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体质学的 四个基本原理: 体质过程论 心身构成论 环境制约论 禀赋遗传论
体质过程论
认为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 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 这就是说,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 体质的发展经历了幼年、青年、 壮年、老年等不同阶段,每一阶 段的体质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心身构成论
认为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 相关的心理素质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统一体。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既 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 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功能活动, 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 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 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
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 体在形质、功能、心理上又存在 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 理、心理和形质的特性便称之为 体质。
(二)体质的构成: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 神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故《素问· 遗 篇· 刺法论》说:“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 体质离不开形与神,即正常形态结 构基础上,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和心理 活动。 因而,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活动 和心理活动三个方面差异性构成。
体 质 的 构 成

形态结构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1)形成原因:内部形态结构的 完整性和协调性。 个体不同形态结构特点,决 定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 差异,而机体生理功能的个性特 点,又会影响形态结构发生相应 的改变。
(2)主要表现:脏腑经络、精气 血津液各方面功能的强弱。 包括:防病抗病能力、新陈 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兴奋 或抑制基本状况。具体可体现于: 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舌象、 脉象、寒热喜恶、体温、呼吸、 语言、生殖、二便等。
3、突出当代学科特征,寻求理论深化。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显示了整体、宏观、 动态的研究特征,复杂科学的特征,功 能状态特征,信息特征,并运用现代分 子生物学对接学科前沿,显示了当代科 学特征,为个体化诊疗,为从疾病医学 还原到人的医学,为WHO两大主题, 疑难病和亚健康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理论 贡献。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 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 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 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 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 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 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 显的个体特异性。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 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 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 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 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 均有重要意义。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1)心理的概念:心理属中医学 “神”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大 脑中的反映。 (2)形成因素:形态、机能和社 会文化环境。
a、形态结构:特定的形态结构,
常表现特定的心理倾向。 如:《内经》谓:“土”型 之人,圆面、大头、大腹、多肉、 美肩背、美股胫、小手足、上下 对称,多表现为:安心、好利人、 不喜权贵、善附人等心理特征。
二、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涵义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涵义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 中,在先天稟赋和后天调养的基 础上,所形成的包括形态、生理 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相对稳定 的固有特性。故体质又称为人体 的“身心特性”。
《内经》:“形”、“质”
用 词 的 变 迁
(四)体质的特点
1、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2、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3、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理 论的渊薮,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 的理论基础。 《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 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 质作了若干分类。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 “体液说”,认为人体的特 质由四种体液组合的比率不 同决定。
多血质 抑郁质
血液占优势,表现为见异思迁,神经系统坚强, 感觉和行动都是均衡的,活泼好动善于交际, 能适应各种情况,常常容易做出妥协。
黑胆汁占优势,表现为多愁善感,神经系统比 较敏感,抑制性较强,固执而容易生气,不善 交际,不能经受长期的紧张工作。 黄胆汁占优势,表现为性情急躁,神经系统坚 强。不怕困难,缺乏自制能力,缺乏持久而有 系统进行工作的能力。
3、唐代· 孙思邈《千金要方》: 著名药王孙思邈指出:“凡人秉 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 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这说 明分析脉形要参考体质特征,不能 惟以脉辨病,另一方面,脉诊也是 辨别体质类型的重要方面。
4、清代· 名医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临证非常注意患者的体质类型,并 认为根据体质类型确立治疗大法是提 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他说:“湿 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 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 液……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 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 一。”从而强调了治法须顾及体质。
胆汁质 黏液质
黏液占优势,表现为性情孤僻,感觉和 行动都是均衡的,表情不显于色,感情 稳定,反应迟钝,难以适应生活条件的 改变,工作埋头苦干。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所 著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的这 些论述,都只是直观地对外部表 象和宏观的体貌特征、行为心理 进行的描述分类,从根本上说, 还是属于现象分类,而不能深入 反映事物的本质。
曾有学者运用心理学上的艾森克个 性问卷,对体质类型中的痰湿(肥 胖)体质进行了与个体心理特征的 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痰湿(肥 胖)体质的个性以中间型为多,内 向型次之,外向型最少。其神经质 水平以情绪稳定型为多,中间型次 之,不稳定型最少,初步印证了心 身构成论的理论。
环境制约论
认为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 始终起重要的作用。在个体 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 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 季节变迁等对体质均产生一 定的制约影响。
生理活动

心理活动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1)形态结构差异的组成: 外部形态结构:体质的外在表现 内部形态结构:体质的内在基础。 (2)体质特征的主要表现:体表 形态、体格,体型等。
