各高校都朝政府鼓励的重点发展、向政府提出的标准靠齐局面。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会反复出现“政府越引导特色发展、高校模式反而越趋同”的现象。

例如,政府是最不乐见学校频频升格了,可“圈”理论现实存在,圈中心的北大、清华当然是最好的学校了,高校谁不想成为圈中心或离中心更近一些?因此升格冲动一直不断。

错在学校身上,但板子却不能打在学校身上,因为“更上一层楼”是每个组织和个人正常的工作愿望。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让“好”的标准多元起来,以德国为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开始提高,单纯利用已有大学的理论性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特定需求,德国在1968年决定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

其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传统大学明显不同,人才培养规格指向岗位、技术和综合技能,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师必须有五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等。

由于适应了社会需求,该模式一创建就得到各方的认可,发展很快,迅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第二大类。

1998年,官方确定英文
直译名为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区别于原有的大学。

金融危机后,为什么德国能够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是因为其强大的实体经济,更是因为其“双元制”的中职、应用型的高等专业学院、面向工业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和面向基础科学的综合大学所构成的强大教育支撑。

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

从分类发展到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既有层次,又有类型,更有使命。

当今,每个国家的高等学校都不再是单一的大学模式,而成为复杂多样的体系——由不同使命高校组成的体系。

在全球竞争力评价中,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经济竞争需要的能力即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分散治理的美国,逐步完善起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系统,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体系;强调等级的英国,在大众化过程中实行了双元模式,之后出现了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两种模式的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它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
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

以瑞士为例:在这个精致分权的小国里,10所州立大学坚守着古老大学的传统,如著名的巴塞尔大学成立于1460年;在距今160年左右的时候,成立了两所为国家的工业化服务的联邦理工学院,目前它们都已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模式依然明显不同于州立大学;从1995年起,瑞士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调整职业培训系统使之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且建立了一个高等教育第二部门以作为传统大学架构的补充。

此次改革历经十多年,将六十多个规模较小的学院合并为七所区域性的“应用科学大学”,覆盖了瑞士各大地区,特别注重为所在的区域服务。

此外瑞士还建立起两所私立的应用科学大学。

瑞士高校与社会的契合,就像其钟表那样精准。

我们需要从一流的大学建设转向一流的体系建设,以高校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是否卓越为衡量标准。

整个高等教育构成有机的系统,系统内各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同,每所高校以自己的特色满足着不同的社会需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和志向选择心仪的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能力和理想选择符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学校。

那么,如何务实地指导高校从分类发展走向体系形成?政府管理仍可按两维规划分类: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
教学型学院”,按类型分为“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高校定位实际上是找到自身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间”光谱地带的位置点,在层次、类型两个维度上选择教学、科研、服务职能在自己学校的搭配,这就是使命和办学目标。

其中的关键是高校真正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而政府放弃固有的“好学校”的标准,鼓励特色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