(3)体质特征的观察: A、体格:反映人体生长发育 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 B、体型:形体之肥瘦长短, 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 嫩。以肥瘦最具代表性。朱丹溪 提出:“肥人湿多,瘦人火多” 的等著名观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以人类体 质研究为载体,涵盖了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 等多个方面。发现了许多新的生 命现象,特别是在功能表达的生 命信息等方面。从而为生命科学 提供了新的认识体系和整体、系 统、动态研究人类的思维模式。
随着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一步 深化,必将同时对中医药临床 实践、养生、预防及康复医学 产生深远影响,为个体化诊疗 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中医药 积极干预亚健康的水平提供了 理论指导和方法。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方 论》:“赋禀”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 “气质” 清·徐大椿:“气体”、“气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体 质 在 生 命 过 程 的 反 映
形态特征 生理特性
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 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三)现代体质学说的深化
1,寻求理论研究现代化。 通过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嫁接, 找到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佳结 合点,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现 代化方面寻求突破。
2、形成新兴交叉学科的面貌。 • 体质治疗学、体质药物治疗学和 体质预防学等中医体质学的各级 分支学科,它以自身主体性与开 放相容性为发展模式,以新兴交 叉学科的面貌,在生命科学和医 学研究领域中异军突起,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 动诸多相关学科群取得突破性进 展。
B、生理机能:不同脏腑的机能 活动,常表现某种特定的情 感情绪反应和认知活动。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 生喜怒悲忧恐。”
C 、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个 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 社会文化环境,可形成不 同心理特征。
(3)心理特征差异性主要表现: 人格、气质、性格的差异。 人格: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 或行为特征的综合。 气质: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 性格:先天生物因素与后天因 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现实稳定态 度和习惯行为方式。
(三)体质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 身体的功能水平 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 心理发育水平 适应能力
2、理想健康水平的标准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 弹性;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 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研究不断取 得新的成果,已成为一门新的交 叉学科,被国家列为“十五” “211工程” 建设项目。中华中 医学会体质分会正式成立。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研究人类不同体质特征、类型的 生理、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疾病 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从而指 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篇》运用阴阳 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 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 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 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 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 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 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 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 《灵枢· 通天篇》根据人体体 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 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 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 人五种类型。
(二)历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
1、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内 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 体正气胜衰、脏腑属性为前提,结 合实践,创造了辩证论治的理论, 寓体质学说于辩证论治中。
2、晋· 王叔和《脉经》 王叔和十分强调诊脉要注意体质 特征,曰:“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 长短及性气缓急。”
自医学诞生以来,人类一直重 视体质类型的划分,西方医 学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就有 了体质分类的概念,在《黄 帝内经》中对体质形成、体 质特征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 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 疗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论述。
东西方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人的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时也看 到了群体的趋同现象,以此为依 据,早期医者对这些现象的共同 点和差异点进行了比较和分类。
第 五 章
体 质
引言
在所有的人群中,每个人都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叫做个体差异。 你就是你,绝对不是另外一个人。 你的个性心理,你的对外生活能力, 你的心态,你的表达,生理现象都是 不一样的。这个就叫做中医体质学, 研究人的个体差异的学问。
人的个体差异是由先天父母的遗 传决定的;同时,也受后天的影 响而变化。后天影响,包括长大 成人的过程中,饮食,性情,工 作环境等。从而导致了每个人与 众不同的体质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 加,使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肥胖症、糖尿 病、冠心病等“文明病”、 “富贵病”发病比率较以前显 著增加。
禀赋遗传论
认为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 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
毫无疑问,体质差异,个体体质 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所 决定的,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 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 种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 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 的一个重要条件。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希麦氏从 精神病角度将人群分为矮壮型、 肌肉型、瘦长型三种。这些都 是人类对体质医学研究的早期 成果。但国外对体质学说的研 究往往偏重于心理分析,被称 为“气质学说”。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 依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 灵活性,把人分为兴奋型、灵 活型、安定型、抑制型。
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 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 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 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